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用小说揭示了旧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灰色人生,同情于灰色人物的心灵创伤和心灵荒芜。
她的为数不多的创作予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小说文本在一种幽深缥缈的意境中流贯着一条清晰而又浓重的悲剧意识。
本文从人物的悲剧结局、爱情婚姻的悲剧、小说氛围的悲剧渲染、《半生缘》中的错误婚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倾城之恋》中人性欲望扩张所造成的悲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并总结了张爱玲悲剧意识的产生原因以探索她的人生轨迹,解析其悲情世界。
【关键字】张爱玲;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悲情世界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耀眼之星。
她以其融化古今、雅俗并举的创作和特立独行的作风崛起于40年代的上海文坛,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尽皆知的文化才女,创造了一段令人回味不已的传奇。
但是,随着战争的动乱和自身生活的变化,张爱玲悄然离开了大陆,她的名字也在大陆沉寂了一段时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逐渐淡化,张爱玲在中国大陆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张爱玲热”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张爱玲用她那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窥探着人生百态。
在她的小说中,既有近代名门望族的没落,也有五光十色的现代文明,既有人性的丑陋,也有千疮百孔的蹉跎人生。
可以说,她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风俗画,而这些风俗画的基调就是悲凉。
“悲情”是张爱玲小说的情感基调,也是她生活经历在作品中的展现,更是她所在时代的一种感受以及对美学的追求。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来自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家族的没落、爱情的不幸让她对于苦湿的人生有着真真切切的体味,而独特的文化沉淀和修养又让她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有着不同的高度。
可以说,她复杂的心理、孤僻的性格以及不幸的人生决定了她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最终都反应到了她的作品的悲观。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
破灭的闺阁梦——论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罗翠梅(河北北方学院经管系)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婚姻悲剧意识的产生原因和表现。
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审美和参照作用。
关键词:张爱玲;婚恋小说;悲剧意识一、张爱玲的婚恋观张爱玲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出现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的大部分小说,包括她的全部成功之作,大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以及女性在这一现象中处于“亚文化”的从属悲剧地位.较深的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及因之产生的痛苦和无奈。
为辛亥革命后到五十年代初乃至数千年盘曲在“父权文化”阴影下的女性唱出了一首绵长、凄迷、苍凉而又婉丽的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因而她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不倦的探索工作。
综观张爱玲的婚恋小说.可以发现她评判各种婚恋现象都是从她关于婚恋问题的基本观点出发的。
这个基本观点就是:爱情生活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有无两性互爱的爱情生活决定着两性生活质量高低和幸福与否。
两性互爱应当成为两性结合的基础。
但她所经历的父辈和自己两代人不幸的婚姻及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彻底打破了她追求真爱婚姻的闺阁梦想.这也酿成了她的系列以婚恋为题材小说的悲剧意识.因此她的作品为我们描绘的是因爱情以外多种目的结合造成一个个元爱的婚姻悲剧。
二、张爱玲婚恋题材小说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表现1、旧式婚姻制度造成的婚恋爱悲尉。
在漫长的家长制的古代社会里。
对于爱情的需求被视为有违礼教的非分之想。
完全被排斥在缔结婚姻时考虑的因素之外。
当时子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
家长考虑的是家庭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不是子女的爱情。
这种家长包办的婚姻制度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权利剥夺殆尽.不知给多少家庭造成了情感的冷漠和痛苦。
一曲哀婉的悲歌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曲哀婉的悲歌——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悲凉气氛。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
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笔下处处可见。
《金锁记》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杰作,美籍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教授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1]文中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变态、扭曲的极致代表。
张爱玲自言:“极端的变态与极端的觉悟的人究竟不多。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
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
”[2]她的小说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金锁记》来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
她的这部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一)卑微的灵魂,扭曲的人性张爱玲执着于描写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
她无情的剖析着人的灵魂,传神的描绘出人们内心的自私、软弱、愚昧和虚伪等。
正如其在《天才梦》中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3]而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主人公曹七巧由于黄金欲和情欲的不断扩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最早把曹七巧推向人性扭曲变态的深渊的诱饵是她对黄金的贪婪,紧接着引导她一步步扭曲变态的是她对人的情欲。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摘要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
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点的悲观。
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悲剧意识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张爱玲及作品悲剧的原因 (3)(一)、家庭生活 (3)(二)、时代与现实 (3)(三)个人情感 (3)二、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4)(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人性的探索中 (4)(二)、张爱玲小说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情爱的描写上 (4)(三)、张爱玲小说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人生的写照上 (5)结论 (6)参考文献 (6)浅谈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传奇。
同时,张爱玲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又是一个异数。
四十年代初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灿烂的彗星划过天空,让人目眩。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也是一本小说。
读她的小说首先要了解她本人。
张爱玲(1920.9——1995.9)原名张瑛。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年改名为张爱玲。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此 。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失落者 , 为
旧 的 生 活 方 式 封 闭 着 ,在 无 形 中
张爱 玲 执 着 于 描 写 真 实 的人 性, 她无 情 的剖 析 着 人 的灵 魂 。正
被 时代 抛弃 。他们 也许 曾经挣扎
过 ,但 是 在 强 大 的命 运 面 前 显 得 渺 小 与 无 奈 ,最 后 只 能 落 人 宿 命 的圈 套 里 。 女 儿 长 安 是 曹 七 巧 畸 形 生 活
张爱 玲是位 富有传奇 色彩 的
女 作 家 ,她 的作 品 弥 漫 着 浓 厚 的 悲 剧 色 彩 。人 性 的 自私 、 漠 、 冷 虚 伪 、 曲 , 爱 的虚假 、 爱 的婚 扭 情 无
一
片 天 ,而 曹 七 巧 从 出 嫁 的第 一
活使 曹七巧无法 接受生命 中还有
美 好 的 爱 情 存 在 ,而 且 她 更 加 知 道 姜 季 泽 想 要 的 是什 么 。她 暴 怒 、 发 疯 ,果 断 的放 弃 了可 以 得 到 爱 情 的唯 一 一 次 机 会 。
过 《 锁记》 金 来探讨 张爱玲小说 的
悲剧意识 。
一 .
把 小 叔 子 姜 季 泽 当 作 渴 慕 的 对 象, 但是森严 的封建礼教 , 使姜 季
泽 拒绝 了她 的爱 。十年 , 当丈 夫 和
2无 望 的人 生 , 剧 的命 运 . 悲 痛 苦 与 不 安 是 人 生 永 恒 的 主 题 ,张 爱 玲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亦 是 如
天 起 ,就 失 去 了 可 依 附 一 生 的 对 象 。虽然 物 质 富 有 了 , 曹 七 巧 仍 但 然 无 法 摆 脱 生 存 的 危 机 感 ,于 是 她 学 会 了 仇 恨 :恨 不 顾 自己 死 活 的兄 嫂 、 不 死 不 活 的 丈 夫 、 冷 恨 恨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一、引言 (2)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1、意象表现 (3)2、氛围表现 (3)(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1、爱情的悲剧性 (4)2、亲情的悲剧性 (6)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一)社会原因 (9)(二)家庭原因 (9)(三)个人情感原因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3)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
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本文力图通过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了解张爱玲,把握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苍凉悲剧意识小说张爱玲Not the desolate stretch of Eileen Chang's novels--the tragedy of consciousness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writer who has a strong 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has a brave courag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and life .Her keen eyes with pain and difficulty tell us the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agedy of the lives, showing the scenes of life tragedyie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ducing deducti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overciew zhang ai-ling's nove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omb make zhang ai-ling's novels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cing her novels of the causes ofthe formation of the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embodiment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Eileen Chang's tragic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tore apart the appearance of colorful life coldly, exposing deep human nature of selfish, dark, hypocrisy and lonely. Through the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 using images and atmosphere performance, construct a desolate art style, plusing theme, the character and the tragic end of narrative and the description, and gradually form her novel tragic consciousnes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mainly analzing these factors briefly from socia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e age of Eileen Chang liv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rest society, with the rupture of her parents’feelings and the rupture of the love of Hu lancheng. A ll these factors lead to the sad tendency of her creation thought..This thesis tries to use two aspects to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grasping the novels tragic consciousnessKey words:Desolate Tragedy consciousness Novel Eileen Chang一、引言: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作者:冯华玲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12期摘要张爱玲是一位追求悲剧美的作家,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其作品不仅展示了人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且还揭示了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她的悲剧意识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是个人与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造成的。
关键词错误虚无感悲剧意识人性欲望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06-02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作家。
40年代,她以《流言》《传奇》两部作品横空出世引起强烈的轰动;时隔半个世纪,她的作品又一次引起强烈反响,研究者趋之若鹜,大有形成“张学”之趋势。
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不只因为其作品精巧的结构、华丽的语言带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在这文字掩映之下作家苦心经营的独特的悲剧意识,它成就了张爱玲作品的美。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虚无感张爱玲早年不幸的家庭生活,及后来的情感经历,促使她形成了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而这种观念在她的小说里也充分地反映出来。
张爱玲小说作品里的虚无意识,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小说主人公对命运抗争不圆满(不成功)而产生虚空。
《倾城之恋》女主人公白流苏二十岁离了婚,被哥嫂骗光了钱,最后却落个被迫去守寡的下场。
她抱着委屈的心情,去接受罪恶的挑战,以她残剩的青春,去寻觅一些温存,一些新鲜。
于是她找到了柳原,用女人的那点小聪明去掌握这个男人,掌控自己的幸福,希望能够借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柳原是何许人也?“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的幸福。
”他和她要好,并不打算和她结婚。
多亏爆发了战争,把柳原与流苏的机智与伶俐,自私与软弱都撕掉了,剩下素朴的一男一女。
至此看来,仿佛流苏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然而读者往下看,“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流苏还是有点怅惆”。
我以为这更体现了流苏心底的莫大悲哀。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名女性作家,深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有着传奇且又悲惨凄凉的人生体验。
张爱玲正是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体会到了自己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这个纷繁交织的世界中对于人性的彷徨,“失落”与“悲哀”之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她把浓厚的悲剧意识深层次地融入到作品里,可谓独具匠心,为读者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而那些她所创作的文章中,主要还是以女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人们讲述那些生动的故事。
针对这些特征,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要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分析她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并解释她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本文的最后一节对她的创作的价值做进一步探索,以揭示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性女性形象一、引言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她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各种女性的不同境遇。
尽管这些角色中没有一个是英雄一样的人,还是会深深触动人们的情绪[1]。
她用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出一个个悲剧人物,揭示出她们千疮百孔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张爱玲是在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内心,烘托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凄凉地位。
另一方面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中分析,不难发现她们是形色各异,每个人的悲剧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女性丑陋荒诞,有些爱慕虚荣、尖酸刻薄,有些则被残酷的社会所吞噬,命运多舛[2]。
笔者认为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女性形象,不仅能很好地揣摩到人物身上所具备的悲剧意识,还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张爱玲内心的悲凉,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了解到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启发读者关注到悲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发展,以探索出女性悲剧的意义与价值。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当我们观赏到一幅美丽的图画、聆听到一曲动听的旋律、甚至是接触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往往是陶醉在其中的,感受着它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人们了解她的作品,但对于她作品中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了解得却很少。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以及动荡现实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成因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小说中,而她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她孤僻的性格,则是形成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的主要因素。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家庭经历的影响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祖辈,家庭门第曾颇显赫。
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主要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度颇得朝廷重用,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极深,性情又坏,在张爱玲周岁之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他没给张爱玲留下多少父爱。
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与小姑几度赴法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她的美丽与才华似乎又造成了失误——她过于注重了自我而忽略了应当给儿女的母爱。
张廷重夫妻的结合因为彼此的文化崇尚、性情追求的差异而最终破裂,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最后因与后母不和而被父亲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私语》)。
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潜移默化中都影响着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张爱玲自幼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目睹家庭由兴盛到衰败、腐朽、破裂的景况,亲身感受到人间的无情、生活的哀伤和家庭的束缚与冷酷。
“她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也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的女孩,世事教给她更多的是自爱甚至自私。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周冰倩张爱玲是一位目光敏锐,充满智慧的作家,其对于生命的理解极为透彻,所写的小说思想入木三分,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在生活中遇见的种种矛盾。
张爱玲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傲然、冷漠而又苍凉的气息,似乎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冷眼观察着这个世俗的社会,然后用尖锐的笔描写下生活的种种现实。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透露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示了赤裸裸的人性。
一、张爱玲小说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用一种接近于冷酷的感觉,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凄凉的故事。
张爱玲十分自省,且有着都市人的孤傲感和优越感,但同时又显得十分孤独。
因此她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独特的心理体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又在无意识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有关悲剧人物的美学论述。
这和张爱玲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生于上海这个城市中,并生长在一个具有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交融的家庭。
这种家庭背景使得张爱玲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因此比同龄人成熟更早。
张爱玲的性格也比较怪异,有着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这也对其小说的主题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其小说的主要思想感情也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1]。
张爱玲的交际圈子比较狭窄,没有太多朋友,而知己更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用笔描写出了各种扭曲的人格与变态的灵魂,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了自己的世界中。
与此同时,张爱玲也表达出了自己小说独有的艺术美感。
在当时那种“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就如同一颗流星,在天空中画出一条美丽的轨迹,一瞬间飞逝,只留下了经典的文字和无穷的回味。
在她的小说中,人性的自私、冷酷、猥琐、扭曲、虚伪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虚假的爱情,没有爱的婚姻,生命的无奈和脆弱等,都体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主题中。
她的小说思想感情,整体透露着一股苍凉的气息,让人寒噤。
而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又深深隐藏在她对于人性的了解之中。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贺娜指导教师:赵凌河完成日期:2009年4月10日毕业论文任务书辽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指导教师评语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十分关注着女性,同情她们的凄惨命运,她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立文视角创作出一个个格调苍凉的悲剧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女性。
深刻地描绘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严重扭曲的人性。
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怎么奋斗,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张爱玲以其强有劲的笔锋洞开了一个个女人悲剧的内心世界,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一个个荒凉的女性世界。
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下女性的共同命运。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悲剧的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张爱玲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系列。
如:甘为囚鸟型,人格变异型,物质型,心理变态型等。
第三部分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描写女性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
第四部分挖掘其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即虚伪,丑恶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形象;变态心理;人性弱点Zhang Ai Ling is a walk most successful authoress when 1940's Shanghai falls into enemy's hands. She is showing solicitude for a female very , is feeling pity for their sad destiny, the desolate tragedy story her rely on self acute insight and distinctive immediately gentle visual angle is created out every style, is enlivening one miserable female after another in the story. Female's survival state having described that time deeply, the female is just going to go down dogleg grave human nature under having reflected male right system as "the male sex adjunct " destiny and money. Why struggles no matter how these females struggle , how to resist, ultimate destiny all is that the same sad desolate US, finds oneself in a blind alley. The Zhang Ai Ling self's inner world with agape every it's strong energetic forcefulness of writing woman tragic, is full of the deep love field describing out the desolate every female world.Despite their tragic experiences, we are easily sensible of their common fate at that particular age and particular status.Full text is four parts together mark: Part I has introduced authoress Zhang Ai Ling and their tragic characteristic of work simplely. Part II has depicted the different Zhang Ai Ling the wording and purport of what one writes female image series mainly. Such as: Be a willing prisoner bird type , mutant type of personality , matter type, the psychopathology type waits a minute. Part III seven are an example as it happens , depict the dogleg anomalous female mentality character with Cao in "story of Jin Suo ". Part IV excavates whose tragic female image cause , is hypocritical, ugly human nature weakness.Key words:Zhang Ailing;Female tragedy ;Female image;Psychopathology;Human nature weakness.目录序言 (1)一、凄惨悲凉的女性形象系列 (3)1.甘为囚鸟型女性形象 (3)2.人格变异型女性形象 (3)3.物质拜金型女性形象 (4)二、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悲剧 (4)1.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分析 (5)2.许小寒恋父情结的心理分析 (7)三、虚伪、丑恶的人性悲剧 (8)1.虚荣、自私等人性弱点所演绎的悲剧 (8)2.物质追求与人性欲望膨胀所导致的悲剧 (9)3.封建思想与传统道德所造成的悲剧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序言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寂寞作品的女性天才作家。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201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何如意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 无数人的赞美。
中国伟大翻译家 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 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旅美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 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 大影响。
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 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 悲剧人生的诠释。
张爱玲及《金锁记》张爱 为一代代文 学家的代,的,的。
张爱,二十世纪 十年代生于上的名家,是有文化的 ,之于,的:重 的家,于张 爱 说,这是 于常人的 ,是 小说悲剧 的。
生于这一的家,以的,张爱的人世 的,的。
上 的,在文学 中的悲剧 。
里 以到,张爱于的:,《十 》%》%》以%金锁记》,无 过去时代的悲哀,-的无 。
《金锁记》为女性悲剧的成 ,以得上是张爱的代 之一,文坛中于这:的评 ,其是 其中悲剧 的,以曹七巧 的,张爱本人,以所生活的时代。
《金锁记》写于1943年,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曹七巧的以心理变迁。
曹七巧身为残疾人的妻子,能过一正的生活,于身体心灵的需求,在冰的世界面前,她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时是悲的。
在欲和财欲的纠葛下,在姜家过三十年,难想象这三十年对于一 人来说,是一怎的摧残伤害,其是这 于青年 身体心灵的双重伤害。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摘要: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两位主人公来诠释悲剧性人物产生的原因,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由于各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不同的人生观念的差异,两个人是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在小说的最后看似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境况的细致描述,《倾城之恋》中透出一股浓浓的悲剧意识,通过细细研读《倾城之恋》,作为一名深陷故事情节的读者,我们对大时代背景中的悲剧意识的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慨思想模式。
《倾城之恋》总体来讲是一个非常动听并且非常贴近生活的感情故事。
在《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作为一名从腐旧、封建的家庭长大的女人,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没有受其影响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革命女性,她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受尽了家人与亲人的冷嘲热讽,她只身一人、身无分文地前往香港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认识了英俊儒雅并且富有多金还是单身的范柳原,她开始努力去与范柳原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相恋,到最终成为合法夫妻。
两人都是情场高手,在这场充满利益气息的较量中两人斗志斗法,对白流苏来讲,范柳原是非常符合她的结婚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一生伴侣,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思想观念。
他们始终都是在最大化地利用地彼此,都没有意识到在不断的接触中两人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不过由于封建传统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意识前言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浓厚传统思想的封建大家庭中,但是她却不愿被封建社会思想束缚不受任何男人牵制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精神,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她成为了“倾城之恋”最后的赢家。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她都会积极的去面对,就算是在乱世的沉沦中,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也许这就是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初稿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缺“前言”部分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概述这是论文,不是教材,不宜使用“概述”这样的解说式的表达。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既遵循中国的古老传统,又有破茧而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她不拘泥于时代的约束,真实地反映出人性的特点,抒写普世之中的人的悲欢离合。
她生于那个年代,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都是她的创作背景和源泉,使她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段首至此,除了最后一个分句,其他文字几乎与论题无关。
论文行文需要开门见山。
)张爱玲对悲剧美的追求,使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从这个表述来看,你对术语“悲剧意识”的内涵的把握有问题啊。
)悲剧意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小说所刻画的人物、情节的冲突(这其实是作家的悲剧意识在作品要素上的体现/表现)。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其实是作家悲剧意识的内容之一,最终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情节等体现出来)。
她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曾写道:“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可见,理想、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小说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行文一下子就跳到“根源”上去了,找不到这样跳的合适的理由啊)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庸无为的世界里抓住些什么,或是爱情,或是理想,或是平凡稳定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一步一步地看着自己所追求的走向幻灭。
同时(前后文在逻辑上脱节),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鲜明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因而才能不断寻求他们所向往的。
可这种寻求的过程却迫使他们看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的信念和毅力也随之消耗殆尽,最终走向梦想幻灭的深渊,逃离不了悲剧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
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
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
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一、什么是“悲剧意识”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
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不是么?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短短数十载,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你就从一个天真健壮的孩童变成了濒临死亡的老人,当你还在追忆自己当年青春艳丽的容颜,恋人海枯石烂的誓言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已将走向终点,所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都将随着你心脏跳动的停止而离你远去。
你将化为一掊黄土,或是尘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将永远的不复存在,彻底的湮没在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中,无法重现,无法转生。
这不就是一个悲剧么?但是新生小说巨匠张爱玲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软弱的凡人、小人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她在悲剧世界里写一切平凡的、庸俗的、甚至是委琐的小人物,苍凉而更深长回味,她以人生的安稳作底子来描写人生的起落飞扬。
张爱玲,其独特的美学观决定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从未中止过对悲剧的弥合,对这个悲剧的超越。
以这种悲剧意识鞭策自己,在对这个悲剧的一次次超越中去领悟和感受生命的真谛,去提高自己的境界。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在许多人的眼中,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一切,在她的读者眼中都堪称传奇。
她善于编撰故事,在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里一点一点的透露她的彻悟和悲凉,她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倾城之恋》如此,《红玫瑰和白玫瑰》如此,《金锁记》更是如此。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小说中有一种悲凉的阴气在环绕、弥漫。
着眼点一:情爱关系的描写“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张爱玲笔下男女之间毫无真情,在玩着所谓的“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
《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二十岁上离了婚,无奈回到娘家,七八年后成了兄嫂的眼中钉。
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范柳原的存在,父亲过世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父亲的遗产,但作为私生子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
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个旧家庭的弃儿,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一个是为了物质的需求,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他们好上了,但不打算结婚。
他们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
他们并不是真心相爱,只是在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但香港这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倾毁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文明的毁灭,他们的感情才有了一点真情,情与爱成了虚无的承诺。
这多少让人有些悲哀,倘若没有战争,柳原和流苏将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前行,他们谁都不愿为了对方付出真心,按着先前的生活轨迹一路走下去。
表面上看来是丰足的,内心却是空白的。
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爱情,代价未免太大了,感觉这故事像一个有着完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
白流苏虽然费尽周折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离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悲凉感。
白流苏虽逃出了狼窝,但又落入了虎口,因为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是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很多是男女爱情,但却没有一桩健康的爱情。
《心经》中的许小寒,她有一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嫉妒母亲占有了父亲。
张爱玲借小寒的形象宣泄了自己积郁在心灵底层的强烈恋父与自恋情结,并且从小寒不顾一切地追逐与毁灭一切的抉择中汲取慰藉以填补心中永远的缺失。
提醒自己这样的爱情即使在虚构中也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性,张爱玲通过虚构的故事自我救赎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悲剧意识萦绕盘桓。
着眼点二:人性的探索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最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她用她那犀利的笔触揭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人灵魂深处丑陋的一角。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语)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人生世界生命命运的体验上,她的小说处处渗透着一个失落者的人生感悟,“痛苦”仿佛是人生世界的永恒主题。
过早接触人生苦难的她,处处感到生存威胁的她,用一种近似妄想者的眼光看世界,使得她笔下的世界荒诞而畸形,整个世界在某种欲望的诱惑下,弥漫着生之困扰和恐慌。
张爱玲执着写作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对旧上海遗老家庭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的描写。
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性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
《金锁记》的故事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写姜家二奶奶曹七巧所嫁的夫家大家庭生活以及她和丈夫的弟弟姜季泽之间的所谓的“爱情”。
下半部分则研究了曹七巧下半生的生活,小说着重描述了她因为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的种种变态行为,她一手炮制了两个女性(女儿长安与儿媳芝寿)的悲剧,并将儿子长白折磨成了“变形的人”。
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不得不侍侯一个残废男子,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遭遇了很大折磨。
对于没有爱情的曹七巧而言,当人生所有的欲望遭遇破产时,金钱便成了她活着的唯一支柱和理由,她的身上只剩下了沉重的黄金枷锁,而她自己也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一切。
曹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魂归西天,她分到家产后,本来已经对爱情失望的她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现实让七巧觉得十分恐惧和绝望,倘若联结她与人生的唯一的东西——金钱失去了,那她的人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这个时候的她只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
但是到了故事的下半部分,她却完全成了一个极度变态的疯子,一个压制着正当情感的非人。
但她终究还是个承受不起情欲的人,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们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并亲手扼杀了儿子女儿的爱情和家庭。
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
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割断了儿女的婚姻。
她在这种折磨下,不仅毁掉了自己的生命,还拉上子女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七巧的变态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长安是不幸的,七巧也是不幸的,她这样的丧失了母性的母亲只是徒具形式的母亲,是可悲可悯的。
张爱玲借小说人物之口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那些封建遗老家族生活的罪恶,围绕着欲望揭示了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的人性心理暗角:没有爱情的婚姻、脆弱不堪的生命。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渺小苍白,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质朴的心,没有憨厚的性格。
他们在金钱物欲、性欲情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丑恶恐怖,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
张爱玲善于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的丑恶,人的不可靠。
张爱玲笔下各种类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上流人物,一旦撕开虚伪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佟振保是一个事业有成,孝顺母亲,提拔兄弟,办事认真,待友热忱的青年。
他先后爱过两个女人,振保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初恋女孩玫瑰是个混血女孩,从小生长在国外,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便认为她天真、傻。
后来,振保又恋上了朋友的妻子娇蕊,可当娇蕊爱上了振保要与丈夫离婚时,振保却怯懦的要死,连那个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都“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
”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原著)他怕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逼迫下,他退缩了,他不愿“堕落”下去,他要做一个“好人”。
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在恶的本质上裹着善的外衣。
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一层层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他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又变态,自私又好色的一面,展现了一个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张爱玲以其幽绵的笔触及其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回旋含蓄的意境,在这种意境的烘托之下,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老练之至的语言,将各种复杂微妙的的心理,敏锐的摄于笔端,真正应了古人的“缀万物于笔端”的绝妙,构筑了一曲绵延悠长的永恒传奇。
着眼点三:人生体验的映照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人生世界,生命命运的体验和观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