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教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解和运用(1)从文本、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生独立思考和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过程导入新课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

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习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等,使学生认识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展开讨论。
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共同探讨话题。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立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史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问题导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辛亥革命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如下:
a.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b.论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
c.论文结构合理,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2.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成立等重大事件。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3.随后,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首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危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探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3.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b.在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联系现实,举例说明辛亥革命对民主制度建设的推动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等。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

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了解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知识迁移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史料和情景剧扮演等活动以及老师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学会辩证去认识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对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历史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初,有一个年份叫辛亥;有一座城市叫武昌;有一桩壮举叫首义;有一份记忆叫中山——中山陵、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市、中山大学……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走近辛亥革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类型:新课程研讨课★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分析武昌起义,评价新开革命。

过程与方法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思路引领、深化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写辛亥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孙中山愈挫愈强的革命精神;认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学重点: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导入新课★一路奔波来此地,三校联研把课做;共同关注新课改,由来好事需多磨。

好事多磨体现了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了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试看:(播放幻灯片一)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的局限而功败垂成,法国1875年宪法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组成的内阁小,总统受内阁部长制约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也有差别。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案例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革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合作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背景。同时,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和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通过辛亥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同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将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
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历史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场景,如辛亥革命爆发的武昌起义现场,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力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通过我的引导和教学,学生将能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史实判断和分析能力。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A、导入新课:【导入法1】: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导入法2】:《辛丑条约》的签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的艰危,中国的各阶层民众开始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哪些阶层斗争?怎么斗争?——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B、新课讲授:一、背景和条件(一)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3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2)根本目的:维护统治3)直接目的:平内乱、消外患、固皇位4)动机:反动5)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5、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二)条件1、经济、阶级基础(根本)2、思想基础: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高中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3课 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 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模块】 (一)武昌起义 1、学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概括出引发武昌起义的因素。

了解同盟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武昌起义的经过。

(1)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大力宣传 。

(3)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1905年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5)有利条件:四川 运动兴起。

起义: 年 月 日,武昌城内新军革命党人起义,占领武昌。

2、怎么学? 归纳武昌起义的背景时,学会归纳的角度。

进一步思考,中国同盟会为什么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学会了吗? 下面对中国同盟会的纲领表述,不正确( ) A 、提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 、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C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没有提出土地纲领 (二)中华民国成立 1、学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子目,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相关细节,特别注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其意义。

(一)成立: 年,中华民国 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 , , , ,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

意义:具有 的进步意义。

2、怎么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同学们可以理解、简化记忆。

概念阐述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它始自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南方各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一个子目,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2)功绩: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制度,建立起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观点,还能在互动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多元化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任务进行合作探究。例如,让各小组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或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5.人性化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分析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姓名班级【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知识梳理】一、背景经济基础:时间:阶级基础:地点:兴中会人物:思想准备:入会誓词:性质:组织准备:时间:地点:人物:同盟会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性质:影响:二、武昌起义及革命的发展1、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

2、年月日,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12日,占领。

三、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临时大总统:1、中华民国首都:国旗:(1)主权属于。

(2)国内各民族一律。

(3)国民有等权利,有权和权。

(4)确立、、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四、结果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五、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历史意义1、性质:2、历史意义:【课后练习】一、读读记记1、《辛丑条约》签订后,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和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当时,和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和陈天华等。

3、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定都,以为国旗。

4、1912年春天,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他推翻了,结束了,建立起,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和的权利。

从此,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客观上打击了势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辛亥革命的历史情境,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播放历史视频、展示历史图片、朗读历史文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同时,我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多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既包括对辛亥革命基本知识的考察,如时间、地点、领导人等,也包括对辛亥革命背后深层次原因和意义的探讨。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学生能够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阐述其历史意义。
4.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其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的历史学科知识水平,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提高其历史感知能力。
2.学生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4.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一次重大的革命吗?它叫做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主要过程,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深入讲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教师进行辅导;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形成共识;
(4)案例分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5.搜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表述清晰、观点明确;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遗漏、错误;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外部原因;
(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深入剖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外部原因,特别是社会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的分析;
(2)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作用;
2.选择一位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分析其在该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要求结合历史背景,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字数600字左右。
3.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合理、论述充分,字数600字左右。
4.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辛亥革命相关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提高写作能力。
5.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学生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阐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过程和结论。
4.视频观后感:
-推荐学生观看一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
-观看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谈谈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悟和对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5.课堂延伸讨论:
-鼓励学生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争议性问题,如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辛亥革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

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

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到1905年,国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

的这一主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教师: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国。

“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

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义的评价三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

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

通过论战,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同盟会成立后,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

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

10月9日,因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

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

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

1911年12月25日,从海外归抵,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在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讨论后归纳: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为代表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

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制度,带有浓厚的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教师: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和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的观念深入人心,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课堂课堂小结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一、清末革命风潮1.背景2.概况二、武昌首义1.过程2.影响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