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学案16《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1《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文取自清代文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的情景。

文笔清新,描述细腻,从侧面揭示了两人内心的矛盾和隐晦的情感,是一篇优秀的古文阅读材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养鱼、养莲等文化。

2. 精读阅读:掌握文中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

3. 原文理解:通过理解原文,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

4. 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阅读技巧、记笔记等。

三、教学内容1. 文化背景学生了解荷塘的文化背景,如养鱼、养莲、赏月等,了解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特点。

2. 精读阅读(1)理解语言风格:对课文语言的简洁、清新、质朴等语言特色进行体验和感受。

(2)描写手法:对文章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等。

(3)人物形象: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等。

3. 原文理解(1)文本分析: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出课文中的深刻含义。

(2)阅读策略:学习阅读策略,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情感描写等分析,如以人物特征、情感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章中的意象,通过意象的表现,反映出人物形象、情节等,把握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文化背景、修辞手法等,实现对传统文化、古文语言的识别和理解。

2. 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互动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和园林文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参观园林来获取相关知识和体验。

2. 课中指导(1)了解文本背景知识:讲解明清时期的园林文化、莲花文化等。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通过对文章第四段的赏析,构造出荷塘月色风景的画面。

2.通过重点词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对文章的课堂导入,使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学生反复品读第四段文字,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提高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散文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赏析文章第四段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揣摩重点词句,了解这些文字的意境和情感,感悟情景合一的妙处。

3.对这段文字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体会作者创设的意境之美。

三、媒体使用通过PPT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品读文章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置身那溶溶月色之中,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课文导入】作者介绍:朱自清,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朱自清其他作品欣赏:《匆匆》中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

《春》中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

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精讲教学】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上节课的讲解,我们可以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位于散文首尾,形散神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在这样"不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作者朱自清帐这篇散文写得非常传神,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精彩,写出了塘上月光的动人,最后又把荷塘四周写得连我们读者都产生了共鸣。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古典诗文2014-07-20 06445d56b7b40102uwlf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荷塘月色》学案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热度: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店铺准备了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希望你喜欢。

高一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学案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想:《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篇课文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中的核心篇目,属于《新月派》的代表作之一。

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学习过《归园田居》、《伤逝》等名篇,对于现代文学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了基本的学习和认识。

此篇课文作家夏达的代表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展现了现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通过紧凑、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情、画意般的景色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是一篇现代文学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2.了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应用;3.了解现代文学中的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并分析夏达在作品中的刻画;4.了解夏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作用;5.学习在应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在文学中的操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性、良知的体现;2.正确认识生与死的关系及其对人的内心的挑战和考验;3.加深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享受文学的能力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课前准备:调研夏达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和作品的主旨;了解二元论和"生"与"死"的主题和象征主义的相关概念;翻阅资料学习关于自然文学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PPT或者文本材料,为学生呈现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进行分析。

2.引入通过展示荷塘风景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思考夏达对于自然的独特观察与表现。

分析一段自然文学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在文学中如何使用自然语言描述事物与情感,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

2.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散文的情感表达,体会散文语言的韵味。

2.教学难点: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

2.提问:同学们对散文有什么认识?散文与诗歌、小说有什么区别?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初步感受文章的美。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分析散文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叫做《荷塘月色》?2.讲解散文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韵味。

3.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其作用。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你什么启示?如何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散文的题目、开头及修辞手法。

2.提问:同学们觉得《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月色美在哪里?二、课堂讲解1.讲解散文中的荷塘、月色、荷叶、荷花等描绘,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细腻。

2.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3.讲解散文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散文的韵味。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你什么启示?如何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2.让学生举例说明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散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

2.写一篇关于校园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散文《荷塘月色》的内容,回顾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及修辞手法。

2.提问:同学们觉得《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散文中的荷塘月色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篇一」朱自清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重点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美的画面总是叫人怦然心动,而美的文章更是叫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1提问: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感情思路是怎样的呢?2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选择一两个学生朗读第1段和第4段;2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评价;3老师补充、归纳:朗读时除了要字正腔圆,不能结结巴巴外,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要想读得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来充分展现他的感情基调:不静暂时的宁静再次的不静不宁静部分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显得缓慢,而宁静部分则应读得比较轻快,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语调、语速,要有抑扬顿挫感。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文章结构,了解并借鉴本文的行文特点;2、欣赏作者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重点学习并借鉴作者景情相融的写景状物技巧;3、品味文章准确、精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重点学习并借鉴作者景情相融的写景状物技巧;2、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体悟作者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分析本文感情脉络;2、掌握本文准确、贴切的语言表达。

教学安排: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尤其是本文主体局部的景色描写,堪称典雅、优美。

所以,本课预设三个课时实施教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梳理文本、解析第一局部第二课时:重点讲解文章主体内容,赏析和领会文章写景之妙第三课时:讲解第三局部,回忆与拓展,讨论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教学实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上对文章思想感情和行文结构有所把握;2、初步走进作者复杂、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荷塘,在我们大家的印象当中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同学可能亲眼目睹过它的丰姿,也有同学可能未曾眼见,但我们通过诗歌的描写或多或少都有过了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何等绚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是何等生机。

然而,却少有人将事情融及月夜下的荷塘。

那么,荷塘与月夜相结合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致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首先,我想请三位同学来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带着期待一同走进作者笔下的月夜荷塘(第一位同学1--3节,第二位同学4--6节,第三位同学7--8节)。

刚刚同学把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大家的感觉如何?你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月夜荷塘是个怎样的环境?它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共同走进文章。

二、梳理文本作者开篇点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_0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_0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二、理出心情(披情)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

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学案30《荷塘月色》《荷花淀》(人教版必修2)

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学案30《荷塘月色》《荷花淀》(人教版必修2)
C.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D.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
1、解析:A项,“奔”应读“bèn”;B项,“场”应读“chánɡ”;C项,“横”应读“hènɡ”,“菱”应读“línɡ”。
D.漪澜(yī)深邃(suì)黑魆魆(xū)
混混沌沌(dù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杜绝官员贪污腐败的最好策略是完善权力的制衡机制,并赋予民众能够有效监督官员的权力,而不是纠缠于官员任职的地域问题。
B.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开放地级市户籍,并保障进城农民的土地权益。
C.据中新网10月6日报道,苹果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并在其官方网站登出讣告。
D.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
1.C(A.“靓”应改为“倩”,“靓”,一读liànɡ,靓女;一读jìnɡ,靓妆。B.“蓊”应读wěnɡ。D.“霎”应读shà。)
B.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C.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D.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黑单裤卷过了膝盖,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光着脚。
B.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3.B(A.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因为”应移到“‘星光大道’栏目”前面。C.照应不当,“是否”与“标准”是两面对一面的关系。D.“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超出预料,在文中起转折作用,不合语境,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因而”;该句属关联词误用。)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预习作业1、你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2、找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3、探讨作者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4、你觉得这篇文章和那篇文章类似?教学目的1.知识和能力学会在描写景物时渗透感情景物描写的层次性做到了解三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知道运用效果2.过程和方法学生熟读课文达到背诵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课堂写作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养成第一课时教学重点:荷塘美景的描写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听完朗读,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互动活动一:学生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教师归纳小结,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主要美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第2节课深入探讨。

2、感情真挚:本文既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生生互动活动一: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的变化。

教师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3、综合分析第4段1、写景的大致顺序:在总写荷塘概貌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 荷花淀(第2课时)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 荷花淀(第2课时)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荷花淀(第2课时)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孙犁。

2.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3.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景物烘托、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回顾·预习②、这段景物描写什么作用?答案: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写到了“月亮”“苇眉子”“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它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

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与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赏析文中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片段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独立思考;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3、“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嘴里吮了一下。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社会,追求理想。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画面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的思想感情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明确:心里颇不宁静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1927年大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

不加掩饰直抒出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

诗歌所表达的是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似我们同一同散步。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1、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了解的思想感情。

2、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多诵读。

二、课文导入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
正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颤动的叶和花
像(像闪电般)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如(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五、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学习指导
精读语段,独立完成。学习方法技巧。
小组合作完成。思考:如何使语句更精彩?
小组合作完成。
6、“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7、“微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学习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一、情境导入
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如: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
三、当堂达标: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
荷塘月色
2、第四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
荷叶——舞女的裙舒然展放,有动感美(比喻)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拟人比喻)
荷香——飘渺的歌声若有若无清淡飘逸(通感)
荷波——凝碧的波痕脉脉(拟人)
二、精讲点拨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
“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
阴阴的树色
像(一团烟雾)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瞌睡人的眼)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打着朵儿的荷花
羞涩
田田的荷叶
更见风致
叶子底下的流水
脉脉的
荷塘边的杨柳树
丰姿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渴睡人的眼
四、总结·提升: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2、“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8、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9、“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