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 (1)
《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d422c1cf84b9d529ea7a52.png)
-
12
-
13
孔子学院现已遍布世- 界各地,多达435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 思路写作一篇短文,不少于600字。
1.有钱就有幸福 2.读书未必成才 3.流行的就是美家!
③送来主义 深受其害——害国
先破后立
-
5
(二)怎么样拿来?
1、第8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文化遗产。
2、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人物 孱头 昏蛋 废物
态度
本质
怕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接受的逃避主义者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
10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
明确:“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 者见得大度。
明确: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 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
11
【深化探讨】
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 同学们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思考,举例说明。
拿 破 送去主义(卖国)
送来主义 (害国)
来
孱头
逃避主义者
主 义立
拿来 主义
破 昏蛋 废物
立:拿来 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
投降主义者
鱼翅(精华):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并存):批判吸收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3-8《拿来主义》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3-8《拿来主义》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ce6908ed630b1c59eeb54e.png)
《拿来主义》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学习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
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46d522d0d233d4b04e6979.png)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背景:《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虽然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但是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在必修1就学过他的《纪念刘和珍君》,对前面所说的鲁迅文章风格有所了解。
今天学习一下《拿来主义》,加深对鲁迅杂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预习,了解有关的背景,以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2、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三、多媒体展示预习成果。
四、教师归类,多媒体展示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堂共同解决,研习课文。
1、本文文题为“拿来主义”,但为何开篇不写“拿来主义”而写其他?解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第1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
提问:与标题《拿来主义》有何关系?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提问:文章1、2两段一破一立,已经竖立起“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为何在第3段又提“送去”?解读第3段,回答问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8b85b14afe04a1b171de20.png)
1.通过课前导学案,指导学生充分预习。
2.开展学生互教互助活动,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创设情境
二、解读文本,领悟思想
三、品味语言,学习说理
四、深化理解,拓展认知
介绍美国电影《功夫熊猫》所创造的票房奇迹,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本国和外国文化的问题。
与学生共同完成《导学案》中4—7小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第8小题,感受鲁迅先生的论证艺术。
与学生一起交流:我们为什么需要“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有何现实意义?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阐述道理。
倾听,思考,讨论
学生专题小组就相关题目面向全班进行解说,学生互问互教。
《拿来主义》教拿来主义的内涵。
2.通过分析文章典型的论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3.通过结合历史或社会实际,认识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认识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难点:赏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三、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为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对说理式文章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对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学时要力争做到深入浅出,条理简明,最好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可以考虑让这节课适当有点延展性。
学生专题小组就相关题目面向全班进行解说,学生互问互教。
学生专题小组就相关题目面向全班进行阐述,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兴趣
梳理文本内容,训练学生筛选、整合、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鉴赏及拓展认识做好准备。
鲁迅《拿来主义》获奖教案(通用5篇)
![鲁迅《拿来主义》获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fe7c4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7.png)
鲁迅《拿来主义》获奖教案(通用5篇)鲁迅《拿来主义》获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略)。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
(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的内容。
要求:A划出生亨新词和4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要求:A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
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
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事例,(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体研究。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d0fe4c2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b.png)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117110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6.png)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主题思想探讨目录•知识拓展与应用•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课程总结与反思01课程介绍与背景《拿来主义》概述《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杂文,旨在批判当时中国文化界的“闭关自守”和“盲目排外”思想,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
文章通过深入剖析“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对比,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
公开课背景本次公开课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设计的一堂示范课。
课程围绕《拿来主义》这一经典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拓展思维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能力掌握《拿来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进而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逻辑严密讽刺辛辣举例生动运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对“送去主义”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通过列举大量生动的实例,如“送古董”、“送古画”等,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了说服力。
030201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这句话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即把活人当作古董一样送去,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践踏。
同时,“进步”一词加引号,表示反语,实际上是对这种行为的讽刺和批判。
要点一要点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ea5217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7.png)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抓出主要信息,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掌握鲁迅针砭时弊的议论针对性和“婉而多讽”的杂文特点。
3.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掌握“学习之道”,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及个人的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1.抓出主要信息,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掌握鲁迅针砭时弊的议论针对性和“婉而多讽”的杂文特点。
3.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掌握“学习之道”,能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及个人的成长。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鲁迅先生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
清政府实行__,结果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___;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和文化上继续实行_____;当时,在我国文化界,如何对待和___,存在两种错误认识,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2.鲁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讲了哪几种主义?其实质是什么?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送去主义——崇洋媚外,卖国求荣送来主义——经济掠夺,文化腐蚀3.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其实质是什么?有选择,为我所用,不卑不亢。
4.文章通过什么方式提出论点?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第二课时1.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请找出课文中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占有,挑选。
(前提和关键)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小结】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2.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产"。
形象的比喻论证3.第8段是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来说理的举例。
比喻: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阐述抽象难懂的道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a0092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1.png)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理解“拿来主义”的本质与内涵。
2.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3.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本文的论点。
2.品味语言,研究论证方法。
3.拓展延伸,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
【教学重点】1.“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把握本文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1.研究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初高中我们学过哪些XXX的文章?(学生回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
)有多少同学是发自内心地喜欢XXX的文章?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回覆,喜欢的理由和不喜欢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XXX三位教授的话,强调XXX的重要性。
)XXX是不会被历史忘却的。
——XXX(XXX终身教授,XXX会员,XXX研讨会理事。
)XXX是语文讲授的灵丹妙药。
——XXX(XXX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XXX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XXX副会长,XXX理事。
)XXX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亚洲的,是整个东方灵魂的脊梁。
——XXX(XXX中文系教授。
)一起来研究《拿来主义》,看看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能解决掉。
(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此处让同学们齐读XXX,原名XXX,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当代伟大的文学家、头脑家、反动家。
1918年5月,用“XXX”的笔名发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开展有巨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 (1)](https://img.taocdn.com/s3/m/c3124451ba1aa8114531d920.png)
、连续弑师案的发生和90后的公共场合亲密事件等等,让人们对孝心、尊师重道以及
公德意识产生了质疑。于是,有人开始内心惶惶,甚至提出了“中国堪忧论”。
的确,以上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
但我们知道,物质都有两面性,都不是绝对的。我觉得,持“中国堪忧论”的人有点
以点带面,用放大镜放大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是持消极生活态度的表现。积极生活
的我们,需要着眼全局,看到主体;用心观察,辨明是非;爱憎分明,不忘主流。放
眼当今中国,代表正能量的人与事可谓比比皆是,信手拈来。
还记否矿场上的那个朴实的汉子,记否羊肉串摊上的那个忙碌的身影,记否汶 川地震现场那一张张醒目面孔……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公众明星人物,他们始 终不忘初心,用自己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能力释放着正能量。
个人、集体尚且如此,我们的国家又岂能落后。当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无惧
危险,竭力担当。印尼海啸、海地地震、巴基斯坦利特大洪灾、非洲埃博险,我们的国家永远冲在最 前面,永远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试想,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国家下的子 民,能差到哪里去呢?难道你还要说中国的未来堪忧吗?
下水作文
中国,不怕
王富珍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庶,越来越小康。但不知从何时起,这
和谐的主旋律中开始掺杂进一些杂音和噪音。
记得最早源于2006年南京的彭宇扶老人被讹案,直至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酵
,让人们似乎明显感到大众善心与热心的消退;再到日本核泄漏后的疯狂抢盐事件和
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让人感觉到金钱至上观念的猖獗;及至“啃老族”的出现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中国的未来前途无量。作为这个国家 的子民,我们一定能众志成城,将他建设装扮得更加美丽。
《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ff35a4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7.png)
《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杂文”的相关文体知识,领会作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2)过程和方法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方式,明确实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环节设计】一、谈话导入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你最喜欢的节日。
(同学们举手进行分享,喜欢即将来临的元旦。
还有人说到,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引入:看来,有同学喜欢中国的节日,还有同学喜欢外国的节日,那么,面对外来节日、外国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过渡:说到鲁迅,大家从小学就学习了他的文章,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眼中的鲁迅呀?有的同学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衔接:上节课下课前老师让大家进行预习,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谁能说说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背景呢?学生回答: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小H说的非常好,你预习的很全面。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名家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圈点勾画,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标注出的生字词,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讲了几方面的内容?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讨论好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呀,三组的同学最先举手了。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46924d758f5f61fb7366691.png)
破
立
先破错误 观点,再提 出相对正 确的观点
对
立
破 立 先破后立 结 合
拿来主义
小结:论证思路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排外 媚外 侵略 所以 因 为
因 果 论 证
拿来主义
因为闭关、送去、 送来都不好,所以 只能拿来。
揣摩鉴赏· 语言艺术
比较下文与原文的差异,推敲哪一种写法更 好。
中国一向是闭关锁国,自己不去,别人也不 许来。自从鸦片战争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 义”了。
符合画的特征;卑下地炫耀;卖力地讨好 捧 自欺欺人,反语讽刺 还有几位“大师”们 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挂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___过去,叫作“ _______”。 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 “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 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 激愤的反语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 进步 显出一点 了。
辩证吸收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
孱头
怕被染污
昏蛋
勃然大怒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
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大吸鸦片
不敢面对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 产”
比喻
大宅子
孱头 昏蛋
文化遗产
废物
逃避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
投降主义者
反面指出错误做法
比喻论证
喻 体
揣摩鉴赏· 语言艺术
推敲比较,原文好在哪里?
暗含讽刺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闭关锁 化抽象为直观 炮打破了大门(鸦片战争)之后,又碰了一 串钉子(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现 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024(完整版)《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
![2024(完整版)《拿来主义》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3c0c78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a.png)
•课程背景与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与效果展示•教材分析与处理建议•知识拓展与应用举例•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课程背景与目的《拿来主义》作品介绍作者鲁迅发表时间与刊物《中华日报》的副刊上,后收入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主题和主要内容批判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文学手法与特色运用讽刺、比喻等手法,采用贴切、形象的比喻,阐述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
评选机构某权威教育机构参赛作品范围全国各高校、中学、小学等教育机构报送的《拿来主义》相关课程评选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估获奖等级与荣誉一等奖代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均达到极高水平优质课程评选背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主要内容、文学手法和作者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拿来主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课程意义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拿来主义》核心思想解读01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强调在借鉴外来文化时,要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02反对盲目排外与全盘西化指出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错误倾向,并阐述其危害。
03倡导独立自主的文化创新鼓励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自主的文化创新,以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知识点梳理对《拿来主义》中的关键概念、主要观点、论证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拓展延伸通过引入相关历史背景、文化现象等,对《拿来主义》中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交流与借鉴的问题。
2024版年度《拿来主义》赛课一等奖课件整理版
![2024版年度《拿来主义》赛课一等奖课件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4ac5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0.png)
2024/2/2
5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特别是针对《拿来主义》这一课文的教学。
适用对象
高中学生,特别是对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感兴趣的学生。
2024/2/2
6
获奖情况与荣誉
01
本课件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得到了评委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02
课件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动、形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9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2024/2/2
课堂互动不足
在部分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课堂互动略显不足。未来可以尝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 互动形式,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部分内容的讲解略显仓促,未能深入挖掘。未来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 确保重点难点得到充分讲解。
32
01
02
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阐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和重要性,呼吁国人要有自主 选择、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2024/2/2
4
课件制作目的与意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目的
意义
通过课件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点,加深对“拿来主义”的认 识和理解。
2024/2/2
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 兴趣。
问题导入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内容。
媒体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相关背景知识,吸引学生注 意力。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2024)
![《拿来主义》优秀公开课一等奖(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0f03d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3.png)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通过教师答疑、学生 互助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024/1/28
14
04
教学效果与评估
Chapter
2024/1/28
15
学生参与度分析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 论,主动发言,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 现积极,能够主动承 担任务,与小组成员 协作良好。
2024/1/28
22
06
总结与致谢
Chapter
2024/1/28
23
课程总结回顾
本次《拿来主义》公开课获得了圆满成功,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充分展现了拿来主义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参与者深入了解了拿来 主义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
2024/1/28
实效性。
我们将积极拓展拿来主义的应 用领域和实践案例,为参与者 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实
践平台。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其认识 到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 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 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1/28
5
授课对象及特点
2024/1/28
高中生及以上水平
01
本课程主要面向高中生及以上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具备一定
2024/1/28
学生能够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对教师的 提问能够迅速作出反 应。
16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https://img.taocdn.com/s3/m/b07d009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e.png)
12《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中,议论文仅占两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实验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从应用角度看,都是议论性文章,可培养学生的议论思辨能力;从审美角度看,也属于散文,具有文学性、形象性,富于理趣;从探究角度看,课文阐述的社会人生问题均与学生密切相关,课文的层次结构和语言文字各有特色,值得学生探究。
本单元精心安排了三篇课文,一篇杂文,其余为随笔;均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能够让人深思、清醒,感受到强烈的思想冲击力。
鲁迅的《拿来主义》属于杂文,这是一篇传统的保留篇目,写于20世纪30年代,阐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充满启示价值和革命精神,对于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阐明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比喻,严密的论证,辛辣的讽刺,也值得学生学习。
如果能从结构入手,梳理文章,领会作者如何采用选言推理的逻辑思维建构文章,探讨材料与观点间关系;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阐发,则更难能可贵。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形象思维获得发展的基础上,高中学生逻辑思维逐步增强,据此心理特征,应将培养重点放在议论能力上,可尝试引入“选言推理”,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三、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察涵泳,使语文和学生的语文学习鲜活起来。
(二)理论依据以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再分析评价学习结果,改进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设计思路1.知人论世。
鲁迅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年代比较久远,时代背景特殊,人际关系复杂,明晰相关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音
孱头 càn
自诩 xǔ
字
蹩进 bié
词
积
剔除 tì
拿来主义
文 体 知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 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 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
识
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
泛,形式可以归入这一类。总之,它具有文
艺性、时代感、战斗性、篇幅短的特
点。
《且介亭杂文》缘起
累
脑髓 suǐ
犀利 xī
给予 jǐ
改错
国萃
粹
辩别
辨
残羹冷灸 炙
冠免堂皇 冕
礼上往来 尚
瞌头
磕
拿来
文本研读
闭关主义
•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送去主义
•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 做法——只是送出去 •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思考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
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不敢进
逃避害怕
门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接受一切
“拿来 ”!
全盘肯定 辩证吸收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
思 考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 遗产的?是怎样说理的?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 幽默含蓄 而锋芒毕露!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本文的论证艺术: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 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 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 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 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 ,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 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第3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 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 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进几步位”“实大师为”倒们退捧—着—几反张语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 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板书
闭关主义(排外)
破
根源
(1~4) 送去主义(媚外) 拿
送古董 物
送古画新画 送梅兰芳 ——人
来
孱头
不敢进屋(怕)
主 义
立 拿来主义 (5~10)
破 昏蛋
放火烧光(怒)
废物
接受一切(喜)
占有 使用(鱼翅)
立:新人
挑选 存放(鸦片) 毁灭(姨太太)
进步 反 对 三 种 态 度
提 出 三 种 方 式
,鱼 翅 , 吃掉 喻文化精华
鸦 片 送药房 喻益害并存
大宅子里的遗产
烟枪烟灯 姨 太太
送,毁掉 喻文化糟粕 走散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敝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是:
思考
文章结尾共有五个句子组成, 如果这五句话 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思考
★“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用一 句话说明怎样 “拿”?
“送来”不等于“拿来”.
“送来”是被动接受,而“拿来”是主动 获取;
“送来”的是帝国主义剩余的东西,而“ 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我们要运用脑子,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鉴别 --有选择
创新
主经 权济 丧衰 失败
问题设计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 要“拿来
应该怎么办? (2).怎样“拿来”?
或使”用! ,或存放,或毁灭
(3).“拿来”有何意义
建设民族新文化
?(4).怎样才能“拿来 ”(5?).“拿来”的最终目 的是什么?(两个字概括)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创新
语言揣摩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