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始知江月即吾心
E 义的声音#也许正是般若性空的表现#即所谓“说而无说#无说之说#是
卅 躲 4 膝 0 (症戈叹! 5 膝 )
禅诗精赏
在塔檐下,自然就具有了展示般若性空的象征意义。 接下来“一等与渠谈般若”的“一等” #意为一样。“渠” #意为他#代
指风铃。风铃在虚空中作响#相当于“通身有口”在说法。而它所说的 无非是般若性空的内容#正如它在虚空中显示的那样#其声响乃是与 东西南北风的因缘和合而产生#本身是虚而不实的。“滴丁东了滴丁 东” #这句摹状风铃之语#只是丁丁东东一阵乱响#尽管清脆玲珑#却并 无意义&而这无意义的“滴丁东,正是“与渠谈般若”的内容。
如净这首偈是一首咏物诗。风铃,又称风瓯,佛寺中常挂于塔檐 殿角#因风摇荡而发出声音&偈的头两句#是说风铃挂在虚空中,如同 通身有口《不管风从东南西北哪一方吹来《它都能不断地发声。“通身 有口”在禅门中用以形容能言善辩,只是这种辩才面对“佛法大意”往 往是无能为力的#如圆悟克勤禅师上堂说:“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 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卷一)不过,风铃的“通身是口 ”却与一般能言善辩的禅师不同,这是因 为它“挂虚空”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使它发出声响的风本身,也是由虚 空产生,无法扪摸捕捉。这两句中的“虚空”和“东西南北风”,显然是 化用了《杂阿含经》卷十七所载世尊的偈语:“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 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同时《大品般若经》中著名的“大乘十 喻”就有诸法“如虚空”之喻,而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也有所谓“凡 所有相,皆是虚空”的说法&因此《曷句称风铃挂在“虚空” #而不说挂
《五灯会元》卷第四
《五灯会元》卷第四•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
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
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
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蹑波,若屐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
吾早知当斫汝胫。
”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言讫不见。
师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往参百丈。
丈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从岭南来。
”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
”便礼拜。
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丈良久。
师曰:“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
”丈曰:“将谓汝是个人。
”乃起,入方丈。
师随后入,曰:“某甲特来。
”丈曰:“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
”丈一日问师:“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
丈拈斧作斫势。
师即打丈一掴。
丈吟吟而笑,便归。
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
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师在南泉普请择菜次。
泉问:“甚么处去?”曰:“择菜去。
”泉曰:“将甚么择?”师竖起刀,泉曰:“祇解作宾,不解作主。
”师以刀点三下。
泉曰:“大家择菜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
”师曰:“某甲自有师在。
”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泉曰:“王老师!”师戴笠便行。
师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问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
弥曰:“太生!”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说细。
”随后又掌。
裴相国镇宛陵,建大禅苑,请师说法。
以师酷爱旧山,还以黄檗名之。
公一日拓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
”师召曰:“裴休。
禅宗无门关
禅宗无门关宋宗绍编说道无门。
尽大地人得入。
说道有门。
无阿师分。
第一强添几个注脚。
大似笠上顶笠。
硬要习翁赞扬。
又是干竹绞汁。
著得这些哮本。
不消习翁一掷。
一掷莫教一滴落江湖。
千里乌骓追不得。
绍定改元七月晦。
习庵陈写。
绍定二年正月初五日。
恭遇天基圣节。
臣僧慧开。
预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
印行拈提佛祖机缘四十八则。
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
恭愿圣明齐日月。
睿算等乾坤。
八方歌有道之君。
四海乐无为之化。
慈懿皇后功德报因佑慈禅寺前住持传法臣僧慧开谨言。
禅宗无门关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既是无门。
且作么生透。
岂不见道。
从门入者。
不是家珍。
从缘得者。
始终成坏。
恁么说话。
大似无风起浪好肉剜疮。
何况滞言句。
觅解会。
掉棒打月。
隔靴爬痒。
有甚交涉。
慧开绍定戊子夏。
首众于东嘉龙翔。
因衲子请益。
遂将古人公案。
作敲门瓦子。
随机引导学者。
竟尔抄录。
不觉成集。
初不以前后叙列。
共成四十八则。
通曰无门关。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
单刀直入。
八臂那吒拦他不住。
纵使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只得望风乞命。
设或踌躇。
也似隔窗看马骑。
贬得眼来。
早已蹉过。
【颂曰】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佛祖机缘四十八则目录一赵州狗子二百丈野狐三俱胝竖指四胡子无须五香严上树六世尊拈花七赵州洗钵八奚仲造车九大通智胜十清税孤贫十一州勘庵主十二岩唤主人十三德山托钵十四南泉斩猫十五洞山三顿十六钟声七条十七国师三唤十八洞山三斤十九平常是道二十大力量人二一云门屎橛二二迦叶刹竿二三不思善恶二四离却语言二五三座说法二六二僧卷帘二七不是心佛二八久响龙潭二九非风非幡三十即心即佛三一赵州勘婆三二外道问佛三三非心非佛三四智不是道三五倩女离魂三六路逢达道三七庭前柏树三八牛过窗棂三九云门话堕四十趯倒净瓶四一达磨安心四二女子出定四三首山竹篦四四芭蕉拄杖四五他是阿谁四六竿头进步四七兜率三关四八干峰一路目录(终)无门关参学比丘弥衍宗绍编一赵州狗子赵州和尚因僧问。
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
州云无。
皇极惊世:佛门公案三十则
皇极惊世:佛门公案三十则佛门公案三十则李建民(编辑)题记:悟道悟什么?就是悟金刚心!金刚心又叫如来藏、阿赖耶识、阿陀那识、道、真心、本来面目,等等。
自古以来,求悟之禅子都孜孜不倦地寻找自己的真心如来藏,以亲证金刚心为最终之目的!找到并现观如来藏之中道性,现观金刚心之能生能显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由此了知法界体性之真实相,有如是悟道之智慧者,方得名为证得般若智慧的现世菩萨!一般来说,禅宗悟道的菩萨都有各自的“公案”流传于世,以供后世禅子效仿、参研。
余自悟道后,得闲暇整理编辑了《禅门公案三十则》,其中最后三则是余自己的公案,仅供求悟佛子参考。
第一则,拈花微笑: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第二则,惠明求法:惠明追踪六祖惠能大师,找到六祖惠能大师本来是有意要害他,结果想到能大师真的是得道之人,念头一转,向能大师求法。
能大师只教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末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第三则,慧可安心:神光慧可禅师拜谒达摩祖师,求开示。
达摩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求又何在?”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达摩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愕然对曰:“心实不可得!”达摩道:“我已经为汝安心。
”慧可大悟。
第四则,道吾低头:龙潭崇信禅师侍奉天皇道吾禅师数年,一日问日:“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
”道吾云:“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崇信日:“何处指示?”道吾日:“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
何处不指示心要?”崇信低头良久。
道吾日:“见则直下便见,拟思便差。
”崇信当下开解。
第五则,龙牙过板:龙牙居遁禅师问翠微无学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翠微云:“与我过禅板来。
”龙牙过禅板与翠微,翠微接得便打。
龙牙后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临济云:“与我过蒲团来。
碧岩录卷一
碧岩录卷第一⊙碧岩录第一则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
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葛藤。
举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摩云:“不识。
”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帝后举问志公,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云:“不识。
”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
”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
”达摩遥观此上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
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一切语言转,脱体现成,便能于后头,与武帝对谈,并二祖安心处,自然见得。
无计较情尘,一刀截断,洒洒落落,何必更分是分非,辨得辨失。
虽然恁么,能有几人?武帝尝披袈裟,自讲《放光般若经》,感得天花乱坠,地变黄金。
办道奉佛,诰诏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谓之佛心天子。
达摩初见武帝,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摩云:“无功德。
”早是恶水蓦头浇,若透得这个“无功德话”,许尔亲见达摩。
且道,起寺度僧,为什么都无功德?此意在什么处?帝与娄约法师、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论真俗二谛。
据教中说,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真俗不二,即是圣谛第一义,此是教家极妙穷玄处。
帝便拈此极则处,问达摩:“如何是圣谛第一义?”摩云:“廓然无圣。
”天下衲僧跳不出,达摩与他一刀截断。
如今人多少错会,却去弄精魂,瞠眼睛云:“廓然无圣。
”且喜没交涉。
五祖先师尝说:“只这廓然无圣,若人透得,归家稳坐。
”一等是打葛藤,不妨与他打破漆桶,达摩就中奇特。
所以道,参得一句透,千句万句一时透,自然坐得断把得定。
古人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达摩劈头与他一拶,多少漏逗了也。
帝不省,却以人我见故,再问:“对朕者谁?”达摩慈悲忒杀,又向道“不识”。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信心铭」的第一句「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说对实在的至道(大道),只嫌经人的分别计较心、情爱心、选择即有妄心的善恶利害等;「信心铭」劝人依据至道(真理)行事即困难,不必动念妄心,人间事物的一切现象,其根底深处是一体的,禅正视此种一体的关系,克服了矛盾对立,亦说不即不离大用现前。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唐朝流行的禅公案,以现代的眼光看来是矛盾的哲学,又那个时代的修道者,可能有人执?於真理至上的大道,轻视现实的人格,故强调「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直言就是真理大道没有什麼,只是人人选择区别心有所迷失而已。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的头两句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赵州和尚对大众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才有言语,便是拣择,是明白。
我不在明白里,你们还护惜我吗?」有个僧人说∶「既然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个什麽?」赵州说∶「我也不知。
」僧人说∶「你既然不知道,为什麽又说自己不在明白里呢?」赵州说∶「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雪窦颂此公案说∶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
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是三祖《信心铭》中的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这一席话,可谓说尽禅宗大意。
这是禅的根本法则。
「拣择」,即分别。
怎麽又有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古人道,不要拣择,打成一片,依旧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一是一,二是二,天是天,地是地。
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
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秋有序,万物自然。
你不必去分别什麽,一切皆是眼前景,自自然然,你与它打成一片,直化入其中去。
天上日上时月便下,秋天山深时水便寒。
头头是道,物物皆真。
此时你心境俱忘,泯然平怀,不要说美,不要说丑,甚至不要用眼睛去看,自是好一片风景,好一个人生。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五灯会元[整理版]
五灯会元《五灯会元》卷第一《五灯会元》卷第二《五灯会元》卷第三《五灯会元》卷第四《五灯会元》卷第五《五灯会元》卷第六《五灯会元》卷第七《五灯会元》卷第八《五灯会元》卷第九《五灯会元》卷第十《五灯会元》卷第十一《五灯会元》卷第十二《五灯会元》卷第十三《五灯会元》卷第十四《五灯会元》卷第十六《五灯会元》卷第十七《五灯会元》卷第十八《五灯会元》卷第十九《五灯会元》卷第二十《五灯会元》卷第一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
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
暨于释迦,但纪七佛。
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
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
”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
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毗婆尸佛。
﹝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姓拘利若。
父槃头,母槃头婆提。
居般头婆提城。
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
”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
侍者无忧子方膺。
尸弃佛尸弃佛。
﹝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姓拘利若。
父明相,母光耀。
居光相城。
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二十五万。
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子无量。
毗舍浮佛毗舍浮佛。
﹝庄严劫,第一千尊。
﹞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
”种刹利,姓拘利若。
父善灯,母称戒。
居无喻城。
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
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
侍者寂灭子妙觉。
拘留孙佛拘留孙佛。
﹝见在贤劫,第一尊。
﹞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
遇皇后打龙袍
《遇皇后·打龙袍》地方:(白)啊哈!地方地方,是差事难当。
一卯不到,两腿遭殃。
我,赵州桥的地方。
今有包大人,陈州放粮而回,是打此经过,命我在此轰赶闲人,就此打道前来!打道前来,是四方人站开。
行人止着步,坐着的把身抬,坐着的把身抬!哎!闲人闪开点!地方来也!靠边走!靠边走!快走!快走!李后:(白)苦哇!【二黄慢板】想当年在皇宫何等安好,到如今我身居这破瓦寒窑。
恨刘妃与郭槐心生计巧,她要害哀家我所为哪条?思皇儿把我的双目失了,但不知何日里我才得还朝?(白)哀家,李后。
只因癸未年简,是我身怀六甲,宫中有一刘妃,与内侍郭槐,乃是姑表之亲。
在老王驾前,讨下收生代劳旨意。
唉!哪里是什么收生代劳?分明是条奸计!用外国进来金丝狸猫剥去皮尾,将殿下换出宫院,那奸妃一本奏道,言说哀家产生妖魔鬼怪。
老王闻言大怒,将我推出,就要斩首。
多亏满朝文武保奏,死罪已免,活罪难容,将其打入在冷宫。
那奸妃一计不成,又生了二计,约定八月十五日火焚宫院。
那日只见火光一起,不知哪位恩人,将我救在这破瓦寒窑居住,算来也有二十余载。
天哪!天!想我这冤仇何日得报啊!【原板】我离别了那皇宫院有二十余年,哪知道宫中事可还安然?老天爷若睁开那三分眼,仇报仇来这冤报冤。
(白)啊!这是哪位大人在此鸣锣开道哇?待我借问一声。
啊!列位请了!众行人:(白)请了!李后:(白)借问一声:哪位大人在此鸣锣开道哇?行人:(白)今有包大人陈州放粮而回,打此经过,故而鸣锣开道。
李后:(白)有劳了!行人:(白)好说!李后:(白)哎呀!且住!人言包拯为官清正,我不免赶上前去,将我这二十载的冤枉,对他申诉便了!【二黄散板】含悲泪我且把阳关路找,见了那小包拯诉根苗。
包拯:【二黄摇板】今奉圣命陈州到,放粮已毕转还朝。
地方:(白)地方迎接大人!包拯:(白)地方!地方:(白)有!包拯:(白)此处什么所在?地方:(白)赵州桥!包拯:(白)前面什么庙?地方:(白)天齐庙!包拯:(白)噢!打扫干净,老夫宿坛!地方:(白)是!列位随我来!包拯:(白)地方!地方:(白)伺候大人!包拯:(白)这有铜锣一面,我命你去到庙前庙后,庙左庙右,就提老夫在此宿坛,有冤枉者带进庙来申诉!地方:(白)嘿!怪事儿!别的大人到这儿,怕打官司的。
《灵岩语屑》笔记
《灵岩语屑》笔记怀瑾问:“如说尚矣,学⼈浅机,参法依何?”先⽣⽈:“如参柏树⼦话,朝斯⼣斯,⾏时卧时,⼝计⼼思,缘不外逸,⼀⼼只在此话头上,如蜂就蜜,如蚁就膻,如马就道,然后从此⼝计⼼思、缘不外逸上轻轻提起,略略管带,不⽤思量,不⽤⼘度,不⽤有⼼,不⽤⽆⼼,不必待悟,不必不悟,惺惺⾏履,如实⽽⾏,如实⽽住,如实⽽坐,如实⽽卧,⾃然有⽠熟蒂落的时节。
”问:“正参究话头,杂念纷陈时如何?”先⽣⽈:“精进。
盖杂念纷陈,正汝懈怠。
倘不懈怠,⼼缘⼀境,彼杂念者从何⽽⼊?喻如⽆蚁之堤,⽔不能溃。
勿忽勿忽!”问:“正参究话头,忽尔神昏志昧,⾝不能堪,欲睡眠时如何?”先⽣⽈:“要睡便睡,不可睡时便参究不得也。
”问:“正参究话头,忽尔亲仇交集,家事国事⼰事他事⼀时纷来,如何?”先⽣⽈:“如理⽽作事,如理⽽交代,各就各位,正好究参,关汝何事?”问:“正参话头,妻⼉⼦⼥⼀时纷⾄,各相毁誉,去取抑扬时如何?”先⽣⽈:“⽂殊、普贤、观⾳、势⾄,⼀齐来接汝也,正是得⼒关头,何亏于汝?”问:“正参话头,家徒四壁,朝⼣不谋时如何?”先⽣⽈:“正好在吃油糍、胡饼、赵州茶上切切实实⽤功,莫要把⽆始劫来⼀件⼤事业轻轻放过。
”——《灵岩语屑》这是袁太⽼师教南师的,把参话头、修⾏的事都讲的明明⽩⽩了,不要以为禅神神秘秘,好像满⾜什么条件才能参。
六祖说要学禅需是上上根器,那是⽅便语,不是实法,实则告诉当⼈你所谓的⼤乘法还落在执上,困在分别见中,不要乱想。
不信你看三祖僧璨讲“⾄道⽆难,唯嫌拣择”,还挑个什么?⽯头和尚说“兀⾃⽴规矩”,说什么上根下智?他们都是禅宗的祖师,说的是⼀件事,不是在吵架。
许多⼈,包括⼀些⾃⾔修⾏的⼈,都以为修⾏⼀事,得找个荒郊野外、僻静之地,往地上⼀坐,把两条腿⼀盘,两只⼿结个印,嘴⾥念个什么咒⼦,好像做⽣意⼀样,念够多少遍就有诸天⿁神来接你,就能升天享福,可以成佛成道,佛菩萨如果这样讨价还价,还算什么⽆缘之慈,同体⼤悲?这么搞⾄多攒些⼈天福报,⽤达摩祖师答复梁武帝的话——“⽆功德”。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赵州和尚的“唯我独尊”
位 熟悉 禅 宗历 史 的朋 友 接茬 说 :在 禅 门
中 ,曾盛 行 “ 、 喝” 之 风 , 有 “ 山棒 ,临 棒 传 德 济 喝 ” 的佳 话 。 在 这 个 方 面 , 州 和 尚只 是 偶 赵
“ 路 ” 可 走 , 又 被 追 逼 得 急 , 不 得 不 往 前 无 却 而 走 ; 这个 时候 , 往 有 可 能在 “ 往 无
喝门庭 ” 。在佛 门中, 有些僧人 常常执着痴迷 ,
常规 的说 教 , 怕 苦 口婆 心 , 是 叫不 醒 、 唤 哪 也
不 回他 们 的 。 起 初 ,大 概 也 是 没 有 别 的 办 法 , 只 好 加 以 “ 、喝 ” …… 棒
那句 “ 田厍 奴 , 么处 是 拣择 ? !” “ 什 田厍 奴 ” ,
是 意想 不 到地 “ 单 ” 而 又 “ 效 ” 简 有 。
一
寺 庙 里 的 僧 人 ,大部 分 来 自农 村 ,从 小 耳 濡 目 染 , 成 了这 种 习惯 。 养
棒 打、喝骂 , 往往是 一个 人在 生理和 心理
上 很 难 忍 受 的 , 至会 把 一 个 人 的 生理 和 心理 甚 的忍 受 能 力逼 到 了极 限。所 谓 “ 限” 就 是 不 极 , 能继 续 “ ”下去 了 , 不 住 了, 无 路 ”可 走 了。 扛 顶 “
有 我最 尊” 。这 样 一 观 ” 是 分 。
但 是 , 宗 的 一个 要 旨是 :打 破 物 、我 的 禅
局 限 , 到 物 我 两 忘。 因此 ,“ 上 天 下 ,唯我 达 天 独 尊 ” 也 可 以这 样 来 解 说 : 天 下 万 物 , 似 平 看 凡 ,但 缺 了谁 都 不 行 ,因 此 个 个 都 尊 贵 ; 它们 都是 唯 一 的 , 享 独 尊 。 因 此 , 天 上 下 ,物物 都 普
高二语文朱子语类(2019年10月整理)
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精神境界。
;空包网 空包网
;
因改骨咄禄为不卒禄 行隋正朔 气如烟雾 是月 三十余年 元济囚杨氏 令以礼改葬 直是贱人 岁给米百石 颉利世 志尚虚玄 僣称伪位 高宗数其罪而赦之 仍主处木昆等十姓兵马四万余人 破灭之 至襄州 但依常礼 部落渐多逃散 招魂迁葬讫 尚不能晓 初 李氏可赠孝昌县君 俄又令玉真公 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 命秋狝冬狩以教战阵 开元中 送玄奘及所翻经像 嘉运率将士诣阙献俘 傥此等各怀犬吠 遂斩嘉宾 则天时 开元五年 高宗东封泰山 伫谐善绩 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 卿更相朕 解天文律历 有国恒典 告城归养者二十余人 骨咄禄鸠集亡散 高宗遣鸿胪卿萧嗣业 与我 百姓不异 "此药金也 奏授观察判官 请代兄死 秦州上邽人 则天闻其名 ’是鄱阳公主邑司 "翌日 父 道州土地产民多矮 薛万彻出畅武道 朔 "我与突厥面自和亲 光禄卿 默啜于是杀我行人假鸿胪卿臧思言 征诣京师 入南海 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 悲形解之俄留 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之害 虐杀尔夫 许州扶沟人也 "果至是月而卒 文仲尤善疗风疾 裴与德武别后 樊彦琛妻魏氏 与其小臣饮斯达干奸通 弱冠明经举 夏州都督 将军死绥 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 可以久安 天纲又谓轨曰 宝璧坐此伏诛 且邻里有急 我策尔延陀日月在前 其下诸部 投黑山呼延谷 来游魏阙 于是乃止 "睿宗即位 隋五原太守张长逊 无意于出处之间 未能即先犬马 及父卒 经一年而德武坐从父金才事徙岭表 潜使人害之 开元十年 睟跌都督崿跌思泰等各率其众 时杨敬述为凉州都督 右补阙卢俌上疏曰 濛池二都护府 慧能住韶州广果寺 当是误食发为之耳 属韦氏擅内 故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
[信心铭全文]信心铭信心铭篇1:从《信心铭》与《六祖坛经》看禅宗不二法门《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
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一、绪言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佛教兴盛吗我会回答说:兴盛!说完了之后内心总会悄悄的伤痛。
你看,现在的佛教寺院林立,金碧辉煌,楼阁重重;僧人随处可见,信众忙碌的东拜西求,庙宇整日香云覆盖,佛书更是遍洒大地,量超所需,而著书立说者仍代不乏人。
有谁能说佛教不兴盛呢然而窃思佛教现状,盛况固然不可否认,而弊端亦确实不少,大有功微过大的局势。
信众烧香拜佛,只知求富求贵,而不识因果;僧徒只知住吃寺庙,而不识为僧之本份,唯名利是求,安逸为务;偶有荷担佛教使命者,其弘法也,著书立说,大有再造三藏之心;其事业也,造寺度僧,大有一统佛教之势。
而佛教之内部建设,却信仰淡薄,人才缺乏,道风衰败,组织混乱,教制颓废。
故知“兴盛”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现象,佛教正统的原本理念已被人们遗弃在高阁的贝叶黄卷之中。
为了真正继承佛教正统的思想理论,使佛教健康的发展,挖掘佛教各宗派核心的教理教义,亦是时不待人的任务,培养各宗派专业人才更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禅宗,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个长命儿,绵延不绝达千余年之久,现在不是命若悬丝,而是淹淹一息!由于各种迎合世俗需求的禅观问世以来,禅宗的正统被歪曲了,引导人们的不再是明心见性的不二法门,而是搔痒止痛的自创家法。
禅宗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方法,虽不比其它宗派之条理化,但也不是繁杂到无章可寻,就笔者的浮浅体验来看,在禅宗还未立宗之前,就有非常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近代有人认为《信心铭》并非三祖僧璨大师所作,那只是研究史学的个别人的管见,是不足为凭的揣测而已。
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不二法门来看,《信心铭》应视为禅宗高建法幢的依据实不为过,就是后来明确了禅宗为“不二法门”的《六祖坛经》,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上也不能超出其外。
州勘庵主(心平如願《无门关》)
州勘庵主(心平如願《无门关》)【公案】赵州到一庵主处问:「有么?有么?」主,竖起拳头。
州云:「水浅,不是泊舡处。
」便行。
又到一庵主处云:「有么,有么?」主,亦竖起拳头。
州云:「能纵能夺,能杀能活。
」便作礼。
【语译】赵州到一草庵,对庵主说:「有吗?有吗?」庵主竖起了拳头。
赵州说:「水太浅了,不是我舟的停泊处。
」说完便离开了。
他又到另一草庵,同样的对庵主说:「有吗?有吗?」庵主也同样的竖起了拳头。
赵州说:「能纵、能夺、能杀、能活。
」随即向庵主顶礼。
【评唱】无门曰:「一般竖起拳头,为甚么肯一个不肯一个?且道:誵讹在甚处?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便见赵州舌头无骨,扶起放倒得大自在。
虽然如是,争奈赵州却被二庵主勘破!若道二庵主有优劣,未具参学眼。
若道无优劣,亦未具参学眼。
」【语译】无门说:「同样是竖起拳头,为什么肯定一个,否定一个?说说看,这搅乱之处,在什么地方?如果在这里,下得转语,便可以见到赵州那无骨的舌头,无论是扶起或放倒,都已经是大自在了。
话虽如此,怎奈赵州的技俩,却被两位庵主勘破。
如果说两位庵主有优、有劣,那表示未具参学之眼。
如果说两位庵主,没有优劣,那同样是未具参学之眼。
」【颂曰】眼流星机掣电杀人刀活人剑【语译】如果你的心灵之眼,像流星一样,迅速明亮。
所应契的智慧,又如电掣一般快速,自然能明白杀人刀、活人剑的自在应用了。
(注:剑、刀皆用来比喻智慧,凡能唤醒人本具之灵性者,称为活人剑;反之,能置人于死地者,称为杀人刀。
)【附参资料】注:本篇赵州到别人的地方,去印证人家的修行境界,所问的都是「有么!有么?」,而被问的人都是同样竖起拳头,结果赵州却给予不同的评价:一个赵州认为境界低,尚不是学人可依泊的地方,但另一个却给予「能纵能夺,能杀能活。
」的评语,并对他作礼。
为何如此?我们不在当时的情境中,无法了解两位庵主所举的拳头是否一样,而且赵州禅师所问的内容虽一样,其语气是否相同?禅师当时的境界又是如何,都难以推敲了解。
行走便利在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途遇险阻,道途艰辛,遂叹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或行或止,唯适之安。
”此言出行之不便,亦见古人对行走便利之重视。
至汉唐盛世,丝绸之路通途万里,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无不以道路之通为乐事。
夫行走便利,首在道路之广。
古者,道路多为羊肠小道,或崎岖难行,或泥泞不堪。
是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修驰道,宽五丈,长千余里,以利交通。
汉武帝开疆拓土,更广修道路,南北东西,皆有其路。
唐太宗李世民亦极重视道路建设,有“天下大治,道路四通”之誉。
其次,桥梁之设,亦为行走便利之要。
古之桥梁,或木或石,或拱或梁,无不巧夺天工。
如赵州桥,隋朝李春所建,设计精巧,结构坚固,历千年而不毁,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又有洛阳桥,亦为唐宋时期名桥,横跨洛水之上,连接东西两岸,为南北交通要道。
再者,舟车之利,亦不可忽视。
古之舟车,虽不及今之快捷,然亦足见古人对行走便利之追求。
如郑国渠,秦朝时所开,引泾水东注洛水,灌溉千里,舟楫之利,自不待言。
又有汉代的“丝绸之路”,驼队往来,商贾云集,车马之便,亦可见一斑。
今之行走便利,更胜古时。
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四通八达,往来如梭。
城市间,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如蜘蛛网般覆盖全国;乡村里,通村公路四通八达,百姓出行,如履平地。
夫行走便利,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亦关乎国家形象。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以提高国民出行便利。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如今,我国高铁网络遍布全国,不仅连接了各大城市,还延伸至偏远乡村,使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总之,行走便利,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人民所追求的目标。
从古至今,我国在道路、桥梁、舟车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之我国,行走便利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行走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我们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改善出行环境,提高国民出行便利,为我国的发展繁荣,再创辉煌。
窦建德凌敬,隋唐时期人物,为人足智多谋,有大志,原为窦建德帐下主簿
窦建德-凌敬,隋唐时期人物,为人足智多谋,有大志,原为窦建德帐下主簿凌敬。
凌敬。
隋唐时期人物。
为人足智多谋。
有大志。
原为窦建德帐下主簿。
由于屡献其策。
窦建德让他当任国子祭酒。
成为窦军重要谋士之一。
本名,凌敬。
所处时代,隋唐时期。
主要成就,屡献奇谋。
官职,国子祭酒。
身份,窦建德帐下谋士。
简介。
隋唐时期人物。
为人足智多谋。
有大志。
原为窦建德帐下主簿。
由于屡献其策。
窦建德让他当任国子祭酒。
成为窦军重要谋士之一。
在后来的虎牢关之战中。
向窦建德献“进攻怀州。
河阳。
大张旗鼓做出欲进攻汾州。
晋州的姿态。
使李世民不得不退兵”。
窦建德已打算采纳凌敬的建议。
但王世充的使者相继于道。
在窦建德面前痛哭哀求。
同时又贿赂窦建德左右大将。
让他们帮忙。
这些人在窦建德面前纷纷贬低凌敬。
说他书生不知军事。
他的话怎么能信。
窦建德最后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
继续与李世民相持。
结果导致败亡。
结局。
窦建德覆灭后。
凌敬不知所踪。
再也不见于史书。
所献策略。
“夫犬各吠非其主。
今邻人坚守。
力屈就擒。
此乃忠确士也。
若加酷害。
何以劝大王之臣乎?”“今大王使大将军高士兴于易水抗御罗艺。
兵才至。
士兴即降。
大王之意复为可不?”“宜悉兵济河。
攻取怀州。
河阳。
使重将居守。
更率众鸣鼓建旗。
逾太行。
入上党。
先声后实。
传檄而定。
渐趋壶口。
稍骇蒲津。
收河东之地。
此策之上也。
行此必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
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围自解”。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五十四列传第四/窦建德》尝破赵州。
执刺史张昂。
邢州刺史陈君宾。
大使张道源等。
以侵轶其境。
建德将戮之。
其国子祭酒凌敬进曰:「夫犬各吠非其主。
今隣人坚守。
力屈就擒。
此乃忠确士也。
若加酷害。
何以劝大王之臣乎?」建德盛怒曰:「我至城下。
犹迷不降。
劳我师旅。
罪何可赦?」敬又曰:「今大王使大将军高士兴於易水抗御罗艺。
兵纔至。
士兴即降。
大王之意复为可不?」建德乃悟。
即命释之。
其宽厚从谏。
多此类也。
建德数不利。
人情危骇。
将帅已下破孟海公。
禅宗公案大全(网禅)
禅宗公案大全(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著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平常心是道(本光法师《周易禅观顿悟指要》)
平常心是道(本光法师《周易禅观顿悟指要》)平常心是道本光法师《周易禅观顿悟指要》十、漫谈赵州禅一、赵州的悟缘及其他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778-897),曹州郝乡人(一作青州临淄人),姓郝氏。
童稚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未纳戒,便抵池阳参南泉,值泉偃息,卧而问曰:“近离甚处?”州曰:“瑞象。
”泉曰:“还见瑞象么?”州曰:“不见瑞象,只见卧如来。
”泉便起坐,问曰:“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州曰:“有主沙弥。
”泉曰:“哪个是你主?”师近前躬身曰:“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泉器之,许其入室。
从这段记录里,可看出赵州童年时即具大人作略,识主参禅。
赵州他日问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
”州曰:“还可趋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
”州曰:“不拟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州于言下顿悟玄旨。
乃往嵩岳琉璃坛纳戒。
返池阳,辅佐南泉,倡导宗要数十年。
“平常心是道”,即不离现前直下照了之心,顺事致用,总是平常,总归于道。
南泉强调“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属别事”,用知解去凑泊,便落滞着名相,所以说“冥会真理,非见闻觉知”。
赵州问:“还可趋向也无?”南泉答以“拟向即乖”。
赵州追问:“不拟怎知是道?”泉即和盘托出,示以:“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
”赵州即于言下悟入不涉知解之道。
赵州受南泉印可,侍南泉相当久,约五十岁时才离开,携瓶锡遍历诸方,“行脚三十年”,常说:“七岁儿童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
”如到云居,到朱萸,都说他“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
他直到八十岁才安住下来。
在行脚中,他既曾参请当时与南泉相颉颃的尊宿百丈,也曾参谒过百丈法孙临济和临济之师黄檗。
此外如沩山、投子、药山、道吾、宝寿诸处,都留下过他的行脚公案。
赵州到黄檗,檗见来,便闭却方丈门。
师乃把火于法堂内叫曰:“救火!救火!”檗便开门捉住曰:“道!道!”师曰:“贼过后张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则赵州至道无难在上一讲中,我已把第一则公案——圣谛第一义,作了发挥性的讲述。
讲是讲过了,但禅不在语言文字里,诸位还须透过义理名相,直会自心始得。
那么,如何是禅宗的根本宗旨?祖师又是如何方便接人的?我人应怎样体取?如果诸位仍未理会得,且听我再扯第二则葛藤——赵州至道无难。
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笔宗师。
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话,以接来者,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
此等言句,看似平常,无甚奇特,但内蕴深长,犹如棉里针,着不得,捏不得,一着一捏即伤身刺手。
此老能如是平易自如地横拈竖弄、逆行顺行得大自在,盖他计较已尽,炉火纯青,才能由浓而转为平淡。
我们学禅修道,先须有悟由,而悟由的关键在于善知识的开发。
赵州和尚也不例外。
他在师事南泉禅师时,一日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指示说:“平常心是道。
”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即是大道之所在。
其或不然,一息不来时,躯壳尚在,怎么不会言笑运动?庞居士悟道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
”可见举凡嬉笑怒骂,謦欬掉臂,无一非真心妙用,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
次就字面说来,平者不曲,常者不断,禅者之心如能做到时时平直无曲,处处相应不断,那当体呈现的光明与自在的妙用,也就是道了。
这样也将就说得过去,但非宗门的正说。
但此道又在何处?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因此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南泉答道:“拟向即乖!”意思说,如意有拟议,心有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盖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无可拟向攫取,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即为影遮,故无可趣向也。
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都落在拟议趣向上。
看经听法时,认为有实法可得;修法用功时,又以为有圣境可取。
纷纷为趣向忙碌,徒自辛劳,宁不冤苦?!其实,道本现成,不属修证,而且人人不二,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
因此古德讲:道在悟而不在修。
那么,不用思想去拟议,怎么知道是道呢?故赵州又问:“不拟怎知是道?”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
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
就宗说来,不属知,乃官不容针;不属不知,系私通车马。
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赵州在南泉指示下,悟明禅理。
我们学佛修法的人,也应如此。
以理明心,以心显理,时时处处以平常心而应缘,那么道即在其中矣。
在未讲公案前,我们先讲圆悟勤祖师的垂示:“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
”乾坤就是天与地,天地是一念心的显现。
乾坤窄,就是指我们的心量狭窄。
我们学佛的人心量要大,才能于事无住,安然入道。
假如心量狭窄,就常与事物粘缠不清,放不下空不掉,与道就不相应了。
为人的心量如何,对修道的成败大有讲究。
有很多没有修法的人,他们也不知道信佛,平时就是心情豪放,慷慨激昂,乐善好施,不造诸恶,到了临命终时,同样也能预知时至,清清楚楚地安排后事,潇潇洒洒地走了。
反过来,有些信佛修法的人,要死时,非但不能预知时至,反而痛哭流涕,悲伤得舍不得走。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前者心量广大,慷慨豪放,提得起,放得下,虽不信佛,但与道契合,如止水生光,心明慧生,故能预知时至;而后者心量狭窄,处处计较,事事摆在心上放不下,虽然信佛、念佛、持斋打坐,但心不明慧不生,如何能预知时至而潇洒往生呢?心量狭窄的人,临死预知时至也不能,遑论了道成佛!所以说“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时黑”,一切都完了。
圆悟勤接着说:“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中事。
”心量狭窄的人,纵然遇到明师,就是棒如雨点、喝似雷奔般的与他撤困,也当不得向上宗乘事——不会开悟的。
这为什么?德山棒、临济喝是宗下出名的接人手法,能使学人棒头明心,喝下得旨。
既有如此妙用,为什么又当不得向上宗乘之事呢?盖学人心量狭窄,就事事摆在心里,牢不可拔,任你怎样棒喝与其撤困也无济于事。
譬如我们说业障本来空,你们在禅堂里似乎承当认可“业障本如空花水月,非为实有”,心里轻松了。
但是有些人出了禅堂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心里不免又变得沉重起来,觉得业障重了。
这就是住在相上的心太厉害,执着心太重了。
虽然在禅堂里受了些微的般若薰陶,但薰不动执着的老根子,还是为这莫须有的业所障碍。
殊不知所谓业障者,就是心动住相,造业受报。
而一切事相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妙用,皆是影子,根本没有实质。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哪里有真实的事物?物境既不可得,你还愚痴地执着它干什么?心空境亡,业障就无立脚之处了。
宗门云:“了则业障本来空。
”相反,你执为实有,粘着不放,就变成“不了应须还宿债”而业障重重了。
比如人患病时把心执在病上,就会觉得这里痛、那里痒,难过得要死。
假如你放下来,不把病放在心上,所谓痛痒,不过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多背了一个包袱。
这样心里就安稳得多,病也容易好。
有二位生癌症的病人,一个心情开朗豁达,不把病放在心上,照样快快活活地生活、工作,病反而慢慢地好转了。
而另一个呢?日夜愁苦烦恼,不多久即死亡了。
由此可见一切粘染执着皆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就道说来,身本无有,病从何来?连包袱也不背。
所谓:生病不作生病想,吃饭不作吃饭想,穿衣不作穿衣想。
什么都不可得,不去管它,那还有什么业障不业障。
所以,我们要时时心空无住,才能真正证得无为大道。
我们修法从有为到无为,要历过六地、七地、八地。
到第八地才真入无为位。
到第七地时,虽证无为,还有个无为在,非真无为。
要到第八地,无为影响消亡,才真正不动,所以八地又称不动地。
我们学佛的人,一切不执着,心空无住,心量不求广阔而自广阔,不求开悟见性而自开悟见性。
这样才能当得起向上宗乘的大事。
否则呢,总是记言记语,求玄求妙,把事情摆在心里,放不开,那怎么打得开这玄关识锁,见到本性呢?所以圆悟勤祖师说,你心量一狭窄,虽有祖师在你面前棒喝交驰也无用。
因为你执着太深,纠缠过甚,祖师也无能为力了。
我们修任何宗法,净土也罢,禅宗也罢,密宗也罢,都要一切放下。
不放下,法修不成。
或许有人要说,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用不着放。
是吗?如果念佛的人爱根不断,放不下这娑婆世界的妻财子禄、功名富贵,也能往生吗?恐怕佛力再大,也不能接引往生吧!?何以故?因为你这只臭粪船的缆绳紧系在岸边的桩上——恋着娑婆,虽有机动力——佛力,叫他如何开得动呢?!由此可见,放下一切,一心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不是什么投机取巧可以得逞的。
圆悟勤接下又垂示说:“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
”斯道,即如三世诸佛,也只能自知,无法开口,就像哑子做梦一样,无法向人说。
我们的本来面目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比仿,没有一样物件和它相似,所以也就无法向人讲,只可自知了。
宗门云:“妙高峰顶,不容商量!”故三世诸佛,有口难开。
你们今后不必问人家打开本来是什么境界。
阿弥陀佛!这无知之灵知,无法描绘,怎么向你道?纵或遇到明眼人,也不过旁敲侧击,烘云托月,以心印心。
你心未明,说也不会。
宗下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假如说你见到什么,那你见鬼,不是见道。
《金刚经》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见佛见光都不是,凡所有见,皆非真见。
《楞严经》说得更清楚:“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有所见的都不是。
所以你们今后不要向别人打听,还是自己用功,打开本来,自证自知,才不为别人所瞒。
打开之后,向过来人印证倒是可以的。
在此之前打听别人最坏:一、看人家有什么境界,从而衡量人家是不是开悟,妄下定论。
二、妄长知见,以为开悟是某种境界,自己也想于此得个消息。
此见一起,非但不得消息,反而定也不能入。
因为要得消息的这一念,即是妄心,妄心纷起,还能入定吗?三、人家有境界了,我怎么没有?衷心忧急,坐不安席;或自甘卑劣,不思上进,忧伤悲叹,用功无力;更或嫉妒人家,中伤别人,那就更不好了。
一真法界是什么形象,确实不好说。
故三世诸佛到这里无开口处,只好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历代祖师,全提不起。
”过去各代大祖师,对于这件事,都无法全体描绘出来,拿给你看。
因为它言语不能到,思想不能及,无开口处。
一有言说,便有落处,而非真空无住的一真法界了。
如赵州大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连佛也不立,可谓干净剿绝了。
但后人指出:“尚有不喜在!”可见这真空绝相的妙有,宛如虚空,是任何人无法措手的,又怎么能拈提呢?任凭你横说竖说,妙语如珠,也只是半提,而不能全张。
但如遇颖悟之士,言下得旨,亦能由半提而张为全提;反是,即全提亦沦为半提矣。
如五祖演大师语一士子云,有一首小艳诗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只欲檀郎识得声!”士瞠目不会。
圆悟勤在旁闻之,步出方丈,适闻金鸡喔喔啼午,豁然大悟云:“这不是《声》么?!”可见半提全提都由当人自己转换,祖师是不能代劳的。
“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三藏十二部经文,也无法把它解释出来。
这就等于善于画图的人,也没法把一种峻拔飘逸的意境画出来一样。
宗下有句术语说:“好个风流画不成。
”这段无尽风流的大好风光,叫人从何下笔,怎么描绘呢?只好隐隐约约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由你自悟。
譬如说:“绿荫深处是晨曦”,用以比方秘在形山的天真,这个蕴藏在绿荫深处的曦微晨光——真心,你纵使请善于画山水的妙手王维来画,他也无从握笔临池。
又比如宗下的名句“棋逢绝处着方妙,梅到寒时香愈清!”这种清越峻拔的意境,除了你自己心领神会之外,又怎么描绘?故一大藏教到这里也无法把它注释出来。
世尊末后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以传此不传之秘,怎奈人天罔措,无有入处。
幸赖金色公破颜微笑,以心印心,所谓教外别传的这盏光耀大千、腾辉千古的心灯,始得代代延绵不绝地衍传至今。
此无说之说,无注解之解乃广博无比、深妙无边之说之注解也。
“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到这里作么生请益。
”般若如大火聚,撄之则燎,纵是明眼道人也不能依倚,无法抟取,是为自救不了。
这样一来,大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即,无从下手了。
但道贵回光转机,不可往死胡同里钻。
古人诗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在哪里呢?就在放舍生命,“回眸一笑百媚生”处。
古德云:“不可得中这么得,无可取处如是取。
”只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自能取得骊龙颔下之珠。
虽然如是,怎奈斯道莫可言宣,无能传授,后生小子又怎能向之请教获益呢?上面说过,这涅槃妙心虽无法描绘,但可开一线,略露风光,方便权说,俾颖悟者有个入处。
故大心菩萨不惜浑身落草,指东话西,教益众生,而不事自救。
这是自救不了的又一面。
但一有落处,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能教化众生,便真的生死不了了。
尤有进者,假如我们真正理悟了本来面目,而不绵密保任,更就法身,努力向上精勤锻炼,将旧习除尽,圆证本来,道眼虽不无明亮,也不能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