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案例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经济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在某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情况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稳定物价,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降低。

企业可能会减少扩张计划,推迟新的项目投资,这会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增长速度放缓。

对于个人而言,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的贷款成本上升,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总需求下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那么旺盛,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货币政策在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

如果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力度不够,又无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二:经济衰退与财政政策另一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并实施减税措施。

政府增加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减税政策则使得企业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雇佣员工。

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生产和投资逐渐恢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如果长期无法扭转,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和信用评级。

案例三: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某一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升值。

货币升值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或降低成本。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

案例内容表2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人均GDP比较(单位:美元)案例分析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

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

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数的作用。

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

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

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

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

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

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

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

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参考案例1: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然是中东乃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

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

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再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1979-1980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

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

受石油价格上升影响,美国经济受到剧烈的供给冲击,造成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情况,即滞胀。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表1 1978-1982年石油价格变动与美国通胀率和失业率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行动加强产业调整,建立石油储备。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

宏观经济学案例选案例:我国经济的软着陆“过热一治理一再过热一再治理”。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屡屡出现的“大起大落”现象,曾被人们称之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难以根治的一大顽症。

然而,自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局面”,以及今年以来继续得以保持与巩固的一系列调控成果,引起国内外经济界和舆论界一片喝彩,纷纷赞誉中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这是我国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宏观调控实践所获得的空前成功。

年上半年,个大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六月份达到创记录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

尽管当时对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认识尚不统一,但决策层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关于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等整顿金融秩序、抑制盲目投资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之后,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正式下发,以抑制经济过热势头继续蔓延和发展。

国民经济运行从此开始了“软着陆”。

见下表。

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峰谷落差这次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没有采取以往调整中“急刹车”、全面紧缩的做法,而是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⑴抑制需求与改善供给有效结合;⑵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有效结合;⑶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有效结合;⑷适度从紧与灵活微调有效结合。

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突出结构调整,保持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适度增长,形成了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主基调,使之既有利于抑制通胀,又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避免了重蹈历史上“大起大落”的覆辙。

这不仅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次白宫和共和党双方在对方关心的问题上都作了一些让步。

克林顿在儿童健康保险,社会福利等开支方面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共和党减税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案例一: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

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

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

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

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

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

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

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

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

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

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

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

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

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

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

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

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案例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同期少增415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396亿元。
定期储蓄存款增加较多表明储蓄存款稳定性增强。

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使大量的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我国央
行多次调整利息,2002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降低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经是自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以来
的第八次降息,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的居民储蓄还是呈不断上
升的势头。
• 问题:

1、解释下列名词:消费函数、储蓄函数

2、根据所学的知识说明决定一国储蓄率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我国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
• 一般来说,一国的储蓄率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 定的:
2004-09-16-09- 16-09-16-09-16
精选ppt 案例
案例1的解答(续)
• 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落后。

(2)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3)将来收入没有保障。我国居民中农
民占绝大多数,他们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只
能靠储蓄积累资金。

(4)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由于总

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
GDP的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
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生活中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
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位,低于美国的5倍多,没有GDP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在2005年已超过1300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多倍。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宏观经济学》案例导论案例1:绿色GDP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

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绿色GDP 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素那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财富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问题:1.什么是GDP?什么是绿色GDP?2.绿色GDP如何核算?3.GDP指标存在哪些缺陷?案例2:缘何中国高增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而中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却只达到了小康初级阶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国家统计局某权威人士(2004)认为:首先,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建立,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

其次,企业追求自我循环,消耗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

再次,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

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以下一些偏向需要纠正:——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

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

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

创造百分之一的GDP,却消耗了百分之二的存量财富。

——未明确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间。

过去过多地看重政府、国有经济,没有运用市场、民间的力量,效率较低。

例如,国有金融一统天下,未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优选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优选10篇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呢,局部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藏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开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乱。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缺乏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拟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运用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原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三个案例,并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学的意义和启示。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影响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最初的起因是由于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不善,导致次贷款违约和房价暴跌,最终引发金融机构的崩溃,进而引发全球经济的衰退。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失灵,金融机构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管理,导致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失控。

而这次危机对宏观经济学的启示,是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要重视风险管理,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

案例二:2011年日本的核灾难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核电站的严重事故,导致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次核灾难对日本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日本核电站事故导致了国内电力短缺,妨碍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导致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核灾难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旅游业、民航业、海洋产业、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灾害和人为意外事件对宏观经济的一定影响,对宏观经济来说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时,国家应当采用相关的应急措施,应对灾难和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案例三:中国的减贫政策中国是经济转型中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减贫政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过去的20年中实施了许多减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击贫困的行动,建立了健全的扶贫政策体系,借助经济增长优势,有效的提高了人口脱贫率。

这个案例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提醒我们要关注减贫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

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

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

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

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

日本的买房者首付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

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

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

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节俭。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存款比率。

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

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

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

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案例

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案例

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案例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市场出现不完全竞争或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通过调控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价格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标。

下面将介绍两个与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案例。

案例一: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案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这次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这次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市场失灵在金融市场中的存在和财务市场的冲击传导机制。

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房价上涨,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和借贷,形成了一个房地产泡沫。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缺乏监管和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将高风险的住房贷款打包成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并将其出售给投资者。

这一系列操作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暴露。

当房地产市场开始下跌、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价值迅速下降,导致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

这次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问题。

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缺乏充分的了解,而金融机构通过隐藏贷款风险和误导投资者来追求短期利益。

市场无法提供对金融衍生品真实价值的准确判断和透明度。

政府在这次危机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为了避免金融系统崩溃,美国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并对金融机构进行了救助和监管。

此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还采取了货币政策措施,例如降低利率和进行量化宽松等。

这些政策旨在恢复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复苏。

案例二: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造成了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挑战。

疫情导致了全球经济活动的暂停和供应链的中断,引发了股市崩盘,产生了大规模的失业和增加的公共卫生开支。

由于疫情的爆发,许多企业被迫停工,供应链中断,消费者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表现,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常常使用案例来说明理论和分析经济现象。

本文将介绍两个宏观经济学案例,分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它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市场的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足。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大量的违约和贷款损失。

许多金融机构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一些甚至面临破产。

这种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冲击,股市暴跌,信贷市场冻结,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

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如救助金融机构、降低利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这个案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它强调了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如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以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2.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案例。

这个案例关注的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

这个案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削减过剩产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逐渐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持续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而且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如何解释两地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呢,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

他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提高影响到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美联储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并防止失业率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这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这天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1)失业问题就是由失业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的来源,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2)失业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

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

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关于宏观调控的典型案例

关于宏观调控的典型案例

关于宏观调控的典型案例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改变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经济总量实施
调节和管理的过程。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案例。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近年来面临着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等宏观经济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货币政策调控。

在面对通货膨胀问题时,中国央行采取了加息、提高
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
货膨胀,维护了物价稳定。

财政政策也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通过提高政府支出、实施减税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并促进就业,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尤其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政府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来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产业政策也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来
引导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提升经济竞争力。

在房地产泡沫问题上,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

出台房地产限购政策、提高首付比例、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有效遏制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保护了人民
的刚性需求。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地应对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宏观调
控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也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未来,随着国
家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宏观调控案例分析

宏观调控案例分析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改善经济结构的目的。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调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宏观调控的实施和效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稳定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加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通过降低利率和提高信贷投放,刺激企业投资和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储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另一个案例是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提高银行信贷投放,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再次,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复苏。

最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宏观调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综合施策,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需要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现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宏观调控的案例范文

宏观调控的案例范文

宏观调控的案例范文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和手段来干预和管理经济,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物价稳定、就业增加等目标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宏观调控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中国的1984年“不以GDP论英雄”的调控。

当时中国正处于开放初期,经济增长速度迅猛,但却带来了通胀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宣布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衡量干部表现,而是强调改善社会福利、控制通胀、保持稳定经济增长。

这一调控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但也带来了通胀率的下降和社会稳定的提升。

这一政策的成功案例表明,宏观调控应该追求经济平稳发展,而非单纯追求GDP增长。

其次是美国在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宏观调控。

当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宏观调控措施通过刺激需求和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美国经济企稳,并逐渐恢复增长。

这一案例表明,宏观调控在应对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危机进一步恶化、经济陷入衰退。

再次是中国在2024年面临的“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一个特征,即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结构,推动了经济由以投资为主导、出口驱动的模式向内需和创新驱动模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在经历一段不稳定的阵痛之后,逐渐恢复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最后是欧洲在欧债危机中的宏观调控。

欧债危机是指近年来欧洲多个国家的债务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

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债务过高、银行业资金链断裂、经济增长乏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洲采取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包括实施紧缩政策、推动结构性、成立欧洲稳定机制等。

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具体案例

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具体案例

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具体案例
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案例有很多,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案例:1. 新政:在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政策,旨在扩大公共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税收和监管金融机构等,以刺激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帮助了大批失业者,并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2.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同时制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全球经济秩序的规范。

该体系建立了固定汇率制度,限制了资本流动,以便稳定世界金融市场。

3. 经济计划: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实行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统一配置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统一规划,来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例如,苏联的五年计划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划案例。

4. 紧缩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面临高通胀和经济衰退的问题,政府采取紧缩政策来控制通胀和调整经济。

这些政策包括加息、削减公共支出和财政紧缩等,旨在稳定物价和恢复经济增长。

以美国为例,当时的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了一系列减税和削减政府开支的政策,被称为里根经济学。

这些案例展示了上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和措施,旨在应对经济危机、稳定通胀、推动经济增长等挑战。

虽然每个国家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宏观调控一直是政府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之一。

一般禁止式的宏观调控案例

一般禁止式的宏观调控案例

一般禁止式的宏观调控案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对经济运行进行计划、指导和管理,来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就业等目标的一种经济政策。

下面列举了十个宏观调控案例。

1.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国政府通过限制购房贷款、提高房屋买卖税费、加大土地供应等手段,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防止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维护市场平稳发展。

2. 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刺激计划: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如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增长。

3.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欧洲央行通过调整利率、购买债券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欧元区的经济稳定。

4. 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购买国债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长期低通胀和经济停滞问题。

5. 韩国的外汇干预:韩国政府通过购买和出售外汇市场上的货币,来影响汇率水平,维护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

6. 印度的财政政策调控:印度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增加公共支出、改革金融市场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吸引外资和提高就业率。

7. 巴西的工业政策调控:巴西政府通过制定工业政策,提供贷款支持、减税等措施,来促进工业发展,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8. 阿根廷的外债违约与重组:阿根廷政府通过与债权人进行谈判和债务重组,来解决外债问题,恢复经济稳定和信心。

9. 埃及的货币贬值调控:埃及政府通过降低货币汇率,促进出口,吸引外资,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10. 塞浦路斯的金融危机处理:塞浦路斯政府通过实施财政紧缩政策、进行银行业重组等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恢复经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目前中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一、案例概要与教学目标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自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大大加强,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对世界贸易格局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直接和明显。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公布的官方数据尤其是GDP数据,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案例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中国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提出的不同看法,从我国GDP 数据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基础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渠道、核算数据的发布和历史数据的修订、决策效果等方面,对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质量和可信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尽管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是基本可信的。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为:配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前两节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了解GDP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和数据质量。

二、案例内容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

我国自1992年开始采用SNA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以来,国民经济核算已经基本和国际接轨,但不可否认,我国GDP核算和数据收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由于服务业的统计基础比较薄弱,在核算中可能低估甚至遗漏了某些服务业产出。

二是GDP的生产和使用数据不太匹配。

从理论上讲,GDP的生产额和使用额应该相等,在实践中,由于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不同,两者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差异不应很大,在发达国家,两者的相对差率一般不超过1%。

但近几年来,我国GDP的生产额和使用额之间的相对差率呈逐年扩大趋势,2003年达到创纪录的3.7%。

三是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国家GDP数据之间的差距呈扩大之势。

2002年地区GDP汇总增长率比国家GDP增长率高2.3个百分点,2003年高2.6个百分点,2004年高3.9个百分点。

四是由于价格指数资料存在缺口,不变价GDP的核算存在薄弱环节。

我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大部分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但是,有些服务,如计算机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因此,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替代,这一定会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

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这也会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

五是未被观测经济在核算中反映得不够全面。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未被观测经济包括非法生产、地下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等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容易被统计所遗漏。

我国GDP核算虽然包括了部分未被观测经济(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生产活动),但尚未就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和措施,因此,发生遗漏就在所难免了。

六是GDP 核算所依据的部分统计数据容易受到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干扰。

目前,我国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不强,某些地方领导出于政绩的考虑,对一些重要统计数据进行直接或间接干扰的现象时有发生。

虽然国家统计局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地方统计数据进行联审、评估和调整,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完全消除这种影响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

针对中国GDP 核算的现状,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官方统计数据尤其是GDP数据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

归纳起来,他们对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不外乎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近几年官方GDP增长率数据存在明显高估,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在国内以孟连和王晓鲁为代表,在国外以美国匹兹堡大学托马斯・罗斯基教授为代表。

持此种看法的罗斯基教授通过分析近几年中国官方统计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中国国内某些学者发表的对统计数据的看法,以及经济增长率的上限,认为从1998年开始,中国官方统计明显夸大了经济增长率,继而得出了1997-2001年中国累积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官方公布数据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更低的结论。

任若恩教授在对罗斯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认真剖析后,认为他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过于草率,科研水准较低。

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官方GDP总量数据存在低估,但增长速度存在高估,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和国际组织主要以荷兰格罗林根大学著名教授安盎斯・麦迪森和世界银行为代表。

持此种看法的世界银行于20世纪90年代初曾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了考察,代表团成员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而导致中国官方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并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 数据进行了大幅上调。

199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财政部与世界银行代表团就中国GDP的核算口径、方法和估价问题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磋商。

通过磋商,世界银行得出的结论是:世界银行以前调整中国官方GDP数据是没有依据的,并承诺对以前的调整按照中国官方数据进行纠正,将来在世界银行出版物中将不做任何调整地使用中国官方GDP数据。

第三种看法认为中国官方GDP数据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在国内主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为代表,在国外主要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茵教授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为代表。

持此种观点的克莱茵教授利用能源、交通、通信、劳动力、农业、公共部门、工资、物价等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15个变量,对中国GDP进行了主成分估计,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主成分的变动与中国官方估计的实际GDP 的变动是一致的。

拉迪教授通过比较可信度较高的两个指标,即进口额和财政收入在1997-2001年期间的增长速度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认为这一期间中国的官方经济增长率是基本可信的。

GDP数据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数据,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核算,同时,我们对不同的观点也要高度重视,认真讨论。

三、案例简评我们认为,第三种看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中国官方GDP数据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之所以得出这种基本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我国采取了国际通行的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核算的部门分类、原则、方法和发布基本上与国际接轨。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MPS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我国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逐步引进产生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并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NA)。

1984-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我国当时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的有关指标,转而采用SNA 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

针对国内外客观情况的变化,我国也对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新的规范性文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该文本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了1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的核算内容,整理了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补充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衔接。

它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目前,国家统计局在GDP核算的部门分类、方法、原则和发布上基本与国际接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和《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逐步规范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2.我国计算GDP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采集手段越来越科学,数据汇总方式不断得到改进,源头数据的质量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计算GDP所使用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建筑业统计、批发零售餐饮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价格统计、住户调查等资料,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交通运输统计、海关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二是行政管理资料,包括财政决算、工商管理资料等;三是会计决算资料,包括银行系统、保险系统、证券系统、航空系统、铁路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等会计决算资料。

为了完善GDP核算,提高其数据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家统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改革开放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极其单一,基本上只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方法,很少运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原有的单一的统计调查方法逐渐被打破,多元化的调查方法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大力发展了普查制度,先后组织实施了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等多项普查,尤其是2004年首次开展了全国经济普查,并且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多种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为准确核算我国GDP数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

(2)改革统计汇总方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用手工汇总、逐级上报的方法处理统计数据。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的手工数据汇总存在工作量大、时间长,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弊端,因此,从1987年开始,工业统计年报开始采用超级汇总的办法,即各地、市、州、盟按统一程序将分企业资料全部录入计算机,并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各地、市综合资料后报国家统计局。

90年代以后,国家统计局进一步深化了统计数据的汇总方式,开始组织人员直接到基层去收集数据,在粮食、棉花产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价格调查等领域实行抽样统计,摒弃了传统上依靠行政报表看数据的做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行企业上报、国家直接汇总的办法,避免了一些中间环节的干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