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
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
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的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作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引路人,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有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的一些重要方面。
1.尊重学生:中小学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尊严和权利,不歧视、不羞辱、不体罚学生。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平等对待和公正评价的机会。
2.教学专业:中小学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3.诚实守信:中小学教师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对学生和家长诚实。
不随意承诺无法实现的事情,不隐瞒必要信息,不对学生隐瞒学习情况。
4.独立管理:中小学教师应该独立管理学生,对学生的纪律与卫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课堂秩序和学校环境的良好。
要主动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关爱学生:中小学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扰与忧虑。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6.遵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教师应遵守学校纪律和教育法规,不参与教学纲要外的商业活动,不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特殊待遇。
7.不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学术研讨,关注教育教学前沿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8.团队合作: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年级、科组的会议和活动,与同事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完善教学计划和学校管理工作。
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
9.保护学生隐私:中小学教师应当严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
在学生表现不佳或出现问题时,应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私下沟通,确保不公开披露。
10.积极反思:中小学教师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和建议,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王桂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
保证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怎么样,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该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千万不能因要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不允许学生接近自己,给自己和学生之间设置人为的屏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对学生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使学生觉得你在时刻关心他,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大多数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都是由于负担过重,被动应付的状况。
因而,老师应尽力不使学生背学习包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对能力偏低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从口头到笔头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分别检查。
评价要有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基本理解之分。
提问要因人而异,使学生力所能及,学有所获。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尽量宽容,即使较严重的错误也要委婉纠正,逐步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作为教育的受益者和参与者,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个性、能力和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就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进行探讨。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兴趣、潜能都各不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一概而论,不要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引导他们。
有些学生善于思辨,有些学生擅长实践,有些学生对艺术类的科目有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则对理科类科目感兴趣。
只有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灵活、个性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灵活运用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数学过程中,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者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考,而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进行多次重复训练,巩固基础。
因势利导也是重要的。
因势利导是指根据学生的自然状态和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舒适和愉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势利导还可以在学生学习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能够在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更好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比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尊重学生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尊重学生在教育的长河中,师德师风始终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尊重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以下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关于尊重学生的一些心得体会。
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现自己的个性,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通过观察和倾听,我逐渐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帮助。
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我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给予每位学生相同的关注和机会。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尊重学生也意味着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对课程内容的疑问还是对教学方法的建议,我都会认真聆听并给予反馈。
这种双向的沟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让我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对他们未来的关怀和支持。
我时常与学生讨论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尽我所能为他们提供信息和资源。
我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实践尊重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尊重学生,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同时,这样的师德师风也会反过来影响我自己,使我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教育者。
总结我的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以尊重为基础,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而尊重学生则是这项任务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令人满足的任务,作为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和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一、展现专业素养作为教师,首先要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
这包括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而且还包括对学科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
教师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经常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会,并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等方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当学生看到教师对学科的专业热情和知识深度时,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
二、建立互动与合作学生们需要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并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这可以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分组合作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学习风格。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和支持。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喜好调整教学策略。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时,会更加信任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应该保持开放和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起互信互谅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反馈机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学和指导。
五、树立榜样和引导教师身为学生的榜样,在言行和行为上都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教师应该展示出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就来激励学生。
此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建立起公正和一贯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含义
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含义【摘要】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含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选择权、意见和想法、隐私和个人空间,以及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不仅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尊重学生是其基本职责,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育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教育实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自主选择权、意见和想法、隐私、个人空间、平等互信、师生关系、重要性、全面发展、基本职责。
1. 引言1.1 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
尊重学生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礼貌和态度,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理念和价值观。
尊重学生的含义在于认可并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权,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保护他们的隐私和个人空间,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表达,更应该反映在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牢记尊重学生是自己的基本职责,通过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和价值。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意义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和尊严的体现。
2. 正文2.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能力、兴趣、需求和背景。
这种差异性可能体现在学习风格、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社交能力等方面。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意味着不将学生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现代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拥有不同的优点、不足和兴趣。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方法,帮助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1.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对于那些视觉感受能力强的学生,使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而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于运动感觉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外运动训练等方式,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 独特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应该对他们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平平,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具备极高的能力和潜力,这些潜力是不能被成绩单所衡量的。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3. 灵活多变的学习路径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调整学习路径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相应的进步和成就。
例如,对于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应该加强难度,提高阅读深度和广度,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适度的补充和引导,帮助其从基础开始逐步提高。
4. 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兴趣、价值观和认知方式方面。
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
例如,开设研究领域选修课、课外学习计划等,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活动,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
总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秉持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教学中的关爱与尊重
教学中的关爱与尊重在教学中的关爱与尊重尊重与关爱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将尊重和关爱融入到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环境中。
本文将以教学中的关爱与尊重为主题,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出这一价值观和理念。
1. 创设尊重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环境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个充满尊重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的情感。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激情,并且给予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决策权。
2. 关爱学生的情感需求除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每个学生在成长中都会面临着各种情感问题,而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扮演好情感导师的角色。
我们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当学生面临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鼓励。
3.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决策和学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例如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习方法或者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和选择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还需要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
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资源,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进。
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疑惑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并给予解答,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问题是被重视和关心的。
5. 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我们可以给予他们额外的辅导时间,组织学习小组或者一对一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教学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着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成长提供正确的引导,塑造良好的品德。
本文将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守的师德规范。
1. 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其成绩、家庭背景或其他因素。
给予学生公平的机会和待遇,不偏袒或歧视任何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观点和表达方式,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
2. 知识专业性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准备充分,对所教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教师应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教师才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知识指导。
3. 言行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反映了其师德修养。
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
教师应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思想,避免使用粗俗、歧视性的言语。
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保持整洁、得体的形象。
4. 公正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估其学习成绩,不偏袒任何一方。
评价应客观、明确,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与建议,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改进。
5.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6. 学生权益保护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于学生的隐私应予以尊重和保护,不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健康,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受伤害。
7. 教育责任与使命作为教师,应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8. 持续反思与专业成长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寻求进步和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 引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3.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通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沟通、小组讨论、作业设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不应该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应该被鼓励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5. 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
学生应该被鼓励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项目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运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尊重
运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尊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尊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环境。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尊重很重要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当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时,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尊重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遵守规则、尊重法律。
家庭教育中的尊重引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
因此,家长首先要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
2. 善于倾听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之一。
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认可。
3. 约定规则在家庭中建立起明确的规则和约定,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通过规则约束,培养孩子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的意识。
学校教育中的尊重引导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也是培养孩子尊重意识的关键场所。
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1.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只有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2. 引导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助。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尊重、倾听他人意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尊重意识。
3. 开展主题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尊重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尊重的认同和理解。
社会环境中的尊重引导除了家庭和学校,在社会环境中也需要不断强调和引导人们学会尊重。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技巧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技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他们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尊重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品德,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那么,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呢?下面将分享一些技巧和方法。
做出榜样首先,家长或教育者应该自己做出榜样。
孩子是最容易模仿身边成年人行为的群体之一,他们会观察大人们的言行举止,并模仿学习。
因此,家长或教育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
只有做出了积极的榜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孩子。
培养同理心其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也是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对方的情绪和处境。
家长或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等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培养他们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强调沟通和表达另外,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还需要强调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或不同意见时,应该学会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对方的意见。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鼓励分享和合作此外,鼓励孩子分享和合作也是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有效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中,可以设置一些分享资源或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分享和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合作伙伴的品质。
着重教育礼仪规范最后,着重教育孩子遵守礼仪规范也是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关键。
礼仪规范是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问候礼节、用餐礼仪、排队等方面。
通过教育孩子这些礼仪规范,可以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总之,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做出榜样、培养同理心、强调沟通表达、鼓励分享合作以及着重教育礼仪规范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如何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如何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23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风格,根据他们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分析如何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家庭、社会等。
因此,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而对于具体如何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多角度了解学生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年龄差异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更好地明确学生的复杂个性。
2、鼓励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听取学生的看法,并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和尊重。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信心。
4、不同程度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要不同程度地教育不同的学生。
教师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目标,并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如果学生在数学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采取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具象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具体物品、图像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来加深学习程度。
二、实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能自动带来因材施教的教学成果,实现因材施教仍需进一步探讨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和阶段性目标,使学生更专注学习,并提高学习成效。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教师如何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在当今社会,尊重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呢?首先,教师要身教尊重。
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不以权势压制学生,而是与学生平等对待。
只有在教师身教尊重的同时,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并学会尊重他人。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人文经典、树立正面典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品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的点滴细节,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合作任务,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体察他人的需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总之,教师在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身教、人文素养培养、细节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尊重品质。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关怀下,学生才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并将尊重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中。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培养出更多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未来公民。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尊重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特别在当前全面实施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时刻,更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倡导尊重学生。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合作学习,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扩展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探究,不断创造,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尤其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
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显得丰满,充满活力。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
教师为了未来而教,学生为了未来而学,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必须相互尊重。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
教师尊重了学生,反过来也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建立,才能牢固。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
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
例如:开展班队活动,我们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按学生意愿来组织安排活动。
这样做,学生才会感兴趣,活动才会有意义。
正所谓“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也可分层次进行,不同层面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
中小学教学“五尊重”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学“五尊重”基本要求背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学“五尊重”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的原则,旨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
要求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和特点。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轨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要求二:尊重学生的自主研究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他们主动研究的惯,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自主研究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要求三: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研究环境和资源,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探索、实践和创造。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他们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要求四: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和方式。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要求五: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情绪。
教师应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结论:中小学教学“五尊重”基本要求的实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遵循这些要求,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性格、学习习惯以及家庭背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健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意味着教师要充分理解并接纳学生的差异化特点,不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所有学生,而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量身定制教学方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言谈举止,观察他们的表现和思考方式,以便更好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在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兴趣、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应该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给予不同形式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因势利导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巧妙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因势利导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富有激情的讲解以及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实验探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师如何在日常中践行师德
教师如何在日常中践行师德作为教师,践行师德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师德,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提高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教师如何在日常中践行师德。
一、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践行师德的首要要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观念,对待学生要平等、公正和关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师德。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等对待学生。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每个学生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条件或者其他原因对其进行歧视或者偏见。
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关注。
学生是教师的主体,教师应该关心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最后,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愿意倾听教师的教诲,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成长。
二、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师要从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践行师德。
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机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帮助。
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教师还应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或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在学校环境中创造和谐尊重与关爱的氛围:以人为本的教育基石尊重和关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是优质教育环境的基石。
一个充满尊重与关爱的学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更能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自信、同理心和主动积极的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是一个值得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细思的问题。
1. 形成平等、包容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学习风格和发展速度,教师应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对应的支持和引导。
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学生背景: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营造接纳和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尊重和归属感。
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避免偏见:教师应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而产生偏见,以免造成学生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地位。
2. 建立积极主动有效的师生沟通和交流:真诚地倾听学生声音: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耐心、真诚地回答和帮助。
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决策。
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则比较沉默。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表达特点,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升沟通能力。
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和互动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以平等公平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3. 营造安全、舒适的学校环境: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安全、明亮、整洁的学习环境,尽量避免嘈杂的声音、拥挤混乱、缺乏秩序等问题,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舒适生活。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标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呢?第一、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五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呢。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会存在个体差异,人们的自尊心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教师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
在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切磋,提高思维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全面的表现自己,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与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我们你要注意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个性差异变化较快,我们想彻底全面地分析掌握每一个学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差异。
对于同意问题的不同解法,都要给与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倍感成功的喜悦,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数学课同上我们要准许学生犯错误。
善待别人就是更好的善待自己。
我们在上课时,面对的学生中有比尔盖茨式的人、同时也有华罗庚式的数学家。
对于学生的错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积极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决不能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讽刺、打击、挖苦他们。
一定要铭记“一句好话三分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最伤害人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武器------语言”。
我们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人才啊!第四、教学中我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教学中,师生互动用我们的热情和诚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使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我们教育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
作者:吴述梅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13期
尊重学生是由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发现学生的学习就是紧跟教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独特的思维,更没有蓬勃的激情,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新课程提出了用新的人本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
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的教师观)取代传统教师观。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现代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和智力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和其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气质和性格。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人格表现为融洽课堂的气氛,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而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存在“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因此,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就成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我也同样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我也会认真倾听,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我也没有嘲笑、讽刺、指责。
因为我明白,只有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使更多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在班级管理上,表现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虽然说,批评学生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如果老师动辄公开批评或训斥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理解、不接受这份爱,反而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
我曾经为了严肃考风而在班内公开批评了一位作弊的学生,为了整顿班级纪律而严肃批评了一位随便讲话的学生,还让他们写了检查。
由于批评时我没有注意方式,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了点,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他们虽然形式上写了书面检查,承认了错误,但实际上,他们从内心里并不接受批评,只是迫于班主任老师的威严而已。
结果,不仅这两位同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以各种方式对我表示不满。
他们不能理解
老师对他们的爱。
后来,他们在课堂上看似遵守纪律了,上课不说闲话了,但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几个人愿意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班级活动也很难顺利开展。
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自尊心受到保护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他进步;当其自尊心受到损伤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其行为走向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方向。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伴的关系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说教师的期望可以完全改变学生,我们不可能让一个胆小的学生短时间内变得胆大起来,让一个擅长空间思维而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一朝一夕变得能言善辩起来。
学生个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许多时候是无所谓好坏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
我们评价学生,一定要谨慎小心,既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评价学生的个性缺点,说某学生反应如此慢,胆子像兔子一样小;也不能过分强调某些学生个性方面的积极特征,如,“你真像个外交家,真是太聪明了”等等,因为当众渲染个别人的优点时,往往暗示别人不如他,时间长了也会挫伤其他人的自尊心。
我在评价学生时,立足以事论事,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评价,而不随便评价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尊重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育有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学生只会按照教师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设计目标,哪怕做得尽善尽美,也不值得称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通过主动参与,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班级辩论中,第一种观点是“交往对我们很重要”,第二种观点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不着费心去交往”。
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小组交流完毕后,我要求每个小组都必须发言。
在我的赞扬和鼓励之下,小组发言进行得很顺利,答案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轮到第四组了,正好四个学生平时都不爱发言,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言,我鼓励他们说:“大胆点,拿出勇气来,这正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沉默!沉默!沉默!后面的小组都着急了,我说:“再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如果还不发言,就算你们小组弃权了。
”我发现他们的脸都红了,当我正准备向下进行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虽然表达得并不好,有的学生还在笑他,我却说:“能站起来,能开口就好,这就维护了你们组的尊严和荣誉。
”结果又站起来两个学生,表达虽不流利,但我还是带头为他们鼓掌,竖起了大拇指……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传递着温暖和力量,让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让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都洒满阳光吧。
作者简介:吴述梅,女,1968年7月出生,1990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大物理系,理学学士,太原36中实践物理教师,1998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