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高考历史强化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强化练训练1反映体现类选择题
训练1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1.(2023四川绵阳二模)《商君书》有“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以及“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等规定。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记载某无爵男子曾逃亡三次,除一次系逃避劳役外,并未见其他过错,但仍要到乡去自首。
这反映了秦国( )A.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社会流动现象突出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D.农民赋役负担沉重2.西汉时期,陈汤和朱买臣学问博达,但因家贫“不治产业”而被乡里看不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
东汉时期,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里舆论的赞扬和鼓励,有学问的人社会地位高。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B.国家权力与社会舆论的相互支撑C.崇尚富贵思想被摒弃D.民间舆论影响社会政治地位3.(2023宁夏银川二模)唐朝每榜所取进士人数,不过二三十人,且多有士子与考官交通之情形;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载祖上三代履历完整的进士有570名,其中三代皆不仕者307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反映了(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C.程朱理学成为正统D.家族门第观念已然瓦解4.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
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赠遗而返”。
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界长治久安5.(2023四川南充二模)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
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
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
这反映出当时( )A.改革的条件不够成熟B.保守势力并未真正反对新法C.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D.维新派的改良措施过于激进6.1930年颁布的《苏维埃土地法》,没有诸如物权、典权等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概念,而是代之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表述;甚至还有一些方言词汇,如“肥田”“柴火山”等出现在法律条文中。
2020届山东省新历史高考6月高考试题试卷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山东省新历史高考6月模拟试题一、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分)“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由此可见,良渚遗址()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2.(3分)拥有姓氏是贵族及其后裔的特权,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都是指贵族成员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逐渐泯灭,大量的氏转化为百代不变的姓,普通民众也开始有自己的姓,“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百姓”称谓的变迁表明()A.官僚制度逐渐产生B.贵族政治开始弱化C.世袭制度趋于解体D.禅让制度已经消亡3.(3分)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当地发生瘟疫,他创建“安乐坊”收治病人,闻说三年医好病人千人以上,得到朝廷的承认,继而买田收租、以租金维持病坊的日常支出。
后来,朝廷在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治病。
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B.确立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政府重视对民众的医疗救助D.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4.(3分)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
徐光启评价这本书:“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可见,该书的翻译()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3分)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
这种增长()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6.(3分)如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毛纺织厂创建时的资本来源状况(单位:万两)。
河南省2020届高三6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
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
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 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 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A.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国家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C.商帮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D.商品经济取得良好发家 维新派和革命派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 B.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 C.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 D.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 28. 1853 年,咸丰帝令户部落实铸大钱之议。当年五月,先铸当十钱一种,此后铸大钱之举 一发不可收,蔓及全国二十九个铸钱局,计有“一当十、一当二十、一当五十、一当一百’’ 四种。因为面值大,使用也很不方便,大钱流通受到市民抵制。清政府的这次币制改革 A.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局势 B.引发了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 C.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扰乱了正常的市场金融秩序 29.关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作过如此解释:“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 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 看待”。这体现了陈独秀 A.鼓动工人投身政治运动 B.主张人性的解放和自由 C.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思 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 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 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 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 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主观题专题强化训练
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借鉴西方近代法律理念,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近代司法独立原则,仿 效西方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在审判机制上倾向于“四级三审制”。并且,首次把审判机关称之为法院。临 时政府明令各官署不论审理何种案件,一概不准体罚和刑讯逼供。“鞠狱当显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 口供”,“不准再用答、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训令中指出,“律师制度与司法独 立相辅为用,夙为文明各国所通行,现各处纷纷设立律师公会,尤应制定法律,悴资依据”,“大小诉务, 仿欧美之法,许律师代理,务为平允.・…设立专门机关掌管法官考试、视察、任免及陪审员、辩护士的 身份等事项,使得法官资格法定化。同时求法官一旦被任命,不因为法定的原因,不通过法定的程序, 不能随意被停职免职,“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体。”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
1.(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 需要;受苏联影响。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1)目的:恢复农村经济,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出租,严禁侵占 公有土地,限定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2)评价:规范了土地的使用和租用,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也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1)免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 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2)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4.(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 和周成王的重视。 (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 5.(1)背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镇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确立。 目的:改变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农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大;分类调整;稳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调节过渡;关注民生。 6.(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 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7.(1)内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废除残酷的刑罚和刑具;建立律师制度;建立法官制度。 (2)积极影响:将近代先进的司法理念和制度引进了中国,是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体现;开创了相 对公平的司法制度环境,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民众利益;有利于中国司法的近代化。 8.(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学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影响:提高了日 本的国民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2)同:都注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都注重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异:日本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中国的教育改革真正做到了人民的教育,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人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常考点、热点强化训练——42题专练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常考点、热点强化训练——42题专练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者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前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相反,它以人为中心,透过人的视角,从人的经验出发了解自身、认识自然。
但这并不是说科学与人文没有相通之处,更不是说科学家都是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者,或者说人文学者都反科学。
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许多人文学者则热心科学,虚心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主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论证题,首先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差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相通的,再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相通的。
(2分)阐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潮或文化倾向,其传播、发展从科学技术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动力。
(从“哥白尼、伽利略等的科技成就与人文主义的关系”阐述亦可得分)(5分)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科学革命影响,如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奠定了怀疑主义、理性主义的基调;许多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如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其思想的人文主义光辉、对封建专制的批判锋芒,都直接来源于对科学本身的充分信心和乐观态度。
(5分)【另如: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许多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5分)20世纪的科学家以爱因斯坦为代表,严厉批评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告诫人们关心人的本身,保证科学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高考历史考点押题强化训练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三民主义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
”这说明李大钊( )A。
差不多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C、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理论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答案】D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A。
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答案】D3。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
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B。
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答案】D4、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
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答案】D5、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
这说明()A。
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答案】A6、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6月西城区高考二模历史】2020年6月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毕业班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0年6月高三历史第1页(共10页)
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历史2020.6
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有学者指出: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
“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
A .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
C .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D .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和推广
2.图1是《元乂墓志》的局部,出土于洛阳。
元乂为北魏道武帝玄孙,墓志载其“学综坟籍,儒士攸宗”,但对其恶行则避而不谈。
墓顶上的彩绘天象图,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时代较早、幅度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
下列对元乂墓葬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墓志相较于正史的评价更加客观
②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佐证③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交融
④中国的书法艺术自此进入自觉阶段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3.《唐六典》被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为“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
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A.“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B.“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D.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图1。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月高考压轴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月高考压轴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A.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5.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C.九品中正制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
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
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27.明中叶以来,商人经商的原始资本,有的是在宗族内集聚的,有的是借贷于族人的;在人员的组合上,有的经商者完全使用族人作为助手或伙计。
这主要是为了A.应对激烈复杂的商业竞争B.提高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C.强化家族内部的宗法体制D.规避国家“重农抑商”政策28.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
左宗棠在此强调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29.如图反映的是我国20世纪初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30.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 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6月20日押题卷 历史 (二)解析版
·历史 第1页(共12页) ·历史 第2页(共12页)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 史 (二)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追溯本族来源时夏、商、周总是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是中华一家。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B .宗族观念逐渐形成C .黄帝地位在中华大地至高无上。
D .血缘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A【解析】由材料“夏、商、周追溯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中华一家”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认为他们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初步民族认同意识,故选A 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各族与黄帝族的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C 项;夏商周自认与黄帝族关系不能体现血缘,排除D 项。
25.“乐府双璧”之一《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绘了北朝时期商业活动场景;但发展到隋唐时期流通货币仍是钱绢并行。
这主要反映了( ) A .魏晋隋唐时期长安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B .魏晋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水平C .魏晋隋唐时期市坊布局分明、商业管理规范的特点D .魏晋隋唐时期商业活动存在时间地点的限制【答案】B【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魏晋隋唐时期市的分布和隋唐货币是钱绢兼行。
商业区比重小,货币是钱绢兼行。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第1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18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和人民解放斗争命题点1局部抗战1.[2024天津]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
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D)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斗争避开惨剧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解析据材料“1931年末”“国难日亟”可知,当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侵略中国;再据“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可知,《良友》此举意在呼吁国人共同抗日,以避开甲午惨剧重现,故选D项。
A项中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处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的环境中,《良友》此举意在激励国人共御外侮,解除A项;《良友》此举意在鼓舞民众抗拒日本侵略而不是鼓动变革,且1894年的甲午海战已不属于时事,解除B项;《良友》此举并不是要民众抵制斗争,解除C项。
2.[2024全国卷乙]20世纪30年头,中共中心确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变更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学问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与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上述调整(A)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须要B.是为武装抗拒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解析材料“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学问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与苏区政权管理工作”说明中国共产党留意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这适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须要,A项正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材料与武装抗拒国民党无必定联系,B 项错误;1927年以后党的中心工作不再以夺取城市为目标,C项错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见提出于1944年,D项错误。
高考前强化训练历史习题(教师版)
考前强化训练1、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A.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3.《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
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这段材料强调了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除了受日本的外来入侵、派系政客及新军阀的内部倾轧之威胁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来自共产党的更大、更根本的挑战。
”下列四幅地图最能体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国民政府挑战的地区是A B C D5.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
……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由此可见,从中要吸取的“教训”是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6.《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1(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1(含解析)一、选择题1、(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不是争霸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 C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
3、(泉州二模,27)越南黎朝绍平元年(1434年)诏曰:“第一场,经义一道,四书各一道,并限300字。
第二场,制、诏、表。
第三场,诗赋。
第四场,策一道,1 000字以上。
”由此可见( )A.越南的科举考试仿效中国B.越南人可参与明朝科举考试C.八股取士制度推广到越南D.明政府在越南开设科举考场答案 A解析越南考试制度中第一场考经义、四书,第三场考诗赋,第四场考策问,这均与中国科举制类似,且15世纪(明朝)时越南属于儒学文化圈,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越南的考试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考试内容与形式非八股文,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亦无体现,故D项错误。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解析(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7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1.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在《汉书》中称,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大一统思想 D.法家学说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汉武帝感兴趣的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君权神授理论,并不是对“阴阳灾异”说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汉武帝对君权神授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它强调了( )A.人与自然的和谐性B.以礼义来教化人民C.王权的权威性和神秘性D.以王权限制了神权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指出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B.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C.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
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7.西汉“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东汉“都计内外官及职掌人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六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6月20日押题卷 历史 (一)解析版
历史 第1页(共12页) 历史 第2页(共12页)绝密 ★ 启用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 史 (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儒学大师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本质因素为( ) A .士阶层的兴起 B .儒学已成蔚然大宗 C .阶层固化不适应社会发展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念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
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因素在于经济因素的变化,故D 正确;ABC 涉及的都不是经济因素。
故ABC 不合题意。
25.朝代南方北方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万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19.8 998.6 80.2 唐朝 392 43.2 514.9 56.8 北宋1122.562.9662.437.1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 .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C .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D .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答案】C【解析】表1中西汉至北宋南方户数呈上升趋势,在总户数中占的比重过半,反映出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故选C 项;材料仅体现了南方户数增加,在总户数中比重大于北方,不能体现是因为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带来的变化,排除A 项;南方户数超过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生产力更发达,其实质应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故B 项表述不够全面,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水平高,人口更多,但不能体现出北方土地兼并严重,排除D 项。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2019-2020年高三强化训练(一)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强化训练(一)历史含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
”他所说的“民主政体”可能是指A.西周分封制B.秦朝中央集权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宋代二府三司制25.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2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张居正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B.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C.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地主大量兼并土地27.明清时期,我国一著名学者指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一思想的实质是A.反对君主专制B.抨击封建统治C.要求学以致用D.反对个人崇拜2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2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表明说明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专项训练: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说明类【题型特点】表明说明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其“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的基本设问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说明”“表明”“表明了”“可见”“看出”等。
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
【用语阐释】说明表明类试题也是现象—本质题中的本质题。
“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
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即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能得出的历史结论,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以说明方式来证明结论的对错)之意。
【解题技巧】作答时要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
“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
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的。
此外,“表明”是对事物本身的清楚表达,选项中对这一事物的原因分析或影响分析基本上不是正确答案。
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
“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
“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
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
从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
故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
表明说明类典例及解析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课题训练11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长沙高三月考]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廷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2.[2023·芜湖市高三二模]明太祖时,上司对日照知县期满考语为“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有意荐其任职交通运输部门,结果被皇帝痛批“弃本而务末”,而将该知县降职,明太祖此举旨在( )A.关心百姓疾苦B.申饬官员勾结C.整肃地方治理D.规范政绩考核3.[2023·南通市大联考,5]明朝初期,内阁阁臣们朝夕与皇帝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
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
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
材料反映明初( ) A.内阁掌控了朝中的政治实权B.专制主义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皇帝与内阁之间能相互监督D.内阁阁臣能够影响皇帝决策4.[2023·武汉市高三模拟]明代的文臣荫子武职制度构建于景泰年间,嘉靖以降,由于边事频仍,阁臣、枢臣等各级文臣多有得荫锦衣卫武职者,该制度使部分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
明代的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改变了科举制的选拔方式C.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D.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5.右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
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行政中心逐渐北移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6.[2023·哈三中高三三模]对于朝贡体制,利玛窦写道:“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让皇帝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精品整理】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7(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题汇总7(含解析)一、选择题1、(全国Ⅰ卷高考猜题卷一,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
”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答案 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题中这种变化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依靠知识和才能为官)正在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其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度(世卿世禄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以及实现了“大一统”局面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C、D项错误。
2、(湖北高三调研,2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答案 B解析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豪强,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中齐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故D项错误。
3、(濮阳三模,27)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B.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答案 C解析“松江、苏州二府”“嘉兴、湖州二府”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不能说明江南地区重视区域分工,故A项错误;“棉作”“蚕桑”都属于农业生产范畴,不能说明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可知明代江南地区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故C项正确;蚕桑并不是新引进的物种,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75分)1.图5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安定)民”。
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图5图6A.统治的地域中心B.汉文化影响范围C.封建政权的称谓D.中华民族的总称2.图6是东汉水田模型《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对于广东佛山发现的东汉水田模型的描述为:水田分为六方,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表示插过秧苗,每方有一俑在劳动。
它反映了东汉时期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3.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
元朝地方行政设置图7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4.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
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5.20世纪初,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进一步发展,上海绅商“仿行文明各国地方自治之制”,实行立法、行政两权分离,行使部分地方行政权。
1909年,地方自治进入政府试办阶段,各省成立了各级自治公所。
清末地方自治A.加强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D.促进资产阶级宪政意识发展6.表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该表反映了A.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调B.天灾抑制人口自然增长C.政治形势影响人口变化D.各地人口观念存在差异7.表2 二战后美国对华投资表项目数额借款14笔918194000救济物资4笔799029000租借物资2笔1626789143军事援助2笔142666930 剩余物资售让与赠与7笔2532807543合计6019486616地区时间人口变化江苏省1931—1936+23.95%江西省-91.76%宁夏省+22.23%A.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造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C.缓解了战后中国社会的贫困D.加剧了中国国内政治的动荡8.1983年6月,我国政府推出“以税代利”政策,要求大中型企业将其部分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
“以税代利”A.有利于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B.目的在于维护企业和职工利益C.推动我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关于贷款,《十二铜表法》限制最高利率不得超过1/12,公元前347年改为最高不得超过1/24,查士丁尼一世(482—565)采取差别利率,把它定在年利4—12%之间,按照出借人身份和贷款性质而有所增减。
这一变化表明A.平民地位不断提高B.社会矛盾逐步缓和C.万民法的最终确立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10.18世纪,法国出现多种形式的公共和私人阅读方式,有私立或公立、世俗或者宗教的图书馆,有“文学陈列馆的书店”以及各种“阅读会所”。
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国A.革命运动影响民众文化生活B.工业革命推动主流观念变化C.公共空间兴起促进思想传播D.民主共和观念成为社会共识11.在尼克松第二届总统任内,美国参议院以不干预特别检察官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为条件,先后批准了两任司法部长理查森、萨克斯的任命,迫使两人在尼克松与特别检察官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进行有利于总统的干预,最终迫使尼克松交出至关重要的录音磁带。
这说明美国A.三权分立名存实亡B.国会行使监督权力C.总统职权不断扩大D.司法独立遭到破坏12.1935年,沃尔夫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说:“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它以非凡的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项成就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B.瓦特改良蒸汽机C.达尔文的进化论D.爱因斯坦相对论13.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靡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
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判断吉凶。
这反映出商朝A.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B.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C.王权的地位在逐渐上升D.神权与王权矛盾日益激化1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
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
材料表明,唐代后期A.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D.商业流通已出现根本性变革15A16.明清时期遍布各地的商人会馆,既是客商的休憩宴飨之所和联乡谊、祀祖先的精神家园,更是他们结交地方、联络社会的最佳场合。
会馆演戏等活动也带动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京杭运河区域文化的兴盛。
当时会馆及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提高B.海内外商品市场日益扩大C.水陆交通运输的方便快捷D.区域间商帮的兴盛与发展17.据学者统计,在1872—1893年间,买办为中国拥有的轮船公司提供了54.5%的资金,为中国煤矿提供了62.7%的资金,在1890—1910年间,为中国27家棉纺业提供23.23%的资金,在1883—1913年间,为中国机器制造业提供了27.680/0的资金。
这说明,近代“买办”A.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民族轻工企业B.以投资方式控制民族工业的命脉C.投资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D.通过投资加强了民族资本的实力18.北京大学1923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对于“现代中国流行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的回答,在456名学生中,选择社会主义的有225人;对于“中国之外谁是最伟大的人”的回答中,列宁得227票,比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多176票。
由此可见,在北京大学A.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广泛的影响B.要求学生去研究马克思主义C.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办学方针D.经常开展民意调查类的研学1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指出:现在对于富农的政策转变为: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其高利贷。
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
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由。
中共中央对富农政策的变化,是基于A.土地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B.国共两党关系的逐渐缓和C.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D.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20.右图为1953年农事年画《试验新农具》。
画面描绘了一群农民在地头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场景。
该作品意在A.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创作风格B.倡导响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尚C.体现“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赞颂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21.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时,专门成立十人专家小组进行法律方面的工作,聘请五大法学家对法律进行解释并具有钦定法律效力;《民法犬全》是查士丁尼皇帝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两位法学教授亚奥裴里斯、多罗西斯为首的专家团倾力而为的杰作。
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A.内容和体系不断得到完善B.法律专家垄断了法律制定C.重视凝聚法律专家的智慧D.服务于皇帝个人专制需要22.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
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
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
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A.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B.拉大了各地经济差距C.导致传统经济的衰落D.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23.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如1865年的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的万国邮政联盟、1899年的海牙常设仲裁法院;20世纪以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WTO产生。
国际组织的发展,反映出A.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B.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已建立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形成D.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在减少24.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说:“你必须知道,所有的流行音乐,从爵士到摇滚到hip-hop,然后是舞曲,这些都是黑人创造的,但这都被逼到史书的角落里去了,你从来没见过一个黑人出现在它的封面上,你只会看到猫王,看到滚石乐队,可谁才是真正的先驱?”其意在A.说明黑人对现代流行音乐贡献最大B.揭露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种族歧视C.强调黑人充当了所有流行音乐先驱D.阐述现代流行音乐分为不同流派25.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
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26.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27.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提高了行政效率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28.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由此体现新文化运动A.崇拜西方文明的科学性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宣传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29.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议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表示:“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
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流球、越南臣服者不同。
”这反映出李鸿章A.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致力于维护主权的完整C.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D.放松了对日本的军事防备30.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二、材料题(25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