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阐述

合集下载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不同城市进行创新能力评估的一套标准和方法,旨在帮助城市了解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弱,并制定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本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其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城市创新环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衡量城市创新环境可以从政策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入手。

政策环境包括政府支持政策和行政管理效能。

教育环境包括高等院校数量和质量、科研机构等。

社会环境包括科研人员待遇、创新创业氛围等。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创新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等。

其次,创新主体是创新能力的主体。

创新主体可以分为政府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

政府机构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和创新引领机构。

企业包括大中小型企业以及创新创业企业。

科研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等。

评价创新主体可以从创新投入、创新活动等维度考察。

第三,创新支撑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

创新支撑可以考察城市的创新人才、科技资源和创新投入。

创新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资源包括科研设施、科研经费和科技产权保护等。

创新投入包括研发经费、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等。

第四,创新成果转化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创新成果转化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合同和专利申请等。

科技成果转化率反映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效果。

技术合同反映了科技服务和技术储备的能力。

专利申请反映了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

最后,创新绩效是评价创新能力的最终指标。

创新绩效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考察。

经济效益包括创新创业企业的创新收入和税收贡献等。

社会效益包括科技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创新产业对就业的促进等。

环境效益包括创新活动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和创新产业的绿色发展等。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帮助城市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发展指导和政策支持。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与发展方式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与发展方式

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与发展方式摘要:创新型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特点是有创新能力,有创新发展方式,发展效益明显,国际竞争力强。

本文探讨了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和发展方式,从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生态、政策支持、创新人才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创新资源的丰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必须离不开创新资源的丰富,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知识资源等。

其中,知识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由传统的生产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二、创新产业的发展创新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科技领域,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领域的发展。

在服务业领域,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具有创新性的产业。

同时,还要注重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将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创新生态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这既包括经济生态,也包括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

创新型城市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保障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

同时,创新型城市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水平,培养人文素质。

四、政策支持的力度创新型城市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创新创业,给予创新型企业充分的支持,减轻创新成本,激励创新者的创新热情。

政府还应该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五、创新人才的聚集创新型城市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撑,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创新型城市要通过优秀的人才政策,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此外,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库和人才产业基地。

综上所述,创新型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将创新与产业、人才、生态和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城市创新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型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城市。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估城市创新水平和能力的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衡量城市在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提出一种评价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解释其重要性。

一、创新投入方面的指标1.研发投入: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企业研发投入、高校科技经费等。

2.人力资源:衡量城市创新人才的集聚程度和质量,包括研究人员数量、高学历人才比重、知识产权人才等。

二、创新产出方面的指标1.科技成果转化:衡量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包括专利申请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

2.创新型企业数量:衡量城市中创新型企业的数量和比重,包括初创企业数量、高成长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数量等。

三、创新环境方面的指标1.产业链完整度:衡量城市产业链的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产业链完整度指数、重点产业发展水平等。

2.政策环境:衡量城市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友好程度,包括投资政策、科技创新引导政策等。

3.创新交流平台:衡量城市创新社群的活跃度和合作程度,包括创新孵化器数量、科技园区数量、创新大会举办次数等。

四、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1.科技创新能力:衡量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高校科研水平、科技创新产出质量等。

2.创新驱动能力:衡量城市推动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包括政府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特征,全面衡量城市在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城市创新水平和能力,为制定政策、投资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引导城市朝着创新型城市方向发展,优化城市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

同时,对于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来说,能够提供科学、客观的判断标准,为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是评估和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下面给出一个包含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和创新服务的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一、创新环境指标1.政策环境:政府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创业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2.市场环境:市场竞争的程度和市场规模,包括市场开放度、市场竞争指数等。

3.基础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以支持创新活动的进行。

4.教育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二、创新资源指标1.人力资源:城市的人力资源储备情况,包括高级人才、研究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2.资金资源:城市创新投入的规模和比例,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和创新基金等。

3.知识资源:城市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

4.创新平台:城市的创新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数量和服务质量。

三、创新能力指标1.科技水平: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包括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科研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2.创新能力: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

3.创新网络:城市的创新网络和联盟,包括企业之间、企业和高校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

四、创新产出指标1.专利申请:城市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

2.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情况,包括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情况。

3.创新企业:城市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包括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

五、创新服务指标2.创新文化:城市创新文化的氛围和推广情况,包括创新思维、风险意识和创新文化建设等。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空间规划一、引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也在日益推进。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空间规划进行探讨。

二、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思路1.推动产业迈向产业升级创新型城市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重点聚焦于创新和产业升级。

产业迈向产业升级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思路。

城市需要发展以致富为核心的经济规划,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推动城市社会创新的发展城市社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重要的特征之一。

城市社会创新是指城市各行各业通过组织创新而推进运营的创新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城市运营的效率和素质。

3.发展新型城市服务业,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了推进城市发展,需要发展新型城市服务业。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创新,技术,金融和其他高附加值服务。

此外,民生服务的配套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施居住区配套设施提升,为民众提供舒适且安全的生活环境。

这些服务是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创新型城市的空间规划1.科技小镇建设科技小镇是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可建立在城市周围或城市中心。

在科技小镇里,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器,培养创业精神,扶持创业项目,吸引创投资本入驻科技小镇。

科技小镇建设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协作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2.城市设计与规划城市设计应重视城市环境的综合考虑,包括城市交通、人居环境、城市景观等要素,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开发有机结合。

3.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推进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间布局应扩大创新型城市的影响范围,使之更加富有创意、灵活、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也应成为考虑的重要环节。

四、结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合理规划和设计。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第一章:引言“创新为本,改革先行”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进步,也包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

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究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第二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都是重要的发展因素。

第三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创新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

其中,创新资源包括了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人才引进则是指吸引高端人才来到城市;产业升级是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而成都则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驱动等方面获得了认可。

第五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的不平衡分布,导致了创新资源的不足;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人才引进需要跟随城市发展需求而变化,与产业需求相对应。

第六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在于健全产业链条,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引进高端人才,深化改革等。

要在城市发展中逐步发展高端产业,形成本地产业链,与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在科技创新方面,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各方合作,形成双创模式;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则需要精准定位需要引进的人才,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在深化改革方面,则是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

第七章:结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经济进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做好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环境不完善。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政府主导的创新引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支撑等。

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也有待提升。

2.人才短缺。

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

目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3.制度体系不完善。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制度体系,但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成熟。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针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

政府应当加大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创新机制和创新评估体系的建设,提高政府的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

2.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

要吸引和鼓励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包括创新资金的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

4.加强创新型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同的创新型城市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政府可以建立平台,促进创新型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建立健全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创新投入体系,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持创新项目的研发和实施。

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经验

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经验

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经验创新型城市是近年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趋势,它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全面的规划和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城市创新的概念、发展现状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章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型城市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城市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型城市指的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驻。

市场需求是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动力。

当前,城市面临着发展水平不平衡、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当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美国硅谷、中国深圳、韩国首尔、德国柏林等城市都已经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战略规划,通过引导企业投资和发展,促进城市创新。

二是企业的创新活动,例如加强研发投入、推广高新技术等。

三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吸引人才、建立创新体系等。

第三章创新型城市的实践经验在城市创新实践中,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

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措施来推动城市创新。

一是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聚集,推动创新、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

二是提高城市创新能力,通过吸引人才、完善研发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

三是注重城市文化的打造,将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创新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使城市成为文化创新的基地。

四是建立城市创新平台,促进不同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基于浦江经验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浦江经验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浦江经验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而浦江经验作为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基于浦江经验,探讨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浦江经验浦江经验是指中国上海浦东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

浦东新区在1990年代初期建立时,是上海市最穷的地区。

但是,凭借城市规划、政策和投资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近30年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在具体阐述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之前,先来理解一下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是指依托城市的技术、文化、金融等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城市形态。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必须从城市经济、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1. 创新型城市要有自身优势在进行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时,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也就是说,需要分析本城市的特点,找出城市的优势所在,同时还要明确该城市在未来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浦东新区为例,浦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了上海“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另外,在浦东新区的发展中,也充分发掘了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和人才特点,围绕“服务全球、服务国内”的方针,布局“金融、物流、商贸、展览、科技五大产业三基地”,实现了优势互补。

2. 创新型城市要有开放的环境创新型城市一定是开放的城市。

这里的开放,并不仅仅指国际化的开放,还指在国内范围内乃至区域范围内的开放。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要想往创新型城市转型,一定需要构建开放的环境。

浦东新区正是将开放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引进海外企业、在国内创造营商环境、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使他们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地区转变为全球著名的经济管制区之一。

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建设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传统上,城市建设注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如今,创新型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创新型城市建设强调科技创新、创业创新和社会创新,旨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加城市活力和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论述,探讨其重要性和推动因素。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提升城市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培育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创业创新可以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再次,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和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

最后,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吸引全球的人才和资源,促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因素要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努力。

首先,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政府应制定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经济、科技和人才支持,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创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条件。

同时,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的培训机会。

再次,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

城市应加强智能化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最后,公众参与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保证。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市民参与和社会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全国创新型城市汇报材料

全国创新型城市汇报材料

全国创新型城市汇报材料尊敬的领导和评委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创新型城市的代表,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城市在创新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我们城市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

我们成立了多个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的良好局面。

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我们城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各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引进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企业发展等方面。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培育了一批自主研发的新药,并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市场化进程。

在新能源领域,我们致力于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我们城市注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们鼓励和支持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提供创业孵化、投融资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创业大赛、创业交流等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和机会。

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我们城市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进行资助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创业力度。

我们还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合作共赢。

五、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我们城市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我们与多个国家的城市开展友好合作,互相学习、交流创新经验。

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拓展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渠道,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以上就是我们城市在创新发展方面的一些亮点和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进创新发展,为全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开放的跨界融合

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开放的跨界融合

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开放的跨界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战场。

“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开放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将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开放性的要素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1)人才人才是城市创新的核心,缺乏优秀的人才是阻碍城市创新的最大障碍。

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

因此,城市必须积极培育和吸引高素质人才。

(2)产业产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石。

城市应鼓励和支持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同时提供符合新技术发展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

(3)科技科技也是城市创新的驱动力,城市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科技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二、开放性的要素(1)文化文化的开放性是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

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能够吸纳更多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才,从而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

(2)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广是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

为了鼓励和支持创新,城市应当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3)服务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开放的重要方面之一。

城市可以通过开放思维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质量和方案。

三、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实现技术、管理和产品的创新,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源泉。

四、结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满足不同的需求和要素,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城市应该积极培育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支持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质量和方案,并且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城市品牌。

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作为塑造城市面貌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城市需求。

因此,创新的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智慧城市规划模式智慧城市规划模式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驱动,追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规划模式。

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高效化、资源利用优化等目标。

智慧城市规划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基础,使城市的各个方面实现高效协同,提升城市的整体智能水平。

二、生态城市规划模式生态城市规划模式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以生态优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为原则,通过规划合理的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保护原有生态资源,实现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创新型城市规划模式创新型城市规划模式强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建设。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该模式将城市规划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众创空间规划模式众创空间规划模式是一种注重创新活动和创业氛围的城市规划模式。

它通过规划和建设创新创业空间,为创新者提供场所、资源和服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众创空间规划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为不同领域的创新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环境。

五、融合式城市规划模式融合式城市规划模式是一种注重不同功能及城市元素融合发展的城市规划模式。

它将城市的居住、商业、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整合,创造具有多功能的城市空间,促进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实际城市规划中,各种发展模式可能会相互交织、同时运用。

因此,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具体城市的需求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实施。

总结起来,城市规划的创新发展模式包括智慧城市规划模式、生态城市规划模式、创新型城市规划模式、众创空间规划模式和融合式城市规划模式等。

如何构建创新型城市

如何构建创新型城市

如何构建创新型城市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的繁荣,更需要创新的力量推动城市向前发展。

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在全球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如何构建创新型城市呢?1. 创新环境的搭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第一步是搭建创新环境。

要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政府应该出台有利于创新的政策,降低创新成本,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到创新当中。

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创新的成果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回报。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科技创新的引领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要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其次,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与国际科技前沿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来到创新型城市创业和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可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

3. 产业结构的优化构建创新型城市,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通过引导和扶持,让优势产业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同时,要注重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

4.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

要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同时,要培养本土的创新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通过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可以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一、引言为了推动中国城市的创新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强城市竞争力,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这一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阐述和详细说明。

二、政策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增长乏力,需要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而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人口集聚地,在推动创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这一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

三、试点范围本次试点将涉及全国各地的城市。

具体实施范围包括:1.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 新兴产业基地:杭州、成都、武汉等;3. 中小城市:南通、镇江、宿迁等。

四、试点目标1. 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和孵化器,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2. 建设智慧城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城市;3. 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4. 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五、试点重点任务1.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1)吸引高端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到试点城市发展。

(2)打造孵化器: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推动相关行业的升级。

2. 建设智慧城市(1)大数据应用: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分析,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物联网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推广新型交通方式: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新型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与战略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型城市群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各个国家发展城市的重要战略之一。

二、创新型城市群的概念创新型城市群是指通过地理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资源优势互补、优质服务共享等方式,实现城市间合作、协同和互补,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现代化的新型城市群体。

在创新型城市群中,不同的城市将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不同领域进行合作,形成产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动,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型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创新型城市群的战略意义创新型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发展城市的重要战略之一。

这是因为,创新型城市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意义:1. 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型城市群通过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实现产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动,可以促进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推动城市间产业升级和转型。

创新型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在产业领域的分工、合作和联盟,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

3. 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和创业,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知名度和形象。

4. 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创新型城市群可以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

四、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面临的挑战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虽然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很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不尽相同。

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对于城市合作和协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解读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解读

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解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

为了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背景在当前快速变革的时代,城市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开始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加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政策的重点包括技术创新、科研投入、创业环境等方面,以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

三、政策措施为了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其次,优化创新环境,简化创业流程,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创新创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以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实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政策的落地使得创业者和企业家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创新创业领域,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此外,政策的执行还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挑战然而,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这对财政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

其次,政策的执行也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合作,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机制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六、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启示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成功经验表明,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竞争力,必须重视创新和科技进步。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2019/2/1
依托禀赋的科教资源,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制度
2019/2/1
12
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

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立 产学研就地合作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实现高校、科研院所 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对接 难点:整合属于不同条块的创新要素 对大学的科技需求分层次,使南京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 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作用。达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都在国内领先。依托研究型大学吸引引进国际创新资源 区分出科技产业园,孵化器。在大学周围建孵化器。孵化 出新技术进入科技产业园 南京地区不是一般的、某些空间区域成为高科技产业园区, 而是整个城市都是大学科技园区。

《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2005》
5
2019/2/1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
2019/2/1
6
1、提高创新要素的集聚度




首先是集聚创新人才,包括高科技研发人才,科技企业家 和高技能劳动力。这些人才的集聚,既需要引进,也需要 培养。目标是实现人口素质的现代化。 其次是集聚创新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创投公司,孵 化器等。目标是依托这些创新机构构筑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生源源不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 第三是集聚创新产业,包括科技中介,科技服务业,信息 服务业,金融业等。目标是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 产业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评价指标: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大 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数量,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数量,高新 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量及其比重等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
南京大学
洪银兴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
依托禀赋科教资源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南京已经达到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求 南京的自主创新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南京的科技体制需要进一步创新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一)纵观美国、日本等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又源自城市的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

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必然选择。

自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文章为数较多,仅核心期刊就发表论文116篇,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25篇。

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界定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

杨冬梅、赵黎明等人根据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两种英文表述“Creativecity”和“Innova-tivecity”从字面意思上提出,前者有“创造性、创意”的含义,因此可以将其译为“创造性城市”或“创意城市”,后者则包含“创新的、革新的”之意,因此可以被称为创新型城市或革新型城市。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综述□ 作者:张祯波1 王明友1 姜林2作者单位:1、沈阳大学2、辽宁大学区域经济2011年第29期字号:【大中小】◆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在探讨创新型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述评,以期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根据Porter(1990)关于国家竞争优势驱动阶段与城市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将城市发展驱动阶段划分为:初级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源于投资驱动,同时显现进入财富驱动阶段的趋势,因此我国城市发展长期面临的一大课题是推进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进入创新驱动而避免陷入财富驱动阶段。

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从2006年起逐渐活跃起来,涉及到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成要素、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本文梳理近年来国内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述评。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创新理论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创新型城市”理论开始发展起来。

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英文表述有两种“the creative city”和“the innovative city”,二者提法均强调变革和革新,倡导新的城市发展观,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更多地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而后者强调包含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综合变革。

国内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界定为: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可见,广义的界定与“the creative city”类似,着眼于城市的创新意识、文化与氛围,国内学者尹继佐(2003)、胡树华(2006)持此观点;而狭义的界定着眼于生产力的进步,强调以科技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创新,与“the innovative city”相近,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此观点,比如杜辉(2006)、杨冬梅(2006)、惠宁(2006)、杨华峰(2007)等。

本文基于“the innovative city”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战略,通过各种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与扩散知识与技术的网络系统,涵盖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创新环境等多个领域。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内现有研究主要分两个不同的角度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与城市创新能力。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包含以下要素:创新资源指创新活动的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和经费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机制指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机制;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杨东梅(2006)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模型:D=f(I、G、S),其中D表示城市创新水平,I、G、S分别代表城市持续创新水平、城市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三个核心构成要素。

以此为基础,指标体系共分四个层次。

目标层为城市创新指数,准则层为城市知识创新水平、城市创新环境支撑水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支撑水平三大指标。

而准则层又分为九大分支:知识创造与流动和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创新制度;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环境改善。

冯霞(2006)提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选择测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权重,编制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数。

其中客观指标,从有关部门收集基础数据,通过科学加工整理取得,如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比重、科技成果转化水平、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GDP的比重、每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数等。

而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取得,如对政务环境的满意度、对投资环境的认可度等。

魏江(2009)从系统观出发,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应从投入、产出、过程和环境四个方面考虑,因此设置了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四个一级指标。

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基础;创新主体的二级指标是企业创新能力,由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衡量;创新绩效包括知识产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中介服务、创新氛围、政府支持。

惠宁等(2009)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包含五方面要素: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品牌,并且引入万元GPD能耗作为创新能力测度指标;潘艳平(2010)将创新品牌分为商标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胡钰(2009)从已有的创新型城市实践出发,确定了一个包括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绩效在内的三维的评价体系。

创新环境包括城市支持创新的硬、软环境,前者如科技基础设施,后者如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还涉及生态环境。

创新动力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物质资源投入和企业创新情况等。

创新绩效包括创新成果产出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可涉及节能减排的情况。

从城市创新能力角度提出的评价指标,主要围绕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

李英武(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的创新,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

在此过程中,城市创新能力即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

杨华峰(2007)在建立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创新综合绩效指标,以知识积累、技术产出与转化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等作为测度指标。

刘树林(2008)构建了包含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水平五大类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下:知识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数量、独立科研机构数量、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专利授权数量;技术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支出总额、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服务创新能力:技术合同成交额、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风险投资便利性、产学研联系程度;制度创新能力:产权保护制度水平、市场化水平、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创新环境水平:货运总量、本地电话年末可用用户数、每百人图书馆藏书量、创新氛围水平、社会公平水平。

石忆邵等(2008)构建了包含6类共2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且引入了资源消耗状况及污染物减排状况等评价指标,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创新的现实需要,同时兼顾了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要素集聚与技术扩散的双重功能性指标。

总体来看,国内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大类。

硬件指标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硬件设施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对促进城市创新十分关键,主要包括:城市的创新研发系统,包括高等院校、官方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部门;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包括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图书馆系统、网络和交通设施以及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城市的综合教育系统,包括从小学教育到技术型和人文性的各类大学;城市的创新投入系统,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型城市的软指标主要包括政府的创新组织能力、城市创新氛围、城市历史文化以及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市民归属感等方面。

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衡量标准有四条: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而国内对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较为缺乏,被普遍认可的有以下两种: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主要标志是: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超过7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超过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4%以上等。

同时杜辉测算了上述6个基本指标相应的权重,以作为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参数,提炼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指数这一总和指标,并依此将城市创新能力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前创新型、创新型初级、创新型中级和创新型高级等四个阶段。

这六个指标与权重依次是:0.2,0.2,0.15,0.15,0.15,0.15。

四个阶段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为:前创新型阶段,0-30;创新型初级阶段,30-50;创新型中级阶段,51-70;创新型高级阶段,71以上。

贺莉(2007)采用相同的指标,运用环比倍乘评分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以下评价标准:当0<Z≤0.8,创新型城市前期阶段;当0.8<Z≤1,创新型城市初级阶段;当1<Z≤1.2,创新型城市中级阶段;当Z>1.2,创新型城市高级阶段。

上述标准注重客观指标,数据可获得性和评价可操作性较强,但是忽略了主观指标,在系统性与完整性方面有所欠缺。

与其不同,魏江(2009)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准:R&D 经费占GDP比重不低于3.5%;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不少于180人;高新技术产业指数不低于80;每万人专利授权数不少于20项;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不低于80;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电脑数量不低于100台;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不低于3%;企业家信心指数不低于150;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尽管不同的学者从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和城市创新能力两个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具体测度指标趋同性很强,只是在指标选择的标准与数量方面存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