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分利集团理论述评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作者:王静娴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5期摘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认为由于存在搭便车现象,集团规模越大,集体行动越困难,并提出“选择性激励”解决困境。
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当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其理论自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关键词理性人集体行动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0-01曼瑟尔·奥尔森撰写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逐步清晰地了解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其阐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客观现实当中的诸多相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同时,随着对这一理论的关注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们也发现其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①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②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奥尔森指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规模是决定对个体利益自发、理性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集团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比起大集团来,小集团能够更好地增进其共同利益。
”③他指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并非必然产生集体行动的根源在于集团内广泛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的,因为这要花费私人的成本,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一、本文概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作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奥尔森的理论,探讨其贡献与误区,以期深化我们对集体行动问题的理解。
我们将简要介绍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其对集体行动困境的解析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奥尔森理论的贡献,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集体行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也将指出奥尔森理论的误区,如过度强调经济激励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以及忽视社会规范和文化因素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集体行动问题的框架。
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内容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集体行动困境的深入剖析。
在奥尔森看来,集体行动困境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个体在集体中往往缺乏直接的激励去采取行动,尤其是在需要付出成本而收益却由集体共享的情况下。
这种困境在大型集团中尤为明显,因为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贡献变得微不足道,从而使得“搭便车”行为变得普遍。
奥尔森的理论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选择性激励和集体物品。
选择性激励是指通过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影响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选择。
当集体行动的收益无法覆盖所有成员的成本时,选择性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奖励积极参与的个体或惩罚那些选择“搭便车”的成员,可以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
集体物品则是指那些一旦被生产出来,就无法排除他人消费的产品或服务。
奥尔森指出,由于集体物品的非排他性,个体往往缺乏为集体提供物品的激励。
在奥尔森的理论中,小型集团比大型集团更容易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因为小型集团中的成员数量相对较少,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贡献更加显著,且更容易通过选择性激励来协调行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型集团就无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
奥尔森认为,通过制度设计、组织创新或外部干预等方式,也可以激发大型集团中的集体行动。
国外奥尔森“集体困境”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外奥尔森“集体困境”理论的研究综述作为“制度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集体困境”理论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目前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很广泛,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前提假设、参与约束及其排除两个方面,并围绕着两个焦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这些讨论无疑扩大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领域,使原有的公共选择理论超越了传统政府和政党行动的研究范围,这正是奥氏“集体困境”理论的意义所在。
标签:奥尔森;集体困境;研究综述经典学术著作往往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或误解的问题,奥尔森的“集体困境”理论的价值就在于此,1965年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从一开始便成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不仅给无数经济学家以启迪,而且还给了任何一个试图揭示人类行为规律的学者以令人兴奋的启发,可以说这部著作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人类从产生之初便始终面临着无数多个个体行为和群体(或集体)行为的选择,某个人类个体之于其他个体是独立的,他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行为逻辑,并可以独立地对周围的环境或未来的情况作出判断和预测,并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为作出选择。
但另一方面,个体又始终逃脱不了群体对自身的影响,因为作为个体的人必然要通过群体性的交往才能获取知识、集体性物品甚至情感上的温暖,毕竟“罗宾逊式的孤独”仅仅是个浪漫主义的例外罢了。
可见,集体之于个人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所处的集体的集合也在不断的增多,从人类产生之初为数不多的亲属结构集团,再到后来稍大些的地域性群体,以至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行业性群体等,群体的集合在不断扩大,那么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有了更多的加入某个集体的选择,奥氏“集体困境”理论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人类个体为什么要加入集体?当人类以某个集体形态出现的时候,其行为又是受怎样的逻辑支配?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
奥尔森和他的利益集团理论(未发表,请勿转载)一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体制改革与非正规部门研究中心”(IRIS),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进行研究。
[1]主要论文有:“通向经济成功的一条暗道”,(1992,《市场经济在东欧的兴起》)、“专制、民主与发展”(1993,《美国政治学评论》)、“掉到地上的大面额钞票没人捡: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1996,《经济学展望杂志》)。
他的主要论著有《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的兴衰探源》(1982年)、《权力与繁荣》(2000年,遗著)。
主要的代表作就是:《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这三本书现在都有了中文译本)。
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
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
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 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的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
[2]罗伯特·梭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说道:“我们大多数人都相当类似,认识其中一个就等于认识了全部。
但曼瑟则不同,他别具一格。
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
”奥尔森去世两周后《经济学家》杂志便发表了讣告,并在其遗像下配了一行说明词,把他称为“利益集团的鞭挞者”。
搭便车、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
搭便车、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搭便车、集体行动与国家兴衰——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是任何关于群体行为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参考。
它揭示了群体行动和利益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理解国家兴衰、社会运动和政府治理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突出了“搭便车”的现象。
他指出,在一个集体行动中,有些人可能选择不主动参与,而是“搭便车”,从中获取利益,而无需为此付出同样的努力。
这种行为导致集体行动的凝聚力减弱,影响其效果和持续性。
在国家层面,如果公民普遍采取搭便车的态度,国家发展和治理都会遭受重大挫折。
因此,理解和解决搭便车问题,对于保持集体行动的活力至关重要。
其次,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对于理解群体行动的动因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认为,个体参与群体行动的主要动机是个体所期望的私人收益。
当个体认为参与集体行动比不参与更有利可图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参与其中。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社会运动的兴起至关重要。
只有当群体中的个体认为参与社会运动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时,才会投入其中,使运动壮大并产生影响力。
与此同时,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也揭示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他认为,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集体行动所能获得的利益递减,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政府的治理问题非常重要。
政府需要权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政府还需要解决集体行动中的自由魔咒问题,即确保参与人数足够多以维持集体行动的有效性。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还提供了一种解释社会组织和权力分配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群体行动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是权力与资源配置的基础。
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为了解决集体行动的困难,通过集体行动来获取政治和经济资源。
而权力的分配则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的博弈和竞争。
这个理论框架对于解释政府形成、政党建设和利益集团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洞察。
总之,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对于理解搭便车、群体行动和政府治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奥尔森分利联盟理论综述
的客观要求而产生 的。它在利益表达与 聚合方 面 ,传送 信息 情报等方 面具有不 可取代的功能 ,显然奥 尔森 片面追求 分利 联盟 的消极作用是 不科学的 。杨光斌认为 奥尔森 的国家兴衰 理论主要犯 了思维 逻辑上 、历史逻辑上 、逻辑起点 范畴上这 三个方面 的错误 。最终杨光斌认 为 “ 恰恰是利益集 团的作用 , 国家才能正常运转 ” 。 针对 以上对奥尔森分利联盟理论褒贬 不一 的评 价 ,本文 首先要强调 的是奥 尔森在分析分利联盟对 于经 济兴衰的影响 时所使用 的建模 和推理方法是形式模 型法 。这种 简化的分析 模型 ,主要 目的不 在于精确预测事物 的具体发展 ,而在 于抓 住事物在一定条件 下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 的本 质机 制。因此 以上学者对奥 尔森 理论进行简单 的经验 I 生的批判从 方法论的 角度来 看是没 有意义 的。其次 ,奥尔森 也 已经指 出 了,“ 一 种理论 的说服力不 仅取决于多少事实可 以被解 释 ,而且还取 决于可解释 的事实类别有多 么广泛 。 ” 参考文献 … 1【 美】 汉密 尔顿, 杰伊 , 麦迪逊等 . 联邦党人文集 【 I v l 】 . 舒逊 , 等译. 北京商务 印书馆 , 2 0 0 4 . 【 2 ]【 美】 格林斯 坦, 波 尔斯 比. 政 治学手册精选 [ M] . 竺乾威 , 等译. 北京商务 印书馆 , 1 9 9 6 .
【 3 ][ 美] 罗伯 特 ・ 达 尔. 民 主理论 的前 言 【 M】 . 生 活 -读 书・ 新 知 三 联 书店 , 1 9 9 9 .
[ 4 】[ 美】 杜鲁 门. 政 治过程 : 政 治利益 与公共舆e e [ M1 . 陈尧 译. 天 津: 天津人民 出版社, 2 0 0 5 . [ 5 】 张宇燕. 弄 4 益 集团与制度 非 中性 田. 改革, 1 9 9 4 ( 2 ) . [ 6 ]陆磊. 信 息结构、利益集 团与公共政策: 当前金 融监 管 制度选择 中的理论 问题 卟 经济研 究, 2 0 0 0 ( 1 2 ) . 【 7 ]张群梅. 分利化倾 向: 政治非 民主与 国家兴衰的集团 因 素—— 奥 尔森的集 团政 治分析【 J 】 . 河海大学学报 , 2 0 0 7 ( 1 ) . 【 8 】 李增刚. 奥 尔森经 济理论评述 卟 经济评论, 2 0 0 2 ( 5 ) . [ 9 】随付 国. 奥 尔森分利 集团理论评述 【 A] . 东南大学学报,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2019.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人,集体行动密切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集体行动,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的整体架构,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各类集团与组织大量涌现,集体行动的失效现象却在与日俱增。
人们不禁想问,集体行动体现出何种逻辑、是什么引发了集体行动的失效、该困境的出路在何方?……奥尔森教授将经济学方法引入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之中,基于理性人假设批判了传统集团理论,提出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困境,并予以两种解决方案,为集体行动问题的探究,于重重迷雾中窥见了一丝智慧的微光。
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传统的集体理论认为,集体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个体的集合,集体目标的实现使集体中的个体均能够获益,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理性、寻求利益的个人会为了共同利益而行事,即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和维护共同利益,推动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我们推想,同一公司的员工会积极参与例会和团建活动,同一社区的居民会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同一产品的消费者会组织起来和售假的商家据理力争……但事实上,上述现象不一定发生,基于成员共同利益组成的集体,无法推导出所有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采取行动的一致性。
对集体内部成员而言,集体行动所产生的集体物品类似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集体采取行动的过程中,少数成员的消极对待甚至不采取行动也可以确保其在集体实现目标后分得一块蛋糕,因此为最大化个人收益而最小化支出成本,个体会减少对集体物品生产的贡献,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却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产生搭便车的集体行动困境,这无疑阻碍了集体利益的进一步实现,彰显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以规避的冲突性,但对自利的个人而言,搭他人劳动便车的行为却是合乎理性的,即奥尔森所谓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1]为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做进一步诠释,奥尔森按照集团规模和互动频率将集团分为大集团和小集团两类。
理性人、自利与道德性激励——评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
一四年第四期95●政治学理性人、自利与道德性激励——评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刘华云(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
区别于经济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一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
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
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
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
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关键词:理性人;自刺;选择性激励;道德性激励中图分类号:C9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14)04—0095—05Rational Man,Self-interest and Moral Incentives——A Study o n Mancur Olso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LIU Hua—yun(School矿Public Affairs,Xiamen Unwersity,Xi amen361005,China)Abstract:Olson takes the hypot he si s of rational human a s the theoretical basi s,whic h is frfferent from the hypoth es is of eco nomic man.T he hypothesis of th e rational man rationally calculates t h e C OSt-be nefit of behavior with st ri ct tools,abandoning conside rat io ns of t he behavior mot iv at i on and moral values of economic man.H ow eve r,t oo much emphasis o n economic org ani zat ion and gr o up member s!individua l self-interest motiv at ion in the the ory o f collective action c a u s e s confusion of the rational man with the economic man.Scholar s thi nk Olson’s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 ry is weak,fo r the th eory c a n n o t explain the oper at io n of char itabl e and religious organiza tio ns and other large groups.The s tu dy fi nds that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 p of self-interest and rationality,selective and moral incen tiv es i n Olsen’S theory,we c a n know the unificat ion of serf-interest and altru is m,se lec ti ve in cen tiv es and moral incen tiv es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Key word s:r ati on al ma n;se lf-int ere st;s ele cti ve incentives;moral incentiv es奥尔森作为一名多产的经济学家,其理论影响发表以来,他后期的每一部著作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不局限子经济学界,而是对整个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著作还包括《国家的兴衰》(1985)、《权巨大的理论贡献。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1]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述评[摘要] 曼瑟·奥尔森是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集体行动理论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集体行动往往难以实现。
而要实现集体行动,需要选择性激励。
这一理论从提出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一些质疑,如大小集团难以准确界定、“经济人”假说的不完全性等。
[关键词] 集体行动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句话包含了行动者由一个变成三个对同一件事的影响是不同的。
为什么三个(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多个)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即都需要喝水)的行动者却无法达成共识,采取相同的集体行动呢?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谨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一、奥尔森及其《集体行动的逻辑》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1932-1998),1932年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的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的作用。
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和《权力与繁荣》等。
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 Kammerer Award)。
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奥尔森于1998年2月19日在办公室门口心脏病突发去世。
Yegor Gaidar教授说,“在我们看来,像奥尔森这样的教授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看到奥尔森对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奥尔森的合作者之一Peter Murrell教授也感慨的说,“我们怀念(奥尔森)奔涌的智慧”。
奥尔森分利联盟理论综述
奥尔森分利联盟理论综述作者:王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曼瑟尔·奥尔森作为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政治经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部代表作之中。
它们是关于利益集团理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奥尔森将该理论运用到研究国家经济兴衰的课题中,开辟了研究权力影响经济的新视野。
文章整理并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分利联盟相关理论综述。
【关键词】分利联盟;经济兴衰;利益集团一、问题缘起奥尔森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声名赫赫,素以工业强国自居的日不落帝国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会逐渐走向衰落?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遭受毁灭性破坏的日本和德国在战后的重建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样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民主国家为什么瑞典、挪威在特殊利益集团影响下的经济绩效比英国、美国好?最终奥尔森提出了一个一般性解释:大量分利联盟的存在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相关文献综述学术界对于利益集团的研究由来已久。
西方的主要代表理论有:麦迪逊的党争论,他把利益集团看成一种有害的力量群体,认为由于党争的存在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不公正和不稳定的影响。
罗伯特·达尔的多元主义集团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阐述如何通过利益的表达与整合功能来实现利益集团理想决策机制的过程。
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利益集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的研究学者有孙立平、杨继绳、何清涟等。
张宇燕、陆磊等学者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我国利益集团的性质以及对国家公共政策的影响都做了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利益集团的研究较少,研究角度大多集中于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
虽然有学者涉及到了分利联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通常是宏观性的简要阐述。
运用分利联盟理论来分析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较为少见。
此外,对于运用奥尔森分利联盟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经济兴衰现象是否合适的问题上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分歧。
支持派认为奥尔森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国家兴衰的根源是独树一帜的。
浅析奥尔森的组织理论
得 以形成和发展。 因此促进组织成员 的共
组 织 目 的
无论 是个体单 独行动还 是组织集体 行
动 ,行动都是由行动主体 的特有 目的驱动 的。对于 由多数个体组成的组织来说 ,组 织 目的发挥着吸引成员加入组织 、整合成 员行动的重要作用。对组织 目的的研 究是 进行组织研究的逻辑起 点。 个人 加入 组织 在于更大程度地实现个 人利益 , 可见组织源于个体对私利 的追 求,
提供一定数量的集体 物品 ,但当组织要求 付 出额外成本 以实现供 给水平最优 化 时 ,
由于集体物 品的非排他性和成员的 内在理
关键 词 :奥 尔森
组 织理论
集 体行 动
在《 集体行动 的逻辑 》一书 中,美 国 经济 、社会学家奥 尔森指 出 ,个人利益是
组织形成 的首要原 因,组织 目的在于 为成 员提供 集体 物品 、增进 共同利益。然而在 实现供 给水平最优化 的过程 中,组织成 员
往往不合 作或搭便车。为调动集 团的潜在
力量 ,奥 尔森提 出面 向个人 、独 立的和选 择性的激励 ,以驱使个体采取有 利于 集团 的行动。本文从组织 目的 、组织成员 、组 织行为和组织激励 四个 方面 ,力图展 示奥 尔森组织理论 的全貌 。
增加 ,未行者甚至可 以毫无分差的分享行 动 者所带来 的利益 。不合作进而搭便车 的
行为选 择 ,不仅 对行 动的组织成 员造成心 理不平衡 , 更阻碍 了组织行动效益 的提高。
组 织 行 为
组织行 为是组织这~有机体机体特 征 和运作机 制的外 在表现 ,行为研究是进 行 组织分析 最为直 接的切入点 。通过对组织 行为进 行研 究 ,可以对组织运作情 况有 更 为深入的理解 ,为改进组织管理欠缺提供
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一、奥尔森的生平、著述与研究方法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月22日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98年2月19日逝世。
1954年获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马里兰大学(marylandUniversity)从事教学研究,也在美国空军服过役,曾在约翰逊当政的美国健康与福利部任职。
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国家兴衰探源》(1982年)、《权利与繁荣》(2000年)、《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年)、《一份准备中的报告》(1969年)、《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年)和《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等。
其中:《集体行动的逻辑》影响最大,曾被翻译成德、法、意、日、葡、中等国文字;《国家兴衰探源》则被翻译成法、日、意、德、中、瑞典文等多国文字。
奥尔森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研究方法。
奥尔森所研究的虽然是集体行动的问题,但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却是个体的分析方法。
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微观个体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集体行动、特别是大集团的行动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集团中的个体成员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
在分利集团理论中,对分利集团成员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特别是用分利集团理论来研究宏观经济学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更是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没有微观基础、没有从个体行为出发研究问题。
奥尔森从个体的理性假定出发,利用分利集团理论解释了这些问题。
即使分利集团达成以后,分利集团追求集团利益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集团成员追求集团利益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集团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获得集团利益仅是一个手段,个体利益才是最根本的。
2.实证研究方法。
奥尔森著作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来验证他所提出的理论。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研究中,他采用工会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一方面验证了他的大集团形成是通过强制或经济性激励而达成的理论,另一方面证明了大集团在没有强制或经济激励的情况下是难以达成的。
奥尔森分利集团理论述评
作者: 随付国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江苏南京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分利集团理论;国家兴衰
摘要:曼瑟尔·奥尔森教授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莫基者,其学术贡献远远超越经济学范围,对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利集团理论从特殊利益集团的角度出发分析国家的兴衰。
其中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简单地将利益集团认定为现代社会的“万恶之源”,并不恰当。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综述
Forum学术论坛2342012年8月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综述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左胤武摘 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揭示了个人理性不能导致集体理性这一悖论,但其理论常常被人认定为搭便车理论。
本文通过反驳这一观点得出了作者自己认为的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小集团比大集团有力量,并且还对奥尔森围绕这一核心观点的理解进行了质疑,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
最后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从动机选择、制度形式两方面对小集团比大集团有力量这一核心观点进行了重新解释。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 大小集团 制度安排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b)-234-03计、创意等科技服务企业,经省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于个人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予全额税前扣除;对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个人向企业提供借款获得的收益减半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建立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使高新企业吸收到更多的发展资金, 提高实收资本以降低企业负债率,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促进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优惠机制上,推行税式支出管理,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评价机制,提高税收政策的实际效率。
4 结语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增加收益;另一1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核心观点1.1 奥尔森的理论贡献自罗纳德·科斯发表他的《企业的性质》及《社会成本问题》两篇制度及公共选择领域的开山之作后,大量的追随者沿着这条道路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浅析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自20世纪下半叶,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决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美国社会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公共选择理论,它以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关心的集体行动问题或者说是非市场决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肯尼斯J阿罗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经济学》、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布坎南与塔洛克的《同意的计算》等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
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他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而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会自发增进那些共同利益,集团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它们共同目标或集团目标。
与此截然相反,奥尔森的集团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认为除非用强制或者其他特殊手段,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主动自发地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利益。
理性是人类具有以推理行为实现有目的的结果的能力理性的行为是理性地适应于追求行为者的某个目的的行为。
理性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总会倾向于使用有效方法获得最大的效率,即在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或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多。
基于这种个人理性的逻辑起点,集团成员不会志愿地为增值集体利益努力。
奥尔森首先将集团概念的内涵界定为享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集团成员会自愿地增进集团利益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对于理性的成员而言,共同利益绝不是他们采取一致行动的条件,奥尔森断定,参与集体行动对理性的个人来讲不符合收益最大化的考量。
原因在于:首先,集体利益不具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条件,它是非竞争、不可分和非排他的公共物品,只要成为集团中的一员,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免费或廉价地获得,同时任何集团成员对此类物品的使用、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成员,搭便车free-riding的困境就由此产生了。
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
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奥尔森经济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莫瑞斯·奥尔森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研究集体行动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奥尔森经济思想进行述评。
一、奥尔森经济思想的概述奥尔森经济思想主要研究的是集体行动的效应,即个人通过组成团体来实现共同利益。
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可以增强个人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市场竞争的不利影响。
同时,他也指出了集体行动存在的困难,如自由鹰派问题、囚徒困境等。
因此,奥尔森强调,要求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协调市场的效率与公平,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奥尔森经济思想的核心在于团体效应的存在。
当一个团体中的人数越多时,他们就越能够实现共同利益,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政治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效应的存在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可以对市场竞争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二、团体效应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奥尔森认为,团体效应与市场竞争是相互影响的。
当人们成为某个团体的一部分,他们就能够共同通过政治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团体足够强大,他们就可以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增强自己的利益。
反之,市场竞争也可以对团体产生影响。
留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机制中有的企业成功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从中获得了利润,但也有一些企业找不到市场定位,最终被市场淘汰。
这种机制在奥尔森看来,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然而,市场竞争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他们可以通过压低供应价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承担风险。
然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他们的资源和资金相对较少,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因此,奥尔森认为,市场竞争的力量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团体效应可以为一些弱势群体带来一些优势,使他们能够通过政治途径来协调市场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三、政府介入与奥尔森经济思想奥尔森经济思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政府介入。
奥尔森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来协调市场竞争与团体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浅谈奥尔森集体彳亍动逻辑的分析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丁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丁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丁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在本特利之后,杜鲁门修正了这种群体与利益一一对应的关系。
他认为,当具有共同态度的一部分人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一个团体,以建立、维持与增进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向社会上其他团体提出其主张,并进而谋求实现其主张时,便构成了利益集团。
根据杜鲁门的看法,在简单的社会中没有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产生是与社会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的。
在当前的学术界,对丁集团的界定基本上是围绕着共同利益而进行的,但我们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更全面。
在奥尔森的书中,集团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而乂没有被准确界定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改革 2001 年第 2 期 53C R 本 期 专 题
间社会组织的桥梁 形成更有成效的合 作伙伴关系 使政府从行政管理走向依靠民 间社会组织 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主治理
民间社会的成长 促使政府走向民主政治 民主自治意识的加强 自治组织的发 展 不仅改变了政府的工作口号 由严格控 制 严格管理 一切以经济工作为中心 转 向 群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满意 为群众着 想 帮群众办事 让群众参与 请群众监督 使群众满意 而且还不断地调整工作重心 由单纯抓经济指标 转变为同时抓 民心工 程 此外 政府加强了与民间沟通的渠道 开办了 市长热线 领导接待日 此外 也改变了政府的工作方法 即由过去简单的 行政命令转变到 先下毛毛雨 (加强宣传) 疏堵结合 利用中介组织做工作 运用市 场经济规律 以法律为依据 突出公众利 益 争取大多数 等新思维 新方式 总之 民间社会的成长 促使政府简政放权 走向 民主治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政府面对民众自 主意识的觉醒 不是从社会中拔出双脚 任 由市场来调节一切 而是在市场经济的过程 中 逐步认识到民间社会的重要性 政府在 充分尊重群体利益的前提下 主动将各方利 益整合起来 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网络联盟 和各种合作伙伴关系 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 民主管理方式 使市场冲击下呈一盘散沙状 的利益群体 在追求公众利益的目标下被重 新整合起来 在新的整合过程中 政府始终居于各种 合作关系 联盟关系的核心地位 发挥着引 导 协调 组织 服务的功能 政府通过 政 企分开 政事分开 政社分开 通过从自 身分化出去的中介性服务组织实现了上述新 功能 在此过程中 政府不是越来越 小 而是越来越强 有学者称中国的政府是 融 入社会的政府 其实很有道理 如果从组织 结构的变化看 完全可以说政府通过改革走 向了组织扩张 但如果从民主政治的角度 看 则又可以说政府正在从官本位转向民本 位 从完全的政府行政管理 通过民间社会 组织这个中介桥梁 逐步向民主参与 民主 自治 民主管理的治理方式转变 中国的民 间社会 既不是纯粹的政府统治 也不是纯 粹的民间自治 而是充分体现社会合作的官 民共治 当然 中国的民主政治仅仅是开始 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边 但无论如何 民主 治理的航程已经启动 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 量可以阻止它的前进 (本文编辑 潘光军)
既然分利集团理论的解释功能较强 那么 它也会对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发 展问题有借鉴与启发价值 比如 文革 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的负面影响无疑很大 但它消除了建国后形成的各类既得利益者 及诸多集团分利性的影响 这样 改革开 放后 中国经济的腾飞便有点合乎 乱 治 模式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有 的和新生的许多分利集团 如国营企业 乡 镇企业 地方政府 各类事业单位等等 对 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改革 如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环境保护 住 房 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等 都 越来越具有阻抗作用 它们又形成未来中 国进一步发展有待解决的难题
理论的价值 奥尔森分利集团理论一提出便对经济 学界 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等都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其原因主要在于该理论本身具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 分利集团理论是对传统集团及 阶级理论的超越 西方传统集团理论的核 心思想是 集团会在必要时采取共同行动 以增进它们的共同目标 一些阶级斗争理 论也有此倾向 奥尔森不同意上述推论 他 将 白搭车 视之为人们的一般心理 同 时将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列入人们的理性行 为 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他说 实 际上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 或者除 非存在强制或其他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 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 有理性的 寻求自 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 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因为集体利益的共有 性意味着 任何个人为此共同利益作出的 牺牲 其收益必然由集团中的所有人分享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从中获取极小部分 的利益 这就会出现卖力争取者与坐享其 成者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 集团行为就根 本不可能发生 除非集团较小 个人收益 较成本为大 才会发生集体行动 奥尔森 进而把集体内的个人行动逻辑推广到集体 内组织与组织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的行 动分析 其认为 在总的利益格局中 每 一集团都不会为增加总利益而自愿付出成 本与代价 那样最终所得到的利益极其微 小 而会千方百计地去分割现有更大的利 益份额 于是它们都只具有分利性 并进 而引发上文所述严重的经济 政治与社会 后果 奥尔森的理论不仅对经济学意义重大 而且对其他学科如政治学 社会学和历史 学都意义重大 对于政治学而言 该理论 明显可以加深我们对利益集团的政治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设想把所有利益集团都看成 一定意义上的分利集团 其次 分利集团理论可以成为社会发
分利集团理论的推论方法也有片面性 其推论只重视分利集团的消极作用 而完 全否认它存在一定积极作用的可能性 多 元分利集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谓现代 多元民主制的基础 集团的分利行为必须 通过政治这一最高途径来解决立法及制度 问题 从而解决利益的实现问题 分利集 团间的力量对比往往是政治解决方式的决 定力量 力量对比悬殊时可能发生专制统 治 力量均衡时则可能出现民主统治 当 然 也正因为分利集团的存在 现代多元 民主制才为那些实力较强集团的垄断与专 制行为 为实际上的政治不平等提供合法 的外衣 上述分析表明 分利集团的自利 性与利他性 分利性与增利性 积极性与 消极性确实并存于一体
此外 该理论对如何消除分利集团的 消极作用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 此 笔者初步认为 可以借助诺思的制度 理论 着力于制度建设与创新 如既要建 立全国性的选择性竞争机制 奖惩分明 又 要加强意识形态中的利他性 增利性意识 的地位 增强各方的全局观念和共同利益 观念 以保证经济领域自由竞争 促进政 治领域相对平等 尤其还要借鉴公共选择 理论 想方设法首先降低执政党与政府的 分利性 进而再推动他们采取一切可能的 措施限制分利集团的分利性扩张 最终有 效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展原动力理论的补充 奥尔森独树一帜地 运用其发现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及推论 专 门从分利集团对国家兴衰的负面影响角度 系统论证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素 并指出 只要注意清除分利集团这一主要 障碍 社会自然就能发展
第三 分利集团理论具有极强的历史 解释功能 他运用分利集团理论分析了大 量的历史现象 如 英国病 与大英帝国 的衰落 日德的崛起和美国各州的经验等 此外 他还扩大了其理论的应用范围 开 始超越西方 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分 利集团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如分析印度的 种姓等级分利集团 南非的种族分利集团 和小型集团在不发达国家政策中的影响问 题等等
52 中国改革 2001 年第 2 期
业者并不会有任何刺激性手段帮他们组织 起来 而少数大企业或富豪建立自己的组 织易如反掌 因此 分利集团并没有使生 活变得更加容易 反倒使社会生产率降低
总之 在奥尔森看来 分利集团的存 在 扩张和增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 社会 平等与效率 政治和谐与稳定都会造成极 大的阻碍作用 分利集团的瓦解 缩小和 减少往往意味着国家经济易于繁荣 社会 易于平等 政治易于稳定 分利集团因而 是影响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理论的不足 分利集团理论 认为人只具有自利 性 而排除人的利他性等特性 这种理论 必然无法正确解释由人的利他性所引起的 社会合作 为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等问题 其实 社会中的任何组织恐怕都 不会仅具有利己性 分利性 或仅具有利 他性与增利性 而往往是两者的复合 区 别仅在于在不同的组织 集团中两者所占 的比重可能不一样
奥尔森
分利集团理论述评
1982 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 奥尔森出版了 国家兴衰探源 经济增长 滞胀与社会僵化 一书 从而创立了分利集团理论 该理论一提出 便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
主要内容 所谓 分利集团 就是指在社会总利 益中为本集团争取更多更大利益份额而采 取集体行动的利益集团 它有时也被称作 特殊利益集团 奥尔森认为 总的说来 社会中的分利集团会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 入 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 社会上 大部分特殊利益集团的目的都在于重新分 配国民收入而不是创造更多的总收入 这 便必然导致全社会效率与总产出的下降 同时 这种对再分配问题的过多重视又使 社会政治生活相对减少了对更广泛的公共 利益的关心 一部分人的收益增加必然伴 随另一部分人收益的减少 甚至减少的比 增加的还多 因此 人民之间就产生了怨 恨 于是 当特殊利益集团的地位愈来愈 重要 分配问题格外突出时 政治上的分 歧将愈演愈烈 进而引发政治选择的反复 无常 政局的多变和社会的失控 具体说来 分利集团的负面作用主要 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分利集团的 决策迟缓 议程拥挤 且决策保守 分利 集团决策迟缓的主要原因是其必经协商或 法律程序或必经这两种途径才能进行决策 决策迟缓的结果必然是议程拥挤 同时 由 于分担决策成本易于引起成员间的利害冲
第三 分利集团的扩大不仅会加剧本 身的垄断化程度 而且会改变社会演化的 方向 当分利集团发展到足以取得成功的 规模时 它必然采取排他性的政策 并力 图使其成员限制在收入相近与贡献相近的 范围之内 分利集团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企 图垄断一切 以防新参加者参与分利 甚 至有时还希望本集团老成员破产退出 增 加余下每一成员的利益 不仅如此 分利 集团的扩大还会使社会更有利于那些最适 应于该环境的人 并非使社会向有利于天 赋较低的人 弱者和贫者的方向发展 从 而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 这样 穷人和失
文 / 彭宗超
突 因此 大多数分利集团倾向于保持固 定价格和工资 而不固定销售数量或就业 人数 决策便显得保守 可见 分利集团 自身的效率与灵活性并不高
第二 分利集团会延缓新技术的采用 阻碍资源的重新配置 从而降低经济增长 率 分利集团往往要干扰其所属的经济体 系发展新技术 并阻碍其变革 如工会因 怕失业率高而反对采用节省人力的新技术 而且重大技术进步会改变分利集团间的相 对地位 甚至导致某些分利集团瓦解 这 使分利集团对技术进步与变革都采取审慎 的态度 此外 分利集团决策迟缓 致使 其接受新技术与经济变革也滞后 即使它 们接受了新技术和新生产条件 它们还会 阻碍资源的重新分配 如保释破产企业 阻 碍资源向更高生产率处流动 从而必然降 低经济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