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乃

合集下载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完整版)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完整版)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1爱: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2安: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出处(司马迁《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出处(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出处(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出处(韩愈《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出处(苏轼《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出处(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出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出处(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处(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出处(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出处(《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出处(《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出处(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2023年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

2023年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

2023年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1.爱:①吝惜,舍不得;②喜爱,爱护;③怜惜,同情。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穿,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倍: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

⑦根据,掌握;⑧底本,版本。

6.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7.兵:①兵器,武器;②士兵,军队;③军事,战争;④用兵器伤害人。

8.病:①重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

9.察:①仔细看,观察;②看清楚;③考察,了解,弄清楚;④明显,精明。

10.朝:①读zhāo,早晨;②朝见;③朝见,拜见;④朝廷;⑤朝代。

11.曾: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念céng;④竟然。

12.乘:①驾车,乘车;②骑马,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⑤出现,发生;⑥追逐;⑦ 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辆(量词);双泛指兵车(名词);有时又代“四”(数词);⑧顶着,冒着。

13.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14.除: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修治,修整;④拜官,被任命。

15.辞:①言词,话语;②命令,借口,托辞;③文学,文辞;④讲话,告诉,致辞;⑤推辞,不接受;⑥告别,辞别;⑦古代的一种文体。

16.从:①跟随,使……随从,依从,听从;②参与,参加,从事;③由,自;④同“纵”,念zòng,与“横”相对,特指“合纵”;⑤堂房亲属。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2)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成语助记
无本之木 舍本逐末 本小利微 原原本本 变本加厉 照本宣科
造字本义:垦荒种粮 的农村边邑。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 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成语助记
朝不保夕 朝令夕改 有朝一日 江汉朝宗 素面朝天 热火朝天
造字本义:一种炊具。
读音一:céng (1)副词 ①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②竟然,尚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 (《愚公移山》)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 壁赋》) ③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②伤害,损害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④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 康》)
(3)形容词,困苦,疲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1、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2、文言实词及例句解释1.爱ài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菊。

(《爱莲说》)②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③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④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⑤吝惜,舍不得。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20xx•江苏高考)⑥通“薆(à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⑦吝啬。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⑧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2.安ān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并序》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⑥表反问,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⑦表疑问,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3.被bèi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②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③施加,施及。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④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⑤表示被动。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文言虚词乃的用法1文言翻译nǎi(1)<代>你(的);你们(的)。

《示儿》:“家祭无忘告~翁。

”(2)<代>这;这样。

《齐桓晋文之事》:“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动词>表判断,是。

《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4)<副>竟然;却。

《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副>才。

《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能衔哀致诚。

”(6)<副>仅仅;只。

《垓下之战》:“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7)<副>又。

《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

”(8)<副>甚至。

《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以千数。

”(9)<连>于是;就。

《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2【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与18个文言虚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文实词如下: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31.过,guò(1)动词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过③拜访,探望④到,来到⑤犯有过错⑥责备⑦过时(2)名词,过失,过错(3)副词,过分,过于32.何,读音一:hé(1)代词(经常用于倒装句中做宾语)①什么②哪里,什么地方③怎么(2)副词,多么(3)助词,即今“啊”字读音二:hè动词,背、扛33.恨,hèn(1)名词,怨恨(2)动词①遗憾②怨恨34.胡,hú(1)名词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②兽类颔下的垂肉(2)代词①什么②为什么,怎么35.患huàn(1)名词①忧患,祸害②讳忌(2)动词①担忧,忧虑②危害36.或,huò(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2)副词①也许,或许②有时(3)连词,如果,假如37.疾,jí(1)名词①病,指常病,轻病②痛苦,疾苦③毛病,缺点(2)动词①患疾②厌恶③痛心④痛恨⑤妒忌,通“嫉”(3)形容词①急速,快捷②强,猛烈38.及,jí(1)动词①追赶上②到,到达③涉及④比得上⑤接近(2)连词,表并列,和,与(3)介词①和,同,跟②趁着……之时39.即,jí(1)动词①靠近②登上(帝位)(2)副词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3)连词①表假设。

高中语文虚词乃

高中语文虚词乃

高中语文虚词乃篇一: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乃的用法: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1.副词:(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就)(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例:乃悟前狼假寐。

(才)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3.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5.乃尔:如此。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篇二:高三语文虚词乃其萧山六中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一、预习【乃】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其】1、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0、其若是,孰能御之1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请结合预习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归纳“乃”“其”的用法,并各举一个语句。

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文言实词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高考语文常用文言实词120个如下: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 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 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 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 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九、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120实词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120实词

常有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 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别的还有常有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察看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便多样,难以区分和掌握。

常有的文言虚词有18 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养(衣食所安)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 、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鄙俗)3.备 : 1 、周祥、详尽。

(先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 、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 、同“披” ,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鄙俗《出师表》)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 、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 1、迫近,凑近。

(傍晚冥冥《岳阳楼记》) 2 、小瞧。

(不宜自轻自贱《出师表》) 3 、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 、鞭打、驱遣。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 、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 、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 长: cháng 1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 、长久,健康。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乃的用法: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
1.副词:
(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就)
(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例:乃悟前狼假寐。

(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
(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3.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乃尔:如此。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乃的用法:
乃作虚词时,主要作副词和连词之用
1.副词:
(1)表出人意料,翻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2)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就。

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就)
(3)表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翻译为才。

例:乃悟前狼假寐。

(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
(4)作连词,表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翻译为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5)表范围翻译为只,仅仅。

例: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只,仅仅)(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的意思。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3.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语气词。

例:乃武乃文《尚书.大禹谟》(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乃尔:如此。

《三国志.蜀书.吕凯传》
例: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选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归纳
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文言虚词“乃”字的用法!
要说这“乃”字啊,在文言文中那可是相当活跃。

先来说说它作副词
的用法。

有时候它表示“才”,就像“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句话,蔺相如得等到在朝廷上设好九宾的大礼,他才敢献上和氏璧。

你想想,蔺相如那谨慎的劲儿,非得等到一切准备妥当,他才行动,这“乃”字
就把那种等待和时机的把握体现得淋漓尽致。

“乃”字还能表示“却”“竟然”。

比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们
的智慧竟然比不上(那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啦。

这多让人意外呀!
本来觉得应该很厉害的,结果却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反差,就被一个“乃”字给表现出来了。

还有的时候,“乃”字表示“于是”“就”。

像“乃下令”,于是就下达命令,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再来说说它作代词的情况。

“乃”可以表示“你”“你的”。

比如“家祭无
忘告乃翁”,家里祭祀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的父亲。

这是多么深情的嘱
托啊!
我记得之前给学生们讲这个的时候,有个小同学一脸迷糊地问我:“老师,这‘乃’字咋这么多用法,我记不住咋办呀?”我就跟他说:“你
别着急,咱们一个一个来,多看看例子,多琢磨琢磨,就像你玩游戏
闯关一样,一个关卡一个关卡地过,总能记住的。

”后来啊,这小同学还真下了功夫,把“乃”字的用法掌握得可好了!
总之,文言文中的“乃”字虽然用法多样,但只要咱们用心去体会,多积累例句,就一定能搞清楚它的用法。

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中,再遇到“乃”字,就能轻松应对,不会被它难住啦!。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举例一、文言虚词乃的基本概念与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以补充、调整语义的一类词语。

其中,乃是一种常见的文言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乃词的不同用法,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与应用。

二、表达事实或确定性在句子中,乃可引导主谓关系来表达肯定的事实或确定性。

例如,在《孙子兵法》中,有“静则无敌,动则有常”之句。

“静则无敌”即是说在保持安静时没有人能够打败你。

这里的“无敌”意味着绝对胜无不胜之意。

三、“即是”的含义与应用乃还可以表示“即是”的含义,在语境中可以替换为“就是”。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说:“我本欲把你休了再念其他人去,早赎过身家。

”这句话可以改写为:“我欲乃把你休了再念其他人去,早赎过身家。

”四、表示对比和转折乃也可以用于表示对比和转折。

例如,《庄子·秋水》中有“百川逆行,至于东海;则深秋之时、乃反表涸。

”这里的“乃”用来暗示前文中的秋水变为枯涸。

这句话可以改写为“百川逆行,在东海滨边却是清涩而不涌。

到了深秋之时,却变成了干涸。

”五、“当然”的意味当乃与“有”字连用时,表示肯定或强调,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当然”。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不知命者,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者,无以立乎其位也。

”这里的“无以为”可以换作“乃自然不能成为”,表示实在是没有一点方法让他成为一个君子。

六、总结综上所述,文言虚词乃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表达事实或确定性,在语境中替代即是和就是;还可以表示对比和转折,产生意义上的强烈反差;此外,与“有”连用时还可表示肯定、强调等。

通过对乃词的丰富例证分析,读者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构词元素来提升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

七、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些虚词时,应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意义。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读者来说,多读经典文献,积累并熟悉乃词的用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乃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乃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乃(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虚词“乃”用法例析

虚词“乃”用法例析

虚词“乃”⽤法例析虚词“乃”⽤法例析“乃”这个词在⽂⾔中主要作副词和代词,现归纳分析如下:⼀、作副词“乃”最常见的⽤法是作副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充当状语。

有以下三种情况:(⼀)表承接“乃”表承接时常表⽰主谓之间动作和时间上的顺承关系。

⼀般译为“于是”“就”等。

如:1、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2、项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3、余久卧病⽆聊,乃使⼈复葺南阁⼦。

(《项脊轩志》)4、项王乃引兵⽽东。

(《项⽻之死》)(⼆)表转折表转折时“乃”⼀般表⽰动作⾏为的出⼈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竟”“竟然”“却”等。

如:1、⽽陋者乃以斧⽄拷击⽽求之。

(《⽯钟⼭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3、左,乃陷⼤泽中。

(《项⽻之死》)4、今画者乃节节⽽为之。

(《⽂与可画筼筜⾕偃⽵记》)有时,“乃”表⽰语意的轻微转折,语⽓较缓和。

如:⽼⾂今者殊不欲⾷,乃⾃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这时的“乃”译为“但还是”。

(三)表情态“乃”有时表⽰动作⾏为产⽣和发展的情感、状态等,可以译为“才”“才能”等。

如:1、季⽗愈闻汝丧之七⽇,乃能衔哀致诚。

(《祭⼗⼆郎⽂》)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壁之战》)3、⽽后乃今培风。

(《逍遥游》)4、今⼤王亦宜斋戒五⽇,设九宾礼于廷,⾂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5、要之死⽇,然后是⾮乃定。

(《报任安书》)有时还可以在疑问句中组成“⽆乃……乎?”等固定结构,表揣测、歉疚等,译为“恐怕……了吧?”。

如:1、然后乃求谋⾂,⽆乃后乎?(《勾践灭吴》)2、⽆乃尔是过与?(《季⽒将伐颛臾》)3、⽆乃与仆私⼼剌谬乎?(《报任安书》)(四)表判断“乃”表判断时,⼀般表⽰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可译为“是”“就是”。

如:1、当⽴者乃公⼦扶苏。

(《陈涉世家》)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壁之战》)3、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记》)4、此乃⾂效命之秋也。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
1.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④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2.用法: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3.用法: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法: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法: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用法: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用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乃 ——乃
乃——代词 ——代词
尔传序》) 。(《伶官传序 第二人称,你(们),你(们)的 第二人称, ),你 何乃太区区 指示代词,这样 指示代词,
乃——动词 ——动词
无伤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 仁术也。(《齐桓晋文 。(《 之事》) 之事》) 表判断,相当于“ 表判断,相当于“是”
乃——副词 ——副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 ①表承接,就、便、即 表承接, 度我至军中,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表时间间隔之长, 至东城, 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③表范围,只,仅仅 表范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 。(《 钟山记》) 钟山记》) ④表意外,竟然,却 表意外,竟然,
乃——连词 ——连词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入见。(《曹刿论战》) 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连词,表承接,于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