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乱世造英雄的历史小说,其背景就决定了雄主、谋臣、勇将、义士成为主宰三国这一舞台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则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在历来《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女性研究成果甚少,而貂蝉的出现,对整个三国故事的演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貂蝉”这一人物在古代各种戏曲、小说、诗词中大量的出现,广为流传,如:如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元杂曲《连环计》明杂剧《女豪杰》等作品。因此,貂蝉形象值得深探,现今就《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进行浅析,挖掘人物形象特征。

关于貂蝉本人,据查阅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发现历史上有无貂蝉此人,尚待商榷。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作者写到: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1]可见,这两部史书中都未明确提到貂蝉本人。但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摇摇欲坠的汉室,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和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又要塑造这个人物呢?貂蝉形象又寓意如何呢?

貂蝉一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貂:鼠属。大而黄黑” [2]又有貂珥喻显贵,如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3]《说文》中:蝉,以旁鸣者。今俗称之“知了”。也有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如:蝉翼罗;蝉翼扇。[4]《后汉》:“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飾。” [5]这说明,在汉代“貂蝉”,系指古代王公武官冠上的饰物,侍人也就是皇宫里的太监,他们的帽子上有一种饰物——貂尾,因此历史上常以“貂侍”作为太监的别称。侍从官员帽子上除了插貂尾之外,还要饰以金蝉。因为具备相当等级和官衔才能享有这种装饰。故“貂蝉”一

词也就成了显贵的代称。一方面是英勇有功的“武官”,一方面又是显赫的“侍从”,那么,就从作者对于这个抽象人物的取名说来,貂蝉形象是一种显贵的代表。作者以此名命名的女子无疑是一种理想化的化身。

当今学者对《三国演义》中貂蝉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的探析也局限在外貌,作用,地位,身

份等,对貂蝉的人格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一些人为,貂蝉和孙尚香一样是政治的牺牲品,缺乏独立人格的附属品;还有人认为,貂蝉是红颜祸害,没有伦理贞洁观。本文的创新在于从探析貂蝉的人格品质出发,认为貂蝉是一个忠义两全,知恩报恩,智勇双全,高洁不群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忠义两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忠,敬也。从心中声。” [6]在儒家思想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3],“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4];忠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忠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忠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当王允问及貂蝉“何夜深于此长叹”时,蝉答曰:“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7]只这简短的几句话,就是我们看到了貂蝉明义知理、对国家和王司徒的忠诚以及忧国忧民和勇于献身精神的忠义。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地下,但她坚定的愿意毁掉自己青春和人生,牺牲自己的贞洁,乃至生命去完成使命,这正是其忠于汉室,忠于王允。貂蝉所面临的牺牲的巨大。但蝉表示为国为民“万死不辞”这正是忠义的具体表现。正如毛宗岗评到:“王允岂独爱吕布,貂亦岂独爱吕布哉!吾尝谓“西子真心归范蠡,貂蝉假意对温侯”,盖貂蝉心中只有一王允尔。”明确指出,貂蝉对王允的忠心十分专注,且无他心,即是美貌,武力非凡的温厚吕布,也不过是貂蝉虚情假意的“刀”,借温侯之刀力图杀董卓。由此可见,貂蝉对王允尽心办事,岂敢说貂蝉为王允“谋而不忠乎”?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 [8]从训诂学来看,羊,在远古时代,代表装饰,与善美同意。字的本意指发自于自己内心的威仪之态,善美之意。《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孔颖达疏:“义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意指思想行为要遵循和符合标准。也就是说,人们要按宗法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和名分言行,各得其宜,就是“义”;反之就是越礼、非分,就是不义。因而,“义”的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9]《礼运》篇又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10]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正义;(二),获利的真确方式和手段;(三),先予后取;(四),尊贤;(五),先公后私。[11]。当王允将“连环计”告于蝉。那就是将蝉先嫁吕布,后献董卓,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使他们反颜,令布杀卓,以除国贼。就是说要将蝉当作一件礼物去送人,而且是送与她所恨、所不爱的两个人,受他们的蹂躏。这是人格的牺牲,青春的葬送,名节的丧失;一旦事情败露,还要丢掉性命。这对于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是大不为,但她坚定的愿意毁掉自己青春和人生,牺牲自己的贞洁,乃至生命去完成使命,这正是《孟子·告子上》中说道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另一方面,孟子所提出了“四端说”,其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3]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在《三国演义》中,董卓穷奢极欲,凶狠刁残,王允想铲除董卓,以匡朝政。允跪而言曰:“百姓有

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面对养父王允的请求貂蝉曰:“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 允曰:“事若泄漏,我灭门矣。”貂蝉曰:“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14]一个人如果没有羞恶之心就不知耻,人如果无耻,则不会有所行为的,貂蝉正是动了羞恶之心,知道是非丑恶,愿帮助王允,除奸惩恶,是义之端也。《论语》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貂蝉以治人为志,以利他人利天下为义。当历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貂蝉身上时,这个小小的侍伎忍辱负重,慷慨赴难,大义凛然成就了内除国贼,惩恶扬善的宏大目标。她正是忠义的形象典范。

由此观之,首先貂蝉舍弃自我青春、生命,为天下人谋利益,做到了“己之威仪”;其次,为父亲排忧解难,做到了“子孝”“长惠”《礼记·礼运》且尽心尽力,做到了忠;再次,貂蝉能够看清董卓吕布等人的凶残与黑暗,能够分清是非黑白,做出公正的选择,做到了正义;最后,貂蝉能牺牲自我,换取民族国家利益,做到了先公后私,是舍生取义、忠义两全的真正诠释。

二、知恩报恩

《说文解字》中对恩作如下解释:“恩,惠也。从心因聲。” [15]《说文解字》中说恩从心、从因,就是发自内心的,然后又说因是口和大组成,就是说从口扩大的意思,又有相互依赖亲近的意思。而一个人的心说依赖亲近的,彼此之间必定有深厚情谊,也就是说别人给我的或者我给别人的情谊与利益就称为“恩”。那么,也就是说恩本意是指恩惠、恩德、恩惠德泽、恩情与道义、恩分、恩惠情分。貂蝉与王允之间的感情如何?文本中说道:允以亲女待之;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含有相赖相亲,是彼此心中所依赖所亲近的人,彼此必然有厚德至谊,王允如亲生女儿养育她,貂蝉应连环计铲除董卓,为他解忧愁,互相给予彼此情谊、利益,是应当称得上“恩”。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16]施恩的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知恩报恩比施恩于人更体现仁的品质和价值,知恩报恩自古是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是儒文化中的道德品质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首先有恩于貂蝉“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貂蝉感恩图报“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17]见义父有忧,愿粉身碎骨来报答。明知会搭上青春和贞洁,甚至生命,且义无反顾,貂蝉取其贞洁,青春乃至性命,为王允解患,让董卓与吕布反目成仇,最终除掉肆意凶残的董卓,解王允心病。还说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并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她报恩的真诚。这也正符合《大学》中“三纲领”的具体做法之一“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执蒋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