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观与会计目标具有相关性
会计学的核心概念
会计学的核心概念会计学,作为商业的语言,其核心概念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石。
本文将深入探讨会计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
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兼具的学科,其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导向,通常包括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以及衡量和报告经济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它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
2.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构成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单元,包括资产(Assets)、负债(Liabilities)、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或Shareholders' Equity)、收入(Revenue)和费用(Expenses)。
这些要素定义了财务交易如何分类和记录的基础。
3. 会计循环:又称会计核算流程,包括确认(Recognition)、计量(Measurement)、记录(Recording)和报告(Reporting)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经济业务被识别并转化为会计信息,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4.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1)会计主体(Entity Concept):指会计系统只反映特定组织单位的经济活动。
2)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 Assumption):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继续运营,不会破产清算。
3)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od):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等距的时间段进行核算。
4)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所有的经济业务都以货币为单位来计量和记录。
5. 会计准则与政策:会计准则是一系列指导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原则和规范,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IFRS)和各国国内的会计准则体系。
6. 复式记账法:也称为借贷记账法,它是会计记录和核对交易的主要方法,确保账户间的平衡,并能够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双重影响。
论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
论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摘要】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三大报表的改革,并特别强调要彻底打通三大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文章试图对贯穿整个准则体系的基本会计观念——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与现金流量观的区别联系及其背后依恃的基本理念——勾稽观进行理论探讨,并对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与现金流量观三大观念进行评价。
【关键词】勾稽观;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现金流量观不断提高的经济全球化程度及各类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都使得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成为大势所趋。
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三大报表的改革,特别强调要彻底打通三大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有两种理念支撑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内在关系:勾稽观和非勾稽观。
这两种观点在解释会计要素、三表之间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勾稽观认为三表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而非勾稽观则割裂了三表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每张报表的界定和计量都独立于另一张报表。
现行世界各国均采用勾稽观来解释三表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会计信息认识程度的加深。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贯穿整个准则体系的会计观念——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与现金流量观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依恃的理念——勾稽观进行理论分析,并对三大观念进行评价。
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一)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关系假如没有资本支出或前期调整,净利润便等于本期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从这一点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数字上存在着勾稽关系。
利润表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区别开来,收益或损失又可划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
属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会计业务没有包含在利润表中,而是直接计入留存收益。
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此部分并不会反映在净利润中,而是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下的其他资本公积项目。
论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
[ 关键词 ] 资产负债观 ; 会计 目标 ; 全面收益; 公允价值 [ 中图分类号 ] 2 0 F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 4— 83 20 )1 0 6— 5 10 4 3 (0 9 0 —05 0
我 国新会 计准 则体 系的建 立不 仅 实现 了与 国际
会计 准则 的实 质 性趋 同 , 重 要 的是 实 现 了会 计 理 更 念 的更新 , 会 计 目标 由受 托 责 任 观转 向决 策 有 用 如 观, 收入费用 观转 向资产 负债观 , 引 入 了新 的 收益 并 和成 本理念 等 。其 中最 重要 的理 念更 新 就是 收入 费
观, 使用 了许 多估计 和假设 , 易 形成 利 润操 纵 。利 容
资 源的受 托者 ( 经营者 ) 对受 托资 源的管理 和 使用 情 况 。财务报 告 主要反 映企业 历 史 的 、 观 的信 息 , 客 即
强调 会计信 息 的可靠性 。受 托责 任 观要 求 的 确认 理
[ 稿 日期 ]0 8—1 —0 收 20 1 3
[ 作者简 介] 刘永 泽(9 O ) 男 , 15 一 , 河北 滦南县人 ,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 院长 , 博士生导师 , 九江学 院会计 学院名誉教授 , 兼任 中国会 计学会副会长 、 辽宁省会计学会副会 长、 辽宁省审计 学会副会长 , 从事会计学理论研究 。
收益表 为中是 否 继 续聘 用 现 行 的经 营 管 决
种 观念 , 资产 负 债 观对 收益 的计 量是 以 资产 负 债
表 为基础 的 , 它要求 第一 步先计 量 资 产 和负 债 , 以确 定一 定时点 上 的 净 资产 , 后 通 过 期末 与期 初 净 资 然 产进 行对 比, 从而得 出收益 , 即收 益 为期 末净 资 产 与 期 初净 资产 的差 额 。( 里 假设 本 期 内无 业 主 新投 这
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实务讲解
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实务讲解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以下哪项属于永久性差异〔A 〕。
A.企业购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B.会计与税法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而产生的差额C.预提产品质量的担保费用D.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企业实现盈利2. 以下哪项符合税法上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D〕。
A.容易误导会计使用者的会计信息要单独报告B.或有事项、或有负债、预计负债确认为一项负债C.在融资租赁中,承租方要对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D.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要按照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3. 以下哪项不属于资产负债观的特点〔D 〕。
A.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B.将资产要素的重要性放在首位C.采用综合收益的概念D.注重可靠性4. 企业合并后,如果预计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扣原未入账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企业应当考虑导致该利益变为可能实现的事实和环境是否在购买日已经存在,如果这些事实和环境在购买日已经存在,企业应该进行的账务处理是〔B〕。
A.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B.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商誉C.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资产D.借:商誉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 甲企业2011年1月3日以3 000万元取得乙企业30%的股权,拟长期持有并施加重大影响,故采用权益法核算。
投资时乙企业可识别净资产公允价值900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乙企业2011年实现净利润1200万元,甲乙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均为25%,税法规定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免税。
则甲企业应初始确认〔A 〕。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0万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75万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75万6. 利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缺点是〔B 〕。
A.核算程序比较复杂B.将应交所得税等同于所得税费用C.计算结果不准确D.使用范围受限7. 免税合并中外购商誉的计税基础是〔B 〕。
A.商誉的初始确认金额B.0C.合并成本-商誉初始确认金额D.商誉初始确认金额-商誉的累计摊销额8. 以下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是〔C 〕。
分析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根据收入费用观的观点,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核心内容是某一会计期间内收益信息,利润表在整套财务报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收入费用观的假设前提是会计分期,企业根据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的收入与之匹配的费用变动来计量利润,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披露的收益明细信息详细、具体。但是收入费用观强调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对于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但影响企业收入或费用的项目,则通过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方法,作为跨期项目暂时计入到资产负债表,在以后会计期间逐一转入到利润表中。由此使那些实际上应该列为费用、收益或损失的项目却被当作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列示。从而,使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过渡性报表,其相关性和有用性大打折扣。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企业标志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报告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即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核心是财务报告目标应当恰当有效反应受托者受托管理委托者财产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揭示了过去的财产经营业绩。决策有用观的核心是财务报告主要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从而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不确定性。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既揭示了过去的经营业绩,还有利于提供未来决策的相关信息。
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影响分析
会计计量属性
为了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 强调公允价值的
运 用。
历史成本属性强调根据过去交易计量, 符合交 易因素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所提供的信息更符合相关性 会计报告的内容 形成包括未实现损益在内的全面收益报表 期间收益的范畴 相当于总括收益, 采用综合收益概念 未实现损益的确认 确认
现在 收益表 上 , 而且收入 费用 观 以收益确 认 为起 点 .
区 同是 进 步 、 方 向 、 是 是大 势所趋 。在 现代经 济环 境
[ 收稿 日期】 O 0 4 1 2 1—o — O
用 观不能确 认 尚不 符合 实现 和配 比原则 的交易 或事
项, 对于那 些影 响损 益但 又 不 符 合 实现 和 配 比原 则 的交 易或事 项就 采用 递 延 的方 式 进 入 资 产 负债 表 ,
[ 作者简介] 吕秀芝 (9 1 ) 女 , 16 一 , 吉林九 台人 , 长春 市会计委派 中心 高级会计师 , 财务总监。
报 酬是否转 移 , 只要资产 的市 场价值 发生 变化 时 , 原
在新 准则 中充分 吸取 了资产 负债 观 的理 念 , 资产 在
减 值 、 有 事 项 、 得 税 等 准 则 中 都 运 用 资 产 负 或 所
债观 。
一
来 不计入损 益 的 , 资产 负 债 观下 都 必 须计 人损 益 在
・
48 ・
由此形 成各 种递 延 I益 、 J 女 待摊 费 用 等 既不 符 合 资 产
定 义 、 不是 损益 的过 渡性 的科 目, 时损益 表为第 也 此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对比分析
资产负债观理论和收入费用观理论是复式记账计算收益的两种方法,本是同源的两种理论。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这两种本来同源的理论产生了分歧。
(一)两种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该方法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三)两种理论在会计要素的优先地位上认识不同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只要规范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定义。如我国基本准则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认为“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此基础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要素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该理论要求首先定义收入与费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要素。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人、费用要素没有明确的联系。
两种理论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的确定首先是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不包括投资者新增的投人或分配给投资者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化);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实现,也不需要考虑交易因素与非交易因素,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并加以计量。这样,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的很多未实现损益项目,如由于物价变动而导致的企业资产所产生的持有收益等,在资产负债观下就可以确认成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产负债观中财务理念的价值分析
高 薏 程 小琴
能力 , 与决策有用论一致 , 因此资产 负债观体现 的是 决策有用 观的要 求。我 国新会计准则明确引入了决策有用 观的概念 , 指 出 “ 财务会计 的 目标是 向财务会计报 告使用者提供 与企 业财 务状况、 营成果 和现金流量等有关 的会计信息 , 映企业 管 经 反 2 0 年2 5 国家财政部 印发 了新 制定 的3 项企业 会 0 6 月1 日, 8 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与之前的准则和会计制度相 比 , 制定理
条件下委托方对 受托方受托责任履 行的考核需要 ,此时委托
( ) 东财 富最大化财务 目标的体现 。企 业的经济实体 一 股
性质 ,决定 财务管理 的整体 目标是求得股东 财富 的最大化 和 企业价值 的最大化。企业股东 的财富从表象上 由企业普通股
股票 的市 场价格动态反映 ,其 价值 内涵决定 于企业在未来一
增值才是衡量企业价值 的主要指标 。
( ) 二 资产负债观 的特征 1 . 在资产负债观下 , 企业 以决策有用观作为会计 目标 。一 般认为会计 目标包括受托 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两种观点 。收 入费用观体现的是受托责任 观的要 求 ,而资产 负债 观体现 的 是决策有用观 的要求 。具 体地说 , 受托责任观起源 于两权分离
( ) 一 资产负债观的 内涵 。资 产负债观是指会计 准则制订 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 的会计准则 时 ,应首 先定义并 规范 由此类 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 的计 量 ; 后 , 根据所定 然 再 义的资产 和负债 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资产负债观 以资产负债 表为报表重心 , 会计要素核算 处理 中以资产 和负债的确认 、 计 量与报告为 核心 ,要 求根据未来期 间经济利益流人 流出企业
学习总结-财务管理学习心得体会八篇
财务管理学习心得体会八篇【篇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能够说各不相同,适用的就是好的,校园里面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如果不是想得到多么优秀的成绩,死记硬背就足以应付考试,从事财务工作就不是应付期末考试,而是天天考试,有些知识务必了然于心,吐口而出。
所以,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长久累月的坚持。
然而学习又是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能够有技巧在里面。
财务管理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主要针对的就是企业整个与财务运作和管理的方法,以及财务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在财务管理的整个体系当中,穿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
钱是有价值的,百度百科上对其的定义是: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透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它也可被看成是资金的使用成本。
资金不会自动随时间变化而增值,只有在投资过程中才会有收益,所以这个时间价值一般用无风险的投资收益率来代替,因为理性个体不会将资金闲置不用。
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价值的变化,变化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原有的资金时间价值。
只有和劳动结合才有好处,不同于通货膨胀。
在最近的学习中,我感觉到会计的学习,首先要在心中建立一种会计体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的范围内,我们先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整个会计系统的知识。
财务管理也是一样,我们首先就要在心中建立起财务管理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再来学习各个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筹资管理——资金运营——投资管理——资金分配——业绩评学到之后会发现,其实,财务管理的这条线,是紧紧结合着会计的整个流程的,也能够说,是围绕着会计的核算流程来的。
我们就是要围绕着这条线,将各种环节展开学习,重点学习这条线上的五个环节。
自己其实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字感觉,我真的感觉永久也达不到财务高手的境界的。
感觉这个东西不明白能够不能够培养,但是学习久了,血液里多少也会流淌着数字吧。
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应用
将净化资产负债表并完善收益表 。收入费用观将会计视 为一
个收入与费用 的配 比过程 , 主要 目的是确定一定 时期 的收益。 在此观念下 ,资产负债表被用来 汇集 配 比过程剩下 的等待配 比的项 目,大量性 质不 明的递延 费用 和递 延贷项等进入资产 负债表 中。例如开办费 , 一旦发 生即属于沉没成本不可收 回, 但 是为 了遵循 配 比原则分 若 干次在 未来 期 间分摊 计入 收益 维普资讯 htt源自://新 会计 准则 中资
赵 国 强
财政部于20年2 1 日 06 月 5 发布 的《 企业会计 准则 》体现 了 ,
“ 资产负债观” 的核心理 念 , 资产 和负债的确认 、 在 公允价值计
量、 所得税会计处理 、 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方法及 所有者权益 金
绩而不 能反 映企业 的真实业绩 。与收入费用观相 比, 资产负债
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 , 更加强调权益 , 权益可 以通过 对 资产 、 负债 的公允计量来体现 , 要求首先 界定每笔交易或事 项发 生后对 企业 财务和经营状况产 生的影 响及后 果 ,分析会 计期 间 内资产和负债 的变动 ,为确定 当期 收入和费用提供可 靠 的基 础 , 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 表使 用者易于理解 的方式 , 在 财 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 的结果 ,提供的会计信息具 有 较强的相关 性。资产负债观在本质上 是一种理解交 易和事 项实质 的方法 ,旨在用一种对财务 报表使用者最相关的方式
一
国特定时期会计准则 的制 定要遵循一定 的概念基础 并
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 。17 年 , 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96 美
( S ) 布的一份讨论备 忘录《 F Bz A /  ̄ 会计报表 的概念框架 》 出, 指 由
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深度学习)
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深度学习)2015-04-28会计,不仅是一门账务处理技术,更是一门逻辑的艺术。
会计准则,不仅是一套“字典式”的规范性文件,更是一套具有相关目标和基础、合乎逻辑的系统。
会计准则的逻辑体现在若干会计理论中,它们为复杂的经济事项构建了统一的会计处理基础。
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埃尔登ŸSŸ亨德理克森(Eldo n S. Hendriksen, 1917-2001)在其著作《会计理论》(Accounting Theory 4thed,1982)中,将理论定义为:“一套合乎逻辑,具有假设性、概念化和实务性的原则,能够为某个探索领域提供一般性参考的框架。
”在此基础上,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
”由此可见,逻辑,是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现行国内、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不再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而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
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下,对特定的经济事项不再提供或较少提供具体的解释与会计处理指引。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析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再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基本原理,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
此时,掌握会计准则背后的会计理论,可以帮助会计人员选择或发展适当的会计处理政策,并复核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因此,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下,掌握若干重要会计理论、了解具体会计处理深层次的逻辑,不再是学院派、理论家的专利,而是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提高会计实务工作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必要能力。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实质趋同,并部分借鉴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国际两大准则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以概念框架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本系列文章以两大准则体系为基础,通过探寻相关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理论内涵,讨论其对具体会计处理的影响,进而尝试为现行会计准则梳理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两种观点的比较, 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内容,对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负债观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新会计准则符合我国日益发展的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并且正在与国际准则协同接轨。
标签: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新会计准则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决定的理论。
资产负债观强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来计量收益,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资产价值减少或负债价值增加时会减少收益,根据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公式表达为:收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 —( 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在资产负债观下, 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收入费用观强调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损益,认为收益要符合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企业已确认收入与相关费用配比的结果,财务会计的重心应当放在对利润表中各要素的处理上, 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将依附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附属。
二、资产负债观在新准则中的体现不同的理念选择会影响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属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结果。
采用不同的会计理念将对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实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上的国际趋同。
1.财务会计目标的转变。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财务会计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一般认为会计目标包括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资产负债观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而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的要求。
原准则第11条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强调的是受托责任观;但是新准则中基本准则的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浅析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
浅析新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内容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应用指南,自2009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执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文章论述了新会计准则中两种会计理念,即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内涵特征,以及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并且分析了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体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应用指南,自2009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执行。
这是继1993年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是会计国际化的一次尝试,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然而,在准则外在形式趋同的背后隐藏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资产负债观成为新准则制定的主要理念。
新准则着眼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凸显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
新会计准则中的两种会计理念及其历史演变197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布的《会计报表的概念框架》中指出,由于存在不同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因而导致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理念: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和非勾稽观。
前两种观念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间存在着相互勾稽关系,而非勾稽观念已被摒弃。
资产负债观强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而把收益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进行定义、确认和计量。
资产负债观认为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其提供的信息与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为相关,而与未来决策相适应,资产和负债应该按现值计价,报表要素的确认则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有那些能引起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的项目才能作为资产和负债报告,而收入、费用的确认则取决于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引起了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即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其中,所有者的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造成净资产的减少,不应包括在收益之中。
会计目标
1973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后,一直 重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 公告第1号(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 该公告是从特鲁布莱德报告派生出来的,它吸收了特鲁布莱 得报告的大部分观点,认为企业财务报告的总目标是:为生 产经营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该公告也注意到了受托责任(stewardship)的重要性,即 根据管理层对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群体履行职责的评估情况以 解脱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这里的受托责任(stewardship) 已经接近于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的含义。
西方会计界在研究会计目标时,一般都不区分财务会计 的目标和财务报告的目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1号概念公告 (SFAC No.1)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确定为以下 几个方面: (1)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 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以及类似决策有 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那些相当了解经营和经济活动并 愿意相当勤勉地研究这类信息的人们来说,应该是全面 的; (2)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 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以及来自销售、偿 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 不确定性的信息;
(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 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它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 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 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The objectives state that: —Financial reporting sh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that is useful to present and potential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and other users in making rational investment, credit, and similar decisions. The inform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ble to those who have a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re willing to study the information with reasonable diligence.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作者:韩萌萌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8期[提要]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都是财务会计的计量主张,对企业收益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
本文将从会计目标、企业收益的计量、资产的计量、财务报告和所得税会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两者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财务会计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7月24日会计准则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
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和非环接观三种不同的会计报表概念基础是基于三种不同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其中非环接观(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各自独立,数据不需衔接)已被摒弃。
目前争论比较激烈的是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其中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再计量资产或是负债的变动。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都是财务会计的计量主张,对企业收益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认识、理念不同,主张、出发点不同,确认范围、计量方法、属性、步骤、程序不同,目的、侧重点、服务对象不同,等等。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各有侧重,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理性化认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可以增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自觉性,更好地提供会计信息。
现分别阐述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会计的影响:1、会计目标。
它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希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收入费用观强调以交易为核心,收益的计量以利润表为核心,且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直接计算收益,这决定了其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即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其理论基础和计量基础是交易观和历史成本。
资产负债表观与利润表观的比较与思考
资产负债表观与利润表观的比较与思考首先,应该认识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观和利润表观。
资产负债表观也称为资产负债观或资本维持观。
根据经济学收益观,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资产负债表上,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人手,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由此而形成的收益计算公式是:利润=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这就是会计学上的“资产负债表观”。
根据会计学收益观,企业的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以此为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利润表上,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有关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人手,然后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变化来确认收益,由此而形成的收益计算公式是:利润=收人-费用,这就是会计学上的“利润表观”。
这两种表观不是孤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资产负债观是通过计量企业价值运动的结果,将期末的净资产与期初的净资产进行比较,扣除本期股东交易对净资产的影响后即可确定收益,即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股利分配-股东新增投资=本期收益。
而收入费用观则是通过计量企业价值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来确定企业的收益,即本期收入-本期费用=本期收益。
这两个等式反映的是同一事物,即企业的资金运动,只不过资金运动有两种不同的状态——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
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内在平衡原理,确认收人必然会引起净资产的增加,确认费用必然会引起净资产减少;反之亦然(需排除股东交易的影响)。
因而两种收益确定观最终确定的收益数据应该是相同的。
资产负债观和利润观同样存在区别,作为两种不同的观点,这是必然的。
首先,资产负债表观从资产的本质出发,利润表观从收益实现原则出发。
资产负债表观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
它强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只要除所有者投资及利润分配以外净资产的变动都应计人当期损益,使损益反映财富的现时变化,接近于经济学收益的概念。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理念选择
摘
要: 会计及会计准则产 生与发展 的直接推 动力是会计信息的需求与供给这一矛盾运动。 随着 中国资本 市场 变化。 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 中, 时反 映了这种理念变化。 及 即从收入费用观 向资产负债观
渐进过渡 。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就是例 证。 本文拟从会计要素的定义 、 计计量 的重心、 会 会计计量属性 、 计信 息质 量特征等方面 会 比较 资产 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异同, 分析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理念变迁 的原 因。 关键词 : 会计准则制定理念: 资产 负债观:收入 费用观 中图分类号 :F 3 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6 1 4 9 ~2 0 ) l 0 9 - 2 l 7 - 72 (0 8i 一 1 1 0
最为基本 的会计要素, 其他会计要素 的定义 和计 量都 同资产 计价密切相关 。由于对 资产 的定义 不同, 资产 负债观与收入
1 91
一
费用观下, 资产计价的重要性存在着较大差异 。 按照资产 负债观, 未来的经济利益 ” “ 是资产的一项重要 特性, 资产的定义侧重面向未来 。 以, 所 资产计价 自然要体现
确认的对象数量 化和 价值化的一种 会计行 为。从表 现形式
看, 会计计 量主要包括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两部分 。 按照资产负债观 , 会计计量 的重心是 资产计价 , 资产是
资产是企业拥有 或者控制的能以货 币计量的经济 资源 , 包括各 种财产、 债权和其他权利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
念 理
选
择
32 0 ;2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 昌 3 0 1) 305 . 30 3
N n hn 3 0 a c a g 3 0 1) 3
( .i ja g U i e s t ,J a g i J u in 3 0 5 .i n x n v r i y o ia c 1J u i n n vr e y in x ij a g 32 0 ;2 Ja g i U i e s t f F n n e& E o o i s i n x c nm c 。J a g i
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项目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会计目标侧重决策有用观侧重受托责任观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主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会计计量的重心资产计价收益确定收益计量的模式期末净资产减期初净资产当期收入减当期费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注重相关性注重可靠性期间收入的范畴全面收益小于总括收益未实现的损益确认不确认财务业绩报告内容要求增加报告综合收益只报告净收益财务报告主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汪周丹摘要: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是两种不同的收益计量主张,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收益计量方式逐渐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更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但资产负债观在执行中存在些许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内涵和区别,并且总结资产负债观在准则中的应用和在执行中的局限性,并从实践中和准则中可以看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是相互补充的,并非相互对立。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合理地融合,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会更加可靠和动态地反映企业的过程和结果价值。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概念和区别(一)资产负债观的概念资产负债观是指制定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关于某类交易的会计准则时,首先会定义和规范此类交易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与负债的变化,计算企业的收益,用期初净资产减去期末净资产,得到的差额就是收益。
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者负债的价值减少,企业就产生了收益。
这种计量主张强调的是交易的实质,先确定资产与负债的变动情况,再确定收益。
(二)收入费用观的概念收入费用观则是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关于某类交易的会计准则时,先确定与该交易相关的收入与费用的直接计量和确认。
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就是收益。
故要先确认收入和费用,才能确定收益。
这种计量主张的强调的是交易,要与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合使用,先产生收益,后计量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收入费用观概念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
内容该方法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缺陷收入费用观不足之处是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反映的收益也不够全面。
2收入费用观理论与资产负偾观理论差异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上不同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
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
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收入和费用只是对前者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明细说明。
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然后再将其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
因此资产和负债要素只是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
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
浅谈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与思考
浅谈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与思考摘要: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两种不同的计量企业收益的会计理念,不同的理念选择不仅会影响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会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准则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同时,会计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资产负债观成为新准则重要的理念基础。
本文从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入手,并结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理念转变,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做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费用观思考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概念辨析收入费用观是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企业的收益,强调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收入只有在经济事项或交易已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确认,同时在配比原则的基础上确认的为获取收入而耗费的费用,收益是二者的差额,即:利润=收入—费用。
而资产负债观是指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不包括所有者投资或派给所有者造成的净资产的变动)二者比较的结果,即:本期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分配—所有者新增投资。
根据资产负债观,企业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交易的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资产增加或负债的减少,都可以确认为企业收益的增加。
举例说明,企业年初购置一项价值为200万的投资,年末的时候该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是220万,在收入费用观下,20万的公允价值变动是为实现的企业收益,不需要确认为企业的收益,只有立即处置了才可以确认为收益,而在资产负债管下,投资价值的变动导致企业期末净资产增加了20万,即使企业尚未处置该项投资,属于未实现的企业收益,企业也应该确认20万的收益。
二、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比较(一)会计目标的差异会计目标的两个代表性流派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的要求,而资产负债观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受托责任观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受托责任观下投资者更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反应的主要是基于历史成本的经营业绩的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收入的确认强调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负债观与会计目标具有相关性。
会计目标也称财务报告目标。
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收入费用观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而资产负债观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其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种观点认为, 财务报告主要反映现时的信息, 即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如果要求决策有用,信息就要面向未来, 所以资产的含义就要解释为未来的经济利益。
决策有用观的计量理论基础是公允价值。
而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也正是资产负债观的要求。
我国以前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所得税费用会计处理都是依照收入费用观, 从时间性差异出发, 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往往产生大量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
递延税款项目更多地扮演了起平衡余额作用的角色。
而新准则则统一规定对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要求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 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的差异计入暂时性差异。
按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分别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准则的这一核算方法的改变, 正是资产负债表观的典型体现, 它将着眼点从利润表转移到了资产负债表上,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