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质量管理名词解释
企业管理咨询名词解释(自考)
企业管理组织: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企业生命周期:指企业从创立、成长到衰亡所经历的发展过程。
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阶段一样,企业生命周期也分为不同阶段。
在每个阶段上,企业会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征,会遇到不同的组织危机。
因此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为组织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纵向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组织纵向分工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层次的设置以及企业高层同中下层之间的集权分权关系。
横向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组织横向分工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部门划分和职权配置等内容。
M型结构:企业管理体制基本模式之一,亦称联邦分权制。
主要特点:(1)企业的第二级机构不是按职能而是按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等来划分部门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单位,即事业部。
(2)实行分权化管理。
按照“统一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公司同各事业部之间的关系。
(3)事业部是一个利润责任中心。
H型结构:企业管理体制基本模式之一。
这是一种较事业部更为彻底的分权结构。
它具有以下特点:(1)母公司和子公司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是资产上的联结关系。
(2)子公司与事业部不同,在法律上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企业。
ECRSA原则: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中有问题的环节进行改进的方法之一。
他是由取消、合并、调序、简化、自动化和一体化等六种方法组成。
爆破式变革:企业组织变革方式之一。
这种方式往往涉及公司组织结构重大的以至根本性的变更,而且宣布改革后在较短时间内限期完成,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
科技管理:指企业对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工程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总称。
它包括(1)科学研究的管理(2)技术开发和日常技术工作的管理。
知识密集型技术战略方案:这是以技术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即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为主的技术战略。
特点一是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和高等技术工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二是设备厂房等硬技术的投资相对较少,而试验设备投资相对较多;三是出样品、样机和软件等技术成果。
(完整word版)自考_00153质量管理学_复习资料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1)1、质量:根据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被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2、实体: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和过程,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
3、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4、产品质量:反映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
6、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8、质量环:从最初识别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又称为质量螺旋或产品寿命周期。
9、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给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10、质量管理学:关于质量的一般规律、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客观规律的学科,既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又涉及数学、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并且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属于“边缘学科”。
11、五方受益者:顾客、职工、所有者、供方、社会。
12、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C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管理途径。
”具体地说,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职工以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使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均能受益,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和发展。
安徽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
安徽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103、首批样品检验:对供应商的样品进行的检验。
其目的在于审核供应商有无质量保证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成批进货的质量水平提供衡量的依据。
104、成批进货检验:又称进厂检验。
在供应商正常交货时对该批物资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进入生产过程,并为稳定正常的生产秩序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
105、工序检验:在某加工工序完毕后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的半成品流人下道工序。
106、首件检验:在生产开始时或工序因素调整后,对制造的第一件或前几件进行的检验。
107、巡回检验:检验员在生产现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加工产品的一定数量间隔对有关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108、成品检验:又称最终检验或出厂检验。
对完工后的成品质量进行检验,其目的在于保证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不入库,以确保用户利益和企业自身的信誉。
109、流程图:表明从原材料和零部件投入到最终成品出厂的整个过程中各项工序安排的一种图表。
它既包括了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也包括了有关运输和贮存过程。
110、A类不合格:根据判断和经验,易于对产品的使用者、维护者或产品有关人员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
111、B类不合格:易于造成故障或大大降低单位产品预定实用性的缺陷。
112、C类不合格:不严重降低单位产品预定的实用性,或不严重违背规定的标准,只轻微地影响单位产品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缺陷。
113、检验指导书:企业检验人员开展检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4、不合格:又称不符合。
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
115、不满足:一种或多种质量特性或质量体系要素对规定要素的偏离或减少。
116、不合格的控制:对材料、零部件或成品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所采取的措施。
117、返修:对虽然可以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使其满足预期的使用要求的不合格晶所作出的处置。
118、降级:对因外表或局部的质量问题达不到质量标准,又不影响主要性能的不合格品所进行的降低级别的处置。
自考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简答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名词解释: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简答题和论述题: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P5—6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简述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P6答:①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③管理的层次: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管人员、基层主管人员。
3、简述管理学的特点?P11—12答:①一般性②多科性③历史性④实践性4、简述系统的特性?P19答:①整体性②目的性③开放性④交换性⑤相互依存性⑥控制性5、简述系统的观点?P19—20答: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等效观点⑨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6、简述管理的两重性?结合实际谈一谈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P8-10答:①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②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意义: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
质量管理学自考题-7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质量管理学自考题-7(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1.关于满意的顾客与忠诚的顾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SSS_MULTI_SELA 满意的顾客未必就是忠诚的顾客B 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 忠诚的顾客一定是满意的顾客D 忠诚的顾客服务成本较小,对价格敏感度较低E 满意的顾客会购买组织的产品,而不会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分值: 1答案:A,B,C,D[解析] 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忠诚的顾客必然是满意的顾客,但满意的顾客未必就是忠诚的顾客,不满意的顾客很难会是忠诚的顾客。
忠诚顾客的服务成本较小,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满意的顾客会购买组织的产品,但也会光顾竞争对手。
答案为ABCD。
2.决定顾客忠诚度的因素有______SSS_MULTI_SELA 组织对顾客的重要程序B 顾客的满意度C 组织对顾客的吸引力D 顾客参与组织业务决策的程度E 组织与顾客的关系分值: 1答案:B,C,D[解析] 顾客忠诚度由顾客满意度、组织对顾客的吸引力和顾客参与组织业务的程度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答案为BCD。
3.测量顾客满意度的途径主要有______SSS_MULTI_SELA 顾客调查B 产品提供登记C 投诉的处理和跟踪D 交易数据分析E 顾客接触点和流失顾客分析分值: 1答案:A,B,C,D,E[解析] 测量顾客满意度的途径主要包括:顾客调查、产品提供登记、投诉的处理和跟踪、交易数据分析、顾客接触点分析和流失顾客分析等。
其中,顾客调查是目前测量顾客满意度的主要方法。
答案为ABCDE。
4.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中包括______SSS_MULTI_SELA 明确测量的目的并识别测量的事项B 选择有效的信息收集过程和方法来收集顾客反馈数据C 综合分析和评价满意水平并沟通测评结果D 讨论测评发现E 计划顾客满意度改进活动分值: 1答案:A,B,C,D,E[解析] 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包括了四项关键的活动:(1)明确测量的目的并识别测量的事项;(2)选择有效的信息收集过程和方法来收集顾客反馈数据;(3)综合分析和评价满意水平并沟通测评结果;(4)讨论测评发现并计划改进活动。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
自考《现代管理学》学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管”、“理"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或物的管束处理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其他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4、所谓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影响信息的再输出,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5、企业再造的目标不是渐进改变或局部改善,不是简单的产值、利润的增加,而是要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故企业再造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
6、所谓“红海”:是指当前业已存在的饱和市场,其利润前景暗淡,恶性竞争此起彼伏。
7、所谓“红海战略”,是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8、决策: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9、所谓战略决策,是指决策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响深远的决策.10、所谓战术决策,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11、所谓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12、所谓决策规则,是指决策者在选择决策方案时遵循的决策程序和方法。
13、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14、决策中枢系统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
15、决策信息系统是指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决策信息的组织体系。
16、职位是依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立的具体工作岗位。
17、所谓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客观全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8、所谓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从个人利益出发,主观片面地理解组织共同目标。
19、所谓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2013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06089
三。
名词解释:1.劳动关系: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职工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3.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5。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
6。
劳动就业权: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7。
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再就业方面一律平等,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8。
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工作)之后所获得的休息休假的权利。
休息休假: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意以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9。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10。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依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11。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而言,是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
12。
劳动就业: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过程;从劳动法的角度看,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公民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13。
劳动就业具有以下特点其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在我国境内,具有我国国籍的公民一般应满16周岁,包括能够参加劳动的残疾人;外国的公民应年满18周岁。
14。
下岗:指劳动力与劳动岗位相剥离的状态。
15。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之间关于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6。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3.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4.风险型决策: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风险性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若干种状态是随机的.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过程.6.激励通常和动机连在一起.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的精神状态.它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在管理实践中,“激励“指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即为了特定目的而影响或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的过程.7.目标管理: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8.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9.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由于是时候控制,所以无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但可为未来活动提供借鉴.10.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它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组织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且,控制系统越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11.程序化决策就是可以根据既定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把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统一起来,进行优化的一种决策管理学意义上的控制是指对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及其效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并从中发现偏差,进行校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和计划顺序实现的过程.12.组织设计:组织目标已经确定,决策与计划一旦制定,为了保证目标与计划的有效实现,管理者就必须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整合这个架构中不同员工在不同时空的工作并使之转换成对组织有用的贡献.组织设计涉及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在职务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管理部门设计和纵向的管理层级设计.13、程序化决策: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至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学简答题1、简述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关系可分为以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和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以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指接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简称价值活动;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指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业务活动.2、简述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因而结果不确定.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又包括:1等可能性法;2保守法;3冒险法;4乐观法;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3、简述权变领导理论“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领导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4、简述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5、简述管理的本质含义管理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决策,以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就是以确定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活动.6、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做出决定或选择.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1环境;2过去的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组织文化;5时间;6知识和信息;7判断准则;8决策方法7、简述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一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实现了企业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三是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8、简述KT分析法其中心思想是强调问题诊断必须符合条理化的逻辑步骤,KT法是一种思考系统,即就事情各自的程序,按照时间、场所等,明确区分发生问题的情形和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形,由此找出原因和应该决定的办法.KT法共分四个程序:查明原因、决定选择方法、危险对策、掌握情况.9、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领导者则是由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认同和追随而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者.10、简述期望理论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取决于该活动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激励力,表示某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V-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网络综合-自学考试自考指南: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两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按管理层次划分:1.高层管理人员2.中层管理人员3.基层管理人员按管理领域和专业划分:1.综合管理人员2.专业管理人员管理学有以下特点:1.一般性2.综合性3.历史性4.实践性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就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出生于法国,是欧洲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决策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计划,亦称谋划、筹划或规划,是指在工作或行动之前,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与决策,对未来工作或行动作出全面筹划和部署的一系列活动.计划的基本特征是:1.目的性2.首位性3.普遍性4.实践性5.效率性计划工作的任务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要做why,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所谓决策,就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的具体内容: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做分析评价.4.决策要进行优选.5.决策要进行实施的.决策的作用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2.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和基本职能.3.决策在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略决策又称宏观决策或全局决策,战术决策也称作微观决策或局部决策.网络图的编绘规则 1.两个事项结点之间,只能出现一个作业.2.表示作业的箭线之间,不能直接接触.3.网络图中不能出现循环闭合路线.4.每个网络图只能有一个起始事项和一个最终事项.5.设置虚作业只表示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6.尽量采用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所谓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系统集合,它有一个特定的目的,由一群人所组成,有一个系统化的结构.组织的特点:1.组织要有既定目标2.组织要进行分工与合作3.组织要有权债制度.组织工作是指根据一个组织的目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加以分类和归并,设计出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人员,分工授权并进行协调的过程.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框架,是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统一指挥原则2.有效管理幅度原则3.权责对等原则4.柔性经济原则5.精干高效原则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制组织结构.适用于技术较为简单、业务单纯、规模较小的组织.2.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比较适合.3.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用于采用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战略、业务范围比较广、市场范围大的大型组织.4.矩阵制组织结构.适用于一些需要集中多方面专业人员集体攻关项目或企业.5.网络结构.所谓授权就是指上级给予下级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行动.人员配备的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2.任人唯贤原则3.因事择人原则4.量才使用原则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6.人事动态平衡原则7.照顾差异原则组织变革的类型:1.战略性变革2.结构性变革3.流程主导性变革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从定义上区别领导与领导者: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鼓励和影响组织成员或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者是指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权利实现领导活动过程的人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激励人充分发挥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亚布拉罕马斯洛创立了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较适合.有效的激励方案既能鼓励员工的积极行为,也可以惩罚有害的行为.管理学之中的控制,是由管理者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或标准进行的测定、衡量和评价,并促使工作既定目标实现的过程或实现更高既定目标的过程.市场营销控制是对市场营销因素与活动进行组合的控制.4P指: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控制工作的类型:1.前馈控制2.现场控制3.反馈控制控制工作的要求:1.适应性的要求2.及时性要求3.灵活性的要求4.经济性的要求预算控制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预算控制系统具有准确性.预算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客观、及时、精确.通过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来降低成本的控制就叫成本控制.创新又城革新或改革.概念包括: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管理创新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注重性原则4.反向思维原则5.综合交叉原则管理创新的过程:1.寻找机会阶段2.创意形成阶段3.创意筛选阶段4.创意验证实施阶段.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不同点在于: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收集、检查、分类、存贮和传输等,对信息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提出多么特殊的要求.而知识管理与此大不相同,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使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而且是持续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1.学习型精简2.扁平化3.有弹性4.不断创新5.善于学习6.自主管理7.领导者的新角色简答题一、何谓目标管理它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内容有哪些所谓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在管过程中,通过制定、控制和评价管理目标,对全部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特点:1.目标的整体性2.目标的激励性3.重视最终成果4.应变性基本内容:1.定总目标和方针.2.据总目标和方针,自上而下地依次制定单位内部各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3.委任权限,制定措施,执行目标,并检查目标执行情况,保证目标最终实现.4.评定成果,表彰奖励.二、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标志及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有哪些授权的益处、授权的基本过程如何集权是指在组织系统的较高层次中,决策权要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在组织系统的较低层次中,决策权可一定程度的分散.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主要有:决策的数量、决策的范围、决策的重要性、决策的审核.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包括;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成长方式、管理哲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控制技术与手段.授权可使高层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处理重大问题;授权可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人在中等压力下工作绩效更佳;可提高下属的士气,增强其责任心,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增长下属的才干,有利于选择和培养管理人员.授权的基本过程包括:1.任务的分派2.权力的授予3.责任的明确4.监控权的确认三、何谓沟通简述沟通的过程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又称沟通联络,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或对象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沟通的过程:1.发送者发出信息2.编码3.媒体4.接受5.反馈四、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如何克服有效沟通的障碍:1.语言障碍2.语义曲解3.心理障碍4.过滤的障碍5.时间压力的障碍6.信息过多的障碍沟通障碍的克服:1.对所要发送的信息必须有认真的准备2.尽可能传递有效的信息3.及时反馈与跟踪4.增加沟通双方的信任度5.改善组织结构6.领导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7.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善于运用非正式沟通8.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沟通的影响五、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的含义与优缺点是什么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积极预防的控制.优点:1.防患于未然2.不易造成冲突3.适用范围广泛.缺点:主要是资源、精力投入较大,正确运用相当复杂,一旦失效,就会造成控制系统的性能变化.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优点:1.由于指导及时,因而可减少损失,具有指导职能与及时效果;2.可提高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缺点:1.受管理者时间、经理、业务水平的制约;2.现场控制的应用范围较小;3.易形成心理上的对立.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优点: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缺点:实施措施前,偏差已产生,时间已滞后.六、什么是柔性管理内容有哪些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灵活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和灵活的,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市场导向的快速变化的,信息沟通是畅通的和便捷的,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反应和调整管理.柔性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也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柔性管理的内容:1.强调感情管理、塑造企业文化、推行民主管理、重视人才培训、人力资源开发.2.强调组织的柔性化3.强调战略决策的柔性化4.强调营销的柔性化5.强调生产的柔性化6.强调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7.强调视觉标识管理七、什么是危机管理有效的危机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危机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为防范危机、预测危机、规避危机、化解危机、渡过危机、摆脱危机、减轻危机损害,或有意识利用危机等等,所采取的管理行为的总称.危机管理的原则:1.预防第一原则2.公众利益至上原则3.全局利益优先原则4.主动面对原则5.快速反应原则6.统一对外原则7.真诚坦率原则2010年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简答题1、管理的二重性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4、系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5、权变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6、法约尔认为企业的职能包括哪些7、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有哪些8、西方“管理运动”的观点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9、管理的基本职能10、什么是例外原则11、简述霍桑实验12、计划工作的步骤13、计划的表现形式14、什么是计划工作15、计划工作的特点16、预测的类型17、什么是目标管理其优缺点18、决策的概念和特征19、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20、什么是组织工作21、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2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各自的特点23、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4、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25、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26、什么是主观决策法27、什么是直线职权28、人员配备的含义组织工作的基本原理29、内部提升方式的优缺点30、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自考本科管理学原理题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1.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2.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3.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1.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
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2.3.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4.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3.1。
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3.2.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3.3.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4.1.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4.2.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4.3.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4.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自考本 质量管理学(00153)考点汇总
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第一节当代管理环境的特征1.被人们称为“3C”的是变化(Change)、顾客(Customer)和竞争(Competiton)。
2.当代环境的最的特征(PEST)政治、经济、技术、社会。
3.企业适应环境必须具备的FFII特征:快速、灵活、创新、不断改进。
4.简述当代管理环境的特征:①日益剧烈的变化;②掌握主导权的顾客;③无所不在的竞争。
5.简述3c对企业组织及其行为方式的影响:(1)从组织的目标来看,将从以往单纯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转向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的目标。
(2)从企业的组织来看,组织的结构将日益扁平化,部门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甚至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将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3)从组织间的关系来看,组织间将出现一种新型的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同时,协作也在不断地加强,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以及技术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创新的发生。
☆第二节质量的含义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质量特性的分类:(1)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2)心理方面的特性、(3)时间方面的特性、(4)安全方面的特性、(5)社会方面的特性。
3.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耐用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属于时间方面的特性。
4.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服装的式样,食品的味道等属于心理方面的特性。
5.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6.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1)服务。
(2)软件。
(3)硬件。
(4)流程性材料。
7.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类型的质量特性,即魅力特性、必须特性和线性特性①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餐馆菜肴的味道属于线性特征。
②(名词解释)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民航客机中向旅客提供酒就可看做魅力特性。
③代表最低限度期望的特性是必须特性。
8.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属于“大质量”观。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2)
自考“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2)46、质量办理实施费:建立质量体系、召开各种质量会议、总结质量办理工作、奖励优秀的质量办理小组和个人等方面的费用。
47、质量本能机能: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
它所包罗的各项活动既有在企业内各部门所进行的活动,也有涉及企业外部的供应商、顾客等所进行的活动。
可分为直接质量本能机能和间接质量本能机能。
48、质量职责:对企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在质量办理活动中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的具体规定。
49、产品的社会需求分析:通过了解顾客现实的和隐含的需求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改进意见,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数量、价格以及投放市场的时间。
50、报警信号:产品质量变劣的一种反映。
包罗:必然时期的顾客申诉、索赔、退货等的次数,必然时期销售额的下降情况,必然时期的保修费用额等。
51、营销:从质量办理学的角度看,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第一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调研,主要目的是识别顾客的需要,适本地确定产品质量要求并形成文件。
52、产品构思:又称产品设想。
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按照社会、自然环境、技术发展动向结合顾客的需要提出来的。
开始时可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想法,它可以由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提出来,也可以由企业职工,包罗技术办理人员、销售人员、生产工人提出,还可以由顾客直接提出。
53、设计评审:为了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若有问题还要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对设计所作的综合的、有系统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
54、设计验证:对某项规定的活动所进行的检查,以确定该项活动达到了规定的要求,这些规定要求主要是指产品规范。
55、设计确认:对最终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确定该产品达到了顾客要求,满足顾客的需要。
56、初期评审:设计工作的基础和起点,这一阶段要求对方案作出概略的分析和论证工作,其内容偏重于对技术理论、设计原理以及技术经济效果和实现技术方案的可能性等方面的论证和评审。
自考质量管理一名词解释
1.卓越绩效模式: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的(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评价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4. 顾客满意:是指 ISO9000 标准将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5. 职位分析:是指对某特定的职位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职位分析的主要成果是写出职位描述或职位说明书。
6. 计量数据:是指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这类数值的这类数据,就叫做计量数据。
7. 顾客关系价值:指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从成为企业顾客、与企业建立关系、最后流失或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在获得满足即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带来各个方面的收益和好处。
8. 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或限制的方法,来改变某些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的过程。
9. 供应链优化:是对于供应链绩效所进行的动态的管理和持续的,可测量的改进,从而为有关各方,包括间接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创造价值。
10. 流程图:是指用一些简单、容易识别的标示符号表示一个过程(如加工过程、检验过程、改进过程等)的步骤(或活动)的图示技术。
11. 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12. 标高分析:是指“对照公认的领先组织或最强的竞争对手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功因素进行衡量的结构化的过程”。
13. 设计验证:是对设计活动所进行的检查,以确定设计达到了规定要求,这些规定要求主要是指产品规范。
14. 可靠性工程:是关于设计、制造和保证产品具有高可靠性的知识和技术。
15. 培训需求分析: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00054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1.健因素: 得到后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2.反馈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工作的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并将它作为未来行为的基础3.命令一致原理: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执行命令中发生的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就会越大。
4.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即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出来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5.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
通常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的配备。
6.直接管理原理: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
7.激励因素: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也没有不满的因素;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8.管理审核:管理审核是指系统的评价坚定全部管理工作绩效的一种控制方法。
9.预测: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
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10.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11.控制工作: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12.预算:预算是指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13.91型管理:即独裁的、重任务型管理:管理者对生产极度关心,对人几乎或根本不关心。
14.零基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着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15.现场控制: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主要是基层管理者所采用的控制工作方法16.组织工作:组织工作是指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自考质量管理学(00153)真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一)试题2010.7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质量特性的分类,属于技术方面特性的是(A )A.汽车的速度B。
耐用品的可靠性C.食品的味道D.电力供应的及时性2。
下列属于鉴定成本的是( B )A。
产品评审费B.在库物资复检费C。
工序控制费D.诉讼费(外部故障成本)3。
提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关注14个要点的质量管理专家是( A )A。
戴明B.休哈特C。
石川馨D.费根堡姆4.组织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组织的( D )A。
宗旨的要求B。
愿景的要求C。
战略的要求D.价值观的要求5.企业员工培训最常用的方法是( D )A。
讨论法B.角色扮演法C。
演示法D。
讲演讲授法6.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最早起源于( A )A.摩托罗拉公司B.通用电气公司C。
IBM公司D。
索尼公司7.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的国家是(B )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日本8。
在ISO9000族标准中,其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度的标准是( B )A.ISO9000B.ISO9001C.ISO9004D。
ISO190119。
测量顾客满意度的主要方法是( D )A.产品提供登记B。
投诉的处理和跟踪C.交易数据分折D。
顾客调查10。
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的最终责任是面向( C )A.管理层B.一线员工C.外部顾客D.内部顾客11.我国企业界以往将战略计划活动这一过程称为(D )A.战略质量计划B。
战略计划C.方针管理 D.方针目标管理12.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环节是( C )A.职业管理B.薪酬管理C。
职业分析D。
绩效考核13.小批试生产阶段的主要目的是( C )A。
进行设计定型B。
收集用户意见C。
进行生产定型 D.进行模拟试验14.把顾客需要、新技术和过去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产品规范的活动过程属于( A )A.设计过程B。
生产提供过程C。
支持过程D。
供应和合作过程15.质量改进的成果主要来自于( D )A.成本的降低B。
运营管理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运营管理自考名词解释汇总一、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各项运营活动,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制定长期发展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战略和策略。
战略规划需要对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供应链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运营战略。
2. 运营组织运营组织是指企业为实现运营目标,对人员、设备、工艺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确定组织结构、制定岗位职责、建立沟通协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3. 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根据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需求,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它包括物料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指在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生产或服务的计划,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按时交付和供应。
生产计划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5.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各类方法和技术,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检查、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优秀的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6.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跨越组织界限的合作和协调,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有效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7.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对企业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促进运营目标的实现。
绩效评估包括设定指标、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步骤。
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自考自考是指自学考试的简称,是一种不需要参加正式教学,通过自学获得学历的考试方式。
自考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为特点,具有灵活性高、学习时间可自行安排等优点。
自考的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学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并进行学习和复习。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1.信息:指加工以后对人们的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
2.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
3.物流:物品从供给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4.资金流: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5.事物流:是指企业在处理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各种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过程构成了事物流。
6.信息流:是指除去物流、资金流和事物流的物理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7.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所产生的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
8.企业外部信息:又称外源信息,是从企业外部环境传输到企业的各种信息。
9.企业部信息:又称源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10.常规性信息:又称固定信息,指反映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在一定时期按统一程序或格式重复出现和使用,而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信息。
11.偶然性信息:又称突发性信息,是反映企业非正常事件的无统一规定或格式的非定期信息。
12.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使得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使用和传递所需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力的过程。
13.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些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5.分解方法:把被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分解成许多人们可以容易处理和理解的细小部分,并通过对这些被分解的部分进行研究来获得对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这种处理方法就是分解方法。
16.系统方法:考虑系统的整体性,考虑系统组成部分的部关系和协同关系,这样的方法叫系统方法。
17.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及其它信息技术为核心,为实现*些系统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的信息。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名词解释归纳
第一章:1、企业: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2、跨国公司: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市场机会,以最适宜的方式在最适宜的地区进行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实现全球性的经营战略目标。
当今全球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角色,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有影响、最活跃的经济力量。
3、第三方物流:是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承担这种物流服务管理活动的企业就是第三方物流商。
4、第四方物流: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集成商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体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一过程集成。
5、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和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6、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某种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7、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8、现代企业制度: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9、企业集团: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
10、企业经营方式: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第二章:1、管理:有意识地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完整版)自考00153质量管理学名词解释
一、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产品:即过程的结果。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使无形的,还可以是两者的组合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不良:指损害顾客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不满: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烦恼,抱怨,投诉的这样一种状态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哪些特性必须特性: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也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线性特征: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能越导致满意,而越不充足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活动。
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计划旨在明确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行动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过程。
质量控制也就是实现质量目标、落实质量措施的过程。
质量改进是指实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的过程。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二、质量管理理念与框架日本的戴明奖:1951年,为纪念戴明对日本的友谊和贡献,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提议设立了戴明奖,以促进日本质量管理的发展全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通过营造适当的环境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主动精神,使人们懂得并愿意高效的工作,从而极大的促进组织的彻底转变,使人力资源发生聚变和裂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日本戴明奖 .美国马尔科姆卓越绩效模式:欧洲质量奖)的评奖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自考公司管理复习题——名词解释
1运营活动: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
2运营系统:指使上述运营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
3运营战略: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运营活动来达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4事业部级战略:是企业某一种独立核算单位或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经营单位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谋划,它要把公司经营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
5产品战略决策:产品战略决策决定企业新产品或新服务项目的引进,不同品种的组合,以及不同产品的生产进出策略。
6产品组合决策:是指根据产品投产后其成本,盈利,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等的变化,对一个企业的生产品种,生产量所做的组合和调整,其中包括新产品的引进以及对不同品种的产量的调整等问题。
7损益平衡点:是指一个量,在该点,全部生产成本等于全部销售收入。
8生产进出策略:就是指根据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确定在其整个寿命周期的哪一阶段进入和退出该产品的生产。
9学习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重复地做某一产品时,做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会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然后才趋于稳定。
10学习曲线:它所表示的是单位产品的直接劳动时间和积累产量之间的关系。
11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附加价值,从而维持和增加企业实际收入的能力程度。
12柔性:是指对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即应变能力。
13产量的柔性: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量的变动迅速增加或减少产量的能力。
14向后集成:企业从目前所从事的生产阶段进一步向生产的前一阶段发展,即供应链的上游,称为向后集成。
15向前集成:则正与向后集成相反,指企业从目前所从事的生产阶段向接近最终消费市场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向供应链的下游发展。
16虚拟集成:是指企业不通过纵向集成而利用外部资源的一种手段,进行虚拟集成的公司不拥有大量的设施设备,也不拥有大量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只是根据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满足顾客订单等企业的具体需求随时寻找外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成一种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的定义: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过程: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供方:即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不良:是指损害产品适用性的任何缺陷或差错。
通常也使用“不合格“或”不符合“两个概念表示”未满足要求。
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不满:是指顾客因产品的不良而产生的烦恼、抱怨、投诉的一种状态。
魅力特性。
是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使人生产不满的那些特性。
必须特性。
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
线性特性。
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餐馆菜肴的味道。
质量计划:指在明确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行动进行规划和部署的过程;质量控制:是实现质量目标,落实质量措施的过程;质量改进:指实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的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治理:主要解决企业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问题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内部故障成本:指交货前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
也包括失去销售收入机会的成本,如果没有不良,这类成本将会消失。
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而发生的成本。
判断是否为鉴定成本的标准为所作的工作性质而非部门的名称。
预防成本:是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
卓越绩效模式:即由国际上三大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的廉价标准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其实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细则。
ISO9000族标准: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内部顾客:指组织边界之内,某个过程中的个人或团体。
外部顾客:是那些在组织之外的组织或个人。
外部顾客处于组织边界之外,接受组织的最终产品或服务,但可能不是实际用户。
顾客的需要:是指顾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于自下而上和福祉的基本要求和欲望。
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对于某种品牌的产品或某个企业做出的长期购买的承诺。
顾客忠诚不同于顾客满意,满意体现在态度上,而忠诚则体现在行动上。
顾客关系管理:也称为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顾客满意、留住顾客、挖掘潜在顾客、实现顾客忠诚并最终获得顾客长期价值而致力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活动和管理举措。
使命:也称为宗旨、目标,反映了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价值,它回答的是“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核心价值观:也称为“关键信念”,它是一个组织所拥护的和信奉的东西,是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和永恒的信条,是一小部分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原则。
愿景:是指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
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不同于社会义务,后者指的是一个企业承担其经济和法律的责任的义务,这是法律所要求的最低程度。
战略计划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组织借助于这一过程来确立质量方面的长期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以及研发方面的目标一道在平等的基础上整合到一个综合的经营计划当中。
然后,将这一计划在整个组织中加以展开。
标高分析:对照公认的领先组织或最强的竞争对手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过程等关键的成功因素进行衡量的结构化过程。
(即找差距)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组织通过预测规划、招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配置使用、激励等一系列环节,系统地开发人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过程。
职位分析:是对某特定的职位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
组织的职位设计:是指应着眼于实现顾客的满意,能够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并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
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
激励: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或限制的方法,来改变某些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的过程。
团队:是指组织内的一群人,其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结合起来。
过程管理:是指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
具体说来,过程管理就是通过对组织关键业务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识别改进质量和运营绩效的机会,达到高水平的过程绩效,最终达到顾客满意。
系统管理:就是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把组织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确保组织各项活动协调一致,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不断实现组织的绩效改进。
设计评审:是指为了评价设计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若有问题还要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对设计所作的综合的、系统的并形成文件的检查。
质量机能展开:又称质量职能展开,是用一系列矩阵把顾客需要转换成产品技术需要、过程控制计划和操作规范的过程方法。
换句话说QFD就是以顾客为导向,用来指导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每个设计、生产和控制的决策都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的活动步骤。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那些质量管理活动。
测量:是对产品、服务、过程以及其他业务活动等的特性与结果的量化,通常用测量指标表示测量活动所产生的数量信息。
供应商关系的计划:指有关识别顾客需要、分析和制定满足需要的供应策略方面的活动。
计量数据是指可以连续取值的,或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这类数据。
计数数据是指不能连续取值的,或使用测量工具也得不到小数点以下的数据,只能得到0,1,2,3…等自然数的这类数据。
总体是指在某一次统计分析中研究对象的全体有时又称“母体”。
样本也叫“子样”。
它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且要对它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一部分个体(样品)。
变异是指在过程运行中,任何与目标或规范要求不一致的变化,有时也称为波动。
统计推断是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数据,获得关于总体未知特征的结论的一个过程。
预测性统计即基于过去的数据束预测未来的统计过程。
比如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两种预测性统计是两种有用的技术。
抽样检验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案(规则、程序),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样本(被抽取产品)进行检验,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并由此判定该批产品是接收还是拒收的检查验收方法。
抽样检验也称为验收抽样检验或抽样检查。
抽样特性曲线是指当一个抽样检验方案(N,n,A)确定后,产品批的接收(确定产品批为合格)概率L(P)与产品批的实际质量水平(合格率岁)间的关系曲线。
抽样特性曲线也称为0C曲线,曲线所反映的函数关系称为抽样检验方案的检验特性函数。
过程能力是一个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当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因素处于标准条件下,过程所具有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
控制图,它是用来区分一般原因引起的变弄还是特殊原因引起变异的工具,或者说发现由特殊原因引起的偶然波却的工具。
分层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意见等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因果图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
排列图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队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
直方图一般用于加工阶段,它是把实际加工过程中测试得出的数据按一定的组距加以分组归类做出直方图,然后与设计规格的公差范围对比,判断生产过程是否稳定。
散布图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一种简单的回归分析技术。
流程图就是用一些简单、容易识别的标识符号表示一个过程(如加工过程、检验过程、改进过程等)的步骤(或活动)的图示技术。
关系图是用箭头线表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连线图,也称为关联图。
关系图法是一种运用关系图,以群体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树图也称为系统图,是一种通过对目的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展开,以早求解决问题、实现目的的最住手段和措施的分析方法。
矩阵图是以矩阵的形式,展示相关事项中各个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手求解决问题着眼点的图形。
过程决策程序图是针对那些可以预测事态发展结果的问题,确定能够取得期望结果的途径的方法。
可靠性管理是为了有效地运行可靠性技术和资源,达到预则可靠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计划和控制活动即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是指元件、产品或系统在特定的运行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其预定功能的能力或概率。
失效可以定义为元件、产品、系统或其一部分(元件)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
维修性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系统或产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可以保持或恢复到其规定状态的能力。
维修性取决于两类维修活动: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指通过对正常产品或系统的监视、检查、检测,发现失效征兆,防止失效(故障)发生,使其保持在规定的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纠正性维修是指产品或系统发生失效(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活动。
可用性是指设备不因为失效而停机的可能性或概率。
它是产品或系统在任一时间执行任务时,处于工作状态和可使用状态的程度。
可用性有两个基本定义:运行可用性和内在可用性。
失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发生的失效数量。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折(FMEA)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各个组成单元潜在的各种故障模式及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可能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以提高产品固有可靠性的一种方法。
标准化:就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和活动。
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
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既定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
其基本要求是“合理、适度”统一化:是把同类事务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
其基本要求是“适时、适度”。
通用化:是指在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和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设计并形成一系列通用性很强且能多次重复应用的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