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外感高热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外感高热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外感高热临床研究进展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发热时首先要请医生诊治,除此之外,还要对病人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热病人的护理 般护理 1. 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 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30min 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 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

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2 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10 分钟更换1次。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 ②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30 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 ),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 测1 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 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 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法当解表散寒。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 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 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法当清暑解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 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方以清营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 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方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 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法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概述】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弓I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I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H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1996年WH(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H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病因病理】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毒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 而发消渴。 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贝何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

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诊断要点】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 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1.lmmol/L,或随机血糖》ll.lmmol / 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咼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 【辩证分型】 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贝昨肖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 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 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 证候分析:燥热久稽,气阴两虚,故口干唇燥,神疲乏力;肾虚为本,肾虚失于固摄,精津下泄,贝保频量多,浊如膏脂;肾阴不足,肝阴亦亏,精血不能上承头目贝以晕目糊;无以充养腰膝,贝血要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 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 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 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 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 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外感高热,主要见于: ①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 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此外,发出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PGEl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 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释放及抑制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可抑制免疫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减少。一般情况下发热主要是散热功能减弱,而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体温升高,则主要是产热增加。 产热==散热 内生性致热原→PGEl及PGE2合成增加(阿斯匹林可抑制PG的合成)→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发热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外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 1.发病季节及地区春温、湿温、暑温、痢疾、疟疾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温发于春季,湿温发于雨湿季节,暑温发于夏至之后的夏季,而痢疾、疟疾以夏秋季为多见。又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均有严格的地区性。 2.伴随症状:外感高热,常伴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搞清病史,有利于病因诊断。例如发热而伴有肺系证候,伴有皮疹,伴有腹泻,伴有出血,伴有黄疸,伴有呕吐,伴有痞块,伴有关节肿大,伴有昏迷、惊厥等,均应考虑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高热病证,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不相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2.发病特点:有感触疫毒、六淫、温邪之病史,并见其它外感之兼症。(1)发病急,一般在三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5)有一定的传染性。 3.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4.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不洁),节令寒暑失常,疫毒弥漫,突遇六淫之邪,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5.热型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热势多在39℃以下,如表卫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数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 发表时间:2016-04-11T11:51:24.4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作者:李兴堂[导读] 青海省平安县中医医院儿科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急性发热或高热较为多见。 李兴堂 青海省平安县中医医院儿科 810600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以急性发热或高热较为多见,叶天士《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故小儿感邪之后易于化热,具有发病急、热势重,传变迅速特点,多出现表证、里证同时存在的情况,正确及时处理发热,是每位儿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之一,我科在临床中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治疗36例外感发热患儿中,男21例,女15例,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6岁,病程最长7天,最短2天。 1.2 基本方药: 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如下:柴胡、黄芩、连翘、薄荷、白芍、当归、麦冬、白术、茯苓、山楂、神曲、甘草。随症加减:咽痛加牛蒡子,咳嗽加枇杷叶、前胡等,伴泻加猪苓等。 1.3服药方法: 每剂药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煮20分钟,煎煮2次,每次取汁约50ml至100ml混合,分3至5次温服。 1.4 治疗标准: 服药3剂热退或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服药3剂发热不退为无效。 1.5 治疗结果: 治疗36例患儿中有效3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2 病例介绍: 患儿王某,男,4岁6个月,因发热、轻咳5天来我院就诊,家长述曾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对症处理及地塞米松静点治疗3天,疗效欠佳,患儿体温仍有波动,日轻夜重,最高体温达39.5度,故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述患儿自觉口渴,纳差不欲食,时有烦躁易怒,话多,小便短赤,查体:体温38.5度,呼吸平稳,咽部充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诊断为外感发热,给予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黄芩9克、白芍6克、白术9克、茯苓9克、山楂9克、神曲9克、连翘9克、当归6克,麦冬6克、薄荷3克(后下),甘草6克。服药2剂,体温恢复正常。 3 体会: 由于小儿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性,小儿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饮食,皆易从热化,邪气从阳化热,从温化火,而出现高热,烦躁易怒,口渴,多动,话多,小便黄赤,小婴儿易激惹,甚至惊惕抽搐等肝郁火盛之象。同时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外感夹滞证候。逍遥散肝脾并治,为调和肝脾之名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邪透表,黄芩苦寒以清相火,一散一清,透表泄热,薄荷助柴胡以疏肝透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山楂、神曲健脾和胃,配合连翘清热解毒,透邪外出,麦冬养阴生津除烦,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具疏肝解郁、清解邪热、消食和胃之功效,《神仙济世良方》一书中述“治火何以独治肝经也?盖肝属木,木易生火,故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诸经之火俱散”。本方以逍遥散为主加减从肝论治小儿外感发热,临床应用药性平稳,未见明显异常反应,退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6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就是诊断消渴病得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2.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

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得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与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得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高热寒战诊断详述

高热寒战诊断详述 *导读:高热寒战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寒战多伴有高热,多为中枢行高热, 2.1 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2.3 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发抖。 2.4 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2.5 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2.6 无感染证据,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 2.7 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2.8 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反复高热:体温反复达到39.1~40℃。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高热不退: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患者所测腋温的值长时间高达39.1~40℃称为高热不退。 高热: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高热寒战的诊断,高热寒战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高热寒战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肺癌中医临床治疗最佳奇方

肺癌中医临床治疗最佳奇方 中医怎么治疗肺癌,肺癌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危害,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亦称支气管肺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让家庭承担称重的负担,中医怎么治疗肺癌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下面我们来看下: 中医怎么治疗肺癌 肺癌按中医来分,类型很多,不同的类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方。 1.肺癌-气血瘀滞 症状: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或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治法: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药方:桃红四物汤加味。 本方用四物汤调血行瘀,合桃仁、红花、丹皮、香附、延胡索等通络活血,行气止痛。若反复咯血,血色暗红者加蒲黄、藕节、仙鹤草、三七、茜草根祛瘀止血;瘀滞化热,暗伤气津见日子、舌燥者加沙参、天花粉、生地、玄参、知母等清热养阴生津;食少、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2.肺癌-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粘,痰白或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塘,神疲乏力,舌质暗,苔白黄腻或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祛痰,健脾燥湿。 药方:二陈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 二陈汤理气燥湿化痰,合栝蒌薤白半夏汤以助行气祛痰,宽胸散结之功。若见胸腔胀闷、喘咳较甚者,可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行水;痰郁化热,痰黄稠粘难出者,加海蛤壳、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清化痰热;胸痛甚,且瘀象明显者,加郁金、川芎、延胡索行瘀止痛;神疲纳呆者,加西党参、白术、鸡内金健脾助运。 3.肺癌-阴虚毒热

症状: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于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或数大。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药方: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方中用沙参、王竹、麦冬、甘草、桑叶、天花粉、生扁豆养阴清热;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散结。若见咯血不止,可选加生地、白茅根、仙鹤草、茜根、参三七凉血止血;大便干结加栝蒌、桃仁润燥通便;低热盗汗加地骨皮、白薇、五味子育阴清热敛汗。 4.肺癌-气阴两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稀而粘,咳声低弱,气短端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瘦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 质红或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药方:生脉饮。 本方用党参补肺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补肺津,三药合用,奏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肺癌气虚症象明显者加生黄芪、太子参、白术等益气补肺健脾; 偏于阴虚者加北沙参、天冬、玄参、百合等养阴增液; 咯痰不利,痰少而粘者加贝母、栝蒌、杏仁等清肺化痰。 若肺肾同病,由阴损阳,出现阳气偏虚者,可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上述证候中, 如合并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出现颜面、胸上部青紫水肿,声音嘶哑,头痛晕眩,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的严重症状, 严重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中医治疗肺癌从瘀血、水肿论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可使部分病人缓解。 常用方剂如通窍活血汤、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等。压迫症状较轻者,

寒战

寒战 文章目录*一、寒战的概述*二、寒战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寒战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寒战的危害*五、寒战的防治方法寒战的概述 1、定义寒战是极度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是一种阵发而剧烈的全身颤抖和牙齿打颤,通常是由于下丘脑体温调节引起体温急剧升高,常伴发热。某些疾病,如肺扼链球菌性肺炎,常仅引起寒战.其他疾病如疟疾,引起间歇性寒战及伴高热。某些疾病可见持续性寒战。持续约1小时,伴突发的高热。寒战还见于淋巴瘤、输血反应.以及一些特殊药物的使用。无发热的寒战是冷的一种正常反应。 2、症状部位全身。 3、症状科室其他科室、其他综合。 4、常见病因感冒,炭疽,感染性心内膜炎,军团病。 寒战的原因及发病机制1、正常的打寒颤是因为机体在受到冷的刺激的情况下骨骼肌在应激性作用下的剧烈的短时间无法控制的收缩。骨骼肌在收缩的时候会消耗ATP产生热量。这样的话就起到了御寒的作用。

2、有疾病的寒战多见于发热,更多是高热,人体发高热的时候,机体的温度感受中枢调节失调,会对与外界的温度产生错误的感觉,所以感觉冷。 寒战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寒战的检查方法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颅脑MRI、脑脊液的显微镜检查、脑脊液寡克隆电泳分析、脑脊液动力学试验。 寒战多伴有高热,多为中枢行高热。 1.1、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1.2、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1.3、虽然高热, 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不伴发抖。 1.4、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 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1.5、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1.6、无感染证据, 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 或总数虽高, 分类无变化。 1.7、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 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肺癌中医诊疗方案

肺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 病史和症状 ﹙1﹚对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呛咳,反复痰中带血时应予警惕,特别是在40岁以上的男性,但青年也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2﹚慢性咳嗽者,当咳嗽性质发生改变,肺部局限性炎症反复发作,也应警惕。 ﹙3﹚对长期吸烟、慢性咳嗽,有家族肿瘤病史者,以及对某些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史者,应列为重点定期检查。 ﹙4﹚对诊断为肺结核者,经抗痨治疗无效或治疗后病灶好转而又出现新的病灶者,应进一步检查来排除肺癌。 ﹙5﹚对一些肺外表现如恶病质,内分泌改变表现的异位甲状腺素、高钙血症(鳞癌),抗利尿素分泌失常的低钠血症 (小细胞癌),异位ACTH分泌为主的Cushing综合征(小细胞癌)。骨骼方面如杵状指(趾),增生性关节病。神经肌肉方面可出现肌无力综合征(小细胞癌)。周围神经炎病,多发性肌炎。皮肤方面可出现皮肌炎、黑棘皮病、硬皮病等,出现以上情况时都应注意。 2. 体征:全面细致检查,注意淋巴结肿大、皮下结节、静脉充盈、骨关节、神经系统等。 3. 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对肺癌诊断价值很大,其确诊率可达80%以上。中心型肺癌常以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肺门增宽、肺门块影为特征;周围型肺癌常见肺部单发结节、孤立性块影,肺炎型或粟粒型肺浸润。支气管造影可明确支气管的狭窄、梗阻及充盈缺损情况。CT为70年代发展起来的诊断方法,CT的密度分辨力高,可分辨出组织间0.5%的X线衰减密度,而普通X线片为2.8%,其次CT的横断面无影像重叠,故能显示隐蔽部位的肿瘤,如胸膜下,肺周围、纵隔旁的病变。 4. 病理学诊断 无明显可确认之肺外原发癌灶,必须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方能确立病理学诊断:(1)肺手术标本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者; (2)行开胸探查、肺针穿刺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检采得肺或支气管活检组织标本,经组织学诊断为原发支气管肺癌者;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2012年6月急诊制订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期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有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二)症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舌苔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

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味:牛蒡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中成药:疏风解表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二)中医外治法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

肺癌中医证候研究进展(一)

肺癌中医证候研究进展(一) 【关键词】肺癌;中医证候;综述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高居榜首,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尽管手术、放疗、化疗成为治疗肺癌的三大犀利武器,但中医药在肺癌的防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探求肺癌中医证候规律及相关问题能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较全面的指导作用。现就近年来肺癌证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肺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目前,肺癌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多以医者的临床经验分型。刘嘉湘1]将肺癌辨证分为4型:阴虚内热、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周氏2]分为肺郁痰瘀、脾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4个证型。郁氏3]分为4型:阴虚毒热、痰湿蕴肺、气血瘀滞、肺肾两虚。朴氏4]分为肺气不足、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湿瘀阻。徐振晔5]分为肺肾阴虚、脾虚痰湿、阴阳两虚、精气亏虚。张氏等6]分为阴虚毒热、脾肺两虚、痰湿蕴肺、气血瘀滞、肺肾两虚。唐氏等7]将肺癌分为4型:肺脾气虚、肺阴虚、气阴两虚、痰湿瘀阻。张氏8]将老年晚期原发性肺癌分为4型: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痰热瘀毒。周维顺9]分为痰湿蕴肺、阴虚热毒、气滞血瘀、肝肾两虚。 左氏等10]探讨了85例晚期肺癌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以血瘀证、气虚证、痰证、阴虚证为主。陈氏11]等对有关肺癌临床中医辨证分型的17篇文章作了统计,发现肺癌证候分型有31种之多,但基本病理因素发现只有气虚、痰结、阴虚、血瘀、气滞、热毒、阳虚、血虚等8种,31种证型只是各种病理因素不同组合罢了。孙氏等12]对30例原发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证候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化疗前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亦见虚实夹杂之证。实证以痰证为主,占70%,血瘀证占13.3%;虚证以气虚阴虚常见,占33.3%。化疗后痰证明显减轻,而血瘀证和虚证明显加重。说明化疗可改善中医临床证候,也可导致临床证候的加重与转化。 1.2肺癌中医证型与疗效 肺癌的不同证型反映了不同的病理状态和特点,不同证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探求肺癌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对肺癌的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氏等13]分析了411例原发性肺癌临床中医分型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发现在化疗组68例有效病例中,肺癌气虚型对化疗相对较为敏感,有效率占57.35%,痰湿阻滞型对化疗相对敏感性较差,有效率仅占5.88%。而化疗组85例恶化病例之中,痰湿瘀阻型所占比例最大,而气虚型和阴虚型的比例则较小。唐氏等14]观察了319例晚期原发性肺癌患者,分析了中医证型与疗效的关系,肺脾气虚型1、2、3、4、5年生存率分别是49.66%、19.2%、10.28%、2.20%、1.2%,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平均生存期15.3个月;肺阴虚型1、2、3、4、5年生存率分别是48.57%、15.52%、11.63%、7.69%、8.57%,中位生存期11个月,平均生存期16.1个月;气阴两虚型1、2、3、4、5年生存率分别是44.83%、16.3%、12.7%、5.88%、0%,中位生存期10个月,平均生存期13.7个月;痰湿瘀阻型1、2、3、4、5年生存率分别是37.93%、10.42%、3.30%、0%、0%,中位生存期10个月,平均生存期11.8个月。认为肺癌气虚型化疗相对敏感,而痰湿瘀阻型对化疗最不敏感,疗效最差。319例中60岁以上的老年肺癌100例,无1例生存5年以上,各中医分型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肺脾气虚型44%、18%、7%;肺阴虚型47%、6%、6%;气阴两虚型40%、10%、0%;痰湿瘀阻型无1例生存1年以上,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全身状况不佳有关。1.3晚期肺癌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 将生存质量纳入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目前多数专家已达成共识,生存质量在疗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肺癌各中医证候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生存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之间的关系临床也有报道。王氏等15]探讨了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外感发热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

2015年高热病人的健康教育

高热病人的健康教育 主讲袁霜 一、治疗指导 遵照医嘱,定时用药。在症状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需巩固疗效,务必坚持治疗。 二、严密观察 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病人降温。 1、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法(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疾病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处理。 3、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果汁及盐水为宜,必要时静脉输液。 5、保持室温于28-30℃,室内应空气流通,并定时进行空气

消毒。 6、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7、查明感染病灶。有明显传染倾向的感染,应做好隔离措施,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8、对持续高热者,应查血象及做血培养,同时注意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防止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发生。 9、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一切因素都应该避免,如剧烈的咳嗽、用力排便等。 10、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暖,预防继发感染。 11、注意营养摄入,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 三、饮食护理 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

糖尿病中医防治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糖尿病中医防治试题 (讲座前)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1、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2、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思虑劳倦等也是引发“消渴病”必要的外部条件。() 3、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西药是主导治疗() 4、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一大法宝。() 5、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6、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干预也显示了良好疗效。()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视力,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的吸收等 方面() 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采取内外结合的多种方法() 9、治疗糖尿病足则整体与局部辨证结合,内外同治,扶正祛邪,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10、针灸刺激可部分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增加胰岛素分泌等,所以有一定的降糖功效() 糖尿病中医防治试题 (讲座后)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1、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2、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思虑劳倦等也是引发“消渴病”必要的外部条件。() 3、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西药是主导治疗()

4、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一大法宝。() 5、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6、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干预也显示了良好疗效。()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视力,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的吸收等 方面() 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采取内外结合的多种方法( ) 9、治疗糖尿病足则整体与局部辨证结合,内外同治,扶正祛邪,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10、针灸刺激可部分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增加胰岛素分泌等, 所以有一定的降糖功效()

肺癌模型研究进展

肺癌模型研究进展 成泽东,指导: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肺癌;模型;综述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6)04-0507-02 肺癌是常见八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后的患者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预后差,发病率死亡率几乎平行。究其原因,缺乏科学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对肺癌研究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模拟出与人类肺癌病因、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及治疗相似的动物模型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选用不同的动物,采取不同的方法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 实验性肺癌模型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仓鼠、狗、羊。已建立的肺癌动物模型有:用氡、砷、黄曲霉素诱发小鼠肺腺癌及支气管肺泡癌;用乌拉坦、乙酰胺基氟(AAF)诱发小鼠肺腺癌;用氧化钚诱发大鼠肺腺癌;经支气管灌注碘油诱发大鼠肺鳞癌;用巯甲基尿嘧啶(MMU)诱发仓鼠肺鳞癌、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经气管灌注3,4苯并芘与三氧化二铁混合液诱发仓鼠肺鳞癌、腺鳞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1]。 1 诱发性肺癌模型的建立 1.1 COF诱发肺癌 张朝晖[2]等人让Balb/C小鼠吸入烹调油烟(cooking oil fu mes,COF)8个月,制备COF 的慢性动物试验模型,结果发现C OF能诱发Balb/C 小鼠肺组织癌前病变及癌变,且主要为肺腺癌。并观察到C OF可致Balb/C小鼠淋巴细胞DNA链损伤,可引起氧化损伤和血清LDH、ALP活性增加。 孙来华[3]等人根据难溶性多金属含砷矿、氢子体及吸烟是导致云锡矿工肺癌高发的主要因素,开展了云锡矿工人群及动物的细胞遗传毒理学实验,用不同成份、不同剂量、同类矿山矿尘,分别对大鼠气管灌注和吸入不同剂量的氧及氧子体,氢、尘复合,被动吸烟加灌尘,大白鼠遗传毒理及诱癌实验研究。于1998年在国内首次用含砷矿尘、氢及其氢子体诱发大鼠肺癌成功,平均癌发生率13.56%。剂量反应关系显著,发生癌症因果关系符合医学生物学规律。 1.2 苯并芘诱发肺癌 W attenberg[4]等人采用苯并芘成功诱发小鼠形成原发性肺癌,诱癌率达90%以上。许继平等[4]在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建立了小鼠原发性肺癌伴胸腔淋巴转移的模型。为进一步进行抗小鼠肺癌转移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接触石棉又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比只接触石棉或只吸烟者高得多,罗素琼[5]等人选用青石棉和香烟中所含的致癌物质苯并芘联合诱发大鼠肺癌,获得成功。两者联合使用诱发率为46.3%,比单独注入一种物质的诱发率高得多,有显著性差异。此模型对于研究流行病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依据。 1.3 CTP诱发肺癌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均证实煤焦沥青可引起肺癌。吴逸明等人[6]在其他学者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用CTP支气管灌注诱发大鼠肺癌,构建大鼠肺癌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动物模型。CTP 中主要致癌物主要为多环芳烃(P AH),为深入认识人类肺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1.4 MC A和DE N诱发肺癌 Schuller等[7]在高氧状态下,向支气管黏膜下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 o2 sa m ine,DE N),成功地用地鼠(ha m ster)诱导出多发神经内分泌性肺癌,肿瘤可分布于气道的所有位置,包括肺叶、支气管和肺泡等,但是没有发现肺外转移。曹喜才等[8]采用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精确定位灌注MC A、DE N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定位准确,诱导成功率高,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犬肺癌模型对肺癌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血管介入治疗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犬在生理学、解剖学及对疾病的反应上与人类相似,可自发地发生或人工诱发危害人类的各种疾病,同时犬的体积大小适宜,来源广、饲养管理方便,为理想的肺癌模型研究对象。 2 转移性肺癌模型的建立 现在常用的转移性肺癌动物模型有:①将肺癌细胞接种于裸鼠或其他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此方法简单易行,但皮下生长的肺癌与临床上在肺部生长的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用此模型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临床应用的实际效果之间常有比较大的距离。②将小鼠的气管分离,经过反复冻融处理,然后将肺癌细胞接种到气管,结扎气管两端后,再将气管移植到重度复合免疫缺陷小鼠的皮下[9]。此方法虽然将肺癌细胞接种到气管组织内,但方法较复杂,且需要将离体的气管移植到其他小鼠皮下,肺癌细胞生长的生物特性也会改变。②切开胸壁皮肤,将肺癌细胞或肺癌组织直接种植到肺脏内[10、11]。此方法有一定的创伤和死亡率,肺癌细胞生长在肺实质内,且只能使约70%~90%的接种小鼠产生肿瘤,对进行进一步的肺癌研究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他的方法还有经静脉注射或心室内注射等,主要用于建立肺癌转移模型。也有 东中医杂志,2003,22(4):198 [11] 张越林.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 灸,2002,22(1):17 [12] 陈幸生.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5例[J].中国针灸,2004, 24(2):111 [13] 唐碧漪.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9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5,24(1):11 [14] 师丽岩.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56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1,28(5):304 [15] 曾征,刘雨星.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8例[J].上海针灸杂 志,1999,18(3):24 收稿日期:2005-09-13 作者简介:成泽东(1974-),女,辽宁阜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针刺机理研究。[16] 张越林.敷脐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2例[J].中医外治杂 志,2000,9(1):14 [17] 黄泳.背部走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四川 中医,2001,19(6):70 [18] 卢永江,王卫红.针罐并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5例[J].山东 中医杂志,2001,20(5):350 [19] 张纯娟.皮肤针叩刺拔罐治疗疲劳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37 [20] 黄晓娟,佟晓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J].中 国中医药,2004,2(6):专题研究 [21] 袁萍,梁伯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2003,30(2):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