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3 最新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熟悉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点。
3. 培育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讲义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知识结构:三、内容分析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置。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关于学生来讲是超级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明白得板块的运动情形和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进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看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转变?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如此,学生就能够够较好地明白得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进程,并能总结出二者的特点,并把二者作对照,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置。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依照二者的特点来区分二者,而特点的教学要落实到图上,培育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如何去判定岩层的新老的方式。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置。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明白得;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明白得。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别离观看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份表面有何转变,并试探:该转变对地貌形成有何阻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得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牢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形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一起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四、教学反思依照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课是作为分析熟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阻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阻碍。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剖析法、讨论法。
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剖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融洽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结构判断及成因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挺,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根本观点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假设干小板块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接壤处活泼,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根本相貌【活动】板块结构学说应用1/5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接壤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接壤处,印度洋沿岸较少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结构与矿产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结构?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 最新
第11课时——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基础知识】一、山岳的类型1.褶皱山(1)褶皱: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①褶皱的形成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②背斜向斜的比较(3)如何准确判断向斜和背斜?①字面想像法:向斜中的“向”是向中间斜——“∪”;背斜中的“背”是驼背样的斜——“∩”。
②根据出露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4)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2、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其中,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而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地堑常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注意:区分断裂和断层?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2)断层与地表形态①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③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④断层面—陡崖 (3)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4)褶皱与断层的对比3、火山(1)火山的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地壳和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高原。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山岳的形成
褶曲的基本形态 判断依据 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 一般岩层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的新老 关系 中心部分岩 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地形
成因 岩层上拱而成山
顶部受到张力,常被 侵蚀成谷地 岩层下弯而成谷
山岭 谷地
一般岩层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 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谷地
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常成山岭
华 山 断 层
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京九铁路 印尼的默拉皮火山
学习目标: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4.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 想;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学习重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检测答案 1、B 2、D 3、B 4、D 5、D 6、D
要求:熟练掌握课本主要知识,不借助课本和学案,
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褶皱?褶曲可以分为哪两类? 2、断层的概念
预习学案反馈
自主学习 (一):褶皱山
1、什么是褶皱?什么是褶曲?褶曲的 基本形态有哪些?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3、褶皱山的规模都很大吗?
张 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碰撞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合作探究
1、背斜和向斜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2、请思考P74活动1、2、3题,然后回答问题
乙
甲
3、完成学案上的表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2山岳的形成
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从南土耳其开始,
一直到莫桑比克海 岸,横跨亚洲和非 洲,跨越50多个纬 度,总长6500千米 , 40多个带状和串珠 状的湖泊群。是一 条巨大而狭长的凹 槽一样的沟谷,宽 度大约50千米,两 边是陡峭的悬崖, 高差最大的达千米 以上。谷底有两条 平行的深长裂隙, 深达地壳底部,是 地下炽热岩浆喷出 的通道,这条通道 使裂谷带成为大陆 上最活跃的火山带 和地震带,共拥有 10多座活火山和70
板块
内部—稳定 边缘—活动
形成: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中海火山地震带
(2)板块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运动
对地表影响
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板块 碰撞
陆块与陆块 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洋块与陆块
洋 块 俯 冲 带 附 近 —— 海沟;
陆块受挤向上隆起—
—岛弧和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东亚岛弧链、
思考:什么条件是“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 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 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中间新、两翼老 为向斜
老
新
新
老
老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内容
岩石A圈六被大断板裂块带的分划割分、成名六称大板快,大
板 层快上B中,不板又断块有运处小动在板不快断,运板动快之漂中浮在软流
火山口
破坏后的: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 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
积而成的锥形体。
长白山天池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线路结构 线路分布格局 线路延伸方向
影响因素: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高一地理山岳的形成-新人教
活动: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位置?
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2还是3?
2,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哪里 修建水电站 ?
选择2
沿等高线修建,地形比较平坦于汇水盆地 的出口,流量大。
流水侵蚀地貌
流 水 侵 蚀
风力侵蚀地貌
流动沙丘
黄土高原本身是风力堆积地貌
刃脊 冰斗
角峰
冰川侵蚀地貌
课题 山岳的形成
复习目标:
1、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山、断 块山和火山的成因。 2、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及 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 义。 3、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高三地理组
活动:
1.根据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分布特征,判断上面的 修建褶一皱条哪地部下分隧道是,背选斜择、甲哪地部还分是已是地向?斜(,已并地说) 说形 背斜成岩的层山向岭上是拱起背,斜结山构岭稳还定是,向利于斜排山水岭。。 向斜2.构假造设不在稳这定里,容修易建积一水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 背斜只是考良虑好背的斜储油和构向造斜,的向构斜造有,利应于该储选存择地甲下水地。还是乙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ppt3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岩层 形态
背 斜 岩层 向上 拱起
地形
判断依据
岩层出露特征
(未受侵蚀)成 为山岭,(久经 侵蚀)成为谷地
中心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岩层从中心 向两侧由老 到新对称分布
向 斜
岩层 向下 弯曲
(未受侵蚀)成 为谷地,(久经 侵蚀)成为山岭
中心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岩层从中心 向两侧由新 到老对称分布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1、褶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 2、褶皱山: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思考:找石油和天然气应在什么地质构造中找?
(二)断块山 1、断层的形成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谷地或低地 2、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 山呢?
火 山
(三)火山 火山锥 组成
火山口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一)褶皱山 (二)断块山 (三)火山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结构
2、影响交通运输线的选址
3、影响交通运输的形态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落基山 大西洋
东 非 裂 谷 带
海沟--岛弧链 安第斯山
碰撞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来自形成山脉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高一地理知识点-山岳的形成.doc
高一地理知识点-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学习的知识点众多,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地理成绩,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知识点-山岳的形成,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地理知识点的记忆。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类型概念规模举例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斜向斜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地形倒置(差别侵蚀) 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2、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褶皱与断层的区别在于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山岳的形成,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地理知识点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在解答地理试题的时候手到擒来。
高中地理同步课件42山岳的形成32张新人教版必修一
第三十三页,共33页。
第二十五页,共33页。
(gōnglù)
二 山岳(shānyu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滇 藏 公 路
第二十六页,共33页。
(wénhuà)
马印 丘加 比文 丘化
探 索
思考:山岳地区交通运输从成本和修建工程难度来 比较,哪种方式(fāngshì)最适合?
第二十七页,共33页。
山区公路选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 和河谷(hégǔ)地带,尽量考虑联系居民点。
分异规律是:①层是__天_然_气_,
②层是_石_油_,③层是__水_。
第十二页,共33页。
⑶图中的储油构造(chǔ yóu ɡòu zào)经过一段时间的
开采之后,抽出油量会逐渐减少,
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
因是_水的_比_重大_,注_入_的水_会_下沉_到储_集_层的__
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___最下_部_(xià_bù_),从_而_抬高_石_油的_液面_,_增加_石油
第六页,共33页。
3 注意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 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róngyì)被外力侵
蚀成谷 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 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
第七页,共33页。
置
向斜
背斜
(xiànɡ xié) 成山
(bèi xié)
成谷
第八页,共33页。
岩层形态
地
类型 (一般形 原始地
态)
貌
背 斜
向上拱起
山岭
向 斜
向下弯曲
山谷
貌 侵蚀地 貌
山谷
山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1.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2.在对有关地质示意图进行背斜和向斜判断时,不能单看其地表形态,一般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判断:①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进行判断;②通过观察岩层之间的关系,以恢复构造的原来面貌来判断。
多媒体投影:“华山、庐山、泰山”景观图
提问:“华山、庐山、泰山”属于哪种山?
学生阅读教材。
承转过渡。
2.断块山
多媒体投影: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承转过渡。
除了断块山,还有哪种原因形成的山?
3.火山
多媒体投影:火山的喷发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应该掌握火山的形成、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方面的知识。
设问:如何评价火山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讨论。
教师总结: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火山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多媒体投影:本课练习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构造地带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2.读下图,判断:
A.①处是向斜,②处是背斜,③④处有断层构造
B.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④处反应海陆变迁
C.①处是盆地,②处是山峰,③④处反映地壳的升降运动
D.①②处是火山造成的地形,③④处将形成块状山地
3.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______。
(2)乙地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
(3)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处最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4.读下图,图中岩层由A到D,形成时代由新到老,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形态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
(2)从地质构造看,M是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判断根据是___________;
(3)M处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N处地形的成因是___________。
5.读“某地地质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来源: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