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三年级是段教学的起步阶段,而总分段式是最基础的构段方式之一。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本课的2、3自然段结构清晰,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学生模仿和运用的良好范本。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阅读还是比较陌生。“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是本文的主要阅读方法。在教学中,通过看图、引导想象,积累词汇,理解词意,指导背诵,梳理文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文第3自然段,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教学时可借助课外阅读片段,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并尝试模仿和运用,进行总分段式的训练。

3.本文位于三下“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孩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桥梁发展史,走进家乡的古桥,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运用检索关键词(句)的方法,尝试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2.以赵州桥“美观”为例,理解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

3.体会说明性文体的表达特点,感受赵州桥的美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2.边抄边想,理解运用,体会表达清楚。

【预学要求】

1.学生课前了解本地的桥梁;

2.课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第一次阅读说明文,你用了几分钟。

4.你觉得《赵州桥》与你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5.读了《赵州桥》,你能不能提出1-2个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学生介绍本地桥梁;

2.老师引进学习伙伴“小白人”;

3.跟着“小白人”去欣赏世界上的奇怪的桥梁,感受现代桥梁的形态各异。

一、创设情境,了解国宝,为检索作铺垫。

1.从形态各异的桥梁引出历史悠久的赵州桥。

2.播放短片《国宝档案:赵县赵州桥》。

3.完成填空题。

4.了解赵州桥的历史知识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自读圈点,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1.检索一:圈“桥”词,明对象

A.听老师读课文,把带有“桥”的词语圈起来。

B.指名汇报: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桥长,桥墩,大桥洞,小桥洞,桥面,桥身,建桥史

C.小结归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介绍了桥的很多方面:名字方面,结构方面。今后学到类似的文章,比如《鲸》《松鼠》等,皆可以在文中快速地检索说明对象,让孩子明白检索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读,圈‘桥’词,明对象”,引导学生“发现—提炼—梳理—归纳”,旨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课标》称“搜集信息”能力),就是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增“略读”和“浏览”目标,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从第一册教材就安排相应的训练题,这些信息或明显或隐蔽分散在文章各处,提取之后,还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整合。

2.检索二:划关键词,明特点

A.默读课文第2、3段,把概括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语划起来。

B.指名汇报,聚焦:雄伟、坚固、美观。

C.引出2、3段首句: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D.2、3段是如何围绕首句把三个特点写清楚的,学生检索汇报,明白首句分别是2、3段的中心句。

E.“坚固”内容体现在第2段,为什么出现在第3段首句里,能否删去,引导学生初次认识过渡句及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小结归纳:通过检索,明白这篇课文不仅介绍了赵州桥的名字、结构方面,还了解了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二读,划关键词,明特点”,引导学生“一读,二说,三夸”,在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课程标准称“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能力),即分析概括能力,如,抓住要点、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加小标题。如果说作出解释主要是培养形象思维、“把书读厚”,那么整体把握主要是培养抽象思维、“把书读薄”。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中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因此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才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目标。教材在中、高年级编排了不少相应训练。

三、紧扣“清楚”,了解方法,理解运用,落实要素

1.紧扣特点,体会说明文“言之有法”

A.以微课形式解释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B.读2、3自然段,初步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分类别。在交流第3段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连词“有的……有的……还有的……”,体会表达“清楚”。

C.小结:我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用上一些说明方法,这样介绍就更“清楚”了。

[设计意图]三年级孩子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是比较陌生。“联系生活—列举事例—扣文理解”是本段教学的主要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三个特点介绍清楚,紧扣“清楚”,落实本课语文要素。

2.边抄边想,体会说明文的“言之有序”

抄一抄,想一想:

A.抄写第3段,怎样才能做到边抄边想?

B.观看速写视频,渗透1分钟一般书写17、18个字的概念。

C.学生计时书写

D.交流汇报书写过程中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体会文字描写“清楚”。

E.齐读段落,感受作者写得“清楚”。

[设计意图]阅读如果没有想象,只是一个个生硬的文字符号,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形象、丰富的体验和审美享受。想象拓展的含义有二:一是作品描写的形象(事物)需要想象,才能生动地呈现(即再造想象);二是作品留下的“空白”需要想象,才能丰富(即创造想象)。“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期’”,小学课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想象丰富、瑰丽,是培育想象力最好的土壤,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领略作者想象之奇妙、富丽,更要展开联想,培养创造想象。本环节通过“抄写课文,想象画面”,旨在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如何把“美观”写清楚。边抄写边想象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二是多抄写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三是动笔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可以通过某些字的书写理解课文的含义,对课文加深印象;四是多动笔还可以练习自己写字的速度。

3.换词比较,体会说明文的“言之准确”

A.读一读,比一比:把三个“刻”换成“画”“印”“凿”,体会用词准确性。

B.出示雕龙画面,引导学生感受雕刻功力,体会栏板上的龙栩栩如生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