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变化的水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案首师大版

合集下载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1水到哪里去了
 2给水加热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4冰
 5云雾雨
 6腊
 7生锈
 8发霉
 9推力和拉力
 10浮力
 11摩擦力
 12找找身边的力
 期中检测
 (一)《变化的水》单元
 体现新课标:在这一单元,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的探究,进行试验、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先思考的习惯,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单元教学内容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第2课给水加热。

【优质教案】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word教案

【优质教案】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word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变化的水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学目标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试管烧杯水铁筒温度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导入:1.谈话:我们来看一个自然现象(课件演示),室外冷,室内热,室内的玻璃上常会有一层小水珠,这是为什么?学习新课1.谈话:为了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1)两支同样大的试管,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填好实验记录。

(2)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学生活动猜想可能和玻璃的温度有关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汇报结果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分小组实验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填写记录,汇报学生小组资料交流,评选最好的资料汇报。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科学态度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启发学生推想露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会在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这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提问:你还见过哪些水蒸气的凝结现象?3.讨论:夏、秋季节晴朗的早晨,在小草的叶片上常会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露。

(1)露是从哪来的?(2)露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吗?(3)露是从草叶等物体中渗出来的吗?(4)露是怎样形成的?4.实验:(1)在一个铁筒里放进一些冰和水,把铁筒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观察铁筒外壁上发生的现象。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铁筒不同远近的温度,并记录。

(3)小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水珠。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珠的来源,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珠的来源,观察和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水珠的形成过程,科学解释。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水珠的来源。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珠现象。

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水珠的来源。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璃片、水滴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珠现象,提出问题:“水珠从哪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珠现象,如露珠、水滴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

3.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在玻璃片上滴水,观察水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4. 分享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成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思考。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珠的来源,解释水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水珠现象,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六、教学内容1. 课堂讲解:水珠的形成过程,生活中的水珠现象。

2. 实验演示:水珠的形成实验,如蒸发、凝结等。

七、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讲解水珠的形成过程,如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等,引导学生了解水珠的来源。

2. 实验演示进行水珠形成实验,如蒸发、凝结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珠的形成过程。

3.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珠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水珠从哪来 教学设计

小水珠从哪来  教学设计
小水珠从哪来教学设计
课题
3.5小水珠从哪来 课时:1课时 课型:
主备教师:
集备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授课时间: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加热或遇冷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 2.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 都是同一种物质。 3.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 验结论, 4.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难点 重难点:了解水的形态及各种变化 教具、学具 冰块、烧杯、玻璃片
教学设计
导入
洗澡的时候总会发现镜子上雾蒙蒙的,还有许多的小水珠。你们遇见过吗?
新 课 (PPT 给出图片)
(分)
自主 合作 探究
模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玻璃、杯子和冰块,想一想,该怎样模拟? 生 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再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 生 2:冰块不能放 太满,不能碰到顶上的玻璃片,这样方便观察。 师:太棒了,你们考虑的都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一起实验,注意观察记录实验 现象。(学生实验操作) 3.研讨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 师:在大家分享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推测,可能会与别人的推测不 一样。没关系,我们可以把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都记录下来,再一个个判断大家 的推测是否符合所有的实验现象。 师: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有——①玻璃片外面出现小水珠;②杯子里面的冰块在 融化;③玻璃存在厚度;④杯子周围起雾,用纸巾沾了一下,会变湿了。(此处 教师可用板画替代) 师:大家的推测有——①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②杯子外面 出现的水珠是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形成的。你觉得推测一更能说 明所有的实验现象,还是推测二呢?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word教案 (1)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word教案 (1)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变化的水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一、教学目标
(一)态度、情感
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根据凝结实验想象露的形成过程的能力。

2.会做水的凝结对比实验,会做露的模拟试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变成小水珠。

2.知道露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
(一)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变成小水珠。

(二)知道露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热水不容易采集和管理,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四、教学准备
(一)分组:烧杯里装温度略低于室温的水、试管架、试管、酒精等、小铁桶、托盘。

(二)学生准备:冰块儿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水蒸气小水珠
吸热
水蒸气水
(气体状态)(液体状态)
放热。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珠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观察身边的水珠现象。

2. 学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水珠产生的原因。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水珠现象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水珠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水珠现象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珠。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水珠现象。

二、探究水珠的来源(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水珠产生的原因。

三、总结与提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珠的来源。

2.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身边水珠现象的关注程度。

2. 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第二章:水珠的形态教学目标:1. 学生认识水珠的不同形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水珠的不同形态。

2. 学会描述水珠的形态。

教学难点:1. 观察和描述水珠的形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水珠形态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观察水珠的形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水珠形态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水珠的形态。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水珠形态。

二、探究水珠的形态(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水珠有哪些不同的形态?”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水珠的形态。

三、总结与提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珠的形态。

2.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珠形态的认识程度。

2. 学生描述水珠形态的准确性。

第三章:水珠的性质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水珠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珠的性质。

2. 学会观察和实验。

2019年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PPT课件

2019年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PPT课件
浴室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镜子) 产生小水珠。
(2)冬天,卧室窗户上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 的?
卧室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里层 玻璃)产生小水珠。
模拟自然界中露的形成
实验记录:
铁盆外壁上出现的现象是:有大量小水珠形成。
结论:
水蒸气遇到冷的铁盆凝结成大量小水珠。
冰 表4-1水变成冰温度条件记录表
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时
实验现象
冷石头外壁 有小水珠产生
热石头外壁 没有小水珠
实验结论
表3-1石头外壁发生现象记录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冷石头外壁 有小水珠产生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 (石头),会在表面产 生小水珠。
热石头外壁
没有小水珠
水蒸气遇到热的物 体(石头),不会 在表面产生小水珠。
(1)浴室里镜子上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2001198年-2小01学9学P年PT下课册件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
小水珠是从 哪里来的
实验4 研究小水珠的形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李媛良
猜想
1、热的石头上有小水珠。 2、冷的石头上有小水珠。 3、热和冷的石头都有小水珠。 4、热和冷的石头都没有有小水珠。
表3-1石头外壁发生现象记录表
测得温度
烧杯内盐水的温度:℃
试管中水开始结 冰时
试管中水的温度:℃ 试管中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烧杯外壁的变化是:
出现了一层小冰霜。
0℃ 结论:水成冰的温度是
放热

水蒸气
(气体状态)
吸热
放热
放热
吸热

(固体状态)
吸热
(液体状态)

最新首师大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精品教案(2)

最新首师大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精品教案(2)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变化的水1.水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态度、情感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科学能力1.初步具有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2.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2.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二、教学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三、教学难点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分组:烧杯里装温度略低于室温的水、毛笔、玻璃片、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一)导入(二)认识蒸发现象谈话观察讨论1. 今天我们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用湿布写出课题)2. 请同学们用手蘸着水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字进行观察。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1.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

水到哪里去了?你看到它跑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不站起来)用水写字在桌上学生观察自由发言提问2.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常温水变成了空气(三)认识蒸发会降温讲解提问讨论讨论实验1讲解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因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1.怎样能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2.水温呢?3.怎么测水温?4.教师讲解测水温的方法5. 把温度计的下端放入略低于室温的水中,过一会儿拿出温度计,它所显示的温度会怎样变化?记录下你的猜想。

6.先用温度计测量市内的温度,然后温度计的下端放入略低于室温的水中,测量水温,最后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

7.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8.这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会出汗,人会感到很热,但人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为汗蒸发时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 变化的水 3 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首师大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 变化的水 3 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首师大版

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一、教学目标: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五、教学过程:。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本/
年度: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变化的水
1.水到哪里去了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
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蒸发现象。

2.难点及突破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挂图:水的蒸发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水蒸气:没有颜色蒸发吸热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加快蒸发:温度高透明的气体蒸发面积大有风。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3).doc

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水到哪里去了》 教案(3).doc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变化的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蒸发时会降温。

初步具有根据蒸发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初步学会设计使酒精、汽油蒸发的实验。

感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初步具有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教学难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仪器、实物。

2.学生准备:垫板、毛笔等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今天我们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用湿布写出课题),请同学们用毛笔或手蘸着水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字进行观察。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

写字、观察。

引起兴趣。

注意细心观察。

2.讨论: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

水到哪去了?你看到它跑了吗?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讨论发言。

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因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二、新授1.怎样能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2.再测量一下烧杯中的水温有多少度?哪一处的温度稍低一些?3.思考:把温度计从低于室温的水中拿出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记录下你的猜想。

学生看教室里挂着的气温计,再测量水的温度,报告气温、水温的温度数猜想。

培养实验能力、记录能力。

4.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

5.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解释实验结果。

培养分析能力。

6.讲述:刚才看到的温度下降的现象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出大汗,这时人会感到很热,但人体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为汗液的蒸发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

五年级科学上册 云、雾和雨 1教案 首师大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云、雾和雨 1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变化的水5. 云、雾和雨目标:1. 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使学生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结成的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2.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通过认识云、雾和雨的成因,使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使学生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结成的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难点:学生结合白气形成的实验现象,推理云、雾的形成。

教具准备:热水、烧杯、冰过程:一、引出本课研究的问题:云和雾的形成。

1. 打开书12页,欣赏图片中的云和雾。

并思考:云和雾各是什么样的?2. 关于云和雾你想了解它们的哪些知识。

估计1:学生会想到研究他们是怎么形成的。

对策: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研究。

估计2:学生没有想到。

对策:由教师提出。

估计3:学生可能会谈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它们什么时候出现,雾有没有毒等?对策: 引起学生之间的交流:谁知道,谁能帮他们解答。

带学生都不能解答时,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通过实验——白气的形成,使学生知道云和雾的成因。

1.提问:要想研究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从哪做起呢?估计;学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研究。

对策:先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小结:云和雾都是白色的,有时候云也是其他的颜色。

3.谈话: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白烟,或白气吗?(如果学生没有想起来,师出示热水杯)4. 问:杯中的白气,过一段时间后会怎样?5.小组活动:在杯口不冒白气后,在杯口上方放一块杯,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6. 听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由此你想到:白气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7.讲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8. 小组交流:结合这个实验现象,推理云和雾是怎么形成的?9.听汇报:倾听要求:他们的推理过程你是否赞同,如果不赞同,指出是那部分不赞同?教师要求:倾听学生的语言表述:是否完整,意思是否连贯,不足之处,如果倾听的同学没有发现,教师要注意指出来。

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通用12篇)

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通用12篇)

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篇1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能在讨论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视频。

2、经验准备:对晴天、阴天、雨天的天空中云的特征有印象。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再现生活中幼儿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兴趣。

1、师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后,为什么池塘、水库的水不会溢出来?水到哪里去了?2、幼带问题看视频《小水滴旅行记》师提问:说一说小水滴有哪些变化?到了哪些地方?二、现象感知:验证猜想,初步感知水和蒸汽互变现象。

1、师操作:点燃酒精灯,把烧杯中的水进行加热。

2、师提问: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三、知识提炼:观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直观了解雨的形成过程1、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里的小水滴旅行,说一说水蒸气到哪里去了?雨从哪里来?为什么池塘的水不会溢出来?师总结:水加热,变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变云,云遇冷,边水,下落变雨。

四、拓展延伸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水珠从哪里来的教案篇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认识水珠,了解它的作用和特点。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接下来小编搜索整理了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更多精*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过程和方法:1、能观察到装有*块的烧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塑料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块的关系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据对验*假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科学要实事求是;科学结论的形成是复杂的、严谨的。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烧杯、可乐、*块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在每个组的桌子上放一个装有*块的玻璃杯,让学生仔细观察师:请你们仔细瞧瞧烧杯的外壁,你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到的跟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摸一摸玻璃杯的外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摸摸烧杯的外壁,看看有什么感觉?3、说一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类似的现象,谁愿意来说说?4、师小结: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今后仍然要有乐于观察的精神,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二、假设水珠的形成因素,制定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师:请围绕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大胆猜一猜!2、说说自己的猜测(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3、根据猜测在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好实验计划师:做实验才是我们验*猜测是否合理的最好方法,但是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还应该做好什么?师:对啊,我们要先做好实验计划。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在你们小组内讨论并把你们的设计填写在实验研究表上。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5课时,与第6课时《水和水蒸气》共同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变化有关系。

《水珠从哪里来》是由“冰冻的矿泉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孩子们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找证据—修正假设”的一系列探究过程。

本课最终并不解决“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只是让孩子们对问题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对每种可能的解释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质疑和作进一步观察等活动,获得更多的证据,从而帮助学生修正、完善原来的假设,或做出新的假设。

【学情分析】笔者在参加学校课堂教学评比时,选定了《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题。

两次试教下来,发现关于水珠从哪里来的错误前概念很难转变,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水珠是从杯子里漏出去的、或者是跑出去的。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少,学生的前概念难转变的情况,需要解决前概念难转变的教学现状。

【设计理念】以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现有学情,笔者决定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前测备课—课中聚焦—后测评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装冰的玻璃杯外面的水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并且与瓶内的冰有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对科学现象做出自己的猜测,并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解释;能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实验,来对冰水杯外的水珠来源做出合理的猜测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猜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实验探究,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对水珠来源的猜想。

【教学材料】S:一瓶常温水、一瓶冰水、一瓶红色冰水、瓶盖、一块抹布、实验记录单、彩色小纸片T:一杯冰水、一瓶有色冰水(红色)、一张大表、课件、微视频【教学过程】(T课前:今天上课前,每位同学会发到一张彩色纸片,它对我们这节课非常重要,请同学们暂时放在口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一、教学目标: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发生凝结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