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宏观经济政策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章预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
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
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宏观经济-第十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答案版)
第十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AE-NI模型)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此时社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2.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的比率。
3.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人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6.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人中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储蓄增量。
8.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0.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1.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12.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3.凯恩斯定律是指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观点,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15.凯恩斯认为,在微观层次上,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是好的;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储蓄增加,消费减少,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产量、就业的增加,是不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二、单项选择题1.引致消费取决于()。
CA.自发消费B.边际消费倾向C.收人和边际消费倾向D.收人2.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B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边际消费倾向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经济学基础》课件——第10章 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供给构成
M0:流通中现钞 狭义货币供给(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给(M2):M1+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央行与商业银行
央行 垄断一国货币发行权 管理商业银行 代理中央政府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 通过创造存款过程影响货币供给量 负债业务:吸纳存款 资产业务:发放货款,投资购买债券 中间业务:代客结算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转移支付TR)
萧条期 Y↓→失业率↑→TR↑ 繁荣期 Y↑→失业率↓→TR↓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萧条期 Y↓→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 繁荣期 Y↑→减少收购并抛售农产品
10.2.5 财政政策的特点
优点
直接刺激消费和投资,手段多、力度大和见效快 在调节公平分配、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效果明显
10.2 财政政策
10.2.1财政政策的定义 10.2.2财政政策工具 10.2.3财政政策的运用 10.2.4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 10.2.5财政政策的特点
10.3 货币政策
10.3.1货币政策的定义 10.3.2货币基本知识简介 10.3.3货币政策工具 10.3.4货币政策的运用 10.3.5货币政策的特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
10.4 相机抉择 复习与测试
教材P218~219 练习题
10.1.1 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
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的总体经济目标对经济 干预所采取的经济手段和经济措施的总称。
10.1.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 充分就业 教材P196 ➢ 稳定物价 ➢ 经济持续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10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0.1 简答题1.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在⾮市场出清假设问题上有什么差别?答: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都坚持市场⾮出清的假设,但两者的市场⾮出清理论存在着重⼤的差别,主要在于:(1)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资刚性,⽽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模型假定⼯资和价格有黏性,即⼯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是调整是缓慢的;(2)原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没有阐明为什么价格和⼯资具有刚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则增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定。
⼀个就是经济当事⼈最⼤化原则,即⼚商追逐利润最⼤化和消费者追求效⽤最⼤化,另⼀个就是理性预期,这⼀假设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试说明: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呈黏性的原因,以及对国民收⼊和价格⽔平的均衡的影响。
答:价格黏性指经济变动中价格调整缓慢的倾向,价格黏性分为名义价格黏性和实际价格黏性。
名义价格黏性指名义⼯资和名义价格的调整不能按照需求的变动⽽相应变动;实际价格黏性是与“名义价格黏性”相对⽽⾔,是⼀种⼯资相对于另⼀种⼯资的黏性,⼀种⼯资相对于另⼀种价格的黏性,⼀种价格相对于另⼀种价格的黏性。
(1)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是主要有:①市场的不完全,存在垄断竞争。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价格黏性,但实体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只占有很⼩的部分,⾮完全竞争是市场的主体,在这种市场上,企业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当变动其产品价格的时候需求付出⼀定的成本,因⽽导致了短期内价格⽆法⽴即作出调整,出现价格黏性。
②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是指⼚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解释原因等等措施都会带来费⽤和成本,类似于饭馆改变价格重新制作菜单⼀样,如果价格变化很多,成本会增加,顾客可能也不满意,这就使企业不会轻易变动其成本。
造成价格黏性。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课后答案和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篇导言第1章宏观经济学科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货币系统:它是什么?如何起作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开放的经济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8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第10章经济波动导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篇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专题第15章一个经济波动的动态模型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金融系统:机会与危险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消费和投资的微观基础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附录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列表内容简介本书是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第3版)第10章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0.1 考虑第10.1节中有关货币增长、通货膨胀与真实平衡分析中的离散时间形式。
假设货币需求由[]1t t t t t m p c b E p p +-=--给出,这里m 与p 是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的对数,并且简单地假设产出与真实利率是不变的(见[10.56])。
(a )解出用t m 与1t t E p +表示的t p 。
(b )利用重复预测法则写出用1t t E m +与2t t E p +表示的1t t E p +。
(c )重复向前推进这个过程,推出用t m 、1t t E m +与2t t E m +…所表示的t p (假设(){}0lim /10it t i i E b b p +→⎡⎤+=⎣⎦。
这是一个类似习题7.9中的无泡沫条件)。
(d )直观地解释,为什么对于任何的0i >,t t i E m +的增加会提高t p 。
(e )设预期货币增长不变,使得t t i t E m m gi +=+。
解出用t m 与g 表示的t p 。
g 会怎样影响t p ?答:(a )由[]1t t t t t m p c b E p p +-=--,整理关于t p 的同类项得到:()11t t t t p b m c bE p ++=-+,因此得到t p :()1111t t t t b p E p m c b b +⎛⎫⎛⎫=+- ⎪ ⎪++⎝⎭⎝⎭(1)(b )方程(1)在各期都成立,可以将1t p +写为:()1121111t t t t b p E P m c b b ++++⎛⎫⎛⎫=+- ⎪ ⎪++⎝⎭⎝⎭(2) 在方程(2)两边取期望值:()121111t t t t t t b E p E p E m c b b +++⎛⎫⎛⎫=+- ⎪ ⎪++⎝⎭⎝⎭(3)上面用到了重复迭代法则,即122t t t t t E E p E p +++=。
宏观经济政策
1) 预算赤字 2) 预算盈余
年度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
3.充分就业预算:
背景:不能简单地将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作为判断 政策是紧缩性或扩张性的标准。 指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水 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25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六)宏观财政政策的应用
宏观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减税收和增减预算 支出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与社会总供给相均衡, 从而使经济既不会发生萧条、增加失业,又不会发生 通货膨胀;即使在已经发生萧条、失业或通货膨胀的 情况下,也能使之迅速消除,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地均 衡发展。 所谓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前者取 决于消费倾向,后者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 因此,宏观财政政策的具体目的,就是通过政府增减 税收和支出,或者是刺激消费与投资,从而使总需求
23
内在稳定器的这种自发调节 作用有望缓解经济的过热或者过 冷,但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力度是 有限的。所以在关键时期还是要 靠财政货币政策的干预,自动稳 定器只能起到配套作用。
24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五)财政预算 (1)保证财政收支本身平衡——均衡财政 1.原则 (2)经济稳定和充分就业——职能财政
20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含义: 2.政策手段(工具):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 3.图示: 4.政策效果:
21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四)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 1.含义:能够起到自动调节经济、有助于经济稳定的 政府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主要包括:…… 2.内容:
第十二章
宏观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政策习题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一、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经济增长;C、国际收支平衡;D、以上都是;2、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
A、需求管理;B、供给管理;C、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D、以上都不是;3、根据需求管理的原理,应该抑制总需求的条件是()。
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B、总需求等于总供给;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D、以上都是;4、在以下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
A、收入政策;B、人力政策;C、货币政策;D、指数化政策;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政府购买;B、政府公共工程支出;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投资;6、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10000美元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2000美元;B、8000美元;C、20000美元;D、50000美元;7、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买有价证券的直接目的是()。
A、调节债券价格;B、调节利率;C、调节货币供给量;D、调节总需求;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B、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C、提高准备率;D、提高利率;9、在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A、工资-物价冻结;B、工资与物价指导线;C、税收刺激计划;D、改善劳动力市场;10、紧缩性货币政策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C、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D、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二、判断题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内在稳定器可以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
()5、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综合知识:第10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综合知识:第10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0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0.1 通货膨胀概述§10.1.1 通货膨胀的定义1.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纸币流通。
其次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2.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
现代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认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起因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超过了生产的需要……"。
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认是,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的导致物价上涨。
萨缪尔森认是,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
3.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的定义:因流通中注入货币过多而造成货币贬值以及总的物价水平不同形式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0.1.2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是不同的类型:1. 按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划分是:(1)温和的通货膨胀,又称爬行的通货膨胀或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或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
(3)跑马式的通货膨胀,也称快步小跑式通货膨胀。
2. 按表现形式不同划分是:(1)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压制型通货膨胀或被遏制的通货膨胀。
(2)公开的通货膨胀,又称开放式的通货膨胀。
3. 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不同划分是:(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4)混合型通货膨胀。
(5)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6)国际传播型通货膨胀。
§10.1.3 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衡量的。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是:当期通货膨胀率=(当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100% 价格水平高低则是通过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世界上较是流行的价格指数有以下三种:1.消费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2.批发物价指数(WPI,wholesale price index)3.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减指数(GNP deflator)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使用最普遍的是消费物价指数。
金融学教程课件 第十章 宏观经济问题
• 货币政策分为紧缩型和扩张型两种类型。
收入分配政策
• 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 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人总量及结 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 原则。 •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 工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 节,一方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 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 持在合理的幅度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降低工资水平,在 通货紧缩情况下则提高工资水平。
(1)涵盖领域广泛。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范围除了通 常的宏观经济领域外,还涵盖了企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 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医疗体制的改革、教育问题、房地 产价格、过剩产能产业的整合,等等。 (2)政策工具多样。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 还采用了许多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产业政策。 (3)宏观调控频繁。转轨以来,大幅度的宏观调控已进行 了6次。在2003年以来的第六次调控中,还出现了在一轮 调控中的“多次调控”现象。 (4)调控力度适度。既有改革初期行政命令式的“一刀切” 以及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势调控,又有针对局部经济 过热所采取的“微调”。
• 将宏观调控置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可 以看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又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中国的宏观调控从一开始就缺乏成熟的理
论指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宏观调控的每一步都 伴随着改革实践的进程,同样带有明显的探索性质,因为 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2)过渡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过 渡性,而宏观调控从传统体制下的计划管理过渡到开始运 用短期的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再到形成适合中国国情 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样具有过渡的性质。 (3)综合性。无论是从宏观调控的目标、政策工具的运 用上看,还是从宏观调控的影响上看,中国的宏观调控都 体现出综合的特点,对宏观经济运行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4)创新性。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做 法,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内涵、政策工具的运用、调控手 段的选择以及调控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宏观经济-第十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答案版)
第十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AE-NI模型)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此时社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2.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的比率。
3.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人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6.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人中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储蓄增量。
8.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0.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1.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12.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3.凯恩斯定律是指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观点,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15.凯恩斯认为,在微观层次上,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是好的;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储蓄增加,消费减少,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产量、就业的增加,是不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二、单项选择题1.引致消费取决于()。
CA.自发消费B.边际消费倾向C.收人和边际消费倾向D.收人2.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B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边际消费倾向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第10章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二、税收对国民产出的影响
(一)税收乘数与财政支出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给国民收入带来的
倍数效应,其公式Kg=1÷(1-b)。从公式上看,这两种 效应都是正相关效应,支出的增长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
税收乘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应结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来分析。只有把 税收乘数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政府收支行为对国 民收入的综合影响。通过政府的一收一支和国民收入的一减一增,这 样就维持了国民收入的总量平衡,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3、可能产生拖累效应,阻 碍经济复苏。
相机抉 择机制
需要政府根 据经济情况 选择适当的 经济政策并
执行
效果较大 认识时滞, 1、需要政府对经济运行情 决策时滞 况作出清晰而准确地判断。
2、实施过程中易受阻力而 错过适当的时机得以执行。
3、必须社会公众认识到政 策的稳定性,否则降低预期
效果。
2023/4/1
第三节 税收与收入分配
一、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课后阅读,自行掌握。
二、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税收种类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 直接税,难以转嫁,直接调节可支配收入。累进所得税 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商品税
间接税,较为隐蔽,容易转嫁和接受,降低纳税人的货币实际 购买力来发挥调节作用。对消费者课税,一定程度上鼓励储蓄 的作用。
2023/4/1
(三)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 中国的现实分析
•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两种观点:
• 1、我国宏观税负水平过高,财政困难主要来自于纳税人 缺乏监督所导致的浪费。
• 2、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与西方国家相比甚至可以 说偏低,偏低的宏观税负将导致财政开支困难。
宏观经济学第10章投资函数
10.1.2风险与投资
• 投资需求还与企业对投资的风险考虑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投资 是现在的事,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的结果究竟如何,总有不确 定性。人们对未来的结局会有一个预测,企业正是根据这种预测 进行投资决策的。然而,即使是最精明的企业家,也不可能完全 准确无误地预测到将来的结果,因此,投资总有风险,并且高的 投资收益往往伴随着高的投资风险。如果收益不足以补偿风险可 能带来的损失,企业就不愿意投资。这里的所谓风险,包括未来 的市场走势,产品价格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动,实际利率的变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2.产品成本
• 投资的预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投资项目所涉及的产品的 生产成本,尤其是劳动者的工资成本,因为工资成本是其中最重 要的构成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工资成本上升会降低企业利 润,减少投资预期收益,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项 目而言,工资成本上升显然会降低投资需求。然而,对于那些可 以用机器设备代替劳动力的投资项目,工资上升意味着多用设备 比多用劳动力更有利可图。这样,工资上升又等于投资的预期收 益增加,从而会增加投资需求。 • 可见,工资成本的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多数 情况来看,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企业会越来越多地考虑采用的 新机器设备,从而使投资需求增加,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投资需求 会随工资的上升而上升,理由也在这里。
西方经济学考研(宏观)第10章
第10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0.1 难点重点归纳西方宏观经济学是由三个理论发展而来的,具体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
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货币主义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货币数量论,它是关于货币数量变化决定价格水平变化的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①传统货币数量论包括费雪方程(即交易方程:P y =MV 和MV=PT ,后一种形式已经不太流行)和剑桥方程(即庇古的M=k Y=k P y ),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数量关系,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二者成正向关系。
它们被认为是早已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达形式。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交易方程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则强调对货币的需求方面。
凯恩斯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方程:,)()(),(21r L y L r y L PM +== 式中L 为对货币的总需求;1L 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 2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r 为利息率;P 为价格水平;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庇古的思想观点。
但是它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②弗里德曼根据自己的方程建立了新货币数量论,他强调新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差别在于,传统货币数量论把货币流通速度V (或者k1)当作一个由制度决定的常数,而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轻微的变化。
(2)自然率假说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件第10章 第三种宏观政策之宏观审慎监管
三、一个研究宏观审慎工具的一般均衡框架 (一)基本假定 作者信息: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六个主体:三类家 庭、两类金融机构和一个被动的中央 银行
ASPIRATION
elit maecenas porttitor congue massa
(二)一般结果
作者信息:
随着银行间的违约,存在三种可能的溢出效应。 第一,银行的损失使它减少对家庭的贷款。 第二,银行间市场的违约给银行留下了违约导致的抵 押品。 第三,在银行间市场违约之后,银行为了偿付存款不 得不销售其他资产。
二、高质量资本
作者信息: 传统来说,监管者给予最多关注的资本比率是层级1总资本与风险加权
资本之比。除了普通股之外,层级1总资本包括优先股。这意味着,股票和 优先股在满足资本要求时采取相同方式。从微观审视的观点来看,这完全没 有问题。如果唯一关注的是避免银行破坏导致的存款保险人的损失,普通股 和优先股都在优先级上比存款保险人级别低,将会提供所需要的损失保护。
失的缓冲。这些缓冲在房价下降中保护了长期的存款持有人。 ✓ 第二,在资本要求提高之后,存在银行在初始时期对提供贷款数量的一个内生性
反应。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一、时变资本要求
作者信息:
如果社会计划者的福利函数加权了: (1)保护存款保险基金的微观审慎目标 (2)在危机时期维持信用创造的宏观审慎目标 关注了上述两个目标的计划者需要更愿意容忍 在坏的时期更高的银行破坏的可能性,这时银 行资本稀缺,信用供给变紧。
总的来说,这个框架的复杂性有几个好处: 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方式来研究不同经济当事人之
间的各种联系。 提供了一个模型化的方法来思考信贷紧缩和或现销
售的效果。 这个框架允许引入能够减少金融系统问题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
宏观经济学第⼗章习题及答案word精品第⼗单元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3.货币主义;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单项选择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a ?投资恒等于储蓄;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a ?市场机制能否⾃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b. 市场机制能否⾃动合理配置资源;c.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d.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我矫正机制、能够⾃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做()。
a.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主乂;c.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强调市场经济不能⾃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 ?奥肯定律;b .蒙代尔定律;c .萨伊定律;d .李嘉图等价定理。
6. 在欧⽂?费雪的交易⽅程与剑桥⽅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a?实际收⼊;b.名义收⼊;c. ⼀般价格⽔平;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a. 仅仅影响价格⽔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平和实际收⼊;c .仅仅影响实际收⼊;d ?对价格⽔平和实际收⼊没有任何影响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a.在短期,会影响价格⽔平与实际收⼊;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平与实际收⼊;c ?在短期仅仅影响⼀般价格⽔平;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a ?相当易变;b .短期内⽐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c ?相当稳定;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第10章 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_宏观经济学(第4版)_黄亚钧
• 浮动汇率制度下,允许名义汇率按照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自由波动。
– 固定汇率一度曾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20世纪70年代初, 布雷顿体系宣告崩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也随之结束。目前,大 多数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原先 实行的也是固定汇率制,后来在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中被迫放弃 了固定汇率制。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1994 年开始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外汇体制改革的力度,汇率浮动的幅 度进一步扩大。
图中IS曲线由IS1左移到IS2。利率上升同时又会使得维持货币市场均 衡的产出水平上升,这意味着LM曲线的右移,于是LM曲线由LM1右 移至LM2。这样,本国风险的增加,将会导致产出的增加(由Y1升到 Y2)和名义汇率的下降(由e1降至e2)。这是因为,尽管利率上升使 投资下降,但名义汇率大幅度贬值使出口大大增加,不仅抵消了利
完全不同的。 e
LM1
LM2
e*
IS2
IS1
0
Y1
Y2
Y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
(二)货币政策
• 假设中央银行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那么中央
银行将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在政府债券市场上抛出债
券,回收货币。然而这一紧缩货币的行为将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
使名义汇率面临上升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中央银行不
LAS P
P1
P2
SAS1 SAS2
AD 0
宏观经济学(简)
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 存款准备金
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之用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准备金 = 商业银行手中的通货 + 存入央行的部分
法定准备金率(Legal Reserve Ratio) 央行所规定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 超额准备金 超过法定准备金数额的那部分准备金
银行弥补准备金的措施:一、向货币市场出售其二级储备中的一些债券;二、向央行借 准备金贷款;三、在同业资金拆放市场上从其他银行借得准备金
补充概念: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那个时期(当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 = 名义GDP / GDP价格指数 * 100%
•13
进一步认识GDP
– 应从消费而非生产角度来衡量
纯经济福利=GDP+自给性产品+闲瑕价值-无贡献项目价 值(如军火)-负作用项目价值(如污染)
– 应考虑环境的因素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 环境损害的支出+资源环境恢复费用的支出+由于优化利用 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补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将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实际人 均GDP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9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体系
•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供给管理:管理AS
Ø 背景: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Ø 工具:
ü 收入政策:控制工资与物价 ü 人力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ü 经济增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 6
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机制 (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凯恩斯主义极端与古典极端
(3)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
ü 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消费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分期付款的条件,如规定 应付现款的最低期限与付清货款的最高期限。这一措施的目的是调节信贷在 消费信贷和其他用处之间的分配,并鼓励或限制消费。
宏观经济学
13
(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1. 2. 3. 4. 财政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的效应 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u 二次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新时期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官方经济学” 目标:充分就业与经济繁荣 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 案例:1944年英国《就业政策白皮书》/1946年美国《就业法》 理论依据:自由放任思想复兴,凯恩斯主义失宠 目标:四个 特征:经济政策自由化与多样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并存 典型:1978年美国《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
(2)证券信贷控制
ü 又叫垫头规定,指在购买有价证券时必须支付的最低现金比率,余下差额由 经纪人或银行贷款垫付。这项措施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活动,使之不致于影 响信用的一般条件,并影响货币供给量。具体作法是:在经济萧条时降低垫 头规定,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在经济膨胀时提高垫头规 定,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宏观经济学
9
u 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u “内在稳定器”
Ø 由于财政制度某些内在的特点,其自身也会自动产生一种弱化经 济波动或者有益于经济稳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财政政策内在 稳定器作用。具体来说,具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制度包括:
ü 第一,个人所得税与公司的所得税; ü 第二,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 ü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宏观经济学
14
1. 财政政策的效应
u 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指政府收支的变化使IS曲线变动对收 入变动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IS、LM曲线弹性的大小不同而有所区别。
u 挤出效应:
Ø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 Ø 一般认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在小于充分就业 的条件下,挤出效应是不完全的。具体说,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 ü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 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ü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 • K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ü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的大小。 • h越小,挤出效应越大; ü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 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挤出效应越大。
(三)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1.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Ø 第一,不同的政策会遭到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反对。
ü 例如,增税会遭到整个社会普遍的反对;减少政府购买会遭到强有力的垄断 资本家的反对;削减转移支付会遭到一般平民及其同情者的反对;增加公共 工程投资因为有可能与民争利而遭到没些集团的反对。
u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工具主要是:
(1)公开市场业务 (2)调整再贴现率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宏观经济学
12
u 一些次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道义上的劝告
ü 这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通过口头或书面谈话或声明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在放款、 投资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给以指导或告诫,以取得商行银行的配合。这种措 施虽不具有法律或行政的强制性,但通常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约束作用。
Ø 第二,有些政策执行起来比容易,但又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ü 例如,减税一般不会引起公众的反对,但在萧条时期人们不一定会把减税所 增加的收入用于增加支出。
Ø 第三,任何财政政策都有一个“时滞”问题。
ü 因为任何一项措施从提出方案、议会讨论、总统批准到贯彻实施,都有一个 过程,在短时期内很难见效。然而在这一段时期内,经济形势有可能发生意 想不到的变化。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主讲: 仲崇高
Copyright © 仲崇高
一.政策目标与工具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
2
一. 政策目标与工具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2. 政策目标 3. 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学
3
1.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
u 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前夕:试验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Ø 理论依据:《通论》 Ø 目标:摆脱危机 Ø 最成功的例子:罗斯福新政(new deal)
宏观经济学 15
IS斜率不同下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
r IS1 r1
r0
LM E1 r1 r0 Y
r IS0
IS1 E0 E1
IS0 E0
LM
0
Y0
Y1
0
Y0
Y1
Y
政策效果小
政策效果大
图10-1 财政政策效果1
LM斜率不同下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
r IS1 r1 r0 0 IS0 E0 Y E1 r1 r0 0 LM IS0 E0 r IS1 E1 LM
宏观经济学
10
2. 货币政策机制
u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 利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总需求的行为。 u 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总需求,这是因为:
(1)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需求,利率下降会降低投资者贷款所付 的利息,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刺激投资者增加投 资; (2)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需求,利率的下降会鼓励人们更多地消 费,减少储蓄; (3)利率的变动还会影响国外需求,如果降低利率,会促使外国短 期资本流出,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外在供给减少,外汇汇率上 升,本币汇率下浮,这有利于促进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可 见,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总需求的反方向的变化。
ü 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经济萧条,扩大社会就业量。它可以 通过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来实行,也可以通过减税的办法来实行,还可 以“双管齐下”。这些政策的实施既可以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也可以 间接扩大私人消费和投资。
Ø 第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ü 这种政策的目标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它可以 通过减少政府购买支出或增加税收、或“双管齐下”的办法来实行。这 种政策的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减轻通货膨胀 的压力。
u 70年代初~1992年:第三阶段
u 1993年~2000年:凯恩斯主义“疑似”复兴
宏观经济学
4
2. 政策目标
u 充分就业 u 物价稳定
Ø 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u 经济增长持续、均衡 u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
5
3. 政策工具
u 需求管理:管理AD
Ø Ø Ø Ø 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AD不足 代表:凯恩斯 目标: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 工具:财政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
26
Ø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 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ü 如果这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 济繁荣时期,央行为抑制通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 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 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越 快,公众越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快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 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于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 央行把货币供给减少,也无法使通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当经济衰 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有 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销。总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是货 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就是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 量与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 不会变动。
Y0 Y1 政策效果小
Y0
Y1
Y
政策效果大
图10-2 财政政策效果2
2. 货币政策的效应
u 从IS-LM模型来看,货币政策的效应是指货币供给量变动 使LM曲线移动对于收入变化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的 大小同样与IS、LM曲线的弹性有关。
宏观经济学
18
IS斜率不同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
r IS r1 r0 E0 E1 r1 r0 LM0 LM1 IS E0 r LM0 LM1 E1
宏观经济学
21
r
IS垂直、LM水平
IS0 IS1 LM0 LM1
凯恩斯主义极端
r0 0
Y0 Y1
图10-5 凯恩斯主义1
Y
LM水平
r LM0 IS0 IS1 r0 0
图10-6 凯恩斯主义2
r LM1 r0 r1 Y 0
IS垂直
IS LM0 LM1
Y0
图10-7 凯恩斯主义3
Y
4. 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三)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宏观经济学
7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机制
1. 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内在稳定器作用 2. 货币政策机制
宏观经济学
8
1. 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内在稳定器作用
u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 国民收入的政策,它包括:
Ø 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
11
u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
Ø 经济萧条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 求的增长,因为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容易。 Ø 反之,经济膨胀时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 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 利率也随之提高。换言之,货币政策的使用原则也是逆经济风向 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