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王之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背景。

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展示《长恨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

简介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提问:同学们对《长恨歌》有什么了解和期待?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

第二章:《长恨歌》第一段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一段。

分析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一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一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一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一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三章:《长恨歌》第二段讲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二段。

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二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二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二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二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二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二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四章:《长恨歌》第三段讲解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长恨歌》第三段。

分析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讲解《长恨歌》第三段的字词和句式。

分析第三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3 教学方法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预习第三段。

逐句讲解并分析第三段。

让学生跟读和背诵第三段。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第三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拓展知识。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引言概述:《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叙事诗,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长恨歌》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唐代社会背景:介绍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1.2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白居易的经历和他在政治、文学领域的贡献。

1.3 《长恨歌》创作背景:解释《长恨歌》创作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对白居易个人经历的反映。

二、诗歌结构与艺术特点2.1 诗歌结构: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包括章节划分和韵律形式。

2.2 叙事手法:探讨《长恨歌》中的叙事手法,如描写、对话和抒情等。

2.3 意象与象征:解读《长恨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情感表达与人物形象3.1 悲剧情感:分析《长恨歌》中所表达的悲剧情感,如爱情的痛苦和命运的无情。

3.2 人物形象:介绍《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杨贵妃和唐明皇,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转折。

3.3 女性形象:探讨《长恨歌》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呼唤。

四、文化价值与影响4.1 文化价值:阐述《长恨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意义。

4.2 社会影响:探究《长恨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

4.3 艺术欣赏:从艺术角度欣赏《长恨歌》,探讨其音乐性、美感和艺术价值。

五、现代诠释与传承5.1 现代诠释:介绍《长恨歌》在现代的诠释和研究成果,如学术研究和艺术表演。

5.2 传承与推广:探讨如何传承和推广《长恨歌》,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5.3 个人体验:分享个人对《长恨歌》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思考。

结论:通过对《长恨歌》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其传承和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感受到《长恨歌》所传递的深刻情感和人性思考。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学习欣赏和朗读《长恨歌》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
1. 介绍《长恨歌》:
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长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习欣赏和朗读《长恨歌》: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长恨歌》,并指导学生欣赏和朗读这首诗。

教师可以讲解一些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3. 分组演绎《长恨歌》: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长恨歌》进行演绎。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表演、舞蹈等形式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通过讲解和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长恨歌》。

2. 朗读法:
让学生朗读《长恨歌》,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组演绎法: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诗歌的演绎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的演绎表现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
1. 《长恨歌》的课文和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分组演绎所需的道具和音乐。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与作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与表达手法,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韵律朗读《长恨歌》,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表达能力。

4. 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与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长恨歌》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结构,提高鉴赏能力。

难点:韵律朗读《长恨歌》,准确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朝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长恨歌》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背景。

2. 概述《长恨歌》(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长恨歌》的内容,并向他们提问:为什么这首诗被称为《长恨歌》?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并共同探讨。

3.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用意与诗歌结构,例如四首诗分别表达宫廷纷争、杨贵妃的容貌、陪帝玩却思家、多情为爱无言等。

同时,探讨作者通过状物写景、抒发情感等手法来达到表现意图。

4. 韵律朗读《长恨歌》(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长恨歌》,并重点强调诗歌中的押韵、平仄、停顿等技巧。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与语调,使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

5. 解读《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与情感表达,例如杨贵妃对唐明皇的深情款款、以及临别时的无尽思念。

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爱情的描绘与思考。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长恨歌》的文化内涵与诗歌结构,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与心得。

最后,邀请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朗读《长恨歌》。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长恨歌》的诗风为蓝本,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作品。

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展示个人的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与作者,还能够分析其诗歌结构与表达手法,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引言概述:《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唐玄宗政治失策的悲剧。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详细阐述《长恨歌》的内容和特点。

一、历史背景1.1 唐朝盛世:介绍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

1.2 唐玄宗的政治失策:讲述唐玄宗在位期间的政治决策,如任用杨国忠等亲信、废黜贞观之治等。

1.3 安禄山之乱:介绍安禄山领导的叛乱对唐朝的影响,如战争、社会动荡等。

二、主要人物2.1 唐玄宗:描述唐玄宗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聪明、好学等。

2.2 杨玉环:介绍杨玉环的背景和美貌,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2.3 安禄山:讲述安禄山的背景和叛乱行动,以及他对唐朝的影响。

三、爱情故事3.1 相遇与相知:描述唐玄宗与杨玉环相遇的情景,以及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倾心的过程。

3.2 隐忍与痛苦:讲述他们的爱情面临的困境和痛苦,如宫廷权谋、嫉妒心理等。

3.3 分离与伤别:描写唐玄宗与杨玉环因政治原因被迫分离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的伤别之痛。

四、社会风貌4.1 宫廷生活:介绍唐朝宫廷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如宴会、乐舞等。

4.2 士人风采:讲述唐朝士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交活动,如诗词创作、文人雅集等。

4.3 百姓生活:描述唐朝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如农耕、手工业等。

五、艺术特点5.1 叙事手法:分析《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如描写细腻、情感真实等。

5.2 诗歌形式:介绍《长恨歌》的诗歌形式,如七言绝句、押韵等。

5.3 感情表达:讲述《长恨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结语:《长恨歌》作为一首叙事诗,通过描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唐玄宗政治失策的悲剧。

通过对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爱情故事、社会风貌和艺术特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长恨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诗人介绍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

2、教师提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

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长恨歌的公开课教案

长恨歌的公开课教案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上,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上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始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作者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作者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上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有利于抓住诗歌主题和人物情感,便于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重要诗句,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主题分析
主题“三说”
迁移思考
布置作业
1、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爱情主题;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2.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的关系;2.感受诗歌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2诵读全文;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②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长恨歌》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长恨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欣赏《长恨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长恨歌》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长恨歌》的文本和翻译
《长恨歌》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学步骤
步骤一:《长恨歌》的背景介绍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二:《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如爱情、离别、思乡等,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步骤三:《长恨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长恨歌》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让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步骤四:欣赏《长恨歌》的艺术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学生体会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对《长恨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情况
学生对《长恨歌》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长恨歌》词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长恨歌》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感悟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诗歌作品,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2022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

2022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

2022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倾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心情,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1、教学的重点宜在倾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1、观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细致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日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

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

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据洛阳、长安。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

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

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到处闻》。

其次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1、《渔阳鼙鼓动地来》倾听初感音乐:带问题观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旧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心情。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恨歌/白居易》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1.1.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哀怨、悲剧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3.2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1.3.3 学会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生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长恨歌》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形式。

2.1.2 诗歌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2.1.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2.2.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2.2.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3.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诗歌解析3.4.1 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4.2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领会诗人的抒发意图。

3.5 欣赏与评价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3.5.2 教师进行评价,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

4.1.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4.2 作业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长恨歌》。

诗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教学时,需关注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恨歌》;2. 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难点: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大意,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1. 诗歌背景:唐朝盛衰变迁2. 诗歌意象:爱情、宫廷、自然景观3. 诗歌韵律:七言绝句、韵脚和谐4. 诗歌情感:悲愤、哀婉、凄美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2. 答案: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上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唐朝其他著名的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4、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能够有感情地诵读《长恨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等。

2、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思考爱情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同情、批判、感慨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这是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感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作者及背景介绍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长恨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研读诗歌,理解内容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诗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从他们的相识、相爱到杨贵妃的死以及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5、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诗歌中塑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讨论并发言:唐玄宗:前期英明睿智,后期沉迷女色,误国误民,但对杨贵妃又有着深情的爱。

分析《长恨歌》中爱情故事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深度-教案

分析《长恨歌》中爱情故事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深度-教案

分析《长恨歌》中爱情故事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深度-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长恨歌》的作者与创作背景1.1.2诗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1.3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1.4研究诗歌中爱情故事的意义1.2教学目标1.2.1理解《长恨歌》的基本情节与主题1.2.2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1.2.3探讨爱情故事中的情感深度与人文价值1.2.4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批评能力1.3教学准备1.3.1学生预习《长恨歌》原文及背景资料1.3.2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插图等1.3.3设计课堂讨论与互动环节1.3.4准备相关的文学批评与理论资料二、知识点讲解2.1诗歌结构与形式2.1.1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2.1.2诗歌的语言风格与韵律特点2.1.3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2.1.4诗歌结构的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2.2爱情主题分析2.2.1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概述2.2.2爱情故事中的情感冲突与转折2.2.3诗歌中的爱情观念与价值取向2.2.4爱情主题在诗歌中的作用与意义2.3文学手法运用2.3.1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2.3.2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2.3.3象征与暗示手法的运用2.3.4文学手法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三、教学内容3.1诗歌情节解析3.1.1诗歌中的主要情节与事件3.1.2情节发展的逻辑与内在联系3.1.3情节安排的巧妙与艺术效果3.1.4情节在传达主题中的作用3.2人物形象分析3.2.1杨贵妃的形象特征与性格分析3.2.2唐玄宗的形象塑造与内心世界3.2.3其他重要人物的作用与影响3.2.4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意义与价值3.3情感深度探讨3.3.1诗歌中的情感层次与变化3.3.2爱情故事中的悲剧色彩与感人之处3.3.3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技巧与艺术效果3.3.4情感深度对诗歌整体效果的影响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复述《长恨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长恨歌》中使用的文学手法。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能够背诵诗歌的部分段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等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历史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 讲授新课讲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诗歌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做得不够好的学生。

《长恨歌》教学设计【新】

《长恨歌》教学设计【新】

《长恨歌》教学设计【新】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分析人物小组争论与思索:从《长恨歌》中我读到了一个_____的杨贵妃从《长恨歌》中我读到了一个_____的唐玄宗要求:1、2组负责分析杨贵妃形象,3、4组分析唐玄宗形象。

明确:杨贵妃…….对比阅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枝枝相掩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孔雀东南飞》〕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把松柏、梧桐的枝枝掩盖、叶叶交通转化为连理枝,把飞鸣其间的双飞鸟转化为比翼鸟,隐含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抱负。

但是,永恒的爱情在现实中“此恨绵绵无绝期”只能是永恒的憾恨,永恒地悲伤,绝对地长恨。

小结:贵妃的美具有多重色调的:⑴当她得宠时回眸一笑百媚生,三千宠爱在一身犹如百花之王牡丹,她的美是美艳而激烈的。

⑵当她死后变成了绰约仙子玉容默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她的美是悲凉而沉重的。

⑶即使成仙,她照旧期望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她的爱跨越生死,超越时间就如勿忘我的花语“永恒、永不变心”。

她的美又是绝恋而坚贞的。

所以将这三者统一起来,不管与历史人物有多大差别,杨贵妃成为永恒爱情美的象征。

唐玄宗……对比阅读: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今君王不早朝。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大家对比阅读有什么发觉?一乐一苦,一因一果,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宠了美人,乱了江山可谓:重色误国。

小结:唐玄宗原来重色误国,而当美女肉体死后,帝王并没有把目光转移到其他美女身上,帝王施恩的任意性权利,并没有排解他内心的痛楚,这就不仅是感情的真挚,而是到达了情痴的地步。

这种情痴:⑴不因春秋季节的推移而消逝;⑵不因乐景悲景的改变而改变;⑶即使所处的宫廷环境与往日的繁华对比变得荒芜照旧不为所动;⑷最集中的一点就是孤独,孤独就是无伴,伴侣的唯一,不可替代。

正如张先: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三、探究主题通过这样的形象塑造表达什么主题?明确:……五、拓展探究,对比阅读下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歌对人物的评价与本文有何异同?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长恨教案设计

长恨教案设计

长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长恨歌》的背景、作者和内容;b) 掌握《长恨歌》的基本知识和内涵;c) 学会分析与解读《长恨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b)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c)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与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长恨歌》的内容梳理与解读;b) 涉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背景的介绍;c) 个人、小组和整班合作的案例研究。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长恨歌》;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c) 引导学生思考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当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唐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b) 提出《长恨歌》这一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与讲授(30分钟)a)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背景和创作动机;b) 介绍《长恨歌》的大致内容和艺术特点;c) 分析《长恨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小组合作与讨论(3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长恨歌》进行深度解读;b)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c)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读成果,进行全班讨论与互动。

4. 案例研究与展示(40分钟)a)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如《长恨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等;b) 学生展示自己的案例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c) 引导学生思考《长恨歌》对于当代人的启示和价值。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教师总结《长恨歌》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收获;b)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c) 展望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展示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深情,深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在“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中,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焦点”“亮点”。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一、“童子解吟长恨曲”1、导入新课。

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

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

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

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2、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

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

3、写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年),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

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创作了诗歌《长恨歌》。

有人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4、解题长:长久。

恨:遗憾。

歌:古诗体的一种,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二、“一篇《长恨》别有情!”1、了解故事。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请一位同学讲述一下所知道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

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2、整体感知。

⑴播放课文朗诵视频,感知主要内容: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⑵正音(见课件)。

⑶梳理结构,了解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君王看不足”:美女入宫,眷恋宠幸——专宠。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美女殒命,伤心断肠——惊变。

第三部分:“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物是人非,肝肠寸断——思妃。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道士寻觅,遥寄信物——传情。

⑷情感变化:回顾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在杨贵妃受宠时,两人的心情如何?(乐)安史之乱爆发,最终使得杨贵妃惨死,唐玄宗是何心情?(悲)悲伤之中又对杨贵妃产生了浓浓的思念。

(思念)思念也无法让主人公释怀,天上人间不得相见,只能留下长长的(恨)。

乐极生悲,悲后苦思,思中余恨,哪一种感情贯穿了全诗呢?(恨!)3、自由朗诵。

三、“人鬼情未了”(一)从《长恨歌》中你读到了一个的唐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一重、一思、一求把唐玄宗对倾国美人的热切渴盼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为下文贵妃专宠做了铺垫。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为什么“救不得”?掩面这个细节很传神,将唐玄宗此时的痛、悔、愧等情绪传神的变现出来。

一个流血,一个流泪,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对比阅读: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前四句和后四句对照起来读,很耐人寻味,真可谓是一乐一悲,一因一果,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宠了美人,误了江山。

杨贵妃死后玄宗思妃的部分有那些诗句给你印象最深呢?为什么?行宫见月伤心色(触景生情),归来池苑皆依旧(物是人非),夕殿萤飞思悄然(萤火虫的孤寂之意)。

小结:诗人反复渲染、层层铺垫、寓景于情、情景交融地将一座冰冷的宫殿、一个孤独的帝王、一生刻骨铭心的思念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从《长恨歌》中你读到了一个的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对比,夸张。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品味“徘徊”。

小结:倾城倾国又怎敌他世事无常,羽化成仙也难解其千秋长恨!四、“此恨绵绵无绝期”1、引导思考: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以下观点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⑴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⑵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⑶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⑷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讨论明确: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

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

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

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

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

恨的含义,遗憾、悔恨、怨恨、沉痛兼而有之。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恨、歌恨、悟恨,全诗表现了几个人的恨?明确:三个人的恨,分别时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恨。

3、三个人的恨,必有不同的感受。

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恨,并指出唐玄宗恨什么。

指名朗读,学生讨论。

明确:⑴赐死贵妃时: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⑵入蜀道上的思念: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⑶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⑷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玉颜不见,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⑸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

——触景生情小结:唐玄宗既恨君王不能保红颜,又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4、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有思念有遗憾之痛,那么死去的杨贵妃呢?找出表现杨贵妃长恨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的恨,并指出杨贵妃恨什么。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学生讨论。

明确:诗人用大胆的联想、想象表现了杨贵妃之恨。

杨贵妃在闻道汉家天子使后都有哪些心情呢?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期待等等的百般感触。

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期待交融着,百感交集,才会说出“但令心似金……会相见”的话,也说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私语时”的约定!总结:从这一系列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杨贵妃既恨天生丽质终被弃又恨天人相隔两渺茫的恨。

5、面对这样两位遗恨终身的主人公,白居易也产生了长长的恨!请找出表现白居易长恨的诗句来。

指名朗读第一、第四部分,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汉皇”“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在天……无绝期”。

总结: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了白居易既恨大唐江山好色误国又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五、“歌诗合为事而作”1、引导思考:白居易为什么要创作《长恨歌》?创作这篇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是批判还是歌颂?⑴李、杨之间是否有真情?那么你觉得什么才是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否值得同情?或从人性的角度,他们之间的爱情值不值得歌颂?⑵古人讲,女人是祸水,比如妲己、褒姒,包括杨贵妃,这些女人在历史上名声都不大好,今人也有这种偏见。

你是怎么看的?2、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之说历来不统一,大体有三种意见:⑴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⑵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⑶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分析要点——知人论世:⑴关于时代:本诗创作于唐元和年,此时的大唐已经盛世不再,内忧外患。

反思历史,渴望中兴,怀念盛世是此时士人的共同心态。

而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致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自然是首当其冲。

白居易的好友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提出了“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的讽喻主题。

⑵关于经历:白居易出生772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不过17年,平定也不过9年,在他出生后就面临战乱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