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丁玲《在医院中时》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女性的自省——从《在医院中》看丁玲的性别叙事

女性的自省——从《在医院中》看丁玲的性别叙事

女性的自省——从《在医院中》看丁玲的性别叙事作者:汪佳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在医院中》是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一篇极富女性意识的小说。

在小说中,她自觉地选择特殊的叙述技巧,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了充分表达。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模式三方面来分析丁玲的女性意识表达。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模式■丁玲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

在20世纪20年代,她就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性别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发出了“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

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一年和30年代的最初一两年间,她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意识悄然消遁。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辗转到陕北后,她的女性意识逐渐复苏,创作出一系列表达女性意识和诉求的作品,《在医院中》就是其中的一篇。

当眼前看到的是愚昧闭塞、完全无法和想象中神化的民众联系起来的乡村大众时,沉睡的女性意识便苏醒了,她的文章又恢复了强烈的女性批判色彩。

本文将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和叙述模式三方面具体探究丁玲《在医院中》的女性意识表达。

一、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结合——建立女性权威,表现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丁玲的《在医院中》使用了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讲述了知识青年陆萍来到离延安四十里地的一个刚开办的医院工作的故事。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能给予作家充分自由的空间,使作家对故事进行周密全面的细节描写,并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要求调节叙述视角和叙述距离。

然而丁玲并未使用传统的全知视角,在全知视角的非聚焦型叙述框架中,她构建了一个以虚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为聚焦点的内聚焦型视角。

叙述者选择从女主人公陆萍的视角去耳闻目睹医院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且揭示陆萍的内心活动,这样就使得陆萍的所思所感成了小说世界的判断标尺。

判断标尺掌握在女性手中,那么男性人物就成了被打量和被判断的对象。

因此,当读者跟随叙述者开始以陆萍为内聚焦视点观察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了解其内心活动时,就会不知不觉地站在陆萍的立场。

读丁玲作品有感5篇

读丁玲作品有感5篇

人是在艰苦中成长读丁玲作品有感丁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1927年以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震惊文坛。

以大胆的披露女性的内心世界而闻名。

显示了时代女性的苦闷彷徨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

丁玲1936年到延安以后曾经陆续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杂文《三八节有感》,散文《风雨之中忆萧红》等作品,以她知识分子敏锐的目光,冷静的观察,独立思考的态度,写下了这些独具一格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作品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给后人以思想的启迪。

《在医院中》的主人公陆萍,为向往革命由上海来到延安。

被分配在医院里工作。

工农出身的医院领导对医务全是外行,既不尊重知识又不尊重人才,把医院弄得乱糟糟。

“她不敢把太愉快的理想安置的太多,却也不敢把生活想得太坏,失望和颓丧都是她所怕的,所以不管遇着怎样的环境,她都好好地替它做一个宽容的恰当的解释。

”陆萍以极大的热情,努力改变医院面貌,然而得到的回报却是诽谤,中伤以及一顶顶可怕的大帽子。

她的结局是离开了医院。

这篇小说对根据地某些单位工作中的问题,对工农出身的干部的弱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陆萍走后,作家感慨的写道:“新的生活虽要开始,然而还有新的荆棘。

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真有用。

人是在艰苦中成长。

”表现了丁玲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

《在医院中》通过年轻女医生陆萍被分配到一座新建医院后的感受,遭遇,尖锐的揭示了具有现代科学民主思想和高度责任感的革命知识分子与农民小生产思想习气,官僚主义的矛盾。

这篇小说在共产党领导的区域内首次提出反对小生产思想习气的问题,显示了丁玲对于现实生活敏锐的思想穿透力以及坚持独立思考,勇于揭露矛盾的胆识。

《我在霞村的时候》描写一位名叫贞贞的农村姑娘,因为反抗包办婚姻不幸落入火坑,当了一年多日寇的随军妓女。

后来她逃出魔掌,跑回家中,又受到周围那些愚昧,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的群众的鄙视,厌弃,于是拒绝原先爱她的夏大宝的求婚,离家治病学习去了。

《在医院中》革命英雄女性的生命情操

《在医院中》革命英雄女性的生命情操

《在医院中》革命英雄女性的生命情操作者:凌晨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3期內容摘要:关于现当代文学从来不缺抨击时代环境局限和迂腐的题材作品,当然丁玲笔下的作品也还是五四环境下现实主义题材强烈的作品,但从描绘知识和女性的苦闷中跳脱出来的现实革命家,似乎身上又多了一份悲壮和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英雄主义下的的现实题材始终在激励着这个时代继续前行。

关键词:文学评论女性主义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在盛夏之际畅读了带着十二月寒风《在医院中》,而说到认清现实后的自我宣告“人是在艰苦中成长”,这又不乏让人觉得《在医院中》真正试图表现的是充斥不了丰满理想的五四时代还带着革命年代对于女性生命的自我把控。

一.丁玲和陆萍的重合形象丁玲,她是一个极具尊严性的独立女性存在,身上是有着革命年代下浓厚的女性抗争精神,谈到她的标签多是女性解放的自我救赎,也融乃着关于对封建时代背道而驰的先进挑战力。

丁玲也曾回忆《重逢》时表露过迷茫,呈现着女性革命者的困境体验——革命的忠诚与难以证实的真实性。

然而作为读者,文本中的女性角色仿佛更带有先驱性,代表着努力冲到前阵的第一批女性。

它是真实的革命,是真真切切女性力量的崛起,丁玲就是这一批人里的表率者。

“她不敢把太愉快的理想安置得太多,却也不敢把生活想得太坏,失望和颓丧都是她所怕的,所以不管遇着怎样的环境,她都好好的替它做一个宽容的恰当的解释。

仅仅在这一下午,她就总是这末一副恍恍惚惚,却又装得很定心的样子。

”这段在首页第七段就出现的自我概述,其实给予读者的,在恍惚之间我又看到了丁玲自己的影子,我忍不住去找寻那些丁玲和陆萍之间影子的重合之处。

总说作者会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遭遇换一种极具戏剧性或者缩小空间模糊时间的方式来昭告世人,于我,于作者丁玲所受的百般苦难。

革命分子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有着知识分子的参与,而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这个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丁玲的两篇作品与妇女解放问题——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丁玲的两篇作品与妇女解放问题——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都 是这 样 的 作 品
,

她 在一 九 四 O 年 写 的


一 九 四 三年 写
的 《 在 医 院 中 》 也 同 样是 反 映妇 女 问 题 的 重 要作 品
但 由 于 众 所周 知 的 原 因
,
在新 文 学 史 上 一 直
虽如 此

没 有 得 到 公 正 的评 价 先看 步

这 是 不 公正 的
我 当然只 能说 出我赞 成她 的打算 的话
可见
贞贞 虽 陷 身 过 泥
,
但 并 未 因此 失去她 身 上 固 有 的 优 良品 性
。 。
由于 她 较 长 时 间 在 日寇 兵 营 中厮 混 过
,
她也 沾 了 一
,
些 恶习
她可 以 津 津 乐 道 向 人 们谈 着 她在 日本 兵 营 中 的 那 些 庸 俗 不 堪 的 见 闻
她 们 抵 抗不 了 社 会 一 切 的 诱 惑

和无 声的压 迫 … … 所
以 我 是 拿 着 很 大 宽 容 来 看 一 切被 沦 为 犯 人 的




犯人

尚且 要 用
:

宽容 ” 阴 眼光看 待
何况

贞 贞 还 是 一 个 对 革命事业 有 过 一 些 贡 献 的 人
如 果 作 者将 贞贞 写 成 刘 胡 兰 式 的 人 物
丁 玲 的 两 篇 作 品 与
妇 女 解 放 问 题

重读 《 我在 霞村 的时候 》 《 在 医院 中

翟 大 炳
(一
)

在新 文 学 史 上

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共5则)

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共5则)

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共5则)第一篇: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从《在医院中》看女性视角丁玲的这篇小说《在医院中》并不是一篇有着沉重笔调的小说,也不并难理解。

读完一遍之后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无奈。

陆萍从抗拒被派往新医院,到不得不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前往,再到在医院中与医院体制、安排等不断抗争,再到最后重新回归学习,可以说陆萍虽然在医院的时候对医院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当她离开后,虽然结尾并未加以描述,但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整个医院仍然会以之前的模式继续运作,不会因为陆萍的到来或离开有任何影响。

或许在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就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下革命知识分子与现实的失败斗争,但仔细阅读会发现,文章所设定的角色身份、环境都是经过特别安排的,包括陆萍的产科大夫身份以及医院中各种女人角色的刻画。

所以我们真正从这篇文章中所读到的应该是丁玲以她的切身经历为大背景,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所对于当时社会女性身份的解析。

《在医院中》这篇文章是丁玲从南京离开奔赴陕北深入革命基地之后所创作的,这在经历上与文章的主人公陆萍有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丁玲并非陆萍。

陆萍眼中的世界完全是丁玲为陆萍所描绘的一个独特视角,但我们所看到的陆萍这一身份以及她在周围世界中的角色才是丁玲眼中的陆萍以及丁玲的视角。

在谈到小说创作的缘起时,丁玲写道:“在这两年之中我接触了另外一些女孩子,她们都富有理想,缺少客观精神,所以容易失望,失望会使人消极冷淡,锐气消磨了,精力退化了,不是感伤,便会麻木,我很爱这些年轻人,我喜欢她们的朝气,然而我讨厌她们那种脆弱,我想写一篇小说来说服与鼓励她们,我要写一个肯定的女性,这个女性是坚强的,是战斗的,是理智的,是有用的,能够迈过荆棘,而在艰苦中生长和发光。

”我认为陆萍确实是丁玲希望用来刻画成的那个肯定的女性,但在我看来这篇小说中我却并没有看到陆萍的成功,也就是说这个肯定的女性并没有如作者期望那般成功出现于当代社会之中。

修辞的间离——重评丁玲《在医院中》中的政治写作

修辞的间离——重评丁玲《在医院中》中的政治写作

双月刊2020年第4期(总第67期)Bimonthly NO.4,2020Sum NO.67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修辞的间离重评丁玲《在医院中》中的政治写作◎李美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内容提要:如果把修辞的间离视为一切文学创作中的常态的话,人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对于它的认识常常是不清晰的。

丁玲《在医院中》通过修辞的艺术化来间离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冲突、叙事与形象等等都大于概念意义,导致文本产生了意义溢出效应,从而突破了流行主题的界定,令其思想宣传功能降低而艺术感染力增强,探索出了政治写作的一条新路。

关键词:丁玲、《在医院中》、政治写作、修辞、间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修辞”,是指作家运用艺术创造手法来建构文本,如此文本看似与表现的概念意义相似,其实又不似概念意义,所说的“间离”是指这种艺术功能使文本与概念之间产生疏离,从而保持了艺术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如果把修辞的间离视为一切文学创作中的常态的话,人们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对于它的认识常常是不清晰的。

围绕丁玲在1941年创作的小说《在医院中》的评价,就是无法认识这种修辞的间离而造成了纷争,因此,要真正地止息这场纷争,就得承认修辞间离的存在,并合理地分析这种艺术性,才能正确认识文本。

所以,本文的意图是通过分析相关论争,以确认间离作为的批评出发点,从而避免简单批判的再出现。

《在医院中》创作于延安时期,无疑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写作,它的工作任务是表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这个主题,但因为非常艺术化地创造了文本即“能指”,从而突破了流行主题的界定,探索出了政治写作的一条新路,这是至今仍然值得重视并借鉴的。

《在医院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从上海来延安的青年医生陆萍,年仅20岁,认真工作,刻苦学习,主观上希望改造思想以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革命战士的转变,但却不习惯于工作环境。

按照当时的理论设定,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一定会与工农大众格格不入,所以会产生与自己环境的一系列矛盾,但只要能够改造自己并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还是可以成为革命一员的。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
李国华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丁玲《在医院中》系争议之作.合观小说文本及丁玲事后的检讨草稿,丁玲试图以《在医院中》回应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之下文学如何保证生产性的问题.这是革命内部的新启蒙,关涉文学、身份与政治,也关涉延安政治经济机制与启蒙之间的排异与消溶.丁玲在此展现了形式大于思想时的危机意识,也就文学如何表述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做出了纠结的努力.文学生产性的可能,对于丁玲而言,或即在于其危机意识和纠结.
【总页数】6页(P53-58)
【作者】李国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陆萍·丁玲·延安青年--丁玲《在医院中》新论 [J], 潘磊
2.研究丁玲杂文学习丁玲精神--丁玲杂文研讨会纪要 [J], 涂绍钧
3.沉重的“病”的“治愈”——读《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丁玲的〈在医院中〉及其他》 [J], 李薇;顾梅珑
4.由丁玲《在医院中》看延安"文学青年"的矛盾心态 [J], 耿佳
5.研究丁玲学习丁玲宣传丁玲——在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J], 蒋国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艰难的“脱胎换骨”--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及周边文本的细读

艰难的“脱胎换骨”--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及周边文本的细读

艰难的“脱胎换骨”--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及
周边文本的细读
徐仲佳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丁玲的《关于〈在医院中〉》是一篇写于延安文艺整风时期,未发表的检讨稿。

作为一篇检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不符合“检讨”这一思想改造方式的要求。

其内容主要是对《在医院中》“错误”的自白,其修辞则以双重否定句或让步假设复句等句式来肯定“错误事实”出现的合理性。

与《关于〈在医院中〉》同时出现的《关于立场问题我见》、《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两文也都显示出1942年丁玲在整风运动的双重身份,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两篇文章看作是丁玲转变的标志。

丁玲真正的转变发生在1943年7月进入中央党校一部审干、抢救之后,这才是她真正的脱胎换骨。

【总页数】8页(P23-30)
【作者】徐仲佳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 571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1
【相关文献】
1.陆萍·丁玲·延安青年--丁玲《在医院中》新论 [J], 潘磊
2.细读文本看丁玲——《夜》的一种解读 [J], 梁艳;
3.民族与阶级:左翼丁玲的"九一八"想象——《夜会》文本细读 [J], 汤艺君
4.伦敦孤儿的艰难生活——《大卫·科波菲尔》第十一章文本细读与主题辐射 [J], 许姗姗
5.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 [J], 王增如;李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丁玲《在医院中时》看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

从丁玲《在医院中时》看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

The Growth of Intellectual Revolutionaries in Ding Ling' s When in Hospital
作者: 吴建萍
作者机构: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革命者 知识分子 成长 《在医院中时》
摘要:知识分子革命者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丁玲《在医院中时》是一部真实展现知识分子成长的代表作。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壮大了革命力量。

然而由于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对他们的改造也很艰巨。

文中陆萍的成长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透过她经历的过程,可以看到大批知识分子革命者成长的轨迹。

《在医院中》再解读

《在医院中》再解读

作者: 李晨[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文学院,200444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98-11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在医院中》丁玲;陆萍;双重否定
摘要:�在医院中》是延安整风之前丁玲最具争议性的小说,也是丁玲研究中的焦点与难点。

本文将在话语分析所提供的视野框架内,从作家、人物与延安革命政权的关系入手,分析文本内部呈现出的反讽性和多主题意涵。

《在医院中》实则超越了传统革命话语和80年代以降启蒙话语所构建的“歌颂”与“暴露”、“改造”与“抵抗”的解读定式。

依然沉重的性别牢笼——丁玲《在医院中》的性别解读

依然沉重的性别牢笼——丁玲《在医院中》的性别解读

An Interpretation of Ding Ling′s In the Hospital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作者: 陈智慧
作者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海南海口571158
出版物刊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丁玲 《在医院中》 性别 女性
摘要: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的遭遇表征着作为新政权雏形与象征的解放区,法律、条文上的性别平等并未深入社会机制和妇女的思想意识与日常生活,女性整体上依然处于精神匮乏、价值缺失和无法获得类的存在的生存状态。

陆萍的悲剧揭示了将女性解放等同或捆绑于民族国家解放的狭隘和困境,将民族国家解放后妇女解放之路将走向何处的问题揭示了出来,启示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性解放应在主体精神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维度确立女性的主体存在,发展女性独立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性,实现女性自由、自觉的类本质。

而反观现实,这也正是文本对当下女性解放的借鉴意义。

分裂的主体——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分裂的主体——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分裂的主体——读丁玲的《在医院中》
袁姝;吴晓东
【期刊名称】《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5
【摘要】《在医院中》是丁玲延安时期的作品,却使她在革命政权内部受到了争议和批判。

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分析主人公陆萍呈现出的两种声音:一种是属于革命者的、慷慨激昂的声音,另一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敏感多愁的声音。

人物的分裂性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作者的分裂性。

根据丁玲的检讨草稿,小说中陆萍的原型是一位延安的年轻女学生,丁玲本想写陆萍的成长、批判她的软弱,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露了过多的同情。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袁姝;吴晓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多重话语纠结下的叙事分裂——从丁玲《在医院中》看延安文艺运动
2.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在女性心灵的律动——读丁玲的《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
3.沉重的“病”的“治愈”——读《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丁玲的〈在医院中〉及其他》
4.丁玲“向左转”过程中的一次主体“困惑”——兼谈《在医院中》的知识分子立场的坚持
5.读丁玲《关于〈在医院中〉(草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己的环境中,主体何为——再论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杜晚香》

异己的环境中,主体何为——再论丁玲小说《在医院中》、《杜晚香》

作者: 李玲[1]
作者机构: [1]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61-7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丁玲;《在医院中》;《杜晚香》;启蒙革命
摘要:丁玲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陆萍最终离开医院的结局,一般被阐释为“狂
人”被“治愈”、知识分子被同化。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把执著于启蒙事业与保存知识分子主体性这两个不完全重合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在文本内涵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也在当知识分子处于艰苦的环境中应当何为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显得武断。

实际上,在异己的环境中,主体为保存自我的心理力量选择把启蒙问题暂时悬置,并不必然意味着放弃启蒙价值观、放弃自我主体性。

本文根据这一立场对《在医院中》、《杜晚香》等作品做出重新阐释,并总结丁玲创作执著探问主体内在精神的思想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丁玲《在医院中时》的几点思考
作者:付彬彬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2期
摘 ;要:《在医院中时》是丁玲一篇比较特殊的小说,多种角度剖析这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的研究可以了解丁玲的创作风格和价值取向,以及作家在特殊时期对时代的观照。

关键词:陆萍;《在医院中时》;丁玲;女性
作者简介:付彬彬(1980-),女,营口人,讲师,主要从事影视及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丁玲处于延安时期所写的小说《在医院中时》,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女知识分子到医院工作与环境产生了矛盾。

其略显阴暗的心理描写,不见延安时期文学特有的火热干劲,给研究者留下了很多谜题和猜想。


故事发生在冬天,“12月的末尾”,一个“有意的做出一副高兴的神气”的年轻女子,迎面而来满眼的抱怨情绪,小说的开篇实在令人意外。

女主人公陆萍“拿出这么一副讨好的声音,可是倒并不显得卑屈,只见其轻松的。

”外表乍看起来似乎适应了医院艰苦生活的陆萍,心里其实是不平衡的,有着不安于医院的抱负,不愿意在医院做着生产婆的工作,想着自己似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判断个人更大的作用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上战场,打上几场胜仗,是不是陶醉于人前宣讲,然后一呼百应响应者如潮水般的光荣场面才是陆萍想要的?这种理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幻想和干劲,然而现实中不能轻轻松松、顺顺利利地如愿,于是矛盾便产生了。

结局,就是一种理想的寄托,所有问题解决,陆萍达成了愿望,在春暖花开之际,在一年之内,她可以再去进行她想要的学习,于是,之前的苦处便不重要了,她也可以将艰苦视为成长的必要条件。

假如结局陆萍仍然困在医院中,不得不将精力耗在与环境琐事之间,她会怎样呢?人是有韧性的,而且革命环境不论变好或者变坏都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会最终影响到陆萍的命运。

显然在这里,丁玲对于领导者是寄予希望的,所以不考虑环境改变也不等待更多革命进程
的影响,直接给出人物比较幸福的结局,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在当时的环境,也可能有一半的真实性。

如果不能够见到自己的错误,没有人能够成长,结局便带有这样的期盼。

只是所有正面力量,与黑暗相比,力量似乎略显薄弱,也显示出主人公乃至作者的游移不定。


文中的陆萍,不一定是多么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然而确实上过几年学念过几年书,视野开阔了,女子的敏感加上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与劳动人民之间出现距离。

她对于朋友是极端挑剔的,对同是知识分子的人也不愿接受,“文人相轻”。

与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也难以拉近,她以俯视怜悯的眼光看待农民,硬抬高自己到拯救者的高度,无形中将农民看成是低一等的人,这种定位使得她永远也不能进入到农民的角度,真正明白革命的艰辛。

陆萍是丁玲投射的影子。

陆萍不会是全部的丁玲,但一定是丁玲的一个方面,丁玲也不是全部的陆萍,但是一定是陆萍的某一个方面,她借着陆萍抒发她的思想感情,有时厌恶有时坦率,有时令人喜爱有时令人反感。

“陆萍”,从名字中就能看出作者的许多寄托,首先是“萍”,漂泊无根,孤独无依;陆上之萍,不至于如江中之萍随波逐流,但是也显示无水之源的格格不入来。

浮萍在陆地上能扎下根来吗?这是作者想知道的一个答案。

而“陆萍”音同“路平”,不能不说也寄托着作者的一点美好期许,希望陆萍的道路不要那么曲折,能够较为顺利地达成愿望。


第六号病房,一个没有脚的病人。

这个人是整篇文章作者模糊心情的真正体现。

这里出现的人物,有着细致的身体容貌描写,但是这个对于主人公有着重要影响的病人,却连名字都没有,更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一个到苏联去过的学生,一个对本身的荣枯没有什么感觉似的。

这个对作者丁玲也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性人物,她却连一个名字也不能赋予他,因为没有一个名字可以适合他,不论他叫做什么名字,都会显示出作者的倾向,而作者其实在这里是没有倾向的,最后只好为他流着泪,却不能说出他的名字。

作者的动摇在这个人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作者相信在革命队伍中有那么一个人,他可以像第六号病房的病人,给她鼓舞和力量,只是这个人无对她而言还是模糊的,可能只存在于传说中。


一篇经典的作品,其意义并不一定在于技巧和技法。

反观这篇几十年前的小说,其写作手法之类的都不足称道。

但是经典的作品对与今天仍有意义,在于它确实写到了人性的共性,那些跨越百年甚至千年仍对人类本性描写入木三分的地方,在今天读到令人惊叹,就是丁玲对于人性的把握。

通过心理描写展示女性的细致与敏感,是丁玲写作的长处。

对女性知识分子的心理准确把握,是这篇小说的亮点所在。

时代在变迁,但是丁玲对知识女性的共性把握,是深刻而到位的,即使在今天那些细节描写依然是对女性心理最准确地把握。

一个女性,即使处于延安,处于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她注意到的,她在乎的,她的心理都与今天的女性没有差别。

作者抓住了女性的共性,使得人物在今天依旧栩栩如生。


丁玲曾以作家娴熟的笔触写出过生动的故事,例如《一个红军的故事》,力度十足,催人泪下。

但是暴露出作家本人真实心情的,应该还是最初的作品,如《梦珂》、《莎菲女士日记》,以及《在医院中时》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作者以她惯有的,也可以说最贴近她本身真实的心情来写作,毫不拘束地说出真心话。

这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因为它是真实的,以一个他人不会写的角度贴近到了知识女性在延安时期的真实性情和体会。

就今天看来,它在文史上的意义,以其真实性远胜于其他歌功颂德及虚伪之作。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由于不符合主流宣传话语受到了批评,但是作家存在的意义一部分在于对真实历史的反映,提炼出高于生活的生活本质,这是作家的历史使命,所以《在医院中时》的诞生,应该说是作者对于个人历史责任觉悟的产物,在今天看来对于我们理解真实的延安生活,理解人性在战争中的反应,见证战争的另一面,都是有着重要史料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