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

合集下载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

《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的歌谣分析《所罗门之歌》是古代希伯来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是圣经旧约中的一卷,被认为是智慧文学的代表之一。

这首歌谣据传是因其智慧的作者,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而得名。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主题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所罗门之歌》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所罗门之歌》的结构。

这首歌谣由八个独立的分节组成,每个分节由不同的主题而构成。

这些分节包括恋爱情歌、对话、讽刺、寓言、赞美和叙述等。

整体来说,《所罗门之歌》的结构多样,有时候出现并列的情节,有时候则是通过对话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整首歌谣充满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使读者更加容易跟随故事情节。

其次,我们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这首歌谣主要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甜蜜的情感和性爱的美好。

其情节包括了两人的相互约会、恋爱的描绘以及情感的诉说。

通过对话形式的交流,诗人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两位恋人之间的精神和肉体的和谐统一。

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东方文化中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古代的社会背景。

在这首歌谣中,通过描绘农田、葡萄园和羊群等景象,可以看出以色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

这反映了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生活,也体现了当时以色列人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

同时,这首歌谣还通过赞美国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的权威和影响力。

此外,《所罗门之歌》中的一些描写也涉及了自然界和宇宙的表现。

通过描绘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诗人打开了人类对神秘力量和宇宙奥秘的思考。

这种自然和宇宙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赞美和敬畏,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微小存在的反思。

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古代智慧文学的代表作,通过其独特的结构和描写方式,展示了恋爱情感的美好,并反映了当时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这首歌谣不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综上所述,《所罗门之歌》作为一部具有浪漫情感和古代智慧的作品,通过描绘恋爱情感、反映社会背景和探索自然宇宙,展现了古代东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妙。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在《所罗门之歌》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看似奇怪的引子:在主人公出生的一天,一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宣布自己将从某一个地方利用自己制造的翅膀飞向一个遥远的地方。

他按照通告时间表演了自己的飞行,然后干脆利落地摔死在了医院的门口。

而与此同时,一个名叫“奶娃”的孩子在这场闹剧发生的地点降生了。

——这再一次展现了托妮·莫里森的高超叙述技巧,以及对于结构掌控的游刃有余。

因为直到很久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荒诞的行为的实际意义。

不同于其它托妮·莫里森其它作品的紧凑和强力,《所罗门之歌》的结构虽然紧密,但是节奏却也更加多变。

一如既往,她的作品展开于地狱般生活场景之中,但所不同的是,在《所罗门之歌》里,地狱般的现实正被缓慢地拖离出暗黑的世界,重新进入光明之中。

或者说不同于以往,托妮·莫里森寻找到了一种重新寻回天堂的可能——一种从文化的重新确认中获得自尊和自信的可能。

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总觉得在某种层面上,这种显而易见将托妮·莫里森的世界变得狭小了。

托妮·莫里森高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天赋,以及显而易见的主题,很容易被纳入到一个关于身份、种族和解放的主题之中,而消减了其普遍性的内涵。

毫无疑问,她很容易被纳入到萨萨特的文学主张之下——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介入。

它必定是介入而且应该是介入的。

写作本身就是对于主题的介入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托妮·莫里森的努力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可是假如我们将福克纳和托尼·莫里森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又会看出两者多少的实质性差距呢?也许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介入,但是它绝不因为写作者自身的问题而因此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畴之中,实际上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人性的层面上,福克纳笔下的白人地狱和托妮·莫里森的黑人地狱,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同处在一个灾难性的历史阶段,所有的人都挣扎在恐怖的地狱之中,不同的是,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不仅仅要对抗上帝的困难,还要承担人自身的罪孽。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文档资料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文档资料

托尼.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托尼?莫里森,一位当代颇受瞩目的非裔美国作家,在她至 今为止的九部小说中, 描绘着黑人的历史和困境, 不断追寻着民 族的足迹。

她立足于非洲的文化传统, 使小说成为联系民族的纽 带,修复文化断裂的桥梁。

她本人曾说,她要把那些公认的已证 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 创作“不能 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第 三本小说,虽发表已三十余年,但是仍然有着不竭的艺术魅力。

作为关怀种族命运和精神追索的巅峰杰作,它吸引着众多读者, 帮助美国黑人找到了自我身份和文化之根。

甚至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也将其称为自己最喜爱的书。

布鲁斯音乐和超自然信仰使小说与主流的白人传统小说彻底地 区分开来,创造了一个属于黑人集体回忆的颂扬民族文化的文 本。

、非洲神话传说对莫里森而言, 黑人无法与过去割断联系。

非裔美国人要解 决美国社会身份认同的难题, 只有寻求过去的文化宝库, 到黑人灵魂的寄托。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整部小说中,从头 至尾铺叙了黑人民间传说和神话,包括飞翔神话、单一神话、非 洲男孩成人礼、 奥菲厄斯神话等。

神话是一个民族原始信念和价在《所罗门之歌》 中,作者用非洲文化遗产中的神话传说、才能找值观的体现。

小说植根于这些黑人熟知的神话土壤中,展示了黑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高歌了黑人的聪明智慧和民族精神, 从内容上构建了小说的文化氛围。

在众多的神话当中,飞翔神话是贯穿《所罗门之歌》情节的主线。

它来自于黑人的民间传说。

所罗门是黑人民族的祖先,他很会飞翔,曾经飞回到了黑人的故乡一一非洲大陆。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飞翔都是黑人民族共同的梦想,是连接黑人精神世界的纽带。

美国黑人向往飞行,这个神话借着所罗门飞翔的翅膀,表达了他们渴望从肉体与精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同时,“飞回非洲”也寓意着黑人民族试图寻求祖先足迹的愿望。

莫里森曾说,“黑人通过对飞翔的向往获取自由的梦想,是我一生中所继承的传统的非洲民俗的一部分。

《所罗门之歌》主题剖析

《所罗门之歌》主题剖析

主要参考文献
托尼· 莫里森著,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5年。 王守仁、吴新云著《性别· 种族· 文化——托尼· 莫里森的小 说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Valerie Smith:New Essay on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 之歌》新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女性主义解读
理想的化身——彼拉多:独立自主,智慧神秘, 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充满爱和关怀,平等待人。 卑微而觉醒——露丝和两个女儿:怯懦,受父权 压迫,边缘化;女儿科林西安丝的反抗,不顾父 亲和弟弟的反对,与低一等的黑人恋爱,女性意 识的觉醒。 有缺陷——哈格尔: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热情更 专情,被奶娃抛弃后,曾疯狂复仇,迷失了自我, 为爱而死。
主要人物
奶娃(Milkman) 独子,出身于富有的黑人家庭,却苦于不能自立。 不愿呆在死气沉沉的家里,而在姑妈彼特拉家找 到了爱和温情的港湾。与外甥女哈格尔的不伦之 恋而始乱终弃。与好友吉他的相伴成长,却反目 成仇,被吉他误解追杀。(生活在矛盾和混乱之 中,有所求而无所得的人) 回乡:丹维尔和沙利玛 到南方寻金未得,却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姓氏和祖 先。
《所罗门之歌》SoFra bibliotekg of Solomon
其人其作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是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
一部黑人男青年的成长小说,讲述主人 公奶娃(Milkman)文化寻根、找回自 我的成长历程。 小说分为两部分:北方成长与南方寻 金,进而寻根。
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in 1978)
主要人物

《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所罗门之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导语:《所罗门之歌》是旧约圣经中的一本智慧书,据说是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所作。

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但是其中隐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却很容易被忽视。

本文将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的解析,探讨其中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以期增加人们对这本经典之书的新的解读视角。

一、女性赞美的自然景观《所罗门之歌》中多次提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而这些景色与女性形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书中描写了鸽子在岩石间的歇息、葡萄园中的野花、苹果树的花朵等等,将女性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自然界的景色作为女性美的象征。

这种将女性与自然相联系的写作手法,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中存在的女性美,并且引起读者对自然元素与女性之间互为表述的思考。

二、女性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与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书中女性被形容为鸽子、山羊、鹿等动物,而这些动物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与自由。

通过这种写作方式,作者强调了女性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把女性形象与自然界中的美好元素相结合,传递出女性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信息。

三、女性的生育力与自然的孕育力在《所罗门之歌》中,女性的生育力被赞美为无比伟大。

书中形容女性的胸怀像葡萄园一样多产,而女性的子宫像是一片花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朵。

这种以生育力比喻女性的写作手法,暗示了女性对生命的孕育能力,而这种孕育能力与自然界的孕育力是相通的。

通过将女性的生育力与自然界的孕育力相联系,作者强调了女性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生命力。

四、女性的自主与自由《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描述为独立自主、自由奔放的存在。

书中的女性主动地与所罗门国王展开了对话,表达出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和追求。

同时,书中也赞美了女性的美丽和智慧,强调了她们在情感和性爱中的主动权。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作者彰显了女性拥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并且呼吁女性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探析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探析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探析虽然美国黑人早在内战后就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在此后漫长将近一个多世纪的时问里.却不得不为争取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实际平等权利而奋斗,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才使他们在形式上取得了平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美国黑人的心理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双重意识。

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扬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受到了沉重的束缚。

另一方面。

他们不得不融人美国社会,被迫认同强势的白人文化。

在美国强势自人文化的侵略性的影响之下,部分黑人,尤其是一些中产阶级黑人,为取得自人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上漂白了自己。

丽与此相反的是也有一部分黑人则走到了另~个极端.在政治上.他们提倡暴力抗议、黑人分治、回归非洲等,在文化上。

他们拒绝“白人”文化.提倡“黑人”文化。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显示出美国黑人在自我文化定位方面的迷惘。

作为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和前瞻性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深刻意识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危机。

从英里森的作品可见她一直十分关注现代社会中黑人的前途和命运并对这一社会问题有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从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开始,黑人小女孩佩可乐企盼拥有自人那样的蓝眼睛.表现了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认同达到了宁愿改变自己种族属性的程度.到小说<秀拉》中的女孩秀拉在黑白文化冲突中不断地选择。

进而,莫里森在其名著《所罗门之歌》中通过对一名探求自我的黑人青年的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在白人强势文化束缚下的苦闷和迷茫.以及他们为寻求自我而进行的探索。

经历了寻根的艰苦历程。

他们最终在文化上完成了自我定位。

以下笔者着重分析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对美国黑人文化传统以及黑人文化出路的探讨。

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黑人青年“奶娃”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父亲是一个贪婪无情的房地产商。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史诗作品,它描绘了一对
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
忠诚。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同时也蕴含
着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爱情
的美好和伟大。

他用华丽的词藻和绚丽的意象描绘了恋人们之间的
情感交流和心灵交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爱情的海洋之中,感受到
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在作者的笔下,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交融,它能够让人们超越现实的种种
困难和挑战,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与此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恋人们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
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他认为,爱情不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幸福。

同时,作者也透过恋人们的坚定信念和忠诚,表达了对人性的
信任和对生命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
的渴望。

总的来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史诗作品,它
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情和渴望,同时也蕴含着对人性和生命
的深刻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
爱情的美好和伟大,同时也让人们对生命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
愉悦和享受,更能够让人们对生命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作者:刘晓明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

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

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文化三重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开篇第一章便有一段关于派拉特一家三口唱歌情形的描述:“她们在唱一支曲子,派拉特(Pilate)担任领唱,另两个人附和着唱出一个短乐句。

派拉特是浑厚的女低音,丽巴(Reba)是高亢的女高音,配合着旋律,还有今年该有十岁或十一岁的哈格尔(Hagar),是个女孩子的柔软的童音,这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磁石吸引地毯上的图钉一样把他拉住了。

”[1]P32三重唱那样婉转优美,让向来视派拉特为仇敌的麦肯·戴德(Macon Dead)暂时抛下两人间的恩怨,深迷其中,如痴如醉,无法离开。

纵观《所罗门之歌》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曲三重奏,是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一、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莫里森父母早年曾在亚拉巴马州生活过,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部黑人之州。

非洲黑人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毫无保留地烙在莫里森身上,并渗入她的血液中。

非洲黑人文化背景是莫里森作品的深厚根基,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中,非洲民族歌谣要继续传唱下去,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不会遗忘,非洲家园是梦想的诗意栖居,非洲祖先文化不会被淹没。

1.非洲的民族歌谣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历史悠久,非洲人民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文明。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所罗门之歌》: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作者:刘晓明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十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小说。

对派拉特一家三口三重唱情形的描写是整篇小说作为一曲文化三重奏的缩影:派拉特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丽巴高亢嘹亮的女高音象征强势的欧美文化,而哈格尔柔软甜美的童音则象征着新兴的美国黑人文化。

三种文化在小说中的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使得《所罗门之歌》成为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文化三重奏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开篇第一章便有一段关于派拉特一家三口唱歌情形的描述:“她们在唱一支曲子,派拉特(Pilate)担任领唱,另两个人附和着唱出一个短乐句。

派拉特是浑厚的女低音,丽巴(Reba)是高亢的女高音,配合着旋律,还有今年该有十岁或十一岁的哈格尔(Hagar),是个女孩子的柔软的童音,这三个声音交织在一起,就像磁石吸引地毯上的图钉一样把他拉住了。

”[1]P32三重唱那样婉转优美,让向来视派拉特为仇敌的麦肯·戴德(Macon Dead)暂时抛下两人间的恩怨,深迷其中,如痴如醉,无法离开。

纵观《所罗门之歌》整部小说,其实就是一曲三重奏,是一曲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文化三重奏。

一、浑厚古朴的女低音象征古老的非洲文化莫里森父母早年曾在亚拉巴马州生活过,亚拉巴马州是美国南部黑人之州。

非洲黑人文化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毫无保留地烙在莫里森身上,并渗入她的血液中。

非洲黑人文化背景是莫里森作品的深厚根基,在《所罗门之歌》这部作品中,非洲民族歌谣要继续传唱下去,非洲黑奴被贩卖至美国的历史不会遗忘,非洲家园是梦想的诗意栖居,非洲祖先文化不会被淹没。

1.非洲的民族歌谣非洲是一块古老的大陆,历史悠久,非洲人民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文明。

《所罗门之歌》主题剖析

《所罗门之歌》主题剖析

“所罗门之歌”
Song of Solomon
源于《圣经· 雅歌》,它以优美的语言歌颂了希伯 来国王所罗门与以名“虽然黑,却是秀美” 的女 子的爱情与结合。据说,这首“ 歌中之歌” 是个 比喻,是为庆祝以色列人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放 出来的而作:以色列人自比新妇,她为新郎所爱 (伟大的所罗门王,亦即上帝的智慧化身),并 对他紧紧相随。
女性主义解读
理想的化身——彼拉多:独立自主,智慧神秘, 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充满爱和关怀,平等待人。 卑微而觉醒——露丝和两个女儿:怯懦,受父权 压迫,边缘化;女儿科林西安丝的反抗,不顾父 亲和弟弟的反对,与低一等的黑人恋爱,女性意 识的觉醒。 有缺陷——哈格尔: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热情更 专情,被奶娃抛弃后,曾疯狂复仇,迷失了自我, 为爱而死。
酿私酒为生,单亲家庭,充满爱和温情 古怪、简朴,自由不羁的灵魂 神秘性,传奇性,与亡父魂灵的超自然感应,珍重姓名 一生背负亡父的白骨而不知,为兄长误杀白人而承担责任
“歌者”(sing & song):黑人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辅助奶娃成长的主要角色 派拉特和奶娃把其父杰克的白骨带回故乡(弗吉尼亚)埋 葬,却被吉他误杀
主要参考文献
托尼· 莫里森著,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5年。 王守仁、吴新云著《性别· 种族· 文化——托尼· 莫里森的小 说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Valerie Smith:New Essay on Song of Solomon(《所罗门 之歌》新论,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戴德(Dead)家族谱系
所罗门
杰克
妻子:兴(印第安人)
派拉特
麦肯
妻子:鲁丝

_所罗门之歌_中的文化传统

_所罗门之歌_中的文化传统
(二)对民间音乐的运用。 莫里森曾指出,歌唱同飞 翔一样是黑人天性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东西。 《所罗门之 歌》中,派拉特、丽芭和哈格尔把歌唱当作生活的常态, 一直到死。 对派拉特和奶娃而言,不同的歌唱动机造就 了他们对传统歌谣“所罗门之歌”的不同诠释。 在小说 中, 歌谣也成为保存民族历史的载体, 并作为一条线 索,引导奶娃破解身份之谜。
的转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存。 (一)对民间故事的运用。 小说中,派拉特收藏父亲
的尸骨取材于非洲民间故事中班戈的传说, 借此体现 了做人的道义和职责。 除外,《所罗门之歌》 中还有飞 翔 、非 洲 男 性 的 成 人 仪 式 ( 打 猎 )、 莱 娜 山 谷 的 故 事 等 。 “神话和传说不仅帮助她重构了美国黑人文化框架,还 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涂上了一层魔幻色彩 。 ”[2]
一、姓名的意义 在传统非洲文化里, 黑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只有被 恰 当 地 赋 予 名 字 后 ,才 能 获 得 真 正 的 存 在 ,纳 德·W·贝 尔在其专著《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中指出: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需由父亲起名,并且叫他的名 字,他才能 成 为 完 整 的 人— ——满 图(Muntu)。 否 则 ,他 只 是一种叫肯 图 (Kintu) 的 物 质 …… 很 快 被 人 忘 掉 。 ”因 此,在非洲,名字是一种身份,没有名字的人就没有根。 在《所罗门之歌》中,姓名的主题贯穿了始终。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是派拉特(Pilate)。 “派拉特”这 个名字具有三种含义,首先,在她父亲眼里,名字的字 母看上去像一棵大树庇护着小树。 在非洲,树具有神秘 的作用。 “由于树根植于土地但其枝杈直指天堂,所以 树是属于两个世界的生物、上与下之间的媒介。 ”[1]由此 作者暗示叫此名者身负与历史的连接与传承之责。 其 次 ,这 个 名 字 的 发 音 与 “Pilot”(引 航 员 )和 “Pielate”(空 头支票)相谐,既寓意派拉特未来必将成为奶娃的精神 导师,又寓意她必借助奶娃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姓名,否 则她对传统的坚守很可能是“空头支票”。 再次,父亲得 知 Pilate 在 圣 经 中 的 含 义 后 , 坚 持 要 为 女 儿 起 这 个 名 字,体现了莫里森对西方圣典的嘲弄式戏仿。 《所罗门 之歌》中还有一些人名如瑟丝等,引自《圣经》、《荷马史 诗》,也反映了莫里森对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态度。 二、保存记忆 非洲是盛产民间故事和歌谣的地方, 莫里森在小 说中大量运用了黑人民间故事和歌谣, 并进行现代性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描写爱情和性欲的古老诗歌,它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这部诗歌不仅仅是一首赞美爱情的诗歌,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和生命的哲学作品。

在读完这部诗歌后,我深深被它所表达的深刻情感和智慧所打动。

所罗门之歌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诗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性爱经历,以及他们对彼此的深情厚爱。

这种深刻的情感描写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同时,所罗门之歌也深刻探讨了人性和欲望的本质。

诗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对彼此的渴望和迷恋,以及他们对爱情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这种对欲望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爱情和欲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所罗门之歌通过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人对这些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除此之外,所罗门之歌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诗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探讨了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意义。

这种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人生
的洞察和思考,让人不禁为之感叹。

总的来说,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情感的诗歌作品。

它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复杂,探讨
了人性和欲望的本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读完这部诗歌,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生命的深刻意义。

这部诗歌将永远被人们珍视和传颂,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赞美爱情
的诗歌,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和生命的哲学作品。

浅谈《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主题

浅谈《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主题

浅谈《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主题浅谈《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主题《所罗门之歌》是一部古代希伯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圣经中的智慧书籍之一,以独特的诗歌形式展现了所罗门王和他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尽管作品以爱情为主题,但其中也包含着自由的观念。

本文将就《所罗门之歌》中自由主题的表达途径和意义进行探讨。

首先,在《所罗门之歌》中,自由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作品中描述了所罗门王与他的妻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之间没有约束和束缚,彼此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和信任。

例如在第4章第12-14节中,所罗门王用美丽的比喻形容了妻子的美貌和自由:“你的嘴唇像朱红的线,你的言语美丽。

你的两性和爱建筑房屋、树植香草,流清凉的水和人以偏爱你。

”这些描述不仅表达了所罗门王对妻子美貌的赞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妻子自由表达自己的能力,她有权选择建筑和种植自己喜欢的事物。

这种互相赋予彼此自由的关系,体现了自由对于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其次,《所罗门之歌》中的自由主题还在于表现个体内心的自由状态。

作品中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温柔和柔情,展示了个体内心真正的自由。

在第3章第5节中,女主角表达了对所罗门王的深情:“我起来,要去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在城内来回寻找,眼中所爱的我没有找见,看守城墙的遇见我,我就问他:‘你看见我心所爱的没有?’”。

这些表述表明了女主角内心深处对所罗门王的思念和渴望,她的内心自由地驱使着她去寻找自己所爱的人。

这种对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和追求,彰显了个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

然而,自由主题的表达在《所罗门之歌》中还可以理解为对世俗束缚和规范的逃离。

作品中所罗门王和妻子之间的爱情被描述为理想化的状态,超越了社会对于夫妻关系的规定和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社会所设定的规范束缚住,无法真正追求和实现内心的自由。

而在这部作品中,所罗门王和妻子在彼此之间找到了真爱,并将社会束缚抛诸脑后,展示了对夫妻关系自由选择的追求。

他们的爱情故事显露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传统约束的抗拒。

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

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

论《所罗门之歌》的惨剧意识托尼·莫里森是今世最有名和最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 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她以描绘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 其勇气、个性、看法和优美、有力的文笔给她带来绚烂的学术成就, 遇到学术界的宽泛关注并获得世界的认可。

《所罗门之歌》 1977 年第一版 , 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 是作家立身于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品 , 该作品确立了她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 使她成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惨剧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

当人对惨剧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 依靠理性把人类生计、境遇中的惨剧感受以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就形成了惨剧意识。

作为“以写作为思虑方式”的美国现代黑人女作家 , 莫里森拥有激烈的民族惨剧意识。

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经过描绘非裔美国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 显现了黑人在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惨剧处境, 揭露出蓄奴制和种族鄙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

在小说中 , 非裔美国人在黑人崇奉与白人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彷徨、迷失和探访的同时 , 一直洋溢着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黑人民族的惨剧精神。

《所罗门之歌》作为美国黑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 既显现了美国黑人民族的惨剧精神 , 又流露出作家深邃的惨剧意识。

长久以来 , 莫里森研究要点在于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心理研究等方面, 而对莫里森文本进行惨剧研究的阐述极少。

基于此 , 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为研究对象, 运用惨剧美学理论 , 研究《所罗门之歌》的惨剧意识和惨剧审美价值, 以拓展国内对莫里森研究的新视线, 从而对作家有更深层次的读解。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商讨了小说的惨剧特质: 第一 ,界定惨剧理论并勾画非裔美国人独到的民族惨剧意识, 这将对理解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惨剧性确立了理论及文化基础; 第二 , 综述《所罗门之歌》的惨剧形态和特点 , 主要从美国黑人生计惨剧, 理想没法实现的社会惨剧及自我抗争的命运惨剧三方面来宏观显现现代黑人的历史命运; 第三 , 从惨剧人物戴德和奶娃下手,采纳文本细读的方法 , 深入剖析非裔美国人的惨剧本源, 即在黑白文化矛盾、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下 , 黑人心灵的两重意识和矛盾心理。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描写了整个人类社会,表达了对黑人群体、黑人身份、黑人民族文化、种族关系、性别政治、社区和集体、奴隶制历史等各方面的关注,将黑人文化从边缘推向了中心。

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通过对奶娃探求自我、寻找家族历史的描写,刻画了黑人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中的坎坷心路,表现了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文化束缚下的痛苦、彷徨以及曲折、艰难的探索,激励人们去反思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为黑人族群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独特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着重于分析《所罗门之歌》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因素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寻找莫里森带给我们的积极的启示性意义。

本论文主体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立足于作品的文化本位,即非洲文化渊源和传统,对作品中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姓名”、“歌谣”、“飞翔”进行分析,找到其非洲文化渊源,探索莫里森对非洲文化元素如黑人神话、民间故事、祖先记忆、黑人音乐等借鉴和运用,展现其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章通过对黑人文化现状的分析,揭示黑人文化的“失语”现象,以及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等给黑人文化带来的压迫。

第三章以作品主人公的“文化寻根”历程为主线,探索出能够解决黑人文化发展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完成新的种族身份的构建、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四章通过综合分析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精华的挖掘和对黑人文化发展的反思,探究《所罗门之歌》对于黑人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要在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异质文化的对话、交流与沟通,只有在不同文化模式不断对话交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融合与
超越。

《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

《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

《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非裔美国文学的一次突破。

小说通过描写非裔美国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无情地揭露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给非裔美国人的心灵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描写了白人文化对非裔美国人意识的侵蚀以及黑人在非裔美国人信仰与白人意识之间的仿徨、迷失和探寻。

虽然学者们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方面很广又极有深度,但至今为止,很少有学者系统地探讨过《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记忆现象。

文化记忆经常蕴含在名字,歌曲以及仪式礼制之中,时间跨度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且文化记忆常常与身份的建立,尤其是与文化以及种族身份的建立有关。

本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主要探讨如何重拾文化记忆以及如何把文化记忆与现在相融合等问题。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对作家和作品的简要介绍,国内外对《所罗门之歌》的文学评论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展现了一个没有文化记忆的世界,通过对戴德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描述,探讨了戴德一家三代人文化记忆以及身份丢失的过程。

第二章展示了奶人戴德重拾文化记忆的过程。

在彼拉多等人的帮助下,奶人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在战胜了一系列的困难和磨练之后,奶人终于寻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并且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第三章探讨了奶人如何将文化记忆与行动相连,如何将过去与现在融合。

并指出获得文化记忆不是最终目标,将文化记忆融入现在,指导人们生活才是获得文化记忆的最终目的。

结论总结全文,并重申从文化记忆角度解读《所罗
门之歌》的意义。

结论指出只有找回文化记忆并且使其与现在相融合,美国的黑人才能达到所谓的“双重意识”。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的开题报告
《所罗门之歌》是一首流传于世界各地的经典诗歌,被认为是关于
爱情、性、美和灵性启示的一部杰作。

它是一首文学作品,它的文化阐
释导致了各种解读和解释。

本文将探讨《所罗门之歌》的文化阐释,为
阐明其作品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价值。

首先,本文将讨论《所罗门之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首诗歌源
于古代中东文化和宗教传统,以色列圣经中的《雅歌》部分是其最早的
文献来源。

《所罗门之歌》从古代时期一直延续到现代,并在不同的文
化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解读。

其次,本文将探讨《所罗门之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首充
满诗意的作品,反映了爱情和性的美;同时也警示人类对于纯真爱情和
性的保护与珍惜。

这首诗歌在人类文化中被广泛传播,尤其在西方文化中,成为了理解性和爱情中的某些概念和价值的重要源头。

最后,本文将探讨在不同文化中对《所罗门之歌》的不同解读。

例如,对于基督教文化而言,它被解释为上帝对基督教信仰者的爱;对于
中国文化而言,它被解释为面对现实压力追求自由爱情的体现。

这些不
同的文化解释都增加了这首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也展现了不同文化的思
想和智慧。

总之,《所罗门之歌》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其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
不同解释,为读者展现这首诗歌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知秋"
《 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
黄 少红
( 门理工学院 外语 系,福建 厦 门 310 ) 厦 605
[ 摘
要]从文化入手对小说 《 所罗门之歌》 中丰富的文化现象如飞翔的神话和奇特的命名等进行 阐
释,同时通过对小说人物梅肯 ・ 戴德父子和彼拉多的描述简要剖析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第1 4卷
第 2期
厦 门理 工学院学报
Jun lo a n U iest fT c n lg o ra fXime nv ri o e h ooy y
Vo . 4 N . 11 o 2
20 0 6年 6月
Jn o 6 u .2 o
重要的窗 口。本文中 ,笔者将同读者一道熏新研读托尼 ・ 英里森的 《 所罗门之歌》 ,领略它蕴涵的丰
富 的文化 内涵 。


文化 背景
托尼 ・ 莫里森是 2 世纪美 国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19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为一名从 0 93 小沐浴着黑人文化成长的非裔作家 ,黑人文化传统 中的 “ 民俗、民间传说、神话、歌谣、宗教祭祀” 等都成 为莫里森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的文学源泉[ ) 2 “ 。莫里森是黑人文化 的忠实 的继承者和传播 者。在她看来 ,“ 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 ,……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3 [ ” ,因此 ,她可 以被看作是 为了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事文学创作 的,文学创作是她 “ 继承和传播 黑人民族文化传统 的有力工具”引。 [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继承和传播 黑人民族 文化 的历史使命 ,莫里森在小说 《 罗 门之歌》 中将黑 所
殊性 。美 国是一个多种族 的移民大国,然而在当时特定 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条件下 ,非裔美 国人的祖 先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奴隶踏上美利坚合众国这块领土的。这种特殊 的身份注定了他们难 以摆脱颠沛流
并最终提 出了在世界全球化趋 势下,我们对待本 民族 的文化 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给予发展 。
[ 关键词 】《 所罗 门 之歌 》 ;文化 ;非洲 民族文化 ;民族 文化 的 出 路
[ 中圈分类号]I 1.7 [ 72 0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84 (06 2— 11 0 08 30 20 )0 00 — 5
中多次提及飞翔 的场面 ,然而其表达 的意义却各不相同 :史密斯先生的 自杀性 的跳跃是他对 自己所参 与的黑人种族 主义分子的 “ 以暴抗暴” 行动的厌倦 与否认 ;而所罗 门从棉花地里的飞翔是他对美 国
种植 园主的经济 ,以及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 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的一种逃避 ;最后 , 奶人对空气 的驾驭则显示出他与祖先的融合 以及对黑人文化的回归。 飞翔具有很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身处水深火热之 中的黑人们常把 “ 出逃 和死亡 的悲惨命运 以飞翔加以神话并从中得到鼓舞 ,由此在非人 的境遇 中得以生存和保持 乐观的精神状态” 。飞翔是 j 黑人天性中最 “ 具有本质性” 的东西 J ,是黑人的一种 “ 天赋” ,是黑人文化 中不可或缺 的一个重要 成分 ,正如莫里森所说 “ 会飞翔 的黑人 ,那 永远是 我生 活的 民间传 说 的一部分 ;……他 到处存 在 人们谈论它 ,它存在于黑人的圣歌 和福音音乐 中” 7 。另外 ,黑人们 的飞翔情结符合并很好 r j
人文化刻画得淋漓尽致。
《 所罗门之歌》 是我们了解黑人民族文化的万花筒。小说中俯拾皆是的民间传说 、神话 、歌谣及 宗教仪式等都是莫里森所要维护和弘扬 的黑人文化的 “ 精髓所在” ( ) 】 。透过这本小说 ,我们看到
的是多彩缤纷的黑人 民族文化 ,如会飞的黑人 ,名字 的特殊含义 ,令人荡气 回肠 的布鲁斯音乐,以及 接受逝去祖先魂灵的引导等 。
维普资讯
厦 门理 工学院学报
20 0 6年
二、文化 展示
飞翔的神话在 《 所罗门之歌》 里 的每一处地方都留下 了深深的印记 。小说 以保险公司代理人 史 密斯先生从 “ 仁慈” ( e y M r )医院楼顶上 的 自杀性的跳跃开篇 ,以奶人 ( im n c Ml a )从 “ k 所罗 门崖” (o m n La )上北极星一样朝吉他俯 冲结尾 ,中间又穿插着奶人的祖先所罗 门的抛妻弃子的飞升。 Sl o’ ep o s 除此之外 ,小说中还贯穿着人们对飞翔的无限期待与向往 :年仅四岁的奶人在意识到只有鸟儿们和飞 机才能飞翔 时 ,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彼拉 多的歌声 “ 售糖人飞走 了”贯穿 了小说 的始末。小说
《 所罗 门之歌》 (97 17 )是莫里森创作 的第三部小说 ,它的出版奠定 了莫里森作为美 国当代重要
黑人女作家的地位 。由于它传奇般 的神话色彩和诗一样 的语言 ,小说 在发表 的当年 即被列入 “ 每月 读书俱乐部”首选 书目, 并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
[ 收稿 日期]20 — 0 1 05 1 — 3 [ 修回日期]20 — 5 2 06 0 — 0 [ 作者简介]黄少红 (98 ,女, 17 一) 福建永春人 , 助教 , 硕士, 从事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 —
地表达了恪守民族文化传统 的非裔美 国人 的 自然 观。在他们看来 ,人 与 自然 “ 以和谐也应 该 和 可 谐” ,而对空气的驾驭则是实现这种和谐的途径之一 。一旦与 自然合而为一 , “ 自然之子” 就可 以神 奇地达到 自己的 目的 ( 。《 J 嘲, 所罗 门之歌》 刻画的黑人文化 的另外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名字 的特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 的核心。文化是人类所独有 的,它是 “ 社会遗产” ,是可 以通过人们 “ 后
天习得”的…。文化的内容丰富,涵盖宗教观念、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社会心理、价值取 向、风
俗习惯等。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 。人们获悉文化的途径很多,如亲身体验 ,观看影视 ,以及阅读

些跟文化相关 的书籍等。其中,文学作品的创作为我们 了解文化特别是丰富的异 国文化提供了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