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人物性格分析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大秦帝国》是一部以秦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孙皓。
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以虚构的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了秦国从战国七雄中崛起,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故事。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上都非常出色,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主人公李信是一个有着坚韧不拔精神的青年,他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将军。
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而秦国的始皇帝则是一个极具野心和魄力的君主,他的形象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小说的情节安排也非常巧妙。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不失小说的戏剧性。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惊喜,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尤其是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作者笔下的战争场面生动感人,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壮烈。
最后,小说通过对秦国崛起和统一中国历史的再现,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作者在书中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读者对秦国的兴衰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和悠久,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大秦帝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它不仅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且通过对秦国历史的再现,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
我相信,这部小说一定会成为历史小说爱好者的经典之作。
大秦帝国观后感
大秦帝国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秦帝国》这部剧,感触颇多呀!这部剧展现的是秦国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的历程。
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剧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明生动。
秦孝公嬴渠梁,他那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对国家的深沉热爱,让人敬佩不已。
商鞅,这位变法的主导者,他的智慧和勇气,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白起、王翦等一众将领,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秦国开疆拓土,那股子悍不畏死的劲儿,真叫人热血沸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商鞅变法初期遭遇的重重阻力。
那些老世族们,一个个守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变法百般阻挠。
商鞅呢,面对这些压力,丝毫没有退缩。
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制定出一系列符合秦国国情的法令。
还记得有个场景,商鞅在田间与一位老农交谈。
老农满脸皱纹,粗糙的双手紧握着锄头,他对商鞅诉说着赋税的沉重,日子的艰难。
商鞅认真地倾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
他当场向老农承诺,变法一定会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老农将信将疑地看着他,但商鞅那真诚的目光最终还是让老农选择了相信。
后来,法令颁布了,一开始大家都在观望。
可当第一批因为遵守法令而得到奖励的百姓出现时,整个秦国都轰动了。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次变法不是说说而已,是真的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还有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君臣情谊,也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
秦孝公无条件地信任商鞅,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哪怕是面对各方的压力和质疑,秦孝公也始终站在商鞅这边。
有一次,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权贵,权贵们在秦孝公面前百般诋毁商鞅,说他变法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秦孝公听后大怒,当场斥责那些权贵:“商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大秦的强盛,尔等若再胡言乱语,休怪寡人无情!”那一刻,秦孝公的坚定和对商鞅的信任,让人感受到了真正的君臣相知。
在战场上的那些画面,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秦军士兵们穿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喊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口号,冲向敌阵。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摘要: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成为千古一帝。
而这一切并不是单单一个“暴”字能够成就的,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复杂的政治人格。
他学识渊博有好大喜功,勤于政务有贪于权势,她果断刚绝有刚愎自用……而正是这些性格的综合才使他成就了这一千古霸业。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式的人物,十二岁继位,横扫六合,统一天下。
乍然看来,“暴“字似乎概括了他的全部性格。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之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便成了人们对他这一生的评价。
所以人们觉得始皇是靠着“虎狼之心”夺取天下,又凭借着“荒淫暴力”来统治他的国家。
就连赵高等人也都是卑鄙猥琐之人。
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扫六合统一天下的伟业绝不是一个“暴”字所能成就的。
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想到:只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合理才能称霸天下,只有君民关系稳定才能兴盛不衰……从秦始皇建立的功勋和实施的权谋上看,他具备很强的政治才干和出众的政治素质,而这也就注定了始皇相当复杂的政治人格。
一、学识广博与自贤自圣秦始皇天资聪明,自由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军队训练。
不仅学识广博还拥有很高的文化,军政素质,勇于决断,善于运用权术。
自从他继位以后,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次次的指挥秦军攻城略地,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治六合。
而当时他面对的敌手是一批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如果没有出色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取得并六国的伟业是不可能的。
但是才高工大的人有一个缺点,他们往往容易自贤自圣,这几乎是历代皇帝的一个通病,始皇便是其中一例。
统一天下之后,始皇自持功高以为自古莫及己。
从议定帝号开始,始皇的骄奢之心日见端倪急急忙忙地搞封禅大典更是他“称成功,鸣得意”的心态之物。
之后十年间的五次远程巡游中沿路歌功颂德,到处记功刻石以强调自己的圣德。
广大臣民的匍匐朝拜和歌功颂德,势必助长骄与奢。
在朝堂之上更是喜听歌功颂德之词,不再纳善如流。
历史趣谈大秦帝国芈八子 大秦帝国之纵横芈八子角色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秦帝国芈八子大秦帝国之纵横芈八子角色介绍
导语:角色:芈八子扮演者:宁静宣太后,出身楚国,性格鲜明、敢爱敢恨,从乡野中天真烂漫的小丫头一路成长为宫廷中的铁腕女政治家,从惠文王的
角色:芈八子扮演者:宁静
宣太后,出身楚国,性格鲜明、敢爱敢恨,从乡野中天真烂漫的小丫头一路成长为宫廷中的铁腕女政治家,从惠文王的妃子再到王太后,甚至临朝称制长达四十一年,绝对是个有谋虑有手段的传奇女子。
芈,楚之大姓。
八子,乃其入秦后,赢驷按嫔妃等级赐她的称谓。
八子入秦前,芈姓在与楚国豪族斗争中败落,八子流落山野,故嫁秦前不知其名。
在楚国,八子初见张仪,野性狂放,热情率直。
其美丽动人给张仪留下深刻印象。
故,张仪入秦第一件事便是说动赢驷婚盟楚国。
这之前,张仪不知道的是,芈八子与义渠王之子骇有过一场热烈的情爱,并产下一子。
芈八子初入秦宫,正值赢驷被魏纾刺后的感情空白期。
热情似火的芈八子很快点燃了赢驷内心的干柴,两人都任随本性驱使,投入情爱激流。
芈八子入宫多年,仍然对政治一无所知。
她是一个重情而率性的人。
虽然。
她越来越深地爱上了赢驷,但对义渠骇长达数十年的纠缠,并没有果断了结。
并且,她自以为坦荡的作为,给秦国国家利益带来冲击。
致使赢驷忍痛令她随儿子赢稷质燕。
质燕期间,促使芈八子潜思。
她在观察列国政局变化中,一面教化儿子赢稷,一面受到心智磨练,使她成长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
生活常识分享。
至大无痕的孝公与果敢无畏的商鞅———观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后
撷英篇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塑造的秦孝公,人物形象的关键特质是发愤图强,这也是实施变法令的前提;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图强图变的强烈愿望,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功案例———“商鞅变法”。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反对。
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辩论,以理服人。
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说话,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说话,各抒己见。
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这说明:秦孝公是明智的:采用民主的办法解决了可能出现的争端———旧贵族为首的腐朽势力与商鞅为首的先进势力的矛盾冲突,从而维护了变法的根基———社会稳定。
由此可见,秦孝公是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智者,也是一位善于统一思想的领袖人物。
既用商鞅,孝公对其信任始终如一。
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一就是国君对变法主政大臣必须深信不疑,不受挑拨离间。
秦孝公欣然答应,“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言行一致。
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
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
新法推行,举国唯法是从,即或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
当今亦畅谈改革,教育改革已由“减负”减轻学生肩上的负担到精神上的负担。
可谓从现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
但放眼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名校的学子们为作业疲于奔命!所谓“好学校”就是升学率高,堂堂练、周周练、单元练、月月练……各种形色的练习,以期强化记忆,达到真抓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中高考的旗帜指引下,为求学校的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实实在在地抓!网传“《南方周末报》学校‘十化’:校长贵族化;领导多员化;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人际复杂化;上班日夜化;加班无偿化;值班责任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想翻身?神话!”教育改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堪的状况呢?再看力主商鞅变法的孝公其人。
一篇文章读懂秦相范雎!他改变了命运,却改变不了人性的无奈
一篇文章读懂秦相范雎!他改变了命运,却改变不了人性的无奈一、出使齐地风波:锋芒毕露遭上司嫉妒对范雎而言,去齐国出使的那一年是自己命运的转折之年,因为那一刻,他仿佛遇到了自己的人生知音。
《大秦帝国》中的范雎战国是一个复杂的时代,用狄更斯的话说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战乱频起,民不聊生,但也英雄辈出。
和众多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样,范雎自觉身负大才,也想在这个所谓的“大争之世”中寻得立足的港湾。
他首选的目标便是自己的母国——魏国。
为自己的祖国效力,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范雎有一个致命的短板,那便是出身低微且身无分文。
对于一个想要出仕的人而言,这是他最大的阻碍。
望着魏国那高大的王侯之殿,他无法向里面迈进一步,范雎的心中很是无奈。
但毕竟命运不会完全堵住一个人的路,范雎而后选择的一条道路,则似乎能够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机。
这条道路就是去须贾的门下做事。
魏国疆域形势图须贾是魏国的中大夫,这是当时一个不算小的官,范雎投靠他的门下做事,如果有机会能让他一展自己的才华,说不定就能跳过自己家贫低微的短板,实现自己事魏的愿望。
想到这里,范雎也甘愿在须贾的门下打杂,他坚信属于自己的机会很快就会到来。
而事实上,这个机会也确实是很快到来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在随从之列。
能跟着一国大臣出使他国,这是很高的荣耀,也是难得的一次展露才华的机会,范雎决心把握住这次机会,好好地在自己的上司面前露一手,让他明白自己真正的价值。
可是,事情却事与愿违了。
齐国出使的任务进行的不顺利,一连几个月都毫无结果,这不得不说是须贾本人的无能。
须贾的目的没有达到,但范雎的目的却达到了。
在齐国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他成功地将自己的名声打了出去,甚至传到了当时齐王的耳中。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这无疑是范雎的一场胜利。
“就连当时的强国齐国君王都如此的赏识我,那我的上司能不另眼看待我吗?回到魏国后我能不被重用吗?”范雎在心中暗自高兴道。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礼仪形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在受众诉求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受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 接收方,他们需要对信息有更全面的了解,以便他们去独立 思考。这就要求历史剧在编、摄、剪的过程中,要把历史剧 中所展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尽可能还原,还原成一个受 众认为合理的情节片段。尤其是对剧中人物的塑造,受众更 加期望通过多样化的礼仪形式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 的人的形象,而不是某种人的刻板印象。
在《大秦帝国》中,秦惠王作为秦国的又一个明主,与 其父亲秦孝公的性格迥然不同。秦惠王登基之初,秦国已经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变法,国力大大提高,君主所处的社会大 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为秦惠王提供了很强的社会自 信,相较于秦孝公,行为礼仪在秦惠王身上必然会发生很大
变化。在历史剧《大秦帝国》中,演员富大龙才采取话剧的 形式对秦惠王进行塑造,秦惠王的肢体动作不仅比秦孝公多 而且更大、更丰富,无论是王宫的昂首阔步,还是金戈铁马 时的策马奔腾,亦或是病入膏肓蜷缩于榻的诚惶诚恐,都将 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的展现出来。
影视观察
113
《戏剧之家》2019 年第 02 期 总第 302 期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礼仪形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赵梦颖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视剧作,除了应担负起还原某种历史真实的基本任务外,更为重
要的是在融入个人历史史观的基础上对时下大众审美文化内涵与形式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与传
在《大秦帝国》中,贵为一国太后的芈氏,其多元化的 人物性格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合乎理解的服饰造 型、举止投足间的行为动作、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矛盾性 的语言设计等等都把芈氏从谈吐优雅、言辞谨慎的贵族王权 女子中剥离开来。
读《大秦帝国》有感
这几天正看一本书《大秦帝国》,这是一本足有9M大的电子书,当然我不是想说他有多大,而是从里看到了那时的大秦帝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穷小国家,到一个雄霸天下的大帝国。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它还不是。
但是我看到了战国的能人辈出。
还有就是秦孝公(赢渠梁)的魄力,他就像《贞观长歌》里的李世民,有着雄心壮志,还有着励精图治的决心。
他亲自去找石匠来刻“国耻”两个字,并且自断两手指以表决心。
还有就是发出《求贤令》。
而这个帮他变法的就是卫鞅,他是谁的徒弟我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他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他真是一个人才,因为他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受用。
更何况是两千年的战国呢?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现在只看了6%,也不便多说,以后有新的想法再说。
最近看到了孙膑的围魏救赵的典故,不时感叹孙膑的常识与智慧,但是同时我一下子领悟到一点就是为什么他会想到而一般人想不到呢,不要说他不是凡人等借口来搪塞我,因为这个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变通,因势导势,而不是生搬硬套。
他不是一般的书生,他懂得“知行合一”。
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几百年以后的王守仁的思想,也是他悟了几乎一生才领会的境界,当然居然让我看到了,而且懂了,当然现在在使用上还达不到他的境地。
但是他们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思想不受局限,他们有着创新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能提出另人意外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诞生却是相似的,没有框架,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来。
现在我已看到卫鞅死了。
虽然举国哀悼,毕竟死了。
他死的其所,但是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他是一个智者,而且是奇才。
他是一个改革家,也是一个军事家。
他的才华可以使日月暗淡。
但是还是泯灭了。
他说他是在为秦国死,给予秦国灭其它国家一个口实。
这样,他们就可以出师统一天下。
当然还有就是引出顽固派。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拘小节。
会为大的理想做出一些牺牲。
后来知道这个卫鞅就是商鞅,原来他就是商鞅啊,其它我应该早想到的。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一、秦始的“暴-政” 1. 在经济上的“赋敛无度”、“骄奢淫逸”“赋敛无度”。
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
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
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穷奢极欲”。
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
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2.在刑罚上的残暴“刑罚酷虐”。
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
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3. 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大秦帝国》是一部以秦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梁羽生。
小说以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为主线,以秦国的政治斗争、军事征战和人物的爱恨情仇为主要内容,描写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风貌,展现了秦国的兴起和崛起的历史画卷。
在读完《大秦帝国》第一部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丰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其中,主人公苏秦、张仪、白起、王翦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坚韧和智慧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苏秦和张仪这对好兄弟,他们在历经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名臣,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小说中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人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秦国的描述,展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战,以及秦国的文化风貌。
在小说中,秦国的统一战争、各国的降服、各国的抵抗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秦国的崛起历程,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秦国的伟大和壮丽。
此外,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十分感人。
主人公苏秦和他的爱人芷若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他们在战乱之中相知相爱,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
这些爱情情节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让人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画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爱情情节的描写,我对人性、爱情等方面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对《大秦帝国》第一部的阅读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对《大秦帝国》第一部的阅读,我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画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
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
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
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
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苏秦形象分析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苏秦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9T10:30:21.062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上34期作者:尚浩[导读] 秦,一个提起来世人陌生的名字。
谈起苏秦,大众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把他定位为韬略过人、厚积薄发的典范,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朝秦暮楚、攀附权贵、唯求显达发迹的政客。
提及苏秦,后世认为其信仰、人品、主张不可取者居多,直到《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出现,关于苏秦这一人物形象的讨论再次兴起,同时刷新了我们对苏秦以往的诸多认知。
本文将以《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苏秦人物形象为研究重点,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世故、价值取向、历史功过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旨在避免因主观想法而背离史实,就苏秦在历史进程中的是非功过重新展开探讨,以求还原历史中苏秦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特点。
西安外事学院尚浩摘要:苏秦,一个提起来世人陌生的名字。
谈起苏秦,大众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把他定位为韬略过人、厚积薄发的典范,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朝秦暮楚、攀附权贵、唯求显达发迹的政客。
提及苏秦,后世认为其信仰、人品、主张不可取者居多,直到《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出现,关于苏秦这一人物形象的讨论再次兴起,同时刷新了我们对苏秦以往的诸多认知。
本文将以《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苏秦人物形象为研究重点,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世故、价值取向、历史功过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旨在避免因主观想法而背离史实,就苏秦在历史进程中的是非功过重新展开探讨,以求还原历史中苏秦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特点。
关键词:苏秦;《大秦帝国之崛起》;谋士引言《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苏秦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对于苏秦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很多的史料记载中看到他的背影,在史书中有人说他狡诈,见利忘义。
而作为大秦帝国的故事人物,苏秦的故事不止一次刷新我们对他的认识,为了信念、理想、国家,他甘愿付出所有,换取成功的条件。
本文根据《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情世故、价值理念、历史功过等角度进行分析,重新定位苏秦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人文意志的崛起。
大秦帝国东出崛起人物解读(收藏版)
大秦帝国东出崛起人物解读(收藏版)《大秦帝国》,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裂变》到《纵横》,从《纵横》到《崛起》,再到以后的《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秦国由变法由弱转强,东出函谷关与东方六国一争天下,最后灭亡的过程。
无论是国之虎贲、如火暴烈,终至沙场殉难的秦室公子赢华;无论是肝胆相照,激昂意气,堪称明君的秦惠文王;亦无论是大定河西,横扫六合,率性张扬,至情至孝的一代名士张仪........他们的血性,他们的坚毅,他们的豪迈,是如此鲜明。
整个大秦帝国如是,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态。
每一个人物都是那般的血肉丰满,可歌可泣可怜。
•秦孝公母亲她是秦秦献公赢师隰的妻子,是孝公嬴渠梁的母亲,更是一个久经沧海明慧亲和是贤明人物。
孝公嬴渠梁即位时,是她给这个儿子以极大的理解和种种精神支持。
在诸如世族逼宫,太子杀人事件中,她房显巾帼本色,判断清晰,果断处理。
可以说,商鞅变法能够成功,除了孝公嬴渠梁,她更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秦孝公嬴渠梁与商鞅他能够一个招贤令,重用商鞅,勇于变法革新,同时也为秦国羸弱的局面打开了向强发展的局面。
不可不谓之,秦东出崛起的重要一环。
商鞅因为秦孝公的成全,让他真正意义上成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但变法必然会受到阻碍,再没有孝公的支持后,他死在旧贵族势力的围攻下,以车裂结束自己一生实为可歌可泣。
于秦国东出,崛起,商鞅无疑是第一功劳人。
•樗里疾嬴疾他以有智和用智,东攘诸侯,实为大秦的“智囊”。
惠文王时代,他是那个与商鞅并进,为大秦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灵魂性人物。
秦国亦是颇为依赖。
•秦献公庶子赢虔他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兄长,因为他是庶出未能继承王位。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终其一生掌秦国兵权,但为人狭隘。
他有支持孝公与商鞅变法的魄力,也有与旧贵族势力诛杀商鞅的大举。
但为大秦计,终究他亦是不支持复辟的开明者。
•秦惠文王赢驷与张仪秦惠文王赢驷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
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大秦帝国人物赏析
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大秦帝国人物赏析摘要:《大秦帝国》是纪实性历史小说,孙皓晖教授通过细腻的手笔,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从弱到强再从强走向灭亡的过程,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或灵活性,栩栩如生,把战火纷纷时代,帝王将相的人生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我们眼见,笔者采撷小说的中一二人物,对其进行赏析,以期更好的理解战国时代人物。
关键词:《大秦帝国》秦昭襄王范睢白起人物赏析《大秦帝国》是孙皓晖教授在考究历史的基础上,潜心创造,呕心力作,历史十五年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向人们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历经几代君王开拓进取,变法图强,东出争霸,最终一统天下的恢宏历史。
这部巨作共有6部11卷504万字,是当下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帝王将相,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手法,运用多种角度,把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看法和崭新的视角,笔者从秦昭襄王、范雎、白起三个人物着笔,对小说人物形象作一赏析。
一、殚精竭虑的嬴稷秦昭襄王,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系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打败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在这个过程中,秦昭襄王时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决战决胜时期,能够创造出如何独特的时代,可见,秦昭襄王有其超人一等的个人魅力和艺术,《大秦帝国》对秦昭襄王着笔亦是浓墨重彩,帝王之举,跃然纸上。
1、忍辱负重的人生。
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说是忍辱负重的一生,无论是他走上君王子路的坎坷,还是主政初期受制于“四贵”,秦昭襄王始终胸怀宽广,忍辱负重,从年少时开始,他便作为人质被扣押在燕国,后来秦武王扛鼎不幸身亡,下诏传位于秦昭襄王,他的登基子路是坎坷的,他忍辱负重的性格在登基之路上显得活灵活现,在秦武王去世后,嬴稷就和弟弟之间争夺王位,秦国的旧势力支持他的弟弟即为,更为严峻的事实是他在燕国当做人质,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起初嬴稷是不想当君主的,但是在他母亲和舅舅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大国赵国出于培植亲赵势力,全力支持嬴稷登基,期间几经波折和磨难,当时的嬴稷是是在母亲和舅舅的“夹持下”登上君王之位的,尤其是在嬴稷和弟弟激烈的登基之战中,嬴稷自身单纯善良的性格跃然纸上,在芈八子和惠文后明处的争斗中,嬴稷始终没有显现出“过硬的手段”和“狠心的招数”,反而是心怀一颗慈心,芈王妃多次给他进行从政洗脑“王权是鲜血浇灌出来的,没有鲜血浇灌,便没有王权的光焰!”,当听到母亲的这番话时,此时的嬴稷的“目光惊愕”,正如嬴稷所言“娘是说,铁着一颗心,为的就是建立帝王功业”,此时芈王妃说是的,但是嬴稷始终没有走在前台与弟弟争夺王位,而是在芈王妃洗脑和铁腕夺权下,嬴稷“被迫”接受这样的安排,嬴稷心不想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夺权之路和命运安排。
大秦帝国各集观后感
大秦帝国各集观后感《大秦帝国》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剧,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展现了秦朝的兴衰历程。
每一集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古代政治斗争与权谋之间的博弈,以及各种不同角色的命运之轮。
首先,我要说的是剧中的角色塑造。
剧中的人物众多,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独特的命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秦始皇和他的宰相兼丞相李斯。
秦始皇是一个极具野心和魄力的人物,他通过种种手段逐渐统一六国,建立了伟大的大秦帝国。
而李斯则是一个机智聪明,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他的智谋和手段也为剧情发展提供了许多悬念和起伏。
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心思斗转的情节,让人深深着迷。
另外,剧中的历史背景和情节设置也非常出色。
剧中通过描绘秦朝建立的过程,展现了秦国前后战争的惨烈以及国家兴衰的历程。
剧中的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每一集都让人期待下一集的发展。
尤其是剧中塑造了很多受害者和斗争者的形象,让观众对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剧情和角色,剧中的制作也非常精良。
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都非常考究,再加上精心选择的演员,使整个剧集充满了古代气息和历史感。
每一场战斗和政治斗争的描绘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剧中那些大场面的战争戏,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大秦帝国》将古代历史重新演绎,使观众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辉煌而血腥的时代。
最后,我想说剧中探讨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权力背后的代价。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李斯,他们在追求权力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充满野心的秦始皇最终沦为权力的奴仆,背负着无尽的孤独和痛苦。
而李斯则陷入了道义与权谋之间的冲突,最终选择了为了国家利益而背弃自己的原则。
这些人物的命运让我们思考权力的价值和人性的弱点,也使观众对于历史的温故而思。
总的来说,《大秦帝国》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剧。
通过对秦朝兴衰过程的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角色和精彩的剧情设置,这部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战争与政治的时代。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3)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3)从《史记》里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大秦帝国》刻画青少年赢政形象的准确和真实。
比如《大秦帝国》里反复强调的秦始皇的.法治思想,是有根据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也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社会环境。
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也是可信的。
赢政21岁时,吕不韦完成了《吕氏春秋》的编写并公之于众。
由于《吕氏春秋》提倡的是杂家治国理念,赢政的态度是冷漠对待和极力排斥。
与之相反,赢政读到法家韩非的著作时,大为叹服,并十分感慨的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赢政能及时读到韩非的书,说明他真的酷爱读书;赢政很倾慕韩非,说明他赞同法家。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的情节是可信的。
荆轲刺杀秦王赢政时,拿着淬有毒药的匕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难。
当时的赢政是33岁,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能迅速走脱,并及时出手反击砍杀了荆轲。
这个行为,也表明赢政在青少年时代的确是文武兼修的。
《大秦帝国》里少年赢政苦练技艺的描述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还记载了青年赢政平定嫪毐之乱后,驱逐了母亲。
这个行为等于向天下昭示母亲的丑行,也公开了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反映了赢政政治上还不够成熟,还有情绪化的一面。
但是,赢政能听从茅焦的劝谏,重新接回母亲,说明他有为顾全大局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同样,还是同一年,因郑国间谍身份暴露,23岁的赢政下了逐客令,这也是他情绪化发作时做出的错误决定。
但是,他看到李斯的上书以后,立刻收回了成命,改正了错误。
《大秦帝国》刻画的秦王赢政和《史记》记载的史实是一致的,但是更丰富更形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成熟,干练的政治家的成长历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在他的盛年时期创造的。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天下,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治理天下。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干了很多大事,每件大事都给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大秦帝国》在展现秦始皇的功绩的同时,也深入到了秦始皇的思想深处,立体的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战国四公子-信陵君
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之战国四公子-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信陵君说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无争议。
其他三位或多或少都有污点,信陵君相比而言接近完美,虽然晚年因为郁闷而退隐,却无法掩盖他一生的光芒,换个角度讲,战国四公子本身就是差距比较大,可能太史公也比较喜欢搞个排名,聚点朗朗上口的人物以方便流传。
在写信陵君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一个人,秦惠文王的弟弟,严君樗里疾赢疾,无论品性还是能力都要超过自己的哥哥,如果魏国继承王位的是信陵君魏无忌的话,历史会是什么样子?魏国的历史比较短,和齐国一样,属于篡权得来的,春秋战国的分割点基本就是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来算。
从三家分晋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魏国前后一共才八代君王,魏文侯是初代国君,改革强国,魏武侯继承衣钵,魏惠王精明了前半生,所以魏国也只强盛了两代半,后面的五代要么昏庸要么胆小,可以说,从魏惠王开始,魏国公室中也就出了信陵君魏无忌这样一个正面人物,魏国公室八代中人中的第六代,魏襄王的孙子,魏昭王的儿子。
信陵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几个字:忠、信、仁、礼、贤、能、勇。
他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土豪。
虽然他出生时魏国已经沦落成三流水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而信陵君也和其他公子一样,喜欢养门客,他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
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而他的各个魏安厘王也是嫉妒弟弟的才能,不敢任用他承担国事。
这个阶段,是信陵君逐步壮大的过程,尤其是因为他的是真的尊贤任能,礼贤下士,而不是如孟尝君和平原君一般求虚名更甚,因此下面聚集了一帮的人才,而且是那种可以为他肝脑涂地的一帮人。
这个阶段,仁、礼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个阶段:承担历史使命,勇敢站出来。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秦国聚集兵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那个时候的赵国刚损失了四十万壮丁,粮食接近枯竭,根本抵挡不住秦国大军,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孝公:不世雄主,沉雄勇略亲厚结人权谋无痕秦孝公嬴渠梁,是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帝国的基石君主。
本剧对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汉贾谊《过秦论》之评价为根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质是沉雄勇略。
沉雄,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也。
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变图存,第二段在变法强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
也就是说,其志向是逐步明确的。
不能一开始便过度张扬其势,堕入“神”的泥沼。
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极其罕见。
就其长期性与目标性而言,远超此前之越王勾践。
孝公忍耐力之表现,以其戏剧结构分为两个时期两种表现:第一时期,压制复仇欲望,疏导复仇浪潮;此时之忍耐多见于公开冲突,形式表现相对外在,相对容易表演。
第二时期,疏导朝野变法阻力,斡旋变法带来的必然动荡,同时引领秦国闪避列强灭秦之灾难;此时之忍耐力,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种种巨大冲突煎熬。
能否饱满表现其精神世界之丰富冲突,是对演员的巨大挑战。
勇略,大勇而有主见也。
孝公为战时领袖,少入军旅久经沙场,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现不足以显示其战时领袖的特质。
孝公之勇略,剧中有三层表现:其一战场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国勇略(明耻敢变),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关头的冷静清醒)。
三勇之戏剧表现层层递进,直达人的生命状态的最高峰(与商鞅同)。
演员当把握由质朴外在的表现到精神内在的表现之层次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质是亲厚结人。
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则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则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与亲和力。
这方面剧中多有情节,最须注意的是“戒伪”二字。
也就是说,不能将秦孝公的亲厚结人表演为临机做秀,而是要充分体现其发自内心的真诚。
亲而不伪,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间分际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质是权谋无痕。
孝公权谋,是以正大功业为基础的正当权谋,所以不着机谋痕迹。
剧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前期对甘龙等老世族的引而不发;其二,后期对反对派首领的断然处置;其三,病逝前对各种善后事宜的缜密安排。
至大无痕,不得不为,是秦孝公权谋的根基状态。
孝公是沧海洪流中的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
孝公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商鞅:强势政治家,信仰至上明锐犀利尽公极身商鞅的信仰是尊奉法治,追求目标是“为万民立法,为国家立制。
”这一信仰及其追求目标,是其人生的全部价值追求所在,更是其无私与极身的精神根基。
商鞅信仰的展开形式,是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法治学说。
其选择立足之邦,其论说治国理念,其实现变法目标以及处理情感私生活,无不表现为以一贯之的坚定纯粹。
商鞅一切行为的根基,皆在于坚不可摧的人生信仰。
商鞅对法治社会的追求,有着一种近乎宗教信徒的笃信与虔诚,甚至远远超过了对自身生命的热爱。
这种坚定,在历史上除了宗教开创者,几乎无人与之比肩。
如何将这种千古仅有而又不能靠论述来形象表现的伟大纯粹的人格力量,以戏剧行为表现出来,是对演员的高难度挑战与考验。
最大难度有二:其一,如何体现坚定的信仰追求所生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其二,如何在人物言行中渗透出一种精神的高贵,以及这种高贵精神的征服力量。
其间火候是,既要冷峻肃杀,又要以精神世界的熊熊火焰为底蕴。
商鞅精神性格的第二层面是明锐犀利。
商鞅之明在于二:其一,清醒地知道信仰道路的艰难;其二,清醒地知道与自己选定的雄主如何共事。
惟其有明,商鞅的犀利是冷而不硬,锐而不狞,是以信仰追求为依托的坚定明晰,而不是简单的声色俱厉。
商鞅之锐(犀利)也在二:其一是思想彻底言辞犀利,其二是执法无情立断立行(大仁不仁)。
此间之要,切忌犀利带出刻薄,切忌高贵带出浮华。
商鞅精神性格的第三层面是尽公极身。
尽公者,私不扰公也。
极身者,敢于以生命维护信仰也。
商鞅的尽公极身,既有秉性执著的根基,更有信仰至上的根基。
惟其如此,商鞅的无情行法与舍身护法,都须表现出清醒的思索,而不是简单的走投无路的冤狱。
另外,必须把握商鞅孝公之性格区别。
商鞅孝公两强相遇,肝胆相照共始终,历史奇迹也。
故必须清醒把握其同于不同,方能体现人物个性。
两人之同,在于都是千古罕见的正才,精神通同。
两人不同,在性格气度:孝公沉雄,商鞅肃杀;孝公厚重,商鞅犀利;孝公亲和,商鞅冷峻;孝公质朴,商鞅高华;孝公通权达变,商鞅坚持原则。
此间关节,是区别两人之根基。
商鞅是历史天空的一道闪电。
商鞅是疾风暴雨中一道接天贯地的长虹。
商鞅,是中国古典法制社会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性改革家。
本剧对商鞅的塑造,以两种主流历史评价为根基:其一,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其二,西汉刘歆《新序》论:“……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商鞅精神的最基本特质,是信仰至上的人格力量。
商鞅的悲剧命运,是现实恶欲对高远信仰的毁灭。
赢虔:一代雄杰,大公有私威猛内明龟忍再生嬴虔作为历史人物,是秦国变法史上的一个异数。
史料关于嬴虔的记载很少,本剧依其参与历史事件之因果,推演塑造出其令人一咏三叹的命运历程。
作为戏剧中的历史人物,嬴虔是绝无仅有的“这一个”,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与精神性格堪称艺术奇葩。
嬴虔命运大转折分为四大阶段,其性格特征亦表现为层层深化变异的四个阶段:第一段为统军大将时期,威猛雄烈而偶见复仇偏激(不是偏狭)。
第二阶段为政治柱石(太子傅)时期,内明大义而偶见威猛沉郁。
第三阶段为刑治后时期,精神变异,二十年龟忍再生,是嬴虔命运转折的枢纽期。
这一变异时期的性格逻辑是:私恨屈辱相聚结,既不愿因一己复仇而颠覆秦国变法,又不能化解对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闭门自囚避开国政,终致酿出奇特的变异再生。
第四阶段为孝公身死后再度复出时期,冷酷沉静而洞察大局,既坚持复仇,又坚持护法,成为一个精神世界截然两分的政治家,对秦惠王前期构成巨大影响。
塑造嬴虔形象之难,在于体现其精神性格的变异历程。
具体说,前两阶段的表演,在于如何渗出其偏执恩仇一面;后两阶段的表演,则在于如何渗出其威猛雄烈底色。
所谓渗出,便是既不能被该阶段性格风貌之主流淹没,又不能过分彰显其潜在一面而冲淡本阶段主流风貌。
也就是说,前两阶段起的嬴虔,威猛雄烈是其主流风貌,但又必须在戏剧冲突中表现其执著于恩仇必报的潜在性格;后两阶段的嬴虔,沉郁强毅是其主流风貌,但又必须体现出嬴虔式的威猛雄烈底色。
总归说,起落转换,而又必须互见原色。
此间火候,对演员功力是极大的考验。
嬴虔这个人物的意义,在于深层开掘商鞅变法的历史内涵。
具体说,嬴虔这个人物揭示的历史内涵是:当变法因其领导者的执法性格而导致国家权力格局的改变,将原本坚定支持变法的柱石人物推向敌对方面时,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后果。
嬴虔是冰炭同器而又不相融合的两极人格。
嬴虔是一幅黑白分明而又阴阳转换的太极图。
甘龙:枭雄孤狼,阴沉顽韧,洞察深谋甘龙是《商君书》、《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的变法反对派,是秦国的世族名臣。
本剧对甘龙的塑造,以对变法历史的逻辑推演为根基,其职位先上大夫而后太师,是实际上的世族领袖与复辟势力的轴心人物,是整个变法新锐势力的最大政敌。
把握甘龙的第一要义,在于区别甘龙与世族集团的不同政治特质。
把握了这一特质,就把握了甘龙的政治个性。
而甘龙的政治个性,恰恰是甘龙这个政治人物成为艺术形象“这一个”的根基。
甘龙的政治根基与政治主张,与整个世族集团形成有重大差别。
政治根基。
甘龙曾在秦献公时期主持推行新政并长期领国,有功业根基,是秦国功臣,所以对秦国贫弱有清醒的认识。
而世族集团,则以承袭祖荫为根基,以维护祖制传统为根基,对秦国贫弱有实质上的疏离感。
这种根基差别,形成了甘龙在政治主张、政治策略两方面与世族集团的重大差别。
政治主张。
甘龙前期主张有限变法,后期主张有度复辟。
具体说,甘龙的政治主张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认识基础,承认秦国不推行新政不走向强大,便会走向灭亡的残酷现实;第二层面是治国主张,以恢复穆公霸业为目标,与秦孝公求贤令的初期目标相同,而不是推倒重来的彻底变法;第三层面,支持变法的底线,是不触动穆公祖制。
政治根基与政治主张,决定政治个性的本质。
甘龙的政治本质,是怀旧保守派,与一味倒退的复辟派有别。
基于此等根基、主张与本质,甘龙的政治策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商鞅入秦之前),甘龙支持秦孝公谋求强国的种种举措,此为支持新政期;第二时期(商鞅变法之初),甘龙以多种方式试探观察商鞅变法,并对世族集团宣布了自己的底线,此为试探观察期;第三时期(商鞅全面变法与甘龙虚位),甘龙蛰伏不动静观待变,偶有阴谋秘密实施并与氏族集团保持特殊的联络方式,此为蛰伏阴谋期;第四时期(孝公死后),甘龙果断跳出,主导恢复穆公祖制。
甘龙的个性把握,关键在两方面。
其一,是从甘龙与变法派以及世族集团的关系中,把握其矛盾性:既支持强秦,又反对变法;既反对世族无限度倒退复辟,又要将世族集团变为恢复穆公祖制的政治力量。
从政治本质而言,甘龙是独立的政治派别,无论是变法势力还是世族势力,都是甘龙力图利用的棋子。
其二,是从甘龙的政治才能与精神性格,表现甘龙的顽韧机变。
甘龙的政治才能,集中体现为政治洞察力与策略应变力。
切忌将甘龙简单化为不学无术的阴谋家。
甘龙的秉性精神,言行表现为阴沉,精神表现为顽韧。
所谓顽韧,便是巨大的精神忍耐力。
甘龙之忍耐与嬴虔之忍耐不同,甘龙是清醒冷静的自觉忍耐,嬴虔是心怀冲突的痛苦忍耐。
甘龙是一片与耕地相连的复杂多变的泥沼。
甘龙是古典政治中罕见的清醒的保守派领袖。
白雪:名士才女,追求生命之美的华彩诗章白雪在剧中的身世根基,是战国巨商并曾为魏国丞相的白圭的女儿。
白雪独承巨大产业而能脱出财富利害之浸染,成长为智慧学养与佳人之美兼具的名士才女,其逻辑根源,在于其父白圭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的影响。
白圭是《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战国巨商之一,其“以兵家之道经商,以商贾之道为政”的独特作为,成为战国传奇之一。
在吕不韦之前,白圭是唯一的由商入政而成为丞相的天下奇人。
唯其如此根基,白雪的性格渊源其来有自。
才华、学养、美丽、智慧,凡此等等,仅仅是白雪的表象。
塑造白雪之精义,在于把握其灵魂深处的价值追求。
白雪与本剧其余两位美丽女性(玄奇、荧玉)之不同,在于白雪始终是一个追求生命之美的古典理想主义者。
所谓古典理想主义,是指其理想的具体内涵不可能脱离古典文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就其形式而言,必与今人有别。
就其本质而言,则与今人对生命之美的理解契合。
白雪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生活,明于政治而能出于政治。
在白雪的理念中,政治仅仅是自己认定的人生另一半的职业形式。
也就是说,白雪对商鞅的种种实际支持,不是基于对政治的热爱,而是基于对“这个人”的热爱,将全力帮助“这个人”实现理想视为自己的莫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