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

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

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

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女学生。

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

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峻的家庭经济压力,追求爱情对她来说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奢望,抓住一个男人再次走进婚姻以解决经济问题才是最要紧的,她选中了范柳原开始主动出击。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

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探索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1]P39。

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2] P15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2] P16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3]P83张爱玲是窥探社会矛盾的小说家,她乐于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中,选择世俗的恋情和婚姻作为小说选材。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编织过美丽的爱情梦,却为求金钱迫嫁,无爱的婚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儿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毁掉,张爱玲就是以这样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世俗面。

二、悲剧意识形成的深刻原因1.家庭经历的影响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而又成就卓著的女作家。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悲剧成为其中脱不去的主题,尤其是女性悲剧,于是,“荒凉”成为张爱玲的底色。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一是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二是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三是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四是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而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分为这几种:1. 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女性悲剧2. 物欲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3. 作为人基本情欲的压抑与缺失造成的女性悲剧4. 女性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女性悲剧。

一、封建和男权社会的钳制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4永恒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黄丹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一、由病态的心理引发人性悲剧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人性的悲剧上,由人的病态心理引发出各种人性悲剧,在她的笔下,刻画出人心理的虚伪、卑劣、阴暗、扭曲,还经常通过人物的自身遭遇来深刻地表现现实的冷酷与人生的悲剧性。

自私是人类所拥有的本性,它与生命共同存在,也展现人的生命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具有仁义、善良的品质,可是他们的内心都是为达目的而不折手段,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无不自私、孤独,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无不上演着一出出人生的悲剧。

(一)自私、卑劣的心理在人的本性中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自私、卑劣的另一面。

但张爱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则大多是自私、卑劣的。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人公葛薇龙,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单纯且积极向上的好学生形象。

因为父母经济困顿要回上海,而她想完成学业,不得不向姑母梁太太寻求资助,梁太太答应帮助她,而实际上却整日应酬,成为替梁太太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的走向堕落,最后使薇龙整天忙着为乔琪乔弄钱和为姑母弄人。

在《花凋》里所塑造的郑先生,也是十分的自私,不愿意多花钱为女儿治病,认为根本治不好,还不如去养姨太太,一心只为自己着想,不负责任,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就在家里生孩子。

自私、卑劣的心理在梁太太和郑先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悲剧。

(二)阴暗、扭曲的心理人在不遭受外面世界的影响时其心理是健康、正常的,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阴暗、扭曲主要是家庭方面的原因。

在小说《十八春》中的顾曼璐,她的病态心理在残害自己的亲生妹妹时达到极致,她出去做暗娼是真心想要养活一家人还是以养活家人为借口去满足自己的情欲,享受其中的快乐,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

自己的亲生妹妹是那么的纯洁、美丽,是人们眼中的乖乖女形象,可是顾曼璐却嫉妒妹妹,容不下她的这些美好,要把她拉下悬崖,竟然使用如此卑劣歹毒的手段去使曼帧饱受折磨,失去幸福。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悲剧意识内容提要:张爱玲小说中表现出的婚恋观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其爱情小说的内容上的体现有三种: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相互利用,算计的爱和病态乃至变态的爱.她的悲剧意识根源于其内心的双重失落感:家庭的没落,童年的不幸,这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即小说多以没落贵族家庭为场景,这种家庭氛围多不健康,且人物爱情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关键词:张爱铃悲剧意识荒凉婚恋观家庭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与当时血与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日寇的侵占香港和上海的沦陷也不大沾边。

作品中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是“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1透过她的叙述可以窥视现代市民群混乱无助的精神世界,以及弥漫于作品中几乎一成不变的悲凉氛围。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作品的悲剧意识也可用此来概括。

鲁迅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腐朽,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

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的长嗥,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荒凉。

”2《红楼梦》的繁华衬托了另一种荒凉。

“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

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

”3鲁迅的荒凉带有寓言色彩,是思想家的产物。

《红楼梦》的荒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的产物。

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的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是对日常生活不厌其烦的描述上。

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

“这种悲剧意识象一座显微镜,用蒙上悲剧色彩的镜面扫描出一幅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时代莫可奈何的没落-----人性的卑微、阴暗、情感的千疮百孔,也就从中显露无疑”4。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只有两个角色唱戏: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既然男女情事更能揭示人生的全面,就在这放恣的人生状态中寻求一种真实的人性姿态,确定一婚恋为主题的同时,也确定了其婚恋的基本走向。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导语:张爱玲是一个极具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她仿佛与生俱来的,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谜一样的作家,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奇迹般的以令读者耳目一新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而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

她的小说集历史与现代,文明与野蛮,善与恶,新与旧,雅与俗于一体,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艺术画卷。

一、满目疮痍的人性世界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看到的是她的彻底的悲观主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她为我们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带着浓重悲凉色彩的故事,用她近乎冷酷的方式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麻木荒凉的世界,刻画了有着丑陋内心的世间伪君子和被畸形的社会所毁灭的女性,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和生命的虚无幻灭。

在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着缺失的人性,心灵仿佛久久照耀不到明媚的阳光,从而散发出一股湿腻腻的、令人作呕的臭味。

这些人的心是那么的阴暗,心房上长满了厚厚的深绿的苔藓,早已寻不见那鲜红的,热血的,澎湃的心脏。

(一)建立在亲情上的人性废墟亲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温馨而温暖的、能触及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被颠覆了,被分解成人类自私、残酷和虚伪的个体。

在她的笔下,很少见到人伦亲情的温馨,温暖的颜色已经被人类最阴暗残忍的黑暗面所掩埋。

满目的凄凉和凋落,惊心的算计与阴谋,构筑了废墟一样的亲情世界。

《十八春》里的亲情沦丧可谓表现到了极至,曼璐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狠心设计让自己的妹妹曼帧落入祝鸿才的虎口,促成祝鸿才强暴了曼帧后,又将妹妹曼帧锁在屋中,临死前还以自己的病为由求曼帧嫁给鸿才照顾孩子荣宝。

曼帧由于曼璐的残忍绝情和陷害,陷于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曼璐把曼桢的牺牲当作对她以前为供养家庭、被逼做舞女的一种回报。

(二)男权世界的伪善和崩塌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封建没落家族中精神残缺委靡的男性形象,还是灵魂扭曲、病态的男性形象,大都崇尚金钱、玩弄女性,庸俗卑琐、昏聩无能,他们都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爱玲也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

这就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伤与彻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一树梨花千首诗”。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一千个读者便能说出一千个不同的张爱玲来。

近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各执其词,但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对张爱玲在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的认同。

一、生活背景铸成张爱玲小说的悲情基调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

那曾经煊赫、繁华的门庭,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仅是“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阴凉”。

祖父的煊赫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这使得张爱玲的童年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地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母亲那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张爱玲的内倾性格;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二稿修改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二稿修改

前言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张爱玲的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作意识值得我们探究。

一浮世的悲歌(一)、不可逃离的悲剧命运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在她的小说中,人的生存欲望与现实困境的悲剧性冲突是其小说的基本冲突。

张爱玲从自己的生存状况出发,从童年、亲情、恋爱、婚姻生活等切身的感受中探索个体的生存状况,她的人生观和生命的悲剧感就渗透在她对个体在荒凉世界里的生存状况的描绘。

她以一种逼近本质的直觉,揭示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传达她对一个时代的生存体验: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人注定要成为被征服者,在最终结局面前,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终究要归于沉寂。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1]没有悲壮,只有无奈的堕落和苍凉。

张爱玲认为,人生永远无法完满,只有委屈和难堪的生存,痛苦才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在她看来,人生与现实困境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由不得自己做主。

“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罢,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

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2]这种将人生看作麻烦,麻烦与生命同生同灭的感悟,就是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她在《论写作》一文中谈到:“是个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

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就是麻烦。

”[3]张爱玲透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情感体验、精神状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挖掘出其中的悲剧内容。

1.鲜明的悲剧个体张爱玲的创作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庸生活,“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在难堪的生存中“有挣扎,有焦虑,有慌乱,有冒险”。

[4]张爱玲认为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图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沉沦,在荒凉的胁迫中表现出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困惑,以及对虚妄无妄的生活困境的屈服是人类荒凉的生存景况的呈现。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2008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甘肃省电大武威电大分校赵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在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尊重。

本文就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表现的几个着眼点:情爱关系、人性的探索、人生的体验、悲观忧伤的结局,以及悲剧意识根源进行阐述,力指导现实的人少生私寡欲,少谋个人私利,多贡献于社会。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张爱玲(1917---1995),河北丰润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由于张爱玲的童年家庭的不幸和她对这个家庭的憎恨又使她的作品的整体染上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以及清醒的没落感,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大多是悲剧性人物。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角,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个性、人生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平凡的没落贵族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喧闹和孤寂,铸成了她悲观的作家气质。

使她对人生既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但更多的是悲剧意义上的洞察,构成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基调。

张爱玲独特的美学观彰显其与从不同的悲剧思想意识底蕴,作品中蕴涵的苍凉意味,在人性主题上凸现无遗。

撇开一切浮在表面的东西,可以无可退避地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的本质——生存,其间人性的其他成分便屡次出演了一幕幕苍凉的人间悲剧,即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贺娜指导教师:赵凌河完成日期:2009年4月10日毕业论文任务书辽宁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指导教师评语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

她十分关注着女性,同情她们的凄惨命运,她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立文视角创作出一个个格调苍凉的悲剧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女性。

深刻地描绘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严重扭曲的人性。

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怎么奋斗,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

张爱玲以其强有劲的笔锋洞开了一个个女人悲剧的内心世界,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一个个荒凉的女性世界。

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下女性的共同命运。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悲剧的特点。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张爱玲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系列。

如:甘为囚鸟型,人格变异型,物质型,心理变态型等。

第三部分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描写女性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

第四部分挖掘其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即虚伪,丑恶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形象;变态心理;人性弱点Zhang Ai Ling is a walk most successful authoress when 1940's Shanghai falls into enemy's hands. She is showing solicitude for a female very , is feeling pity for their sad destiny, the desolate tragedy story her rely on self acute insight and distinctive immediately gentle visual angle is created out every style, is enlivening one miserable female after another in the story. Female's survival state having described that time deeply, the female is just going to go down dogleg grave human nature under having reflected male right system as "the male sex adjunct " destiny and money. Why struggles no matter how these females struggle , how to resist, ultimate destiny all is that the same sad desolate US, finds oneself in a blind alley. The Zhang Ai Ling self's inner world with agape every it's strong energetic forcefulness of writing woman tragic, is full of the deep love field describing out the desolate every female world.Despite their tragic experiences, we are easily sensible of their common fate at that particular age and particular status.Full text is four parts together mark: Part I has introduced authoress Zhang Ai Ling and their tragic characteristic of work simplely. Part II has depicted the different Zhang Ai Ling the wording and purport of what one writes female image series mainly. Such as: Be a willing prisoner bird type , mutant type of personality , matter type, the psychopathology type waits a minute. Part III seven are an example as it happens , depict the dogleg anomalous female mentality character with Cao in "story of Jin Suo ". Part IV excavates whose tragic female image cause , is hypocritical, ugly human nature weakness.Key words:Zhang Ailing;Female tragedy ;Female image;Psychopathology;Human nature weakness.目录序言 (1)一、凄惨悲凉的女性形象系列 (3)1.甘为囚鸟型女性形象 (3)2.人格变异型女性形象 (3)3.物质拜金型女性形象 (4)二、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悲剧 (4)1.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分析 (5)2.许小寒恋父情结的心理分析 (7)三、虚伪、丑恶的人性悲剧 (8)1.虚荣、自私等人性弱点所演绎的悲剧 (8)2.物质追求与人性欲望膨胀所导致的悲剧 (9)3.封建思想与传统道德所造成的悲剧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序言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寂寞作品的女性天才作家。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张爱玲用敏锐的目光、细致的观察洞察了当时的社会虚伪,用犀利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意识;日常叙事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十里洋场上,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她深深地感到了对人生掌控的无力感,以及在纷繁交织的世界中人性的彷徨,由此感到了无以名状的失落和悲哀,于是她将这种浓厚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张爱玲舍弃了五四时期以来部分作品歌颂人生、世界、人性以及爱情的主题,摒弃了较为美好的描写手法和健康的叙事结构,采用了日常叙事的结构和方式,用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打动着读者。

尤其在发表了《倾城之恋》之后,她收敛了批判的锋芒,转而从都市市民琐碎的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寻找衰败的旧式家族和传统文化以及人性冲突挣扎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一、悲剧主题张爱玲在作品中首先肯定了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借助了日常生活的开放性、现实性和繁琐性,从而为平实、简单的日常生活开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意义空间。

她深入并且体会日常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给予关注,探索人性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两种主题的悲剧形式,即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亲情和爱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

”(《金锁记》)七巧注定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和压迫下,逐渐由一个受害者转变成一个害人者。

她在自己对于淡漠人情的恐慌中,不断地以极端的手段保护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也劈杀了自己的骨肉至亲,她甚至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享有正常的生活,不断地破坏女儿的幸福,窥探儿子、儿媳妇之间的隐私,最终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陪葬。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及由来

创新平台张爱玲的文字华美而冷寂,其小说也多以悲剧收尾,给人一种美丽、苍凉的感觉。

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衰败都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她从父母家族人的身上,看到了旧式婚姻的悲哀。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大都不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她们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常也不会拥有纯真浪漫的爱情。

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男子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谋求自己的利益,在无爱的婚姻中挣扎求生。

提起张爱玲的小说,我们自然会想到《倾城之恋》。

这是她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乱前后女性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原本是上海白家的小姐,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身无分文,备受亲戚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间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反复的猜测与博弈后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这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处处透露出悲凉的意味。

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感受一下《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并分析一下这种悲剧意味从何而来。

一、《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1.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况“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在故事的开头,张既而引出白公馆这一场所,又呈现出男女主人公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生活境遇。

旧式家庭在意嫡庶,看重婚姻,注重培养名门淑女。

白流苏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传统教育。

范柳原则在英国长大,家庭富庶,从小便接受西式教育。

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着不同的文化,都是家族中的“异类”。

二人相遇,自然容易产生摩擦与碰撞。

白流苏虽然自小接受传统教育,也接受封建包办婚姻,但面对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她勇敢地选择了离婚。

离婚之后的白流苏回到白家,可是她的生活境遇并未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哥嫂的逼迫使得她不得不向自己的母亲寻求援助,母亲却漠然待之而非出手相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于是,她试图走出白公馆。

范柳原则是私生子,孤身流落到英国,历经曲折才获得继承权。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无尽的苍凉—浅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及在其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学巨匠,她的小说以其深刻、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是主角的命运还是描画的社会现实,都充满了无尽的苍凉。

那么,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是怎样的,它在她的小说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张爱玲悲剧意识的形成1.个人经历带来的心理影响张爱玲自幼家境富裕,父母是上海的名门望族,但她的父亲对家庭冷漠,对张爱玲的母亲更是不管不顾。

母亲的孤独无助和尖锐的性格给张爱玲的成长和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942年,张爱玲与丈夫胡兰成离婚,她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生涯,被称为“流亡作家”。

这种漂泊和失落感也是她悲剧思维的砥柱之一。

2.西方文学的熏陶张爱玲是一位西方文学爱好者。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欧洲文学、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莎士比亚和威尔士等文学的熏陶。

这些作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郁的作品,对张爱玲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历史环境的影响张爱玲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史上黯淡无光的一个时间段,国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被随意摆弄着。

这种社会现实给张爱玲带来了莫大的悲剧感受。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在小说中的体现1.人物的命运悲剧张爱玲的小说主角多为女性,她们的命运大多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玲妈妈,将自己的身体出卖于大老板,以供养儿子的读书,最后却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

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她自我价值的探讨,更是全社会的生存状态的映射。

2.流离失所的苦难景象张爱玲的流浪生活和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产生了她苦难、孤独的两难境遇。

小说中人物经常是流离失所,但这种苦难不仅是人物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人际价值)受到了挑战,同样也是她在现代派小说语言上的探索。

3.社会生活的渺茫无望张爱玲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多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以致于无法信任、无异于投降。

《小团圆》中,贪婪的大伯和自私的姨太太甚至让自己最亲的儿子和孙子陷入人生最后的特权和唯利是图之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毕业论文

绝望的生存状态悲凉的审美情感――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摘要: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又是个彻底的悲情主义者,其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情色彩。

真切体验人生,冷眼旁观世事。

“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就是张爱玲的作品体现出的苍凉。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叙述一个个洋场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气息。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心态悲凉意味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当张爱玲还是一位立身于现代中国文坛主流之外,也置身于中国民族战争边缘状态的小女子,但她却以一个女人悲凉彻骨的生命体验和一位惊世才女卓荦超群的艺术风采翩然跃上了乱世之中的现代中国文坛。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了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和寓言: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注定要发生太多变故的时代。

张爱玲一生的才情几乎都为那样的一个时代所挥洒。

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淼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

张爱玲是个悲观主义者,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

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她的成长环境及创作的心路历程来探讨她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及小说的美学价值。

一、失落于家庭、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

她悲凉地感悟到:人世间没有爱。

家道中落、身世曲折使张爱玲摆脱不了兴亡沧桑之感,从而铸就其创作心态,反映在她的小说中便是寒冷、残缺、伤感的苍凉。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成长的年代,正是末代贵族彻底衰败的年代,她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庭的没落与瓦解。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201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何如意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 无数人的赞美。

中国伟大翻译家 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 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旅美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 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 大影响。

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 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 悲剧人生的诠释。

张爱玲及《金锁记》张爱 为一代代文 学家的代,的,的。

张爱,二十世纪 十年代生于上的名家,是有文化的 ,之于,的:重 的家,于张 爱 说,这是 于常人的 ,是 小说悲剧 的。

生于这一的家,以的,张爱的人世 的,的。

上 的,在文学 中的悲剧 。

里 以到,张爱于的:,《十 》%》%》以%金锁记》,无 过去时代的悲哀,-的无 。

《金锁记》为女性悲剧的成 ,以得上是张爱的代 之一,文坛中于这:的评 ,其是 其中悲剧 的,以曹七巧 的,张爱本人,以所生活的时代。

《金锁记》写于1943年,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曹七巧的以心理变迁。

曹七巧身为残疾人的妻子,能过一正的生活,于身体心灵的需求,在冰的世界面前,她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时是悲的。

在欲和财欲的纠葛下,在姜家过三十年,难想象这三十年对于一 人来说,是一怎的摧残伤害,其是这 于青年 身体心灵的双重伤害。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ThispaperwilltakeoriginalvisionzonglanEileenchang'screationpanoramic,in-depthcomb,analysisandexplanationofwritingsshowfemaletragedyconsciousness,tracingzhangai—ling'snovelsfemaletragedyconsciousnessintheformationreasonsandexploreitsuniquecultureandvaluesignificance.
Keyword:ZhangAiling,novel,sadandtragic,consciousness
无力摆脱,而是将这定格了——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
3、人性欲望的扩张所导致的悲剧
人性欲望的扩张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张爱玲在无意间对亚里士多德美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这一类人物形象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十八春》中开篇就写,姐姐曼璐,作为长女,为了养活父母和妹妹,撑起家庭的重担,年纪轻轻的她只能步入风尘,沦为舞女。

但她结婚后,为了留住丈夫,过丰衣足食的生活,不惜以妹妹作为赌注,逐渐暴露出来的人性深处的恶的一方面,让我们不得不产生疑问,她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为亲人所作出的牺牲,还是因为自己贪图享受,自甘堕落。

这样说虽然是有些偏激,但是对于曼璐这一类人物理解起来是很容易的。

张爱玲认为人性是盲目的,因而人生也是盲目的。

所以他将阴暗、冷漠、不可理喻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她的作品中。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分析田骞 郸城县第一中学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她写的作品广受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其主要作品中大多渗透着悲剧意识,尤其是一些爱情故事中对女性思想的描述和命运论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反映社会和精神层面的描述大多是源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面貌的冲击,以及她自身生活经历所感受到的一些精神层面的领悟。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应该是源于社会和个人经历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感悟。

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进行相关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分析探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79-01张爱玲的一生颇具传奇,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其创造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精神层面的领悟都是给与她创作的一种灵感,同样的,她的爱情经历也是她小说人物中爱情观的一种映射。

之所以张爱玲在小说中一般都以悲剧作为主流意识,还是源于那个革命时代新旧思想的一种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她并没有把目光放在革命战争中,更多的还是把目光放在了社会精神层面的探索之上。

她的探索意识使她在创作小说时把那些残酷的现实生活和在痛苦挣扎的灵魂都表达了出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切和凄凉。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翻译和学术上也有所成就,但是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更加瞩目的原因[1]。

一、悲剧意识的起源(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张爱玲出生的时代正是贵族走向没落,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色是新旧思想。

生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挣扎与生存,就是开始关注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精神层面的转变,激励了大批文学创作者的兴起。

实际上,在张爱玲的成长阶段就开始领悟到这个时代特有的新旧思想更迭下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正是因为这个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也为她今后的创作思想打下了基础[2]。

(二)人生经历的影响实际上,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也是她在文学创作上大放异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家庭的败落和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的经历都比较凄惨,且她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爱情经历也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在这些重重冲击下给她的性格形成和创作思想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给她的思维观点带来了不同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现代作家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家庭变故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感情受挫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摘要: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多以悲剧爱情故事为题材,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意识源于她的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

她在小说中,塑造的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有三种:一种是受封建枷锁束缚的女性,一种是物欲与道德挤压下灵魂扭曲的女性,另一种则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和软弱酿成悲剧的女性。

一、苍凉的艺术风格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她的作品有着淡漠的贫血和感伤的情调”。

[1]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面是月下的青灰色” 。

张爱玲的小说,刻画了一个个残酷而悲凉的人物形象,苍凉是小说的底色,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这种苍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漫浓厚悲剧色彩的主题思想张爱玲是专写“她的时代的阴暗一面”的高手。

她说:“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她的威胁来自于生活,张爱玲是一个敏感的人,她善于窥探社会,把握世情,因此揭露人性成了小说的主题。

而在那个年代,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富少、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虚伪。

因此她笔下这些揭露人性为主题的小说,必然成为悲剧小说。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的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

他带着西方的文明回到封建道德圈里,与朋友的妻恋上,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要做一个“好人”,因此把“真人”隐蔽起来,用打妻子来发泄他的冷酷、变态,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

张爱玲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这个“大好人的面纱”,露出了他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理阴暗面,这篇小说也成为悲剧性的主题。

2.以悲剧爱情和婚姻故事为选材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张爱玲是窥探社会矛盾的小说家,她乐于立足于平凡的生活中,选择世俗的恋情和婚姻作为小说选材。

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

张爱玲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摩擦、摸索、闪避,她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所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世俗的一面。

爱情本是浪漫的,然而悲剧却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当时新文化抨击的旧社会里,爱情成为奢侈品。

爱情这件“华丽的外袍”,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便有了“爬满了虱子”的尴尬。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婚姻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编织过美丽的爱情梦,却为求金钱迫嫁,无爱的婚姻扭曲了她的灵魂,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儿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毁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想要追求爱情,但在面临生存危机的环境中,婚姻成了她的生活保障,恋爱不过是实现保障的手段,她选择的不是恋人,而是一张“长期饭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男权社会里将一生系于男人的浮萍,她想要幸福婚姻,却将幸福理解为锁住男人。

这些女性的爱情悲剧都是社会促成的。

她们或成了遗老家庭里的一种牺牲品,或成了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最好的就像白流苏一样为了生存成为“长期卖淫”的情人。

在这个封建思想和新文化冲击的时代,女性内心渴望爱情的解放,却又无力抗拒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她们心里对爱情的一抹希望之光,最终被社会巨大的黑暗吞噬。

张爱玲就是以这样的爱情悲剧为题材,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性的世俗面。

3. 悲凉语言渲染的悲凉氛围张爱玲的小说,比喻奇巧,色彩运用诡异,善于运用独特的想象创造小说氛围。

在语言上,她的小说“一是制造氛围的手腕高,二是‘凉’字用得多,读来有一种忧郁感”;在意象使用上,张爱玲常用月亮、玫瑰、绣在屏风上的鸟等悲凉的意象,来引发人们对小说人物命运的思考。

《金锁记》中写曹七巧和儿子长白抽大烟的晚上,“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

”[4]p168 七巧也像月亮一样,戴着狰狞的脸谱,毫无母性,不怀好意地向儿子刺探儿媳的隐私。

张爱玲通过对月亮的变形描写,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变态心理。

作品中,张爱玲也善于用象征手法预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 天真的愫细在新婚之夜被罗杰正常而普通的热情吓得连夜逃回娘家,结果弄得满城风雨,罗杰因此而发疯。

在小说开始,作者就已借“牵牛花”这一意象预示了罗杰的命运:“愫细采了一朵深蓝色的牵牛花, 向花心吹了一口气……愫细每逢感情冲动时, 往往能够幻想她们是这朵牵牛花的颜色。

她又吹吹那朵花, 笑一笑, 把它放在手心里, 两只手拍了一下, 把花压扁了。

”[4]214“深蓝色的牵牛花”, 在愫细的潜意识里就是罗杰的化身。

她微笑着“压扁”它, 已经早早地决定了罗杰的命运。

读张爱玲的小说,苍凉的语言氛围总是让人陷入沉闷的悲凉,象征性的意象却又让读者感慨人生。

“张爱玲是一个感受性的作家”,她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注入文学,以悲凉的语言和苍凉的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小说的苍凉的艺术特色。

二、悲剧意识形成的深刻原因张爱玲悲剧性的创作意识,源于她人生的不幸命运。

她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却有着不幸的童年生活;她大胆追求爱情,却偏偏拥有两段离幸福遥远的婚姻,自身的种种不幸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她的悲剧性创作意识。

1.家庭经历的影响张爱玲出身在名门贵族,但其祖父的煊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

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

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惨的生活,咀嚼了人世的沧桑,世态的炎凉。

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

“这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观气质,张爱玲因了家庭中的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

[5] P179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她太多的苦楚和悲伤,形成了她自立于人世的态度,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

父母的不幸婚姻,引发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她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苦涩的,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张爱玲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让她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鉴赏能力。

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使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悟,世态人情的炎凉、无奈与哀伤,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灵。

2.与胡兰成感情的受挫在文字的世界里,张爱玲参透苍凉人世,冷峻深刻地解剖男女情感。

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所遇非人,爱了不该爱的男人。

如果说家庭的变故让她看透了世事,那么与胡兰成感情的受伤则让张爱玲心中对爱情一点美好的向往都全部泯灭,加深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

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张爱玲的家庭给了张爱玲孤傲、冷淡的性格,可她热烈的爱着胡兰成,甚至在他被认为是“文化汉奸”时仍紧紧追随,面对胡兰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张爱玲无语失望。

张爱玲说她对他的爱早已烧完了,可见这次婚姻对张爱玲伤害之深,促使她心理产生了对婚姻强烈的不信任。

自己的爱情悲剧,还有父母婚姻的不幸,对张爱玲精神以沉重打击,直接影响了她的悲剧创作观的形成和她以后人生道路上对婚姻的选择。

这些来自情感的创伤,在她笔下表现为婚姻的消极落寞。

《半生缘》里的婚姻是空壳,没有爱情,只有利益的驱使;《金锁记》的婚姻是枷锁,锁住了爱情,刺激了金钱欲。

这些作品塑造的爱情悲剧都是张爱玲对婚姻的思考。

由于对婚姻的消极,张爱玲小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三、悲剧意识塑造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评价“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诚宽厚的历史家”。

[6] P18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形象。

她以独特的视角,冷峻的笔触,刻画一些旧女性形象,她们总是浸透着太多的不幸,从上层的太太小姐到下层的丫头佣人,从新派的知识女性到封建的旧时女子。

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琐碎的物质世界中,常常处于封建制度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之间,为了金钱、欲望,虚荣而近乎疯狂。

她们各有各的特点,惟一的共性就是生活在男权主义、家庭主义的笼罩之下,受压迫与虐待的地位始终得不到改变。

张爱玲的悲剧性创作意识铸就的女性悲剧人生,可分成以下三类。

1.封建枷锁下的女性张爱玲的生存境遇让她笔下的人物少有中国女性特有的温和、宽厚,多表现为人性中的种种自私和冷漠。

作品中张爱玲刻画了一系列被封建意识和封建家庭所毒害的女性人物形象,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姜长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鹏等人物。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是这些女性的典型。

她作为封建社会下层出身的女子,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得到金钱,逼迫她嫁进豪门、攀附权贵。

这个无实质的婚姻和勾心斗角的封建家庭牢笼,把她生命中的情感都葬送了,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最后沦为金钱的奴隶。

这种变态的心理让她认为,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她探听儿子房事,逼得儿媳自杀,破坏女儿恋情,子女的幸福被她一一扼杀。

《金锁记》通过对衰败旧家庭的描绘,把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毒害在曹七巧身上赤裸裸的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