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31106
15.宏观第十五章 思考题答案详解
第十五章思考题A、B、C详解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A 抑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应该控制货币供应量,同时要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2、C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3、B 充分就业是当经济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失业4、C可以消除的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5、通货膨胀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
6、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是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
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例如,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也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其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的快得话,则企业的收入将比它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得快。
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情况来说明,这里只说明两种主要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
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
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
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
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由于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
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惟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显然,他就受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
这里讲的是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汇率 汇率制度 外汇市场 净出口 资本净流出 BP 曲线 内外均衡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本币贬值(升值) IS LM BP --模型答:略。
二、思考题1.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国外货币为标准,用本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固定单位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同直接标价法相反,它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用外国货币的数量来表示固定单位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两者的联系在于:其实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从实质上是相通的,是一块硬币的两面。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采取间接标价法的主要是美国和英国。
由于两种标价法的外汇牌价互为倒数,所以货币的贬值和升值在两种标价法下也意味着相反的变化趋势,直接标价法的牌价上升,说明本币贬值,外币升值;而间接标价法下的牌价上升,说明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同样是牌价的上升,但两种标价法下的含义完全相反。
2.怎样理解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是同一硬币的不同侧面?答: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一般用NX 表示。
资本净流出是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的差额()S I -。
资本净流出和净出口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关系分析如下:由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 C I G NX =+++,可以得到:Y C G I NX --=+。
同时,S Y C G =--,因此,S I NX =+,即S I NX -=。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稳定化政策)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第5篇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第15章稳定化政策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inside and outside lags)答:内在时滞是经济冲击与对这种冲击作出反应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
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决策者需要时间,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然后实施适当的政策。
外在时滞是政策行动与其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
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和就业。
内在时滞是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核心问题,这种情况在美国特别明显。
在美国,支出或税收变动需要总统和参众两院的批准。
缓慢而烦琐的立法过程往往引起延误,这使财政政策成为稳定经济的一种不准确的工具。
在像英国这样的议会制国家,内在时滞较短,因为在那里执政党往往可以更迅速地实施政策改变。
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比财政政策短得多,因为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决定并实施政策变动,但货币政策有相当长的外在时滞。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从而改变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来发生作用。
但是,许多企业提前很长时间作出投资计划。
因此,人们认为在货币政策作出变动6个月之后才会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很长。
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答:自动稳定器是指在对税收和财政支出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1)自动调整的税收。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所得税一般是实行累进税率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习题册(第五版)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教研室2011年2月目录第十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十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9)第十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7)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24)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31)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7)第十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43)第十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9)参考答案 (51)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单项选择题(在题前括号中填写答案)()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2.当煤炭有多种用途时,作为最终产品的是A、家庭用于做饭和取暖B、餐厅用于做饭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D、化工厂作为原料()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全对()4.下列那一项计入GDP?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十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5.在由家庭,企业,政府、国外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Σ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6.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7.下列工程中,不属于政府购买的是A、地方政府办学校的支出B、政府购买一批军火C、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笔住房补贴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工资()8.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一笔资金的使用,下列哪一项可以被视为投资:A. 购买公司股票B.存入国外银行C. 购买企业债券D. 以上都不对()9.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10.中国的资本品存量2008年年初约为80万亿元,本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可达12万亿元,资本消耗是8万亿元,则中国2008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20万亿元和8亿元B、20万亿元和4万亿元C、12万亿元和4万亿元D、12万亿元和8万亿元()11.如果本国居民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大于零,则有A. GNP=GDPB. GNP=NIC. GNP>GDPD. GDP>GNP()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对项有影响A、GDPB、NDPC、NID、PI()13.下列各命题中,正确的是A、NDP+企业间接税=GDPB、NDP-资本折旧=GDPC、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D、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14.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美元,个人储蓄为4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A、500 美元B、480美元C、470 美元D、400美元()15.已知: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资本折旧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为1.5亿元,出口为2亿元,进口为1.8亿元,则A、GDP=7.7亿元B、GDP=8.7亿元C、NDP=8.7亿元D、NDP=6.7亿元()16.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别是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17. 属于转移支付的是A、退伍军人的津贴B、退休人员的退休金C、贫困家庭补贴D、以上答案都对()18. 下列第项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C、红利D、养老金()19.忽略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下列投资—储蓄恒等式中不正确的是:A. 两部门经济:I=SB. 三部门经济:I=S+(T-G)C. 四部门经济:I=S+(T-G)+(X-M)D. 四部门经济:I=S+(T-G)+(M-X)()20.今年的名义GDP比去年的名义GDP高,说明A. 今年的物价水平比去年高B. 今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比去年多C. 今年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都比去年高D. 以上说法都有可能二、判断题(在题前括号中填写答案,正确写T,错误写F)()1.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运用个量分析方法.()2. 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问题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中的总体现象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物资供求关系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即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问题2:GDP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方法有哪些?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可以通过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计算。
•产出法:根据产品的产出量和售价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产业增加值、商品增值税和净关税三个部分。
产业增加值是国内企业生产商品和服务所增加的价值,商品增值税是销售商品过程中增加的税费,净关税是进口商品关税减去出口商品的关税。
•收入法:根据国民收入的构成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因素。
•支出法:通过对整体需求的衡量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问题3: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有哪些影响因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影响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过高导致价格上涨。
当居民收入增加,需求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的上升,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将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货币发行过多:当国家通过货币发行扩大经济增长,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货币供应过剩,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4.供给不足:当出现自然灾害、生产能力下降或政策限制等因素,会导致供给不足,进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问题4:什么是经济增长?有哪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的扩大。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课后答案(宏观部分).docx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己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补•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o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叩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岀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o如杲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宏观经济答案.doc
宏观经济答案宏观经济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
2. D3.B解析: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D解析:可以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GDPo5.C解析:按照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 C + I + G+(X-M)6.A解析:用支出法核算GDP,在实际生活中,对最终产品的购买(或需求)包括四个部分:居民的消费、企业的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类。
7. C8. B9.B解析:GDP是与所谓国土原则联系在一起的,GNP是与所谓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10. A11.D解析:不能简单地以为GDP增长,证券市场就将伴之以上升的走势,实际上有时恰恰相反,关键是看GDP的变动是否将导致各种经济因素(或经济条件)的恶化。
12.A解析:证券市场一般提前对GDP的变动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它是反映预期的GDP变动。
13.B解析: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14. C15.A解析: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仙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
16.B解析: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它就是自然失业率。
17.A解析:就业率:1—失业率;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它就是自然失业率;与潜在就业量相对应的状态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潜在就业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18.B解析:GDP缺口:(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19.B解析: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 则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3%… C和D均错误。
20. B 21. D22.D解析: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一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几类。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参考答案】名义汇率是两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相对价格,即一种货币能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量,用e 表示。
名义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国外货币的价格,另一种是间接标价法,用国外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
实际汇率是用两国(或地区)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加以调整后的汇率,用ε表示。
与名义汇率相比,实际汇率更能说明一国(或地区)货币的真实购买力。
如果本国产品的价格用本币表示为P ,某一国外产品的价格用外币表示为f P ,国内居民持有本国货币要购买国外商品,在国外生产商只接受外币来交换其商品的条件下,本国居民应该先用本币以名义汇率e 购买该外币,然后用该外币以f P 的价格购买国外产品,这样,一单位国外商品用本币单位数量来表示就等于f eP 。
由此可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fP e P ε=。
2.实际汇率与净出口关系如何表达?【参考答案】实际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一国的净出口。
一般来说,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是一国的国民收入、进出口的商品相对价格、关税、进出口商品量限额等因素。
由于实际汇率是本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国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
对于进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国外商品和服务就变得相对便宜,故进口正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
对于出口来说,如果本币升值,本国出口商品会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抑制了出口,故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汇率变动。
由于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从总体上来看,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本币升值。
用图形表示:3.在固定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在固定汇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固定水平。
以下我们用图形具体分析固定汇率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15章习题答案
(2)若政府支出从 亿增到 亿时,对 1) 2)而 若政府支出从50亿增到 亿时, 若政府支出从 亿增到80亿时 而 曲线都会发生变化. 言,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 曲线都会发生变化 1) :由y=c+ i+ g,IS曲线为 曲线为y=40 + 0.8 (y -t) + , 曲线为 140 – 10r + 80 =40 + 0.8 (y - 50) + 140 – 10r + 80,得新 曲线 = 1100 – 50r,与LM曲线 曲线y ,得新IS曲线 , 曲线 联立得方程组 y= 1100 – 50r y=500 + 25r 该方程组均衡利率r=8,均衡收入 该方程组均衡利率 ,均衡收入y=700, , 同理求 2):y=c + i+g = 40 + 0.8 ( y -50) + 110 – : 5r + 80 整理得新 曲线 =950 – 25r,与LM 整理得新IS曲线 曲线y , 曲线y=500 + 25r联立得均衡利率 联立得均衡利率r=9,均衡 曲线 联立得均衡利率 , 收入y=725。 收入 。
7、答:( )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 、 :(1) 和
y=c+i+g得IS曲线:y=90+0.8(y—50)+140— 得 曲线: 曲线 5r+50=240+0.8y—5r, , 整理得: 整理得:y=1200—25r 曲线0.2y=200,即: 由L=0.2y,ms=200和L=ms得LM曲线 , 和 得 曲线 即 y=1000 说明 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 均衡收 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均衡收 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 入 y=1000,联立 联立(1)(2)式得: 1000 = 1200 – 25r 式得: 联立 式得 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 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 i=140 – 5r = 140 – 5×8 =100 × (2)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增 致IS曲线移动,由 其他条件不变, 曲线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 政府支出增20致 曲线移动 y=c+i+g得新 曲线:y=c+i+g=90+0.8(y—50)+140— 得新IS曲线 得新 曲线: 5r+70=260+0.8y—5r, , 即:y=1300—25r 曲线y=1000联立解得:y=1000,r=12, 联立解得: 与LM曲线 曲线 联立解得 , , 代入投资函数: 代入投资函数:i=140—5r=80,均衡收仍为 ,均衡收仍为y=1000
宏观经济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课后习题答案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和总体经济变量的学科,它涉及到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
以下是一些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的答案,供参考:问题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答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问题2:通货膨胀是什么?答案: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购买力下降,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衡量。
问题3:什么是失业率?答案: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愿意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问题4:经济增长率如何计算?答案:经济增长率通常通过计算两个时期GDP的百分比变化来确定。
公式为:经济增长率 = [(GDPt - GDPt-1) / GDPt-1] * 100%,其中GDPt是当前时期的GDP,GDPt-1是前一时期的GDP。
问题5:什么是财政政策?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府支出和其他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它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问题6: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实现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问题7:什么是经济周期?答案: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经历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的循环过程。
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波动性。
问题8:什么是货币乘数?答案:货币乘数是指银行系统在存款准备金率约束下,将初始存款放大为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它反映了银行信贷创造过程的放大效应。
问题9:什么是贸易平衡?答案:贸易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
如果出口大于进口,称为贸易顺差;如果进口大于出口,称为贸易逆差。
问题10:什么是资本流动?答案:资本流动是指资金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
15章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第五版)答案
(1)试求图(a)和图(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即从150亿美元增加到 17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做一条曲线,并求图(a) 和(b)中IS曲线与这条曲线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那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
更多些,为什么?
9.解答: (1)LM曲线为y=750亿美元 + 20r。 当IS曲线为y=1250亿美元 – 30r时,均衡收入 和利率得: 750+20r=1100–15r 解得:r = 10 , y =950; 当IS曲线为y=1100亿美元 – 15r时, 均衡收入 和利率得: 750+20r=1100–15r , 解得:r = 10 , y =950.
(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 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 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 挤私人投资的问题。 (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 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 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 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 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 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 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投资 i=150(美元)
8.解答: 当政府支出增加到120美元时, y=60+0.8(y-100) +150+120 整理得新的IS曲线为:y=1250(美元) ——垂直 LM曲线为:y=1000+50r(没变)
y 1250 (美元) y 1250 解: 得均衡 y 1000 50r r 5(% )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课后答案(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选择题玞 .`鶝乴----------(1)C(2)C(3)A(4)D(5)C2.答:(1)情况<1>LM曲线:y=500+25r IS曲线:y=950-50r解得:r=6 y=650 i =140-10r=80情况<2>LM曲线:y=500+25r IS曲线:y=800-25r解得:r=6 y=650 i =110-5r=80(2)情况<1>求IS曲线:I+(G+△G)=S+T(140-10r)+(50+30)= -40+(1-0.8)(y-50)+50所以:y=1100-50rG增加,LM不变,LM仍为:y=500+25rIS曲线为:y=1100-50r解得:r=8 y=700情况<2>类似地求得:IS曲线:y=950-25rLM曲线:y=500+25r解得:r=9 y=725(3)因为情况<1>的投资利率乘数为10,情况<2>中为5,故:当△G使r上升时,情况<1>中,△i =(140-80)-(140-60)= -20情况<2>中,△i =(110-45)-(110-30)= -15由于KG=5,求挤出效应:情况<1>中,-20×5= -100情况<2>中,-15×5= -75可以求得无挤出效应时:△y=30×5= 150所以:情况<1>中,△y=150-100=50情况<2>中,△y=150-75= 75故:情况<1>中,y=650+50=700情况<2>中,y=650+75=7253.答案:(1)L=M 0.2Y=200Y=1000(LM方程)I+g=s+ t得140-5r+50=Yd-90-0.8Yd+508皠??p得Y=1150-25r(IS方程)IS=LM得Y=1000,r=8 代入I=140-5r=140-5×8得I=1000#嚭濝鬘?(2)当g=70美元得出Y=1300-25r(IS方程)IS=LM得Y=1000r=12 代入I=140-5r=140-5*12=80得I=80晳楬l@7NVB(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LM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h)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西方经济学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精]
2010年财政政策
今年安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9927亿元,重点支持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支持保障性住房的 建设,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支持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 结构调整。
今年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 居民消费。首先是要巩固完善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 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成果。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 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减按 7.5%征收车辆购置税。另外,继续落实各项税费减 免政策,清理到期的减免税费政策。
中小金融机构不调整 13.50%
2010年1月12日
大型金融机构 15.50%
16.00%
中小金融机构不调整 13.50%
存款准备金率25日再度上调 冻结资金逾3000亿
财政部:2010年财政政策--谢旭人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环境总体好于 去年,但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 稳固。所以,我们还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 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要继续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根据正确处理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 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这三者的关系,既保 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 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 效性、可持续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一年来,由于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这 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得以保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今年宏观调控定下基调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如果扩张性政策继续用力过猛,可能会引发投 资过快和通货膨胀;但刺激政策的过早退出,又会 引发经济的二次探底。因此,在财政政策方面,分 析人士认为,扩张方向不会变化,但是支出结构将 会优化,对于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会加大投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01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7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37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46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52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60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宏观经济政策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 D 2.A 3.B 4. B 5. D 6.C 7.B 8. A 9. B 10.C 11.D 12.C 13.C 14.A 15.A 16.A 17.C 18.A 19.B 20.D 21.C 22.D 23.A 24.C 25.C 26.C 27.A 28.A 29.D 30.B 31.B 32.B 33C 34.C 35.B 36.D 37.C 38.D 39.D 40.A 41.D 42.C 43.B 44.D 45.A 46.B 47.A 48.C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 3.ACE 4.BD 5.ACE 6.AD 7.BD五、论述题1.何为自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答:自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这种功能来自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
一些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具有某些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稳定,能缓和经济波动,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
财政制度的这种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由下列情况来体现并发挥作用。
首先,是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自动改变的税收。
收入水平上升时,就业人数增多,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自动上升。
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人进入了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人上升的幅度。
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的这种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业人数减少,收入减少,政府税收自动下降。
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低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
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的这种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衰退。
总之,税收在通货膨胀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这种自动伸缩性被认为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
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失业救济金和其它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题计算) 解答:(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12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 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2.78%.(5)GDP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以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 450/1 450=100%,1999年GDP折算指数=1 850/1 525=121.3%。
13答:(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美元)。
微观经济学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 C2. C3. A4. D5. C6.解:(1)由于IS曲线为y=950-50r,LM曲线为y=500+25r,联立求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为:y=650,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为:i=80.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求2):由IS曲线y=800-25r和LM曲线y=500+25r联立求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r=650,将r=6代入投资函数得投资i=80(2)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对于1)和2)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看1),由y=c+i+g, IS曲线为:y=40+0.8(y-t)+140-10r+80=40+0.8(y-50)+140-10r+80,整理得IS曲线为:y=1100-50r,与LM曲线y=500+25r联立方程组,解得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y=700;同理可用同样的方法求得2)的IS曲线为y=950-25r, 与LM曲线y=500+25r联立方程组,解得均衡利率为:r=9,均衡收入y=725;(3) 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
(略)7.解:(1)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y=90+0.8(y-50)+ 140-5r+50,化简整理得:y=1200-25r (1)由L=0.2y,m s=200和L=m s可知LM曲线为:0.2y=200,整理得y=1000,(2)由此可知,LM曲线位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的国民收入y=1000,联立(1)和(2),可得1000=1200-5r,r=8,代入投资函数:i=140-5r=140-5*8=100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g增加20亿美元,会使IS曲线发生移动,同时由y=c+i+g 可得新的IS曲线为:y=90+0.8(y-50)+ 140-5r+70=1300-25r.与LM曲线为y=1000联立得:1300-25r=1000由此得出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12=80而均衡收入仍为:y=1000.(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的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可以看出,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 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与(1 )同理得IS方程:y = 1250亿美元 与LM方程联立求解,得:r = 5,i = 150亿美元 (4)不存在“挤出效应”。原因是:投资量为一常数 ,即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故虽然政府支出增加 使利率上升,但对投资毫无影响。 (5)如下图所示,当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后,IS曲 线右移至IS1,由于d=0,故IS曲线垂直于横轴,IS曲 线右移的幅度即为收入增加的幅度。 易知 y 1 g= 1 20=100 亿美元
r IS0 5LM 3 O y IS1
1-
1 0.8
1150
1250
9、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 亿美元 + 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 150亿美元),但图(a)的IS为y=1250亿美元 - 30r ,图(b)的IS为y=1100亿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即从150亿美元增加到 17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曲线, 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相交所得均 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 降更多些,为什么?
r LM 8E LM′
0
4E′ IS 1000 1100
y
(3)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即 Δ y=1/k·Δ m=100亿美元。原因是货币需求函数采取 了古典形式,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 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 变总需求构成,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 ?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10、假定某两个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250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 - 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 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 – 8.75r时,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 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时图形 (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 变化说明什么?
(3)此时存在“挤出效应”,且Δ g =Δ i =20亿美元 ,政府支出的增加挤出了等量的投资。原因是此时货 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财政政策乘数亦为零,政府 支出扩大并不能带来收入的增加。 (4)图示如下图。图中,政府购买的扩大使IS曲线右 移至IS1,均衡点由E0上移至E1,均衡收入未变,均衡 利率大幅度上升。
7、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 c=90亿美元 + 0.8yd,t=50亿美元, i=140亿美元 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润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润 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6、假设LM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 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 美元+0.8y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 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 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d,投资 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 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 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 为什么情况1)和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13、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 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 有什么区别?
答:如图,政府削减税收,将使图中IS曲线右移至
IS′的位置上,若保持货币存量不变,LM曲线不变, 新的均衡点位置E1,与E0相比,利率提高了(从r0到r1) ,收入增加了(从y0到y1)。容易看出,由于“挤出效 应”的存在,收入的增加量并未达到最大可能的y2水 平。这是(2)的情况。 但若像(1)中所说,政府用适应性货币政策,即增 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以保持利率不变,则挤出效应会 被抵消,收入增加量将等于税收乘数乘以减少的税收 量。图中,适应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的位 置,均衡点E2与E0有相同的利率,但此时收入水平为 y2,收入的增加量y2-y0恰好等于IS曲线和LM曲线右移 的幅度。
解:(1)由m=150,L=0.20y-4r,根据L=M,易得LM的方 程:y=750+20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 r=10,y=950亿美元 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 0.25-8.7r时,同理 易得LM′的方程y=600+35r 解上式与IS方程联立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与收入水平 r=10, y=950亿美元 以上两种情况的结果可由图16-4表示:
r IS 10 8 E LM LM″
r IS 10 114/13 E E′ LM′ LM″
0
950 1010 图16-4(a)
y
0
950 987 y 图16-4(b)
(2)当货币供给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时,由 0.20y-4r=170,得(a)中新的LM曲线的方程为: y=850+20r 类似地可求出(b)中新LM曲线的方程为:y=680+35r 不难求出(a)和(b)中新均衡点对应的收入和利率: (a)r=8,y=1010;(b) r=8.8,y=986.9 以上的变化如图所示。容易看出,货币供给增加后,( a)中收入的增加量比(b)中的大,(a)中利率下 降的幅度也比(b)中的大。这是因为(a)中 k/h=1/20,而(b)中k/h=1/35,即(a)中LM曲线更陡 峭,所以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又由于(a)中的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h=4<8.75),故货币量增加就 使利率下降较多。
r IS 10
LM LM′ E 8E′
r IS 10 50/7
LM LM′ E E′ 950 993 y 图16-3(b)
0
950 1010 图16-3(a)
y
0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由L=M的 条件易得LM′的方程:y=850+20r 与(a)、(b)中 的IS方程联立,可求得各自新均衡点的均衡收入和利 率(如上图): (a)r = 8,y = 1010; (b)r = 7.1,y =992.9 (3)容易看出,(a)图中均衡收入增加得多些,(b) 图中均衡利率下降得多些。因为(a)中的IS曲线更 为平缓一些,LM曲线的移动使得入变动大而利率变动 小。
r IS1 12 8 O LM E1 E0 1000 IS0 y
8、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 - 10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 元, c=60亿美元+ 0.8yd,t=100亿美元,i =150亿 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时,均衡 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y=c+i+g=90+0.8( y–50)+140–5r+50 整理,得IS曲线方程y=1200–25r ① 由L=m,得0.20y=20,整理即得LM曲线方程y=1000 ② 解①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 y=1000亿美元,r=8,i= 140–5r=100亿美元 (2)其他情况不变而g增加20亿美元,由产品市场的均 衡条件,得IS曲线:y=1300–25r ③ 解③与②式的联立方程组,得 y=1000亿美元,r=12,i=140-5r=80亿美元 Δ i=100–80=20亿美元
r
LM1 LM2
IS1 IS2 O y
另外一种可考虑的政策组合是:政府同时实行增税和
投资津贴(或投资赋税优惠)的政策。反映在图中, LM曲线的位置不变;增税导致消费减少,投资津贴导 致投资增加,二者相抵,IS曲线大致不发生变化。于 是均衡点仍可以保持在E点不变,但总需求的结构显 然已经变化了。
解:(1)已知L=0.20y,m=200,根据L=m的均衡条件,易 得LM方程:Y=1000 已知c=100+0.8y,i=140-5r,根据y=c+i的均衡条件,易得 IS方程:y=1200-25r 如下图所示,LM曲线垂直于轴,易知均衡收入和均衡利 率分别为1000亿美元和8%。 (2)货币供给增加至220亿美元后,由L=m,得 0.20y=220,即y=1100 此即新的LM曲线,即LM曲线向右移动100单位 容易求出新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y=1100,r=4 又易得,c=100+0.8yd=980亿美元,i=140-5r=120 亿美 元。
解式①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 别为:y = 700美元,r = 8 解式②与原LM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得均衡收入、利率分 别为:y = 725美元,r = 9 (3)情况①中,d = 10,情况②中,d = 5。这说明情 况①中投资对利率的变动相对更为敏感,这样当政府 支出扩大导致利率上升时,①中的投资被挤出的就多 (易得Δ i=-20美元,而②中Δ i=-15美元),因而情 况①中财政政策效果较情况②要小,收入增加量也小 一些。
解: (1)解方程组 (a) y= 750 + 20r y= 1250-30r
(b) y = 750 + 20r y = 1100 - 15r 易得,(a)和(b)的解分别为: (a)r = 10 ,y = 950亿美元 (b)r = 10 ,y = 950亿美元 下图为两种情况下的IS-L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