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理论

合集下载

国医养生知识点大全

国医养生知识点大全

国医养生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医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包括医学、养生等内容。

下面是一些国医养生的知识点:1.阳气和阴气:中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阳气和阴气两种力量协调平衡而完成的。

阳气代表阳刚之气,具有往外走的动力,而阴气则代表阴柔之气,起到包藏、固定的作用。

保持阳气和阴气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医养生的基础。

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每一种元素都与人体的器官和体质相关联。

保持五行的平衡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3.饮食养生:中国医学强调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合的食物,如热性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寒性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

4.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内气的运行,以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疗法等。

5.中草药养生:中草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使用中草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6.经络养生: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人体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理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7.睡眠养生:良好的睡眠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8.情志调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感波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

9.四季养生: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如夏季要避免暴晒,多吃清凉食物;冬季要注意保暖,多吃温热食物。

10.节制养生:节制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适度地控制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和不当的行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可以滋养身体,调整身体机能,预防疾病。

饮食养生的原则包括:饮食规律、饮食均衡、饮食清淡、不过饱过饥等。

同时,可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热性体质宜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温性食物。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二、药膳养生药膳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药物和食材为基础,通过烹饪加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药膳养生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

同时,药膳具有口感好、易消化、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膳并非人人适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膳,并遵循医生建议。

三、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则是以手法按摩身体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灸推拿养生的优点在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尝试。

四、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呼吸、意念等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功修炼,强调意念、呼吸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同时,气功养生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功养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盲目跟从。

五、情志养生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独特方法之一。

它是以调节情绪、心理为主要手段,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情志养生的原理在于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注重修身养性等。

同时,情志养生也强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等。

六、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论中医学源远流长,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思想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原则,强调以自然规律为依据,通过调整内外环境,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第一章:五行生克中医学中,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五行生克理论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核心。

五行生克说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互为生克制约。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人体也分五行:水行、木行、火行、土行、金行,每种元素的生克相同。

保持五行的平衡可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第二章:阴阳调和中医学还强调阴阳平衡理论,将我们身体的机能分为阳和阴,这二者之间不仅相互协调,还互为因果关系。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阴阳调和又是一个不可少的要素。

养生保健的关键在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避免出现阴阳失衡突出来的疾病。

第三章:食疗养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针是营养平衡,而食物乃是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

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养生食疗的概念流传甚广。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药食同源”的原理,讲究食疗的养生方面,能调养五脏六腑,协调阴阳平衡,形成“食补伤不足”的食疗法。

第四章:气功调养气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其调理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正常器官活动,恢复自身生命活力。

气功调养又分“静功”和“动功”,两种方式相互补充。

静功以强力意念为主,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状态,静心养气,调整心态。

动功则通过运动,帮助身体细胞排毒,增强体质,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五章:针灸保健针灸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调理人体经络和气血运行状态,达到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针灸调理机理使得其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独特优势,而作为进一步健康保健手段,针灸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结: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文化独特的财富,阐述了人与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通过调整身心,维护人体平衡,达到防病治病,保养身体的目的。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中医体质养生,是指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平衡。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人体体质的辨识和分析,可以指导人们如何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中医体质养生的知识。

一、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主要有九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倾向性,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调理。

二、平和质平和质是一种健康体质,具有体态匀称、精力充沛、容貌姣好、睡眠良好等特点。

对于平和质的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是关键。

此外,经常运用一些中医养生方法,如按摩、针灸、艾灸等,可以进一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三、气虚质气虚质的人容易感到乏力、气短、容易出汗,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为了改善气虚质,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莲子等,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此外,适度锻炼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能增加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四、阳虚质阳虚质的人体寒怕冷、手脚发凉,精神不振,容易患上腹泻、泌尿系统疾病等。

对于阳虚质的人来说,饮食上应多摄入温热性的食物,如姜、大蒜、羊肉等,可以提升体内的阳气。

此外,适度运动和按摩腹部、腰部等部位,也可以起到温阳的效果。

五、阴虚质阴虚质的人容易出现口干、咽干、手脚心发热等症状,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了改善阴虚质,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银耳、石斛、蜂蜜等。

此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升体内的阴液。

六、痰湿质痰湿质的人容易出现体重过重、容易疲倦、腹胀等症状,容易患上肥胖、消化系统疾病等。

对于痰湿质的人来说,饮食上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荸荠、山楂等。

此外,适度运动和多喝水,也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

中医体质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体质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体质养生健康知识讲座内容一、中医体质养生理论及知识1、什么是中医体质?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长发育、养老、死亡、病症等生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构造状态,是指人体全身机能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特质状态,是中医认为的一种健康状态。

2、认识中医体质(1)理论基础:中医体质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五气平衡”、“四正气道”、“六经辩证”、“八纲五经”、“三焦”、“营卫六脏”、“经络”等理论。

(2)特点:中医体质以自身调节为特征,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来维持健康,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3)分类:从中医三焦的角度将体质划分为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特禀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痰滞体质和气滞体质等10大体质类型。

二、有关中医体质养生的健康知识1、调养中医体质(1)注重中医调养方法:中医治疗体质人群,要注重调养,通过中医方法调节脏腑气血,力求实现治病、养生一体。

(2)健康饮食:根据不同的中医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来促进脏经养元,增强机体调节机能。

(3)适当运动:中医体质养生也要注重适当的运动,以正规体育运动为主,通过营养和运动来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2、保护中医体质(1)情志治疗:及时释放情绪,保持心情放松,增强体质调节能力,从而改善体质。

(2)改正不良习惯: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控制体质阳气不虚好,以达到调节体质的目的。

(3)强化预防措施:加强养生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时就医,以防止和控制疾病,避免走入治疗带来的不良后果。

3、中医体质饮食保健(1)气虚体质:加强体质保养,增强阳气,多吃芹菜、萝卜、桃子、豆腐、芝麻等食物;少吃苦瓜、香菇、梨子、大枣等食物。

(2)血虚体质:增强血气,多吃鱼、羊肉、牛肉、枸杞、芝麻等食物;少吃青菜、海带、冬瓜等食物。

(3)阳虚体质:增强阳气,多吃芹菜、豆腐、大枣、银耳、党参等食物;少吃冬瓜、梨子、生菜等食物。

中医论体质与养生

中医论体质与养生

中医论体质与养生(一)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父母)基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

古希腊西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

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

中医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可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渊薮。

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这都是后来体质分类的依据。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2.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

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

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

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养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中国,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

1.阴阳平衡理论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平衡紧密相关。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包含了生命的各个方面。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平衡,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2.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部环境的失衡导致的,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效果。

中医药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平衡气血等,调整身体的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3.饮食调理方法饮食调理是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需要五味平衡的食物来维持健康。

中医认为五味对应五脏,通过平衡五味的摄入量,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倡导吃季节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等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法来保持健康。

4.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利用调整呼吸和姿势来调理身体和心理的方法。

通过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体内气血的运行,调整内脏功能,提高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通过缓慢的动作、深呼吸和专注,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5.精神调养方法传统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态、适度放松和休息,可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具体的精神调养方法包括静坐冥想、听音乐、读书、与亲友交流等。

总之,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情绪等方面的方法,可以达到阴阳平衡、调养身心、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维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医体质养生的三个基本观点

中医体质养生的三个基本观点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三大理念,包括健康观、自然观、求己观。

1、健康观:中医认为养生要求身心阴阳的平衡,阴是指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阳是指能量。

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
2、自然观:中医认为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所以要适应周围的环境,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有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避免外界环境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求己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身体的锻炼保养,而且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要顺从中医养生的基本规律,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遵循符合健康长寿的客观需求,符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健康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强
调个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为目标。

中医养生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应该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方法,促进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维持身体的稳定状
态。

2.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

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养生保健、调理体质等方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3. 适度运动:中医强调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预防疾病。

但运动过量或不适当的运动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环节。

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中医提
倡合理搭配食物,注重平衡营养,以防止消化问题、体内湿气、炎症等不良症状。

5. 调节心理:中医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关系。

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平衡,对于消除压力、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具有积极作用。

中医养生方法包括冥想、气功、舒缓技巧等。

中医养生旨在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适度运动等方法,提高自身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这是一种注重整体平衡和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
对于现代人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体质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

• 穴位保健:支沟穴,阴陵泉,足三里,可 指柔或拍打,阴陵泉还可以刮痧。
• 表现: • 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忧郁脆弱等表 现为主。面色仓暗或萎黄,时或性情急躁 易怒,易于激动,时或忧郁寡欢,胸闷不 舒,长感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感, 时欲太息,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者异物感, 容易失眠。性格不稳定,敏感多虑,易发 不寐,郁症。舌淡红,苔白,脉弦。精神 刺激的适应能力差。(气行郁滞)
• 情志调摄: • 宜乐观开朗,多与人相处,不苛求自己也不 苛求他人,及时向朋友倾诉,宜欣赏节奏欢快, 旋律优美的乐曲如《金蛇狂舞》。 • 饮食调摄: • 选用具有理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黄花菜, 菊花,玫瑰花,茉莉花,大麦,金橘,柑橘,柚 子等。少食收敛酸涩的食物,如石榴,乌梅,杨 梅,草莓,杨桃,酸枣,李子,柠檬,南瓜,泡 菜等。
• 穴位保健:足三里,丰隆穴,中脘穴,指 揉法。
• 表现: • 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为 主,形体偏胖或者苍瘦,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 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大便粘滞, 小便有发热感,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 湿多汗。性格多变,易烦恼,易患皮肤湿疹、疮疖、 口疮,黄疸等。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 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内蒸外发)
• 食疗方: • 1.蜂蜜银耳蒸百合:养阴生津润燥的功效,适合阴虚 体质常感咽干口燥,皮肤干燥者食用。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 2.莲子百合煲瘦肉:适合阴虚体质常感虚烦失眠者 • 起居调摄: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好“子午觉”。避免熬夜 及在高温酷暑下工作,不宜洗桑拿、泡温泉。节制房事, 勿吸烟,注意防晒,保持皮肤湿润。 • 运动保健: • 宜做中小强度的运动项目,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 分,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避免在炎热的夏 天或闷热的环境中运动。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中医养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人的整体健康为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中医养生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并结合了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一、阴阳学说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学说,这是指宇宙存在的两种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中医养生中,健康被定义为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实现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养生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将事物划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元素代表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

中医养生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促进人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食物和草药的调配,可以增强或减弱某个元素的能量,从而恢复健康。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和血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生命能量。

气负责调节人体代谢和活动,而血则负责供应营养和氧气。

中医养生通过调理气血的平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气功和食疗。

四、阴阳五行与饮食保健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食物被分为寒热、阴阳和五行的不同性质。

对于身体过热或过寒的人群,需要食用具有相反性质的食物以达到平衡。

此外,在特定的季节和气候条件下,中医也建议人们食用有助于调节体内能量的特定食物。

五、针灸与按摩疗法针灸和按摩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健康。

按摩则通过压迫和推拿来促进血液和气体的流动,以及松弛肌肉和缓解压力。

这些疗法在中医养生中被广泛应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六、中草药的运用中医养生中,中草药被广泛使用来维持健康。

中草药可以根据特定的症状和体质来调整体内的能量。

例如,对于缺乏精力和容易疲劳的人,可以使用补益草药;而对于体内湿热问题的人,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中草药的使用需要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总结: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九大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中医九大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

中医九大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一、引言在中医理论中,体质是指个体在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生理特征。

中医将人体体质划分为九大类别,即平和体、气虚体、阳虚体、阴虚体、痰湿体、湿热体、血瘀体、气郁体、特禀体。

不同的体质在疾病的易感性和养生调摄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中医九大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进行全面评估,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九大体质的特点1. 平和体平和体是指体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抵抗力强,容易保持健康状态的体质。

平和体的人通常面色红润,体态健壮,精力充沛,容易保持心情平和、情志舒畅。

2. 气虚体气虚体的人常出现气短懒言、四肢乏力、易倦怠等症状。

这类体质的人需要注重调整作息、饮食,避免熬夜、暴饮暴食,多进行养气补气的活动,如气功、太极等。

3. 阳虚体阳虚体的人常感觉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精力不济。

他们宜多食温热补益之品,如鳖胶、海参、肉类,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 阴虚体阴虚体的人常出现口干口渴、心烦易怒、失眠健忘等症状。

调养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绿豆等。

5. 痰湿体痰湿体的人常感到头重脚轻、口苦舌腻、体形肥胖等。

调养上要避免油腻、油炸食物,多食具有清热化痰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薏米等。

6. 湿热体湿热体的人常出现口苦口干、便秘尿黄等症状。

可多食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苦瓜、冬瓜、丝瓜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7. 血瘀体血瘀体的人常感到胸闷胁痛、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宜多食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桃仁、莲子、红枣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8. 气郁体气郁体的人常感到情绪不畅、忧郁烦闷等。

宜多进行愉悦舒缓的活动,如户外散步、瑜伽、阅读等,避免长时间的消极情绪。

9. 特禀体特禀体的人常由于体质特殊,对某些物质、环境易产生过敏反应。

他们需要相应的生活、饮食调节,避免过多接触易致敏的物质。

三、总结和回顾通过对中医九大体质的特点和养生方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体质的人在保健养生上的差异。

中医养生学课件之体质类养生

中医养生学课件之体质类养生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运动、作息、 情志、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个 体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先天遗传因素包括父母的生殖之精质 量和孕育环境等,对个体体质的差异 有重要影响。
02
不同体质的特点及养生方 法
阳虚质
总结词
阳虚质的人通常怕冷,手脚冰凉,容易疲劳。
详细描述
阳虚质的人通常比较怕冷,即使在夏天也喜欢穿厚衣服。他们的手脚容易冰凉,即使在 温暖的环境中也很难回暖。此外,阳虚质的人容易感到疲劳,缺乏精力和活力。对于阳 虚质的人,应该注重温阳散寒,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健康咨询
设立中医体质养生的咨询 点,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 健康咨询服务,解答他们 在养生过程中的疑惑。
养生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养生活动,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引 导居民积极参与,养成良 好的生活习惯。
在企业中的应用
员工健康管理
通过辨识员工的体质类型,关注员工的健康状况,制定相应的健 康管理计划,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体质的分类
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 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 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类型。
平和质表现为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正 常,是健康的体质;其他八种体质则 存在不同程度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 失调,有一定的病理倾向。
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密 切相关。
中医养生学课件之体 质类养生
目录
• 中医体质概述 • 不同体质的特点及养生方法 • 中医体质养生的原则 • 中医体质养生的实践应用
01
中医体质概述
体质的定义
体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包括 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形态结构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

添加标题
肝: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生气、焦虑
添加标题
肺:注意呼吸,避免 吸烟、污染
经络养生
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养生原理: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养生保健 的目的 经络养生方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
经络养生效果: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
PART FOUR
中医养生保健的 现代意义
中医养生保健 的理论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作者:
目录
CONTENTS
01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02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 03 中医养生保健的实践 04 中医养生保健的现代意义
PART ON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顺应四时:根据 季节变化调整饮 食和生活习惯
顺应五脏:根据 五脏功能调整饮 食和生活习惯
运动效果: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预防疾病
注意事项:根据个 人体质和健康状况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 式,避免过度疲劳 和受伤。
精神调养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心情舒畅
调节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 操,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情感交 流,缓解压力
药物调理
方剂:根据病情和体 质,选择合适的方剂 进行调理
中药:根据个人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中药进行调理
药膳:将药物与食物 相结合,通过饮食进 行调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 ,达到调理身体的目 的
PART THREE
中医养生保健的 实践
中医养生保健可以促 进健康,减少因疾病 导致的工作时间损失

中医体质理论基础与养生

中医体质理论基础与养生

中医体质理论基础与养生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发展历程先秦至唐朝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初步形成先秦至唐朝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中医体质理论初步形成的源头,书中有大量关于体质的内容,如《灵枢·逆顺肥瘦》提到的“肥人”、“瘦人”、“壮人”等均指出了人类个体差异。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五形之人”。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人体生理功能系统划分和体质分类思想。

晋代王叔和《脉经》指出疾病有可能“异病同脉”,强调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医家应该准确诊断。

还提到不同人脉象特点不同。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到特禀质人。

《颅囟经》首次提出婴幼儿体质纯阳的理论,丰富了小儿体质理论。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妊娠妇女,产前产后体质,以及养胎等方面内容有大量论述,并且对养老也有独到见解。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还强调小儿体质“如草木之萌芽”。

宋金元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充实提高宋金元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的不断充实提高时期。

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认为老年人多气虚、阴虚;张从正则主张扶正祛邪助正气;李东垣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认为脾胃虚损是形成气虚体质的主要原因;朱丹溪则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体质观点。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发展时期。

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中提到“命门学说”以及“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理论,《类经·运气》首次提出“体质”一词,是古代医家第一次在医学专著中提到体质一词,具有历史意义。

吴又可创立戾气学说。

叶桂《临症指南医案》,将常见的体质分为木火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水土体质和正常体质等类型。

清朝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从诸多角度对体质差异性进行论述,阐述了疾病治疗与体质的关系。

什么是中医体质养生

什么是中医体质养生

什么是中医体质养生
体质的含义
体是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是指素质、性质、质量。

体质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后天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的综合而稳定的特质。

科学养生的基本规则
顺应自然规律—四时养生—共性;
顺应生命规律—体质养生—个性。

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加后天修养而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先天禀赋决定体质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造成体质差异。

1、先天因素:种族繁衍、家族的遗传、婚事及种子、养胎、护胎、胎教。

2、后天因素:饮食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疾病与药物因素。

3、环境因素: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化异发挥着重要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人体“因地异质”的道理。

环境的污染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体质的形成也有影响。

环境污染对体质的危害可以通过影响禀赋,也可以通过疾病地发生而起作用。

中医体质分类
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过敏体质)。

中医体质养生概念

中医体质养生概念

中医体质养生概念什么是中医体质养生中医体质养生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方式,养护人体的体质,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体质养生强调个体之间体质的差异性,通过补益弱势体质,调整失衡体质,达到身体平衡、健康养生的状态。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将体质分为阴阳五行体质和气虚、气郁、气滞、气结等体质。

根据体质的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调养。

阴阳五行体质1.阳虚体质:–特征:面色晦黯、心慌易怕热、手脚发凉、喜欢咸味。

–养生建议:多吃温补食物如姜、桂圆等,补充阳气。

2.阴虚体质:–特征:烦躁易怒、盗汗、口干、眩晕等。

–养生建议:多吃滋阴食物如绿豆、山药等,补充阴液。

3.气虚体质:–特征: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呼吸短促、气短等。

–养生建议:多吃益气食物如黄豆、莲子等,补充气血。

4.气郁体质:–特征:情绪易波动、胸部憋闷、食欲不振等。

–养生建议:多吃活血化瘀食物如山楂、桃子等,舒缓情绪。

5.气滞体质:–特征:肠胃不适、大便干燥、容易腹胀等。

–养生建议:多吃理气食物如生姜、茴香等,促进气机顺畅。

其他体质1.痰湿体质:–特征:口苦口黏、痰多易感冒、体重增加等。

–养生建议:多吃利水化湿食物如莲藕、绿豆等,排除湿气。

2.血瘀体质:–特征:面色晦暗、皮肤黯淡、瘀斑等。

–养生建议:多吃活血化瘀食物如红枣、桃子等,改善血液循环。

3.风寒体质:–特征:怕冷、容易感冒、关节疼痛等。

–养生建议:多吃温热食物如生姜、辣椒等,驱散寒邪。

4.风热体质:–特征:潮热、喉咙干燥、口腔溃疡等。

–养生建议:多吃清热解毒食物如苦瓜、黄连等,清热解毒。

中医体质养生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注重整体平衡,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体质养生方法。

饮食调理根据不同体质,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1.阳虚体质: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姜、羊肉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2.阴虚体质:多食用滋阴食物如绿豆、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气虚体质:多食用益气食物如黄豆、山药等,避免食用油腻食物。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

中医体质养生知识一、什么是中医体质?中医体质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包括体质类型、脏腑功能、气血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中医体质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体质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养生。

二、中医体质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医体质可以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八种。

1. 平和质:平和质是指体质健康、生理功能正常、心理稳定的人。

他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2. 气虚质:气虚质是指体质气虚,常见表现为容易疲劳、精力不足、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等。

建议气虚质的人多吃一些补气的食物,如山药、黄豆、蜂蜜等。

3. 阳虚质:阳虚质是指体质阳气不足,常见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

建议阳虚质的人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肉类、核桃等。

4. 阴虚质:阴虚质是指体质阴液不足,常见表现为口干口渴、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等。

建议阴虚质的人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绿豆、莲子、银耳等。

5. 痰湿质:痰湿质是指体质湿气重,常见表现为体重超标、容易疲倦、口苦口干等。

建议痰湿质的人多吃一些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茶叶、冬瓜等。

6. 湿热质:湿热质是指体质湿热重,常见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皮肤瘙痒等。

建议湿热质的人多吃一些清热的食物,如苦瓜、菊花、黄瓜等。

7. 血瘀质:血瘀质是指体质血液循环不畅,常见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经期不调等。

建议血瘀质的人多吃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山楂、桃仁等。

8. 特禀质:特禀质是指体质对某些外界因素特别敏感,如过敏性体质、易感冒等。

建议特禀质的人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中医体质养生根据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

1. 平和质的人可以适量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2. 气虚质的人要保持心情愉快,多进行气功锻炼,注意饮食调理,多吃补气食物。

3. 阳虚质的人要保暖,避免受凉,多进行阳气调理,多吃温补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體質分型

傳統的中醫學體質分類的方法
体魄形态
以中醫學的陰陽 五行理論为基础
心理素质 生理特征
確定人群中不同個 體的體質差異性 如<內經>: “隂陽二十五人”和 “五態人”
體質分型

現代中醫體質的分類法
临床角度
分析
疾病群体
体质分类
体质变化
与疾病的关系
表现特征
體質分型
◆現代中醫體質的分類法 瘀血質
壽命與健康
壽命(天年):是人的自然壽命可 以活到的年齡,亦即天賦之年壽。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人類自 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為壽限。中 醫學認為人的天年限度一般為100120歲左右。壽命的長短有人體的健 康狀況所決定。
健康狀況
決定
壽命(天年) 100-120歲左右
長壽之訣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數術,食飲
小兒體質
滯熱型
脾胃氣虛型
脾胃氣陰兩虛型
體質基本類型
陰陽平和質
體質
隂陽偏頗質
體質基本類型
陰陽平和質——正常體質
陰:人體內有寒涼、滋潤、濡養、寧靜、抑制、促 進成形作用的物質與功能。 陽:人體內有溫煦、推動、興奮、促進化氣的物質 與功能。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體質基本類型
1. 陰虛質: 形體消瘦,午後面色潮紅,口咽 少津,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 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 喜冷飲,舌紅少苔,脈細數。
中醫“體質養生”理論 應用及研究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童瑤教授 2010.11.6


生、老、病、死是人體生命過程的必然規律,健 康與長壽則是人類共同的渴望與追求。醫學的任 務不僅在於有效地治療疾病而且要科學地指導人 們養生強體,防病益壽。 《內經》所創導的“治未病”思想以及豐富的養生理 論和經驗,是今天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 學等的寶貴財富。
甲狀腺激素受體β (TRβ)表達
陽虛體質
血清皮質酮(CORT), cAMP /cGMP 白介素(IL-1β) 促甲狀腺激素顯著

體質物質基礎研究
痰濕質與非痰濕質比較:
高密度脂蛋白及亞組分水準, 紅細胞Na +2K+2ATP 酶活性
痰濕體質
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 血糖及胰島素
微循環障礙

體質与疾病易感性具有相關性
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的疾病具有易感性
陰虛體質 瘀血體質 氣鬱體質
常內熱上火,極易感受熱邪而見 咽喉疼痛、失眠、煩躁等病症。
易患腫瘤及各種痛證。
易情緒低落患身心疾患。
體質与疾病易感性具有相關性
飲食及生活起居不當易出現體質偏頗
營養過剩
營養不足
促生痰濕體質 促生氣虛或陽虛體質 加重濕熱和陰虛體質
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 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養生防病方法
全面調節
四時陰陽 飲食起居 精神情志 藥物調理
體育運動
養生的原則——“體質養生”
在形態結構、功 能活動方面固有 相對穩定的個體特徵 ,並表現為與 心理性格的相關性。
先天遺傳
较正常人都具有气滞、 紧张易激惹的体质特点
冠心病患者
表现出形 盛热质
體質與病證關係研究
阴虚质
过敏性鼻 炎患者
较高频率
痰湿质
气虚质
全身性红斑狼疮 患者
倾向主要为
阴虚质和 瘀滞质 血虚质
其次为
體質與病證關係研究
對肥胖人體質與常見疾病的相關性研究發現:
肝陽化風證 肝陽上亢證
屬陰弱質的占這兩個證 候總數的78%。
體質養生具體方法

主動鍛煉
鍛煉可以改變體質,《呂氏春秋》雲:“若要防病肌膚欲其 密緻,血脈欲其通利,筋骨敞其堅固,心志欲其調和,精 氣欲其行也,何以能做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中醫學非常重視運動的防病治病作用,提出以“導引”、“ 吐納”作為保健防病的方法。鍛煉促使各器官組織的正常代 謝,健全神經系統,強壯體質,祛病延年。各類體質,其 鍛煉方式強度各不相同,應辨質養護。
偏頗體質
6. 痰溼質:形體肥胖,肌肉鬆弛 ,嗜食肥甘,神倦身重,懶動嗜睡, 口中粘膩,或便溏,舌胖苔滑膩, 脈濡滑。 7. 氣鬱質:形體消瘦或偏胖,面 色蒼暗獲或黃,時或性情急躁易 怒,易於激動,時或憂鬱寡歡, 胸悶不舒,時欲嘆息,舌淡紅, 脈弦。
體質物質基礎研究
反映組織結構特性 的“分析單元”,如體表的 皮膚、毛髮,體內的內分 泌腺,神經系統的形態學 特徵及DNA雙螺旋結構基因 順序等;
“體質” 中醫學稱之為 “素體”
後天獲得
養生的原則——“體質養生”
“體質養生”
在中醫理論指 導下,根據不 同體質
採用相應的 養生方法 和措施, 糾正其體質 之偏
防病 延年
養生的原則——“體質養生”
提高人們的 健康水準 意義
辨別易感人群
調整改善 體質狀態
降低發病率
中醫體質學説的形成發展
《黃帝內經》奠定了體質學說的理论基础
體質養生具體方法

飲食調養
《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藥食 保健康的基本原則。目前,“醫食同源”、“藥膳同功”已 經成為中國人對飲食生活的一種哲學思想,飲食養生也成為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病人原來的體質來 指導病人用藥及飲食,長期的飲食習慣亦影響著體質的形成 。
原發性高血壓
精神病

體質物質基礎研究
不同的體質類型有一定的遺傳學基礎:
拷貝數變異( copy number variance) (CNV)
痰濕體質
差異表達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特徵 (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SNP),

體質物質基礎研究

不同的體質類型有一定的生物化學基礎:
陽虛質
陰虛質
痰濕質
七分法
氣虛質 濕熱質
正常質
體質分型
◆現代中醫體質的分類法 濕熱質 特稟質 痰濕質 瘀血質
陽虛質
九分法
陰虛質
氣虛質 氣鬱質
平和質
體質分型
◆不同性別、年齡人群的體質分類
正常質
陽虛質
瘀滯質
婦女體質
腎虛質
陰虛質
痰濕質
氣血虛弱質
體質分型
◆不同性別、年齡人群的體質分類
脾胃陰虛型
陰陽平和型
1.
3. 反映物質代謝特徵 的“分析單元”,如基礎 代謝率(RMR)、體溫、尿 色、血糖水平、氮平衡水 平等。
2.反映生理機能特性 的“分析單元”,如心率、 肌力、肺活量、膜電位 等;
體質物質基礎研究
不同的體質類型有一定的遺傳學基礎
過敏性哮喘 已證實其基因結構、 功能和表達調控等方面有 異常改變
偏頗體質
2. 陽虛質:形體白胖,或面色淡 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溫, 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 ,常自汗出,舌淡胖,脈沉無力。 3. 氣虛體質:形體消瘦或偏胖, 面色恍白,語聲低微,常自汗出 ,動則尤甚,體倦健忘,舌淡苔 白,脈虛弱
體質基本類型
4. 瘀血質:面色晦滯,口唇色暗 ,眼眶暗黑,肌膚乾燥,舌紫暗 或有瘀點,脈細澀。 5. 濕熱質:形體壯實,面赤,聲 高氣粗,喜冷怕熱,小便熱赤, 大便薰臭。
早在《素問· 異法方宜論》、《靈樞· 逆順肥瘦》、 《靈樞· 通天》、《靈樞· 陰陽二十五人》等篇就比 較系統的論述了有關體質的一系列內容,明確指出 了人在生命過程中可以顯示出顯著的個體差異:
剛柔
強弱
高低
陰陽
肥瘦
勇怯
中醫體質學説的形成發展
•《黃帝內經》奠定了體質學說的理论基础
中毒等的耐受力 疼痛耐受力 顯著的 差異 全面的體質 分類 + 結合心理活動 與生理機能分 析
針刺效應
體質學說的 整系統的體質學說的理論體系的形成 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確提出了“中醫體質學說”的概 1982年王琦、盛增秀主編出版了第一部中醫體質學專著 《中醫體質學說》, 198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召開了“首屆全國中醫體質學說 學術研討會” 1995年王琦主編出版《人體體質學》 20多年來,以王琦、匡調元、何裕民等為代表的中醫體質 學者,採用傳統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法,對中醫體 質學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與臨床研究,相繼提出並建立中醫 體質病理學、體質治療學、體質藥物治療學、體質預防 學等中醫體質學的各級分支學科。
肥胖人痰 濕型體質
患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 中风、糖尿病的機會遠大於 非痰濕型體質
體質與病證關係研究
有人調查了小兒貧血、厭食、複感的體質類型分佈, 其中:
貧血者
多見氣虛型體質占85.94% 以氣陰兩虛型 為多,占47.86% 厭食 陰虛型次之,占34.28% 以氣虛型為多 複感兒 氣陰兩虛型次之
長期吃辣
體質与疾病易感性具有相關性
飲食及生活起居不當易出現體質偏頗
常食寒涼 常吃夜宵
促生陽虛或瘀血體質
促生痰濕體質
身體過勞 過神 房勞過度
促生為氣虛體質 促生為陽虛體質
體質與病證關係研究
阴虚质
分布最多 病理体质
其次为 痰湿质 瘀滞质
體質與病證關係研究
消化性溃 疡患者
很高的相关性
表现出 虚寒质
女性在25~34歲組
痰濕質分佈的峰值 平和質的分佈出現谷值, 濕熱質的分佈出現峰值
男性在25~34歲組
男性在35~44歲組
體質分型的流行病學研究
從兼挾類型來看,挾痰濕者以肥胖體型最多,兼瘀滯者以瘦削 型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