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毕业论文doc)
浅析刘备在_三国演义_中的艺术形象
![浅析刘备在_三国演义_中的艺术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d316b02eff9aef8941e060f.png)
备不敢闻教。 ”当然,徐庶只是以此言相试而已,并非让
刘备真的那样做。 不过, 我们通过刘备的行动可以看
出,他并未将马嫁祸于别人,或自己弃而不骑。 他对徐
庶建议的反应正是他个性中正直和仁善的自然流露。
另外一个表现刘备仁德的就是不乘刘表之病危夺
取荆州。 刘表病笃,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此机会取荆州为
安身之地,以拒曹操。 而刘备却不忍图之,“吾宁死,不
爱才首先要知才,知道什么是人才。 刘备的知人, 有时比智诛在握的诸葛亮还要高明。 这突出表现在两 人对待马谡的态度上。 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曾经说 过:“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但刘备却不怎么认可马谡, 认 为 他 “言 过 其 实 ”,为 此 刘 备 还 特 别 在 托 孤 时 告 诫 过 诸葛亮:“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 之。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但诸葛亮却不以为意, 还是用了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诸葛 亮为此大哭曰:“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明! ”(《三国演 义》第九十六回)刘备知人的性格特征在此表现了出来。 此外,从刘备对待庞统、张松这些人的举动中亦可看出 刘备的惜才、爱才之心。
也。 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众皆感叹。 作者运用
衬托的艺术手法,以孙乾来映衬刘备,使刘备的仁德形
象表现地更加鲜明、突出。
第三十四回写道,刘备有一匹“的卢”的骏马,有人
说此马妨主。 徐庶建议刘备先将此马送给与他有仇怨
的人,待妨过此人,然后乘之。 刘备闻言变色,对徐庶说
道:“公初到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
后被孙权所害。 得知这个消息后,刘备“大叫一声,昏绝 于地”,“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 湿衣襟,斑斑成血。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作者以 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将刘备义重如山的形象刻画地 淋漓尽致。 在关羽被害后,刘备一意孤行,举倾国之兵 讨伐东吴。 结果为此丢失了拼搏大半生才打下来的江 山社稷,同时刘备也因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刘备的伐 吴之举虽是不明智的, 但这正体现了刘备的至情至性 及视结义兄弟之情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e4d1d66caaedd3383c4d3d5.png)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
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1.1 仁德待民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
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
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
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
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
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
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1.2 诚心待士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MicrosoftWordPDF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MicrosoftWordPDF](https://img.taocdn.com/s3/m/842b5d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8.png)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 1 - 一、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塑造了400多个形象生动、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为成功的数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
刘备是罗贯中塑造贤君仁主的典型他既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孙权的祖蔽之功凭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英雄是历史上最具人缘的平民皇帝。
在作者笔下刘备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时所表现出的得人心、受尊敬的政治品格他以“皇叔”身份来“扶匡汉室”。
起初没有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最后他的身世他的仁义以及他忍、哭、人情管理法的谋略让他得以三分天下他的一生在坎坷与奔波中为再次一统天下复兴汉朝而努力但由于时代所限制他没有成功。
以下从刘备的身世仁义的政治品格处世为人、用人的谋略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结局这四个方面来谈谈《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一形象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一、刘备的身世塑造首先作者塑造的刘备是有双重身世的他既是一介贩鞋织席的贫民又是皇室宗亲同时他仁义兼备深得民心先后投靠他人都是深受礼遇和优待甚至连曹操都不愿“杀一人而是天下之心”。
刘备不似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孙权等其他人物生来就有一定的身世背景但却未三分天下就名声在外且深得民心那作者是怎样通过身世背景来塑造刘备的呢一、少年刘备虽贩鞋织席为业但胸怀大志由于年少丧父家境贫寒刘备不得不从小跟随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但胸怀大志。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到刘备一出场作者就交代他“素有大志” 年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他平时少言寡语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之士因此许多少年争相归附他。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 2 - 难怪同族人对他另眼相看曰“此儿非常人也”。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347839dc850ad02df8041b8.png)
论《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作者:司江来源:《大观周刊》2011年第19期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刘备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 旨在进一步了解罗贯中笔下的刘备这一个人物形象。
關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堪称一部妙笔传神的英雄史诗。
作者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的历史题材,描绘了一群性格殊异、形象鲜明的乱世英雄,表明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贤是与” [1]主张。
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观念统帅下,着力刻画了一个以仁义和贤明匡世济民的英雄君主形象——刘备。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仁君贤主的典型,“刘备”无疑是被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这一个,这既是人物自身性格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作者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性。
作为代表演义小说最高水平的《三国演义》,历代学者评定不少。
目前所见论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章,在某些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蜀国君主刘备的态度上,争议还是相当大的:有人说他是至高无上的贤明的君主,有人说他是具有儒家精神的儒士,又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奸雄。
他的人物形象的正确分析,要通过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著作反复细心的研读来进行研究。
一、明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豪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的美誉,又有“枭雄”的称号[2]。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的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毕业论文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25be053169a4517723a3ac.png)
提纲: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他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本文将对刘备的仁中有伪、忍、诚、义、智谋、和江湖习气等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感知中国历史,以史为鉴。
一、刘备的仁中有伪罗贯中生活在异族统治的时代,生活在“礼乐崩坏”的大动荡的元末,作为知识分子,他的理性自然会认同儒学正统的社会秩序和人文理想,小说中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正体现着作者对“儒者”“仁政”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罗贯中,“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二、刘备的隐忍当时机不成熟,刘备暂依曹操。
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三、刘备的诚为请孔明刘备三顾茅庐。
四、刘备的义刘备学弟恨御驾亲征。
五、刘备的智谋刘备是具有大智深谋的枭雄,智谋不在孔明魏武之下。
六、刘备的江湖习气刘备巧得凤雏卧龙和五虎上将而与天下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是其江湖习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除了成功刻画”三绝”,更有形象丰满的刘备让读者百读不解其味。
略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要:《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经典巨著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赞赏。
恩格斯说过,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思想的代表”。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研读《三国演义》的主题,就应从分析作品描写的三国历史和塑造的主要人物着手。
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中有伪、隐忍、诚、义、智谋、江湖习气等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关键词:仁中有伪,隐忍,诚,义,智谋,江湖习气一、刘备之仁中有伪罗贯中生活在异族统治的时代,生活在“礼乐崩坏”的大动荡的元末,作为知识分子,他的理性自然会认同儒学正统的社会秩序和人文理想,小说中对刘备宽厚仁爱的赞扬,正体现着作者对“儒者”“仁政”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be65eaa58da0116c1749c7.png)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
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
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
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刘备分析论刘备之枭雄谭冲(09级汉语言文学200903505017)关键词:刘备、狡诈、权术、枭雄。
【2016年】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古代文学论文】
![【2016年】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古代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9fece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6.png)
古代文学论文-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一,性格特点:1,为人正直,重德尚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阴险,全用权术和狡诈,和刘备的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的形象都被典型化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刘备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不朽的信念:"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诫,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①初识徐庶,刘备得到"的卢"马一匹,伊籍对他说"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徐庶对他说,"的卢"虽然是千里马,"却只妨主",如"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说:"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已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这真是"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历史楷模."②刘琮投降,刘备襄阳撤退时襄阳撤退时,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到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却不忍心抛下百姓不管,含着眼泪对众将领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有人说刘备这是假仁假义,但又有谁能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仁义呢所以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汉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虽然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遭到了重创,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了人心,并成为他区别于其它创业之君的最大优势.因此作为"明君",刘备基本符合了古人对"明君"的最基本的期待"仁德爱民".但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宽厚待人,与那些残害百姓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争取到了民心.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再看"三顾茅庐".作为徐庶,司马徽等人竭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惜屈驾,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登门拜访,以求其出山.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一招棋走对了.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计谋过人,胆识超群刘备出身卑微,论经济,背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采用依附的处世策略.投陶谦,依吕布失败之后,刘备又归顺曹操,保存实力.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为防曹操加害,刘备下园种菜,亲自浇灌.曹操为了试探刘备,盘置青梅,一樽老酒,与刘备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曹操询问当今天下谁是英雄时,刘备一一列举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为英雄,而曹操说袁术是"家中枯骨",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后",刘璋"及守户之犬"……一一予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和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语一出,刘备吃了一惊,手中匙惊吓落于地下,他却机敏地假借雷声来掩饰,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啊! 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值得重要一论的是刘备独特的交际手法.(1)哭.在很多人眼中刘备会感动下属,动不动就鼻涕眼泪一起来,所谓哭出来的江山不无道理.弱的时候哭让你觉得他可怜,这么舍弃他有些不忍心;强的时候又会让你觉得他心软挺有人情味.虽然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作为身在乱世,想有所作为的豪杰来说,哭又有何妨呢毕竟,成功的滋味最甜.③(2)身份.刘备善于利用皇族的地位和东汉名儒卢植的学生这一身份,打起"复兴汉室"的旗号,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威望.在到达荆州之前,他的实力远不如曹操,袁绍等人,后因采取联吴抗曹的方针,创下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光辉事例.4,仁中有伪,公私不明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看待任何事物应一分为二.刘备虽处处以爱民为本,待士诚心宽厚,肝胆相照,但其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身上必不可少的存在着一些虚伪的东西.张松,三国中的无名之辈,从许都转来要到荆州.刘备知道了,亲自迎他进城,一直陪着他,专门为他设宴摆酒席.张松见到刘备这样热情,厚礼相待,很受感动.刘备为人忠厚,又有远见,一心恢复汉室江山,他简直高兴昏了,认为刘备才是他真正要找的人.他决心离开刘璋,投奔刘备,就把益州的地理,人情,山川,物产向他介绍,还把早已画好的西川地图献上,请刘备早日出兵入川.其实刘备又哪会因刘璋是同族而不取西川呢他对张松说:"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才是真心话.最为难以让人理解的是,像赵云那样的战功累累的忠臣,宿将,只是因为某些政见和军事见解不同,便受到了压抑.《三国演义》关于关,张,赵,马,黄 "五虎将"的排列,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事实是,刘备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不得入列,而为翊军将军.翊军将军是次于前后左右将军的一种名号将军,或谓杂号将军,列将军.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死,右将军张飞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由新亭侯进爵为西乡侯;左将军马超升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由前都亭侯进封斄乡侯.而赵云仍为翊军将军,而刘备生前始终不给赵云封侯.二,性格成因:我手写我心.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多种性格的完美结合体,符合时代的要求,写出了他的心声.这是因为:其一: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政治腐败,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情此景让罗贯中的内心痛苦万分,不由生出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于是乎,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完成了建立西蜀的伟大壮举,具有了为人正直,重德尚义等为世人啧啧称赞的高尚品质,. 其二:罗贯中出生在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但在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罗贯中浪迹江湖,入幕府,任幕客,始终不得重用,以致无所作为.政治上的失意,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身上,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比如通过刘备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暗示"自我"的才华无处施展,人生不得志……刘备俨然成了作者内心的化身,精神的代言人.总的来说,刘备作为一位白手起家,最终建功立业的明君,其性格虽有不足与缺陷,但其仁义,智慧,胆识等风范却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的.注释:①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年第1版第166页②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1年第1版第68页③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抄》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35页参考文献: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文化精华全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③《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
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2)
![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31e1f3e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1.png)
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2)三国演义刘备形象分析二、伪造的仁义君子刘备的仁义,是《三国演义》最为着力克化的一个层面。
但究其实质,刘备的所谓仁义,则完全是出于树立名望的需要,其目的则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
刘备一生,运用得最多、最熟练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反客为主”,即先投奔某个有势力的人,在他手下发展势力,树立声望,同时观察一下该势力后继者的才智。
若后继者资质平庸,就耐心地等待,等到有一天那人死了,就顺理成章的接收该股势力。
刘备第一个看上的目标是刘焉。
黄巾之乱时,刘备投奔了刘焉,“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第回)可惜后来刘备变成了通缉犯,只好四处躲藏,第一次行骗就失败了。
乱世中的机会多,后来曹操攻打陶谦,刘备赶上吕布袭破衮州,进据濮阳的大好时光,因缘际会的退了曹操兵马之后,就赖在徐州不走了,弃朝廷托付管辖的平原不顾,实实在在的就驻扎在了小沛。
等到陶谦年纪大了,临死之前发现自己的儿子不是刘备的对手,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只好故作大方,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可是好景不长,接手徐州没过多久,就被吕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抢去了。
没办法,只好又先后投靠了曹操、袁绍等人。
但是那些人年纪都不算很老,刘备估计等他们死的时候自己也差不多半截入土了,所以都是稍微呆一下就离开了。
其后他又发现了新目标——刘表,于是跑到刘表那里一呆就是七、八年,期间努力笼络人心,极力网罗人才,尽力离间刘表后嗣,全力扩充自身实力,果然等到刘表死的一天了。
可是正在他准备动手时,天有不测风云,曹操带兵杀向荆州了,刘琮的不战而降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自己反而被打得到处逃窜。
这使刘备的目光不得不放到了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孙权身上。
通过表面上和谐的联盟,使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取得了东南一面的绝对霸权。
此时,刘备再次使出他的惯用伎俩,从孙权这里“借”来了荆州,从此赖住不还了——以后就有了一句俗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不过,这一次刘备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没有想到孙权是一个态度如此强硬“债权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威胁,这使得刘备食不甘味,睡不安枕。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50e5922dd3383c4bb4cd2fc.png)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摘要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个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
其中的刘备以仁义著于天下,他获得了民心、士心;他“三顾茅庐”思贤若渴,他知人善用;他能屈能伸,为了“兴复汉室”屈己事人,并能抓住时机,起死回生,由一位贩履织席的下层人物一跃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但是,他感情用事,为了兄弟之义,悍然放弃了“连孙抗曹”的既定国策,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其得与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足以让后人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仁德、三顾茅庐、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意气用事三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在这一期间,天下纷争,生灵涂炭,群雄并起,英才辈出,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一活跃的历史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演出了一串串威武雄壮、气震山河的戏剧,写下了宏伟瑰丽的历史篇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正反映了这一风云变幻、激烈动荡的时期。
这本书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给我们塑造了许多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关羽的“义”、孔明的“智”、曹操的奸、张飞的“猛”,刘备的“仁”,无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刘备从一位贩屦织席的下层人物,一跃而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其思想、性格等方面颇值得我们去探讨,我认为刘备的人物形象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通仁德待人,士民归心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既无过人之勇,也非一流的谋略家,但他深谙以德谋取民心这一真谛,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正如人所说“刘皇叔仁义著于四海”。
以仁德待人,这是刘备从起兵到称帝一直恪守的原则。
他管理过的地方,政治廉明;率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他继陶谦之后,接管了徐州,虽为吕布所夺,在曹操破吕布之后,徐州百姓感其恩德“焚香庶道,请留刘使君为牧”。
曹操南征,实力悬殊,樊城、新野之民明知跟随刘备将会大难临头,仍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连襄阳城中百姓,也“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
当刘备在船上望见百姓渡河时两岸哭声不绝的凄惨景象,大声哭着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竟欲投江而死。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精品范文】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精品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c5347cfab069dc51220134.png)
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刘备是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关于其仁义、忠厚、有情有义的事迹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是从事实的角度看,一个仅仅有以上特点的人,是不可能在当时的乱世中取得成功的。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通过对书中关于刘备事迹描述的分析,从伪装的汉室忠臣、伪造的仁义君子、伪饰的君臣情谊、伪善的王道统治四个层面,揭示出刘备以虚伪成就功业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刘备虚伪《三国演义》刘备,做为《三国演义》极力推崇和褒扬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和刻画时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也使得刘备成为《三国演义》中继曹操、诸葛亮、关羽之后最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
但所谓“过犹不及”,作者的热心过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刘备的形象变得单纯和虚无飘渺,成为一种类型化的形象,仿佛文学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为也尽显得虚伪,使得人们不由自主的对形象本身产生怀疑。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的评价,可以说是精辟独到、入木三分。
诚然,结合刘备成功的经验,细细品味一部《三国演义》,似乎极尽刘备虚伪之能事。
一、伪装的汉室忠臣刘备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现是汉室正统的忠实捍卫者。
的确,这个时时处处不忘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汉室宗胄”,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汉室安危的大汉“皇叔”,无论如何与“伪装的忠臣”这几个字是沾不上边的。
但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第一回)先不说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单是这句话本身,在当时封建统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满门抄斩、祸延九族。
因此,要说这句话是刘备孩童时的嬉戏之言,几乎绝无可能。
这还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第一回)才真正称得上奇。
刘备的话虽然大逆不道,还勉强可以“孩童无知”敷衍过去,而做为一个成年人的刘元起听到这句话,不仅不加阻止,反而“常资给之”,在当时黄巾之乱尚未发生,天下还算安定的条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起刘备的家族来。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66710743e518964bcf847ca4.png)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出自罗贯中之笔,他融合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材料,并且还结合了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真实生活经历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从而使作品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形象,读起来使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同时作品也鲜明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刘备便是其中一个了,刘备是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关于其仁义、忠厚、有情有义的事迹也一直都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起初他是一个以卖草鞋为生的落魄皇族,他的军事才能虽不及很多人,但他凭着自己满腔的热情、执着的追求,成就了一番伟业。
从而使他从“织席贩履”之人成长为一代霸主。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目录一、刘备的仁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兄弟之义.............................................. .1(二)君主之仁.. (1)二、刘备的智慧 (2)(一)收民心为智 (2)(二)收“人“心为智 (2)(三)善用人为智 (3)三、刘备能忍 (3)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一)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令人敬佩。
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
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视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
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是兄弟。
刘备也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而且在现实中刘备也的确做到了兄弟重于妻子,情义上也确实做到了极至。
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
刘备在还未得知此噩耗之时,就先做了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恨。
而当他正式听到兄弟的死讯后,则是先处死了当时不肯发兵相救的刘封和孟达,之后便举兵,导致最后兵败白帝城。
大家细想其实这本是关二爷的过错,是他的傲慢惹恼了孙权,同时也逼得孙权无路可走为了生存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c1696b3287c24028915fc3f0.png)
谈《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塑造[摘要]《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
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焉大量征兵。
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
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
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尊贤礼士;仁德爱民;谋略《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塑造,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塑造,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仁德爱民在三国时期,刘备的“仁义、德高、爱民”没有谁可以跟他一争高下。
前辈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谓是在三国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当时,罗贯中笔下塑造的枭雄人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之利,另外一位霸主孙权,继承父亲和兄长打下来的基业占了地利之利,而书中塑造的刘备,则以仁立世,用义号召,占了人和之利,并得以白手起家且三分天下!可以说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不知道遇到了多少困难和危机,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深的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以宽仁厚德服人,与那些趁乱残害平民,谋取个人利益,暴力征服手段的乱贼有着天壤的本质之分,因而争取到了人心,使得大伙不论怎么都愿意跟着他打天下。
浅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
![浅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8f01f6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c.png)
浅谈《三国志平常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浅谈《三国志平常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河南中学果志京《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在漫漫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绚丽灿烂气概恢弘,读来令人感想万千勾魂摄魄。
它里面的很多情节交口夸赞广为流传。
小说里面的人物更是“贤”“恶”有别,“忠”“奸”分明,人物形象十分鲜亮。
此中刻画了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作者刻画的刘备更是一位尽人皆知、人人皆知的形象。
在风起云涌的三国风云之中,作者塑造了一位集“仁”、“义”于一身的贤君明主。
他空手发迹,从“织席贩履”之人成长为一代君王,他的雄才大体、任人唯贤、任人唯贤使他在诸侯争霸中锋芒毕露,首创出一代霸业。
一刘备是“仁”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塑造的刘备形象给人一种宽博爱民、礼贤下士的印象,这一形象与封建社会所认同的贤君明主相吻合,更为吻合当时的纲常伦理。
在封建社会“仁”是贤君明主必备的道德,毫无疑问,刘备就是一位集“大贤”于一身的人物。
刘备是作者罗贯中着力塑造的“仁”君的典型,在诸侯争雄的年月,曹操据有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据有时节,江南东吴孙权依靠长江天险雄霸一方,据有地利,而刘备在各样不利要素中,在狼烟四起的纷争中,“以民为本”“宽待手下”,占尽了“人和”。
1“拥刘贬曹”的作者偏向更使刘备形象变为“仁”和“义”的化身。
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刘备集“仁”和“义”于一身,把刘备作为“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停增强,这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
在历史中,刘备的确拥有贤君的道德,陈寿《三国志》中记录“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豪之器也”。
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更拥有“仁”的道德,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的夸张,使刘备的形象更为详尽,趋于人性的完满,弱化了刘备的弊端和不足。
这同作者“拥刘贬曹”的偏向是分不开的,正是刘备的“仁”衬托出曹操的“不仁”。
⑴作者经过刘备与曹操的比较,经过刻画曹操的“奸雄”形象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衬托出刘备的英明贤能。
刘备形象分析
![刘备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0e39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e.png)
刘备形象分析第一篇:刘备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刘备形象之比较作为小说形式存在的《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相比较,在人物描述和事件叙述上的差异是巨大的。
今天学生谨在此比较一下两本书中关于刘备形象的描写之间的区分,以此观照小说的结构形式的独有特点。
首先看人物简介,这是区分人物形象的最基本要素。
先看《三国志》中刘备的形象介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再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介绍:“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两相比较,其中的相同还是有的,毕竟《三国演义》一书时敷衍历史而成就文章,史实还是有很多的,但是作为演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罗贯中还是把其中人物的一些负面形象删节掉了。
“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种看起来不为人所喜的品质,统统没有留下。
而另外添加了一些人物形象与背景描写,力图把整个人物的性格丰满起来。
再看人物性格描写。
作为具有虚构性质的小说,《三国演义》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把人物脸谱化,脸谱化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及主要成就,并将其主要性格和成就进一步放大,显得鲜明而给人深刻印象。
这在小说叙述来说,是很好的,但是与史实相较,未免太过夸张。
所以一贯有人评价刘备“仁厚而似伪”,孔明“多智而近妖”。
然而,刘备却也并非是人们说的一无是处,哭出个天下的。
在《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描述刘备的所作所为,是自幼及长,一直非常注意人脉的积累,注重取得民心,以现在的眼光来说,也是一位礼贤下士,尊老扶幼的有德之人,在这一点的描述上,《三国演义》的基调并没有错。
但是三国演义的问题在于,为了彰显刘备是仁德之君,表现他爱护子民的一面,反倒是让他哭戏不断,为百姓而哭、为贤士而哭、为际遇而哭。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63c286048d7c1c708a1455a.png)
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摘要】刘备军事才能不及孙权,更不及曹操;计谋与此二人更不能同日而语。
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是分不开的。
刘备起自微贱,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而借乱世而成英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著的追求而成就霸业。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形象《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的历史故事,艺术的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之间90余年的历史。
作者以刘姓为正统,违反了《三国志》“帝魏寇蜀”的历史真实,而通篇小说是通过“尊刘抑曹”来体现出尊善抑恶的本质。
通篇以蜀汉为中心,小说反映出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计争,通篇竭力吹捧刘备。
客观的反映出刘备的人物形象。
一、刘备的仁义刘备中仁义这个典型在当时是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恰好和背负着“奸臣”、“歼贼”形成对比,就更能显示出刘备之“仁义”。
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抗衡,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就是因为他凭借着“仁义”之心去赢得了“人和”。
(一)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事情,为后世学习和效仿,成为一个范本。
自结义后,始终都是以义为先。
关张二人忠心耿耿的追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后来他们三人实际上是兄弟,名义上是君臣。
刘备曾说:兄弟入手足,女人如衣服。
我们不管刘备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这话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也确有其事。
从日后也可看出,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以后,刘备未得此噩耗时,做了一梦,梦见二弟关羽哭泣相告,愿兄起兵,为他报仇。
《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一会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后来得到这一死讯,刘备先是先杀了不肯发兵的孟达和刘封,而后就大兵攻吴,被陆逊所败,退守白帝城。
刘封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始终有儿子的名分,而刘封都被他杀了,对此,不难看出他对兄弟的情义。
连平时最听诸葛亮的话的刘备,而这次却一意孤行,誓为兄弟报仇,最后为吴所败,七十多万大军被陆逊一把火就给烧了,从此蜀就成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了,刘备白帝城拖孤,也随兄弟而去了,由此可见他对兄弟之情之深。
三国演义资料中的刘备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资料中的刘备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c6dcc1dd36a32d7275815c.png)
学号20070101050539密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分析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涛涛指导教师:陈立正二○一一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The Image of LiuBei In Romance of theThree KingdomsColleg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ubjec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 :WangTaotaoDirected by :ChenLizhengJune2011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引文,结论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部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与真实刘备的心存诡诈、背信弃义、不善用兵等加以比较分析,指出了《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与正史中刘备形象存在的差异,并结合作者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想,揭示作者避开刘备奸诈枭雄的一面,而抓住刘备“仁”的一面极力塑造刘备仁君形象的原因,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以及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
关键词:刘备形象;重德尚义;心存诡诈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LiuBei heavy didier deschamps righteousness, wise and scholarly brings, counsel and the real of liu which deceit, treachery, not only so as to comparativ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history of LiuBei image with the differences, liu bei image combining the thought of feudal orthodox thinking embedded in, revealing the authors avoid LiuBei treacherous, and seize the American side" benevolence "side of liu bei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LiuBei enlightened monarch aiming to further understand reason feudal rulers values and the orthodoxy on people in feudal society value orientation effect.Key words: The image of Liu bei ; Heavy deschamps righteous ; Subtil目录绪论 (1)一、《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1)(一)审时度势善于谋略 (4)(二)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5)(三)坚韧不拔以柔克刚 (6)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正史中刘备的形象差异 (6)(一)仁声远著下的背信弃义 (9)(二)不善用兵胜少败多 (10)结论 (10)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92c4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8.png)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在艺术创造上的成败得失,人们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刘备形象虽然存在着如鲁迅所指出的缺点,“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明主”典型;有人干脆否定了鲁迅先生的意见,认为作者罗贯中还写了刘备的枭雄行径,作者写刘备虚伪是有意为之,鲁迅所批评的,“恐怕不应该算作作品的缺点,而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表现”。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刘备形象的艺术价值,本文想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宽仁爱民,敬贤爱士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
《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做安喜县尉时,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二回)。
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第十一回)。
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十二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二十回)。
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深得民心。
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三十四回)。
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第三十五回) 从建安六年(201)到十三年(208),刘备寄居新野达七年之久。
在他辗转奔走的前半生中,这算是时间最长、相对安定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刘备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一面把人才置于战略的高度,努力求贤;一面更加重视争取民心,为重新崛起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