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1
《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第一章政治...
《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2,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B)A联系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B联系社会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C联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研究D联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来研究3,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A)A物质资料的生产B产品的分配C产品的交换D产品的消费4,生产力构成中最主要的因素是(C)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D劳动资料5,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D)A劳动生产率B科学与技术C生产劳动者D社会生产力6,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A生产工具B生产劳动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7,生产资料包括(C)A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劳动设备和劳动对象8,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C)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9,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C)A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状况B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性质C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D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水平1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和自然界的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是因为(AD)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它体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D它决定着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E它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BCDE)A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B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C为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D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E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3,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BCDE)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E产品的分配形式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是(BD)()()()()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彼此相互决定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交换决定消费D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E分配、交换、消费决定生产5,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包括(ABCE)()()()()A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B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D几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E基本经济规律6,经济规律的特点在于(ABC)()()()()A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有阶级背景C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是一个历史范畴D人们能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E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地存在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ADE)()()()()A各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B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C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E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8,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BDE)A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B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C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所利用D经济规律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E人们不能消灭、废除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改造经济规律9,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BC)()()()()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方式E劳动工具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体现在(ABC)()()()()A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B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C科学的管理体制D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E先进的原材料三、辩析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学习目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A、17世纪初期产生的B、17世纪中叶产生的C、18世纪初期产生的D、18世纪中叶产生的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A、政治法律关系B、神会历史关系C、人文教育关系D、经济利益关系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A、宗教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家族关系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A、利益性的统一B、科学性的统一C、抽象性的统一D、规范性的统一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古典政治经济学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B、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D、在19世纪中叶所建立的E、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C、资源配置方式D、经济增长与发展E、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A、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B、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C、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和对阶级有不同的态度D、它研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E、它是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学科5、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参考答案:1、ABCDE 2、ABCDE 3、ABCDE 4、ABC 5、DE三、简答题1、马克思为什么侧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1)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政治经济学模式试卷1及答案
第二套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 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 生产力D.劳动者素质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A. 生产关系B. 生产方式C. 商品D. 物质资料生产3.商品的价值是A.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C.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D.各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5.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简单价值形式中,绵羊A.处于等价形式B.处于相对价值形式C.充当斧子的表现材料D.表现绵羊自身的价值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B.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D.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矛盾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8.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B.它本身具有价值C.它具有计量单位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9.资本积累是A.将社会闲散资本加以集中B. 通过银行吸收存款C.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D. 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本10.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A.失业人口大量增加B.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C.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D.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11.商品资本的职能是A.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B.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C.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D.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12. 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是A.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B.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C.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D.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13.年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是A.一年内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B.一年内预付流动资本的增殖程度C.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D.一年内预付固定资本的增殖程度14. 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B.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 生产绝对剩余价值D. 生产超额剩余价值1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国内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D.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16.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优势D.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17.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产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18. 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B.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C.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评价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A.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B. 是否实行按劳分配C. 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D. 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A.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B.完全由计划调节和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C.在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D.在宏观调控下,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A.辩证唯物主义理论B.历史唯物主义理论C.古典政治经济学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E.剩余价值学说2.一切商品中都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因为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C.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D.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E.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3.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A.流通中的商品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商品网点的多少D.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E.商品的流通速度4.运输公司中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5. 雇佣工人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包括A.劳动对象的价值B.剩余价值C.劳动资料的价值D.劳动力的价值E.商品的全部价值6.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A.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B.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E.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7.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在一切产业中都居支配地位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E.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合作制B.股份制C.承包制D.股份合作制E.租赁制9.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途径有A.国家预算B.价格杠杆C.生活服务收费D.国家税收E.银行借贷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按劳分配有哪些特点A.按劳分配唯一的分配原则B.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C.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D.按劳分配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E.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 简述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政治经济学部分考题及其答案1
无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A.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C.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A】2.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A.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D.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B】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就是交换价值, 二者完全一致D.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 二者量上没有区别【B】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C】5.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 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职能B、支付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 D.流通手段职能【D】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A、等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大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C.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D.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C】7、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A.W —G —WB.G —W —GC.G —G′D.G —W —G′【D】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B】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A.作用不同B.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C.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D.、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A】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1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A.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12.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可变资本的是用于购买A.厂房、机器设备的资本B.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C.劳动对象的资本D、劳动力的资本【D】13.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由A.自然力对机器设备腐蚀造成的B.人为破坏机器设备造成的C、机器设备贬值造成的D、机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磨损造成的【C】14.公式Ⅰ(v+m)>Ⅱc是A.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D】1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C】16.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A.商品的个别价值B.商品的社会价值C.商品的生产价格D.商品的垄断价格【C】17、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A.等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B、少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多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B】18、商业资本的出现, 在一定限度内能够A、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 减少流通资本量 B.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 增加流通资本量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增加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同样减少【A】19、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A】20、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无关D、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成反比【B】答案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生产关系的内容, 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1)
政治经济学套题1一、概念题1.通货紧缩【答案】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月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
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2.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答案】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它与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否磨损无关,因而又称精神磨损。
造成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有以下两种原因:(1)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同类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已经购置的该类机器设备贬值。
(2)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市场上出现丁质量和功效更好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提高折旧率的办法,来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可能带来的损失。
3.公司治理结构【答案】公司治理结构,也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透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
通俗地讲,就是公司的领导和组织体制机构,通过治理结构形成公司内部的三个机构之间的权力的合理分配,使各行为人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董事、经理、监事、员下、债权人等)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是因为它能提高生产力。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经济规律的类型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主要讨论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持和扩大社会生产,必须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第⼀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产。
3、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是:社会⽣产⼒。
4、⽣产⼒⾃⾝内在发展的根本动⼒是:构成⽣产⼒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盾和⽭盾的不断解决。
5、⽣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式。
7、⽣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8、经济规律产⽣和发⽣作⽤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定的社会⽣产⼒与社会⽣产关系的状况。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A.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的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D.是研究社会⽣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3.⽣产⼯具:(BCD)A.是社会⽣产中最活跃的因素B.在⽣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C.是社会⽣产⼒发展⽔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E.在⽣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4.⽣产⼒:(ABCDE)A.是⼈们⽣产物质资料的能⼒B.表⽰⼈们改造和征服⾃然的⽔平C.反映⼈和⾃然界的关系D.包括⼈的因素和物的因素E.是社会⽣产中最活跃最⾰命的因素5.社会⽣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产关系体系是(ABCD)A.⽣产(直接⽣产过程)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借贷关系6.⽣产资料所有制是:(BCDE)A.⼈们进⾏物质资料⽣产的结果B.⼈们进⾏物质资料⽣产的前提C.社会⽣产关系的基础D.社会⽣产关系性质的⾸要标志E.通过⽣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7.在⽣产⼒和⽣产关系的对⽴统⼀关系中:(ADE)A.最根本的⽅⾯是⽣产⼒决定⽣产关系B.最根本的⽅⾯是⽣产关系决定⽣产⼒C.⽣产⼒对⽣产关系有重⼤反作⽤D.⽣产关系对⽣产⼒有重⼤反作⽤E.⽣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8.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BCD)A.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B.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变化C.⼈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D.⼈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们不能认识和利⽤经济规律 三、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是()。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生产资料C.科学技术D.生产工具2.生产力的主体和在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科学技术B.劳动者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3.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B.是金银C.是商品,具有价值D.能分为若干等份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A.必须是金本身B.必须是银本身C.必须是现实的货币D.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5.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A.工人出卖劳动的报酬B.工人出卖劳动力的价格C.工人创造的新价值D.工人劳动转移的旧价值6 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总结阶段7.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A.相等B.完全不等C.不一定相等D.完全相等8.利息的本质是A.借贷资本的价格B. 借贷资本所有权的产物C.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D.借贷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报酬9.金融资本是()A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构成的资本形式B 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C 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D 垄断工业资本和垄断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形式10.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A为了带动商品输出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C发达国家帮助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和控制其他国家的手段二、名词解释1.资本有机构成2.剩余价值率3.平均利润率4.生产价格三、简答题⒈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什么关系?2.年剩余价值率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何在?3.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手段?5.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影响。
四、计算题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股息为15%,当年存款利息率为3%,这张股票的价格是多少?五、论述题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B3.C4.C5.B6. B7.C8.C9.D 10.D二、名词解释题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含重点名词解释1—7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经济活动如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政治如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一、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主流的经济形态。
它的核心特征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归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有,而市场经济则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干预和监管,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社会稳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阶级对立和剥削现象,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反思和批评。
它强调市场的效率和个体的理性行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它主张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的保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四、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增长、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
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教育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五、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政府行为和政策制定的学科。
它认为政府官员和政策制定者是有私利动机的,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利益集团和选民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性质和政策制定的效率。
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六、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政经试题1
1.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力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D.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3.构成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是 ( )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占主导地位和非主导地位的一切生产关系的和4.“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值有影响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5.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价格标准职能6.不可以充当世界货币的是 ( )A.黄金B.其他贵金属C.硬通货D.有价证券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 )A.生产资料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8.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报酬采取工资形式使得 ( )A.劳动者的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B.劳动者的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C.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在空间上分离D.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在时间上分离9.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消费资料的物资内容 ( )A.不会有根本变化B.会不断扩大C.会不断缩小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1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 )A.物质财富创造过程B.价值形成过程C.价值增殖过程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过程11.资本家的哪部分资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 )A.原始资本B.预付不变资本C.预付可变资本D.用于积累的追加资本1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 )A.全部固定资本周转回来的时期B.一年中周转的流动资本总额C.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D.预付资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 ( )A.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D.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4.下列各项中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 )A.以厂房形式存在的资本B.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D.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15.马克思社会资驹偕迪治侍獾牧礁龌驹砘蚶砺矍疤崾侵?(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B.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理论C.开放型和集约型再生产D.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的理论16.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店员 ( )A.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B.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C.全部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D.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17.一个资本家投资100万元,C∶V是8∶2,其流动资本一年周转2次,已知M′=100%,则其年P′是 ( ) A.100% B.400% C.20% D.40%18.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是银行利润同银行 ( )A.贷款与存款差额的比率B.自有资本的比率C.存款总额的比率D.贷款总额的比率19.从再生产角度看,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必须也只能由 ( )A.生产成本来补偿B.购销差价来补偿C.剩余价值来补偿D.商品价格来补偿20.对利息率的决定没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是 ( )A.商品价格B.平均利润率C.借贷资本的供求D.习惯和法律传统21.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 ( )A.垄断可以创造价值B.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C.垄断价值能完全脱离价值D.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22.“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指 ( )A.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B.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C.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D.垄断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23.同土地价格成反比的是 ( ) A.地租 B.租金 C.银行利息率 D.企业利润率24.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的原因是 ( )A.垄断资本主义国内不需要继续投资发展了B.发展中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C.垄断资本的利润率太低D.对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过剩了25.以下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是 ( )A.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B.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D.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26.打着“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 ( )A.老殖民主义B.新殖民主义C.新老帝国主义的一贯做法D.发展中国家的内在要求27.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采取 ( )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28.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生产,不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农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生产,这种国际分工属于 ( )A.垂直分工B.水平分工C.部门专业化分工D.工艺专业化分工2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30.以下关于按劳分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B.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关系C.它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D.它是完全公平与平等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政治经济学是考研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在考研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的要点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出发,对考研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进行归纳。
一、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地区、全球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如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等。
2.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的要点:经济增长是指社会总产品长期持续扩大,并伴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
- 经济周期的要点: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中存在的波动现象,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3. 货币和物价理论- 货币的作用和功能:货币在经济中具有储备价值、流通价值和支付手段等功能。
- 物价的决定因素:物价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总需求水平、生产成本等。
4.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类。
- 金融机构的分类:金融机构根据功能可分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二、微观经济学1. 需求与供给理论- 需求的要点: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的影响因素等。
- 供给的要点: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的影响因素等。
2. 市场结构与价格决定-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众多的买方和卖方,对价格几乎没有影响力的市场形态。
- 垄断市场: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可能是由于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
- 政府干预的方式: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干预市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生产要素市场的要点: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 收入分配的要点:收入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利润、租金等形式实现。
政治经济学基础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基础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领域。
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下面是一些政治经济学基础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价值观和利益观: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之一是价值观和利益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评价和认同程度,而利益观则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某种好处所做的行为。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如何影响和塑造经济和政治生活。
2.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学两大学派之一。
前者强调自由市场和产权,后者则更加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混合经济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体,其特点是既有公有制又有私有制,既有计划经济又有自由市场。
3. 政治、经济制度和制度变迁: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政治、经济制度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政治经济学家通常会研究制度变迁、行为和决策制定的影响,以及政治和经济力量如何相互作用。
4. 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键之一。
需求和供给是影响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政治经济学家通常会研究市场结构、垄断和价格歧视等问题。
5. 收入分配和产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收入分配和产权。
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收入分配和产权有着深刻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家会研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收入分配和产权的影响。
6. 经济增长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家会研究不同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以及政治和经济力量对其影响。
他们会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不同的发展途径所面临的挑战。
在复习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新问题,例如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数字经济等领域。
政治经济学从未停止发展和演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习题库1 Microsoft Word 文档-推荐下载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 D )。
A 治理国家、拯救贫民B 节约C 国家经济管理D 家庭经济管理2. 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 A )。
A 色诺芬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3. 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 A )。
A 蒙克莱田B 威廉·配第C 大卫·李嘉图D 马克思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方式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B )。
A商品交换;B物质资料生产;C分配;D消费6.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B )。
A生产力;B生产资料所有制;C法律制度;D伦理道德规范7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 A )。
A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B研究生产力发展的途径;C研究生产关系的完善;D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8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最终目的在于( D )。
A创造经济规律;B消灭经济规律;C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D利用经济规律能动的改造世界9.产资料是指( C )。
A生产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B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D劳动过程中最具普遍适用性的要素1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C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11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它的主要特点是( C )。
A商品是非劳动产品;B商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C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D商品是用来缴租税的劳动产品12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都是由( D )。
A价值构成的;B货币构成的C资金构成的;D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1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 )。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一、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P92、价值: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P143、交换价值:是指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P14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5价值规律: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P397、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
P39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
P39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11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P421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差额。
P4312、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投放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P5313、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P5414、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运动。
P56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
P6016、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价值。
P6717、平均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导论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
•
(二)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
小
•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
间。
•
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
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
抽象劳动
•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
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
•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
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3、简单劳动与复杂于倍加的或自乘的
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呈反 比例变动。
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
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
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
地调节货币流通量。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
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价的货币。
•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
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
•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一、名词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
关系。
3、劳动资料:或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
资料,是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物。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
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大题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第二:它是人类其他活动的物质条件。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
观规律的科学。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客观性是指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
的;3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2)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从而为自身谋利益。
a、可以发现和认识经济规律
b、可以利用经济规律
7、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
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其中:生产是起点,起决定性作用:第一,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第三,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着
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水平和结构。
9、物质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的劳动是主观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资料,是客观因素。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2、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3、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包含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格: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7、金本位制: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三种形式。
8、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9、通货紧缩: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本质上就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10、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11、市场机制:指市场上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和作用。
12、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紧密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机制。
13、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二、简答与论述题:
1.怎样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商品体中。
两者的矛盾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而一切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2.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其本身具有价值,并随着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
作为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价值尺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3.试分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是其他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2、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这一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产生:(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与最初原始部落之间的偶尔发生的物物交换相适应的。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偶然的交换发展成经常的交换,有更多的商品要求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种商品往往和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样就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其他一切商品共同的、唯一的等价物,即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贵金属来充当时,一般等价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如何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联系:首先从规定性上看,二者是同质的概念,只是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描绘同一事物。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
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所谓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实际上就
是价值规律在社会范围内调节社会劳动的合理分配。
从广义上讲,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当商品经济成
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货币关系普遍化,有完整
的市场体系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才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才
形成。
因此,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区别:从对应的概念和要说明的问题看。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
济形式。
是与自然经济、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
只是在商品经济前提下,以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一种
经济运行模式。
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
济属于不同的范畴。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3.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
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
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9.工资: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11.计件工资: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13.实际工资: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
二、简答与论述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中又不能离开流通?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等价方式,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
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殖。
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
本质: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
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为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理论工具。
5.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
区别:第一,概念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第二,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
第三,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联系: 第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7.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