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备在_三国演义_中的艺术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不敢闻教。 ”当然,徐庶只是以此言相试而已,并非让
刘备真的那样做。 不过, 我们通过刘备的行动可以看
出,他并未将马嫁祸于别人,或自己弃而不骑。 他对徐
庶建议的反应正是他个性中正直和仁善的自然流露。
另外一个表现刘备仁德的就是不乘刘表之病危夺
取荆州。 刘表病笃,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此机会取荆州为
安身之地,以拒曹操。 而刘备却不忍图之,“吾宁死,不
爱才首先要知才,知道什么是人才。 刘备的知人, 有时比智诛在握的诸葛亮还要高明。 这突出表现在两 人对待马谡的态度上。 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曾经说 过:“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但刘备却不怎么认可马谡, 认 为 他 “言 过 其 实 ”,为 此 刘 备 还 特 别 在 托 孤 时 告 诫 过 诸葛亮:“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 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但诸葛亮却不以为意, 还是用了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诸葛 亮为此大哭曰:“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 ”(《三国演 义》第九十六回)刘备知人的性格特征在此表现了出来。 此外,从刘备对待庞统、张松这些人的举动中亦可看出 刘备的惜才、爱才之心。
也。 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众皆感叹。 作者运用
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孙乾来映衬刘备,使刘备的仁德形
象表现地更加鲜明、突出。
第三十四回写道,刘备有一匹“的卢”的骏马,有人
说此马妨主。 徐庶建议刘备先将此马送给与他有仇怨
的人,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 刘备闻言变色,对徐庶说
道:“公初到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
后被孙权所害。 得知这个消息后,刘备“大叫一声,昏绝 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 湿衣襟,斑斑成血。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作者以 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刘备义重如山的形象刻画地 淋漓尽致。 在关羽被害后,刘备一意孤行,举倾国之兵 讨伐东吴。 结果为此丢失了拼搏大半生才打下来的江 山社稷,同时刘备也因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刘备的伐 吴之举虽是不明智的, 但这正体现了刘备的至情至性 及视结义兄弟之情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在意,诸葛亮要行军法,他还要一劝再劝。 试问,若曹操
手下的将士做出此事,曹操能容忍吗? 若鲁肃、周瑜做
出此事,孙权能容忍吗? 他们不能,但刘备忍下了。 这足
以证明刘备的重情重义。 关羽失陷荆州,败走麦城,最
2011.7 下半月 \
183
古 典 文 学 漫 步
gu dian wen xue man bu
综上所述,小说中刘备不仅仅是英雄,更为重要的 是,在作者心目中,他已上升为“仁君”,他 的政治地位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美化。 刘备已成为 “仁德爱民”、 “义 重 如 山 ”、“知 人 善 任 ”的 仁 君 ,而 不 再 是 《三 国 志 》中 的历史英雄了。
参考文献: [1] 史仲文.说官— ——读六大名著.中 国 华 侨 出 版 社, 2007,98。 [2] 刘 敬 欣 . 明 清 小 说 补 论 . 北 京 三 联 书 店 出 版 社 , 2007,4。

肉兄弟,倾注了深厚的感情。 第十四回中,张飞因醉酒


而失陷徐州,以致刘备家小全部陷于城中,张飞因此欲

掣剑自刎。 刘备忙制止,并放声大哭曰:“古人云:‘兄弟

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

续? 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 今虽失了城 析
·
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 ”(《三国演义》第十五
“礼贤下士” 小说大力凸显了刘备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的形象。 首先,刘备爱才。 在“刘玄德三顾茅庐”一回中,作 者运用夸张、渲染、对比等艺术手法,将刘备思贤若渴 的个性特征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国志》对此事只有很 简略的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在此基础上,艺术 地加工了三顾茅庐的艰辛、曲折。 三次之中,前两次都 扑了空,并未见到诸葛亮。 在第三次,作者为了凸显刘 备求贤的不易,增加了以下情节:刘备见诸葛亮“在草 堂 上 昼 寑 未 醒 ”,为 了 不 惊 扰 他 的 睡 眠 ,吩 咐 关 、张 二 人 等 在 门 外 ,自 己 则 入 内 ,“拱 立 阶 下 ”,足 足 有 一 两 个 时 辰之久诸葛亮才醒过来。 而诸葛亮在得知“刘皇叔在此 立候多时”之后,却转入后堂更衣,“又半晌,方整衣冠 出迎”。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另外,关羽、张飞二人
(作者单位:1.河北泊头职业学 院 ;2.河 北 邯 郸 师 范 学院中文系)
184
/ 2011.7 下半月
象,以突出其仁德之心,都将其转移到张飞、关羽二人
身上,从而使刘备的仁义形象表现的更加完篇第一回就写到
了“桃园三结义”。 他们把义置于万里江山之上,甚至为
之奉献出了生命,把“义”发挥到了极致。 “刘备虽贵为
皇叔,尊为帝王,但在待人接物方面,却特别注重人与
···
人之间的感情,表现的有情有义。 [1]

首先,刘备的重义表现在与兄弟之间的情义上。 小

说开篇就提到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刘备同关羽、张
飞结为异性兄弟,并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


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
日死。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备把关羽、张飞视为骨
浅析刘备在《三国演义》 中的艺术形象
李 津 1 毕雅静 2
摘 要: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也 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人性表现最为充分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中的刘备仅是一英雄,而非“仁君”。 但在《三 国演义》中刘备不仅仅是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他以上 升为“仁君”的典型,这是作家政治理想的寄托。

回)这即是张飞醉失徐州后,刘备对此的反应。 通过作

者的描写, 将刘备视兄弟如手足的重义形象树立了起

来,读者读到此亦为之泪下。 毛宗岗对此评价曰:“闻家

眷失陷,只默默不语。 后见翼德欲自刎,却放声大哭,是

至情。 ”第五十回中,作者写道:关羽为义而放走了刘备

的 大 敌— ——曹 操 ,刘 备 不 仅 不 责 备 他 ,而 且 对 此 浑 然 不 等
忍作负义之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刘表病重,遂
向 刘 备 托 孤 ,但 刘 备 却 说 “竭 力 已 辅 贤 侄 ”,决 不 取 荆
州。 他三番五次放弃获得荆州的机会,这种君子作风,
在三国时代实在难找。
此外,“怒鞭督邮”、“赚斩车胄”、“刀斩蔡阳” 都乃
刘备所为。 而《三国演义》作者为保护好刘备的仁君形
的几番劝阻也从另一侧面映衬出了刘备的爱才之心。 “刘备三顾茅庐,证明了他真正是一位爱才、惜才、求贤 若渴的性情中人。 从而使他在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历 史画卷中,具 有了特殊的风采。 ”[2]
刘备的求贤若渴具体还表现在与徐庶的关系上。 徐庶被诱至曹操处与母相会,刘备对他依依不舍,不忍 放行。 书中描写刘备送徐庶一段, 读起来真是如诗如 画,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徐庶离开时,刘备设宴饯行, 但 二 人 都 无 心 餐 饮 , 只 能 “ 相 对 而 泣 , 坐 以 待 旦 ”, (《 三 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及至送别之时,作者更是大加渲 染了刘备的惜才、 爱才之心, 刘备对徐庶说:“先生此 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说罢泪如雨下。 看 到徐庶与从者匆匆而去,刘备哭曰:“元直去矣! 吾将奈 何? ”因树林阻挡了刘备“望徐元直之目”,他伐尽次此 处树林。 毛宗岗为此也深受感动,评曰:“观玄德与徐庶 作别一段,长亭分手,肠断阳关,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胜 读唐人送别诗数十首,几令人潸然泪下矣。 ”他在这一 段的夹批中还写道:“依依不舍,极写玄德爱贤之笃。 ”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 国 演 义 》 是 “ 依 史 演 义 ”, 正 史 《 三 国 志 》 是 其 创 作基础。 《三国演义》作者把《三国志》中的英雄刘备刻 画成自 己 心 目 中 的 政 治 理 想— ——“仁 德 爱 民 ”、“义 重 如 山”、“礼贤下士”。
“仁德爱民” 《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了刘备的“仁德爱民” 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一回中,作者运用妙笔生花, 将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展现得无以复加。 曹操兵临 樊城,诸葛亮建议速弃樊城,但刘备却不忍舍弃相随已 久的百姓:“奈何百姓相随已久,安忍弃之? ”两岸之民 大呼曰:“我等随死,亦愿随使君! ”作者正是借百姓的 言语、举动,从侧面烘托出刘备的爱民形象。 看到两岸 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他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 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 后 刘备率领数万军民,来到襄阳城下,但没想到刘琮已经 投降曹操,拒不开门,为了不惊扰百姓,他毅然放弃入 城的机会,奔赴江陵。 在去江陵的路上,有人劝刘备暂 弃百姓,先行为上。 刘备为此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 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及当阳,曹兵掩至,刘备及 众将士死战,看到此情此景,他大哭曰:“十数万生灵, 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 之人,宁不悲乎! ”面对曹操南下荆州重兵的围追堵截, 刘备全然不顾妻离子散,更不惧刀在其项之危,携十万 百姓一道草行露宿,虽每日只行十余里,但他仍与百姓 共度鱼游釜中之险。 以上刘备的三次哭,作者写得张弛 有序,陡然之间,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三十六回中,曹操胁持徐庶之母逼迫徐庶,徐庶 不得已,只得投降曹操。 刘备心中自是不舍。 当时,孙乾 向刘备秘密进言,建议强行将徐庶留下,迫使曹操杀其 母,这样就可以使徐庶与曹操结为死敌,而对刘备死心 塌地。 刘备却义正言辞的加以拒绝:“使人杀其母,而吾 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
刘备的重情重义还突出表现在他与赵云的关系 上。 长坂坡之役,战况激烈异常,赵云浴血奋战,怀抱着 阿斗杀出曹军重重包围,再见到刘备时,他已是“血满 征袍”、“人困马乏”。 刘备接过阿斗后,掷其于地。 即使 刘备此举有点夸张, 但却表明他对于一位大将的爱重 之情是真诚、可信的。
“义 ” 的 另 一 种 表 现 是 为 “ 正 义 ”, 所 谓 正 义 是 要 求 人的言论、行为符合真理的要求,不去做那些不符合正 义的事,不夺人所爱,更不能去助纣为虐。 这在刘备身 上体现在他不趁人之危夺他人州郡。 如曹操为父报仇 兴师徐州。 孔融以“大义”说刘备,请他一同前往徐州破 曹。 陶谦一见到刘备,便将徐州牌印让与刘备,但刘备 以“有违大义”却之,这是一让。 曹操退兵后,陶谦请刘 备等人赴城大会,饮宴即毕,又欲让城。 糜竺、关羽、张 飞等人皆劝刘备权领州事, 刘备却说:“汝等欲陷我于 不义耶? ”(《三国志》第十一回)只是不受,这是二让。 陶 谦病危,临终三让徐州。 刘备终是推脱,直到陶谦临终 前以手指心,诚心相托,当地百姓又簇拥到府前苦求, 刘备这才勉强答应。 对陶谦的三次让城, 刘备坚持不 受,因为在刘备看来,施恩望报、趁人之危夺他人所爱 都是不合道义的,这也体现了刘备的“君子勿夺他人所 爱”的信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