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的思路与方法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儿童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感冒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临床上常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痊愈。
中医认为,感冒发烧具有外感内邪、热邪犯肺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寒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头痛、咳嗽等,舌苔白薄,脉浮缓。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解表散寒:选用草决明、板蓝根等药物,具有祛除风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可通过中药煎剂或者药物颗粒来服用。
2. 按摩风池、大椎、太阳穴等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缩短病程。
二、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外感风热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痛、鼻塞、发热等,舌苔黄腻,脉浮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热解毒:使用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2. 茶饮:可以饮用菊花茶、薄荷茶等,这些茶饮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三、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肺热痰火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疼痛、痰多、烦躁等,舌苔黄腻厚,脉滑数。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清肺化痰:可使用枇杷叶、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2. 饮食调理: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梨汁、苹果泥等,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四、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脾胃虚弱型感冒发烧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易疲劳等,舌苔白薄,脉缓弱。
治疗时可以采用以下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补益脾胃:可选用党参、黄耆等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 调理饮食:可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煮熟的杂粮、蔬菜等,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
总之,针对儿童感冒发烧,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能够针对孩子不同的体质和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仅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愈,仍需咨询医生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外感发热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外感发热系外感时邪,客于肺卫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
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在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刺,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洪大。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 风寒束表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推荐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g、防风9g、柴胡6g、前胡9g、川芎9g、枳壳9g、羌活9g、独活9g、茯苓9g、桔梗6g、甘草6g。
2 风热犯表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03
中医护理措施
中药护理
中药煎服
根据患者病情,按照中医 理论进行中药煎煮,并指 导患者正确服用。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 药膏或药袋,敷于患者额 头、腋下等部位,辅助降 低体温。
中药浴
将中药熬成汤剂,让患者 进行药浴,通过皮肤吸收 药物,达到退热效果。
针灸护理
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合适的 穴位进行针灸,调节人体气血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 的应用
2023-11-10
• 引言 • 外感发热概述 • 中医护理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感染、炎症等引起,导致患者体温升高、身体不适 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在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进行个体化护理,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按摩注意事项
在按摩过程中,需注意力度、频 率和时间等。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药护理在外感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中药冷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患者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 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达到清热解毒、降低体温的效果。
中药泡浴
将中药煎成汤剂,让患者进行泡浴,可以借助药汤的温热作用,刺激身体表面的 穴位和经络,从而缓解发热症状。
02
外感发热概述
外感发热的定义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 ,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尿多、乏力、头晕、肌肉酸痛等 症状的一种外感病证。
疾病特点:起病急,变化快,易出现高热、神昏、惊厥等危 重证候。
外感发热的病因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均可引起外感发热。
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进展
・
9 ・ 7
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进展 米
李 雪苓 韩 宁林 ( 徽 中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安 安徽 合 肥 2 0 3 ) 3 0 1
物 质 的释 放 , 能是 清 开 灵对 内毒 素性 发热 的重 要 解 热 机 制 。 可 朱
秋 双 等 以麻 黄 汤 不 同 配 伍 对 大 鼠大 肠 杆 菌悬 液 致 热 大 鼠解 热 平 均 最 大 体 温 反 应 高 度 的实 验 研 究 表 明 , 四种 药 物 解 热 作 用 均 不 明显 , 组 成 方 剂 后 , 果 显 著 , 明 中药 组 方 配伍 的优 越 性 。 但 效 证
1 实 验 研 究
脑 热 清 口服液 ( 京 市 天 坛 医 院 ) 北 的解 热 机 制 可 能 是 通 过 抑 制 下 丘 脑 环 磷 酸 腺 苷 ( A P 的生 成 与 释 放 …, 时 通 过 促 进 腹 c M ) 同
中 隔 精 氨 酸 加 压 素 ( V ) 放 两 种 途 径 发 挥 作 用 。 研 究 还 发 A P释 现 l脑 热 清 I服 液 对 发 热 家 兔 血 管 内皮 细 胞 的 分 泌 功 能 ,起 到 2 - I
中 图 分 类 号 : 2 49 文 献 标 志码 : R 5. A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10 9 — 2 10 — 4 X(0 2 0 — 0 7 0
【 关键 词 】 外 感 高 热 中 医 学 治 疗 近 年 来 外 感 高 热 的研 究 已 成 为 中 医 科 研 与 临 床 研 究 的 热
外感高热,中医救急
烧 药 刚 喂 下 去 时 效 果 还 不 错 维 持 不 了 几 ,
个 小 时 体 温 就 又 升 高 了 这 难 免 令 做 父
,
,
母的
更加
忙乱忐
忑 。
中 医 对 此 有 什 么 不 错
的 办 法吗 ?
一 般情 况 下 1  ̄3 岁 的 宝 宝 一 次 服 用 ,
药
1 次即 可 热 退后 可停 药
,
。
因 为 内 蕴 伏 邪 、
庭
突 下 的 凹 陷 处 在 此 处 交 替 提 捏 5 分 钟 左 ,
外 感 时 邪 及 小 儿 咽 炎 、 小 儿 扁 桃 体 炎 等 上
中
右 ,
通常能起 到 一 定作 用 。
同 时 配 合 推 脊
呼 吸 道 感 染 而 引 起 的 咽 喉 肿 痛 、 大 便 秘 结
药 巴 戟 天 具 有 与 其 传 统 功 效 不 同 的 抗抑
郁 作 用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 这 项 研 究 又 为 巴
戟天 的 临床开拓 了更为广泛 的应用 空 间 ,
使 其治疗范围 更 加 扩大 了 。
这正 是 :
辛 甘微温 巴 戟 天 ,
温 肾 壮 阳 功 效 全 ,
,
低 的 小 孩 感 冒 的 几 率 更 是 蹭 蹭 地 往 上 涨 。
良效 ,
里 面 不 可 或缺 的 君 药 就 是石 膏。
儿
童 清 热 口 服 液 中 还 有 清 热 解 毒 的 金 银 花 、
疏散
风
热
的
烊
蜕 、
泻 火解毒的 黄芩、
外感发热治法探讨
.治法方药外感发热治法探讨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摘要外感发热的核心在于外感邪气与人的正气相争.治疗上当根据发热的不同阶段以宣散清利、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和益气养阴法分别施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尤其重视宣透和解法的应用,突出“邪有去路”的重要性。
关键词外感发热宣散清利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益气养阴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9)01—0052—02中医的外感发热广泛见于多种急性疾病.涉及多个系统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属于中医外感发热的病人.在发病初期直接找中医看、服用中药的人并不多.而应用的中药也主要局限在清热解毒利湿类药物的范围.这里既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误区.也涉及对外感发热认识和药物应用上的局限和不足。
笔者结合自己在临床上应用中药治疗外感发热的点滴体会.谈谈外感发热的中医认识和治疗用药体会。
所谓的外感发热是相对于内伤发热而言.应符合以下条件:有外感病史;起病急,来势猛;热度高,持续不退;病程短,变化快:起效快,治疗易。
这些特点包含了外感发热的病因、起病特点、症状特点、病程特点和治疗特点。
应该明确的是这种外感发热.从中医的范同来讲,不仅仅是指太阳表证发热.也包括了少阳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以及阳明里热的高热不退.核心是感受外邪。
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应该遵循以下方法和途径:1宣散清利这是治疗外感发热特别是在发病初、中期高热不退时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引起外感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邪作用于人体所致。
无论其表现出何种热型.祛除外邪始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换言之.给邪有去路是治疗外感发热的根本。
只有祛除了引起发热的外邪.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退热的目的.而且这种退热一旦起效.热度就不会退而复升。
邪的最佳去路就是通过发汗和利尿.使外邪从汗和小便而走。
因此,发汗和利尿是治疗外感发热必用的方法。
常用的发汗药物主要有青蒿、薄荷、紫苏;常用的利尿退热药有滑石、车前子、碧玉散、六一散等等。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201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南涧县中医医院门诊部2010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临时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表寒证表热证表湿证肺热证邪郁少阳证气分热盛证(三)诊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五)进入路劲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是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内伤发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高热的中医概念
高热的中医概念
在中医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高热(Gāo Rè),它是指体温持续升高或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
高热可以是由于感染、炎症、中暑、内分泌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理论,高热通常与热邪入侵、气血亏虚、阴阳失调等相关。
中医认为,高热是热邪侵袭人体所致,热邪可以是外邪也可以是内邪。
外邪指的是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或环境因素,如感冒、发烧等;内邪则是指内部的病变,如炎症、感染等。
当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时,会出现高热的症状。
中医治疗高热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药物治疗。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来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则是使用中药来清热解毒、凉血退热等,常用的药物有黄连、连翘、银花等。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在生活习惯方面,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或他人出现高热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中医外感发热护理健康宣教内容
外感发热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表证,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针对外感发热,中医在护理健康宣教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介绍:
1.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清汤、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
分摄入,多喝温水有助于排汗散热。
2. 休息调养,患者应尽量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
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
3. 环境卫生,在发热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避免受凉,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
4. 心理调适,外感发热时,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
情况,家人朋友可以通过耐心倾听、鼓励患者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恢复。
5. 中医药调理,可以适当采用中药调理,如藿香正气水、银翘
散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总的来说,外感发热的护理健康宣教内容主要是通过饮食调理、休息调养、环境卫生、心理调适和中医药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扩散传播。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
有所帮助。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新进展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
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及经方随证加减、医家经验总结、中成药临床观察、自拟方、针灸刮痧等多方面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治疗中产生了诸多的困难,目前来说难以解决。
于是中医药在外感发热的治疗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便成为研究的热点。
人们通过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专药研究验证出单味中药,中药组方以及中成药在治疗外感发热中的优势。
1 实验室研究清开灵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中成药制剂,它广泛应用于临床,蒋玉凤[1]等研究清开灵能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源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促进解热物资的释放,可能是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
张庆宏等[2]以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法为指导原则确立的中药复方制剂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张仲海等[3]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对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高秀之[4]在研究中医药退热机制时谈到了几种中成药的药理研究。
如新博柴黄冲剂可以使小儿各细胞因子更为明显的下降,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的升高达到退热的目的,起到解热的作用。
而痰清注射液可以减轻肺泡渗出和间质水肿,保护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的细胞形态,起到改善血流状态的作用,有效提高肺泡的换气功能。
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
维普资讯
中医药 通报 ・ 名医精华
目赤 , 持 续 1小 时 体 温 略 有 下 步 下 降 , 约 2月 9 日体 温 已 趋 正 常 苔 白微 腻 , 示 患 者 有 寒 邪挟 湿 。 提
降, 晚约 1 至 1—1 2时 汗 出 热 退 。 ( 7 2C) 因 近 年 关 , 者 回 家 心 寒 为 阴邪 , 性 凝 滞 收 引 , 邪 郁 3.  ̄ , 患 其 寒
有人认 为 , 中医“ 退热 ” 不如 西 相 交 , 度上升 , 热 病情 加 重 , 后期 热
作者简介
病 史摘 要 : 规 则 发 热 一 月 。 不
于8 2年 1 2月 2 6日为庆 祝生 日而
洪广祥 , , 男 著名中医学家 。主任 医师 、 教授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中医内科 聚餐后 发 热 , 而腹 泻 呕 吐 , 疗 继 治 学博士生导师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全 国首批 5 0名老 中医药 专家学术 经验继 0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07年 l O月
第 6卷
第 5期
论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
● 洪 广 祥
关键词 外 感发热 宣散透 热 法 名老 中医经验 典 型病 案
发 热 是 临床 上 的一 个 常 见症 医药来得 快 , 是 一种 误 解 。其实 度 下降 , 告痊 愈 。而有 的病 人初 这 病 状, 是机体 正气抗 御病 邪 和机 体 内 中医药 治 疗 发 热 证 有 着 很 好 优 势 次服 药体温 不但 未降 , 而有 短暂 反
统、 正规 的诊治 , 仅诊 断不 名 , 不 而 临床 过 程 中 , 发 现 类 似 规 律 , 也 这 且也 无 明显 疗 效 的发 热 患 者 。在 种短暂 的体 温反跳 , 以理 解为 邪 外 感发 热 , 因感染 所 致 的发 多 可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蓝青强主任医师治疗外感发热经验
温病的范畴。 外感高热临床常表现 除审证 求 因外 , 温退 热尤为重要 。 降
恶 风 寒 或 恶寒 、 身 病 重 、 头 口苦 咽 2 专病 专方治 疗 胸 甚 蓝 教 授 自拟 外 感 高热 方 作 为 [ ]张国顺 , 玉杰 , 国斌 . 8 邢 周 中药临床与 干 、 胁 苦 满 或腹 满 而 痛 . 则 烦 抗衰老 [] J . 中医药 ,9 54 :3 吉林 19 ( )3 . 躁 、 昏狂谵语 等 , 舌尖红、 舌苔薄白 治 疗 本 病 的 专 方 , 证 加 减 , 效 临 疗 [] 9 张大宁. 中医补 肾活 血法 研究 [ . M] 北 微黄或黄 白相兼 , 兹介 绍如 下。 外感 高热方 组 脉浮数等。目 , 甚佳 , 前
参 考 文献
[ ]江 文 , I 黄远桂 . 一氧 化氮 合酶 与局灶 性脑 缺血 []中风与神经 疾病 杂志 , J.
师 治疗 外 感发 热 经 验
王 馨苑 广 西 中医药 大学 5 00 南 宁市 明秀 东 路19 30 1 7 号
5 — 0 86.
[ ]梁 晓春. 5 肾虚 、 衰老 与 自由基 的关 系 流 三 阳并 治 , 宜 清热 解 毒 、 里 两 治 表 以及补 肾药 对 自由基 的影 响 [ ]中 当于现 代 医学的 上 呼吸 道 感 染 、 J. 行性感 冒等疾病 , 为常见的中医急 解 , 至在 清 气 的 同 时 , 甚 加入 凉 营 西 医结合杂志 ,9 0 1 ( )5 1 1 9 ,o 8 :1 . [ ]高贤钧. 6 中草药钙通 道阻滞剂 的研究 症之 一 。 中医认 为 , 感发 热 多 因 外 泄 热之 品 , 以防止 热毒 进 一 步 内 陷 与 展 望 [] J.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 感 受 外 邪 所 致 , 多为 高 热 , 中 医 营血 , 属 阻断病 变 的发展 。在 治疗 中
外感高热的中医特色治疗
外感高热病外感高热是以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
因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以体温升高(39.0℃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
本症见于温病、伤寒之发病过程中。
一、分证论治(一)卫分证1.风热袭表证候:发热微恶寒,咽喉赤痛或干,头痛鼻塞,咳嗽,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2.风寒束表证候:恶寒甚于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3.暑湿在表证候:发热微恶寒,身重脘闷,头昏胀痛,纳呆呕恶。
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除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二)卫气同病证候:高热恶寒,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腻,脉浮数或洪大。
治法:辛凉解表,清气泄热。
方药:银翘白虎汤(三)气分证1.肺热壅盛证候:壮热,胸痛,脓痰或痰中带血,烦渴,咳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2.胃热炽盛证候:壮热,口渴引饮,汗出,口臭,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3.腑实热结证候:壮热日晡热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烦躁谵语。
舌苔焦燥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苦寒泻下,通便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4.肝胆湿热证候:寒热往来,目肤发黄,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5.脾胃湿热证候: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目肤小便发黄,嘈杂似饥,舌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辛开苦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6.大肠湿热证候:发热,腹痛,泻泄或痢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7.膀胱湿热证候:寒热起伏,尿频数涩痛,黄浊短赤,小腹拘急引痛,腰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八正散8、邪在少阳证候:发热,寒热往来,头痛,口苦咽干,目眩,胁下胀满,干呕不欲食,心烦喜呕,舌红苔黄,脉弦细。
中医退烧的16种技巧
中医退烧的16种技巧
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烧感冒是最为常见的疾病,关于如何退烧,中西医各有自己的方法,西医主要是通过打针、吃药起到消炎退烧的效果。
而中医退烧,简便廉验,绿色安全,经济实用,多法联用,副作用少,为临床首选,故加以总结,和朋友们共享,开阔临床治疗思路。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些中医退烧的技巧,供大家参考:
(1)发汗退烧法,如葱姜汤并盖被取汗治疗感冒发烧。
(2)清热退烧法,如凉膈散治疗感染发烧。
(3)消食退烧法,如保和丸治疗食积发烧。
(4)和解退烧法,如小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发烧。
(5)甘温出大热,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6)滋阴退烧法,如青蒿鳖甲汤治疗结核发烧。
(7)清肝退烧法,如丹栀逍遥散治疗炎症发烧,
(8)化湿退烧法,如连朴饮、三仁汤治疗夏季热发烧。
(9)化淤退烧法,如血府逐淤汤治疗淤血发烧。
(10)针灸退烧法,如针刺合谷、大椎、曲池感冒发烧。
(11)放血退烧法,如少商、十宣、大椎治疗感冒发烧。
(12)推拿退烧法,如打马过天河,大椎前臂刮痧治疗感冒发烧。
(13)洗浴退烧法,如蒸桑拿发汗,麻黄汤洗澡治疗感冒发烧。
(14)穴注退烧法,如庆大霉素注射曲池穴治疗炎症发烧。
(15)灌肠退烧法,如清热解毒通便汤剂灌肠治疗肺炎发烧。
(16)通便退烧法,如潘泻叶茶、大黄茶治疗多种发烧。
外感高热的中医治疗体会
以采用耳针疗法 , 取耳尖 、 皮质下及头针等疗法 。 穴位注射选用柴胡注射液 、 银 黄注射液或羚羊注射液 0 . 5 m l ,取 曲池( 双) ,足三里( 双) ,穴位注射 ,每 6小时 1
次 ,热退为止 。
荆芥 、薄荷 ,水煎液擦浴 ,得微 汗而解 ,适 用于风寒 外感 高热。②麻黄 、薄荷 ,
用法 同上 。③2 O %石膏煎液擦浴 ,适用 于邪 热人里 之高热。
肺位上焦 ,主气司呼吸 ,外合皮毛 。肺为娇脏 ,清虚而处高位 ,风邪外袭 ,
表气 闭郁 , 肺气 不得宣发 , 而生 咳、痰之证 , 常有咽痒 、咳嗽 、 痰多等肺失清肃
经提炼成 3 1 %蒸馏液 ,每次每侧鼻腔滴 3 ~ 4滴 ,每半 小时至 1 小时 1 次 ,退热
效果较好 …。② 复方柴胡滴 鼻液由柴胡 、薄荷等组成 ,制成 4 0 %的蒸馏 液 ,用
法 同上 。
1 . 2 . 4 物理降温令病人 卧床休息 、 多饮水 ,同时使用 中药物理 降温药 剂。 ①
下。
热解毒 ,止渴生津 。方药 :汤剂用自虎汤( 《 伤寒论 》1 加味。 1 . 3 . 6 营血炽热
辨 》) 加减 。
高热伴有神昏谵语 , 抽搐或出血 , 皮肤瘀斑瘀点 , 舌质红
绛 ,脉细而疾数 。治法 :清热透营 ,凉血解毒。方药 :汤剂用清 营汤( 《 温病条
2 结 果
1 资料与方法
中 医 中药
F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2 0 1 5 年2 月第 2 期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在西医中,指出发热是一种症状,在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症状中更为常见。
但是,在中医治疗中,发热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同时还是一种疾病。
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感发热和内伤性发热。
在中医证候的鉴别和治疗中,对于发热,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性发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证候鉴别。
对于外感发热,有几种类型的综合征辨别和治疗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与您在下文中一起了解几种症型的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外感发热我们的的体温相对恒定,并且不会由于外部温度的差异而变化,且维持在37℃左右。
饮食,运动和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温微小变化,但没有太大的都临床意义。
发热是指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是指由外感因素引起的体温的病理性升高。
外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发生抽搐,这可能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卫表证卫表证引起的发热在外感发热中更为常见。
一般其症状表现为发热、感冒、鼻充血以及流鼻涕等。
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按照解表退热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有荆防败毒散和银翘粉。
荆防败毒散的药物有荆芥,方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等。
银翘散中的药物有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和牛蒡子。
2.肺热证外感疾病一般会对患者的肺部造成较大的伤害,其一般为卫表证,其次为肺热证。
这类此症型的症状表现为常壮热、胸痛、咳嗽、喘促以及痰中带血等情况。
患者可见口干、舌质红、舌苔黄等情况。
对于该情况,需要采取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为麻杏石甘汤,,其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加减治疗,可加入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药物。
患者表现痰涎更甚,可加入金荞麦、葶苈子等进行治疗。
3.胃热证胃热证也是在外感发热中比较多见的,在胃热证中表现出哪些症状呢?其通常可见壮热、口渴、面赤以及口苦等。
观察舌苔可见舌质红、舌苔黄。
对于此证通常采取清胃解热的方法。
典型的重要方剂为白虎汤,其方药为石膏、知母、甘草以及粳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引起外感 高热的病 因众 多, 病机 复杂 。本文对其病机特 点进行 分析 , 为毒邪是 引起 高热的主要 因素 , 认 毒瘀 交结是 高热 的病理 关键 。并对 中医药治疗 外感高热 的思路 与方法进行 了探 讨 , 归纳其主要 治法有清热解毒法 、 解表透 邪法、 益气养 阴法等 ,
学 的病 因诊 断常 难 , 尤其 是短 时间 内难 以明确 诊 断 , 从 肆虐侵扰相关 。他们认为毒邪是一些特殊的烈性致病
而使治疗缺乏针对性 。就 中医而言 , 治疗外感高热则 物质 , 有外毒和 内毒之分。外毒包括疫病之气 、 瘴气 、 多沿用三焦、 卫气营血、 六经等辨证体系 , 由于引起 秽 浊之 气 等 。内毒是 指 因病邪 入侵 , 腑 功 能失 调 , 但 脏 不 蕴积 日久化生为 外感高热的病因众多 , 病机复杂 , 上述辨证体系往往亦 能把病邪或病理产物及时排 出体外 , 难以给予明确的分析及指导治疗 。本文就如何执简驭 毒。在体内二者密不可分 , 往住互生互存 , 同毒害机 共 繁, 建立外感高热的诊疗思路 与方法作如下探讨 。
e c. t
Ke o d E o e o s Ac t e r e Die s s C i e e Me i a h r p yW r s x g n u u e F b i s a e / h n s d c lT e a y l
外感高热是由于卒感六淫邪毒 , 疫病之气 , 邪客肌 变 由毒起 , 不 除 , 不 退 , 必 生 , 必 现 ” 毒 热 变 危 。邵 念 方 腠, 正邪交争 ,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 , 体温升高达 3 以 9 等 亦认 为毒 邪 鸱 张是 引 起 高 热 的 主 导 因素 , 论 外 不 上 的急诊 常见病 。临 床外 感 高热 诊 断较 易 , 现 代 医 感时邪还是内伤杂病所产生的高热 , 但 皆与毒邪在体 内
维普资讯
W O D CHI ES DI I Ma . 0 8 Vo . N . RL N E ME C NE r20 13, o 2
,
中 医药 治 疗 外 感 高 热 的思 路 与 方 法
柯新桥 廖广辉 王 毅
( 广东省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 , 1 深圳市友谊路 4 号 ,10 1 2湖北 中医学 院) 7 580 ;
,
t xn a d p l g wa h e .A s ic s e e e t e t ea e t h u h sa d meh d fC i e e me iie frt e d s a e o i n h e m s t e k y lo d s u s d w r h rp u i t o g t n t o s o h n s d cn o ie s .As s m— h c h u maie rn i a h r p u i t o swhc n l d e t l ai g a d tx n r mo i g x e o —ee sn n ah g n e p l n ,q — r d i p cp lt e a e t meh d ih i cu e h a e r — n o i—e v n ,e t r rr la i g a d p t o e — x l g i z n i c c n i e i rp e i i g a d y n n u s i g n ie e f xb e t e a e t o l u h a a i u o a e fr n c p n t r n xb sin, e ln s n n i — o r h n ,a d dv r e i l h r p u i to ss c sv ro s d s g ms a d a u u cu e a d mo i u t h i s l c o o
治疗方 式应灵 活多样 , 如使用不 同的剂 型、 灸退热等方式 。 针
关键词
外感高热/ 中医药疗法
Th r p u i ho g t n M e h d fCh n s e ii e f r Ex g n u u e F b i s a e e a e tc T u h s a d t o s o i e e M d c n o o e e o sa u e fb l ie s sc n b a s d b n ah g n c fco sv av ro sc mp ia e c a i .An l z d i sr c x g n u c t e r e d s a e a ec u e y ma y p t o e i a tr i a i u o l t d me h n s i c ms a y e n t e at l r c a i fa u e ft e d s a e t a e p t o e i o i sa la i gc u e a d c e it n e a d i tr o n cin o h ri e we e me h n s e t r so ie s t a h g nc t xn wa d n a s c m h h t h e n o x s c n ne c n e t f e o
Ke Xi qa io G a g u ,W a g Yi n io ,L a u n h i n
( h VhP ol’ o i l S eze , hnhn5 80 ; bi o eeo C ie dc ) 1t F t e e S s t hrhn Seze 10 1 2Hue C lg 厂 hns Mein e p H pa t l e i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