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
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
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UG(Ultimate Guitar)阵列是指一组音箱或扬声器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配置。
这种配置常用于演唱会、音乐会和其他现场表演中,以提供均匀的声音分布和强大的音频效果。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探讨UG线性阵列的基本原理和设置方法。
UG线性阵列的特点之一是其平均覆盖范围。
通过将多个音箱或扬声器放在一条直线上,并调整它们之间的间距,可以在整个听众区域内实现均匀的音频分布。
这对于确保每个听众都能听到清晰、平衡的声音非常重要。
UG线性阵列的另一个特点是垂直覆盖角度的控制。
通过调整每个音箱或扬声器在垂直方向上的角度,可以控制声音的上升和下降。
这是为了解决因地面反射或天花板反射而导致的声音衰减问题。
通过合理调整每个音箱的角度,可以在整个场地内实现均匀的声音覆盖,从而使每个听众都能享受到相同的音频体验。
要设置UG线性阵列,首先需要确定音箱或扬声器的数量和型号,以及安装的位置。
通常,每个阵列都由多个音箱或扬声器组成,并且它们之间的间距是根据场地大小和声音需求来确定的。
在选择音箱或扬声器时,要考虑它们的功率、频率响应和声音投射角度。
这些因素将决定阵列的音频特性和性能。
安装音箱或扬声器时,应确保它们都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并且间距相等。
这可以通过使用支架、吊装架或支撑杆来实现。
另外,根据场地的特点,还可以使用倾斜支架来调整音箱或扬声器的垂直角度。
在调整角度时,应注意避免声音发生重叠或覆盖不均的情况。
在设置UG线性阵列时,还应考虑到其他设备的影响。
例如,音频调音台、混响器和均衡器等设备的设置也会对音频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安装和设置UG线性阵列之前,最好与音频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以确保所有设备的配置和设置是协调一致的。
最后,当UG线性阵列设置完毕后,应进行声音测试和调整。
可以使用音频分析仪器和声音检测器来检查音频的均匀性和强度。
通过调整音箱或扬声器的位置和角度,以及调整音频设备的设置,可以实现更好的音频效果和听众体验。
《UG NX 8.5基础与应用项目教程》教学课件 05项目五 千斤顶的装配
〔装配序列〕:该按钮用于查看和更改创立装配的序列。单击此按钮,系统将进入装配序列环境,并 弹出【序列工具】和【序列回放】工具条。
〔WAVE几何链接器〕:该按钮用于在工作部件中创立关联的或非关联的几何体,即将几何体中装配的 其他部件中移动到工作部件中。
用户可以在添加组件的过程中添加装配约束,也可以在添加完成后添加约束。如果组件的自由度被全部 限制,称为完全约束;如果组件的自由度没有被全部限制,那么称为欠约束。
在中,装配约束是通过【装配约束】对话框中的操作来实现的,下面对【装配约束】对话框进行介绍。
四、组件的装配约束说明
翻开,选择下拉菜单【装配】→【组件位置】→ 命令,系统弹出以下图所示的【装配约束】对话框。【装 配约束】对话框中主要包括三个选项组:【类型】、【要约束的几何体】和【设置】。
新建任意一个文件〔work.prt),选择工作界 面左上角下拉菜单【开始】中的【装配】命令, 进入装配环境,并显示【装配】工具条。
【装配】工具条
三、装配环境中的下拉菜单及工具条
说明:
如果没有显示【装配】工具条,可以通过选择【工具】→【定制】菜单命令,翻开【定制】对话框,在【工 具条】选项卡中选中【装配】复选框,调出【装配】工具条。
工作部件:可以在装配模式下编辑的部件。在装配状态下,一般不能对组件直接进行修改,要修改组件,需 要将该组件设为工作部件。部件被编辑后,所作修改的变化会反映到所有引用该部件的组件。
子装配:子装配是在髙一级装配中被用作组件的装配,子装配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子装配。子装配是相对于引 用它的高一级装配来说的,任何一个装配部件可在更高级装配中用作子装配。
UG NX12.0产品设计基础教程 第四章 建模基础
零件的三维建模是一个逐步 建立与完善各几何特征的过程, 然而几何特征间并不孤立的,彼 此间存在位置、参照关系,因此 构建完整的零件模型可以将其理 解为若干个具有有机联系的几何 特征的叠加,这几乎是所有三维 建模软件的基本设计思路。
4.1 拉伸特征
4.1.1 拉伸的“叠”与“挖” 叠”的反面就是“挖”,即在 原有实体的基础上去除部 分材料,两者的效果是不 一样的,但概念的理解方 式是一样的。
3 4
5
8
选择阵列导引
对象,此例选
则拉伸孔特征
选择阵 列方式
1
绘制草图并 旋转+加厚
6选择阵列的旋 2
转中心线,Y轴 草绘并拉伸
7
设定数量
和距离
设定是否同
心圆阵列
4.3 阵列特征
4.3.3 多边形阵列
系统根据您设定的 多边形边数、阵列 平面、多边形内/外 接圆的半径等参数 复制几何特征
“多边 形”阵 列的操 作
缩放加厚。 (2)工具栏中点击按钮
原始曲面
选择需要加厚 的曲面 设定两个方向的 偏置距离
排除不需要加厚 的面面或者设定 不同厚度
偏置1、2的差值的绝对值即 为曲面实际的偏置厚度
原始曲面
将加厚操作后的 壳体与其它特征 进行布尔运算
“加厚”特征操作
偏置:内5外3
单击“厚度”选项 下的 符号实现方 向调整
“螺
旋式 ”阵 列的 操作
2
3 4
5
选择阵列导
1
引对象
参考矢量 阵列平面的法向
选择阵列平面的法向 设定螺旋线旋向
相邻螺旋线起点的距离 相邻对象之间的螺 旋线长度
两对象距离为螺 旋向节距
UG布线教程
布线教程引言本教程将集中介绍布线模块的布线交互对话、选择行为、连线表功能,包括11章:第一章,定义零件(包括接插件、卡子等元器件),以备装配线束之用。
主要讨论三个概念:多口、创建端子(针)、零件定义与元器件的关系。
第二章,放置零件,创建线束中心线。
第三章,介绍构件表及连线表文件的导入、导出和文件格式。
第四章,介绍显示格式功能,学习改变或定制构件表及连线表的显示。
第五章,利用过滤器修改构件表及连线表的内容。
第六章,介绍自动和手动指派构件。
第七章,自动和手动配线,演示线束实体的自动创建。
第八章,自动和手动创建端子,配线参数预设置。
第九章,演示两表的选取及表的相关性。
第十章,连接关系的修改,解除指派、删除对象、编辑下料长度、隐藏布线对象。
第十一章,构件表及连线表的报告生成。
说明●MB1, MB2, and MB3依次为鼠标的左、中、右键;●课程中Part文件都能在UGII_BASE_DIR\EDS\Unigraphics NX 2.0\UGROUTE_ELEC\ tutorials \wiring中找到,最好创建一个目录,将这些文件拷贝到其中;●设置File→Options →Load Options →From Directory;Preferences →Selection→Preselection。
第一章定义零件本章定义零件(包括接插件、卡子等元器件),以备装配线束之用。
一.创建多口导线与零件的连接不仅指物理连接,而且还指其逻辑连接。
为了成功地配通连接,必须为接插件的待连接的端子针提供标识符,连线表借助标识符建立逻辑连接。
一个多口零件可以相应地指派多个标识符,每个标识符都可以任意指定到一个唯一的位置。
下面举例说明多口的创建:步1:选File →Open,打开零件round_connector_unqualified.prt,调整好零件的位置;步2:选Application →Routing Electrical;步3:在Routing Electrical工具条中选Qualify Part图标,弹出Qualify Part对话框,其中可能的对象有三类,每一类都列出了相应的结构树;步4:选Fitting,在Multi上MB3,单击NEW,弹出Multi Port对话框,Engagement 域中填0.0,Extension域中填1.0;步5:定义多口的定位原点,选round_connector的前端面外边缘;步6:在Selection Steps中选第二步,即确认了第一步中选定的原点,口对齐矢量临时显示出来;步7:确保对齐矢量方向朝外,若反向,则点击Cycle Direction,点击OK,接受口对齐矢量,再次点击OK,以跳过第三步的定义旋转矢量,多口被创建,同时,显示指派端子Assign Terminals对话框;步8:选Generate Sequence生成ID序列号按钮;步9:在弹出的Sequential Names序列名对话框中选方法Method A, B, C;步10:在From 域中填A,在To域中填J ;步11:选OK,即产生端子名(ID号)列表A~J,称之为虚口(虚拟端口),因为还没有与零件的几何特征建立联系。
5-UG装配2016-1-5更新
UG装配与爆炸图一、所有命令在此1——2——3——4——5——6——7——8——9——10——11——12——二、通用设置1——自动爆炸:只适用于有约束的装配,没有约束无法创建自动爆炸;三、所有命令讲解在此-5配环境下给零件添加材料属性的注意事项;-111型装配中如果你想查看某两个组件之间的约束情况的话,就可以使用该命令,也就是说可以查看我们需要的两个组件之间是否存在着约束,是否已经完全约束,注意可以选择两个以上的组件;简单;就是右键单击零件后选中零件就可以看到零件还2该命令?4应用;51打开的话,要想不重新约束的话就可以使用该命令;打开命令之后,不更改设置的话,就直接单击确定即可;布置1配环境下游多个位置存在,并且可以自由切换不同位置状态;装配序列的创建过程见专题word如何理解更新的作用在会话中冻结和永久冻结的的区别及使用情况分析31效果的一种表现方式,实际上我们的零件根本没有真正额被切割;这种切割显示可以在制图里进行投影切割效果依然存在;W1可以使我们抽取的对象进行移动(前提是不勾选),如果勾和拉伸在装配中使用伸中沿路径例-6——气弹簧凹模案例:在装配中使用求差命令;在装配环境要想使用求差命令的话;首先我们得新建一个装配文件方法1:先创建装配后创建零件再添加零件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还可以对其实施爆炸图;创建爆炸图:失败方法2:先创建零件后创建装配后添加零件的方法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呢,我们还是有办法能实现求差的;首先我们把长方体用wave提取一个体,气弹簧不用提取,然后呢,就可以使用求差了;解救的方法如下:5——气弹簧案例在装配环境下的重量计算注意事项以及装配环境下给零件添加材料属性的注意事项;显然整个装配重量出来了,但是,如果我链接一个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看下面1——记住装配约束的实际作用?结论:同样的约束同样的零件不同的位置就可以使用该命令,但是仍然需要多次添加和选择约束;如果同一个零件要与另外的零件的进行多次相同约束(比如多次使用接触和对齐),一般至少装配两次;那么可以使用记住约束实现快速装配;-1——装配结构图命令的作用0——添加组件窗口中数量、分散、添加后重复的作用数量:意思是可以添加多个相同部件且分散(定位在中的分散)放置;意思添加零件时,只要你单击一下就会一次性复制出5个相同的零件且分散放置;单击一次就生成5个;意思是添加零件时以阵列的方式生成多个相同零件,不实用;-2——同心约束:实际上就是同轴+接触约束的综合约束;拟合约束的对象是两个半径相等的圆柱面相合;胶合约束就是刚性约束,使零件与零件约束成一个整体;-3——中心约束:2对2不实用;3——在装配图中如何将偏离绝对坐标系的实体移动到坐标系中心位置?2——替换组件窗口中各个选项的理解,什么情况下使用该命令?所以维持关系的意思很简单;关系就是约束的意思,勾选的话就是保持之前约束关系;不勾选就是删除掉之前的约束;该命令适用于当我们改变了部件的名字,然后打开装配时,会提示错误,要想解决错误,可以使用该命令直接替换组件即可,因为我们的部件只是名称改了,尺寸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可以使用该命令。
讲义-ug装配
装配1、配对的概念及常用术语装配:将零件或者子装配组合,构成一个集合。
组件:装配所要用的零件。
组件可以是单个零件,也可以是子装配体。
2、添加组件3、装配约束类型(1)首选接触:系统自动判断两个面接触还是对齐,通常情况下系统判断准确。
(2)接触:相同类型的对象,使得贴合(3)对齐:使两个平面对象位于同一平面(4)自动判断中心轴:系统自动判断所选对象为中心或者轴,然后将所选对象保持轴线一致。
接触和对齐的区别:接触:对于平面对象,共面且法向相反;对于圆锥面:系统首先检查其角度是否相等,相等则对齐其轴线;对于圆柱面:要求两个组件直径相等才能对齐轴线;对于边缘和线,相当于对齐约束。
对齐:对于平面,使得两个面共面且方向相同;对于圆锥、圆柱和圆环面,使得轴线相一致;对于边缘和线,共线。
(5)同心:用于约束两个配对对象同心。
(3)角度:两个对象间的夹角。
(4)平行:两个对象的方向矢量平行。
(5)垂直:两个对象的方向矢量垂直。
对于平行和垂直:对象可以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面与圆柱面的轴线、圆柱面的轴线与圆柱面的轴线(6)中心:一个对象位于另一个对象的中心也可定义为一个或两个对象位于一对对象的中心。
(7)距离: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最小距离,也就是垂直距离。
(8)相切:两个对象相切选择已经加载的部件文件绝对原点:绝对定位(0,0,0)选择原点:用点构造器选定位为止通过约束:通过约束条件进行定位移动:通过移动组件对话框重新定位组件,不常使用。
Reference Set:选择添加组件的引用集。
整个部件比模型多的是草图。
减少了装配件的大小。
添加组件的图层从文件夹里选择部件文件(9)拟合是数值处理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用多项式来近似表达一条曲线,越接近原来的曲线,则拟合精度越高。
(10)胶合类似于粘接,就是两个件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4、组件的阵列线性阵列:矩形阵列;圆形阵列:。
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
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UG阵列是UG产品设计师工作中常常用到的一个命令,阵列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一次性复制多个具有规则参数的相同特征,本UG阵列教程中使用的是NX8.0软件,对于刚接触UG8.0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不习惯,因为在8.0中,有很多命令和之前的NX低版本名称上发了变化,相应的也会在工作中会遇到困扰。
接下来讲解一下UG8.0中线性阵列的方法及各选顶的定义。
(1):阵列命令在UG8.0中的叫法和所在位置如下图所示,在名称上也发生了变化,从来来的阵列特征变成了对特征形成图样。
(2):节距、跨距。
节距。
指的是两个相邻体特征的中心位置,如下图所示
(3):跨距:首个体特征与末尾体特征的中心位置如下图:
通过上图对阵列命令的参数讲解,以下为一个简单的阵列操作案例,以便让大家能更快、更好的学习UG阵列命令!
例如:
在一个长发体上阵列3个孔,三个孔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由我们自己设置,先在图形上画出一个原始的孔,然后使用阵列特征!
操作步骤:
先选择孔特征,然后指定方向为YC,依次输入数量和节距,就完成了三个孔形状的设计工作,以下重点讲解间距中的各个选项定义!
1.数量与间距设置如下图:
所得到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2、数量和跨距
使用数量和跨距所得到的图形如下:
3、UG阵列之节距与跨距
演示效果如下图。
4、UG阵列之列表,首先在间距选项中找到列表,如下图:
下图为使用列表所得到的阵列图形。
UG NX 12.0实例基础教程 项目2 草图绘制
【教学难点】 掌握垫板零件 的草图绘制的 技巧。
任务实施
拓展任务
实践任务
目标 完成垫板零件草图绘制
目标 完成机箱后盖草图绘制
目标 草图绘制课后练习题
1、知识链接
(1)草图的绘制与编辑
1、直线草图的绘制
直线绘制
2、矩形草图的 绘制 在“草图工具” 中单击图标,打 开“矩形”对话 框。创建矩形主 要有“指定两点 画矩形”、“指 定三点画矩形” 和“指定中心画 矩形”三种方法。
草图绘制基础知识
一、草图绘制的方法与步骤 1、新建一个模型文件 2、草图首选项设置 3、进入草图任务环境 4、绘制草图 5、退出草图
6、草图修改
二、草图工作平面 草图工作平面是草图依赖的绘制环境,要绘制草图首先要 选择平面(或创建草图平面),同一草图元素必须在同一 平面内完成。在UG NX中,创建草图工作平面的方法主要 有以下两种:“在平面上”和“基于路径”。
1、 尺寸约束
1) 自动判断的尺寸:根据鼠标指针的 位置自动判断尺寸约束类型(该功能用的 最多)。 2) 水平:约束XC方向数值。 3) 竖直:约束YC方向数值。 4) 平行:约束两点之间的距离。 5) 垂直:约束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 6) 直径:约束圆或圆弧的直径。 7) 半径:约束圆或圆弧的半径。 8) 成角度:约束两条直线的夹角度数。 9) 周长:约束草图曲线元素的总长。
单独修剪 统一修剪
边界修剪
(1)草图的绘制与编辑
8、快速延伸草图编辑
将草图元素延伸到另一临近 曲线或选定的边界线处。“快速 延伸”工具与“快速修剪”工具 的使用方法相似,主要有主要有 “单独延伸”、“ 统一延伸”和 “ 边界延伸” 三种方法
统一延伸
单独延伸 边界延伸
ug关于阵列之沿的使用方法(一)
ug关于阵列之沿的使用方法(一)UG关于阵列之沿的使用1. 简介阵列是UG软件中常用的功能之一,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复制、平移或旋转物体,提高工作效率。
在UG软件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阵列的沿,本文将详细说明各种方法的使用。
2. 直线沿直线沿是一种简单直接的阵列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一个直线作为阵列的路径。
具体步骤如下:1.选中需要阵列的物体2.进入阵列功能,选择直线沿选项3.在图形界面中选择一条直线作为阵列的路径4.输入要生成的副本数量和间距5.确认设置,生成阵列3. 圆弧沿圆弧沿是一种将物体沿着圆弧路径进行阵列的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1.选中需要阵列的物体2.进入阵列功能,选择圆弧沿选项3.在图形界面中选择一个圆弧作为阵列的路径4.输入要生成的副本数量和角度5.确认设置,生成阵列4. 面沿面沿是一种将物体沿着平面进行阵列的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1.选中需要阵列的物体2.进入阵列功能,选择面沿选项3.在图形界面中选择一个平面作为阵列的路径4.输入要生成的副本数量和偏移距离5.确认设置,生成阵列5. 自由曲线沿自由曲线沿是一种将物体沿着自由曲线进行阵列的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1.选中需要阵列的物体2.进入阵列功能,选择自由曲线沿选项3.在图形界面中选择一个自由曲线作为阵列的路径4.输入要生成的副本数量和步长5.确认设置,生成阵列6. 总结UG软件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定义阵列的沿,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
直线沿适用于直线路径,圆弧沿适用于圆弧路径,面沿适用于平面路径,自由曲线沿适用于自由曲线路径。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高效地进行物体阵列操作,提升工作效率。
UG关于阵列之沿的使用1. 简介阵列是UG软件中常用的功能之一,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复制、平移或旋转物体,提高工作效率。
在UG软件中,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定义阵列的沿,本文将详细说明各种方法的使用。
2. 直线沿直线沿是一种简单直接的阵列方式,用户可以选择一个直线作为阵列的路径。
ug螺纹线路径阵列特征
ug螺纹线路径阵列特征
UG螺纹线路径阵列特征的操作步骤如下:
1. 打开UG软件,新建一个模型文件。
2. 执行【菜单——插入——设计特征——球】,随意创建一个球,作为演示所用。
3. 执行【菜单——插入——曲线——螺旋线】,创建一个螺旋线,螺旋线的起点与球的中心点重合。
4. 点击工具栏中的“阵列特征”,选择球,设置布局为“沿”。
5. 路径方法为“偏置”,选择螺旋线,设置数量为所需数量,布步距为所需步距。
6. 点击确定,观察预览效果,确认无误后即可完成操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UG软件使用教程。
简述线性阵列的操作方法
简述线性阵列的操作方法线性阵列是一种存储和操作数据的数据结构。
它以线性的方式将数据元素存储在内存中,使得数据的访问和修改变得更加高效。
线性阵列的操作方法包括初始化、插入、删除、查找以及排序等。
首先,初始化是创建一个空的线性阵列,确定它的容量和初始状态。
通常会指定阵列的大小,然后根据大小分配内存空间。
初始化后,阵列中的所有元素都被置为空。
其次,插入操作是将一个新的元素插入到线性阵列中的指定位置。
插入操作需要先判断阵列是否已满,如果已满则需要进行动态扩容。
插入元素时,可以在指定位置插入,或者在末尾添加元素。
在插入之前,需要将插入位置后面的元素均向后移动一位,为新元素腾出空间。
接下来,删除操作是从线性阵列中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删除元素时,需要先判断阵列是否为空。
若非空,则将删除位置后面的元素向前移动一位,覆盖删除元素,并将最后一个元素置为空。
再者,查找操作是从线性阵列中寻找指定元素的位置。
可以使用线性查找、二分查找等算法来实现。
线性查找是逐个遍历阵列中的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遍历完整个阵列。
二分查找是将已排序的阵列划分为两半,然后判断目标元素在哪一半,并在对应的半边中进行查找,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确定元素不在阵列中。
最后,排序操作是将线性阵列中的元素按照某个顺序重新排列。
常见的排序算法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堆排序等。
这些排序算法的实现方式和效率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
除了上述基本操作外,还可以进行数据的替换、拷贝、遍历等操作。
替换操作是将线性阵列中的一个元素替换为另一个元素。
拷贝操作是将一个线性阵列的元素复制到另一个线性阵列中。
遍历操作是依次访问线性阵列中的每一个元素,可以按照顺序访问,也可以按照逆序访问。
线性阵列的操作方法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组合和扩展。
例如,可以实现对多维数据的存储和访问,可以实现对特定数据类型的操作,可以实现对线性阵列的合并和分割等。
ug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
ug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UG软件中的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是用于创建特定形状的曲线阵列。
这个命令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生成一系列平行或径向分布的曲线,以满足设计需求。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UG软件中的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
1. 命令概述: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是UG软件中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它可以根据用户指定的参数,将一个或多个曲线进行复制和分布,形成一系列平行或径向排列的曲线。
2. 使用方法:首先,打开UG软件并创建一个新的零件文件。
然后,选择绘制曲线的工具,绘制出需要进行阵列的曲线。
接下来,选择"曲线"菜单中的"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阵列的类型(平行或径向)、阵列的数量、间距、方向等参数。
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生成阵列的曲线。
3. 平行阵列:平行阵列是指将曲线在同一平面上按照一定的间距进行复制和分布。
在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中,用户可以设置阵列的数量、间距、方向等参数。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灵活地创建不同形式的平行阵列曲线。
4. 径向阵列:径向阵列是指将曲线以某一点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角度和半径进行复制和分布。
在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中,用户可以设置阵列的数量、角度、半径等参数。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灵活地创建不同形式的径向阵列曲线。
5. 参数调节:UG软件中的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还提供了丰富的参数调节选项,以满足用户对曲线阵列的精确控制需求。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阵列的起点、终点、旋转角度、缩放比例等参数,以达到理想的阵列效果。
总结起来,UG软件中的阵列几何特征曲线命令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生成平行或径向分布的曲线。
通过灵活调节参数,用户可以创建出各种形式的曲线阵列,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这个命令在工程设计、模具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UG编程阵列类命令(阵列特征阵列面阵列几何特征)
UG编程阵列类命令(阵列特征阵列面阵列几何特征)
一、阵列特征
1、类型:阵列特征可以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阵列,这三种类型的阵列特征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如一维阵列可用于计算和输入,二维阵列可用于图形集合和输出,三维阵列可用于复杂的图形和建模任务等。
2、对称性:阵列特征可以分为对称特征和非对称特征。
对称特征又称为正交特征,它们的元素数量、排列方式都是对称的。
而非对称特征不是正交特征,是不对称排列的特征,它们的元素数量和排列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3、元素:阵列元素是指阵列中存储的一些基本数据,这些基本数据可以是字符、数字、对象或者其它复合类型。
4、访问:阵列特征可以通过索引访问,索引可以为任意整数。
二、阵列面
1、类型:阵列面可以分为矩阵、图像、立方体和曲面等多种类型。
2、对称性:阵列面可以分为对称面和非对称面。
对称面是指在特定维度上,其元素排列具有对称性;而非对称面是指在特定维度上,其元素排列没有对称性。
3、层次:阵列面的层次可以概括为按照其中一种规律进行排列,可以实现不同维度的抽象。
4、编组:阵列面可以根据其特征特性的不同,进行编组,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操作。
UG线型设置
以下为引用的内容:经常碰到网友们说UG 出图太麻烦了,效果也不大好。
其实UG 的工程图功能非常强大的。
熟练掌握后会发现它出图的速度和效果是其它三维软件不能比的。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UG 工程图的默认设置方法,设置好后每次都可以使用,很方便的。
此文以UGNX4.0 版本为基础讲解设置方法,在2.0 及2.0 以前的版本设置方法不大一样。
要更改UG 系统文件,而且没有这么直观。
1、打开UG 软件,新建一个UG 文件,任意一个文件名称都行,单位为毫米:2、进入到建模模块,选择【文件】→【实用工具】→【用户默认设置】:3、在【基本环境】→【工作平面】→【栅格(图纸)】设置,图纸页上显示栅格和捕捉格栅点前面都不要勾上。
4、在【基本环境】→【绘图】→【颜色】设置为白纸黑字,【宽度】设置见下图,使用【定制的3 个宽度】,定制的3 个宽度根据实际所需进行设置下一步5、在【制图】→【一般】→【图纸】设置正交投影为第一象限。
6、在【制图】→【一般】→【视图7、在【制图】→【注释】→【尺寸】按下图设置,尺寸小数等根据实际需求设置:8、在【制图】→【注释】→【倒角尺寸】按下图设置,间隙因子设置为0.09、在【制图】→【注释】→【窄尺寸】按下图设置:10、在【制图】→【注释】→【直线箭头】按下图设置: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11、在【制图】→【注释】→【文字】按下图设置,对称公差字体大小按3.175,上下限公差字体大小按2.0(在作工程图单独设置):注1:blockfont 字体的点、分号,逗号都不是很理想,点都是空心的,很不好看。
但UG 修改能力是很强的,那些空心的点都可以改成实心的,具体的改法请参考我做的一个视频文件《编辑UG 中的字符》。
注2:中文字体使用chinesef_fs,这个字体可以在网上搜索“UG38 种中文字体”,在这里面包含了我们所需的chinesef_fs 字体。
下一步. 下一步下一步12、在【制图】→【注释】→【单位】按下图设置,抑制尾零前要勾上:13、在【制图】→【注释】→【半径】按下图设置,A 为0.0:14、在【制图】→【原点】设置按下图:15、在【制图】→【剖面线】→【箭头】设置按下图:16、在【制图】→【剖面线】→【式样】设置按下图:17、在【制图】→【视图标签】→【其它】设置按下图:18、在【制图】→【视图标签】→【详细】设置按下图:19、在【制图】→【视图标签】→【剖面】设置按下图:20、在【制图】→【注释编辑器】→【几何公差符号】设置按下图:21、在【制图】→【实用符号】→【标准】设置按下图:22、在【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一般】设置按下图:23、到此,UG 工程图的设置基本到位了,点击用户默认设置对话框右下角的确定就可以保存刚才的设置了。
UG二次开发作业(西工大)
UG二次开发课后作业1.修改例程,完成圆柱上的线性阵列#include<stdio.h>#include<uf.h>#include<uf_modl.h>#include<math.h>#include<uf_part.h>#define UF_CALL(X)(report(__FILE__,__LINE__,#X,(X)))static int report(char*file,int line,char*call,int irc){if(irc){char messg[133];printf("%s,line%d:%s\n",file,line,call);(UF_get_fail_message(irc,messg))?printf("returned a%d\n",irc):printf("returned error%d:%s\n",irc,messg);}return(irc);}static void do_ugopen_api(){/*********************************/UF_FEATURE_SIGN sign=UF_NULLSIGN;UF_FEATURE_SIGN sign1=UF_NEGATIVE;tag_t cyl1_obj;tag_t cyl2_obj;tag_t feature_obj;uf_list_p_t feature_list;int method=0;double cyl1_orig[3]={0,0,0};char*cyl1_h="10";char*cyl1_d="60";double cyl2_orig[3]={-15,-15,0};char*cyl2_h="15";char*cyl2_d="10";double direction[3]={0,0,1};char*num_inx="2";char*dis_x="30";char*num_iny="2";UF_CALL(UF_MODL_create_cyl1(sign,cyl1_orig,cyl1_h,cyl1_d,direction,&cyl1_obj));UF_CALL(UF_MODL_create_cyl1(sign1,cyl2_orig,cyl2_h,cyl2_d,direction,&cyl2_obj));UF_CALL(UF_MODL_create_list(&feature_list));UF_CALL(UF_MODL_put_list_item(feature_list,cyl2_obj));UF_CALL(UF_MODL_create_linear_iset(method,num_inx,dis_x,num_iny,dis_y,feature_list,&feature_obj)); }/*ARGSUSED*/void ufusr(char*param,int*retcode,int paramLen){if(!UF_CALL(UF_initialize())){do_ugopen_api();UF_CALL(UF_terminate());}}int ufusr_ask_unload(void){return(UF_UNLOAD_IMMEDIATELY);}动态链接库执行结果:2.长方体上的线性阵列#include<stdio.h>#include<uf.h>#include<uf_modl.h>#include<uf_part.h>#define UF_CALL(X)(report(__FILE__,__LINE__,#X,(X)))static int report(char*file,int line,char*call,int irc){if(irc){char messg[133];printf("%s,line%d:%s\n",file,line,call);(UF_get_fail_message(irc,messg))?printf("returned a%d\n",irc):printf("returned error%d:%s\n",irc,messg);}return(irc);}static void do_ugopen_api()/*22*/{/*********************************/UF_FEATURE_SIGN sign=UF_NULLSIGN;UF_FEATURE_SIGN sign1=UF_POSITIVE;tag_t block_id;tag_t cyl_id;tag_t feat_id;uf_list_p_t feat_list;int method=0;double block_orig[3]={0,0,0};char*block_len[3]={"10","6","1"};double cyl_orig[3]={2,1.4,0};char*cyl_h="2";char*cyl_d="1";double direction[3]={0,0,1};char*num_inx="4";char*dis_x="2";char*num_iny="3";char*dis_y="1.6";UF_CALL(UF_MODL_create_block1(sign,block_orig,block_len,&block_id));UF_CALL(UF_MODL_create_cyl1(sign1,cyl_orig,cyl_h,cyl_d,direction,&cyl_id)); UF_CALL(UF_MODL_create_list(&feat_list));UF_CALL(UF_MODL_put_list_item(feat_list,cyl_id));UF_CALL(UF_MODL_create_linear_iset(method,num_inx,dis_x,num_iny,dis_y,feat_list,&feat_id)); }/*ARGSUSED*/void ufusr(char*param,int*retcode,int paramLen){if(!UF_CALL(UF_initialize())){do_ugopen_api();UF_CALL(UF_terminate());}}int ufusr_ask_unload(void){return(UF_UNLOAD_IMMEDIATELY);}动态链接库执行结果:3.环形阵列#include<stdio.h>#include<uf.h>#include<uf_modl.h>#include<math.h>#include<uf_part.h>#define UF_CALL(X)(report(__FILE__,__LINE__,#X,(X)))static int report(char*file,int line,char*call,int irc){if(irc){char messg[133];printf("%s,line%d:%s\n",file,line,call);(UF_get_fail_message(irc,messg))?printf("returned a%d\n",irc):printf("returned error%d:%s\n",irc,messg);}return(irc);}static void do_ugopen_api(){/*********************************/UF_FEATURE_SIGN sign=UF_NULLSIGN;UF_FEATURE_SIGN sign1=UF_NEGATIVE;tag_t cyl1_id;double cyl1_orig[3]={0,0,0};char*cyl1_h="10";char*cyl1_d="100";double direction1[3]={0,0,1};UF_CALL(UF_MODL_create_cyl1(sign,cyl1_orig,cyl1_h,cyl1_d,direction1,&cyl1_id));tag_t cyl2_id;double cyl2_orig[3]={0,-30,10};char*cyl2_h="4";char*cyl2_d="10";double direction2[3]={0,0,-1};UF_CALL(UF_MODL_create_cyl1(sign1,cyl2_orig,cyl2_h,cyl2_d,direction2,&cyl2_id));tag_t cone_id;double cone_orig[3]={0,-30,6};char*cone_h="4";char*cone_d[2]={"10","6"};UF_CALL(UF_MODL_create_cone1(sign1,cone_orig,cone_h,cone_d,direction2,&cone_id));uf_list_p_t feature_list;UF_CALL(UF_MODL_create_list(&feature_list));UF_CALL(UF_MODL_put_list_item(feature_list,cyl2_id));UF_CALL(UF_MODL_put_list_item(feature_list,cone_id));tag_t feature_id;int method=0;double point[3]={0,0,0};double axis[3]={0,0,1};char*number="6";char*angle="60";UF_CALL(UF_MODL_create_circular_iset(method,point,axis,number,angle,feature_list,&feature_id)); }/*ARGSUSED*/void ufusr(char*param,int*retcode,int paramLen){if(!UF_CALL(UF_initialize())){do_ugopen_api();UF_CALL(UF_terminate());}}int ufusr_ask_unload(void){return(UF_UNLOAD_IMMEDIATELY);}4.六角头螺帽造型#include<stdio.h>#include<uf.h>#include<uf_modl.h>#include<math.h>#include<uf_part.h>#define UF_CALL(X)(report(__FILE__,__LINE__,#X,(X)))static int report(char*file,int line,char*call,int irc){if(irc){char messg[133];printf("%s,line%d:%s\n",file,line,call);(UF_get_fail_message(irc,messg))?printf("returned a%d\n",irc):printf("returned error%d:%s\n",irc,messg);}return(irc);}static void do_ugopen_api(){/*********************************/double pt1[3]={17.32050808,0.0,0.0};//三维空间XY平面求出正六边形点的坐标double pt2[3]={8.660254038,15,0.0};double pt3[3]={-8.660254038,15,0.0};double pt4[3]={-17.32050808,0.0,0.0};double pt5[3]={-8.660254038,-15,0.0};double pt6[3]={8.660254038,-15,0.0};double direction[3]={0.0,0.0,1.0};//向Z轴正方向拉伸double ref_pt[3];double arc1_start_ang=(PI/180)*87.611984536731;double arc1_end_ang=(PI/180)*272.38801546327;double arc1_rad=0.5625;double arc2_start_ang=(PI/180)*272.38801546327;double arc2_end_ang=(PI/180)*447.61198453673;double arc2_rad=0.4375;char*taper_angle="0.0";char*limit1[2]={"0","10"};//拉伸高度为10int english_units=2,i,count=6;tag_t objarray[6],part,wcs_tag,matrix_tag;uf_list_p_t loop_list,features;UF_FEATURE_SIGN create=UF_NULLSIGN;//布尔运算为创建新实体UF_CURVE_line_t line1,line2,line3,line4,line5,line6;line1.start_point[0]=pt1[0];//直线由起点和终点连成定义编号line1.start_point[1]=pt1[1];line1.start_point[2]=pt1[2];line1.end_point[0]=pt2[0];line1.end_point[1]=pt2[1];line1.end_point[2]=pt2[2];line2.start_point[0]=pt2[0];line2.start_point[1]=pt2[1];line2.start_point[2]=pt2[2];line2.end_point[0]=pt3[0];line2.end_point[1]=pt3[1];line2.end_point[2]=pt3[2];line3.start_point[0]=pt3[0];line3.start_point[1]=pt3[1];line3.start_point[2]=pt3[2];line3.end_point[0]=pt4[0];line3.end_point[1]=pt4[1];line3.end_point[2]=pt4[2];line4.start_point[0]=pt4[0];line4.start_point[1]=pt4[1];line4.start_point[2]=pt4[2];line4.end_point[0]=pt5[0];line4.end_point[1]=pt5[1];line4.end_point[2]=pt5[2];line5.start_point[0]=pt5[0];line5.start_point[1]=pt5[1];line5.start_point[2]=pt5[2];line5.end_point[0]=pt6[0];line5.end_point[1]=pt6[1];line5.end_point[2]=pt6[2];line6.start_point[0]=pt6[0];line6.start_point[1]=pt6[1];line6.start_point[2]=pt6[2];line6.end_point[0]=pt1[0];line6.end_point[1]=pt1[1];line6.end_point[2]=pt1[2];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1,&objarray[0]));//创建直线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2,&objarray[1]));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3,&objarray[2]));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4,&objarray[3]));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5,&objarray[4]));UF_CALL(UF_CURVE_create_line(&line6,&objarray[5]));UF_CALL(UF_MODL_create_list(&loop_list));//把6条直线连起来for(i=0;i<count;i++){UF_CALL(UF_MODL_put_list_item(loop_list,objarray[i]));}UF_CALL(UF_MODL_create_extruded(loop_list,taper_angle,limit1,ref_pt,direction,create,&features));UF_PART_save();//拉伸UF_FEATURE_SIGN sign1=UF_UNSIGNED;//布尔运算为求交double cone_orig[3]={0.0,0.0,0.0};//cone参数设定注意用字符型圆锥体底面中心在原点char*cone_height="10";//螺帽高度为10char*cone_diam[2]={"64.64","30"};//下底径上底径double direction1[3]={0,0,1};//圆锥朝Z正向向tag_t cone_obj_id;UF_CALL(UF_MODL_create_cone1(sign1,cone_orig,cone_height,cone_diam,direction1,&cone_obj_id)); }/*ARGSUSED*/void ufusr(char*param,int*retcode,int paramLen){if(!UF_CALL(UF_initialize())){do_ugopen_api();UF_CALL(UF_terminate());}}int ufusr_ask_unload(void){return(UF_UNLOAD_IMMEDIATELY);}。
ug阵列特征和阵列几何特征
ug阵列特征和阵列几何特征UG阵列特征和阵列几何特征1. 什么是UG阵列特征?UG阵列特征是UG软件中的一种功能,用于将几何形状按照一定规律复制、排列和分布。
UG阵列特征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快速、自动化的方式来生成多个相似或相同的几何实体。
线性阵列UG软件中的线性阵列特征可以将几何对象按照直线或曲线路径复制和排列。
通过设定起点、方向、间距和数量等参数,可以快速生成一系列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实体。
循环阵列循环阵列特征可以将几何对象按照一定角度旋转并复制。
用户可以设定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复制数量等参数来生成循环分布的几何实体。
2. UG阵列几何特征的应用场景UG阵列特征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机械零件排列UG阵列特征可以用于快速生成机械零件的排列,比如螺钉孔、连接块等。
通过设定间距和数量等参数,可以快速生成大批量的相同几何实体,提高设计效率。
花纹图案设计UG阵列特征可以用于生成复杂的花纹图案,比如花边、纹理等。
通过设定几何形状、旋转角度和数量等参数,可以生成各种独特的花纹效果,满足设计需求。
系统布局设计对于一些系统布局设计,UG阵列特征可以用于快速复制和排列各种组件。
比如管道布局、电子元件布局等,通过设定路径、间距和数量等参数,可以高效地生成系统布局。
3. 如何使用UG阵列特征?在UG软件中,使用阵列特征非常简单。
以下是一般的使用步骤:选择几何对象首先,需要选择要进行阵列的几何对象。
可以选择单个对象或多个对象进行同时阵列。
选择阵列特征在UG软件的功能菜单中,找到阵列特征功能并点击选择。
设置参数根据需求,设置阵列的参数,比如起点、方向、间距、数量等。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线性阵列或循环阵列,并设置相应的参数。
预览和确认完成参数设置后,可以进行预览,看到阵列效果。
如果满意,可以确认并生成阵列实体。
4. 小结UG阵列特征是UG软件中非常实用的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生成并排列复杂的几何实体。
ug 沿曲面阵列几何体
ug 沿曲面阵列几何体
UG沿曲面阵列几何体是UG(Unigraphics,现在被称为NX)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用于在三维空间中沿着一个曲面创建对象的阵列。
这个功能可以用于创建复杂的几何形状,例如齿轮、螺纹等。
以下是使用UG沿曲面阵列几何体的一般步骤:
1. 打开UG软件,创建或打开你需要阵列的几何体。
2. 在主菜单中选择“插入”>“关联复制”>“沿曲面阵列”。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你想要阵列的对象。
4. 选择一个或多个曲面作为阵列的方向。
你可以选择单个曲面,也可以选择多个曲面的组合。
5. 设置阵列的数量和间距。
你可以输入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拖动滑块来调整。
6. 点击“确定”按钮,UG软件会在选定的曲面上创建出你的阵列。
注意:在使用这个功能时,你需要确保你的曲面是连续的,否则UG可能无法正确地创建阵列。
阵列几何特征_UG NX 11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_[共3页]
关联复制
195 5.3.5 阵列几何特征
NX 11中的“阵列几何特征”功能用于将几何体复制到许多阵列或布局(线性、圆形、多边形等)中,并带有对应阵列边界、实例方位、旋转和删除的各种选项。
在建模模块功能区的“主页”选项卡的“特征”面板中单击“更多”/“阵列几何特
征”按钮,或者选择“菜单”/“插入”/“关联复制”/“阵列几何特征”命令,打开图5-91所示的“阵列几何特征”对话框,通过该对话框选择要形成阵列的几何特征,指定参考点,进行阵列定义和设置相关选项等,从而完成阵列几何特征。
“阵列几何特征”对话框的设置内容和 5.3.1节介绍过的“阵列特征”对话框的设置内容类似,类似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两者针对的阵列对象不同,一个是针对阵列几何特征,而另一个则是针对阵列特征。
另外,有必要对相关阵列定义中涉及的“边界定义”进行以下介绍。
图5-91 “阵列几何特征”对话框
同“阵列特征”命令一样,在使用“阵列几何特征”命令进行某些阵列布局时也可以指进行边界定义。
这需要展开“阵列定义”选项组中的“边界定义”子选项组,接着从“边界”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无”“面”“曲线”或“排除”选项来进行边界定义,注
意当布局设置为“沿”、
“常规”
或“参考”
和“螺旋线”时,“边界定义”子选项组不可用。
例如,对于“线性”阵列布局,从“边界”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曲线”选项,接着选择一组曲线或创建草图来定义阵列边界,可设置边距值等,如图 5-92所示,而如果从“边界”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排除”选项时,则通过选择曲线或创建草图来定义从阵列中排除的区域,此时亦可设置边距值,如图5-93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G阵列教程之线性阵列UG阵列是UG产品设计师工作中常常用到的一个命令,阵列的主要作用是:
可以一次性复制多个具有规则参数的相同特征,本UG阵列教程中使用的是NX8.0软件,对于刚接触UG8.0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不习惯,因为在8.0中,有很多命令和之前的NX低版本名称上发了变化,相应的也会在工作中会遇到困扰。
接下来讲解一下UG8.0中线性阵列的方法及各选顶的定义。
(1):阵列命令在UG8.0中的叫法和所在位置如下图所示,在名称上也发生了变化,从来来的阵列特征变成了对特征形成图样。
(2):节距、跨距。
节距。
指的是两个相邻体特征的中心位置,如下图所示
(3):跨距:首个体特征与末尾体特征的中心位置如下图:
通过上图对阵列命令的参数讲解,以下为一个简单的阵列操作案例,以便让大家能更快、更好的学习UG阵列命令!
例如:
在一个长发体上阵列3个孔,三个孔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由我们自己设置,先在图形上画出一个原始的孔,然后使用阵列特征!
操作步骤:
先选择孔特征,然后指定方向为YC,依次输入数量和节距,就完成了三个孔形状的设计工作,以下重点讲解间距中的各个选项定义!
1.数量与间距设置如下图:
所得到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2、数量和跨距
使用数量和跨距所得到的图形如下:
3、UG阵列之节距与跨距
演示效果如下图。
4、UG阵列之列表,首先在间距选项中找到列表,如下图:
下图为使用列表所得到的阵列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