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相比,萧红与张爱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擅长抒写女性的悲剧。
但两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萧红与张爱玲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即童年缺少父母关爱,爱情婚姻又饱受磨难。
这些经历促使了她们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投射到创作中就是对母亲形象的丑化、父爱世界的坍塌和爱情神话的解构。
但二者的创作天空又有所不同,体现在文本中就是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
萧红创作的女性悲剧形象大多是孤苦无依的,她们对自身的命运或漠然、或认命、或被异化;对女性的悲剧诠释为“认命或无奈的情绪记忆”;女性的悲剧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悲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充满欲望的俗女人,她们或苦心经营或苦苦挣扎,但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悲剧的深渊;张爱玲对她们的悲剧诠释为“从被虐到虐人,从女人到女奴”;与萧红笔下的悲剧女性不同的是:她们个个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和悲惨处境,但却心甘情愿地成为悲剧中的女主角。
笔者从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两位女作家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以澄清读者的一些误解,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这两位杰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及她们的作品。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悲剧成为其中脱不去的主题,尤其是女性悲剧,于是,“荒凉”成为张爱玲的底色。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一是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二是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三是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四是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分为这几种:1. 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2. 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3. 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4. 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一、封建和男权社会的钳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罗翠梅(河北北方学院经管系)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婚姻悲剧意识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审美和参照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婚恋小说;悲剧意识一、张爱玲的婚恋观张爱玲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出现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的大部分小说,包括她的全部成功之作,大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以及女性在这一现象中处于“亚文化”的从属悲剧地位.较深的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及因之产生的痛苦和无奈。
为辛亥革命后到五十年代初乃至数千年盘曲在“父权文化”阴影下的女性唱出了一首绵长、凄迷、苍凉而又婉丽的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因而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综观张爱玲的婚恋小说.可以发现她评判各种婚恋现象都是从她关于婚恋问题的基本观点出发的。
这个基本观点就是:爱情生活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有无两性互爱的爱情生活决定着两性生活质量高低和幸福与否。
两性互爱应当成为两性结合的基础。
但她所经历的父辈和自己两代人不幸的婚姻及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彻底打破了她追求真爱婚姻的闺阁梦想.这也酿成了她的系列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因此她的作品为我们描绘的是因爱情以外多种目的结合造成一个个元爱的婚姻悲剧。
二、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1、旧式婚姻制度造成的婚恋爱悲尉。
在漫长的家长制的古代社会里。
对于爱情的需求被视为有违礼教的非分之想。
完全被排斥在缔结婚姻时考虑的因素之外。
当时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
家长考虑的是家庭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不是子女的爱情。
这种家长包办的婚姻制度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权利剥夺殆尽.不知给多少家庭造成了情感的冷漠和痛苦。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张爱玲用敏锐的目光、细致的观察洞察了当时的社会虚伪,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日常叙事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十里洋场上,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舍弃了五四时期以来部分作品歌颂人生、世界、人性以及爱情的主题,摒弃了较为美好的描写手法和健康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尤其在发表了《倾城之恋》之后,她收敛了批判的锋芒,转而从都市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寻找衰败的旧式家族和传统文化以及人性冲突挣扎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一、悲剧主题张爱玲在作品中首先肯定了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借助了日常生活的开放性、现实性和繁琐性,从而为平实、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意义空间。
她深入并且体会日常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给予关注,探索人性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两种主题的悲剧形式,即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亲情和爱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
”(《金锁记》)七巧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和压迫下,逐渐由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一个害人者。
她在自己对于淡漠人情的恐慌中,不断地以极端的手段保护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也劈杀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她甚至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享有正常的生活,不断地破坏女儿的幸福,窥探儿子、儿媳妇之间的隐私,最终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陪葬。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现代作家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摘要: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1]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富少、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201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何如意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 无数人的赞美。
中国伟大翻译家 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 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旅美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 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 大影响。
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 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 悲剧人生的诠释。
张爱玲及《金锁记》张爱 为一代代文 学家的代,的,的。
张爱,二十世纪 十年代生于上的名家,是有文化的 ,之于,的:重 的家,于张 爱 说,这是 于常人的 ,是 小说悲剧 的。
生于这一的家,以的,张爱的人世 的,的。
上 的,在文学 中的悲剧 。
里 以到,张爱于的:,《十 》%》%》以%金锁记》,无 过去时代的悲哀,-的无 。
《金锁记》为女性悲剧的成 ,以得上是张爱的代 之一,文坛中于这:的评 ,其是 其中悲剧 的,以曹七巧 的,张爱本人,以所生活的时代。
《金锁记》写于1943年,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曹七巧的以心理变迁。
曹七巧身为残疾人的妻子,能过一正的生活,于身体心灵的需求,在冰的世界面前,她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时是悲的。
在欲和财欲的纠葛下,在姜家过三十年,难想象这三十年对于一 人来说,是一怎的摧残伤害,其是这 于青年 身体心灵的双重伤害。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女性作家,深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有着传奇且又悲惨凄凉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正是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这个纷繁交织的世界中对于人性的彷徨,“失落”与“悲哀”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她把浓厚的悲剧意识深层次地融入到作品里,可谓独具匠心,为读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那些她所创作的文章中,主要还是以女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些生动的故事。
针对这些特征,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要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分析她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并解释她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她的创作的价值做进一步探索,以揭示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一、引言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各种女性的不同境遇。
尽管这些角色中没有一个是英雄一样的人,还是会深深触动人们的情绪[1]。
她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一个个悲剧人物,揭示出她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张爱玲是在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内心,烘托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凄凉地位。
另一方面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中分析,不难发现她们是形色各异,每个人的悲剧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女性丑陋荒诞,有些爱慕虚荣、尖酸刻薄,有些则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命运多舛[2]。
笔者认为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不仅能很好地揣摩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悲剧意识,还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张爱玲内心的悲凉,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启发读者关注到悲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以探索出女性悲剧的意义与价值。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当我们观赏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聆听到一曲动听的旋律、甚至是接触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是陶醉在其中的,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论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张爱玲是闪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两颗耀眼的星星。
她的创作刻画的是在金钱、情欲中挣扎沉浮的护港都市男女,而她的情感生活经历和女性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她内心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一步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没落的宫宦世家,祖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纶,曾外祖父是前清大臣李鸿章,然而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的童年。
父亲是典型的纵垮子弟,靠着祖上传下的遗产,泡赌城、逛戏院、养姨奶奶,很少理会张爱玲。
母亲崇尚西洋文化,在她4岁时,母亲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一走就是五年。
1927年到1937年母亲虽曾两次回国,并为她上学进行努力,但长期不在一起,加之她离母亲的“淑女”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母女感情淡漠。
环境使她早熟,从小便有成人般世故,懂得在利害之间选择,以冷漠的目光看待父母和家庭。
对父亲对自己的殴打和监禁,她念念不忘,但也冷淡地为父亲辩护:毕竟他养了我那么多年。
父女之间出现施惠者与受惠者的对立,不断追求个人自由的母亲面对亲生儿女,也全然从利害上打算,对着出逃投奔自己的女儿,她第一句话是:跟着我没钱。
这使张爱玲少年时有种寄人篱下、缺乏自信的萎顿。
父亲再婚后继母与她互相仇视。
作家因特定的出身、经历而产生的特殊的悲剧意识,甚至可以说是作家特定出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影。
张爱玲在童年时代的人生记忆,使得她对母亲及母性的光辉理解不足,解构了传统的母性神话。
正是因为童年生活缺乏父母关爱、缺少温暖的生活情感体验,折射到文本中,就是作家笔下一系列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委琐的父亲形象的出现。
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母亲不再神圣慈爱,女儿也不再温柔纯洁,母女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
母亲因为受着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或自我意识丧失,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处于琐屑卑微的境地,不再是女儿的保护伞;或受着金钱、情欲的压抑而导致变态,疯狂地压迫着女儿,把自己承受的灾难转嫁到女儿身上。
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出于对胡兰成的才气的倾慕,她很快坠入情网,疯狂地爱上了这位既无骨气,又无民族气节的花花公子、汉奸文人,并在一年后迅速与胡结婚。
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四、艺术手法的创新
1、小说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独特,她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描绘生活琐碎中的细 节,用极具张力的文字展现女性的情感世界。同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和隐 喻,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白玫瑰”象征着女性的两种命运,使读者在 解读作品时感受到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2、语言运用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未放弃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并坚信我们能够找到 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之,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她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她通过细腻 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节,展示了女性的柔弱与坚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 现实。这种悲剧意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女性的生活 与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天这个日益重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社会,我们 应该更加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 光彩。
尽管如此,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她以 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我们对女性地位和命 运的与思考。这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理解和女性 的生活与情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 坚强和勇敢。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 我们还应该并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不论性别、年龄或背景。
五、张爱玲的意义和影响
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后期小说深入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 复杂性。因此,她的作品一直被文学界所推崇,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再读张爱玲
” 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人物塑造的几个因素来分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人物塑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家庭生活的不幸张爱玲出身显赫。
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
她的家庭可以说是当时沪港洋场众多走向颓废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一个代表。
这种家庭生活,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二)时代与现实的原因张爱玲是有理由悲哀的。
她以冷峻的,尖锐的、独到的眼力发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生存目标的缺失,发现了中国人心灵与民族信仰的无所依傍。
社会这个大课堂给了张爱玲的教育是深刻而具体的。
从1921 年张爱玲出生到1943 年张爱玲成名这22 年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
也正是这乱世中的张爱玲形成她关于社会、人生、历史、现实种种问题的基本观点。
中国向何处去,将来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在张爱玲看来目标是不明析的。
整个中国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追求与信仰,遑论个人?(三)个人情感原因对张爱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与文化汉奸胡兰成的婚变。
目睹很多职业女性如苏青等人的不幸婚姻,面对自己婚姻的失败,她可能潜意识中有了准备。
这也说明张爱玲对天长地久的爱情观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这也是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缺情不爱的原因。
如在生活速写式的小说《等》里,一位太太了解到她的丈夫在内地混得阔了,但却总是不寄钱来:“我早就猜着他一定讨小了”,“我也看开了,我是过了四十年的人了”。
她愁的是她的头发脱得不成样子,问旁边的太太可有治脱发的方子。
“总有一天,她丈夫要回来,不要太晚了——不要太晚了啊!但不要太早,脱了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
”女性的命运惟系在男性身上,女性的快乐便是丈夫的垂怜,她们无休止的等待盼望着丈夫有朝一日能回头转意,顾及家中还有一个等待的“她”。
探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探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作者:耿海艳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多以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其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探析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能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走进作者内心,对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意识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煐。
她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包括: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本文探究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这一角度对张爱玲及其小说作品进行研究。
一、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成因1.童年的影响张爱玲出身名门贵族,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下,造就了张爱玲内外兼修的修养和才华。
但由于社会的变革家庭逐渐衰败,由于缺少父母温暖亲情而造成了张爱玲童年的灰暗,父亲不务正业、赌博养小,而母亲因为难以忍受而抛夫弃女,在父母离异之后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而在后母和父亲的暴虐、独断的影响下,张爱玲选择回到母亲身边。
而母亲也是不称职的,她只关心女儿是否具备了淑女风范,在训练张爱玲失败之后表达了强烈的失望和不满。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父亲对张爱玲的打击在于身体,而母亲在于自尊。
童年的不幸对张爱玲的作品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婚姻的影响张爱玲的第一次婚姻在23岁,与政客兼才子胡兰成结婚,从客观上来讲,婚姻同金钱沾上了边,张爱玲属于惜才爱才之人,而正是胡兰成的博学多才吸引了她,但是胡兰成是非常典型的有才无德之徒,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张爱玲仍然跳进了汉奸的围城。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作者:苏荧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11期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
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
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笔下处处可见。
《金锁记》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杰作,夏志清教授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1]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扭曲的极致代表。
张爱玲自言:“极端的变态与极端的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2]本文试图通过《金锁记》来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1.卑微的灵魂,扭曲的人性张爱玲执着于描写真实的人性,她无情的剖析着人的灵魂。
正如其在《天才梦》中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3]而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曹七巧曾经是自由而泼辣的,即使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也无人指责。
但当出身寒微的她为了金钱,嫁给封建贵族姜家长期瘫痪的二少爷,姜公馆上上下下的人都瞧不起她。
丈夫就是一片天,而曹七巧从出嫁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可依附一生的对象。
虽然物质富有了,但曹七巧仍然无法摆脱生存的危机感,于是她学会了仇恨:恨不顾自己死活的兄嫂、恨不死不活的丈夫、恨冷酷势利的姜家人,甚至恨自己的子女。
但是恨不能解决问题,她觉得只有金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于是她对金钱产生了无法自抑的占有欲,从此套上了黄金枷锁,使她丧失了原本善良的人性;而她希望的正常的生活需求也无法满足,最终逼得她心理变态。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
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三、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我们知道,几千年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地安排,张爱玲的一些小说的篇名恰好地呈现出生活在乱世的市民精神惶恐的三个阶段:即“倾城”一“封锁”一“等待”。
首先是“倾城”时期,虚无感迅速地蔓延,“整个世界黑了下来”,“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不可靠了”,靠得住只有活着的“这口气”和婚姻。
]接下来的就是“封锁”时期,在这段被“切断”的时间与空间里,上海的市民们尽做些“不近情理的梦”¨以消磨时日。
不过,他们的心里仍然怀有期盼,期盼时局平定,女人们等待男人回来,这就是“等待”时期。
然而人们的生命却在等待中“自顾自地走过去了。
”他们只顾及眼前的生活和平安,对过去既不沉湎,对将来也不作太高的希求,不作挣扎反抗的努力,只是希望自己活着就好,真实表现了生活在殖民地里的相当一部分人苟活不抗争的集体意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厚实感。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是生存。
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张爱玲本人1942年后半年返回上海,尽管寄宿在姑妈的公寓里,但如何生存的问题紧要地摆在她的面前,为此最终走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涯。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体验,张爱玲特别关注生活在乱世时代里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存问题。
在作家看来,一个年轻女子,总免不了走结婚嫁人的道路,尤其是那些没有职业的女性,结婚成为她们维持生存、寻求安稳的最佳选择。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乱世创伤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乱世战争体验精神惶恐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
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
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
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
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故而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
比如“乱世佳人”,“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我想着:‘这就是乱世”’,仁’〕“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的开题报告题目:《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悲剧意识贯穿整部小说,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重点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张爱玲;文学创作一、研究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它以宏观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画卷,而其中悲剧元素的加入则顺应了时代悲观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倾向。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自由的思想方式著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在其文学创作中不断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尤其是对悲剧元素的运用和表现方式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揭示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且为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它充满了哀思和悲伤,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数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呈现出生离、死别、人心隔绝等悲剧情节。
2.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的悲剧形式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也具有悲剧元素,她善于运用小说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悲剧情节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
例如,在她的小说《色·戒》中,女主角终因自己的阴谋而被处决,整部小说笼罩着沉重的悲情氛围。
3.《红楼梦》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的启示《红楼梦》的独特魅力和是其悲剧元素,能够激发张爱玲的悲剧创作灵感。
小说的悲剧元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还反过来影响着她自己在文学上的成长与发展。
四、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以及其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创作,从早期的《王阿嫂之死》到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 月》,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她笔下的王阿嫂(《王阿 嫂之死》),王婆、金枝(《生死场》),小团圆媳妇、王大姐(《呼兰 河传》)等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以细致的笔触、生动的 描写。表现了东北闭塞农村里妇女们的充满痛苦和屈辱的蝼蚁不如 的生活,也展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她笔下的妇女几乎没有一个是命 好的:十七岁花季的金枝在男人的诱惑下失身,这一闪即逝的爱情 带给她的是终身难以摆脱的耻辱,最后,她只好顶着压力,带着屈辱 出嫁;充满了对生的渴望的小团圆媳妇,就因为她太健康,太不懂羞
显然,在女性视角、女性立场和女性感悟~L,萧红和张爱玲足一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致的。萧红出身于大富人家,张爱玲贵为名门贵族之后代;两人少年 时期都过着寂寞的、缺少家庭温暖的生活;在少女时代都冈追求自由 而叛逆了自己的家庭;成年以后,在婚恋问题上又都经历了坎坷曲 折,饱受了生活的磨难等等。这种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她们的创作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萧红来说,在诸多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 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倍受 身为女性的劫难,多次受到男性的欺骗与伤害。这种深切的体验一直 保留在她的潜意识深处,影响她创作的始终,并演化成她笔下形形 色色的女性悲剧形象。张爱玲作为她那个曾辉煌一时的家族日渐没落 的见证人,她的生活和感情是残缺的,可以说,她是家庭解体的直接 受害者。虽然她逃离了那个家庭,但在感情上又与这个家族和家庭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弥漫在她作品中的没落感和随处可见的冷酷、残 缺的人际关系及畸形、变态的婚姻,足以表明了她的生活经历对她创 作的深刻影响。
k
This毛reatise begins with the different explorations on
women’S tragedy offered respectively by XIAO Hong and by ZHANG Ai—ling.and offers some analysiS on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 two women authors in order to clarify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mong the readers and to help them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wo women authors and appreciate their works
萧张的行为方式、作品风格诸多,对于当世以至于后世都有着相 当的意义。她们创建了文坛上的别样的风格。而在文学取向方面她们 的认识也是正确的、深刻的。“人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才能抓住一
不仅如此,在产生妇女悲剧命运的历史根源的揭示和对之进行 的文化观照上,两位作家又不谋而合。她们两人的创作,不只是对妇 女悲剧命运的描写和表现,更在于对妇女何以有这样悲剧命运的终 极关怀。
1.2研究价值
关注现实中的女性、透视女性的生存价值与-15、'态,既是萧红、张
湖南帅范人学高校救帅矿职硕十学竹论文
Contrary to the above description,in the works created by ZHANG Ai—ling,the characters of women’S tragedy were vulgar women ful l of l ongings:they took great pains to make 1 i fe
Both XIAO Hong and ZHANG Ai ling have experienced similar vieissitulles in their lires:they lacked of parent’S affections as adolescents,and their marriages were full of' difficulties and reverses.These experiences conduc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ir consciousness about women’S tragedy,to which they had different approaches.In the works created by XIAO Hong,the characters of women’S tragedy were often lonely lived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and without expectation of any men to look after them.They accept these experiences unavoidable,remained indifferent,without any attempt to
Key words:XIAO ong,ZHANG Ai—l ing,women’S tragedy different explorations
IlI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1.1研究综述
第1章引 言
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相比,萧红与张爱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擅长抒写女性的悲剧。但两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萧红从关注 妇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展现她们的悲剧命运,刻画的是下层 社会劳苦妇女的悲剧,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张爱玲擅长 抒写的是沪港社会里没落的半官半宦人家的小姐少奶奶们的故事。她 以冷静的笔调、超脱的气韵,写尽了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里的女性所 具有的充满疮痍的感情生活,作品弥漫着说不出的荒凉基调。笔者拟 从张爱玲与萧红的作品入手,挖掘两者在女性悲剧创作上的异同,帮 助读者更好地研究作品。
change.In the viewpoint of XIAO Hang,the explorations to the
characters’attitudes were“the emotional memory of fatalism or having no alternatire”,which was often UECORSCiOUS
II
better.But without exception,they all fai]ed and plunged in the abyss of tragedy.In the viewpoint of ZHANG Ai—l ing.the explorations to these phenomena were“from being maltreated to maltreating others”or“from women to female slaves” Moreover,they a11 were aware of their tragedy,but they a11 voluntari ly became such and such,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characters of women’S tragedy created by XIAO ttong
1
湖南帅范人学高校教帅在职硕十学位沧文
涩,老是“笑呵呵的”,“第一天到婆家就吃了二碗饭”,于是为婆家 所不容,并在婆婆的“调教”下死于非命:年轻的媳妇们在无节制的 生育劫雉面前一个个倒下死去“1。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写不尽的是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苍凉。出身 麻油店的营七巧,用青春和美貌作赌注,嫁给了官宦人家的二少爷一 一一个残废的男人做老婆。为了金钱,这个曾拥有过青春温情回忆的 曹大姑娘变成了凶狠残酷的姜老太婆(《金锁记》)。离婚借居在娘家 的白流苏,在哥嫂挥霍完她的全部财产之后,成了家里人的累赘。为 了逃离父母及兄嫂的冷言冷语,她以自己残余的青春为赌注,抢夺 了妹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在与范的周旋中,经历了一场曲折苍 凉的恋爱冒险,最后因香港的陷落而终于成就了她的结婚梦想(《倾 城之恋》)。原本纯洁、善良、浪漫的女学生葛薇龙,在自己姑妈的 一手导演下,心甘情愿地走向了把自己的一生命运系于一个男人身上 的浮萍之路,自甘堕落为高级交际花(《沉香屑·第一炉香》)。还有 敦风(《留情》)、许太太(《等待》)、霓喜(《连环套》)、娄太太(《鸿 弯禧》)等等,她们都生活在感情的悖论中:要求安稳,就得找一个 可依靠的男人,而男人又是不可靠的,她们的感情无一不是“干疮百 孔”的。千百年来,女性就这样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披枷带锁匍匐生 长。张爱玲以女性的直觉和她善悟的聪颖去临摹挣扎在心狱煎熬中的 女性群像,诠释无奈、晦涩、凄楚的人生和人性被践踏、被扭曲的历 史,令人不寒而栗。1。
笔者从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 了两位女作家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以澄清读者的‘些误解,帮助 读者正确地理解这两位杰出的现代女件作家及她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