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镜头转换条件的探索
转场技巧之分镜头
转场是一种形式,然而它有其内在的视觉——心理依据,是叙事内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层次和结构的需要。
转换时要注意心理的隔断和视觉的连续。
*转场分为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
技巧转场是利用特技来连接两个场面;无技巧转场则是利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落,此时要注意寻找合理的转换因素。
场面转换在影视作品中可以有两重意思,依照蒙太奇派观点,镜头之间是对列组接的关系,而一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之间也是对列组接的蒙太奇关系。
场面的转换首先是蒙太奇镜头段落的转换。
除此以外,场面的转换还可以指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性转换。
在文字语言中,如果说蒙太奇段落组成的场面是一句话的话,那么情节段落就是一个自然段。
情节的段落是由若干组段落镜头组成的场面。
场面、段落的转换有其依据,它们的划分也有其依据。
第一书场面转换、划分的依据一、场面转换的视觉心理依据场面的转换是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
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句话写完,自然要有句号,一段内容暂告结束,自然要另起一段。
电视片也是同样,段落的划分和转换,是为了使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的发展更清晰。
对观众来说,场面的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是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续性。
所谓心理的隔断性,就是要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知道上一段内容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下面该开始另一段内容了,这样才不至于使观众看不出头绪。
特别是纪录片,它很少有事件、人物的贯穿,很少能给观众非常具体的空间概念,也很少能用情节因素来做段落的划分,如果不能使观众较明确地感到内容的割断,就很容易犯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的错误。
所谓视觉的连续性,就是利用造型因素和转场手法,使人在视觉上感到场面与场面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顺畅。
与组的转换时,要强调视觉的连贯性而缩小心理的隔断性。
因为,上下内容之间有较直接的联系,这时就像文章中的“句号”,虽然上下两组镜头的内容有差别,但没有明显的意义上的隔离,这时就应利用后期的相似性,内容的逻辑性,动作的连贯性来减弱内容的断裂感。
影视片段落转换的基本方法[转场技巧]
一、什么时候转场影视作品中的段落也叫蒙太奇段落,它是由若干影视语句(蒙太奇句子)或场面构成的可以表现一个完整内容的大单元,它是影视作品的一个完整的叙述层次。
影视中的段落转换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段落的转换。
故事片的情节或纪录片的报道(教学片的讲解)发展到一定的地方,告一段落,就应该分段(转场)。
2.时间的转换。
所拍的事件或场面,时间发生了变化,有了转移,就需要按时间的转换来分段。
3.地点的转换。
所拍摄的场地转移,也属于转场。
4.节奏性段落。
除以上三点之外,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需要“转场”作段落顿歇处理。
转场中的镜头转换与一个电影电视语句中镜头之间的转换虽然都是处理镜头的衔接问题,但转场的镜头转换与一个语句中的镜头转换是有区别的。
一个语句中的镜头转换要求连贯流畅;而转场的镜头转换既要求承上启下,使全片流畅连贯,又需要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使观众感受到有明显的段落层次间隔,即所谓的既分隔又连贯。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关系,处理好这种心理的隔断性和视觉的连续性。
对于上下内容有较直接联系的两个段落(或场面),虽然上下两组镜头内容不同,但没有明显意义的区别,应强调视觉的连续性;在叙事段落间或有比较明显的意义差别的段落转换时,则一般强调心理的隔断性。
转场的手法大体可以分为技巧转场和直接切换转场两种。
二、技巧转场技巧转场是通过电视特技效果发生器产生的技巧效果实现的,它可以造成既分隔又连贯的效果,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淡出淡入“淡出淡入”是指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亮度逐渐减弱,画面由明至暗逐渐隐没;下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则由暗到明,逐渐出现。
这样的转场过程,前一部分是“淡出”,后一部分是“淡入”,也称“淡变”。
淡出过程时间一般为2秒,淡入过程也为2秒,全过程约为4秒。
实际运用时不一定要淡出淡入同时并用,可以单独把淡入或淡出与别的其它镜头组接。
淡出、淡入的时间也不一定都要求2秒,可快可慢、可长可短。
淡出淡入使上下两镜头有明显的分隔作用,常用来分段,表示一个比较大的完整段落的结束(如同一场戏结束幕落),另一大段落的开始(新的一场幕拉开)。
电影转换场景的八种方法
电影转换场景的八种方法首席创意官发布于 2016-08-11频道:拍摄所谓转场,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PPT里幻灯片的之间切换就是转场。
这是个技术活,回忆一下,电影中很多专场技巧:比如从一个场景中镜头摇向空中,你看到一轮明月。
再将镜头摇下来,场景就变了。
无技巧转场是每个摄影师的基本功之一,完成一个段落场景的拍摄后如何让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流畅呢?这就到了考验技术的时候了。
虽有淡入淡出、定格、叠化等技巧转场的方式进行衔接,但高明的摄影师一般都放弃这种做法选取无技巧转场方式。
1、利用相似性因素上下镜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体形象,或者,其中物体形状相近、位置重合、在运动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等,以此来达到视觉连续、转场顺畅的目的。
电视片《丹麦交响曲》剪辑效果非常流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采用相似性的直接切换技巧:利用固定镜头中的玩具士兵与现实中皇家卫队仪式活动连接巧妙运用上下镜头的相似关联,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人们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场面转换自如。
运动感觉的一致性声音的相似性视觉的一致性内容的相似性形状的相似性状态的一致性运动速度的一致身体感觉的一致性颜色的相似性2、利用承接因素利用上下镜头之间的造型和内容上的某种呼应、动作连续或者情节连贯的关系,使段落过渡顺理成章,有时,利用承接的假象还可以制造错觉,使场面转换既流畅又有戏剧效果。
比如,上一段落主人公准备去车站接人,他说我去车站了,镜头立即承接这一意思切换到车站外景,开始了下一段落,这是利用情节关联直接转换场景。
一般来说,此建筑接彼建筑,建筑外景接建筑内景,接建筑内的人群,再接主人公;类似的承接方式连接是剪辑中结构镜头连接顺序的一般规律。
利用人们自动承接的心理定势,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往往可以造成联系上的错觉,使转场流畅而有趣。
3、利用反差因素利用前后镜头在景别、动静变化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和对比,来形成明显的段落间隔,这种方法适合于大段落的转换。
电影画面转场和剪接技巧
摄影机调度
摄影机调度的运动形式有推、拉、摇、跟、移、 升、降。以镜头位置分,有正拍、反拍、侧拍等形式; 以镜头角度分,有平拍、仰拍、俯拍、升降拍及旋转 拍等形式。一般来讲,若干衔接镜头,用同一个运动 形式拍摄,会给人流畅的感觉,用忽而仰,忽而俯的 角度拍摄,会给人强烈的对立感觉。
无技巧转场种类
1.同体转场:即利用同一人物或物体联接前后 两个场景或段落的转场。
在镜头转换时,如果前后镜头主体内容截然 不同、主体造型截然不同的话,会造成视觉的不 流畅,特别是在同一场景下发种这种现象,不流 畅尤为突出。利用同一主体转场,可以帮助解决 些类问题,使转场自然、流畅。画面因素包括许 多方面,除运用相同的画面主体转场外,还可利 用其他相同的画面因素转场。主要有:一是利用 相同的背景实现镜头转接;二是利用特殊的色调、 影调的共同性来转接;三是利用特殊的景别的共 同性作为转接的依据;四是利用特殊的视角的共 同性来组接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 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 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片中能够产 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 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画面的时空 转换和调节故事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空镜头 有写景与写特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 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 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
1.渐隐、渐显(淡出、淡入)
渐隐,又称淡出。是一个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光度逐渐减到零点, 画面由明逐渐变暗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常用于段落或者全片的最后一 个镜头,具有韵味,可以激发观众的情绪。
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
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在电视摄影中,画面的切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巧妙的画面切换,可以提高节目的节奏感和观赏性,使观众更加集中和投入。
一、基本画面切换方式1.剪辑切换剪辑切换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画面切换方式,通常用于场景的转换或人物的移动。
剪辑切换的原理是在两个画面中间加入一个过渡的黑屏,实现画面的平滑切换。
常见的剪辑切换包括淡入淡出、擦除、翻转等。
淡入淡出是最简单的剪辑切换方式之一,通过渐进或渐出的方式使画面从黑暗逐渐亮起或逐渐变暗。
淡入淡出可以使画面过渡更加自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镜头效果。
擦除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剪辑切换方式,通过一个遮盖物或者一个扫过的线条将前一画面擦掉,然后揭示出下一画面。
擦除的方式有水平、垂直、斜线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翻转是一种视觉效果较强的剪辑切换方式,通常用于切换不同的主题或场景。
翻转可以分为垂直翻转和水平翻转两种,可以通过物体的翻滚、旋转或者特效的加入来实现画面切换。
2.跳切跳切是一种快速切换画面的方式,通常用于表达紧张或剧情发展的高潮部分。
跳切可以是两个画面之间的瞬间切换,也可以是多个画面之间的快速切换。
跳切的关键是要保证画面之间的连贯性,避免观众的视觉疲劳。
3.叠加切换叠加切换是一种将两个画面叠加在一起的画面切换方式,通常用于强调同一场景中的不同元素。
叠加可以是全屏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叠加切换的关键是要保证两个画面的亮度、色彩和对比度相近,避免画面过于杂乱。
4.分割切换分割切换是一种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小块并进行切换的方式,通常用于展现同一画面中不同角度或不同元素。
分割切换可以分为垂直分割、水平分割和九宫格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5.过渡切换过渡切换是一种将两个画面逐渐过渡的画面切换方式,通常用于画面的渐进或渐出。
过渡切换可以是画面的缩放、旋转、放大等,也可以是画面的虚化、模糊等。
过渡切换可以通过软件或器材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特效的加入来实现。
电视纪录片的剪辑方法
电视纪录⽚的剪辑⽅法2019-10-01镜头转换的逻辑基础⼀部电视纪录⽚通常包含⼏⼗个到⼏百个镜头,任意两个镜头之间的切换都需要剪辑者精⼼设置。
画⾯剪辑是⼀种创造性的⼯作,同⼀⽬的可以有不同的剪辑⽅法,甚⾄很难说哪⼀种是最佳⽅案。
但⽆论如何,它必须要遵守观众⼼理感受的⼀般规律,也就是说,镜头的转换必须符合⼀定的逻辑要求。
符合⽣活的逻辑。
在纪录⽚中,要想把动作或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镜头组接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必须注意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统⼀。
⾸先,动作或事件的发展离不开时间的因素。
时间的连贯性是画⾯流畅的必要前提,剪接时忽视了这⼀点,就会造成逻辑混乱。
表现⼀个书法家的创作过程,如果上⼀个镜头是写完字盖印章,后⾯⼜接⼀个正在写字的镜头,就不符合⽣活的逻辑了。
其次,动作或事件是在⼀定的空间内进⾏和发展的,这就要求剪辑者时刻注意统⼀空间的概念。
统⼀空间是指为了表现⼀个空间内发⽣的活动,⼀组镜头所展现的空间保持⼀致。
这种空间的统⼀感是靠环境和参照物体现的。
符合观众的⼼理逻辑。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是⼀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电视画⾯的切换就是⼈们注意⼒转移的转换,镜头的长度就是⼈们兴趣度的长度,镜头⾓度、景别的变化就是⼈们观察事物时视点的变化。
远景⽤来介绍⼤场⾯的环境,全景⽤来介绍整体⼈物或环境,中景⽤来介绍⼈的位置、状态及相互关系等,近景或特写⽤来突出⼈物表情、动作等观众感兴趣的细节。
除了视觉感受规律以外,还有观众对于情绪的感受、对于内容的感受、对于内涵外延的感受等。
纪录⽚《我的⼩学》的结尾,随着主⼈公和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镜头由课堂⾥转换到学校外景,再转换到村庄全景、天空,很好地渲染了⽓氛,也让⼈产⽣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果镜头⼀直是在教室⾥,会减少很多情感的⾊彩。
因此,镜头的转换必须综合考虑观众的⼼理需求。
符合艺术的逻辑。
艺术表现有内在的逻辑,也就是说,艺术家运⽤独到的⽅法和技巧,表达⾃⼰的内⼼感受和思想感情。
如视觉节奏的控制,通过镜头长度的变化,可以在观众的⼼理上产⽣完全不同的情绪。
镜头分析
一、镜头的基本组接原则镜头的组接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识规律,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镜头的组接不是随意的。
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合乎生活的习惯,合乎认识和思想的逻辑。
事物的运动状态有必然的发展规律。
人们也习惯按这一发展规律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下来的镜头,在进行组接时,就能使镜头中主体物的位置、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合乎人们的观察规律。
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混乱。
为了避免,在拍摄时必须遵守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即在处理两个以上人物的动作方向及相互间的交流时,人物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谓之“轴线”。
摄像机若跳过轴线到另一边,拍摄的镜头组接后,就会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错误。
(三)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表现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两个相邻镜头组接得合理、顺畅、不跳动,须遵守以下三条规则:1、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否则将产生画面的明显跳动。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
否则也会产生跳动,好象一个连续镜头从中间被截去了一段一样。
3、不能同景别相接。
(四)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动指的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静接静——静指的是画面主体的静和画面本身是固定的镜头。
该镜头组接原则是利用画面内在节奏的一致性衔接,这样就不会觉得突然。
(五)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二、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1、连续构成:相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一般表现的是同一主体的动作。
主要用对被摄对象进行解析,并利用视角、视距的变化,对内容进行选择、突出和强调。
特点:(1)每个镜头表现主体动作的一部分,镜头与镜头之间在形体、动作、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承接性;(2)一般情况下,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任意抽去一个镜头。
(3)通常用于叙事手法。
①连续构成中的镜头组接:(1)根据动作的变化确定剪接点;(2)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距变化;(3)镜头转换处要有显著的视角变化②动作轴线规律(1)动作轴线也称为假想或想象轴线,就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无形的线。
电视片中镜头组接的原则
电视片中镜头组接的原则作者:祝传鹏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说:一部电影总是分成许多的片断,将若干片断构成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部片子的的方法,叫做蒙太奇。
而蒙太奇作为影视视听艺术的最独特的基础,是通过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完成影像叙事的。
这种镜头的组接在电视剪接过程中并非随心所欲,正如谢尔曼在《论剪接的艺术》中所说:每一次剪接,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把注意力流畅的由一个形象转换到另一个形象……流畅的剪接本身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达到戏剧上有意义的连贯性的一种手段。
因此,电视剪接时镜头的组接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符合观察规律和思维逻辑影像叙事的本质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运用。
格式塔是德文“完形”的意思。
格式塔理论中的知觉率告诉我们,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
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
这种完好的形式就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图式。
由于时空的限制,影像叙事只能选取事件中典型的“只言片语”,进行组接来表情达意。
因此,可以说看电视看电影就是一个知觉重组的过程。
这就要求镜头的组接顺序及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规律和思维逻辑。
二、镜头组接符合轴线规律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运动轴)或两个被摄对象之间的连线(方向轴)所构成的直线。
轴线规律是指在拍摄时,若摄像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轴线的同一侧,不管拍多少镜头,不管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画面中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间的关系总是一致的。
若跳轴拍摄,则方向和位置不一致,画面一般无法组接。
在动态屏幕中,屏幕上运动着的主体上下两个镜头的连接要保持设定方向上的连续性,因为不同屏幕运动方向的组接,表现不同实际运动的含义:(1)不变的屏幕运动方向表示主体向前推进;(2)相向和相反的屏幕运动方向表示同一主体一来一回或表示不同的两个主体彼此向对方运动。
剪辑基础 -镜头转换中的景别因素
• 5、用来代替描述上不宜表现或毋需表现的场景。如战争、自然灾害、 空难等场景,可用旁跳特写代替。
• 侏罗纪公园》
剪辑中的景别
在剪辑中:远景、全景称为全景系列。中 景、近景、特写成为近景系列。
全景系列——重在展示空间,以环境为主 以人为辅,强调画面的气势,有较强的 抒情写意功能。
成败。
•
近景
•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的内容更加 集中到主体,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极其有限,主体所处的环境空间 几乎被排除出画面以外。 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它的 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 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 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 用它可以充分 表现人物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比如看一个杨丽萍的舞蹈时,人 们的注意力自然会移到那柔软件的手臂上,用近景画面则将画框接 近动作区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手的动作。
• 1、 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清晰有层次描 述事件的目的。
• 前进式 • 后退时 • 循环式 • 积累式 • 两级景别
前进式
• 这种由外及里、景别由大到小的镜头安排方式,是一 种最常见的平铺直叙的方式;(片例3) 不同景别的安排构成了不同的蒙太奇叙述方式, 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研究叙述剪辑时还会涉及到。总 之,在叙事剪接中,镜头景别的变化要明显,目的明 确,这样容易产生平稳、流畅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 使观众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事物状况
切入特写
• 切入特写被作为插入镜头使用。它是指前面较大场景中的一部分,它往往 是用来强调主要的动作部分,它以一个重要人物,物体或动作表情,用一 种充满画面的超常视点的景象,来使主要的动作得以突出性的继续。
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
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画面切换是电视节目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画面切换技巧能够提高电视节目的观赏效果,增加观众的视觉体验和观赏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视摄影技术中的画面切换技巧。
1. 切换方式常见的画面切换方式包括:直切、擦除、百叶窗、褪色等。
直切是最简单的切换方式,只需在两个画面之间迅速切换。
擦除是在屏幕上部分区域覆盖一层黑色,然后逐渐将黑色覆盖去除,显示下一个画面。
百叶窗效果是通过屏幕上多个水平或垂直移动的百叶窗片段逐渐显示下一个画面。
褪色切换是通过逐渐将当前画面的亮度降低或将下一个画面的亮度逐渐提高来实现。
2. 切换时机画面切换的时机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切换时机要根据节目内容和情节来确定,以确保切换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切换时机要避免在镜头运动或物体移动的过程中进行。
最佳的切换时机是在物体静止或镜头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频繁的画面切换会使观众感到疲劳,因此要适度控制画面切换的频率。
3. 单元切换单元切换是指根据节目内容的逻辑结构和要表达的意义,将整个节目分为多个单元,并在每个单元之间进行画面切换。
单元切换能够更好地展现节目的层次和结构,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节目的内容和意义。
单元切换时要注意保持画面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过于突兀的切换方式。
4. 镜头运动镜头运动是画面切换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镜头运动包括平移、追踪、旋转等,通过改变摄像机的角度和位置来实现画面的切换。
镜头运动能够增加画面的动感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平移是指摄像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追踪是指摄像机跟随物体或人物的运动进行移动,旋转是指摄像机围绕某个点或物体进行旋转。
镜头运动要根据节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进行,不能过度使用。
5. 转场效果转场效果是一种常见的画面切换技巧。
转场效果包括淡入淡出、闪白、推拉、震动等。
淡入淡出是指通过逐渐增加或减少画面的亮度来实现画面的切换。
闪白是指在画面切换的瞬间出现一闪白的效果。
推拉是指在画面切换的过程中,画面逐渐被推拉开来。
电视摄像特写镜头探析
2023.10画面是视频节目重要构成部分,拍摄者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新闻现场准确捕捉那些具有典型价值的视觉和听觉细节,在综合运用好摄像各要素的前提下,艺术性地选择不同景别,以更好强化新闻主题,使不同镜头的艺术表现力获得充分发挥,向观众传递更多的思想内涵。
一、景别的分类及特写定义由于摄像机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镜头所呈现的拍摄物的范围及大小就有了区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景别。
根据视景框内能容纳多少内容及大小,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远景是视觉中最远、表现空间最大的一种景别,主要表现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开阔场景和场面;全景为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具有广阔的空间,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整体动作;中景是人物膝盖以上局部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给观众带来指向性视点,交代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近景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面部神态、内心情感或物体富有意义的局部;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
特写镜头是电视拍摄人员强调人物或者物体某一局部和细节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摄像手段,特写镜头中展现给观众的视距最近。
特写景别经常用来拍摄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神态特征和心理变化,以及近距离看到的物景局部细节。
二、特写镜头的特点特写镜头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清晰地反映人物或事物的细节局部,使被摄对象的具化特征得以表达。
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将被摄对象的精神面貌及性格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对被摄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刻画。
特写镜头中所拍摄的对象往往充满整个画面,比近景拍摄产生的接近感更强。
因而,特写镜头极具渗透力,能够准确地捕捉细节,传达新闻事实,为受众带来刺激、新鲜的视觉感受。
特写镜头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画面范围小、视距近。
特写的景别由于是推镜头拍摄所要表达的人、物,为观众呈现极近距离所拍摄的细节,因而画面范围被缩小,表现对象却被放大。
第二,画面单一。
特写镜头拍摄具有较窄的视角,其拍摄的范围也较小,屏幕中构图以单一性和直接性为主,对人物或一个事物的局部进行放大,主要占据了整个画面。
【2019年整理】镜头转换之间的技巧
镜头转换之间的技巧(来自网络)镜头的合理连接是以镜头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前提的,只有这样镜头连接才会呈现出有目的的连贯性。
这种内在关联就是镜头连接的逻辑性要求,具体而言,镜头连接要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符合观众观赏时思维的逻辑。
从镜头连接关系的角度,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是镜头连接的两种基本形态。
从镜头连接技术的角度,特技连接和直接切换是连接镜头、也是段落转场的两类方式,分别被称为技巧性转场和无技巧性转场。
技巧性转场主要利用特技技巧和光学技巧连接镜头,常见手段有:渐隐渐显、叠化、定格、翻转、划像、多画屏分割、甩、变焦点等;无技巧转场利用镜头内外在内容、造型上的关联和自然过渡来连接段落,常见手段有:利用相似体、承接性镜头、遮挡镜头、景物镜头、运动动势、两极镜头、主观镜头、特写镜头等。
景别、运动方式、元素匹配等从形式因素上加强了人们感受镜头运动和意义表述的效果,也为剪辑者提供了选择恰当的剪接点的判断依据。
但是,在实际剪辑过程中,在选择和组合镜头时,首先考虑的是并不是这些形式因素,而是镜头的内容意义,或者说,是后续镜头与前一镜头之间的关系,只有存在着能够让观众明白的逻辑关联,镜头之间的分解组合才可能有意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具体研究镜头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连接技巧。
第一节镜头之间的连接关系对于电视创作者来说,连接镜头是创作性的工作,就象是在摆弄万花筒,同样的镜头可以有不同的剪接方法,不同的后续镜头会有千差万别的效果。
然而,无论怎样变化,镜头之间的关系都应有可究的依据,符合为人理解的表意规范,如果离开这一点,内容的解读很牵强,那么,镜头形式再好,作品也是失败的。
正如电影理论家雷纳逊在谈及剪辑工作时指出的:"任何两个画面都是可以接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当两个镜头的内在性质连在一起而出现一种实际的或哲学上的关系时,它们之间才会有一种有目的的连贯性。
"这种内在性质的连接实际上就是镜头转换的逻辑关系。
一、镜头转换的逻辑性要求二、技巧性转场方式(特技连接)三、无技巧转场方式(直接切换)一、镜头转换的逻辑性要求1、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
镜头转换的逻辑性
镜头转换的逻辑性1、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逆辑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
一个人取出笔墨、展铺画纸、提笔作画、加盖印幸,这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发现问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把动作或事件发展过程,通过镜头组接清楚地反映在屏幕上,是电视编辑最基础的工作。
由于电视屏幕上,现实素材进行了重新组合,时间空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编辑在剪辑每一个镜头、安排镜头顺序、考虑剪接点位置时,都应该自问:这是否符合现实感受一般来说,编辑者比较容易做到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进程和认识过程,难点在于:镜头重组后细微之处的差别会体现出与现实的逻辑关联。
比如,百米赛跑的是跑线上,运动员各就乞位,发令枪举起,观众紧张观看,这里有几种组接方式:如果镜头1是发令枪响,镜头2就应该是运动员是跑,假如在发令枪响后,插入观众的反应镜头,这明显地破坏了时间的连续感,因为枪响和运动员起跑在现实中几乎处于同一时间状态,插入镜头使运动员起跑滞后了,这显然不符合生活的逻辑;如果镜头1是发令枪举起,但尚未打响,其后接几个运动员、观众凝神屏气的表情,再接发令枪响,这样纽接则是合埋的,因为在枪被举起和打响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歇,插入镜头可以强化大赛前的紧张气氣,但是,一旦插入镜头过多或过长,超出了人们感知的现实时间长度,观众则会疑问:发令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在现实逻辑中,事物的发展不仅在纵向上呈现出时空变化,而且在横向上也与其他事物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我们全面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镜头转换的逻辑依据,所以,镜头连接也必然要符合事物之间的现实关联。
2、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在看电视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镜头尚为看清楚,就被另一个镜头所替代,或者想看到的画面没有出现,没有更多信息董的镜头却迟迟不结束,这往往使观众感到不满。
而对于编辑来说,由于他反复观看素材镜头,甚至亲身置于拍摄现场,对于事件、问题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清趙,所以,后期剪辑中,镜头稍有提示,他便一目了然,并且会自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现场或背景情况,而忘记了观众是第一次看到画面,忽略了观众理解程度,这常常导致了在节目结构、镜头转换中出现省略过度、交待不清的问题。
第二节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第二节转场镜头的处理技巧镜头之间的转换方式以所使用的技巧特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特技转换,即利用特技技术或光学技巧,如:叠化、渐隐渐现、划像等作为镜头之间的连接方式;二是直接切换,即利用切出切入,直接将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切换是影视剪辑中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
任何镜头的连接都是以这两种方式完成的,其中包括转场镜头。
所谓转场镜头,特指在段落转换或场面变化时连接前后的镜头。
由于转场镜头担负着廓清段落、划分层次、连接场景、转换时空、承上启下的任务,因此,处于转场地位的前后镜头,无论采用特技还是切换连接,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以满足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
一、段落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剪辑影视作品就如同是在做“视觉文章”,由字成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文。
文章中的句末段首有明确的格式表示,这使文章条理清楚、表达明晰。
而在影视作品中,分割层次、段落的任务由镜头转换的方式来实施,根据不同情形,镜头在转换力度上也有差别。
影视中的段落转换,一般有两层含义:1、蒙太奇段落转换:一般来说,一组镜头的组合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这被视为是一个蒙太奇段落,蒙太奇段落的转换是镜头组之间的转换。
它们之间虽然有内容上的差别,但是仍然统一于一个大的意义层次中,所以镜头转换比较强调视觉的连续性,强调过渡自然流畅。
2、情节段落或叙事段落的转换:叙事段落是若干蒙太奇段落构成的。
叙事段落之间是叙事结构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发展的阶段性转换,犹如文章中的自然段,观众心理有较明确的分隔感。
其镜头转换强调差异性、变化性,以突出段落感。
所谓场面转换,有时是指情节段落的变化,有时是指时空关系的变化,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依据:1、时间转换:电视节目中,如果前后镜头在时间上发生明显转移,比如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时间的中断处便是场面转换处,因为其中省略了大幅度的过程。
2、空间转换:前后镜头空间发生变化意味着场面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将不同空间的关系、镜头联系在一起,需要有一定的镜头策略。
电影中相似主体转场的应用浅析
2021/12上文艺直通车影视坊电影中相似主体转场的应用浅析阴杨亚洁摘要:相似主体转场是无技巧剪辑的一种常用手法,主要利用画面主体的相似性实现前后的镜头衔接。
相似主体转场能够丰富镜头形式,调节镜头节奏,衔接不同时空,省略叙事,升华电影主题。
文章根据电影中相似主体转场的实际应用来具体分析其类型及剪辑方法,由此说明影片视听分析对于无技巧剪辑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无技巧剪辑同一主体转场相似主体转场相似动作转场相似主体转场的概念及类型相似主体转场属于无技巧剪辑的一种手法,是利用画面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转场。
相似主体转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相同或相似,属于同一个类事物;二是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是不同类型,但是外形相似,这里的外形指的是主体的形态、运动形式和大小位置的相似。
相似主体转场可以丰富电影的镜头形式,形成自然而巧妙的画面衔接,在电影中运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类别分析相似主体转场在电影中的具体使用技巧及作用,帮助读者从剪辑思维的角度提升技巧的应用。
同一主体转场在电影中的应用今敏导演著名作品《盗梦侦探》这部电影中,开场片头的部分就使用了大量同一主体转场的技巧。
在影片开端以Pa-prika 这个角色和警长在梦中的一连串互动镜头作为故事的引子,引出盗梦侦探的故事背景设定。
导演今敏利用片头多个镜头切换结合主角Paprika 的一连串动作,如骑着摩托的同时出现在旁边的卡车车厢上,穿梭在户外广告牌上,出现在私人电脑银幕上,甚至是直接跳到路过行人的T 恤里,将盗梦侦探的能力透露给观众,最后通过Paprika 开车镜头的同一主体转场将画面从梦境世界切换到现实世界,同时还点明了女主人公的双重身份,在梦境里是侦探Paprika ,现实里则是形象气质性格迥异的女研究员千叶敦子。
今敏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设计的镜头语言显示了他强大的分镜头绘制功底,对同一主体转场的运用也别出心裁,在保持影片镜头连贯流畅的同时,营造出令观众应接不暇的观影体验。
场景转换的方法
场景转换的几种方法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由多个情节的段落所组成,而每一个情节的段落则由若干个蒙太奇镜头段落(或称蒙太奇句子)组成,每一个蒙太奇镜头段落又由一个或若干个镜头组成。
场面的转换首先是镜头之间的转换,同时也包括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情节段落之间的转换。
为了使电视片内容的条理性更强、层次的发展更清晰,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需要一定的手法。
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用特技的手段作转场,另一种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作转场,前者也叫技巧转场,后者又叫无技巧转场。
一、技巧转场的方法技巧转场的方法一般用于电视片情节段落之间的转换,它强调的是心理的隔断性,目的是使观众有较明确的段落感觉。
由于电子特技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发展,特技转换的手法有数百种之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淡出与淡入淡出是指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直至黑场,淡入是指下一段落第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直至正常的亮度,淡出与淡入画面的长度,一般各为2秒,但实际编辑时,应根据电视片的情节、情绪、节奏的要求来决定。
有些影片中淡出与淡入之间还有一段黑场,给人一种间歇感,适用于自然段落的转换。
2.扫换扫换也称划像,可分为划出与划入。
前一画面从某一方向退出荧屏称为划出,下一个画面从某一方向进入荧屏称为划入。
划出与划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画面进、出荧屏的方向不同,可分为横划、竖划、对角线划等。
划像一般用于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转换时。
3.叠化叠化指前一个镜头的画面与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相叠加,前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的过程。
在电视编辑中,叠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一是用于时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消逝;二是用于空间的转换,表示空间已发生变化;三是用叠化表现梦境、想像、回忆等插叙、回叙场合;四是表现景物变幻莫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另外,在电视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与镜头之间用叠化的方式进行连接,主要是因为在两个画面之间,用切换连接不顺畅或过于生硬的情况下,用叠化可以保证转换的顺畅,但这种情况是消极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片镜头转换条件的探索
作者:杨魏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17期
摘要:电视片画面剪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自然,符合实际,能够取信于人。
要做到这些,电视片画面剪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生活逻辑;观众欣赏作品时的心理逻辑;艺术逻辑。
关键词:电视片镜头转换条件
1 符合生活逻辑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电视片:第一个镜头是发令员举起发令枪,第二个镜头是发令枪枪响,第三个镜头是落下几片枯树叶,第四个镜头是运动员在奔跑。
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枪没打准,打下了几片枯树叶。
这里就犯了逻辑错误,让人产生了误解。
电视片画面剪辑尽管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但它必须遵守视觉与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也就是镜头转换必须符合生活逻辑。
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
一个人走进客厅——坐在沙发上——拿起电视遥控器打开电视机看电视节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
选址——进行电站图纸设计——施工——电站落成,这是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这些都是生活本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电视片镜头剪辑最基本的依据。
剪辑是一种取舍组合法,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事件的全过程都搬到屏幕上。
它是去表现一种视觉能够接受的、屏幕特有的时空连贯,是对事物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
这种重新组合,体现着剪辑人员的审美趣向,但它又必须以生活的逻辑为依据,是一种符合生活逻辑的剪辑。
只有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决定镜头的组合,才能获得真实、可信的效果。
2 符合观众欣赏作品时的心理逻辑
无论是观察事物还是观赏文艺作品,都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都有特定的心理要求。
在剪辑电视片画面时,镜头转换除了受生活逻辑的制约外,很大程度上受观众欣赏电视片时的思维逻辑制约。
观众欣赏特点是构成各种艺术特定表现方法的重要因素。
拿电视画面说,镜头的景别变化就是人们注意过程中注意力转移的要求;镜头的长度就是人们视觉刺激程度的要求;镜头角度变化就是人们观察事物时视点变化的要求。
除电视艺术特有的视觉感受规律外,还有一般欣赏时
的心理感受要求,如对情绪的感受、对内容意义的感受、对引申意义的感受等等。
所有这些都
是由观众的思维逻辑触发并且限定的。
因此,在镜头转换时,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
观众欣赏电视片时的心理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了解画面内容是观众欣赏电视片时的最起码要求。
屏幕画框是一个有限的可视空间,它却向人们提供了展示现实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电视画面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满足观众不同的心理要求。
只有正确运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否则就会使人感到遗憾、感到不满足。
比如:播发一条“科技致富带头人——张三”的新闻,整条新闻的画面都是远景、全景和中景,即使有人物活动的画面也都是三四个人、四五个人的活动画面,观众始终不知道张三究竟是谁,只能在心里得急。
这就忽略了观众观看时的心理要求。
同时,这条新闻的剪辑也是失败的。
第二、了解事件的环境与进程,也是观众欣赏电视片时心理要求。
观众只有通过镜头相互连接的画面才能获得对事物认识的总体感。
电视片在剪辑时,对原有的事物进行了省略和重新
组合,如果忽略了镜头的表意作用,忽略了观众的理解因素,就会出现交代不清的错误。
比如:拍一条反映农民生活的变化,农民盖起了小楼的电视新闻,如果只拍小楼和楼内的摆设,就会让观众的认识很模糊。
反之,如果先拍村庄——农田,然后到田边的小楼——小楼近景,再到室内。
这就会使观众获得鲜明的总体感。
第三、希望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同样也是观众的欣赏心理。
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可以看到,播发的生死大营救的新闻画面:正在切割钢筋的战士,脸上流着汗水、神情紧张,预制板下伤者对生的渴望与痛苦,这些画面每分每秒都揪着观众的心。
任何一件普通的事情,只要你去关注它,其间都渗有感情色彩。
剪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强化这种感情色彩。
3 符合艺术逻辑
艺术表现有它自己的逻辑,总的说来,就是艺术家运用自己的手段和方法,艺术化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感情。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法。
它的构成元素都是物质化的:如美术的色彩、音乐的音符、文学的文字、电影和电视的镜头等。
但它们的组合方法和表达方法却是主观性的,是作者有目的的选择、集中和概括,有根据的联想和想象。
镜头组接,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为了去叙述一个过程,而是为了某种艺术的表现,为了表达一种情绪和情感。
比如视觉节奏的运用,就是影视独特的造型手段。
它能通过镜头长度的变化,在观众的感受上引起完全不同的情绪。
不断变短的镜头组接,可以造成紧张的感觉。
而较长的镜
头组接,可以表达一种舒缓、平稳的情绪效果。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节目里,表现动物之间追杀的画面,都很短,并且在不断变换的短画面中配以紧张的音乐,使每个追杀的镜头
都动人心弦。
而以山川美景为主题的电视片,往往就不用这种极短的画面,要以长画面和摇动的画面为主,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声、画分离的恰当运用,也能产生紧扣主题的寓意。
如:电视记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镜头慢慢从刘家离去,越去越远,但斧凿声却越来越响,这就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言犹未尽的意境。
4 结语
电视表现手法是为所要表现的内容服务的,艺术的逻辑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
镜头转换,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孟旭东.电视摄像构图的唯美性研究[J].新闻传播,2009,(04).
[2] 冯晔.浅谈剪辑技巧与节奏[J].文化时空,2003,(08).
[3] 岑传理.电视传媒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