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帝国》看企业运营
《大秦帝国》的管理哲学
《大秦帝国》的管理哲学刚看完孙浩辉先生的大秦帝国,被那远古时代人的缔造文明的精神所感动,秦帝国的从疲弱到富强到一统天下再到最后帝国在烽烟中轮灭许多的许多值得让人思考,一、法家、法法、势、术的轮流登场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人的管理哲学,大秦里经常提到胸有大策,相当于我们现代企业的企业战略思想,从大局多方位思考决定帝国富强的诸多因素与其整体的战略规划,纲举目张这个成语的诸多哲学意义在此我没有能力在文字上给予表达!这也是将军和帝王的差别!一个旷古贤君更多的是目光的远大和实现目标的决心!系统性的思考和环节性的操作相互结合才可能走向富强的道路!二、阳谋、势相对于法家的势,即让一切随大势所趋,大手笔的人制造趋势,鼠目之人使用阴谋和手段,其两者差别天壤之别,阳谋是那种让对手知道自己将要失败而无法逆转的谋略,及使让时光回转一切再来一次失败者还是自己的大手笔。
而阴谋经不起拆穿,是为人所不耻的手段!当今社会在企业里升值你会靠什么呢?是真正的才能还是卑鄙的手段!取舍不是我们所能够选择的,是我们的才能和眼光所决定的!三、术相当于企业的管理手段,通过一些制度和察人观物的技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小聪明来获取自己成功的目的!但那根基实为太浅,就像韩帝国通过申不害的改革一切立竿见影但却经不起挫折,一战之败将难以恢复!和以法为治国理念的秦帝国在多次战败后能快速复原有着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看作为一个管理者万不可迷信那一条条管理小智慧!要的是对于企业运营的整体规划和企业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四、灭六国者非秦也!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灭亡不能只看做是对手的强大,只能看做是自己的内因!没有六国的保守落后和朝纲的昏暗与无能,再大的秦帝国也不能一口气灭下六国!企业也是如此市场已经变化我们固守成规最终置我们于死地的只会是市场而不会是对手!孙子兵法有句话“欲求敌之可败,以待敌之败可现”内因是决定事物总体变化最主要的因素!五、欲速责不达秦一统天下后,始皇帝大手笔的大建设大规划,修长城,修直道,休水利。
秦国崛起与现代企业管理修改稿
秦国崛起与现代企业管理1.前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我在中学历史中学到战国七雄:燕、韩、魏、赵、齐、楚、秦,以及秦国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兴趣,而在多年之后,我参观过兵马俑,看过电影英雄,并再次读到有关秦国的有关资料后,不由得对2000多年前的秦国由衷的生出几分敬仰,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考古所发现各种武器非常精良后面会提到,更重要的是:秦国是如何从一个西部落后国家,迅速强大为一个可以消灭其他六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一般人认为:秦国强大以至于统一中国主要是秦始皇――也就是秦王政的功劳;其实,秦国从开始崛起到消灭六国,一共花费了100多年,几代秦王的努力,为了便于理解当时的史实,也为了让大家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当时的秦国比喻为一家现代企业,再给它起一个名字:比如“大秦集团”,毕竟大家都是搞企业管理的,有关问题很容易理解,而且不用再去学习那些让现代人读起来很费力的古文;那好,现在,假设我们通过时间了隧道,来到了公元前359年,看看当时的秦帝国――大秦集团的企业状况;企业名称:大秦集团董事长:秦孝公企业规模:人口约400万股权结构:典型的家族式企业,除了秦孝公董事长拥有大部分股份外,家族其他成员也拥有少量股份;生产规模:以生产粮食为主要业务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在采用井田制生产,工人积极性不高,而且生产力一般产能有限,没有流通业,而且地处西部,不靠海,没有海上贸易,与其他企业东方六国有一定业务往来,但缺乏核心技术;附: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井田制;免得大家望文生义,以为井田制就是把井和田分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拿给农民去种;其实井田制的由来是因为以前水利还不是很发达,灌溉都用井水,而且人少地多,于是,人们就围绕着水井,按户划出自己的田地和住宅田地和住宅区是连在一起的,和现在不同,每一口水井,周围都有八户人家,而中间有井的那一快地,就是属于政府所有,政府收入就从这一块地中得来,八户人家在种好自己家里地的同时,还要负责经营好公家的地;但其结果大家可以想象得出,就是风调雨顺的话,自己的地肯定收成好,至于公家的收成嘛,那就不一定啦;说实话,这样的企业营业状况非常普通甚至可以说糟糕,要知道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已经拥有人口20多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属于中下游企业,也就比燕、韩、赵稍强一点,但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能够在短短100余年的时间相对春秋以来500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能完成统一,确实是非常值得人们去了解的,而我们结合现在学到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秦国所采取的措施相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在使用;2.职业经理人的面试:应该说,大秦集团的当家人――秦孝公董事长以下简称:秦董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是很不满意的,但由于他即没有读过MBA,也没有机会去其他国家喝过洋墨水,经营理念与实际经验实在有限,想不出该怎样管理好他的企业,不过,他想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改善企业的经营情况,那就是:――聘请职业经理人;秦董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立刻就将招聘工作付诸于行动并由自己亲自主持,为了广纳贤才,他不惜在招聘启示――求贤诏上注明优秀人才可以获得一部分领土,类似现代企业给优秀人才送一套高级住宅外加解决户口;他这套优惠条件确实吸引了不少人才,刚好那时候商鞅在魏国不被重视,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就跑到秦国,通过熟人景监同志的安排,与秦孝公见了第一次面,出乎我们的预料,秦孝公对商鞅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满意,让大家大失所望;说到这里要先介绍一下商鞅这个人的情况: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因为后来在秦国封到商邑,我们就叫他商鞅,他先是到魏国去,魏国由于任用李克、李悝首先变法,又起用了吴起、西门豹,还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黄河以西的部分,是战国初期最发达的国家,而商鞅采用了当时多数士人布衣的方式,自荐到魏国相国公叔痤家里当家臣说明以前不讲究文凭,只要能说服老板就行了,在此期间,通过不断学习,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是一直得不到更高一级领导魏惠王的赏识,这时候看到大秦集团的招聘启示,于是就自筹路费来到了秦国;据说,商鞅和秦孝公第一次见面时,谈的是儒家的治理方法,就是强调礼、义、仁、孝;简单来说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虽然秦孝公不是很懂管理,可是也知道,依靠现在秦国人的素质只怕是几辈子都达不到儒家管理思想的要求,可是他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样态度的话以后谁还愿意大老远跑过来应聘所以,秦董装模作样,听了半天,听完之后,做了一下诸如:“欢迎投身到我们西部开发中,你提的意见很好,很具有前瞻性,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对我们帮助非常大,我们会通知相关部门讨论研究,争取早日投入实践…”等等诸如此类的勉励性总结之后,就坐上车一溜烟走掉了;而旁边景监同志也觉得自己好心给领导推荐人才,领导又不满意,就埋怨商鞅怎么不事先准备充分一点,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服领导,辜负了领导的殷殷期盼,以后自己还怎么好意思推荐人才不过这时商鞅并不着急,说:“你再安排一次会面,我保证这次领导一定会满意”;经过景监的努力,秦董又抽出了时间接见了商鞅,而这时,商鞅已经完全不提上一次的儒家治理方法,而是改用了法家治理思想,同儒家的“礼治”相比,法家的“法治”反对宗法等级制和世袭制,主张强化君权,通过制定详细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完成富国强兵的目的;秦董一听,马上就来了精神,自己动手将座位当时没有椅子,是坐在地上向前移动了几步,接下来两人连续谈了三天,连饭都是让厨师做好了以后端进去吃的;这次会谈,看来已经讨论到具体项目的实施阶段了;那么,为什么商鞅不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提出法家思想呢由于商鞅没有写过回忆录,所以真实情况已经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想法来推测:商鞅先用儒家思想试探秦董的内心想法;如果秦董一开始就认同,那么接下来就不用再费事了,就可以卷起铺盖走人;因为他知道法家思想必然会触动贵族利益,这可比企业实施ERP的风险大多了,搞不好还要把自己的小命还要赔进去,而要想实施成功,关键点倒是和实施ERP的一样,就是:“一把手全力支持”,而如果秦董立场不坚定,一天一个想法,这种情况下失败的案例也是处处可见,所以,经过两次见面,商鞅也试探出秦董的立场与决心,为今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非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时候换一种方法,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附:我所理解的儒家与法家的区别:儒家讲究”礼”,”德”等人性意识,强调人们内心都是美好的,也具有积极向上的主观愿望,而法家注重使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现实中的两个岗位来说明:餐馆收银员和超市收银员;餐馆收银员如果不是老板或者老板的亲戚,一般就是从现有的服务员中看谁比较老实挑选一个出来的,之所以要求诚实,主要是担心收银员收到顾客的钱后装入自己腰包,按儒家思想来说,老板将服务员提拔成收银员,是对这个服务员的极大信任,她因为据我观察,服务员和收银员以女性居多应该知恩图报,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决不会从事损公肥私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治理主要是依靠思想工作为主,同时辅于知人善任为补充;可是,由于现代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如果缺乏监督机制,难保不会出现贪污公款的情况出现,所以,现在的餐馆收银处,往往不是一个收银员,而是至少二个并排坐在一起,这样安排,收银员除了便于工作沟通以外,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而法家的思想,立足于使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超市收银员一样,事先规定好每开一次钱箱,就必须要收一次顾客的钱,不能为了减少麻烦而将钱箱一直开着等着收顾客的钱,而本次收到的金额,则由扫描器上的数字汇总而来,收银员是不能修改金额的;这样周密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对收银员人性善恶的依赖,只要严格按照制度操作,收银员就没有贪污的机会;虽然大家在超市里面会看到长长的一排收银台,但请注意,收银台是呈纵向排列的,收银员之间互不影响,也不存在互相监督之说;3.大秦集团的变革前面我们介绍过秦国的情况了,但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将手中收集的资料总结一下,替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同志做一个秦国大秦集团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Strength:由于贵族势力不强,君主权力比较集中也就是说:秦董还是牢牢占据了一把手的位置,容易接收新思想;独特的地理优势四塞之固,一个函谷关就多次让六国军队无功而返,对秦国可望而不可及;劣势Weakness: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不强,属于西部落后地区,确实比较差机会Qpportunity:东方六国互相之间历史积怨较深;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仍保留了一部分贵族特权,各位董事长能力和权力都有限;秦国民风剽悍,如加以引导则军队士气可大大提高,以至于后来秦军“闻战则喜”,“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威胁Threat:其他国家一般认为自己是先进国家的代表,而秦国是落后荒芜之地,普遍存在敌视情绪,有可能会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很显然,经过和秦董充分的交流沟通,秦董已经完全相信了商鞅的实力,将商鞅提升为左庶长相当于企业总经理助理,另外还兼企业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副组长,组长则由秦孝公董事长亲自担任;当然,日常工作是由副组长负责安排进行的,组长的工作主要是为小组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为改革工作扫清障碍,这和我们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雄心勃勃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富国强兵,最终统一中原接下来,就需要明确如何将这个战略通过下达指令来完成了;商鞅深知:在农业社会,维持一支庞大军队的根本来自于粮食;在西方,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只有5万人的军队;罗马军团最为强盛的时候也不过几十万人;而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因此,在商鞅的计划中,将提高粮食产量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并通过以下几点来保证计划的执行:一、理顺组织关系,提高执行力;二、动员全员投入生产提高产能,三、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虽然商鞅变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我们可以发现上面提到的三点才是关键;历史上商鞅变法是分为两次进行的,中间相隔了10年,主要原因是需要在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的利益冲突中进行协调,避免政局出现大的波动,而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将两次的内容合并到了一起;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有关的变法内容:一.理顺组织结构,强化执行力以往各贵族小股东除了在大秦集团总部上班外,自己还有独立的封地,就像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收租,还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国王打仗时还要借助他们的力量;相当于小股东还有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虽然都是大秦集团旗下公司,但这些子公司的利益毕竟并不是和大秦集团100%的一致,不但热衷于私下捞取个人利益,甚至存在从集团独立出去的可能性,如赵、韩、魏三家就瓜分了晋国原大晋集团的产业;通过变法,秦国将没有军功的贵族领地全部收回,有军功的领主虽然还保留了土地,但只能从土地中获得田赋收入,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骑在领地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集团将公司管理权收回,改为每年发放股利给原股东;收回领土后,归并各小都、乡邑,聚落为大县,全国共36县;每县各置县令,县令下设县丞、县尉,掌管全县政事,进一步消除当地领主的残余影响,这些政策保证了中央的决策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执行;请大家注意,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损害了很多贵族顽固派的利益,而且贵族们认为商鞅从外地来的,原来替竞争对手魏国大魏集团打工,一加入秦国大秦集团,马上就被提升为总经理助理直接对董事长负责,总经理还管不了他,可以想象,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是非常大,不过由于秦董在改革启动大会上,已经明确表态:所有人都要积极配合改革工作,如果是发现对抗或者消极对待改革工作,一经核实,马上调整工作岗位,用很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换脑袋,就换屁股”;正是得益于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商鞅同志的改革,才能逐步的向前推进;看到这里,我们对所谓“一把手工程”应该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二. 重农抑商,进行内部开源,提高产能措施包括:1.废除井田制,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男丁到一定年龄,必须分家自立,提高赋税收入3.奖励耕织,生产粟帛多,超过一般人产量的可以免徭役鼓励超产多产;3.游手好闲的贫民,连同妻女没为官奴这招厉害,现在已经演变成企业解决问题员工的必杀技,就是先给问题员工订个绩效考核指标,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比如三个月或者半年内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是他自己不积极要求进步,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样企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解聘他了;4.诱导外部人民至秦垦耕,秦国地广人稀,最有用的资源其实不是别的,就是人口,商鞅提出「民所欲者田宅也」至理名言现在都不过时,于是招揽邻国人民到秦国种地,商鞅对这些外来移民,给于田宅优惠并免除兵役,让他们专门负责耕织生产;这样,秦的生产就可以由这些移民负责,原来的秦民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出战,军队实力大大加强;三. 建立完善、细致、可操作性高的绩效考核指标为了先让大家对绩效考核有个认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是一套有机整合的流程和系统,专注于建立、收集、处理和监控绩效数据;它既能增强企业的决策能力,又能通过一系列综合平衡的测量指标来帮助企业实现策略目标和经营计划;附:绩效管理体系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能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详尽的,可测量的标准✧能将企业宏观的营运目标细化到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能用量化的指标追踪跨部门的、跨时段的绩效变化✧能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实际绩效表现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原因✧对企业的关键能力和不足之处做到一目了然✧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执行结果的有效性提供有效支持信息✧能鼓励团队合作精神✧能为制定和执行员工激励机制提供工具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这个墓葬的主人叫喜,生前是县长的法律秘书,看起来他非常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以至于他不但在工作期间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还把这些竹简放在自己的身边,从他留下的竹简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是如何管理农业的: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国家用法律来保障所有的农户都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种庄稼;国家对耕作的管理,竟然能够具体到如此程度;春秋战国时期,牛开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义在当时绝不亚于现代农业中用拖拉机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国的耕战国策中至关重要;竹简上说:县里会定期对饲养员所饲养的牛量腰围,如果发现牛的腰围减少一寸,饲养员就会被鞭打10下;而饲养员一旦发现有牛死了以后,必须马上向县里汇报,由县里派专业人员下来验尸,根据死亡原因判断饲养员需要赔多少钱;如果因为汇报不及时,导致牛的尸体腐烂而不能找到死亡原因的话,就不管什么原因死亡的,饲养员就要承担全额赔款,主管牛的官吏、县丞、县令负连带责任,也要交罚款;如果饲养员负责喂养的是十头成年母牛,其中有六头不生小牛的话,饲养员也要被罚款;另外,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要对饲养员进行四次评比,如果饲养员被评成下等,那么马上就要对他进行处罚;而如果成绩优秀,就会赏赐给饲养员酒一壶、干肉十条,并免除一次更役;而仓库管理员的考核指标是:仓库的门缝不能太宽,如果门缝能够插进一个手指,叫“容指”,或者窗户缝大到“庄稼能出”,那么,这个管理员就要被挨罚了,而如果在仓库里发现两个老鼠洞,管理员和他的上级就要被训斥;如果发现三个老鼠洞,管理员就要被罚,上交一个打仗时所使用盾,这个盾的质量必须要达标,所以只能向专业厂家购买,罚盾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绩效制定的标准则是遵循SMART原则的:SMART- 精明原则▪Specific 具体的描述▪Measurable 可以衡量的▪Achievable 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Result oriented 有结果导向性的▪Timed 有时间性的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秦国所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都符合现代SMART原则的五个标准;秦国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已经和现代的企业管理绩效非常的接近了;以上可以看做是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现在我们来看看对县令相当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有那些:1.所管辖地面的粮仓数量2.人口数量3.壮年男子数量4.壮年女子数量5.老年人和体弱者数量6.官吏文人数量7.踏实耕种的农民数量8.混饭吃的人数量9.马的数量10.牛的数量11.草料的数量……..按照我的分析,由于普通员工的理解能力和成长能力有限,所以,给他们的指标是非常具体和详细的,而经理们如县令是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学习的能力的,所以,给他们的指标内容要多一些,也相对抽象一些,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自己所认为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在明确集团发展思路的情况下,突出经理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已经将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处理的比较圆满了;所以,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一下古代成功经验:1.绩效考核的指标,按照被考核对象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2.普通员工绩效指标的特点:突出重点、目标量化、容易理解和便于考核;3.经理的绩效考核特点:内容全面细致、强调结果而不重视调过程、注重培养组织和协调能力;虽然当时并没有所谓“PDCA”的提法,但我确信,这些措施的制定,确实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并形成一个呈阶梯式上升的一个循环:1、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可以想象,改革家商鞅同志在白天和贵族顽固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之余,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对所下达的绩效指标进行仔细的斟酌,确保每个员工、每位经理所得到的指标,都是合理并在努力之后可以完成的;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改革家,真的是很不容易啊秦国的军功绩效考核比农业还要复杂,除了一些绩效指标,如:“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之外,还引入了类似现代军队中的军衔制度;在介绍军功绩效考核之前,我再罗嗦一下,先讲一下所谓“加官进爵”这句话的实际含义;相信大家都看过亮剑,其中曾经提到过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的一些情况,在片中,李云龙当时是代理军长,而按照一般惯例,职位为军长对应的军衔则是中将,军长表示职位,指其拥有指挥一个军的权力,相当于官;而军衔表示其可以获得的福利待遇等级,比如每个月可以领多少的工资部队称为津贴,可以住多大平方的房子,坐多少排量的车….等等;“加官进爵”意味着不仅职位从师长升为军长,军衔也可以从少将晋升为中将;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李云龙会对只授予他少将军衔闹情绪了吧8秦国的高级军官分为:将军、将、校尉和军候, 低级军官分为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和伍长,这些是官;而除了官以外,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也就是说大家的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着名的军功授爵制度;两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秦国的军功一共分为20级爵位,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获得爵位对应的条件和所享受的粮食待遇是:公士:斩获敌人一个首级 50石上造:斩获敌人二个首级 100石簪袅:斩获敌人三个首级 150石不更:斩获敌人四个首级 200石…….驷车庶长:率50人斩获16首以上 1000石大庶长:率100人斩获33首以上 1200石关内侯:率500人斩获166首以上 1500石彻侯:率1000人斩获333首以上 2000石秦国将官位与爵位分开,用爵位来激励员工,既奖励了优秀员工,又避免了官僚体系的膨胀;这种做法,现在除了军队使用以外,一些企业也在采用,常见的做法是对达到一定能力的优秀员工,奖励其可以享受相当于经理级别的待遇,这样,即提高了员工士气,营造了员工的积极成长氛围,还避免了出现“一块砖头砸中8个经理”的情况出现;这里有个问题还需要补充一下:假设总经理级别可以配奥迪A6,那么,万一哪天某个员工签了一个大单,一下子就可以享受奥迪A6的待遇;或者运气好,遇上非洲国家都像安哥拉政府一样,拿出全年的收入搞了一个大投资,导致签大单的员工是层出不穷,一下子全给配上奥迪A6,这时候总经理出门就觉得不是味了:“大家都是A6,体现不出高级领导的权威啊”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出现,秦国与他国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役,而光长平之战60万秦军就消灭了40万赵军,除非是事先规定斩获投降的敌军士兵首级不做为考评依据,否则授爵的士兵肯定是非常的多,其中应该也不乏斩获20首以上的士兵商鞅同志已经舍身处地的为总经理考虑到这一点了,他在军功授爵中规定:凭自己能力斩获敌人首级的,最高只能到第四级,即“不更”,如果还想往上升,就只能往管理者方向发展了,比如上面提到的,驷车庶长需要带领50人得到16首以上,而其所能带领的人数,是靠“官”而不是靠“爵”来确定的;所以,要想获得更高的爵位,就必须先获得一定的官位,官位和爵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确保最合适的人才,能在最合适的职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商鞅同志毕竟所处的时代毕竟比我们早2000年,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商鞅时代相比已经是非常的开明了,所以,为了奖励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企业往往可以给予其很高的待遇,特别优秀的员工就有可能获得和总经理一样的待遇;通过给予员工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即激发了员工的潜力又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个例子同时说明了,如果TOP Sales想要成为总经理,光靠自己努力签单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是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并取得较好的业绩才有希望;所以,各位立志想成为总经理的Sales们,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面发展了吧,加油啊,同志们在变革开始之前,商鞅还搞了一个“徙木立信”的小把戏,即先在东门下竖起一根木头,然后公开声明说只要谁把这根木头搬到西门。
从“大秦帝国-裂变”看企业转型
从“大秦帝国-裂变”看企业转型作者:慕哲《大秦帝国:裂变》是2009年上映的电视剧,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视剧,主要讲的是秦孝公和卫鞅一起变法强秦的故事。
而在我看来,这正是秦国作为一个组织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让我们试着用现代商业的视角来看2000多年前的那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01秦国“转型”的背景内忧和外患,往往是组织转型的两个出发点,而此时的秦国正面临着极大的内忧外患:1. 河西战败,献公骤死在秦魏河西大战(市场的竞争)中,虽然俘虏了魏国CEO公孙痤,但公司总裁秦献公赢师隰却中毒箭身亡:对外,与魏国的竞争未分输赢,对内,造成了庙堂权力的变数。
图1. 秦献公中毒箭2. 新君即位,朝局复杂秦孝公为嫡子,但不是长子,赢虔是长子且军中资望很深,谁即位是一个问题,大臣们也各有利益打算。
此时,稍有不慎,国家将内乱不定。
图2:杜挚支持赢虔3. 连年征战,府库空虚秦献公连年对魏国激战,但是战争从来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魏国是当时的富强大国,经得起折腾,而秦国却是越打越穷:辎重耗尽、存粮吃光、精壮男子死伤得几乎无人耕地,国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图3:秦献公探问老兵4. 六国谋秦,戎狄叛乱秦国割地后,魏国依然邀请齐、楚、燕、赵、韩五国一起会盟,商讨瓜分秦国。
最终定下,五国从东边攻打秦国,戎狄从西边攻打秦国,秦国危在旦夕。
图4:六国会盟分秦图7:戎狄答应六国同时起兵5. 士子卑秦,人才匮乏秦国僻处西土,积贫积弱,秦国无士,天下皆知。
因为贫穷以及未开风化,秦国一直为天下士子所不耻,而此时东方大国齐国的稷下学宫,常常人才云集。
图8:秦孝公答山东士子02秦国的应对策略当时局不利时,应分别制定短、中、长期对策进行应对:1. 短期 - 解燃眉之急,图存短期的三个策略主要是为了消除秦国会灭亡的风险:(1)割地求和于魏国,是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妥协并让其麻痹甚至转移斗争对象;(2)贿赂分化六国联盟,是抓住六国内部的矛盾,避免被集火;(3)出其不意消灭戎狄,是抓住霖雨的机遇,防患于未然。
从《大秦帝国》看企业如何运营管理
www.bevery.hk从《大秦帝国》看企业如何运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生存赢利的关键要素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果;从长远来看,能否找到适合企业经营需要的企业运作模式并不断完善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有未来。
接下来,就从《大秦帝国》看企业如何运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出多少灿烂的文化使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中国西部爆发了一场猛烈的政治风暴。
那时候,西方古希腊文明正在灿烂盛开,东方的中国大地则正在发生着一场告别青铜器时代的巨大而深刻的文明裂变。
中国西部的一个弱小诸侯国――秦国,被东部的六大强大诸侯国不断挤压,面临亡国危境。
秦国君主秦孝公,强烈谋求洗刷国耻,向东部招纳人才以求使秦国强大。
东部的天才政治家商鞅秘密进入秦国,历经磨合,与秦孝公精诚合作,在秦国发动了一场历时二十余年的变革风暴,将秦国建成了战时法治最完备、激励制度最有力的强大政治国家,由此奠定了中国成为统一大国的文明根基。
发动并主持这场变革风暴的两位主人公――商鞅和秦孝公,各以自己的悲剧命运融入了历史的洪流……那么,《大秦帝国》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运营管理: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然而,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组织变革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一是上层领导要有强烈的变革之心,以“铁腕”手段推动,变革不成功“死不罢休”,全力以赴;二是要有好的变革方略、谋略以及变革谋士、担当。
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科学、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只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落地有声,更不会有好的成效、结果。
因此,变革重在执行,最难也在执行,因为牵涉到很多人、很多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更是场政治上的较量和战斗。
运营管理:从中高层管理层面看传统观点是企业高层比企业中层要重要,高层的顶层设计为企业提供战略提供方向。
从《大秦帝国·崛起》看现代企业管理
从《大秦帝国·崛起》看现代企业管理《大秦帝国·崛起》正在热播,很多观众们交口称赞,这简直是电视荧屏上的一股清流啊,庄严考究的历史情节,生动丰满的人物设定,以及以历史为主线的故事呈现,都让观众重新看到了国产剧的新希望啊!其实《大秦帝国》一共六部,从第一部裂变,到第二部纵横,以及现在的第三部崛起,最终演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霸业。
秦国的历史伴随着春秋战国的时代史,秦国的崛起以及后来的统一大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始于公元前361年的秦孝公时代。
从秦孝公嬴渠梁到秦始皇嬴政,中间还历经了五位国君,但仅仅120余年,便实现了统一大业。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羸弱边缘的小国,短短100余年不但逆袭,还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这背后自然不是单单靠每代国君的英明神武。
那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让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兢兢业业,让历代秦人都能前赴后继,最终实现国强民富?这就需要从秦孝公说起,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正处于国家内忧外患之时。
对外,秦国与魏国鏖战多年,被迫失去河西之地迁都栎阳。
对内,民不聊生,人才出走,恶霸横行。
而这一切,都需要一次彻底持久的变革才能改变。
秦孝公即位时仅21岁,一腔热血要收复河西之地,恢复穆公霸业。
可是苦于没有人才,便向全天下发布《求贤令》,此时身在魏国的中庶子卫鞅,见到《求贤令》大喜,便带着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
秦孝公与商鞅相见,一位是被列强欺负数十年一心恢复霸业的年轻国君,一位是怀揣强国法门力图自我实现的知识分子。
二人相见犹如干柴烈火,据史书记载二人相谈了三天三夜,并且最终商鞅提出了《强秦九策》。
秦孝公《求贤令》《强秦九策》便是秦国六代君王通过短短120年登上历史巅峰的法门秘籍。
商鞅的《强秦九策》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
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
商鞅变法与企业管理——观《大秦帝国》有感
沿 袭 了几 百 年 的传 统 势力 ,都 必须 臣 是 站 在法 治 的框 架 内坚 持 以人 为 本 ,
服在 法 治 的框 架 内 。我们 设 计 的管 理 坚 持 以 维护 大 多数 遵 章 守 纪 的人 的利 星此 消 彼 长接 踵 而 至 ,那 么 ,一 场 变 制度 恰 恰 与 其精 要 不 谋 而合 。我 们完 益 为 根 本 的 以人 为 本 。宛 如 商鞅 变 法 法 的流 星 雨定 会 绽放 在星 空 。如 果 我 全 可 以 在 感 慨 商 鞅 被 五 牛 车 裂 的 同 的本 质 也是 激 发 和 调动 全 体赳 赳 秦 人 们 能 在 这 场 伟 大 变 革 中 吸 取 一 些 营 时 ,感 悟 我们 的管 理 制度 是 否 被走 样 共 赴 国难 建 立 大 秦帝 国的 热情 的 。面 养 ,强 健 我们 的体 魄 ,那 么 ,我 们 企
回首 现 代 化管 理 制 度 ,历 经 百年 正 意 义 上雄 赳 赳气 昂 昂的 建 国史 ;一
感 人 至深 的片 段 ,虽 几 年 过 去 了 ,但 完善 ,可 谓 细致 人 微 ,然成 效 如 何 , 中央 电视 台 电视 剧 频 道重 播 了 ,再 静 究 。最根 本 的原 因在 于 建 章立 制 的初
变 法 ,商 鞅变 法 的核 心 是 国无 二法 , 凡 是 以帝 围 的名 义 制定 的法 治 标准 , 现 代 企 业 管 理 讲 求 的 是 以 人 为 那 么令 人 心痛 又 那 么让 人 难 以忘 怀 久 太少 了 。如果 一 颗 又 一颗 商 鞅式 的流
只对 事 不 对人 ,不 管是 皇亲 国 戚还 是 本 ,这 个 初 衷 是好 的 ,而 其实 质 应 该 久 回昧 ,但 是 充 分说 明 了这样 的流 星
职场经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电影
职场经理必看的十部电视剧(电影)谈起爱好和习惯,笔者比较惭愧,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不唱歌,唯一爱好就是看碟片,特别是些励志的电视剧、电影,把里面的片段剪辑下来作为课堂上视频案例教学用,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些文章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发表,与大家分享。
从1985年4月25日参加工作至今,无论是到青岛、天津求学,还是到深圳台资、港资企业打工,还是回内地创办自己的企业,一直到上海第二次创业,做自由职业讲师,从没有停止追求,一直是坚持不懈,为自己的梦想而战。
其中,这些影片和电视剧给我很大促进作用,望各位能在白忙之余看一下这些影片,对职场、商场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借鉴和启发,能从中汲取智慧营养。
学习有三种境界,分别是读书、读事、读人,从这些影片中既可读事,读历史,又可读人,带着另一种”眼镜”,从发展和经营管理角度看,一定会让你受益多多。
《医道》(韩剧,韩国第一名医许俊成长之路)、《商道》(韩剧,韩国商贾林尚沃如何成长长大)、《白银谷》(山西晋商如何做生意经商)、《乔家大院》(晋商乔致庸经营管理之道)、《大秦帝国》(秦国商鞅变法变革,成长发展)、《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到皇帝)、《三国演义》(如何运人才、谋略,取得胜利,三足鼎立分天下)、《走西口》(如何创业经商用人发展)、《一球成名》(如何成为世界冠军)、《卡特教练》(如何带领团队夺得第一)。
除上面影片之外,《大染坊》(陈寿亭从叫花子到实业家之路)、《大长今》(韩剧)、《阿甘正传》(美剧)、《荀慧生》(京城四大名旦)、《康熙王朝》、《对垒风暴》(最后的城堡),也很值得一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的,有那些地方自己可以借鉴,对自己有启发,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发奋图强,直至实现自己的理想,取得好的业绩。
部分影评链接:看《走西口》悟管理从《大秦帝国》看企业运营电视剧《商道》的启示职场人士必看的电视剧:《医道》感受《一球成名》从电视剧《大染坊》看经营与管理管理者必看的沟通电影:千里走单骑。
中小企业管理--秦朝一统天下对中小企业的启示
秦国一统天下的启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在企业经济激烈,各显神通实现做大做强的无功补偿行业里,研究这段历史,对我们突出重围,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里可知:英明之主即使如齐恒王、秦穆王等辈出,贤良之臣即使如伍子胥、孙武孙膑等不断涌现,也未能一统江湖。
可以说那时候的诸侯各国,都是区域性的地方企业,依靠各种资源,独霸一方而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领军企业。
最终依靠两人,秦国一统天下:商鞅和秦始皇。
初始,秦国地位很低,甚至不能参加中原各国之盟会,各国都以“夷狄遇之”,“国乱、兵弱,则主卑”。
秦孝公即位,他是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企业领导人,他的目标就是改变企业国贫民弱的落后局面,成为强大之国,并最终打败列强,统一天下。
这是他作为秦国这个企业领导人的既定目标,怎么样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柳传志说管理就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现在战略有了,后面怎么办呢?他做了两个事情:一是求贤,二是变法。
商鞅于是自魏入秦,并任命为相当于丞相的左庶长,在“南门徙木赏金”树立威信后,开始变法。
这就是秦国这个公司改革开放的开始。
之前,其他诸侯国也开始了变法,甚至于有的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变法。
但是其他国家的变法,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制度的小修小改而不是彻底性的变法。
这种小修小改虽然能带来一时的新兴之气,但是不能持久,更不能让这些国家迈入快速发展的道路,最后反而被变法最彻底的秦国(也是当年的弱国)所超越,并经过多年的纵横捭阖、远交近攻之后,横扫六国。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获得与众不同的发展,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宁愿产品是同质化,也要在内部的管理内涵和外延表现上,突出地与众不同!否则,以何为战?以何为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请看看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一、废井田,开阡陌。
实质上就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奴隶制的土地关系是土地由国家拥有,再由国家通过宗法制体现分封给奴隶主。
大秦XX读后感经营企业三步曲
大秦XX读后感经营企业三步曲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
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
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
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
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一、企业再弱小,如果负责人立志图强、信念坚定,也能做强做大。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
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
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
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
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
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
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
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
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色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
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
为何创业者、企业家都爱看大秦帝国这部大戏?
为何创业者、企业家都爱看大秦帝国这部大戏?为何创业者、企业家都爱看大秦帝国这部大戏?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奇葩的存在,它从发动战争到统一中国只要短短9年,再从大一统到崩溃也只要14年。
就好比现在,一个公司从创业到估值百亿,再到倒闭破产,不过短短一两年。
它们遵循的是同一个规律。
因此,每一个创业者、现代人都应该好好了解这段历史。
01在公元前9世纪,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朝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小块封地(现在甘肃一带),100多年后,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抵抗西戎进攻,于是周平王把这块土地升到了诸侯的地位。
这就是秦国的前身。
秦国成为诸侯之后,终于与东方列国平起平坐。
但由于地处苦寒边远之地,一向被东方诸国看不起,“国际”上根本不把秦国视为平等成员,不让他参与诸侯之会盟,而是把它看做未开化的野蛮人部落。
地域歧视自古就有。
然而越是出身卑微越有昂扬的斗志,古今中外莫不是如此。
当时社会的动荡越来越加剧。
各国的新兴军功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纷纷要求政治改革,于是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当时的变法浪潮恰似现在的互联网浪潮,抓住了先机的国家很可能成为新兴大国。
这其中当然不乏很多热血青年,就像现在的创业者。
公元前362年,21岁的热血青年秦孝公成了秦国君王,他耻于秦国的落后状况,看到这股变法浪潮,也决心进行二次创业!于是向全天下发出了求贤令,最终从国外请了一个CEO,叫商鞅。
那时的历史已经从春秋过度到了战国,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完全就是“末法乱世”。
为什么呢?因为在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只要你服我”就可以了,称霸是社会主题,但是不会互相侵吞,而到了战国时期,是“老子非灭了你不可”!丛林法则开始在中国盛行。
商鞅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当时儒家思想已经不再被人们追捧,极端的乱象造就了他极端的人格,他奉行的就是法家思想。
02百家争鸣的盛况也在此时急剧萎缩。
《大秦帝国》,其实是一部管理学教科书
《大秦帝国》,其实是一部管理学教科书历史往往是最好的教材,今天发生的一切,在历史上不断循环上演,而今天的管理者也未必真的比古代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更有经验、更有远见卓识。
所以管理者更应该多读一些历史,从历史上的成功借鉴经验,也从历史上的失败里吸取教训,反思自己。
【整理摘编:时英平】文:孙皓晖(西北大学特聘教授)把秦国看作一家企业,它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企业的管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可以说秦国就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变成行业龙头企业的标杆。
通过阅读《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小说,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秦国由弱变强的整个过程。
秦国第一阶段:朝不保夕即将破产这一阶段的大秦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呢?1.资金不足:地处西部边陲的大秦,物产、农业技术、人口都远远比不上沿海的齐国,中原地区的魏国等国家,甚至打仗时,兵甲都不齐全。
2.产业“护城河”被占:《大秦帝国》的开篇,秦国就丢掉了河西之地。
有河西才有黄河,有黄河才有函谷关,有函谷关才有关中形胜之地。
河西之地的丢失等于打开了魏国进攻秦国的一扇门。
3.领导层内斗严重:在秦献公之前,秦国经历了四代乱政,公室内斗严重,为了争夺“董事长”的位置,暗杀、政变层出不穷,国力跌落谷底。
可以说,这完全是一家行将破产的“公司”。
秦国第二阶段:复兴阶段,走出破产危机秦孝公继位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确立了以商鞅为核心的新变法团队。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职业经理人”,他非常清楚,一个组织出了问题,那一定是人出了问题。
秦国的所有问题——经济不行、战力不足、内斗严重,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都出在人上。
做事的人没有积极性,组织一定没法发展。
以前的秦国是什么样的机制呢?是以公族为核心的传统机制,也就是说,国家财富、土地、官职这些东西都被公室瓜分。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最赚钱的项目、股份全部是老板的亲戚持有,其他员工怎么可能有工作动力呢?怎么可能吸引得到真正的人才呢?商鞅非常清楚这一点,于是他第一件事就是明确奖励“耕”“战”的国策。
“大秦帝国”崛起对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大秦帝国”崛起对数字化转型的启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一个大大的帝国疆土,古往今来人们对其一代帝王的雄才伟略佩服的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但有谁认真研究过秦国如何从一个西部边陲小国,慢慢崛起的背后发展史。
有谁能联想到数字化转型与大秦帝国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国之所以崛起的基础,凭借的是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变法的成果,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离不开孝公以后秦国历代君主一直沿用“商君之法”,并不断加以完善,以此提高综合国力。
而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修正的过程。
今天老杨就细说一下秦孝公时代的崛起,对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首先来谈一下秦国变法的背景(推荐看一下孙皓晖写的《大秦帝国》原著,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对原著做了太多改动),秦孝公继位时,秦魏战争刚刚结束,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秦国:内,国家贫困,且远离中原文明,由于连年征战全民皆兵民风彪悍好私斗,内耗严重;外,面对着大战之后以魏国为首的策划六国分秦的危机;虽然此次危机秦孝公举全国财力勉强化解,但国力衰败是不堪的事实,秦国已经到了崩溃的极边缘,而以秦人之血性,断然不会坐视家国破灭,谓之穷则变。
所以只能走变法(改革)一条路,而六国均在变法中受益,是有案例可循的,如魏国的李悝变法。
想变法,想改革,秦国内部无人可用,只能引进外援空降管理干部,借助外力来实现富国转型。
秦国穷乡僻壤,六国上至朝野权贵下至乡野农夫,一直看不起这个小国,要文化没文化,要经济没经济,这种国家自然不受六国士子待见,为了吸引六国能人志士前来实施“秦国变法富国”项目,秦孝公发布历史上最著名的那篇招标说明书---“求贤令”,开出最诱人的条件:“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能把国家土地分出来进行赏赐,可见奖励措施是多么的丰厚。
如此高回报的项目自然吸引大批六国士子前来应标,但是当看到秦国最最基础的设施条件:没星级酒店,没豪华专车,没奢侈的餐饮,太穷了,穷的只剩下了口号,这些应聘士子顿时走了一半,当秦国的考试项目--必须下基层考察,然后根据考察结果写强秦策论提出后,应聘者留下寥寥。
由_商鞅变法_看企业变革
由“商鞅变法"看企业变革
。上海联纵智达咨询集团
最近,《大秦帝国》在多家电 视台热播,商鞅在秦襄王的大力 支持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商
鞅变法”。
律德启
熬鞠簌蟠l l}
论证会一样,明确变法的方向和 具体实施内容,首先从战略上进
行确定。
领跑者,变则通畅,才能领跑。娃
哈哈最近几年从产品、渠道、运营 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变革和 流程的再造,所以其现在要做的就 是在平台的基础上,不发现消费者 的需求和导入新产品。 6.管理水平提升时。企业管理 中,实现从人治,到法制,后再到 自治的阶段都需要质和形的变革。 商鞅变法封爵分地、废除农奴制 等,其变革的内容包括了体制、机 制、流程等的全面革新,促进了秦 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是从形式到内在的变革,最终形成 了法制的完善。
给出了很好的借:
2.竞争对手发生重要变化时。 商鞅变法时期正值法家变革昌盛时 期,竞争对手发生了重大变革,自 己不变则会落后于市场。 3.业务区域拓展需求管理职能 强化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 何企业的高效发展都离不开运营体 系的健康。只有日渐高效稳定的运 营体系才能支撑起企业的健康发 展。否则再好的发展策略,再好 的商业模式,也只能是“鲜花把牛 粪砸扁了”。 4.新业务单元导入时。原有体 系和新业务单元的运作不匹配,不 变革则新业务搁浅。 5.已经是领导型企业又想快速
感悟二:透变才能成变 企业发展的惯性正被许多企业
3.择优用对人。通过辩论可以 发现有才能者,这样能够确保先选 择正确的人,有了正确的方向,方 能保证做正确的事。 4.以事实说话。商鞅的变法是 在一步步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只 有业绩的增长才能获取更多的支 持。赢虔虽和商鞅有私仇,但其为 国家计,仍强力赞同新法的推行, 因为商鞅用事实说明了变法的有效 作用。我们在企业变革中也要考虑 短期绩效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 确保变革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5.雷厉风行。为避免原有势力 的阻碍,采用雷厉风行风格执行是 必需的,商鞅的变法究其形而不考 其心,一方面,给了反对者强力的 震慑,另一方面,也是变革新风格 的体现,显示了管理者和领导者的 强大信心。 6.对成功的坚持毅力。自始至 终,秦孝公母女都给予商鞅强大 的信心支持和资源支持。起始时 秦孝公对商鞅说的“死马当作活 马医”,变法开始时赢母对老世族 的行为约束,及至后期整体的完 全信赖都显示出了秦国决策者们
商鞅变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商鞅变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杨世珍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感慨不已,除了被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外,我对剧里面的一个核心故事——商鞅变法,感触犹深。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秦国当时还只是中国西部一个弱小的诸侯国,被东部的六个强大诸侯国不断挤压,鲸吞蚕食,面临亡国的危境。
此时,22岁的嬴渠梁临危受命,即位以后,决心变革图强,下令招贤。
商鞅为展平生抱负,来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二十年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军队战斗力得到空前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法治最完备、激励制度最有力的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根基。
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呢?.顺应潮流乘势而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奔放、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诸子齐著说,百家共争鸣”孔子的儒家治国理念,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管仲的以法治国观点等都曾经盛行一时。
在这一时期,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奴隶相继摆脱了井田的束缚,成为新兴的土地拥有者,各国纷纷掀起运动,如的、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顺势而为,顺应了历史潮流。
当今的企业界,资本运营、力争上市是经营管理的发展大势。
达到了条件的在排队等待审批上市;没具备要求的正在努力发展、创造条件,绝大部分企业都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争取上市为阶段性目标。
大家都意识到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光靠自身的资金积累、滚动投入是行不通的,发展速度慢就没有竞争力,必然会被竞争对手所淘汰。
资本运营、力争上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无论是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生产者都聚焦于此,只有订立了这个目标、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奋斗才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改制、生产经营决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阻挡的执行力!变法措施有的放矢商鞅由魏入秦,虽然饱读典籍、满腹经纶,但到达招贤馆后并没有下车伊始就高谈阔论;虽然有秦孝公亲信大臣景监的推荐、秦国公主的赏识,但并没有钻路子、跑门子。
从《大秦帝国》学企业管理
从《大秦帝国》学企业管理近日,《大秦帝国》电视收视率一路飙升,以强劲爆发力“掠夺”全国观众的心。
平时很少看电视剧的我,也被此情此景所感染。
我认为,商鞅成功变法,让秦国崛起的关键:敬贤、敬法、共心、共魂。
大秦帝国1、敬贤论: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
秦国自穆公称霸后,国力逐渐衰弱,时常遭受霸主国魏国的欺凌,秦国素来尚武,而忽略治国之道,然周边诸侯强国林立,虎视眈眈。
秦国新君秦孝公开始意识到:穷兵黩武,无疑会断送国家前途,遂颁布招贤令以中兴秦国霸业,其中有一条:“如能助秦强盛者,将与君共享秦国”。
于是各国士子纷纷入秦,其中法家士子商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秦孝公临终前还打算将帝位传给商鞅,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和气魄。
阅其招贤令让人油生敬意:秦公赢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
然,其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
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
当此之时国弱民穷。
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
国耻族恨,莫大于此。
本公继位,尝思国耻,悲痛于心,今,赢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当企业感叹没有人才时,须不知,其所缺的是能与人才分享的胸襟与气魄。
如果敢分享财富、敢批驳自己、敢接受天下人才,还能不聚人么?古人秦公尚能如此重视人才,何况我们今人呢?看看秦公的招贤令,想想当今企业的招聘,不禁汗颜。
特别是秦公布招贤令后,各国士子纷纷来到秦国,高度重视,但也不盲目任用,而是不惜代价用三个月时间让其考察秦国,然后拿出方案,以才定岗。
2、共心论: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在商鞅分析完强秦九论之后,直陈赢渠粱变法三难希望得到赢渠梁的认可:1、竭诚拥戴变法的新锐骨干,居于枢要职位;2、法制不避权贵,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3、国君须对变法大臣坚信不疑,不受挑拨,不中离间。
商鞅变法看国有企业改革1
从商鞅变法看企业改革很早之前就读过《史记.商君列传》,先是不求甚解,后来半知半解,但始终不能理解。
几年前上映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细致演绎了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宏伟史诗,那个时候才对商鞅其人、商鞅变法有了更深的了解。
电视虽然精彩,但很多细节无法表现,或者导演很用心的在还原那个年代的场景,但观众看后也未必能理解。
前些日子下决心购买了全套的大秦帝国,在闲暇时间开始细致的了解那段历史,电视剧的情节有很多演绎的成分,但书中内容更加全面的展现时代背景、人物心理等,更能帮助人们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故事。
我从06年接触公司产品开发管理变革开始,就一直与变革两个字结下不解之缘,或直接参与、或出谋划策、或受其影响。
之前接触的变革只是局限于企业管理的一角,后来慢慢的或参与或旁观公司的全局变革。
从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到现在已经2373年,但有些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讲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有时候是趋同的,是能够很好的古为今用的。
思考两千多年前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过程,也许能够给今天的企业变革带来一些启示。
与同时代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比,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系统的,成体系的。
商鞅在体制、机制、组织、文化、人事领域系统的改变了秦孝公之前秦国体系,而申不害的韩国的变法仅仅是肃清吏治,所以商鞅成功了,而申不害失败了。
首先,商鞅从体制上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
商鞅变法之前的秦人分为贵族阶层、庶民阶层、奴隶阶层。
王公贵族打仗有军功会得到赏赐,而庶民和奴隶只有流血的份。
土地是封底领主的,庶民和奴隶只是为领主耕种的长工,永远依附于领主,地种的再好,粮食再怎么丰收,也是领主的,而自己能得到什么,则全凭领主的个人品质和一时的情绪。
商鞅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说的直白点,即还奴隶自由身,将贵族的土地分给以前的奴隶和庶民,将奴隶和庶民变成土地的主人。
于是,不管是以前的王宫贵族还是新秦人,从灵魂深处认同仗是为保卫自己的土地打的,庄家是给自己种的,有了这种认识,何愁打仗不出力,耕地不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秦帝国》看企业运营
如果说韩国的《医道》、《商道》、《大长今》是部催人向上的励志剧的话,《大秦帝国》及《白银谷》、《乔家大院》不失为中国几部经典的经营管理读本。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中国西部爆发了一场猛烈的政治风暴。
那时候,西方古希腊文明正在灿烂盛开,东方的中国大地则正在发生着一场告别青铜器时代的巨大而深刻的文明裂变。
中国西部的一个弱小诸侯国――秦国,被东部的六大强大诸侯国不断挤压,面临亡国危境。
秦国君主秦孝公,强烈谋求洗刷国耻,向东部招纳人才以求使秦国强大。
东部的天才政治家商鞅秘密进入秦国,历经磨合,与秦孝公精诚合作,在秦国发动了一场历时二十余年的变革风暴,将秦国建成了战时法治最完备、激励制度最有力的强大政治国家,由此奠定了中国成为统一大国的文明根基。
发动并主持这场变革风暴的两位主人公――商鞅和秦孝公,各以自己的悲剧命运融入了历史的洪流……
那么,《大秦帝国》到底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其一,从组织变革的角度看。
商鞅变法作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成功的政治经济变革运动,短短二十年,使秦国一个弱穷西陲小国成为一个强盛帝国,国富民强,为以后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个组织延续百年、根深蒂固、骨子里的东西是难上加难。
一是组织领导人(国王、董事长)要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变革不成功"死不罢休",全力以赴;二是要有好的变革方略、谋略以及变革谋士、担当,没有好的出路、变革之策,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科学、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落地有声,更不会有好的成效、结果。
因此,变革重在执行,最难也在执行,因为牵涉到很多人、很多利益团体的切身利益,更是场政治上的较量和战斗。
其二,从中高层管理层面看。
到底是企业高层重要,还是中层重要?传统观点是企业高层重要,没有高层不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各种资源的整合、关系的协调,但最新的观点认为,企业中层决定企业的成败。
有好的战略、想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推动,战略变不成现实,只能是空想。
而中层是连接高层、基层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企业运行变革的中坚力量,变革者、执行者、推进者。
因此,作为企业高层一是制定战略整合资源,二是选择人才,共同组建成无坚不摧的团队,方能打赢这场"变革"之仗。
高层不是十全十美"多面手",必须会招人、选人、用人、留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位置上,天时、地利、人和集一体,创出一番伟业。
从秦孝公到卫鞅及其追随者可联想到此点。
其三,从经营人才层面看。
都知道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如何发现人才和识别人才?通过哪种途径找到人才?如何吸引人才过来?如何用好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除定企业发展方向外,寻找人才是企业领导者的第一要务。
秦孝公在百里奚老人指点下,跳出秦国局限,遍布山东诸侯列国张贴"招贤令",以重金吸引人过来,广开"国门",招贤纳士,在识别、考核人才方面,以三月为期,让"贤士"深入基层郡县体察民情,考察官吏,拿出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士子的才能安排到各部门任职。
好比现在的新进大学毕业生,先从基层做起,到基层实习,了解企业情况,后逐步提拔重用,不可能马上就有好的位置等着你,必先经过磨练,后才能担当重任。
又比如盖房子,有木栅、椽子、大梁等,而栋梁是最难得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之根本、之基石。
找到栋梁,给他一个实施抱负、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他的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其四,从执行力角度看。
《大秦帝国》是部关于企业法制建设,以"法"制"企"的好读本,更是关于执行力的好素材。
现在流行执行力,反映出很多企业执行力低下,有好的战略、计划、方案,就是执行不力,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最后不了了之,坚持不下来,受到阻扰或反对意见就不得不"流产".因此,一是坚定信念,定下来的东西义无反顾的执行到底,不半途而废,中途夭折;二是有好的制度、法律作为好的保证,奖励好的遵守者,惩
罚违法者,"惩恶扬善";三是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制定者,都得受法的制约、约束,触犯"高压线"就得受到惩罚,使他永不再犯,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都成为尊法守纪好的典范。
其五,从企业法治角度看。
企业管理,以前是以经验管理为主"人治",到后来以科学(制度)管理为主"法治",到最后以文化管理的"人治",即"自治",三个阶段。
人治(被治),到法治,到人治(自治),实现无为而治。
刚开始人少的时候、创业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人治,但经过一个阶段必须实行法治,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管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一种好的氛围和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好的秩序,激励人积极向上创造业绩,抑制消沉、不劳而获、"好吃懒做"、"投机钻营"之辈,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富强、腾飞。
其六,从企业创新变革角度看。
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客户在变,竞争对手在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成定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变则昌,不变则亡,停止不前沉醉在眼前成绩只有死路一条,最终只有被竞争对手"吃掉",被市场所淘汰。
因此,只有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直至组织结构本身进行一场变革,寻找一种新的突破口,不断否定自己,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法治"而非"人治",使企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才能走上一条变革图强之路,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成为行业领军,使企业永领不败之地。
《大秦帝国》教给我们的还很多很多,不但但是组织变革,由弱变强的案例典范,更是教导我们如何树立科学、理性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更是一种精神,积极向上,勇于变革,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立企之本,立身之本,立世(市)之本,吃透它,领会它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企业运营中便是一种财富和资本。
让"变"、"变革"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贯穿于我们工作生活中各个层面,定会脱颖而出,有所作为,自己和企业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