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_马斯克_霍金等_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完整版
人工智能创始人
人工智能创始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具影响力和变革性的领域之一。
而在这一领域的背后,有一群杰出的先驱者,他们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创始人。
要追溯人工智能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
他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在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
麦卡锡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命名,更在于他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主张通过逻辑推理和符号处理来实现智能,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认知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斯基认为,智能是由许多简单的组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一观点为后来的分布式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这对搭档同样在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开发了“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求解器”等程序,展示了计算机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的潜力。
他们的工作强调了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和优化,为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模型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创始人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他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巨大突破。
这些创始人之所以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非偶然。
他们都具备了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创新精神。
首先,他们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
无论是数学、计算机科学还是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他们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智能的问题。
其次,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在当时,很多人对计算机能否实现真正的智能持怀疑态度,但这些创始人坚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让机器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智能。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
对可控性的担忧其实有点科幻,短期做不到超出控制的水平的……毕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的阶段。
因为题主问的主要就在这个方面,那我就只讲这个方面好了,毕竟失业和伦理大家不是那么关注。
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两组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AL),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强弱人工智能是作为假说出现的,我这篇回答里指两个假说中的人工智能形态)以下从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两个话题切入,并且穿插强弱两种人工智能的描述分析。
题主在描述里的问题放在文末回答。
1.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这是人工智能,许多码农在这个领域里挥洒着青春和荷尔蒙。
1) 人工智能应用的现状目前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其实相当原始。
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看上去好像很厉害,其实就是那么几个算法拿语料库图像库训练出来的。
这不是“智能”,而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
为什么这么说?上吧,中文屋!“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人工智能的认知革命解读
人工智能的认知革命一、When?什么时候人工智能将实现革命性突破?国际上有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大牛或者是大咖论述过这个问题。
例如,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霍金讲:“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好事。
”比尔盖茨也说:“人工智能让我比较担忧。
”最新的创业偶像马斯克说:“我们需要万分警惕人工智能,它们比核武器更加危险。
”我们把他们叫做“人工智能威胁派”。
而另外一方面,业界有很多人,包括在座的很多专家,大家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我们把他们叫“人工智能的理智派”。
比如,机器学习大神Michael Jordan,Facebook的Yann Lecun等。
可以看到有一个问题是大家都关心的,那就是机器什么时候能实现智能的突破?我们知道,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大概70年左右。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人类的智能是怎么突破的?非常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而且已经得出了结论。
以色列的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写到:七万年前,从非洲大陆走出来的智人实现了“奇点”的突破,占领了整个世界。
所以大家就会想知道,七万年前来自非洲的猿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好像智力一下子突然开窍了,统一了地球呢?猿人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00到400万年了,到7万年前才实现了智能的突破,这里面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
而计算机出现的时间刚刚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和猿人产生智能的时间周期相比,计算机刚刚度过的时间只能算一瞬间。
二、How?人工智能如何才能实现最终的突破呢?最近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神经科学对人工智能发展促进的可能性。
最近这两年,美国政府已经顺利完成人工基因测序的研究。
美国和欧洲正在开展一个新的为期十年的40亿美金的基础研究投资,美国叫“大脑图谱”,欧洲叫“人类大脑项目”。
在这个方面,我国各个方面也在积极推进“中国脑计划”,比如中科院卓越创新工程里面,也涉及了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对于人工智能是可以产生促进作用的。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很可能导致人类的永生或者灭绝,而这一切很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发生。 上面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请耐心的看完本文再发表意见。这篇翻译稿翻译完 一共三万五千字,我从上星期开始翻,熬了好几个夜才翻完,因为我觉得这篇 东西非常有价值。希望你们能够耐 心读完,读完后也许你的世界 观都会被改变。 内容翻译自 原文地址: The AI Revolution: Road to Superintelligence The AI Revolution: Our Immortality or Extinction 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 Vernor Vinge 如果你站在这里,你会是什么感觉?
5
首先,不要一提到人工智能就想着机器人。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容器,机器 人有时候是人形,有时候不是,但是人工智能自身只是机器人体内的电脑。人 工智能是大脑的话,机器人就是身体——而且这个身体不一定是必需的。比如 说 Siri 背后的软件和数据是人工智能,Siri 说话的声音是这个人工智能的人格化 体现,但是 Siri 本身并没有机器人这个组成部分。 其次,你可能听过“奇点”或者“技术奇点”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在数学上用来描 述类似渐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的规律就不适用了。这种说法同样被用在 物理上来描述无限小的高密度黑洞,同样是通常的规律不适用的情况。 Kurzweil 则把奇点定义为加速回报定律达到了极限,技术进步以近乎无限的速 度发展,而奇点之后我们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生活的。但是当下的很多思 考人工智能的人已经不再用奇点这个说法了,而且这种说法很容易把人弄混, 所以本文也尽量少用。 最后,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所以人工智能也分很多种,我们按照人工智能的 实力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 的人工智能。比如有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象棋,你 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强人工 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 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Linda Gottfredson 教授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 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强人工 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 超人工智能 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 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 家 Nick Bostrom 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 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 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超人工智能也正是为什么人工 智能这个话题这么火热的缘故,同样也是为什么永生和灭绝这两个词会在本文 中多次出现。 现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弱人工智能。其实弱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人工智能革命 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这段旅途中 人类可能会生还下来,可能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世界将变得完全不一样。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领域的思想家对于这个旅途是怎么看的,以及为什么人工智 能革命可能比你想的要近得多。 我们现在的位置——充满了弱人工智能的世界 弱人工智能是在特定领域等同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效率的机器智能,一些常见的 例子: 汽车上有很多的弱人工智能系统,从控制防抱死系统的电脑,到控制汽油注入 参数的电脑。谷歌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车,就包括了很多弱人工智能,这些弱 人工智能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并作出反应。 你的手机也充满了弱人工智能系统。当你用地图软件导航,接受音乐电台推荐, 查询明天的天气,和 Siri 聊天,以及其它很多很多应用,其实都是弱人工智能。
比尔·盖茨等大腕发出呼吁警惕人工智能
比尔·盖茨等大腕发出呼吁警惕人工智能很多业界领袖和学者都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制造灾难,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互联网创新者及企业领袖埃隆?马斯科,现在最新加入行列的还有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在一个互联网上进行的名人问答环节中,对人工智能未来会否自行思考进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问题,盖茨的回答是:“我属于对超级人工智能充满担忧的阵营。
如果机器能替代人类做事但没有发展为超级智能,此时只要管理好这些机器,善于利用似乎没有太大危险。
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人工智能很可能强大到需要警惕的阶段。
”埃隆?马斯科是私营火箭公司SpaceX的CEO,同时也是电动汽车特斯拉的创始人,他并非人工智能的专家,却也对未来充满忧虑。
同样担心的还有数百名科学家、教授和企业精英,这类担忧者的名单正一天天增加。
今年3月初,数百名专家在一封公开信上联合签名,呼吁各政府和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进行合理监管,确保最前沿的研究不会失控,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危害。
盖茨说:“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马斯科和其他人,而且很不理解为何有人对此会完全不担心。
”这些名人担心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发展太快,不再是仅存在于科幻创造中。
在小说和电影里,人工智能通常被描述成变成大坏蛋的好创意,《TheM atrix》三部曲中,机器人视人类是敌对的存在,最终奴役人类并通过“食用”人身体产生电力而维持存在;《终结者》系列电影里,在电脑系统开始出现感情后,它发动了一场耗时几年的战争,制造跟人类类似的机器人去杀死人类。
电影《2001:宇宙奥德赛》中的机器人H A L9000已经具有强大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是未来超级电脑机器人的模型,它的说话腔调和语录被年轻人拥护、模仿、流传,成为流行文化代表。
在现实中,苹果手机上的语音对话系统“Suri”现在看上去还有点笨,但是人工智能整体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且研究者们试图让人工智能从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相互链接的电子设备中深挖每一点有用信息和数据。
关于人工智能的名人素材
关于人工智能的名人素材以下是 7 条关于人工智能的名人素材:1. 你知道埃隆·马斯克吗?他可是对人工智能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呢!他曾经说过人工智能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巨大的好处,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就好比我们有了超能力,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到自己呀!比如说自动驾驶,要是出了故障,那可就麻烦了!这难道还不能让我们重视起来吗?2. 比尔·盖茨也发表过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哟!他认为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就像以前从书信时代突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样!想想看,未来我们的很多工作可能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了,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啊!这不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在我们身边展开吗?3. 杰夫·贝索斯对人工智能也很关注呢!他觉得人工智能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箱,里面有无数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
比如电商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更精准的推荐,让我们能更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这多棒啊!这难道不是给我们的购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吗?4. 史蒂芬·霍金可是警告过我们要小心人工智能呀!他说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这就像有一个比我们还聪明的“大脑”在旁边。
这难道不可怕吗?要是它不受控制了怎么办?就像养了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可能反咬我们一口啊!5. 马云也对人工智能有着独特的见解呢!他说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商业的重要驱动力,就像给商业装上了强大的引擎。
比如智能客服,能快速准确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这不是像给企业配备了一支高效的队伍吗?6. 马化腾对人工智能也有话说呀!他觉得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智慧的精灵,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新奇的体验。
像在游戏中,通过人工智能创造出更具挑战性的玩法,让我们玩得更尽兴,这不就是一种神奇的魔力吗?7. 李彦宏更是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呢!他说人工智能像一道照亮未来的光,能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时代。
看看现在的智能语音助手,能跟我们轻松对话,就像有个朋友随时陪伴着我们,这是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张开双臂去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这些美好吗?我的观点结论是: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便利,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积极地去引导和利用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大题
技术的价值估计很多网友都听过拧螺丝的故事。
说是某家工厂的一台机器坏了,厂子里谁都修不好。
厂长就找个专家来看,专家看过后就直接把机器上的一个螺丝拧了拧,然后说修好了,收费10万块钱。
这事就有人有意见了,说你这收费也太贵了,就拧了拧螺丝,就要拿10万块钱。
专家回答说,拧螺丝1块钱,知道是哪个螺丝有问题99999块钱。
这个故事的精妙在于,完美的体现了知识技术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了一件事,技术是有价值的。
不论是什么技术,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技术。
日常生活中,通水管、修家电、开门锁,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自己动手费用极地,而如果自己不会做,请维修师傅上门服务,那费用可小不了。
都市生活中的“十元材料百元人工”、“3毛配件要价300”等现象时有发生,看着维修师傅“三下五除二”就轻松搞定的事,自己却不会做或做不好,只能掏出上百元维修费,这的确形成了一种反差。
乃至时有媒体爆出某地“天价维修费”的事。
在作者看来,有些“天价维修费”的确是坑害消费者,可有些却是价格透明的问题。
只要价格透明,明码实价,消费者自然心里有杆秤,在收费合理的情况下也愿意出维修费,毕竟技术是有价值的。
譬如作者去牙医门店拔智齿,一进门就看到费用明细,细致到智齿是上牙还是下牙,是完全萌出还是不完全萌出等等。
可以说每一颗牙的价格都不同,价格里所包含的牙医技术价值也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已实现价格透明。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很多行业已实现价格透明,例如医生的手术费、律师的咨询费等。
可还是有很多不起眼的小技术没有实现价格透明,例如本文中所说的通水管、修家电、开门锁等。
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些价格不透明的问题都会解决。
技术有价,道德无价。
我们认同技术的合理价值,但我们要坚决抵制利用技术不对等,坑害消费者的行为。
明明没有坏,偏偏告诉你坏了;明明是小毛病,偏偏告诉你需要花大价钱更换配件。
更有甚者,把好的配件换成有毛病的配件等你再次维修。
人工智能是福还是祸
人工智能是福还是祸When people think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 the study of the design of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machines ― talking computers often come to mind. But most Al researchers are focused less on producing clever conversationalists and more on developing intelligent systems that make people&apos ;s lives easier—from software that can recognize objects and animals,to digital assistants that cater to1 ),and even anticipate,their owners&apos ;needs and desires.But several prominent thinkers ,including the famed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and billionaire entrepreneur Elon Musk2),war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l should be cause for concern.人工智能(Al)研究的是智能系统和智能机器的设计,当人们想到它时,脑中出现的往往是会说话的计算机。
但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者更为关注的不是制造聪明、健谈的机器,而是开发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的智能系统,从可以识别物品和动物的软件,到能够迎合甚至预见主人需求和愿望的数字助手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包括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和亿万富翁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内的一些富于思考的知名人士提醒大家,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担忧。
引人入胜的“科技阴谋论”
引人入胜的“科技阴谋论”游戏《看门狗》中出现了一批影射味道强烈的科技企业比尔·盖茨也许做梦都想不到,5年前的一场演讲,竟然成为他制造新冠疫情的“证据”。
2015年,微软创始人出席“技术娱乐设计演讲”(TED演讲)时警告:“未来几十年里,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杀死上千万人,那很有可能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战争;不是导弹,而是微生物。
”不用等几十年,盖茨的预言已经实现。
截至北京时间6月28日,全球因感染新冠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50万。
然而,盖茨并没有因“先见之明”而得到赞许。
相反,美国一批网民坚信,有人早就暴露了“制毒”的野心:要么为了出售疫苗牟利,要么借助疫情推行大规模隐私监控,盖茨正是炮制新冠病毒的始作俑者。
按照不少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说法,“阴谋论”可能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基因深处的情怀。
我们的祖先身处于险恶环境,只有保持强烈的不安全感与警惕才有生存的希望。
几万年的进化后,现代人类依然不自觉地担忧那些会导致生命毁灭的力量,例如凭借金钱和地位获得权力的上层人士,又或者天然掌握暴力工具的政府与官僚。
当然,更多的阴谋论指向的是科技—或者与之相关的人士—因为科技改造世界的力量显而易见。
盖茨正是一个“完美”的科技类阴谋论指控对象:昔日的世界首富身份印证了他的权势,而无孔不入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微软产品,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盖茨实现邪恶目的的“武器”。
现代科学起源于阴谋论?“日心说”可能是第一宗与现代科学相关的阴谋论。
在16至17世纪之间,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数学、医学以及化学的研究思想,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奠基现代科学的“科学革命”。
其中,哥白尼提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日心说”,堪称标志性事件。
当时的人们深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宗教权威加深了这种思想烙印。
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附从太阳”的理论自然显得离经叛道、居心叵测。
严格来说,“日心说”和“地心说”只是两套解释天体位置的不同方案。
比尔盖茨的机器人预言
开发机器人的另一个障碍是硬件设备的成本过高,例如传感器、电机和伺服装置等都价值不菲,但目前这些器件的售价也在迅速下降。现在,机器人设计师无须花费太多,就能为机器人配备各种功能强大的传感器。在电脑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突飞猛进的基础上,这些新加入的传感器件将使机器人如虎添翼。今天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承担某些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例如打扫房间、协助排除路边炸弹等,而在仅仅几年以前,市面上出售的机器人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
Hale Waihona Puke 关于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代替人类在非结构化环境下从事危险、复杂劳动的自动化机器,是集机械学、力学、电子学、生物学、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智能机器人领域涉及学科见 下图。机器人研究成果是综合研究实力的象征。
�
比尔-盖茨预言: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
撰文 比尔·盖茨(Bill Gates)
30年前,比尔·盖茨毅然弃学,创立微软,成为个人电脑普及革命的领军人物;30年后的今天,他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点燃机器人普及的“导火索”,这场革命必将与个人电脑一样,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距离梦想有多远
制造机器人的梦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形形色色的机器人在科幻故事里大行其道,不过现在的机器人连门和敞开的窗都很难区分开。
“机器人”(Robot)这个术语是1921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Carel Capek,l890年-l938年)首创的,很快就流行开来。不过,打造人形机器人的梦想,却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中,冶炼之神便开始用黄金打造机械仆人。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赫伦(Heron,传说这位杰出的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设计出一些令人叹服的自动机器,据说其中一台还能说话。另一位科技奇才达·芬奇l495年的草稿中夹着一张制作机械骑士的草图,这位机器人骑士能坐能站,手脚还能活动。人们认为这应该是第一份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图。
为什么马斯克有关AI的警告可能是正确的?
为什么马斯克有关AI的警告可能是正确的?
8月26日消息,据CNBC网站报道,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Musk)曾多次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需要更加关注其安全问题。
马斯克最近在推特上写道:如果你不担心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那么现在你应该担心了。
软件解决方案公司SAP的首席学习官(CLO)珍妮-迪尔伯恩(JennyDearborn)对这观点表示赞同。
事实上,她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开展好有关人工智能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利用这项技术的教育。
她告诉CNBC:人工智能将无处不在。
这将是我们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会被人们直观地看到。
但它将存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迪尔伯恩称,人工智能将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扫描证件、滚动网页、使用应用程序和家庭传感器系统,以及日常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
结果,人工智能将不断收集数据和个人信息。
迪尔伯恩解释说,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应用算法来了解你的行为。
她说:我们需要利用人工智能让人类更强大,而不是取代人类。
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我们就不会反过来被人工智能所利用。
但在人工智能上谁会利用我们呢?我们为什么要保持小心呢?迪尔伯恩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有三家公司: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
她说,(如果
人类被人工智能所利用)它们将受益最大。
迪尔伯恩表示:对于人工智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程度,人们需要有所了。
关于机器人发展的10 大困惑
1 机器人可以有情感吗?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让机器人做出更加类人的行为。
随着一批高替代性的“情感机器人”面世,似乎人类在瞬间被带进了机器人3.0 时代。
挪威的养老院里,酷似海豹的机器人“帕罗”能够对人类的抚摸做出亲切的回应,让不愿与任何人开口说话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说“你好”;英国科学家甚至预测,到2050 年,人类就可能和根据需求定制的情感机器人“结婚”。
机器人永远不会有感情?神经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提出意识是信息以一种无法分解的方式整合到大脑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爱尔兰国立大学的菲尔•马圭尔认为信息能从意识系统中以泄露的方式暗示,意识是不可计算的。
也就是说,人造的机器是永远不具有意识以及感觉的,人类意识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我们尚不知晓的方面。
我们相信机器人会产生感情。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在学习能力方面不断进化,而对人工智能和情感的研究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有感觉机器的出现。
著名未来学家、谷歌公司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曾经预测,到2029 年将会出现有感觉能力的机器人,他认为计算机的情绪智能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旦机器人理解自然语言,它们就能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让机器人拥有情感?心理学教授克雷格•史密斯认为:“我们并不希望机器人拥有情感;我们只是希望它们能够察觉我们的感情。
”而机器人公司和社交机器人的支持者们则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感情让机器人更加敏锐,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给人类带来快乐。
然而,科幻作品告诉我们,大多数试图推翻人类的机器人都拥有感情和自由的意志,在电影《觉醒前夜》中,主角凯莱布由于赢得了公司的一项大奖而被邀请到老板的别墅去参加一场图灵测试。
这项测试以机器人的交谈水平来衡量其是否具备智力,但其实话语能力是不能等同于智力的。
不过,这部电影并不旨在揭示图灵测试的局限性,而是想要告诉我们,世上没有能够衡量情感的图灵测试。
一旦机器人足够先进,我们就几乎无法区分它们是具备真情实感,还是只是带着一层情感的面具。
人工智能黑历史
人工智能黑历史
人工智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自己的“黑历史”,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1. 机器人暴走事件
2007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的一个机器人产品,由于程序的设计不当,导致其在展示中突然暴走,一度引起场面混乱。
这个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机器人技术在设计和安全方面还需加强。
2. 微软“Tay”机器人
2016年,微软公司推出的聊天机器人“Tay”原本是希望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来学习和成长,但不幸的是,由于用户对其进行了言语攻击和恶意训练,导致该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些种族歧视和极端主义言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争议。
3. 人工智能算法造假
2017年,当时正在参加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的Jonas Kaiser发现,一些由机器学习算法生成的论文中存在大量造假行为,例如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过于相似,表述方式和用词也几乎一致等。
这引发了对人工智能算法的质疑和讨论。
4. 人工智能疯狂识别黑人为“猩猩”
2015年,Google公司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软件,但却在识别黑人照片时将其识别为“猩猩”,这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Google公司随后道歉并宣布暂停该软件的使用。
5. 自动驾驶车祸
2018年,美国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了事故致一名行人死亡。
事故调查发现,该车的人工智能系统并没有及时发现并避免危险,这引发了公众关于自动驾驶安全性和人工智能责任问题的讨论。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伦理关照,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阻碍了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发展。
分析产生这些伦理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正确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伦理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这就如200年前的工业革命,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人口迁徙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如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信息交互的方式。
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使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者温勇增说:“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的矛盾,使得人工智能产生很多伦理问题,既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危害。
”(一)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遇到新的挑战。
1.人的生命有限性和人工智能的无限性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时一般已经人到中年了,再工作20年就无法工作了。
著名的人机象棋大战已经过去20年,虽然人类以4∶2获得胜利,但是20年后,人类培养象棋大师依然困难。
人类需要培养战胜深蓝的象棋大师还是需要很多年,但是智能机器人进行程序拷贝,只需要不到1分钟,另一个深蓝就会马上诞生。
人类受自身的局限,科技水平的进步其实非常缓慢。
人类自从科技革命以来所创造的科技大爆发其实只是更多人参与科技创新的结果。
如今这种人口带来的科技福利已然到了尽头,人类的科技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但是,自我进化智能系统的面世,在数量上和性能上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可能又会迎来知识的大爆发。
2.人类探索空间的有限性和人工智能的无限性17世纪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也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而现在,新航海时代,宇宙探索时代即将到来,但是人类将不再是主角。
离人类最近的恒星都有6亿光年。
这场探险,因为人类的寿命、人类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人类无法完成这次枯燥、漫长、危险的冒险。
名人名事励志霍金
名人名事励志霍金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名事励志霍金,欢迎大家参阅。
斯蒂芬?霍金的传奇励志人生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而这一天恰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纪念日。
小霍金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喜欢玩具,着迷于玩具火车,甚至自己花钱买来了电动火车。
十几岁时,霍金还喜欢制作飞机模型和轮船模型,甚至尝试发明一些游戏,比如制作不同颜色零件的工厂、运送产品的公路和铁路,以及股票市场。
上学期间,霍金分在一个很好的班,尽管他的成绩名次从未名列过前茅,但他仍受到同学们的尊敬,他们为他起了一个"外号"——爱因斯坦。
霍金和同学们不仅经常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他们还经常在一起讨论科学和宗教问题,例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行是否需要上帝的作用。
在霍金中学时代的后两年,班上来了一位善于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师。
他的到来,激发了霍金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兴趣。
回忆起曾经的学习生涯,霍金说:"在我幼年时,我对所有科学都一视同仁。
十三、四岁后我知道自己要在物理学方面做研究,因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尽管我知道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所以太枯燥。
化学就好玩得多了,不断发生许多意料之外的事,如爆炸等等。
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有望解决我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我想探索宇宙的底蕴。
"由此可见,少年的霍金的志向虽算不上远大,但"想探索宇宙的底蕴"对他后来的研究肯定是有影响的。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他用了很少时间就得到了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
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
当时,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剩两年的寿命,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
他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几乎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
电影《异形》和《普罗米修斯》观后感
电影《异形》和《普罗米修斯》观后感《普罗米修斯》又名《异形前传》,其创作灵感源于《异形》中巨大的工程师遗骸,但它和后者的关系却不是很大。
后者侧重于什么是异形或者说异形的实质,那就是人类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
回首20世纪,人类最可怕的梦魇便是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为了战胜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在威胁对手的同时,也为自身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里普利的公司毫不犹豫地为超级生物武器做出了牺牲7名船员性命的行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殊不知异形威胁的岂止是7个船员,而是整个人类,美苏争霸不正是如此吗。
这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无妄之灾,却因人类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而祸从天降。
只是当两国激斗正酣欲早日分出成败生死的时候,可有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想过?想了多少?生化人艾希说异形很纯粹,有高度的智慧、强劲的身体、锋利的爪牙,一心只求生存和进化,只想适应任何环境,唯独缺乏的是同情和怜悯。
异形不过是一个达尔文主义的忠实追随和践行者!我们心中的竞争欲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人心中的欲望和贪婪才是可怕的异形,真正的异形!看着雷普莉在阴森、诡秘的太空舱里逃亡时,我的确是捏了一把汗,她手里擎着的火炬忽闪忽灭,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吹灭。
这把火岂止是驱散黑暗和恐惧,它寓意的还是人类岌岌可危的文明、希望还有未来,而雷普莉则是人类中理智和理性的代表,在与人性中失控的贪婪和欲望做殊死搏斗。
让人欣慰的是雷普莉除掉了异形,但雷普莉们每次都能这么幸运吗?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我们的灵魂却气喘嘘嘘在后面日夜追赶。
刚刚偿到一点人身自由、享有金钱和时间自由的人类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越来越无法控制的风险和挑战。
人类无比勤奋和上进,对科学技术的追逐总有无尽的动力。
科技让我们的工作不再那么繁重和单调,我们的生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
看看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幅度。
然而,我们同样会发现在这一百年里有广岛长崎的核爆,有切尔诺贝利和东电的核泄漏,有斯诺登泄密事件……现在的变脸、克隆、转基因还非议不断的时候,换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乃至液体金属机器人(俗称终结者)已一步步向我们走来,福兮?祸兮?人类自信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过是为人类谋取福利的温顺绵羊。
人工智能专题-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人工智能专题一、单选题1.人工智能虽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替代的隐忧。
A.对B.错正确答案: A2.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
A.对B.错正确答案: A3.首次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软件是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
A.对B.错正确答案: A4.1965年,美国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Roberts编制了多面体识别程序,开创了计算机视觉的新领域。
A.对B.错正确答案: A5.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艾伦·图灵发表于1956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A.对B.错正确答案: B6.下图表示的是前向状态空间搜索。
A.对B.错正确答案: A7.P(A∣B)代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A.对B.错正确答案: B8.人们需要把分类器学习的样本的特点进行量化,这些量化后的数据,如鸢尾花的高度、花瓣的长度、花瓣的宽度等就是鸢尾花的特征。
这些特征都是有效的,可以提供给分类器进行训练。
A.对B.错正确答案: B9.贝叶斯定理是为了解决频率概率问题提出来的。
A.对B.错正确答案: B10现实世界中的规划问题需要先调度,后规划。
A.对B.错正确答案: B11.人工智能利用遗传算法在求解优化问题时,会把问题的解用“0”和“1”表示。
0,1就是就是“遗传基因”,01组成的字符串,称为一个染色体或个体。
A.对B.错正确答案: A12.启发式规划的两种方法是减少更多的边或者状态抽象。
A.对B.错正确答案: B13.谓词逻辑是应用于计算机的逻辑形式,其逻辑规则、符号系统与命题逻辑是一样的。
A.对B.错正确答案: B14.分层规划中包含基本动作和高层动作。
A.对B.错正确答案: A15.语义网络的表示方法只能表示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无法表示一系列动作、一个事件等的知识。
A.对B.错正确答案: B16.第三代防火墙利用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技术对业务逻辑进行分析。
电影《异形》和《普罗米修斯》观后感
电影《异形》和《普罗米修斯》观后感电影《异形》和《普罗米修斯》观后感“凡人类所能享有的尽善尽美之物,必通过一种亵渎而后才能到手,并且从此一再地故计重演,受冒犯的上天必降下苦难和忧患的洪水,世代侵袭高贵的努力向上的人类。
”赛翁失马的故事常听常新。
没有生怎会有死?没有死又怎会珍惜生?生为何来?死为何去? (梓瑞语录)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但也有必要不时仰望星空。
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结局也是南辕北辙。
(梓瑞语录)《普罗米修斯》又名《异形前传》,其创作灵感源于《异形》中巨大的工程师遗骸,但它和后者的关系却不是很大。
后者侧重于什么是异形或者说异形的实质,那就是人类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
回首20世纪,人类最可怕的梦魇便是美苏争霸和军备竞赛,为了战胜对手无所不用其极,蕾普利所在公司为获得超级生物武器而不惜牺牲7名船员性命的行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殊不知异形威胁的岂止是7个船员,而是整个人类,美苏争霸不正是如此吗。
这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无妄之灾,却因人类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而祸从天降。
只是当两国激斗正酣欲早日分出成败生死的时候,可有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想过?想了多少?生化人艾希说异形很纯粹,有高度的智慧、强劲的身体、锋利的爪牙,一心只求生存和进化,只想适应任何环境,唯独缺乏的是同情和怜悯。
异形不过是一个达尔文主义的忠实追随和践行者!我们心中的竞争欲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人心中的欲望和贪婪才是可怕的异形,真正的异形!看着雷普莉在阴森、诡秘的太空舱里逃亡时,我的确是捏了一把汗,她手里擎着的火炬忽闪忽灭,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吹灭。
这把火岂止是驱散黑暗和恐惧,它寓意的还是人类的文明、希望还有未来的岌岌可危,而雷普莉则是人类中理智和理性的代表,与人性中失控的贪婪和欲望做殊死拼搏。
让人欣慰的是雷普莉除掉了异形,但雷普莉们每次都能这么幸运吗?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我们的灵魂却气喘嘘嘘在后面日夜追赶。
刚刚偿到一点人身自由、金钱自由和时间自由甜头的人类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和越来越难以掌控的风险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Vernor Vinge如果你站在这里,你会是什么感觉?看上去非常刺激吧?但是你要记住,当你真的站在时间的图表中的时候,你是看不到曲线的右边的,因为你是看不到未来的。
所以你真实的感觉大概是这样的:稀松平常。
-------------------------------遥远的未来——就在眼前想象一下坐时间机器回到1750年的地球,那个时代没有电,畅通通讯基本靠吼,交通主要靠动物拉着跑。
你在那个时代邀请了一个叫老王的人到2015年来玩,顺便看看他对“未来”有什么感受。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了解1750年的老王内心的感受——金属铁壳在宽敞的公路上飞驰,和太平洋另一头的人聊天,看几千公里外正在发生进行的体育比赛,观看一场发生于半个世纪前的演唱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黑色长方形工具把眼前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生成一个地图然后地图上有个蓝点告诉你现在的位置,一边看着地球另一边的人的脸一边聊天,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黑科技。
别忘了,你还没跟他解释互联网、国际空间站、大型强子对撞机、核武器以及相对论。
这时候的老王会是什么体验?惊讶、震惊、脑洞大开这些词都太温顺了,我觉得老王很可能直接被吓尿了。
但是,如果老王回到了1750年,然后觉得被吓尿是个很囧的体验,于是他也想把别人吓尿来满足一下自己,那会发生什么?于是老王也回到了250年前的1500年,邀请生活在1500年的小李去1750年玩一下。
小李可能会被250年后的很多东西震惊,但是至少他不会被吓尿。
同样是250来年的时间,1750和2015年的差别,比1500年和1750年的差别,要大得多了。
1500年的小李可能能学到很多神奇的物理知识,可能会惊讶于欧洲的帝国主义旅程,甚至对于世界地图的认知也会大大的改变,但是1500年的小李,看到1750年的交通、通讯等等,并不会被吓尿。
所以说,对于1750年的老王来说,要把人吓尿,他需要回到更古老的过去——比如回到公元前12000年,第一次农业革命之前。
那个时候还没有城市,也还没有文明。
一个来自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只是当时众多物种中的一个罢了,来自那个时代的小赵看到1750年庞大的人类帝国,可以航行于海洋上的巨舰,居住在“室内”,无数的收藏品,神奇的知识和发现——他很有可能被吓尿。
小赵被吓尿后如果也想做同样的事情呢?如果他会到公元前24000年,找到那个时代的小钱,然后给他展示公元前12000年的生活会怎样呢。
小钱大概会觉得小赵是吃饱了没事干——“这不跟我的生活差不多么,呵呵”。
小赵如果要把人吓尿,可能要回到十万年前或者更久,然后用人类对火和语言的掌控来把对方吓尿。
所以,一个人去到未来,并且被吓尿,他们需要满足一个“吓尿单位”。
满足吓尿单位所需的年代间隔是不一样的。
在狩猎采集时代满足一个吓尿单位需要超过十万年,而工业革命后一个吓尿单位只要两百多年就能满足。
未来学家Ray Kurzweil把这种人类的加速发展称作加速回报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规律,是因为一个更加发达的社会,能够继续发展的能力也更强,发展的速度也更快——这本就是更加发达的一个标准。
19世纪的人们比15世纪的人们懂得多得多,所以19世纪的人发展起来的速度自然比15世纪的人更快。
即使放到更小的时间规模上,这个定律依然有效。
著名电影《回到未来》中,生活在1985年的主角回到了1955年。
当主角回到1955年的时候,他被电视刚出现时的新颖、便宜的物价、没人喜欢电吉他、俚语的不同而震惊。
但是如果这部电影发生在2015年,回到30年前的主角的震惊要比这大得多。
一个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回到一个没有个人电脑、互联网、手机的1985年,会比从1985年回到1955年的主角看到更大的区别。
这同样是因为加速回报定律。
1985年-2015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要比1955年-1985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要快,因为1985年的世界比1955年的更发达,起点更高,所以过去30年的变化要大过之前30年的变化。
进步越来越大,发生的越来越快,也就是说我们的未来会很有趣对吧?未来学家Kurzweil认为整个20世纪100年的进步,按照2000年的速度只要20年就能达成——2000年的发展速度是20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5倍。
他认为2000年开始只要花14年就能达成整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而之后2014年开始只要花7年(2021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
几十年之后,我们每年都能达成好几次相当于整个20世纪的发展,再往后,说不定每个月都能达成一次。
按照加速回报定,Kurzweil认为人类在21世纪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1000倍。
如果Kurzweil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那2030年的世界可能就能把我们吓尿了——下一个吓尿单位可能只需要十几年,而2050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
你可能觉得2050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句话很可笑,但是这不是科幻,而是比你我聪明很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的,而且从历史来看,也是逻辑上可以预测的。
那么为什么你会觉得“2050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句话很可笑呢?有三个原因让你质疑对于未来的预测:1. 我们对于历史的思考是线性的。
当我们考虑未来35年的变化时,我们参照的是过去35年发生的事情。
当我们考虑21世纪能产生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参考的是20世纪发生的变化。
这就好像1750年的老王觉得1500年的小李在1750年能被吓尿一样。
线性思考是本能的,但是但是考虑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指数地思考。
一个聪明人不会把过去35年的发展作为未来35年的参考,而是会看到当下的发展速度,这样预测的会更准确一点。
当然这样还是不够准确,想要更准确,你要想象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2. 近期的历史很可能对人产生误导。
首先,即使是坡度很高的指数曲线,只要你截取的部分够短,看起来也是很线性的,就好像你截取圆周的很小一块,看上去就是和直线差不多。
其次,指数增长不是平滑统一的,发展常常遵循S曲线。
S曲线发生在新范式传遍世界的时候,S曲线分三部分- 慢速增长(指数增长初期)- 快速增长(指数增长的快速增长期)- 随着新范式的成熟而出现的平缓期如果你只看近期的历史,你很可能看到的是S曲线的某一部分,而这部分可能不能说明发展究竟有多快速。
1995-2007年是互联网爆炸发展的时候,微软、谷歌、脸书进入了公众视野,伴随着的是社交网络、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这一段时间就是S曲线的快速增长期。
2008-2015年发展没那么迅速,至少在技术领域是这样的。
如果按照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来估计当下的发展速度,可能会错得离谱,因为很有可能下一个快速增长期正在萌芽。
3. 个人经验使得我们对于未来预期过于死板。
我们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产生世界观,而经验把发展的速度烙印在了我们脑中——“发展就是这么个速度的。
”我们还会受限于自己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通过过去的经验来组成对未来的预测——但是我们知道的东西是不足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
当我们听到一个和我们经验相违背的对于未来的预测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个预测偏了。
如果我现在跟你说你可以活到150岁,250岁,甚至会永生,你是不是觉得我在扯淡——“自古以来,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是的,过去从来没有人永生过,但是飞机发明之前也没有人坐过飞机呀。
接下来的内容,你可能一边读一边心里“呵呵”,而且这些内容可能真的是错的。
但是如果我们是真的从历史规律来进行逻辑思考的,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是未来的几十年将发生比我们预期的多得多得多得多的变化。
同样的逻辑也表明,如果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发达的物种能够越走越快,总有一天,他们会迈出彻底改变“人类是什么”这一观点的一大步,就好像自然进化不不断朝着智能迈步,并且最终迈出一大步产生了人类,从而完全改变了其它所有生物的命运。
如果你留心一下近来的科技进步的话,你会发现,到处都暗示着我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将要被接下来的发展而彻底改变。
通往超级智能之路人工智能是什么?如果你一直以来把人工智能(AI)当做科幻小说,但是近来却不但听到很多正经人严肃的讨论这个问题,你可能也会困惑。
这种困惑是有原因的:1.我们总是把人工智能和电影想到一起。
星球大战、终结者、2001:太空漫游等等。
电影是虚构的,那些电影角色也是虚构的,所以我们总是觉得人工智能缺乏真实感。
2.人工智能是个很宽泛的话题。
从手机上的计算器到无人驾驶汽车,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东西,所以人们会有疑惑。
3.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John McCarthy,在1956年最早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
他总是抱怨“一旦一样东西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人们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
”因为这种效应,所以人工智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是未来的神秘存在,而不是身边已经存在的现实。
同时,这种效应也让人们觉得人工智能是一个从未被实现过的流行理念。
Kurzweil提到经常有人说人工智能在80年代就被遗弃了,这种说法就好像“互联网已经在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爆炸时死去了”一般滑稽。
所以,让我们从头开始。
首先,不要一提到人工智能就想着机器人。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容器,机器人有时候是人形,有时候不是,但是人工智能自身只是机器人体内的电脑。
人工智能是大脑的话,机器人就是身体——而且这个身体不一定是必需的。
比如说Siri 背后的软件和数据是人工智能,Siri说话的声音是这个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体现,但是Siri本身并没有机器人这个组成部分。
其次,你可能听过“奇点”或者“技术奇点”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在数学上用来描述类似渐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的规律就不适用了。
这种说法同样被用在物理上来描述无限小的高密度黑洞,同样是通常的规律不适用的情况。
Kurzweil 则把奇点定义为加速回报定律达到了极限,技术进步以近乎无限的速度发展,而奇点之后我们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生活的。
但是当下的很多思考人工智能的人已经不再用奇点这个说法了,而且这种说法很容易把人弄混,所以本文也尽量少用。
最后,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所以人工智能也分很多种,我们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有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但是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它怎样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