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
摘要
本文将联系《小团圆》一书,以主要角色“九莉”的遭遇同张爱玲本人的情感
生活作为观照,通过分析张爱玲本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列举其作品当中主要角色
的命运及其所表达的悲剧意蕴。总结论述张爱玲作品中人物角色尤其是女性人物
荒凉意味的根源。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悲剧意蕴女性
一、从《小团圆》看张爱玲
(一)冷漠的家庭关系
张爱玲的一生确实遭受过许多艰辛,每种痛苦的体验都催生出她性格当中的苍凉和绝望,她渴望爱的欲望十分强烈,却偏偏遭遇无数次来自心灵的创伤,心中充满对来自封建腐朽家
庭的怨恨和敌视。《小团圆》里,二叔二婶就是影射其父母,她作为一个“过继”了的孩子,
不能直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小说中,九莉拒绝满足母亲临终相见的愿望,甚至以还钱去伤
害她,彷佛就是要给母亲最后的报复。张爱玲对母亲的愤怒是源于更深沉的爱,当这些爱被
撕毁了,也就全部转化为霸道的恨。由此,张爱玲也就慢慢积累了对母亲的怨恨。也许如此
冷漠的母女关系和报复心理,仅仅源于最单纯而浓烈的爱。
(二)坎坷的求学之路
造成张爱玲悲苦人生的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求学记忆,她家学渊源,一直顶着“天才”光
环的她,不甘心葬送在没落的时代和禁锢的家庭中。张爱玲原本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
第一名,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移居香港,后来又因战火将学校所有档案记录全
都销毁,她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她再次绝望了,她不再对虚无缥缈的未来过多幻想,而是
执着眼前,只相信此刻手中所能把握的一切。
(三)绝望的爱情悲剧
至于和胡兰成的一场倾世之恋,自然是张爱玲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痛,在爱情面前,她很
浅谈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悲情人生,炼成千古绝唱
——浅谈xx 小说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xx121xx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海,在这一时期沦陷成为了日占区。而张爱玲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处女小说集《传奇》成为当时上海滩最走红的女作家。她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段难以逾越的神话。
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恋爱和婚姻始终也是张爱玲逃不出的题材。只是,张爱玲演绎的一个个故事,往往都是充满悲剧色彩。她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作家的创作观往往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而人生观又取决于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张爱玲创造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世界,这与她的经验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张爱玲出生在一个贵族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按常理说,她应该衣食无忧,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淑女活贵族小姐,可是这个原本的大家族却日渐衰败。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给了她古典文学的启蒙,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风格。然而在她童年的时候,潦倒的父亲开始蓄妓、吸毒并且又纳妾;十多岁时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受尽父亲和后母的虐待,最后不堪忍受,离家投奔生母;青年时期的张爱玲寄希望于通过自我学习获得自立的能力,但两次战争的爆发却两度摧毁了她的求学之路。家族的衰落、童年的阴影、求学的失败等人生失落感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使她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消极悲观态度。她在《传奇》中写道:
一曲哀婉的悲歌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曲哀婉的悲歌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悲凉气氛。《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金锁记》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笔下处处可见。《金锁记》是她一生最完美的杰作,美籍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教授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文中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变态、扭曲的极致代表。张爱玲自言:“极端的变态与极端的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活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2]她的小说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本文试图通过《金锁记》来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她的这部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一)卑微的灵魂,扭曲的人性
张爱玲执着于描写真实的人性,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人性的扭曲、畸形和变态。她无情的剖析着人的灵魂,传神的描绘出人们内心的自私、软弱、愚昧和虚伪等。正如其在《天才梦》中写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3]而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主人公曹七巧由于黄金欲和情欲的不断扩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最早把曹七巧推向人性扭曲变态的深渊的诱饵是她对黄金的贪婪,紧接着引导她一步步扭曲变态的是她对人的情欲。曹七巧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入金钱的墓道,戴上黄金的枷锁,在害人害己中结束自己悲剧的一生。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导语:张爱玲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谜一样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奇迹般的以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而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她的小说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于一体,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一、满目疮痍的人性世界
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彻底的悲观主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她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刻画了有着丑陋内心的世间伪君子和被畸形的社会所毁灭的女性,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和生命的虚无幻灭。
在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着缺失的人性,心灵仿佛久久照耀不到明媚的阳光,从而散发出一股湿腻腻的、令人作呕的臭味。这些人的心是那么的阴暗,心房上长满了厚厚的深绿的苔藓,早已寻不见那鲜红的,热血的,澎湃的心脏。
(一)建立在亲情上的人性废墟
亲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温馨而温暖的、能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被颠覆了,被分解成人类自私、残酷和虚伪的个体。在她的笔下,很少见到人伦亲情的温馨,温暖的颜色已经被人类最阴暗残忍的黑暗面所掩埋。满目的凄凉和凋落,惊心的算计与阴谋,构筑了废墟一样的亲情世界。《十八春》里的亲情沦丧可谓表现到了极至,曼璐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狠心设计让自己的妹妹曼帧落入祝鸿才的虎口,促成祝鸿才强暴了曼帧后,又将妹妹曼帧锁在屋中,临死前还以自己的病为由求曼帧嫁给鸿才照顾孩子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作者:夏雪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
摘要:作为现代“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苍凉图卷,其中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细细探讨。本文立意于张爱玲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蕴,在对作品内容、形式的体现及其个人、社会和文化等根源分析把握的基础上,从悲剧意识的产生的根源、悲剧主人公、悲剧意识的体现三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根源
海德格尔认为悲剧意识是人的精神沦落和毁灭,是“世界的黑暗化”“精神的阉割、瓦解、荒废、奴役、误解”是生存虚无之境的精神态度。外在的虚无映射着内在孤独的灵魂。张爱玲的孤独是强者的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虔诚交流”。造成其孤独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的不幸遭遇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日趋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从小就见证了旧家族的低沉萎靡和昏暗,父母感情破裂,母亲远走欧洲,留下自己跟颓废的父亲和恶毒的后母浑浑噩噩地度日,爱的缺失和肉体上的折磨使张爱玲的童年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长大后必然要经历的男女爱情也没眷顾到她,令她“低到尘埃里”的胡兰成移情别恋,浇灭了她的一腔热情。之后,张爱玲在美国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赖雅,没多久赖雅便卧病在床,张爱玲彻底陷入悲剧的泥淖中。这位尝试相信爱的女作家在肝肠寸断之后终于变得超脱、达观,用洞名一切的双眼俯视世间的悲欢成败,以其所经历的人生苦涩为底蕴,谱写世人的悲剧传奇。
2.时代的影响
苍凉书写千疮百孔的爱情——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苍凉书写千疮百孔的爱情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邓娟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马帅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编号:2018zc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婚恋关系是张爱玲一生所致力创作的主题,在她的笔下,描写了一个个婚姻与爱情无关的悲剧故事。女性作为悲剧故事里的主角,在传统文化意识的束缚之下,无法摆脱女性只能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最终都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演绎了一曲曲女性生存艰难的悲歌。本文将探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从而以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苍凉
作者简介:邓娟,女,汉族,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人事科科长,讲师;马帅,男,汉族,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40-02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可谓是在20世纪40年代文坛上划过的一道绚烂彩虹,美丽而哀愁之后,便消失于文坛上。饱经风霜的一生铸就了她的婚恋观在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悲凉”或者“苍凉”成为其小说中的感情基调。
二、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体现
(一)对人性的探析
人性的善与恶是作家一直关注的焦点,而张爱玲也是首当其冲地选择世俗的男女关系来对人性主题进行深入探析,展现人性的卑劣和丑陋、虚伪与自私,从而挖掘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劣根性。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能体现“人性恶”的一个典型代表。曹七巧原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人称“豆腐西施”,原本可以寻觅到一个和她彼此相爱的男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托付终身,而这一切只因她的哥哥和嫂子始作俑者,将她卖给了姜家当所谓的“二少奶奶”,悲剧的人生从此开始拉开序幕。曹七巧心理的扭曲,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也就此将她从一步一步地推向了无底的深渊。曹七巧在亲情的抛弃下,与残废的姜家二少爷被迫在一起,她的爱情也终将逝去。在亲情和爱情的双双失意和生理、心理双重得不到满足之下,唯有金钱才是最靠得住的。长期压抑在心理的情绪终究爆发,心理开始扭曲、偏执,甚至变态,于是,她开始疯狂地展开报复。强烈的占有欲泯灭了她的人性,为了满足自己自私变态的心理,连她自己的儿女也未能逃脱,不惜亲手毁掉一双儿女的幸福。曹七巧担心儿子长白不学无术,为此给他娶妻,但是又顾虑到媳妇会抢走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他儿子面前挑拨是非,最终让媳妇独守空房,抑郁成疾而死。媳妇死后,又给他儿子纳了一个姨太太,同样生完儿子之后也选择吞鸦片自杀了。从此,儿子长白不敢再娶,婚姻生活就此断送在母亲曹七巧的手里。儿子的生活是这样,女儿长安的婚姻生活也是这样,对于女儿的婚姻她百般挑剔,好不容易找到心仪对象时,她又是极力地破坏,最终女儿也成为了她报复的牺牲品。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蕴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1)
一、引言 (2)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其体现 (2)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 (2)
1、意象表现 (3)
2、氛围表现 (3)
(二)悲剧性的主题内容,人物和结局 (4)
1、爱情的悲剧性 (4)
2、亲情的悲剧性 (6)
三、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9)
(一)社会原因 (9)
(二)家庭原因 (9)
(三)个人情感原因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3)
绵延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摘要: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勇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生活,将敏锐的目光投注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生灵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苍凉感和虚无感,从而散发出浓郁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文立足于文学研究,从女性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整体的眼光纵览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全面梳理、剖析和阐释张爱玲小说中所呈现的悲剧意识,追溯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冷冷的撕开生命外表的华美,露出人性深处的自私、阴暗、虚伪和孤独。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利用意象表现和氛围表现,建构起一种苍凉的艺术格调,再加上主题、人物以及结局悲剧性的叙述和描写,逐步形成她小说的悲剧意识。
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这三个角度简略剖析。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动荡,父母感情的破裂,家族亲人的爱恨情仇,以及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的破裂,这一切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上更加倾向悲凉。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的悲剧意识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20世纪上海沦陷区的传奇女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时时焕发着一种苍凉的气氛。她善于截取软弱的凡人的心理和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张爱玲悲凉的童年和对人性深沉的探索以及梦魇般的氛围,使她的整个作品渗透着一种悲凉阴气,但却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悲剧意识人性苍凉梦魇
张爱玲用一支苍凉的笔写出了探究凡人心灵的最根本的东西,她用情感来透视日常生活的无意义和绝望,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法消解的虚无和绝望。当我们借助古老的记忆重读她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仍被深深地震撼着,心灵仍受到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的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那融古汇今的历史旧影。
一、悲凉童年
1920年代的上海,是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好一派富贵景象。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
其中发生裂变,这一隅的宁静渐渐地只是表面的装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大时代的破坏与变动中,巨大的列车轰鸣而来,把每一种别样的声音都融成它自己的声音,这是无法抗拒的,任何人也阻止不了。张爱玲就出生在中国这个激流洪涛般的大时代。
那是一个秋天。秋天一般给人净朗怡人的感觉,但1920年典初秋却微雨初凉、毫无生气,是阴沉沉、懒洋洋的。9月30日,张爱玲降生,父母为她取了个小名,叫小煐。她的生活也许就像这天气一样,一开始就带着降色的沉哀。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
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
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周冰倩
张爱玲是一位目光敏锐,充满智慧的作家,其对于生命的理解极为透彻,所写的小说思想入木三分,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在生活中遇见的种种矛盾。张爱玲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傲然、冷漠而又苍凉的气息,似乎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冷眼观察着这个世俗的社会,然后用尖锐的笔描写下生活的种种现实。张爱玲笔下的小说,透露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示了赤裸裸的人性。
一、张爱玲小说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用一种接近于冷酷的感觉,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凄凉的故事。张爱玲十分自省,
且有着都市人的孤傲感和优越感,但同时又显得十分孤独。因此她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独特的心理体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又在无意识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有关悲剧人物的美学论述。这和张爱玲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张爱玲生于上海这个城市中,并生长在一个具有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交融的家庭。这种家庭背景使得张爱玲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因此比同龄人成熟更早。张爱玲的性格也比较怪异,有着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这也对其小说的主题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其小说的主要思想感情也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1]。
张爱玲的交际圈子比较狭窄,没有太多朋友,而知己更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用笔描写出了各种扭曲的人格与变态的灵魂,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与此同时,张爱玲也表达出了自己小说独有的艺术美感。在当时那种“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就如同一颗流星,在天空中画出一条美丽的轨迹,一瞬间飞逝,只留下了经典的文字和无穷的回味。在她的小说中,人性的自私、冷酷、猥琐、扭曲、虚伪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虚假的爱情,没有爱的婚姻,生命的无奈和脆弱等,都体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主题中。她的小说思想感情,整体透露着一股苍凉的气息,让人寒噤。而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又深深隐藏在她对于人性的了解之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浅谈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摘要: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人们了解她的作品,但对于她作品中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了解得却很少。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以及动荡现实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悲剧创作色彩的成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成因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小说中,而她复杂的心理世界以及她孤僻的性格,则是形成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成因。
一.家庭经历的影响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祖辈,家庭门第曾颇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主要人物,官至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一度颇得朝廷重用,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极深,性情又坏,在张爱玲周岁之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房姨太太,他没给张爱玲留下多少父爱。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与小姑几度赴法留学,是一个新式女性,但她的美丽与才华似乎又造成了失误——她过于注重了自我而忽略了应当给儿女的母爱。张廷重夫妻的结合因为彼此的文化崇尚、性情追求的差异而最终破裂,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最后因与后母不和而被父亲毒打囚禁达半年之久。“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私语》)。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贺娜
指导教师:赵凌河
完成日期:2009年4月10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辽宁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指导教师评语
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
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十分关注着女性,同情她们的凄惨命运,她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立文视角创作出一个个格调苍凉的悲剧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女性。深刻地描绘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严重扭曲的人性。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怎么奋斗,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张爱玲以其强有劲的笔锋洞开了一个个女人悲剧的内心世界,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一个个荒凉的女性世界。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下女性的共同命运。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悲剧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张爱玲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系列。如:甘为囚鸟型,人格变异型,物质型,心理变态型等。第三部分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描写女性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第四部分挖掘其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即虚伪,丑恶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形象;变态心理;人性弱点
Zhang Ai Ling is a walk most successful authoress when 1940's Shanghai falls into enemy's hands. She is showing solicitude for a female very , is feeling pity for their sad destiny, the desolate tragedy story her rely on self acute insight and distinctive immediately gentle visual angle is created out every style, is enlivening one miserable female after another in the story. Female's survival state having described that time deeply, the female is just going to go down dogleg grave human nature under having reflected male right system as "the male sex adjunct " destiny and money. Why struggles no matter how these females struggle , how to resist, ultimate destiny all is that the same sad desolate US, finds oneself in a blind alley. The Zhang Ai Ling self's inner world with agape every it's strong energetic forcefulness of writing woman tragic, is full of the deep love field describing out the desolate every female world.Despite their tragic experiences, we are easily sensible of their common fate at that particular age and particular status.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
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201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
□何如意
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 无数人的赞美。中国伟大翻译家 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 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中国旅美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 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 大影响。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 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 悲剧人生的诠释。
张爱玲及《金锁记》
张爱 为一代代文 学家的代,的,
的。张爱,二十世纪 十年代生于上的名家
,是有文化的 ,之于,的:重 的家,于张 爱 说,这是 于常人的 ,是 小说悲剧 的。生于这一的家
,以的,张爱
的人世 的,的。上 的,在文学 中的悲剧 。里 以到,张爱于的:,《十 》%
》%》以%金锁记》,无 过去时代的悲哀,-的无 。
《金锁记》为女性悲剧的成 ,以得上是张爱的
代 之一,文坛中于这:的评 ,其是 其中悲
剧 的,以曹七巧 的,张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
浓郁的悲凉情怀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狱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张爱玲的悲剧特点表现在她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面。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便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得“靠不住”。
《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的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他,“他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象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地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习的本质。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
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一、什么是“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不是么?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短短数十载,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你就从一个天真健壮的孩童变成了濒临死亡的老人,当你还在追忆自己当年青春艳丽的容颜,恋人海枯石烂的誓言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生命已将走向终点,所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都将随着你心脏跳动的停止而离你远去。你将化为一掊黄土,或是尘埃,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将永远的不复存在,彻底的湮没在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中,无法重现,无法转生。这不就是一个悲剧么?但是新生小说巨匠张爱玲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软弱的凡人、小人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她在悲剧世界里写一切平凡的、庸俗的、甚至是委琐的小人物,苍凉而更深长回味,她以人生的安稳作底子来描写人生的起落飞扬。张爱玲,其独特的美学观决定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从未中止过对悲剧的弥合,对这个悲剧的超越。以这种悲剧意识鞭策自己,在对这个悲剧的一次次超越中去领悟和感受生命的真谛,去提高自己的境界。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的出身,她的婚姻,她的一切,在她的读者眼中都堪称传奇。她善于编撰故事,在许多出奇制胜的故事里一点一点的透露她的彻悟和悲凉,她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倾城之恋》如此,《红玫瑰和白玫瑰》如此,《金锁记》更是如此。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小说中有一种悲凉的阴气在环绕、弥漫。
着眼点一:情爱关系的描写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在张爱玲笔下男女之间毫无真情,在玩着所谓的“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二十岁上离了婚,无奈回到娘家,七八年后成了兄嫂的眼中钉。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范柳原的存在,父亲过世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父亲的遗产,但作为私生子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范柳原和白流苏两个旧家庭的弃儿,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一个是为了物质的需求,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他们好上了,但不打算结婚。他们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他们并不是真心相爱,只是在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但香港这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倾毁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文明的毁灭,他们的感情才有了一点真情,情与爱成了虚无的承诺。这多少让人有些悲哀,倘若没有战争,柳原和流苏将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前行,他们谁都不愿为了对方付出真心,按着先前的生活轨迹一路走下去。表面上看来是丰足的,内心却是空白的。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爱情,代价未免太大了,感觉这故事像一个有着完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白流苏虽然费尽周折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离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悲凉感。白流苏虽逃出了狼窝,但又落入了虎口,因为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是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很多是男女爱情,但却没有一桩健康的爱情。《心经》中的许小寒,她有一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嫉妒母亲占有了父亲。张爱玲借小寒的形象宣泄了自己积郁在心灵底层的强烈恋父与自恋情结,并且从小寒不顾一切地追逐与毁灭一切的抉择中汲取慰藉以填补心中永远的缺失。提醒自己这样的爱情即使在虚构中也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性,张爱玲通过虚构的故事自我救赎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毁灭的过程,悲剧意识萦绕盘桓。
着眼点二:人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