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本命年的回想 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忆一、教材剖析:㈠教课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中国魄力,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点”。

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形,充满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和浓烈的风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大年夜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世动的显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发散着浓烈的民族气味,读来是那样的和蔼。

作者经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颂扬了热爱生活、单纯可爱的父同同乡。

所以在教课这篇课文时,指引学生认识这些过年的风俗,并深刻理解此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育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特别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改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日;特别是面对着盲目崇洋,微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这样。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画生活生动传神,平常易懂而又富裕情味,常常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形展此刻读者眼前。

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再如写初一清早贺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风气的朴实,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好。

所以,第二个教课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尝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有关知识链接:1、中国其余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聚会观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取同意,此事在中国国内惹起激烈反响,很多专家号召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剖析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认识,也已经感觉到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龄,对本文的内容应当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春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民风民俗图景及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味过年习俗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及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赏析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春节喜庆图片,配以《新年序曲》音乐,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

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首欢快的乐曲,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节日——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除夕之夜,大红灯笼挂起来,喜庆春联贴起来,清脆的鞭炮响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气、欢乐、热闹的节日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还有几个月又要过年了,我们盐中的校园电视台准备筹划一期有关春节的电视专题节目,分配给我们一个任务——地方采风,介绍地方过年的习俗活动,哪个地方呢?它就是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北京郊区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

今天,我们就在作家的带领下去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完成这个任务。

二、春节专题地方采风——选取场景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2、选取场景画面。

读完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活动,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北方春节民俗风情画卷。

假设你作为电视摄像编导来采风,你觉得哪个场景画面最有年味,最有特色?最想选取哪个活动场景或画面来拍摄?为什么?学生发言,扣住节日的热闹、欢乐、和美、喜庆的氛围点评。

3、总结:刚才大家选取了很多场景,如: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畜、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守岁、拜新年。

这些活动习俗无一不充满浓浓的年味,具有浓浓的民俗风情。

相信这些镜头一定会深深地吸引观众的。

三、春节专题地方采风——画面解说1、欣赏示例出示“炒年货”片段“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新版)苏教版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新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班级姓名备课组长【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烙.饼( ) 簸箕..( ) 大吃大嚼.( )吆.喝( ) 腌渍.( ) 骚.扰( )2、辨形组词:栗( ) 薯( ) 抠( )粟( ) 署( ) 呕( )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请将第三句诗所表达的节气的名称写出来。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三句诗表达出的节气名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4、请列出作者家乡过大年必做的十件事,再写写我们丹阳的民俗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1、介绍文题本命年(见课本注释)2、作者介绍:刘绍棠:作家,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常规要求:了解课文内容,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2、思考问题: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释疑解难: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自主交流解难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热爱、歌颂、留恋)(三)合作交流1、合作学习。

2、集体解难。

(1)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A炒年货 B吃腊八粥 C买糖果 D挑绒花 E杀牲禽F备糕点 G送灶王 H换门神 I除夕夜 J拜新年(2)语言A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思考: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一、预习1.对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要求读准音、明其义,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流畅。

2.详细阅读第四节,对本段中不甚明了的内容提出问题,做好标记,并思考: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例如:“守(动词)岁(名词)”。

3.课外了解春节的来源及习俗,以备课堂使用。

二、学习课文(一)新课导入再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那些活动?幻灯片(一):现时的年:①放鞭炮②拿压岁钱③吃团圆饭④守岁⑤拜年⑥贴春联⑦看春节晚会注:板书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定现在,我们把我们的过年暂且放一放,一起到作者的家乡-- 北京郊外运河边的村庄作一次民俗风情游,去过一个旧时的年。

(二)放声朗读第四节,在朗读声中观摩农家过年的活动。

1.朗读之后,先各自质疑再小组成员互相答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个问题小组间质疑并解答,如有意见不一时,老师可加入讨论。

(预习2前半题)2.提问大家⑪大家在村庄里看到了几幅过大年的场景?(预习2后半题)幻灯片二:旧时的年: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守岁⑩拜新年⑫观摩了这十项过年活动,你们最想参与其中的那些活动?说出你的理由。

⑬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幻灯片三: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②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本命年的回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情。

3.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思路,复述过年的火热景象。

2.理解作者行文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

难点1.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突破阅读中感知,探究中领悟,鼓励学生了解、关心、参与有关的民俗活动,学会传情达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国什么节日过的最热闹,最喜庆?(学生回答:过年、春节)教师讲解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堂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此引申开去,让同学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2、出示学习目标◆了解作品有条理地展现春节民俗。

◆理解春节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简介作者刘绍棠xx市通县人。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峨眉》,中篇小说《蒲柳人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读准字音簸箕(bòji)大吃大嚼(jiáo)糁(shēn)儿秫秸(shújiē)鬏(jiū)渍(zì)阖(hé)家涿(zhuō)州筛(shāi)子糖黏(nián)儿邪魔鬼祟(suì)教学版块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作者回忆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大家将每一件事都用简洁、准确的主题词说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火热的春节景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1、领略纯朴的生活画面,感受民俗的独特魅力。

2、再现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表现能力。

【知识链接】1、本文作家是,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作为乡土文学家,他的作品都能抓住特征,语言生动传神,很有表现力。

2、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年轮回一次。

我国民间在本命年有等习俗,以避邪和祈福。

【课前预习】3、为下列画线字注音灶膛()生疮()腊八粥()糁儿()涿州()发鬏()渍酸菜()阖家()亲支近脉()秫秸棒儿()疙瘩()梆子()簸箕()鬼祟()你还找出哪些容易写错或者读错的字,请写出来:【课堂探究】4、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共写了哪十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如第一件事可以概括为“炒年货”)5、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了解到许多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哪些期盼?6、在文中圈划出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句,并用红笔在书上点评。

7、问问长辈,我们这一带春节还有哪些习俗,记在下面。

【课后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枯涸.hé蜷.曲quán 酝酿.niàng 一丝不苟.gǒuB、收敛.liàn 肥硕.shuò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C、憔.悴qiáo 匿.笑nì静谧.mì头晕目眩.xuánD、啜.泣chuò感慨.kài 宽恕.shù踉踉.跄跄niàng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辨别精致忙碌狡猾B.陛下爵士勋章裁缝C.钦差抱酬急迫理智D.骗子描述称赞典礼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

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3. 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1。

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2.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ﻩ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大过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写了一篇绕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作家刘绍棠为我们带来的《本命年的回想》,来频度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领略特有的乡土风情,由此感受身后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把握1。

课文主要的篇幅写的是什么?火热的春节景象。

2.课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能找到有关词语吗?时间顺序。

腊月初一晚上、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天麻麻亮、正月初一。

“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还有“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填词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写家乡过年的惨状,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示意图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

以下是整理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初一科沟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照!《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推论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想像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2.感悟文中优美的字词。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欧美国家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别具一格人物形象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除此以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2021),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名作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举正黄旗,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地域性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催生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为基础作者为主的余光中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殖民主义者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本命年的回想
学什么——【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体会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怎样学——【学习过程】
一、自学
1.什么是“本命年”
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

(本命年的回想即本命之年回忆往事)
2. 作者简介
刘绍棠:我国著名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他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

〖课前演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ǒng()破 nián()性 hé()家邪魔鬼suì()
kōu ()门腌zì() lào()饼 gēdā()()
2.填空。

(1) 本文作者________,所谓“本命年”,即是________________。

你能写出十二生肖中的几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对旧年习俗信手拈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3.想想你家乡过年的风俗,就其中一二种,试作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导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回想的?从什么地方结束回想的?
(2)回想的过年的特点是什么?
2.分析课文开头
(1)分析开头“节气歌”的作用。

(2)找出总结春节特点的句子。

(3)分析“守旧”的意义
3.理清思路,分析第4自然段结构。

(1)作者回想的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现在过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这一个月之间,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默读第4自然段。

分层、起小标题。

小标题要求:先找出一个动词,结合这个动词,总结出小标题。


(3)几件事中跟吃有关的有几个?说明了什么?与吃无关的表现了什么?
(4)这几件事之间什么顺序?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三、探究
我们现在又是如何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学怎样——【课堂检测】
1.写出加粗字在文中的读音。

捅( ) 玉米糁儿( ) 烙饼( ) 阖家( )
晾( ) 簸箕( ) 渍菜( ) 豆馅( )
2.根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
⑴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⑵今年岁逢丙于,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3.本段按时间的顺序推移,写了家乡过大年的十件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件事拟出主题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导学
1.第四段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思考这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欣赏优美画面,体味语言风格
(1)朗读第四段,选择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2)第四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觉得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哪些句子描绘得最传神,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3)文章中多用谚语和俗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课文作者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探究
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课文中那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呢?
学怎样——【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

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烙饼()簸箕()()腊月()晾脆()
2.体会下列句子的意思或所表达的感情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3)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
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

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3.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语段所记叙的两件事
4.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请自选角度,谈谈你读了这个语段后的感受
〖课后巩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捅 ( ) 嚼 ( ) 栗 ( ) 粘 ( ) 祟 (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秫秸 ( ) 亲支近脉 ( )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
3.假设此时正值除夕夜,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请你分别用四字短语对祖国、父母、爷爷奶奶、同学、老师表示不同的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