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景导入
视频:一年四季变化的树
新课探究
(一)观察沙和豆子
沙子
豆子
新课探究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记录表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自然石经水的传染感动力持 久反复冲撞、摩擦产生的,其豆子是植物的一种果实, 成份较为复杂、表面有一定 它是黄色的,是圆状的。 光滑性,杂质含量多。 结论: 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状、大小都不尽相同,
新课探究
实验结论: 豆子和沙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
还是豆。也就是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
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新课探究
(二)观察白糖的变化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 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 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 高。
新课探究
实验名称 观察白糖在加热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金属汤匙、蜡烛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堂训练 二、连线题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水变成冰 弯折铁丝 铁钉生锈 压扁易拉罐 白糖溶于水中
新课探究
观察加热后白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固态颗 会变成液态 固态黑色胶体 粒状的物体, 红色的物体, 状的物体,有焦 有糖味。 有一些香味。味,冒黑烟。
新课探究
结论: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状态、形
状等会发生改变,也会产生新的物质。
新课探究
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课件(原创 )
改变颜色
改变颜色
沉淀物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化
学
伴随的现象
变 化
实质:产生新物质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物 改变颜色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物质的变化,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生产生活 的发展;
化学变化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2. 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无新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我能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火药爆炸
B、煤的燃烧
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3、下列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 A、从矿山上开采矿石,再将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成酒精蒸气,酒精蒸气在空气中燃烧 C、钢锭轧成钢条,钢条又拉成钢丝 D、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形态变化:固体状白糖——液体状白糖—— 糊状——— 固体状 颜色变化: 白色——— 淡黄色—— 褐色—— 黑色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PPT课件之二
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 变化和化学变化。
阅读: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 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 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 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 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友情提示: 1、放外焰加热; 2、手握燃烧匙顶端; 3、眼睛不能靠燃烧匙太近; 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 部分; 5、加热结束后把燃烧匙放在盘 子里;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 化;(形状、颜色、气味等)
资料阅读: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高楼学校 曾晓磊
分组实验1: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学生分组,每组有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 1、把一部分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混 合 前 的 特 预测 点 沙 混合后 的变化
豆子
2、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 3、分离沙和豆子,并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
实验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化学 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 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实验,仔细观察物质发 生的变化,结果发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两种变化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感受?
作业: 1、作业本 2、观察自己身边的物质变化,并区分它 们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业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教科版六下第二单元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ppt课件
A.形状的改变 B.产生气体
C.产生沉淀
课堂总结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铁钉的颜色和溶液的 颜色都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物质所发 生的化学变化通常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有些化学变化并不一定有这些现象 出现;有这些现象出现时也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 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新知讲解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新知讲解
铝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拓展提高
蛋壳上的图案
实验材料:红壳鸡蛋、棉签、烧杯、石棉网、小刀、白蜡、 食用醋或醋精、筷子。
实验步骤: (1)取一只红壳鸡蛋(颜色偏红的鸡蛋壳比较硬),洗去表面脏物,再把水擦干。 (2)取适量的白蜡(可用平时照明用的蜡烛),压成碎屑放入一个小烧杯中。将小烧杯置于 石棉网上,用微火使白蜡熔化。 (3)用棉签蘸取上述白蜡液,在洗净的蛋壳上画上自己所需的图案。 (4)画完后将鸡蛋静置,使所画的笔迹干燥至不再黏手为止。
注意观察硫酸铜溶液 和铁钉颜色的变化。 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硫 酸铜溶液。
注意铁钉不要全部浸 入硫酸铜溶液,以便 进行对比观察。
新知导入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现象:与硫酸铜溶液接触的铁钉表面会出现红色物质,溶液颜色变浅,在空气中放
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实验记录:
铁钉
硫酸铜溶液
变化前 灰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新知讲解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性、碱性等。 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从铁钉和硫酸钢溶液的反应, 可以知道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 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出来。
六年级下册科学素材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教科版
1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8、碘酒是(红棕色)的,淀粉是(白色)的,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不同于碘酒和淀粉颜色的(蓝色)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0、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胡萝卜)。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肉类)。
9、小苏打是(固体),白醋是(液体),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会出现(大量白色气泡),产生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火焰(熄灭),因此二氧化碳可用(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3、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前一课,学生们知道了物质一直在变化,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这一课则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
因为本单元要锻炼学生从物质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所以本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
做为启蒙阶段的学习,这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地位至关重要。
教材设计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观察混合分离沙子和豆子的实验,第二部分观察白糖加热的实验。
第一部分内容沙豆混合分离,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没有看到明显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认真留意和记录。
第二部分白糖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新物质生成的过程,以达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目的。
我刚拿到教材的时候,也是按教材内容编排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别扭。
直到一次上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让我们看沙子豆子是干什么呀?”,我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物质变化的时候有的变化明显,有的变化不明显。
”学生就很小声的嘟囔“我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沙子豆子掺在一起没变化了,怎么还要做……”我很惊讶,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对教学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反复思索,沙豆混合的意义只是为了提醒学生要注意到事物变化不明显的地方,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验证一个学生已经特别熟悉、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结果的事情,有必要吗?后来针对这个事情,我也请教了教研方面的高手。
那位老师给我点出来:“编者的意图是要以一个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为起点展开本课内容,这个起点的确是定的很低,但它后面白糖加热这部分内容水平却很高。
你可以适当做些调整。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改变现有教材内容,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强调一下什么叫“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空气、电、火、声音)等也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前后没有变化、湿衣服凉干。
汽油挥发、积沙成塔、滴水成冰)的变化等。
3.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百炼成钢、食物腐败、粮食酿酒)的变化等。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熔化变色)等。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所以咀嚼米饭会有甜味。
淀粉一→麦芽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
3.淀粉含量多的食物有:(米饭、馒头、番薯、马铃薯、玉米)等。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用手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点),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物质,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它具有(比同体积的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等性质。
第五课《铁生锈了》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新编)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新》精品课件
观察白糖的变化实验要求:
由于加热时钢勺温度较高,因此手握 在钢勺的上端
注意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仔细观察白糖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
状态:固体→液体 → 固体 → 燃烧 颜色:无色→ 无色 →黄色→ 褐色→ 黑色 → 冒烟 气味:无味 →冒气泡→香味 →糊味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哪些变 化?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 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
的白糖,这是物理变化; 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
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的是化学 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蜡烛燃烧后变化没有?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 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 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 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 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 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课后小结
1、同学们说说你通过今天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呀? 2、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下课了!
—— 小朋友们再见——
下次再见!
—— 期待——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混合豆子和沙子
把杯子中的沙子倒入装有豆子的杯 中进行混合、搅拌。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3.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中的沙和豆子分别倒少量在白纸上,仔细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2)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沙的特点豆子的特点4.交流讨论: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实验一:混合沙和豆子。
要求:(1)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
(2)观察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是否发生变化。
6.交流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和豆子发生了变化吗?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7.实验二:分离沙和豆子。
要求:(1)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2)将分离后的沙和豆子与原来的进行比较、对照。
8.交流讨论: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进行观察?3.指导学生观察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混合前的沙和豆子各有什么特点。
5.提问:混合杯里的沙子和豆子,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指导学生混合、搅拌沙和豆子,并观察实验现象。
6.组织讨论: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它们发生了变化吗?7.指导学生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并与原来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
思考:豆子和沙有没有发生变化?8.全班交流汇报:混合豆子和沙后,两者有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混合沙和豆子的活动,发现实验前后豆子和沙形态发生细微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改变,从而认识到混合沙和豆子没有产生新物质,并意识到“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环节二:观察白糖的变化(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21.观察加热前白糖的特点,并记录在表格第一列中。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白糖加热前预测加热后的变化形态颜色气味新的发现蜡烛发生什么变化?2.说一说白糖的特点。
要求:(1)声音洪亮(2)描述细致、全面教师活动21.指导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记录。
(形态、颜色、气味)2.交流汇报:白糖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课件
研讨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 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主题: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沙子、豆子、烧杯、白纸、筷子、筛网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留样作对比。 2.将沙倒入黄豆中混合,用筷子充分搅拌。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 4.将混合后的沙、豆与混合前的沙、豆进行对比观察。
拓展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小结
上图:米饭遭遇碘酒 下图:淀粉遭遇碘酒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 化,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与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身世”大揭秘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 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 味纯正。淀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 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 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
1.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B )。
A.黑色 B.蓝色 C.棕色
2.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3.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导入
思考:空气、电、火、声音是物质吗?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教师版)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伴随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米饭为何变甜:因为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了甜的物质糖。
(化学变化)2、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4小苏打:白色、无味、粉末状固体。
白醋: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气体+新的液体(化学变化)现象:1、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2、锥形瓶外壁有点凉。
3、锥形瓶底部有白色粉末。
4、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把点燃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马上熄灭。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火焰熄灭。
5、铁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颜色手感声音气味是否易脱落间隙是否导电铁银白光滑尖、高无否无是铁锈红褐色粗糙低、沉臭是有否6、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1、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者烧制搪瓷、喷塑2、烤蓝: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3、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4、改善金属的本质:如在铁制品中加入镍和铬制成不锈钢就可以防锈。
5、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7、探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确定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实验猜想:铁在水和氧气的共同参与下使铁生锈。
实验器材:3只同型号试管,3枚同规格的经过打磨除锈的铁钉或者全新的铁钉,蒸馏水、食用油、盐水(蒸馏水+食用盐),干燥剂(硅胶),电吹风实验步骤:1、将3个试管洗净,用电吹风烘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变化
4、折纸。
物理变化
5、铁器生锈。
化学变化
6、湿衣服晾干。
物理变化
7、玻璃打碎。
物理变化
8、食物腐烂。
化学变化
我观察到的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蜡烛芯中的绳子和蜡油燃烧,蜡烛由固
体变成液体。
当蜡烛燃烧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时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 生成),当蜡烛燃烧后一部分蜡烛受热溶化 变边蜡油则发生了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 化是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过程既有化 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
• 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 豆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结论: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注: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 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观察白糖的变化
•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 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预测白糖会发生 什么变化。当加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 匙放到桌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记录观察到 的现象。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 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 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易拉罐变形 (形状)
冰融化成水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 子
豆 子
混合——
沙 子
豆 子
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B A
C D
A
B
1 融化
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
D
C
3
化学变化
10、动动脑: 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固 态
熔化
蜡
液 态
汽化
蜡
油
蜡 蒸
燃烧
气
水 二氧化碳
先物理变化再化学变化,在发生化学变 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弯折铁丝。
2、把易拉罐压扁。
物理变化
3、火柴燃烧。
颜色变化: 无色——— 黄色——— 褐色———— 黑色
气味变化:
白糖香味
焦味
• 在加热的过程中,白糖发生了什么变化?把我们观察 到的现象都记录下来。
加热白糖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
白糖会
白糖
白色透明, 颗粒状固
慢慢熔
态,有甜 香味
化,变 色
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 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 糖先变成褐色糊状,接着 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 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 色的炭会燃烧。
白 糖
加热———— 炭
熔化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 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 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 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 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 化称为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蜡烛燃烧了,火焰不断地舞动,蜡烛慢慢变短。
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到哪里 去了?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 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
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 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 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 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 的痕迹。
•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生活中,经常 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 和蔬菜混合。
• 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混合沙和豆子
• 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结论
• 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子进行混合、 搅拌。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 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实验要求
1、操作同学手握铁勺把儿顶端部分; 2、将铁勺放在外焰加热; 3、观察时不要离铁勺太近;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状态、颜色、气味等) 5、加热结束后,将铁勺放在盘子里,不能用手
触摸加热部分,并熄灭蜡烛。
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变化: 颗粒状—— 液体状——— 糊状——— 固体状
物质发生了变化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 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
有些变化只是物质形态的、大小 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 化。
有些变化则是物质本身发生了变 化(产生了新物质),且有快有慢。 例如:
发生了形态变化
发生了形态和大小变化
点燃很快变黑,成了另一种物质
长时间放置,产生了新物质铁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