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 溶液课件(第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的形成 溶液课件(第2课时)
汽油可以溶解油污,用到的是溶解原理。洗衣液能使油 污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随水 流走,利用的是乳化原理。
第十单元 酸和碱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全解教材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水中加入的物质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NaCl
NH4NO3
NaOH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NaCl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 溶于水时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时温度升高。
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植物浸出液 万寿菊 牵牛花 玫瑰花
稀盐酸 黄色 红色 浅红色
氯化钠溶液 黄色 紫色 浅红色
稀氢氧化钠溶液 黄色 蓝色 绿色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花瓣浸出液中,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的是__万__寿_菊___。
(2)若将牵牛花浸出液加入到食醋中,溶液会变为__红__色,若将玫 瑰花浸出液加入某无色溶液中,溶液变为绿色,则该溶液的pH__>__ (填“<”“>”或“=”)7。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研钵、玻璃棒、胶头滴管、纱布。
蒸馏水、酒精、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 试纸、植物的花瓣或果 实、土壤样品、食盐水、白醋、稀盐酸、肥皂水、石灰水。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实验步骤 1.自制酸碱指示剂 将牵牛花、紫甘蓝、月季花、万寿菊的花瓣在研钵中捣烂,加入 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2.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1)分别用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检验食盐水、白醋、稀盐酸、肥 皂水、石灰水的酸碱性。

【核心素养】课题1第2课时《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1第2课时《溶液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本节课,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既是对分子性质、物质分类知识的巩固,也能够为今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学科思维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氧气、碳及其氧化物、金属等知识的学习之后,也初步学会了理性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的方法。

在知识储备层面,学生在家庭中已经接触过食盐溶液、蔗糖溶液、牛奶、泥沙水等,在课堂学习实也学习过稀盐酸,稀硫酸等溶液,他们对溶液的形成并不陌生,但是对溶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与理论联系也没有将知识形成体系。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初步具备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但是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溶质溶解时为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

2.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认识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体会科学的利用溶液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溶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高锰酸钾、碘、汽油、乙醇、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试管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

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二、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

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指导分析]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设问](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指导学生实验探究](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分析解释]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指导分析]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时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时2

课后作业
1.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B ) A.高锰酸钾 B.蔗糖 C.硫酸铜 D.面粉
课后作业
2.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并且溶质是单
质的是
( C)
A.稀盐酸
B.泥水
C.碘酒
D.洗洁精与水和油滴混合
课后作业
3.蔗糖溶液的甜度取决于溶液中所含蔗糖的量 。现有一杯蔗糖溶液,分别取上部、中部和底部 溶液适量依次进行品尝,结果是 ( A ) A.三份溶液一样甜 B.上部溶液最甜 C.中部溶液最甜 D.底部溶液最甜
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体验溶 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化学用语天天练
根据物质名称写出化学式: 氢气:H2 氧气:O2 水:H2O 二氧化碳:CO2 氯化钠:NaCl 氢氧化钠:NaOH 硫酸铜:CuSO4 氯化亚铁:FeCl2 碳酸钙: CaCO3 硫酸:H2SO4 盐酸: HCl
导学导练
知识点1.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师生合作】 完成教材P29“探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导学导练
小结: 1.物质溶解时常使溶液的温度_发__生__改__变____。 2.(1)溶解时吸热的物质主要有_硝__酸__铵______等; (2)溶解时放热的物质主要有
_浓__硫__酸__、__氢__氧__化__钠__固__体__等; (3)溶解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物质主要有
_氯__化__钠___等。
导学导练
【小组讨论】
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这是由于汽油能 _溶__解__油污,形成_溶__液__。用加了洗涤剂的水也 能洗去油污,这是由于洗涤剂能_乳__化__油污,形 成_乳__液__。两者去污的原理_不__同__(填“相同” 或“不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二、学情分析深入学生,了解学情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三、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

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1.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

【价值观】课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新闻,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并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五、教学重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

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溶液的形成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9.1.2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强化训练
3、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 C)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固体
【解析】 A、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错误; B、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故错误;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符合乳化作用的特点,属于乳化作用, 故正确; 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所以能洗去试管中 的碘,故错误。
2、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如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3、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不变。如 氯化钠(NaCl)、蔗糖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不变。
新课讲解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二、乳化现象
花生油和水不互溶,用力振荡后形成的乳浊液不稳定,油水不久会再 分成两层;但加入洗洁精并振荡后,就不再分层,形成了较稳定的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一、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于水,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溶解过程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
1、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 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布置作业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 研究。(提示:洗涤用品的变化;洗涤剂中含有的物质; 洗涤用品是否会对水造成污染;如何选用对环境污染小 的洗涤用品等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与反思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是新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溶液与空气相似,是一种混合物,但又不同于空气,具有一定的性质——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初中课程中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它们不仅在生活经验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学生还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溶液,对溶液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且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只有水是溶剂,只认为溶液为液态的等等,因此溶液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而使学会对溶液的概念有一个较为科学,较系统的认识。

另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对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要求和规范操作等有一定的训练;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经验。

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 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未知知识, 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 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环节三、教学理念和特色我校理化组的研究课题是《探讨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而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主题的学习应注重探究活动的使用,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课堂只重视知识的落实,直接给出概念,通过习题强化练习的模式,而是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前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溶液”的已有经验、认识的误区,确定本节课的可以发展的目标,因此将重点定位在通过实验的探究使学生自主形成溶液的概念上。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件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1. (2021秋·金山区期末)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悬浊
液的是( C )
A. 白砂糖
B. 麻油
C. 面粉
D. 白醋
2. (2021秋·杭州期中)下列物质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 一组是( C ) A. 牛奶、洁净的空气、白酒 B. 矿泉水、自来水、汽油和水的混合物 C. 新鲜的血液、肥皂水、碘酒 D. 盐水、泥浆、汽水
5. (2021·青岛改编)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 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B. 乳化后形成的乳液与溶液同样稳定 C. 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形成 溶液 D. 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 散到水中的过程
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
A. 氢氧化钠固体
B. 食盐
C. 硝酸铵固体
D. 蔗糖
8.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B ) A. 用自来水洗手 B.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C. 用汽油清洗油污 D. 用盐酸清洗盛放石灰水烧杯
9. 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D ) A. 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 B.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 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D. 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解析: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故A错; 乳化后形成的乳液不均一、不稳定,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故B错;洗涤剂能洗掉餐具上的油污,属于乳化现 象,故C错
6. (2021·常州改编)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C ) A. 面粉 B. 白糖 C. 香油 D. 白醋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化学溶液的有关知识。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整合思路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叙述性内容多,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溶液的形成时,采用卫星收视模式下的多媒体配套设施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影像、动画效果,给学生展示了丰富、真实、直观的信息资料,达到了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学生难以触及到的事物在课堂上显示。

课件图文相互交映,形象直观、对比鲜明。

通过直观感知、讨论、实验,有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优秀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第2课时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优秀课件

活动探究2
实验9-4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 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只试管中滴 入4~5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 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只试管内 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只试管的 内壁是否干净。
油分散在水中的系列小实验视频 点击画面播放
B.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
D.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 解析: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 ,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故A选项错误 。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是利用酒精能溶解碘来达到目的 ,利用的是溶解原理,不是利用乳化作用,故B选项错误。 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 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乳化作用,故C选项正确。用刷子刷 除杯子上的污垢,是利用了刷子的摩擦作用,不是利用了乳 化作用,故D选项错误。
基本题型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请你帮他们填写下表
(2)从物质溶解于水的对比实验中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物__质__溶__解__时__伴__随__吸__热__或__放__热__现__象____。
基本题型二 乳化作用
例2 (2013·福建厦门)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 C)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点击画面播放
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液
NaCl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 度/℃
溶解现象
24℃
温度计示数无明显 变化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 温度/℃
24℃
NH4NO3
24℃
温度计示数明显 下降 14℃
NaOH
24℃ 温度计示数明显
上升 57℃
•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09-01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09-01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课题1 溶液(第2课时)班级:姓名:日期:2015年1月13日[导语]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你知道吗,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还常伴随着能量改变——吸热或放热现象,通常表现为温度的升高、降低或不变。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和乳化现象。

[关键词]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乳化现象[课内探究]活动与探究1: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探究)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向环境热量,如、浓硫酸溶于水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从环境热量,如、固体硝酸钾溶于水有的物质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不变,该物质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如、蔗糖溶于水。

活动与探究2:乳化现象(实验观察分析)在两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其中一支再加几滴洗涤剂,振荡、静置,观察是否分层,并用水冲洗观察是否干净。

思考:这样的液体稳定吗?乳浊液:分散到里形成的物。

洗涤剂能将试管洗净的原因:洗涤剂有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而不聚集成为大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注意:“乳化”现象:在家里,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课堂小结]请针对关键词小结本节知识点。

[达标测评]1.在分别盛有少量下列四种物质的试管里,各加入适量的水,振荡后静置,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 B.极细的木炭粉; C.二氧化锰; D.泥沙。

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放置较长时间后()A.溶质和溶剂会分开;B. 溶质会沉降下来;C.溶质不会分离出来;D.溶质会浮上3.下列不属于溶液的用途的是()A.医疗上用的生理盐水 B.用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C.摔伤后涂擦在伤口处的紫药水 D.家庭里用做调味的白醋4.下列哪种情况形成溶液、哪种情况形成悬浊液、哪种情况形成乳浊液?(1)油放入水里振荡;(2)小麦面粉放入水里振荡;(3)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4)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后的液体5.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
惠东县吉隆实验学校涂少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教学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用品】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再次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对探究方案进行了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运用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