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
【作者】邵志强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
【指导老师】冉晓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短短百年,人物毕集。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一、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
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
论。更何况由于孙吴偏在江东,不管是法统,还是血统,他都与正统沾不上边,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小说角度看,东吴与孙吴政权的存在都是一种陪衬。因此,毛宗岗把东吴视为僭国,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把东吴视为曹魏与蜀汉的陪衬。然而吴主孙权确有过人之处,称之为一代雄主并不为过。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也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1]其兄孙策就非常赏识他,临终前曾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若举江东之众,决计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将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1]历史上很多人物都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称赞孙权,有言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金)元好问在《遗山诗集》中称赞孙权,有言曰: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盻叱咤生云风。[3]毛泽东在《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中称赞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权。[4]对孙权的称赞历史上还还有很多,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小说的角度,孙权都堪称一代雄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战略眼光
在《三国演义》中,由于描写孙权的文章篇幅有限,再加之受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正统观念的影响,孙权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形象完整的政治家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孙权的确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特别大事当前,孙权头脑清晰,绝不糊涂。孙权能准确的看待时局,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这是他的一大过人之处。就如何看待时局而言,孙权主要是深受鲁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自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的那时起,完全是按照鲁肃的设想来实现的。刚刚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鲁肃请教立国方略。鲁肃就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东吴以后的发展道路,给孙权进行了分析。鲁肃曰: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1] 鲁肃对时局的一番论断让孙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孙权能在听了鲁肃的论断之后大喜,可见他本人对时局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孙权也清醒的看到,当时曹操已经掌握北方的大片领土,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远胜于自己,东吴只有凭借长江之险,“竟长江之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然后建号帝王”。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孙权能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中给自己准确定位,是他以后能立足江东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后几十年孙权的立国方略就是照此办事,始终立足江东,始终活动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既不奢望北进中原,也不图谋兵取西川。这是一条可行的立国之路。在用兵上,他也完全听取鲁肃的设想,即“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在对外方略上,他也完全遵循鲁肃所提出的“西和刘备,共同抗曹”的方针。在共同抗曹这一点上,孙权认识到只靠单方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争,只有两家联手才能对抗曹操。因此当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刘备败走,威胁江东之时,孙权即接受鲁肃的建议,由鲁肃以吊丧名义过江与刘备、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经过孙刘两家的共同努力,携手作战,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稳定了江南的局面,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面对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论实力不如曹操,论谋略不及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于是他务实地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凭借长江之险,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坚持在防御中反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权的务实作风的确是明智的,以吴国的实力对抗曹魏,只有与蜀汉联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即使彝陵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孙吴也不乘机入川,自伤手足;孙权也知道,江东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天堑,如果一旦长驱而入,就失去了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保护,也失去了南人长于水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