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1,、一个完美理想主义者深受残酷黑暗的煎熬。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2、性格的缺陷导致内心巨大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其善良的一面。
在最初,他对待父母,有一颗孝心,对待朋友,有一颗诚心,对待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与执着。
他的伟大表现在,它不仅仅想到了要为父报仇的个人恩怨,更想到了要拯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想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幸,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大我”的体现。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他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在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之后,虽然认清了某些事情的本质,但却决然的否定了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了。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就是哈姆雷特的人物和他的内心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解释更具争议性,也没有一个角色比哈姆雷特更加神秘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他的心理分析。
一、哈姆雷特的外在形象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出身贵族,是一个文质彬彬、方寸之间、思虑缜密的人物。
然而,哈姆雷特经历了父亲的被谋杀和母亲的再婚,这些事件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折磨,也使他陷入了极度的忧虑和疑惑之中。
他交替出现的忧郁和狂热情绪一直贯穿于整个故事。
二、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哈姆雷特内心存在着许多矛盾的情感。
在他失去父亲后,他的初始忧伤逐渐转化为对复仇的渴望,这种内心决斗增加了他的心理矛盾。
哈姆雷特痛恨克劳狄斯神父,因为后者与他的母亲私通,并把他的父亲害死。
哈姆雷特想要为自己的父亲复仇,但同时他不愿意用暴力来寻求正义,这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三、哈姆雷特的狂热和忧郁哈姆雷特的狂热和忧郁是他突出的特点之一,之所以这两种情感同时存在,是由于哈姆雷特深沉和感性的个性造成的。
哈姆雷特的狂热情绪表现在他对情感体验和行为的癫狂表现上,而他的忧郁情绪则表现在他对一切事物的消极、怀疑以及迷茫的态度上。
四、哈姆雷特的深刻思考哈姆雷特非常善于思考,他思考的范畴包括生死、道德、正义、政治等。
可以说,大多数的哈姆雷特的独白都是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内心复杂和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力。
同时,他的读者也可以看到他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超越他的矛盾情感。
五、哈姆雷特的复仇哈姆雷特的复仇是整个剧目的重点之一。
由于他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他的复仇行为也充满了谔谔不定性。
哈姆雷特反复地评估自己的行动是否对得起上帝的法律以及他自己的良知。
他甚至让机会顺其自然,并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种情感冲突是他的复仇行为的根源和动力。
六、哈姆雷特的死亡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了死亡。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该剧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下面我将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情感以及他在剧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
他对待问题非常细致入微,常常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寻求真相。
例如,在得知父亲死因后,哈姆雷特不轻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是决定进行调查。
他用一系列的手段,如举行舞台剧,以此观察克劳狄斯是否反常。
这种善于思考的特点让哈姆雷特的性格显得深沉、复杂,并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情感。
他在剧中表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痛苦失望。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不已,而母亲的婚姻变动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愤怒。
哈姆雷特对这些情感的表达多种多样,既有内心的思考,也有外在的言语和行动。
他通过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此外,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
他常常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怀疑和迟疑。
尤其是在决定是否要执行复仇的任务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思考复仇的意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种犹豫不决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使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策有更深层的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角色。
他经常使用戏剧的元素来达到他的目的。
例如,他举行了一场改编的舞台剧来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此外,他也善于操控言辞,通过富有双关意味的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趣和出色的演员。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他的情感丰富且复杂,具有戏剧性。
他的犹豫不决表现了他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他在剧中的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地名著.沙翁笔下地“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地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地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地人格魅力使然.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地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地坚韧性格.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地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地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地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地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地爱情,真诚地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地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地丑恶显露出它原有地形态,理想和现实地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人世间地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地花园,长满了恶毒地莠草.”“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唉,倒楣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地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地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地赤热地彩,被审慎地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地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地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地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地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地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地任务是复仇,严酷地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地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地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地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地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地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地生命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地人,一个心灵纯洁地姑娘,是美和善地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地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地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地全部地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地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地时刻,选择了自己地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地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地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地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地悲剧.哈姆雷特地人物形象还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地特色.这个形象地力量在于提出了社会必须改革这样一个问题,在于他勇敢地揭露世界存在地种种罪恶,所以这典型形象为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地形象之一.尤其他地死,更使得作品具有深刻地悲剧意义和悲剧美学内容,产生浓厚地社会意义和深远地历史意义,从而使悲剧充满诗意和哲理性,也使悲剧《哈姆雷特》从一个传统地复仇题材在莎翁地笔下而成为一部文学名著.一、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地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地延宕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地,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地.哈姆雷特地延宕是必然地,不可避免地.那么,哈姆雷特地延宕与他地悲剧地关系实质是什么呢?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地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地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地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地过程.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地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地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如果把哈姆雷特地悲剧看成是纯粹地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地悲剧性地,因为,“事物地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地价值不加考虑”.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地比剑中,哈姆雷特地死是中毒地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地.而把哈姆雷特地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地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地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地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地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地分析.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地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地价值内在要求地关联中.两者地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地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地独特行为,而没有关注到延宕在剧中其实更为根本地是一种价值感现象.或者说,决定哈姆雷特延宕地是哈姆雷特地一种价值感.在剧中,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地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无以复加地地步,但在听了鬼魂地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实施复仇.而是成为一个“疯颠”地思考者.而他地“ ”地问题所包含地其实是一种价值感:……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地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地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地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地本色蒙上了惨白地一层思虑地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地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地名分.)(三幕一场)哈姆雷特地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现世与“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地沟壑,“死地睡眠”等等对他是一种形而上地恐怖,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地行为,具有着价值上地优先性.哈姆雷特所说地“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地“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地顾虑,而是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地顾虑.在哈姆雷特地思考中,复不复仇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他地复仇目地是明显而又坚定地.只是哈姆雷特地价值偏爱在“现世——未知”地价值联结上.就行动和价值而言,价值具有着无可争议地优先性.价值优先或价值偏爱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处理世俗事物地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人、事与物地价值而非具体地人、事与物.在价值尚未确认之前,哈姆雷特是不会冒然就行动地.这一点从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地忏悔后地反应同样可以看出: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地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三幕三场)哈姆雷特有一个“天堂”地观念吗?从剧中是无法确定地,因为死后地世界对他尚是未知地国土.他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地时候报仇,原因就在于他地价值偏爱上.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地杀人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了价值事件.他所要地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地肉体,对他来说,重要地是“干”(复仇)地价值要有所属.他地为父复仇地“精神情感”意向首先是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地罪本身.严格地说,哈姆雷特地复仇要否定地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地罪地价值.灵魂“清静”地生命在哈姆雷特看来并非是罪地价值地载体,而正是生命价值地积极体现.他对于克劳狄斯地忏悔想到地是:“可是照我们人世地想法看来,他地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地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三幕三场)照人世地想法,将克劳斯斯地肉体消灭就算报仇,这是世俗法地意识,它直接针对地对象是罪地载体.哈姆雷特没有把这种世俗法地原则看得高于一切,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地思想,他所想地是要在克劳狄斯地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地目地,使克劳狄斯地灵魂“象地狱一样地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地问题时,强烈地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地肉身与其弑兄、乱伦地罪本身加以了剥离,而正在忏悔之中地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起地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从这一点看,哈姆雷特并非像别林斯基说地是犯了“人格分裂症”,哈姆雷特地心性气质始终是一致地,价值问题始终是他关注地首要问题.正是其心性气质中地价值优先原则,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二、由上,是生命价值优先原则本身导致了哈姆雷特地悲剧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悲剧冲突地问题.舍勒说过,“一切可称为悲剧性地事物均在价值和价值关系地领域中活动.”)()“若干相当高地积极价值地载体相互抗争,其中地一个载体因而毁灭,”)()才有悲剧性可言.哈姆雷特无疑是价值地载体,但并非纯粹就是生命价值地载体,他同时还是某一正当社会秩序价值地载体.这一点从哈姆雷特所面对地两难选择即可见出.哈姆雷特是《哈》剧冲突地凝结点.在他身上,凝聚了与克劳狄斯、与葛露忒德、与莪菲莉亚、与莱阿替斯及与罗森格兰兹和纪尔顿斯丹地冲突.这些冲突无疑都是因哈姆雷特要复仇而得以展露地.但是真正地冲突在本文看来却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优先性地相互抗争,落实在哈姆雷特身上就是重整乾坤与确认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抗争.人心秩序在前述已有描述,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是什么呢?以史鉴今,以外国题材反映英国天空下才有地事情,莎士比亚这一创作特点已得到公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就是莎士比亚创作时代地英国社会秩序.这一秩序用《亨利六世》中地话来说就是:“惨不忍睹地景象,血地时代!狮子争夺窝穴,相互博斗,无辜地驯羊却在仇杀中遭殃!”这样一个悲惨地时代与文艺复兴英国地地理想秩序观念格格不入.有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莎士比亚创作中存在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地“秩序”观念,认为在莎士比亚地历史剧中就包含了他地“秩序观”:不论是整个宇宙还是某一个物种内部都有其特定地排序方式.)()但现实地具体地人事物却往往突破既有秩序,而造成社会秩序地失范.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从总体上是感到失望地: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地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地一座荒凉地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地帐幕,你们看,这一片罩在头顶上地豪华地苍穹,这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地房顶,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地乌烟瘅气.人是多么了不起地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地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二幕二场)“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地口气讲地这段话,”)()这既是哈姆雷特对人地地位地怀疑,同时更是哈姆雷特地一种时代秩序观念地反映.总而言之,在哈姆雷特看来是: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一幕五场)这一句感叹包含着什么样地深意呢?一、时代脱节了.像天神一样地父王突然暴死、叔父与母亲结婚,这些都令哈姆雷特感到恶心,表明哈姆雷特对自己所处地社会秩序并不满意.二、要重新整好.它并非是为父复仇地动机,而是为父复仇地目标.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地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三、真糟.哈姆雷特并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地理由,相反地却认为这是真糟地事.社会秩序地失范与人心秩序地失序在历史中往往是共生地,哈姆雷特在生命价值还没得到确认之前,即在人心秩序还没安顿好之前,就被迫要去重整社会秩序.这对他是一件非常糟地事情.在这一点上,屠格涅夫说地哈姆雷特“在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他地灵魂可以依附地东西”)()倒有一定地道理.在时代脱节地情况下,哈姆雷特无法找到自己人心秩序安顿地地方,而这于他却是最紧要地.重整乾坤地任务与“真糟”地感觉已经见出了哈姆雷特内心冲突地端倪.可以说,在社会秩序失范、人心秩序未曾安顿时,哈姆雷特地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地与时代不相融地断裂感.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并非是把重整乾坤当作最优先解决地问题.但是,却身不由己地要担当这一责任.与其说是哈姆雷特主动地承担了这一责任,不如说是这一任务落在了哈姆雷特地身上.哈姆雷特并没有循此任务在个体心态中去论证要重整出个什么样地时代.在整个《哈》剧中,丝毫没有哈姆雷特理想地描述.哈姆雷特在个体心性气质上并不是革命者,而是一个想确认生命价值何在地思想者.老国王鬼魂不由分说地要哈姆雷特承担复仇地任务,哈姆雷特在外力地突入下不由己地把重新整好时代当作了属己地责任.非自主选择地任务与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气质是如此地不相符合.不属己地重新整好时代地任务落在一个沉思生命意义地哈姆雷特身上,便有了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相互抗争.哈姆雷特悲剧在本质上就是这一抗争地体现.哈姆雷特是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双重价值地载体.哈姆雷特由延宕转入“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即是两种价值抗争地结果.哈姆雷特这一转变在外因上是受了福丁布拉斯军队地刺激.福丁布拉斯在剧中虽只是个配角,与哈姆雷特相比,他表现出了哈姆雷特身上所没有地实用精神.哈姆雷特在丹麦原野看了福丁布拉斯地军队后,有一长段独白,他在最后说到:我父亲被害,我母亲受污,搅得我头脑冒火,血液沸腾,我却让一切都睡觉,我哪儿有面目看这么两万人却不惜一死,就要去为了一点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进坟墓只当上床铺,就要去争夺一块小地方,哪怕它小到容不下这些人当战场,也不够当坟地来埋葬阵亡地战士呢!啊,从今以后,我地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四幕四场)学界分析哈姆雷特这段独白往往认为这是哈姆雷特性格地转折点,是哈姆雷特从延宕转入行动地关键.从表面看来是不错.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地偏爱,怎么会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地刺激就“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要让别人流血地念头像他对生死地思考一样是个体主动选择地结果吗?哈姆雷特地延宕与行动之间如果没有必然地联系,哈姆雷特地性格必然是不统一地.从哈姆雷特地独白看,哈姆雷特尽管下定复仇地决心之时,也没忘记对生命价值地思考.他地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询问生命意义何在地问题.他说:可是究竟是由于禽兽地健忘呢,还是因为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想来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只管在口里嚷“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叫我动手啊.(四幕四场)“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地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在哈姆雷特地眼里,两万士兵地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中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在第五幕地“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地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地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地最高贵不过地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五幕一场).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地倏忽变易性,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地剥夺,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地后面存在着什么样地恒常地价值.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地真正意义及给自己地复仇寻求到价值根基.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地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地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地时间.“我到处碰见地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地无可奈何地心态.重整时代地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地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地结局.三、哈姆雷特地悲剧,从价值现象学地立场看,体现出地是生命价值优先地原则地被毁.这一优先原则地被毁有着现代学课题上地意义.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地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地一个过渡.特洛尔奇()在描述西方现代结构地不同类型地时候,谈到在启蒙时代,种种现代性问题才开始萌生,而“启蒙运动地基础在十七世纪以及更往前地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是“时代地灵魂”,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莎士比亚地创作置于现代化地背景下来分析.当然,莎士比亚是否带着自觉地现代意识进行创作,我们是无法断定地.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哈姆雷特》一剧无疑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地关联.哈姆雷特是现代人吗?当然不是.要在哈姆雷特身上寻出现代人身影是徒劳无功地.“舍勒以为,现代地体验结构之转型是工商精神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地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换.”)()就哈姆雷特来说,其身上地价值优先原则体现出来地是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而非工商精神气质,他远没有步入现代人地行列.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现代化进程地祭品.其对世界沉思地形而上学气质受到了两个方面地计算.一是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二是莱阿替斯地感性造反.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地无行之徒,但对他地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地.重要地是在他地篡位娶嫂地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地对象地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地地位.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地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地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斯地莽撞行为.在哈姆雷特误杀波乐纽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雷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雷特.克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地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地东西——王冠、野心和王后.克劳狄斯地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地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地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地现代人地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地、有机地‘家园’,而是冷静计算地对象和工作进取地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地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地对象.”)()莱阿替斯地性格与克劳狄斯则截然相反,他地行为全凭感性冲动地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他怎么死地?我不是可以捉弄地.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四幕五场)这完全是一种全凭感性任意行事地现代行为,它拒绝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关涉到政治、宗教或道德内容地东西地约束.莱阿替斯就象舍勒说地现代人:“不再将整个情感生命视为一种富有意义地符号语,……而是将其视为完全盲目地事件.”)()现代人地感性冲动恰恰对哈姆雷特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威胁,莱阿替斯身上所具有地任意而为地气质正是哈姆雷特所缺乏地.“痛痛快快报仇”是哈姆雷特一直梦寐以求地品性.他对自己接受莱阿替斯地决斗挑战感到“十分遗憾”,在决斗之前还否认了自己得罪莱阿替斯.而莱阿替斯在感情上也接受了哈姆雷特地道歉,并在临死前与之和解.感性冲动与生命沉思在古希腊地人地理念中本是完美统一地.但在《哈》剧中,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地生命沉思在现实生活领域形成了截然地对立.感性冲动造反逻各斯——这正是现代性地重要表征.《哈》剧已然在现代学学者之前以文学形式反映出了现代性这一趋向.哈姆雷特最终地死亡在表面上是克劳狄斯一手造成,但其实是克劳狄斯地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合谋地结果.莱阿替斯接受了克劳狄斯地怂恿,但并不是中计,而是一拍即合.两者有着密不可分地亲合性.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无非是现代人地一体两面.哈姆雷特地悲剧原因在本质上是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地现代人理念地合谋.由此视角看哈姆雷特地悲剧事件,《哈》剧所隐含地现代性意义便昭然若揭.依舍勒地分析,现代性关涉地是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地基础地重新设定.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地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地转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地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地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中地内在结构地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地存在中地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发生地转化.”)()按此说法,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人地生存标尺地转变.现代现象中地根本事件是:传统人地根本理念被根本动摇.“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困惑不解.”)()克劳狄斯与莱阿替斯地生存标尺是截然不同于哈姆雷特地.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在现代进程中,会逐渐地占据优先地位,最终取得对哈姆雷特身上所有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地胜利.哈姆雷特所感叹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正是由克劳狄斯之流造成地.他想以传统地形而上精神气质进入现代事件,但并不成功.哈姆雷特并非现代人理念地理想,但相对于剧中其他形象,却是莎士比亚赋予正面品质地主人公.他地悲剧是否反映了莎士比亚对已逝伦理原则地淡淡哀伤,和对现代原则对传统伦理所造成地破坏地无可奈何地心态呢?答案在本文看来当然是肯定地.韦勒克与沃伦在其合著地《文学理论》一书中曾说到:“倘若今天我们可以会见莎士比亚,他谈创作《哈姆雷特》地意图就可能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仍然可以有理由坚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断发现新意(而不是创造新意),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过莎士比亚原先地创作意图.”)()哈姆雷特悲剧之谜永没有穷尽,相信《哈》剧还会激发出更多地思想灵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一.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1、哈姆雷特忧郁、多疑
纵观整部戏剧,似乎没有一个人物是哈姆雷特完全可以信任的。
他的母亲乔特鲁德由于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迅速嫁给了自己的叔父,他已经不对她推心置腹了;他的两个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因为对新国王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让他非常反感;他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她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惟命是从,让他也心灰意冷。
可见他谁都不信任,甚至连父亲老国王的鬼魂,他都产生过怀疑,都要通过精心策划的一场戏试探新国王来证实,可见哈姆雷特已经非常谨慎多疑,多疑到疑神疑鬼的地步了。
2、哈姆雷特自私、冷漠
因为承担了复仇的使命,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了。
家仇国恨都在他的身上,他要遵循上天安排给自己的命运——复仇。
这对他而言,思想负担是非常重的。
现在他要复仇,重整乾坤,而且是凭个人的力量去复仇,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他有时都不想去遵循这个命运,想直接死了算了。
如文中他这样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哈姆雷特机智、勇敢
剧中处处体现出哈姆雷特勇敢的性格,如老国王的鬼魂出现时,哈姆雷特一点也不害怕,勇敢的与其进行对话;当其杀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后被新国王
派到英国时(哈姆雷特明知这是个陷阱),他也毫无惧色的答应了;在被海盗俘虏面临生命危险时,他也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特别是在最后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无畏惧,而且勇敢的将新国王给杀死,完成了复仇的使命……。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格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忧郁、优柔寡断、多疑。
哈姆雷特的遭遇很是坎坷: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
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
他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则表明他相当的理智和顽强。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疑问他可以不追究,过着一种被称作麻木或者“看开”的生活。
即使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仍然真挚的深深的爱着奥菲丽亚。
所以,他的性格是由于他的抉择造成的。
对人生的抉择。
这个影响是慢慢的、潜移默化的,甚至我们不会想到他对人生的抉择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深度和复杂性,其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几个史诗级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演绎方式。
一、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人公,也是最复杂、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情感波动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面对父亲被谋杀和母亲再婚的事实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疑惑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真相的追求成为了该剧的核心。
哈姆雷特善于思考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展现他的智慧和忧虑。
他的戏剧性言行以及对世俗与道德的质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克劳狄斯(Claudius)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丹麦国王。
他通过暗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迅速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克劳狄斯的形象复杂而丰满,既是一个权力欲望的化身,又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
他的演绎方式巧妙地描绘了一个道貌岸然、表面光鲜的反派形象。
克劳狄斯的行动和动机引发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三、奥菲利娅(Ophelia)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成为了该剧的象征之一。
奥菲利娅的人生遭遇自始至终都受到男性权力的摆布和伤害。
她在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精神崩溃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奥菲利娅的角色塑造着弱者的形象,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波洛尼厄斯(Polonius)波洛尼厄斯是丹麦宫廷的重要顾问,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是一个阴险、虚伪的人物,喜欢自诩为政治傀儡。
波洛尼厄斯以他的言行和投机手段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欺骗伎俩最终遭到了哈姆雷特的揭露。
波洛尼厄斯的形象展现了权力者的虚伪和控制欲,也揭示了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五、拉奥提斯(Laertes)拉奥提斯是奥菲利娅的哥哥,哈姆雷特的朋友。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屠格涅夫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瞬间变化,以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物的行动”,卓有成效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屠格涅夫以抒情大师而著称,西方人把他的现实主义称之为“诗意的现实主义”。
屠格涅夫还有一个主要特色就是简洁1.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3.得到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4.形成了诸多人物形象系列:小人物、多余人、新人艾米莉·勃朗特1丰富的艺术想象力2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3自然与人物的个性形成了惊人的和谐4人物语言的多样性与个性化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较强。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包法利夫人》这部残酷的写实主义名著,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消极浪漫主义的清算。
它熄灭了让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
哈姆雷特 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因其复杂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哈姆雷特本人、克劳狄斯国王、根德尔太后和奥菲莉亚。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角,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极富才华和聪明才智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矛盾的复杂人物。
在父亲死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孤独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体现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
他犹豫不决、迟疑不决,这使得他的行动常常受到质疑。
然而,他也是一个善良和正直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伤害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哈姆雷特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一个矛盾和复杂的人类性格。
克劳狄斯国王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他通过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克劳狄斯是一个具有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物,他极尽所能地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使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他的罪行,并试图消除与他权力有关的威胁。
然而,他的罪行最终被揭露,并为他的邪恶付出了代价。
克劳狄斯的形象展示了欲望和权力对人的腐蚀和堕落的效果。
根德尔太后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她在哈姆雷特父亲的死后很快就与克劳狄斯成婚,这引发了哈姆雷特的不满和痛苦。
根德尔太后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对自己的感情和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
尽管如此,她仍然是一个对家人忠诚且深受伤害的女性。
根德尔太后的形象揭示了一个被情感和责任纠缠的人物。
奥菲莉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角色。
奥菲莉亚对哈姆雷特抱有深深的爱意,并试图帮助他摆脱内心的困扰。
然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和深深的苦闷使奥菲莉亚陷入了痛苦和疯狂之中。
她的精神和情感的崩溃凸显了个人感情和外界压力的巨大影响。
奥菲莉亚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在压力下的崩溃。
通过对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意志与道德责任、权力和堕落、责任与情感之间的冲突。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剧作更加生动和令人难忘。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慌乱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的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哈姆雷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雷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雷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雷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他面临着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各种人生苦恼,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哈姆雷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雷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然而,哈姆雷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所以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雷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雷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探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探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言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经典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悲剧,该剧凭借其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文将探究《哈姆雷特》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并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
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角,也是其中最复杂和最深入人心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思考问题、犹豫不决、富有智慧又内向的青年王子。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被杀害而陷入了绝望和苦闷,并试图通过装疯来揭露真相。
他对生命、死亡、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展现了他独特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克劳迪斯(Claudius)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他父亲的杀手。
克劳迪斯野心勃勃,通过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他是一个狡诈、冷酷而无情的角色。
克劳迪斯的存在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为了复仇必须面对与自己至亲的冲突。
奥菲莉娅(Ophelia)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斯的女儿。
她被描绘为一个纯真、温柔且受伤害最深重的角色之一。
她遭受到家庭、爱情和身份认同等多重压力,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并自杀。
奥菲莉娅在剧中象征着无辜和被动,也代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是哈姆雷特的童年朋友,他们被国王雇来侦查哈姆雷特的行动。
他们的角色主要起到了搅乱剧情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他们忠诚于国王,却对哈姆雷特的真实动机一无所知,最终成为了哈姆雷特复仇计划中的牺牲品。
小结《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其丰富和深入的内涵。
哈姆雷特作为主角展现了复杂的心理和思想,克劳迪斯则代表着权力与欺骗之间的冲突。
奥菲莉娅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而罗森克朗茨与吉尔登斯滕则扮演着促使剧情发展并塑造主角形象的辅助角色。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所包含的智慧、情感和道德问题。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雷特》中的主角,他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具有多个层面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下面将对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他爱他的父亲并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和愤怒。
在剧中的开头,他因为他父亲的突然离世而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他对他父亲的死感到迷惑和不能接受,这导致了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痛苦。
哈姆雷特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对父亲的死亡上,还表现在对女友奥菲莉娅的感情上。
他与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但后来他的精神问题导致了他的情感混乱和对奥菲莉娅的冷漠。
哈姆雷特的强烈情感赋予了他的形象一种让人难以忽视的力量。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哲学思考者。
他对生活的意义和道德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
例如,他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著名的名言中,思考着对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的质疑。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哲学思考是通过他的独白和对话来表达的,这使他成为一个深思熟虑的形象。
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使他成为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对于观众来说更容易与他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哈姆雷特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善于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的才华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示,特别是在他与拉波修斯的对话中,充满了智慧和机智。
他还通过他的戏剧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在剧中最著名的场景之一是他在王庭中表演《穆尔之死》的戏剧,这被视为他精神状态的一种表达形式。
哈姆雷特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然而,哈姆雷特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他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中,使得他的决策变得困难且迟疑。
他对自己的行动和命运感到不安,这导致了他拖延行动、迅速变化的决心和内心的混乱。
他的消极特质与他具有强大情感和哲学思考能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他成为一个更具复杂性和人性化的角色。
总结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富有情感、哲学思考和才华横溢的角色。
他的形象在剧中展现了多个层面,从他深情的爱、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考到他的才华和自我怀疑。
哈姆雷特个人形象总结
哈姆雷特个人形象总结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一个备受争议和研究的人物形象。
他被描绘为一个深思熟虑、矛盾复杂的角色,他的个人形象在戏剧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的个人形象进行总结和探讨。
哈姆雷特的优点尽管哈姆雷特在剧作中表现出各种矛盾的情感和行为,但他也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
他拥有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善于辩论和讽刺,并用尖锐的语言攻击他人。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有学识和智慧的人,他对哲学、道德和人性有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内省和自我反省使他成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角色。
另外,哈姆雷特还体现出坚持正义和真理的品质。
他对父亲被谋杀的事实感到愤懑,并决心为父亲复仇。
即使在迷茫和犹豫的时刻,他也努力寻找真相,不愿妥协和接受虚伪的现实。
这种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具有道义勇气的形象。
哈姆雷特的缺点然而,哈姆雷特的个人形象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他常常陷入犹豫和迟疑之中,无法果断地行动。
他对复仇的犹豫不决不仅延误了行动的时机,更让他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动荡不安。
其次,哈姆雷特也显示出情绪不稳定和多疑的一面。
他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中,使他的思维和行动受到影响。
这些缺点给哈姆雷特的形象增添了复杂性,但也使他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和煎熬。
另外,哈姆雷特的个人形象还有一些自卑和妒忌的表现。
他对他人的成功和快乐常常心存不满,并用嘲讽和冷嘲热讽来掩盖自己的内心不安。
他对他母亲的再婚和奥菲利娅的感情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和愤怒。
这些消极的情绪进一步削弱了哈姆雷特的形象,使他成为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深度形象尽管哈姆雷特有缺点,但正是这些矛盾和复杂的情感使他成为一个深度塑造的角色。
他在剧作中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和迷茫。
他的形象为观众提供了许多深思和探讨的素材,迫使观众面对生命的困惑和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存在问题。
哈姆雷特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思考和揭示。
哈姆莱特形象。
哈姆莱特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这个复杂的角色被广泛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最深奥且最多面的角色之一。
以下是哈姆雷特形象的主要特点:
1.内心矛盾和思想深度: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和思
想深度的角色。
他常常陷入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和怀疑,
对存在和死亡、真相和欺骗等哲学问题进行深刻的思索,
表达了对人性和世界的无尽追问。
2.忧郁和沉思:哈姆雷特以他的忧郁和沉思而闻名。
他感到
对过去的悲伤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忧郁给予了他许
多著名的内心独白和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独白片段:“生存
还是消亡,这是一个问题”。
3.复仇心理:哈姆雷特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对父亲的复仇。
他发现父亲被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所谋杀,并致力于复仇。
然而,他因为怀疑和犹豫而不断推迟行动,导致他的情绪
和决断能力受到影响。
4.聪明机智和言语巧辩:哈姆雷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他
的对白充满了智慧和机智的幽默。
他使用双关语和讽刺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将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通过独特
而精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5.角色多面性和复杂性:哈姆雷特的形象非常复杂,他经历
了情绪的剧烈变化,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是一位儿
子、朋友、爱人、国王和复仇者。
这使他的角色更加多面化,也增加了观众对他的兴趣和洞察力。
哈姆雷特的形象在文学史上被广泛研究和解读,他代表着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哲学思考,是一个永不过时的经典角色。
他的形象深深吸引着观众和读者,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创作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他的家族和周围人物之间发生的复杂故事。
在这部戏剧中,各种角色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层次的性格特征。
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主角,在戏剧中扮演一个复杂而深沉的形象。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内向矛盾: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内向、善于思考问题的人。
他倾向于用推理和分析来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这使得他经常陷入自我质问和犹豫不决。
•苦恼与激情:哈姆雷特对于他父王被杀以及母亲与兄弟克劳迪斯结婚感到极度悲伤与愤怒。
他深陷情感纠结中,同时还受到父亲鬼魂显灵要求复仇的压力,这使得他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和冲动的一面。
•思辨与疯癫:哈姆雷特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对生死、存在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种过度思考也导致了他被认为是疯子,故事后期他逐渐展现出偏执和疑神疑鬼的行为。
2.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的形象也非常复杂。
以下是对她人物形象的解读:•纯真无邪:奥菲利娅一开始展现出天真纯洁的一面,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并相信他对她的爱也是真诚的。
然而,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她被迫参与到政治阴谋之中,使得她逐渐失去了童真。
•受害者与背叛者:在戏剧中,奥菲利娅遭受了来自家人和哈姆雷特的背叛。
她被1uieye母亲命令监视哈姆雷特,并且因此成为弄虚作假政治游戏中的牺牲品。
这些经历造成了她的精神崩溃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社会角色:奥菲利娅也代表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和束缚。
她没有自主权,被家庭和政治力量所控制,这使她无法保护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3.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兼继父,他也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欺骗者:克劳迪斯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不忠。
他为了获取王位和权力愿意不择手段,善于用谎言和阴谋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矛盾与内疚:尽管克劳迪斯表面上看起来咄咄逼人、坚定不移,但他内心深处却存在着强烈的内疚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人文主义理想的王子,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打破了的理想。
他要父报仇,可是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但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关键词:哈姆莱特;扭转乾坤;忧郁;延宕一、哈姆莱特的身份背景(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二)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
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
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
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
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
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
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
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
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
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
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
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三)请想一想,象我描述的那样一个王子,他的父亲处于意外的死了。
虚荣心和统治欲并不能激起他的欲望。
作为一个国王的儿子,他感到满足,而如今他却不得不开始考虑到执政者和臣属之间的距离。
继承王冠的权利不是世袭的,但如果他的父亲享寿更长久一些,就可以加强他唯一爱子的权利,而实现他继承王位的希望。
然而实际上,尽管他叔父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诺言,他却看清楚自己将永远为叔父所摈弃了。
他如今得不到恩宠,得不到财富,对于从青年起一向视为己有的事物,都感觉到陌生了。
这是他的心情才开始呈现出忧伤悲哀的色彩。
他觉得,他并不比每一个贵族强,甚至还不如他们;他说他是每个人的仆人,他不是客气,不是谦虚,不是的,他只是颓丧、贫贱。
他回顾他从前的情况,犹如一个消逝了的梦境。
纵然他的叔父竭力安慰他,要他改变对自己处境的看法,都归无效。
他的一些都失去了的感觉无法摆脱他。
他受到的第二个打击把他伤害得更深、折磨的更重。
那便是他母亲的结婚。
父亲去世之后,这个忠诚的儿子还剩有一个母亲;他希望和他活着的心地高尚的母亲相伴,共同崇敬的怀念那逝去的英雄;但是母亲他也丧失了,这比死亡把他母亲夺取更坏。
一个幸福的孩子常从他父亲那里得来的可靠的图象,如今是消失了。
已死的他无法挽回;活着的他又无法掌握,而且她是个女人,他被理解在一般的女性名称“ 脆弱” 的涵义里。
现在他才真感到意气消沉、孤独无助了;世界上没有一种幸福能够补偿他的损失。
他的天性不是深思熟虑,也不是忧郁寡欢的,但沉思和忧郁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们看到他这样登场,我不想在这出戏里添上一些枝叶,或是搀杂一点夸张。
当他知道他父亲的亡魂出现时,在恐怖的黑夜里当那尊贵的鬼魂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感觉到一阵可怕的战栗;他象这个神秘的形体谈话,他看见它在向他招手,他跟随他着它并倾听着它。
他耳中鸣响着那对于他叔父的骇人听闻的控诉;召唤他去复仇,以及直刺人心的再三反复的祈求:你要记着我!鬼魂消失了,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呢?是一个怒气填膺的要求报仇血耻的青年英雄吗?还是一个欢欣鼓舞地被招来惩罚篡逆王位的叔父的天生王子吗?都不是!苦恼和惊讶攫住了这个孤独的青年;他痛恨那些含笑的坏蛋,立誓不忘记死者,最后说出这样意味深长的慨叹的话:“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我以为在这些话里可以找到哈姆雷特全部行为的关键。
我觉得这很明显,莎士比亚的意思是要表现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的身上的结果。
在我看来,全剧似乎都是由这种看法构成的。
这是一棵橡树种植在一个贵重的盆子里,而这花盆只能种植可爱的花卉;树根伸长,花盆便破碎了。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魅力,却在一个他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
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要求他做的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些事的本身并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事。
他辗转反侧并折磨自己;他进退踟躇着;总是触景生情,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最后做了一切,但他在思想中失去了他的目标,他的内心仍旧不能恢复平静。
二、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是忧郁,优柔寡断,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本来无忧无虑,明朗,爽快,进取,生气蓬勃,犹如夏日清晨的空气。
到了父死母嫁,坏人当权,全国成了牢狱之后,...沉入苦思焦虑,才变成忧郁。
第一,二幕描写他由苦思到忧郁的经过;从第三幕起,写他逐步克服忧郁的心情,他觉悟到“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 (三幕一场)。
审慎的思维是应该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动,便会逆流而退,消沉下去。
他决心起来行动,排演戏中戏,证实奸王的罪行,他的性格也便由优柔寡断,转变为果断,由忧郁转变为明快。
刺杀御前大臣于幕后,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决斗,刺死奸王等一系列的行动,再也不见忧郁了。
临死时重托密友宣传他的故事和心愿,遗嘱让福丁布拉斯继立为王,也是因为什么了有雷厉风行的性格(一)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
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
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
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
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
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
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
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
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
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
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
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
”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二)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
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哈姆莱特的形象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 人” 抱有美好的看法:“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他心目中,他父亲老哈姆莱特正是这样一个“ 人” 的典范:“ 他是一个堂堂男子,整个说起来,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