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doc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情景导入
视频:一年四季变化的树
新课探究
(一)观察沙和豆子
沙子
豆子
新课探究
观察沙子和豆子的记录表
沙子的特点
豆子的特点
自然石经水的传染感动力持 久反复冲撞、摩擦产生的,其豆子是植物的一种果实, 成份较为复杂、表面有一定 它是黄色的,是圆状的。 光滑性,杂质含量多。 结论: 每粒沙、每粒豆的形状、大小都不尽相同,
新课探究
实验结论: 豆子和沙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
还是豆。也就是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
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新课探究
(二)观察白糖的变化
白糖是由甘蔗和甜 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 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 高。
新课探究
实验名称 观察白糖在加热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金属汤匙、蜡烛
当堂训练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类。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堂训练 二、连线题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 水变成冰 弯折铁丝 铁钉生锈 压扁易拉罐 白糖溶于水中
新课探究
观察加热后白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固态颗 会变成液态 固态黑色胶体 粒状的物体, 红色的物体, 状的物体,有焦 有糖味。 有一些香味。味,冒黑烟。
新课探究
结论: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状态、形
状等会发生改变,也会产生新的物质。
新课探究
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
小学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三、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四、教学准备每组烧杯、沙子、豆子、筛网、纸巾、白纸组合,不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白糖等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手动脑学科学,让我们先动一下脑,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谁能填一下这个小练习?(学生回答)我们动完了脑我们再动动手,大家每人各拿出一张纸,先将纸折一下再打开,这时候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将纸撕开,纸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然后点燃纸条,纸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纸吗?纸变成了新物质,在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研究。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本课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道菜,大家想不想学着做做?我们先做第一道菜,凉拌豆子和沙子。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观察实验)要想进一步证明豆子和沙子混合后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该怎么做呢?2.观察比较:观察分离出的黄豆沙子和我们留下的样本,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哪些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吗?(学生观察实验)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只是发生了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本质没变,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
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三)白糖的加热实验1.谈话: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道热菜,这道菜叫“铁板烧白糖”,把白糖加热会怎样呢?先预测一下,将你们的预测和观察到的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记录单上。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优质复习课件
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 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常见现象
物质 变化
物理变化
不产生新物质
颜色、形状或状态 (固体、液体、气 体)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着发光、 放热、变色、 产生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1.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2.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3. 白色的小苏打变少了。 4.塑料瓶的外壁有点凉。
5……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 方法 实验 现象
初步 结论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的白醋后小心倒入一匙小 苏打稍后在玻璃杯上盖上玻璃片。
用肉眼观察,发现___反_应__剧__烈__产__生_大__量__气__泡____。 用手触摸杯壁,感觉__比__原__来__凉__一_些_____。 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它们___有____明显的变 化,__有____新物质产生。 (填“有”或“没有”)
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
————
焦味
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固态的蜡 熔化 液态的蜡烛油
物理变化
固态的蜡 燃烧 水和二氧化碳 (碳)
化学变化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
小资料:蜡烛燃烧中的秘密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 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 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 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 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优质教学课件
铁锈是 红棕色的,没有金属光 泽,表面 粗糙,质地 较脆。不导 铁和铁锈
电,不被 磁铁 吸引。
不是同种物
质
铁制品的防锈措施
• 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把铁制品与水、空气进行隔绝。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防锈)
1.保持铁制品干燥和洁净 2.涂油; 3.刷油漆; 4.电镀或烤蓝:镀上其他金属的保护层; 5.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 6、烧制陶瓷。
实验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水 有空气
铁生锈伴随了颜色的改变,产生了“铁锈”这种新物 质,是一种缓慢的化学变化。
空气与水交界处的 铁钉生锈最严重。
“铁钉生锈”实验
观察一下这两枚铁钉,他们有什么不同?铁和铁锈是同 一种物质吗?
铁是银白 色的,有金属光泽,表
面 光滑,质地 坚硬 。导电,能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复习课件
单元导航
1 2 3 4 5 6 7
1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 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各 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声音、空气、光、火焰、电流等也是物质。世界 是由物质组成的。
1、厨房中的物质。 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的反应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 小苏打,是一种叫做醋酸钠的新物质。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吗?
碳酸钙
实验现象: 鸡蛋壳和贝壳浸泡在白醋中,其表面会出现大量 的气泡。
实验结论: 白醋和鸡蛋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白醋和贝壳也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3
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这种包合物是一种新的物质,
这是一种物质的什么变化?
这种反应有什么用?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 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 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 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 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 否含有淀粉。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 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 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 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 含有淀粉。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 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
淀粉→麦芽糖
会变味的米饭
米饭变甜原理:
米饭(淀粉)
酶的催化
糖(麦芽糖)
淀粉+唾液
麦芽糖
观察淀粉 :
观察方法: 看(颜色) 摸(光滑程度) 闻(气味)
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
三、淀粉实验:
• 观察感受淀粉。
白色、无味、极细的粉末
如果我们用碘酒检验,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 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 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所 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 出现了甜味儿。
原来是这样
我们口腔内的唾液中有一 种帮助消化的酶--唾液淀 粉酶,这种酶能将淀粉转化 为麦芽糖,所以我们在咀嚼 米饭时过一会儿后会感觉到 甜味。
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 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 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 新的物质:麦芽糖。
制作神秘的信件
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 上写下几个字,晾干后送给同学, 让同学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 来。
解读神秘信件的秘密
将淀粉溶于温水,用毛笔 蘸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 白纸变干后,在白纸上均匀 喷上碘酒,淀粉遇到碘酒变 成了蓝色,不一会儿白纸上 就出现了蓝色的字。
含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物质变化和我们
产生了 新物质 又叫化 学反应。
物质的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
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 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 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常见现象:生成 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 PH变化、状态变化等。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 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判断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 的营养 物质。( √ ) √ 3、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
黑火药发明于唐代,发展于宋末至明初。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术之手“伏火矾法” 。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软硬 晶体的熔点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可燃性 酸碱性 化学性质
下面八种性质分别属于 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颜色 晶体的熔点 气味 软硬
液体的沸点
物质的溶解性 酸碱性 可燃性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被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燃烧 加热白糖 在米饭上滴碘酒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 形状改变 没有明显变化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变颜色有焦味 改变颜色 没有产生 新物质
只有形态、 状态的改变。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产生气体及沉淀物
改变颜色性质改变
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三篇)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中”,同时也为九年级学习化学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包括两种,一种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如:将纸揉成纸团);另一种变化则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如:将纸烧掉).在此基础上,本课将继续通过小组实验,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质的变化.教材通过两个实验活动“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来更清晰的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围绕两道"菜"进行.第一部分:“沙炒豆”。
为了便于观察二者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观察后学生把样品留下,便于对混合后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铁板烧糖”。
此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跟第一道菜一样,先观察白糖混合前的特点,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本上,留下样品,并预测加热后白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加热实验时,指导学生观察糖在勺匙里渐变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这次变化与第一个实验的不同.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先熔化(变成液态的白糖)后炭化(变成黑色的炭),通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不同和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第三部分: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会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4.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快乐,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重点: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的区别。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说课稿6(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说课稿6(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是本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反应。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渗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掌握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变化的本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变化的原理。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反应。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知识讲解:讲解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及溶解、蒸发、沸腾、凝固、升华等变化的原理。
4.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案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案例灵武市第一小学一、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是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
本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本课是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沙、豆混合后的变化,二是加热白糖的变化,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现象—收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中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现象—收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通过分析白糖加热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白糖加热的变化是一步步变化来的:最初发生的是状态的变化,也就是物理变化,然后才发生了化学变化。
接下来再通过观察生成的物质跟样本有哪些不同,以及用实验求证的方法,知道生成的物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别的东西,也就是生成了新物质。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亲身观察到变化的整个过程,亲历和了解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选择
A 没有明显变化
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变成了其他物质
C 豆子发芽了
)。
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A 变成液态的糖 B 变成水 C 不变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子 混合
豆子
白 糖
加热 熔化
白 糖
加热 炭
没有产生新物质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本质区别: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 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 理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连线 物理变化 铁钉生锈 木头燃烧 水结冰 铁丝弯折 大米煮成饭 食盐溶解于水中
)。
)。
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靖宇县保安希望小学
梁晓芳
沙和豆子混合,是什么变化?
加热白糖,观察白糖的变化
友情提示:
(1)手握勺子顶端; (2)放外焰加热;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后将勺子放在盘子里,不能用 手去摸加热部分;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蜡烛的变化,并作 好记录。
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资料阅读: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 度高,转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 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 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 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 留下碳黑的痕迹。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物质的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它们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一、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温度和形态等来判断它们的三态。
二、固态物质的变化固态物质的变化有熔化和凝固。
当固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会熔化成为液体。
反之,当液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成为固体。
三、液态物质的变化液态物质的变化有汽化和液化。
当液态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会汽化成为气体。
反之,当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液化成为液体。
四、气态物质的变化气态物质的变化有凝华和升华。
当气态物质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华成为液态或固态。
反之,当固态物质受热时,它会升华成为气态。
五、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原有物质转变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的特点是物质的基本成分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化学变化的能量变化也很显著。
六、常见化学变化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烂、褪色、生锈等。
其中,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能和光能。
本文简要介绍了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知识点,其中包括了物质的三态、固态物质的变化,液态物质的变化,气态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以及常见的化学变化。
了解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为我们的科学学习提供了帮助。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2)知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也能观察到物理变化。
2.科学探究(1)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2)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仔细观察确立判断标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科学态度(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器材黄豆50克、沙子500ml、烧杯2只、白纸3张、筛网1个、玻璃棒、(或筷子、搅棒)1支
我的猜测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黄豆是黄豆
实验过程1、观察沙子、豆子在混合前的颜色、
形状、气味、状态,它们都是颗粒
状态,固体,较硬,黄豆是黄色,
沙子黄色,均没有什么特别气味。
2、将它们混合,搅拌,静置一段
时间。
3、用筛子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沙
子漏下来,黄豆留在了筛子里。
实验结论
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分离后,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1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 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2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