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一课一练:第13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训练卷-文档资料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儿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答案】C2.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中共诞生④维新变法运动⑤五四运动⑥辛亥革命A.①②④B.①④⑥C.①③D.②③④【答案】B4.下图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该图表明A.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B.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C.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答案】C5.外交学院吴建民教授讲的“弱国当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条约》”。
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五卅运动爆发 B.新文化运动开始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C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D.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答案】D7.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报道称:“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材料题:第13课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考题答案解析
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高考题答案解析1、A 【解析】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响。
研读图片,乡村知识分子在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下,没有采用最新的公历,而沿用农历,仍使用清朝末帝宣统的年号,并称辛亥革命为“变乱”,都反映出作者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选择A项。
材料中无法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且对外国东西全然排斥,可排除B、D两项,“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反映出乡村社会习俗的变化,可排除C项。
2、A 【解析】本题以美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美国对中国未来的预测是未来的中国将按照美国模式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中国始终不是联邦政体,也没有出现亚洲最西化的现实排除B、C两项;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排除D项。
3、C 【解析】本题以民国年间的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漫画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及人物的装束,题干中人物所留的辫子、民国六年均是答题的重要信息。
从题干可以看出漫画中的人因想当“万岁”(复辟)被打倒,墓碑上“民国六年”表明时间是1917年,据此判断出是张勋复辟;A项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B项段祺瑞没有复辟,排除A、B两项;1917年,溥仪时年12岁,主要策划者是张勋,故排除D项。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理解。
清朝晚期,迫于形势,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了一些改革,企图阻止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A 项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B项是光绪帝颁布的,此时革命形势尚不高涨;D项是袁世凯策划的。
故选C项。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大成果被载入史册。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共20题 ,共50分。
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 ,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 ,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一“革命事业〞是指〔〕A. 结束清政府的统治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C. 打倒日本侵略军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2、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演绎。
以下事件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清帝退位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中华民国成立④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①③②④B. ③①②④C. ③①④②D. ①④③②3、清末预备立宪之后 ,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 ,宪法徒具一字空文 ,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 ,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 ,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A. 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 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4、汪康年再?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道:“中国之言治者曰:以君治民而已。
〞这一现象结束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5、清政府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第三条规定:“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诏命批准者 ,不能见诸施行。
〞这说明清政府想要建立的政体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联邦体制6、辛亥革命后 ,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 ,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1913年7月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 ,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 ,但报纸发表之意见 ,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 ,几于下等之苦力 ,亦受其宣传。
〞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中国近代报刊业开展到达顶峰7、辛亥革命初期 ,革命党人认为要解决当时南北对立僵局 ,“非袁(世凯)不可〞。
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单选题:第13课辛亥革命 含答
单选题:第12课辛亥革命基础巩固1.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3.1911年10月11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后,惊喜万分。
随后,他先后前往华盛顿、伦敦、巴黎,会晤美、英、法等国政要,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得到各国政府对国内反清革命的支持,但却受到冷遇。
列强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们()A.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对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D.害怕中国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4.1911年12月29日,17个省的代表聚集于南京丁家桥江苏省咨议局,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
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得0票。
该结果反映出()A.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B.民主共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C.旧官僚在革命集团内部受孤立D.清王朝的覆亡已经无可挽回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D.实行责任内阁制6.南京临时参议院是近代中国的第—个民意机构,它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B.使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变成现实C.宣告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瓦解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能力提升7.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8.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本目内容在学生用中以活形式分册装!) 一、1.中国同盟会政治的内容( )① 除②恢复中③ 立民国④平均地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中山提出的十六字革命政治,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答案: B2.辛亥革命的爆是各种因素合作用的果。
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爆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②清政府已日益成帝国主侵略的工具革命思想的播④ 革命政党和体的成立A.①②③B.②③④③ 民主案C.①②④解析:①②是辛亥革命爆的必要性因素,D。
D.①②③④③④是辛亥革命爆的可能性因素,故答答案: D3.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巡洋“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典,并出美国、古巴。
13 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旗B.中民国的五色旗C.中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旗解析:13 个月后是1912 年 5 月,上海属于中民国南京政府的治区,故升中民国五色旗。
答案: B4.有人:“从力来,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却被文的几个口号叫了,何哉?主使然也。
中山把主摸了,几炸一,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 反映出()①同盟会政治基本符合当中国社会展的② 力是否大,史程的展无关要③清政府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在于能否将个人事同代的要求相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本合性,既考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的不同,也合性地考了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巨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的民主革命,它了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制制度。
另一方面,中山本人面中民族的危机,能投身于革命事,行不屈不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5.中山布的《中民国法》定,中民国的主属于( )A.B.参院C.理D.国民全体解析:本考了学生教材重要知的再再能力,而且考了《法》内容和的。
《法》是一部民主法,既然“民主”,国家的主当属国民全体。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对应学生用书P51[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两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从图中看不出④,排除带④的选项。
故选C项。
2.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
这主要是因为( )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答案 B解析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B项正确。
A、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同盟会成立前就已存在,排除。
3.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
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兴中会成立之后、黄花岗起义之前;1911年武昌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前。
故C项正确。
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之后,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发生于黄花岗起义之后,故D项错误。
4.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
这些文章的集中报道可能( ) A.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B.出现在1895年C.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 D.与辛亥革命有关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点燃革命之火”“武汉”指的是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汉,“排满兴汉”是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表现。
所以,这些报道可能与辛亥革命有关,故D项正确。
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题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清政府。
2.经济基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组织基础:兴中会等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问题导思1】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创造了什么条件?提示:条件: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成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以及军事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机关刊物:《民报》。
(4)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意义:革命有了统一组织领导,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10多个省响应并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
(1)概况:定都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4.清帝退位(1912年3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3月)。
(1)主要内容。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内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基本自由和权利。
④规定三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针对袁世凯)。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6.革命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温馨提示: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问题导思2】武昌起义后,革命潜伏着哪些危机?提示:危机: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3.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训练:第13课辛亥革命 含解析 精品
课后训练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商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等一系列章程办法。
这些措施()。
A.在一定时期内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B.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清政府逐渐成为一个法制的王朝D.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下图是20世纪初某革命组织制发的党员执照,该组织()。
①成立于日本东京②是中国最早提出“驱除鞑虏”的革命组织③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④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④3.为纪念辛亥革命75周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辛亥革命著名领导人物》邮票一套三枚。
第三枚为章太炎,观察这枚邮票,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章太炎是同盟会领导人之一B.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领导人之一C.章太炎直接领导了武昌起义D.章太炎参与编写或者主编过同盟会的机关报4.1911年10月11日,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在报纸上得知“武昌为革命军占领”的消息后,惊喜万分。
随后,他先后前往华盛顿、伦敦、巴黎,会晤美、英、法等国政要,力图从外交方面寻求得到各国政府对国内反清革命的支持,但却受到冷遇。
列强采取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们()。
A.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B.防止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对中国革命的形势认识不清D.害怕中国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5.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在宣告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出()。
A.辛亥革命扩展迅速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C.旧式官僚投机革命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6.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的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③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民主观念显著增强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写道:故乡的人没有太多变化,单是老了些,见到四叔后,他们先是寒暄,四叔说他“胖了”然后就大骂维新党。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答案:D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20世纪初,某人在其著作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据此推断,此人可能是()A.林则徐B.洪仁玕C.康有为D.邹容答案:D解析:由“20世纪初”可排除A、B两项。
由“自由”“革命”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其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政体。
而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革命,故排除C,答案为D。
3.“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
该革命活动是()A.武昌起义B.四川保路运动C.黄花岗起义D.金田起义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
答案为C。
4.《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从题干材料信息“5个月”“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等进行判断,这与辛亥革命相符合,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地理信息上均不符合,排除A、B、C。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
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观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
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之后3.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6.《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
”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③照搬西方体制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干支纪年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它以60年为一个周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练习题: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2.★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困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
这表明( )A.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B.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D.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答案:D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4.“自辛亥革命以后,民主主义就成了正统。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社会B.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答案:C5.“建立民国……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材料应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答案:B6.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答案:B7.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答案:D8.“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
高中历史 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13课《辛亥革命》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D.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解析:孙中山28岁那年应是1894年,他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答案:A2.孙中山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
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辛亥革命C.建立中华民国D.颁布《临时约法》答案:A3.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析: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答案:D4.右图是坐落于武汉市的一个著名建筑,2011年6月正式建成,10月10日正式开放,以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一百周年,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D5.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选B。
答案:B6.某班同学举行了一次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下列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推翻了旧政权B.颁布了新宪法C.建立了新政府D.实现了真民主答案:DB组(能力题)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1历史习题: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3课辛亥革命一、单项选择题:1.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昌区有一条街叫“首义路”,这是为了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昌首义。
武昌首义发生于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元旦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3月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诸法令中,对原中国同盟会纲领未真正实施的纲领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3.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A.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B.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深切愿望C.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推翻帝制的深切愿望D.当时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4.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5.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7.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有①同盟会四分五裂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8.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C.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9.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10.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A.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C.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1.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12.“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均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3课辛亥革命基础达标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光复会答案:B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答案:D3.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这宣告了()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答案:C5.(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C.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C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别从政治、法律角度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答案: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见下图。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发生于何时?该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3)材料二中图二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4)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
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1练习:第13课_辛亥革命_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13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89910406()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答案:D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导学号 89910407()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导学号89910408()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
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答案:C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导学号89910409()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2.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3.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中国历来都重视历法和年号,其中“改正朔,用阳历”开始于( )A.光绪登基时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6.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7.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0.史学家唐德刚《民国前十年》称:“君权是‘中古’的制度;民权是‘现代’的制度。
在政治上把‘中古的制度’换成‘现代的制度’,用个抽象的名词,便叫做‘政治现代化’。
”中国政治现代化开端于(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1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13.辛亥革命后的两年时间里,全国涌现出了500多家报馆,它们都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
这表明辛亥革命后( )A.大众传播媒介的根本变革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受尊重14.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
这表明( )A.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B.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D.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13课辛亥革命1.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是对1905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故A项正确。
2.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答案 B解析中国同盟会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B项正确。
3.为纪念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诗赞曰:“武昌礼炮震清宫,志士仁人浩气雄。
热血终浇民主树,丹心已铸自由钟。
”该作者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 D解析根据“武昌礼炮震清宫”“热血终浇民主树”,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反映的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故D正确。
4.中国历来都重视历法和年号,其中“改正朔,用阳历”开始于( )A.光绪登基时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答案 C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故C项正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其实质意义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因为专制制度之下权力只属于皇帝一人,故B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B.确立了西方的民主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赢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答案 C解析2132年是指公元前221年秦朝嬴政建立皇帝制度,到1912年被推翻,说明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推翻,故C项正确。
7.孙中山在南北议和的谈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孙中山没有坚持把满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
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A.意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和发展C.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D.是资产阶级妥协性的表现答案 B解析“五族共和”实质上是一种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的设想,它是继承了我国自秦朝以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理念,并对此进行近代化的改造,故答案为B项。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答案 A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 C解析鲁迅先生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故选C。
10.史学家唐德刚《民国前十年》称:“君权是‘中古’的制度;民权是‘现代’的制度。
在政治上把‘中古的制度’换成‘现代的制度’,用个抽象的名词,便叫做‘政治现代化’。
”中国政治现代化开端于(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答案 D解析A、B、C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D。
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 D解析材料中汉族士兵听信谣言,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士兵的反叛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而是因谣言害怕清政府的清洗,投入革命。
由此可见,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故选D。
1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答案 C解析C项“国务员辅佐”,实际上确立责任内阁制,制约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