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篇目分析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篇目分析

拿来主义·篇目分析

拿来主义【课文分析】课文共10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破”,批判送去主义。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2节,首先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

作者单举学艺上的东西为例: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进而送梅博士。

援例行文颇带讥刺。

古董远赴巴黎,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这是揭露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既很恭敬,又很气派,这是讽刺当局一面自轻自贱一面夜郎自大的畸形心态。

作者说:“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奚落送去主义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至无可送者的窘境。

*看完送去主义的表现,我们要想一想,究竟是谁在不停地送去呢?毫无疑问,是“现在”的“中国”,进一步说,是当局,是国民党反动政府。

再想一想,当局都送了些什么呢?从过去的钱款土地主权到今日的古董活人。

如此则可领略到作者单举学艺为例的深意所在:当局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究落得一贫如洗的地步;作者对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嘴脸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到这里,我们可以弄清楚,送去主义是一个关于国际交往的问题,一个对外政策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以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冲突或文化选择的问题。

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表现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历史成因和本质。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显然,送去主义是列强武力征服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弱国丧权辱国的表现。

而弱国无外交,因此,送去主义就只能是只有送去没有拿来,不可能是平等的往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第二层次,3-4节,进而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

一味送去而不拿来,我们的子孙必将沦落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境地,这是亡国奴的悲惨处境。

作者强调他们讨来的残羹冷炙不是“抛来”的,而是“抛给”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强加于人别有用心的嗟来之食,是列强对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略。

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 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解读姓名:杨翠瓶学号:200802441032班级:2008级10班《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于1934年6月4日的,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的一篇杂文,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先生主要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及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

但是思想上的深度并不是我们此次分析的重点。

正如郑桂华老师所言,“我想应该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学生为什么喜欢《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观点独创吗?当然不是。

其实,鲁迅的的《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拿来’思想并没有超越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甚至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里就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再退一步说,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会更好,为什么要通过语文来学呢?我们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时杂文味的鲁迅。

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现在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周树人”。

显然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都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

那怎样来解决这两难,便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思索探寻的。

而夏发祥先生在《莫怕周树人》一文中就提出了一些鲁迅作品的教法,他认为应该注意三方面:一是长文短教,找出一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深文浅教,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必将文章内涵全灌输给学生;三是找准文章的突破口。

要做到这三点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只有在完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安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拿来主义》这篇文章。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2018-04-16高二下册《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

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文章《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

《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评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在论及民族文学遗产问题或者谈到鲁迅的《拿来主义》的时候 ,某些论者将“拿来主义”同民族文学遗产继承问题联结起来。

下面就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进行深度的解读与评析。

一、《拿来主义》传达的思想观念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创作于1934年6月4日,文章中共计10个段落,文章的前半部分批评了国民党政府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在后半部分,对拿来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陈述。

在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民党政府关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主张将我国的文化送入外国,仅仅只是送去而不是拿来,鲁迅先生不仅主张送去,还强调拿来,将外国文化净化吸收到我国。

对于国民党不敢拿来的原因,鲁迅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他认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这些送来的东西包括法国的香粉、德国的废枪炮、英国的鸦片等等,可以说,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于“送来主义”相对应的。

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己的东西不会出现礼尚往来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嘲讽“送去主义”呢?《拿来主义》对此有深刻的解释,“要么如尼采般发了疯,要么就应该给子孙留下一点礼品”,尼采曾经以太阳形象来自诩,太阳光热无穷,自会给予,不会取得,但是尼采并不是太阳,他发疯了。

中国也不是太阳,虽然有人曾经提出,将中国地下煤层掘起来可以供整个世界使用几百年,但是在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全部都成为魂灵,或是上天堂,或是下地狱,但是我们的子孙还切切实实的存在,因此还是应该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礼品,要不然我们的子孙在佳节大典时也拿不出东西。

“拿来主义”的本质就是揭露反动派的无耻行径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分析对待中外文化的态度,同时,鲁迅先生还明确的提出,在对待外国文化时,我们应该“应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就是要批判性的继承。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拿来主义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第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阐明实行“拿来主义”应怎样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结构。

二、文章赏析《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这篇文章以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种态度,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

文章以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鲁迅通过这个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问题,展示了他的深厚文学功底和敏锐思想。

同时,鲁迅还善于揭露事物的矛盾,他针对“送去主义”提出要“拿来”,又针对“送来”提出“拿来主义”,这种一针见血地触及事物本质的写作方式,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中,鲁迅批判了“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并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他主张对于文化遗产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鲁迅还通过对比“鱼翅”和“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等事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和方法。

《拿来主义》剖析和理解

《拿来主义》剖析和理解

4、“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 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 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 文艺性政论 文,主要指 “五四”以 来,以鲁迅 为代表的那 种精辟、犀 利,带有浓 烈的文艺色 彩的议论文 章。
特点: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 用。 4、短小精悍。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 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 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 “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 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 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 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 暗现实。
小说集两部: 《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一部: 《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 《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 作。其杂文“象投枪,象 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 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 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 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 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
揣摩起语句的感情色彩。
• “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 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 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 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 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 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 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 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 文 集:《朝花夕拾》
是:
先占后挑.
思考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和“拿来”的四个条件, 请分别加以说明。
思考讨论
使用——直接学习 存放——化害为利 毁灭——完全摒去
沉着 有辨别 人才能成为新人 勇猛 不自私 文艺才能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者 必备的条件
( 沉着 ) (勇猛 ) (有辨别) (不自私)
该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 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 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 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 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 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 可。
(4).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
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什么?
问题(1)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而又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杂文。

从论证的角度看,全文扣紧“拿来主义”这个论题,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极富说服力的论证。

开头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起,这二者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作法,但都不足取,都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由对这两种作法的否定,达到论证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这在文章写作上叫做“逆起”的写法,在论证上则是因果论证。

对“闭关主义”只捎带提及,因为“闭关”的恶果已为大家深知,点到即可;而“送去主义”的则是开头几段论证的重点,第2段先指出这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仪节,第3、4段又进一步论证其巨大的、深远的危害,即倘若只是一味地“送去”,结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只“送去”不“拿来”是不行的。

这样,第5段明确提出的“还得‘拿来’”的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论证。

从论证逻辑上看,至此已证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接下来的6、7两段,从“送来”与“拿来”的区别上立论。

这二者是鲜明的对比,也是进一步的因果论证(第7段开头的“所以”是明确的语言标志)。

即决不可听任“送来”,听任“送来”的结果,就是听任心怀叵测的外人来坑害自己。

因此“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一层论证。

接下去的第8段,用“大宅子”设喻,批判极“左”的昏蛋和极右的废物等等,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二层论证。

不管是任凭别人“送来”,还是像大宅子的不肖子孙那样,都不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惟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是值得提倡的。

这两个论证层次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至此,“什么是拿来主义”也得到充分论证。

最后的9段和10段,论证怎样“占有,挑选”(参见后文对“比喻”的分析)和怎样才能“占有,挑选”(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对“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深刻论证。

拿来主义段落划分

拿来主义段落划分

拿来主义段落划分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分析比较,所写的一篇杂文。

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以下是段落划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 1-4 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作者先从“闭关主义”谈起,指出其造成的后果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自然引出“送去主义”,接着通过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表现,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指出“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

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手法,对“送去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然后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作者以“大宅子”为喻,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指出其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不同的内容,对待这些不同的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指出,“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以上是《拿来主义》的段落划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鲁迅《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和评析

对于鲁迅《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和评析

对于鲁迅《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和评析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部非常充满深意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作。

通过不同的故事,鲁迅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诠释出它般根深蒂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拿来主义》以“拿来”为话题,以具体的故事阐释了主题。

鲁迅通过重新解读愚蠢
的行为,试图以大多数人都理解的角度去认识“拿来”。

最突出的例子是《来来来》。


靳自小活泼好动,他是有抱负的,但是在慢慢长大之后,他变得懒惰,只想着“拿来”东西,看着一群朋友搞的玩笑,他总想去吃上一块,他也觉得“拿来”很容易。

鲁迅通过这
个例子,表明了“拿来主义”的危害:对目标贯彻没有执行力,活动的灵活性逐渐受到限制,致使实现目标的最终结果也受到威胁。

鲁迅在其他作品中也表达了“拿来主义”的反对,看似“拿来”简单容易,其实却无
法改变生活状态。

例如,《原件》中,老师试图以“拿来”的思维去改变学生的作文,但
最终只有失望。

他毫无疑问的想法是学生可以把老师的文章“拿来”,就是学生可以写出
正确的文章,但由于个人的性格,就算拿了也不能奏效,老师也最终摒弃了这种所谓的智慧。

从故事来看,可以清楚地看出,鲁迅批判了“拿来之害”。

他期望通过故事,可以让
读者体会到如果不努力,就总是搞错,永远无法拿到钞票,而错误也将不断堆积下去。


有自己努力拼搏,所有的成功才会永远在自己身上,才能够达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叙述,展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努力工作
的重要性,推崇自立自强的理念,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部有价值的小说,值得我们去
深思学习。

《拿来主义》浅析

《拿来主义》浅析

《拿来主义》浅析一、背景和主题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东北三省之后,又觊觎我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一方面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一方面更加疯狂地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以便使帝国主义“可以不费力量的进来”。

同时,为了强化法西斯统治,蒋介石亲自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妄图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抗拒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文化界,那些“尽‘宠犬’职分”的反动文人,也叫嚷着要“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媚外”与“复古”,相辅相成,构成了国民党政权及其帮凶文人的基本特点。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一九三四年前后,左翼文化界开展了关于民族形式、大众语和拉丁化文字改革等问题的讨论。

鲁迅积极参加了这些讨论。

在讨论中,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在对待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极其错误的观点。

譬如有人把有批判地借鉴和采用旧形式攻击为“类乎投降”,“为整个旧艺术捧场”。

(见《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有人把汉语中适当借用欧化语法和外来词汇侮蔑为“一定要把中国语取消”,是受了“帝国主义的指使”。

(见《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附录)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批判错误和糊涂的观念,鲁迅在这个时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娴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拿来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篇。

关于《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近几年出版的鲁迅杂文选读一类的书,几乎都说成是“体现了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文体分析

拿来主义文体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1、《拿来主义》在教材中的地位《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在整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中,论述类文本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是第一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

《拿来主义》被放在本单元之首,开启了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可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

当然,论述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已有所学习,了解了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

因此,在对这篇衔接初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篇目的设计,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能力。

2、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及考查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2%)。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

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以往教学对《拿来主义》的误读如果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只从表面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就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而没有仔细地去探究,没有从实质上分辨出《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杂文”。

结果教学过程中不理不管“杂文”的特性而用“非杂文”的方式去“分析”、去“推测”、去“对号入座”,就会将一篇鲜活的“杂文”,硬是分析得死板生硬。

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范文拿来主义赏析(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愈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的观点最早偏重于对某些顽固派吹捧“国粹”.的批判,接着也批判过一味祟洋、西化的论调。

这在当时,他的批判都有针对性,是针对粉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两个极端的。

两个极端当然都不对,反对走这两个极端,如能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另外探家正确的道路,本来完全有可能,但由于缺乏“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精神、态度和能力,不少人反而仿徨,甚至害怕起来了,对文学遗产采取了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其中,也有一些是主张革新,要求创新的进步人物。

在他们看来,不向文学遗产拿点东西,照样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新文艺来。

仿佛革新与继承是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必然关系的。

正是针对着这种新情况,新问翅,他怀粉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这篇文章中的羞本观点,虽然在他成于此文前后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表现,但都不如此文表现得集中、全面而且形象生动。

为了更详细地理解他这篇文章,我们有必要参看他其它一些文章。

不过此文的.是他讨论文学遗产批判继承间翅的一篇最且要、最深刻的文章。

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粉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因为半个世纪来,被他在这摘战斗.文里指贵为“屏头”,怒骂为“昏蛋”,娜夷为“废物”的人仍不断出现。

声称要“彻底扫荡”掉古今中外一切文学遗产的“四人帮”文痞,就是一批最坏的“昏蛋”。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贵为“屏头”。

他把全t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气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侧下的鸦片者娜夷为“废物”。

他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章来之后,“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 为什么应该这么办?很清楚:“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E,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求从事这一工作,“首先要这人沉粉,勇纽,有辨别,不自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课文分析】
课文共10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节,“破”,批判送去主义。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1-2节,首先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

作者单举学艺上的东西为例:先送古董,再送古画和新画,进而送梅博士。

援例行文颇带讥刺。

古董远赴巴黎,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这是揭露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的挂过去”,既很恭敬,又很气派,这是讽刺当局一面自轻自贱一面夜郎自大的畸形心态。

作者说:“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奚落送去主义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至无可送者的窘境。

*看完送去主义的表现,我们要想一想,究竟是谁在不停地送去呢?毫无疑问,是“现在”的“中国”,进一步说,是当局,是国民党反动政府。

再想一想,当局都送了些什么呢?从过去的钱款土地主权到今日的古董活人。

如此则可领略到作者单举学艺为例的深意所在:当局只是送去而不拿来,终究落得一贫如洗的地步;作者对反动政府卖国求荣嘴脸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到这里,我们可以弄清楚,送去主义是一个关于国际交往的问题,一个对外政策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以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冲突或文化选择的问题。

作者在列举送去主义表现的同时也揭示了其历史成因和本质。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显然,送去主义是列强武力征服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弱国丧权辱国的表现。

而弱国无外交,因此,送去主义就只能是只有送去没有拿来,不可能是平等的往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第二层次,3-4节,进而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

一味送去而不拿来,我们的子孙必将沦落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的境地,这是亡国奴的悲惨处境。

作者强调他们讨来的残羹冷炙不是“抛来”的,而是“抛给”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强加于人别有用心的嗟来之食,是列强对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略。

送去主义遗祸惨烈是因为“中国也不是”太阳,并不丰富,不可能大度,无法做到“只是送出去”。

作者以尼采之发疯为类比,是在警告当局,同时对某些盲目自大的国人无疑也是当头棒喝。

**至此,作者对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本质、危害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揭示,既然在文明冲突中所奉行的送去主义已被打到,那么,对于外来文化究竟该持何种态度呢?下文就必然由“破”转入“立”,提倡正确的做法。

第5节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二部分,5-10节,“立”,提倡拿来主义。

具体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5-7节,提出观点:“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接着作者对“拿来主义”的内涵作出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运用理性,要有所选择,要积极主动。

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些东西甚至引起了清醒的青年们的恐怖,因为这些是列强实施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产物,是送来的。

第二层次,8-9节,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具体阐述拿来主义者的做法。

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或西方文明(这里的文化取其广义,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诸层面)。

作者首先批判了种种错误做法。

“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进门”的“孱头”,是不敢面对不敢选择的懦弱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是盲目排外对外来文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是崇洋媚外的全盘西化主义者。

而“‘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他和朋友们一起吃掉鱼翅;将鸦片送进药房;送一点烟枪和烟灯进博物馆,而将其余的毁掉;让姨太太各自走散。

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批判吸收合理运用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比喻已经失去价值但可适当保留一点以提供反面借鉴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则比喻必须彻底抛弃的糟粕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一,在这里,作者主张对于外来文化应持为我所用大胆取舍的态度,而这里的“我”不是小我,不是某些个人或某些小集团,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所以作者反对用鱼翅来宴大宾,即反对为少数特权阶层或阶级服务;反对故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即反对为某些人谋求私利。

二,在这个层次中“大宅子”仍是比喻外来文化。

大宅子之于穷青年,如同外来文化之于中国。

这里仍是从中外关系的角度设喻,而不是从古今关系的角度谈问题。

因为这大宅子“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而一定不是自己的祖上遗留下来的,虽然得了“祖上的阴功”的恩泽。

而在第9节提到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好像又是在说古今关系,其实不然,这里作者不过是顺带一笔针砭时弊而已,大家知道鲁迅的杂文多此情形。

第三层次,第10节,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拿来主义者的品质)和意义。

作者总结说:“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使用、存放、毁灭既是拿来的具体内容,也呼应上文。

作者进而指出实行拿来主义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沉着,指在文明冲突中面对外来文化不惊惶失措,而是处变不惊;勇猛,指敢于接受西方文明的挑战,在外来文化中作出选择;有辨别,指能够辩证对待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从而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不自私,指拿来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需求。

而关于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作者则从正反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正面仍从比喻的角度加以阐述,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真正改造我们民族性格,重铸崭新的民族精神,创造出民族新文化,实现国家的富强。

反面则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民族精神之重铸,文艺之创新,要以拿来为前提。

**读完这个部分,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作者主张从什么地方拿?很显然,从西方文明、从外国文化中拿。

作者始终探讨的是中外的问题,但他所主张的洋为中用的观点极富启发意义。

这种精神对于古今的问题也很适用,那就是古为今用。

二,作者主张拿来的真正目的何在?很显然,重塑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

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人去拿?很显然,不可能是当局,只能是真正以挽救国家危亡复兴伟大民族为己任的人,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也就是“中国的脊梁”。

****通过解读本文,我们可以澄清关于本文论题的一个重要的误读。

相当多的读者以为本文论述的是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其实不然。

本文探讨的是在文明冲突中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相应的大宅子也应是比喻外来文化。

【教学目标】
一、能够理解本文论题、论点,解释重要词语的内涵。

(难点)
二、能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难点)
三、能够揣摩语言,体会幽默讽刺的风格。

(重点)
四、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外古今文化关系。

(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