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搜救通信体系3
3s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
3S技术,即遥感(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地震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宏观性、信息丰富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在地震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区的影像信息,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灾区的受灾程度、道路交通状况、救援资源需求等重要信息。
同时,通过对灾前和灾后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出地震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程度。
其次,全球定位系统在地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实时定位和位移监测方面。
地震发生后,利用GPS可以快速地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行位移监测,及时掌握灾害体的运动状态和破坏程度,为灾害预警和救援提供关键信息。
同时,对于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GPS还可以提供准确的定位服务,帮助救援队伍快速找到被困人员。
最后,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它在地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灾情信息管理、灾害损失评估、救援资源调度等方面。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整合来自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信息,实现灾区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和分析,为救援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灾区的救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度,提高救援效率。
综上所述,3S技术在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3S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进步。
地震救援的紧急通信
地震救援的紧急通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而准确的通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救援中的紧急通信,介绍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和工具,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通信手段提高救援效率。
一、通信方式1. 无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是地震救援中最常见的通信方式之一。
它通过无线电设备传输声音和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的特点。
在地震灾区,由于通信基础设施常常受到破坏,无线电通信成了最可靠的选择之一。
救援队伍可以利用无线电台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以便及时传递重要信息和指示。
2. 手机通信手机通信在地震救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地震可能损坏电信基站,但在一些地区仍会保留一定的信号覆盖。
救援人员应充分利用手机进行通信,包括互相联系、上报救援进展及需求、接收指挥中心的指令等。
此外,在紧急情况下,短信通信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短信更容易传递和保存。
3. 卫星通信地震灾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往往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常规通信手段难以使用。
而卫星通信则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在无线电和手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提供通信服务。
因此,在地震救援中,卫星通信设备成为救援人员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卫星电话、卫星传真和卫星互联网,救援队伍可以随时随地与指挥中心、其他救援队伍和国际援助组织保持联系。
二、通信工具1. 便携式无线电便携式无线电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特别适用于地震救援中的紧急通信。
这种设备体积小巧,重量轻,方便携带。
救援人员可以使用便携式无线电与其他队伍、指挥中心和志愿者团队进行通信,及时共享信息和协调行动。
2. 卫星电话机卫星电话机是地震救援中必备的通信工具之一。
它通过与卫星建立连接,实现在任何地方进行电话通话。
卫星电话机不受电话线路和信号覆盖的限制,能够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
救援人员可以使用卫星电话机与指挥中心、家属以及其他重要联系人保持联系,传递消息和获取支持。
3. 灾害应急网灾害应急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信工具,可在网络状况不佳或基础设施受到破坏时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
消防山洪地质灾害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山洪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
此类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应对山洪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快速、有序地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2.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保障灾区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组织体系1. 成立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应急救援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值班、信息收集、调度协调等工作。
3.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公安、医疗、交通、通信等部门。
四、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1)密切关注气象、地质、水文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2)加强巡查监测,及时发现险情。
(3)对危险区域内的群众进行预警疏散。
2. 应急响应阶段(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
(2)根据灾情,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3)应急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3. 救援阶段(1)迅速开展人员搜救,优先救援受困群众。
(2)组织医疗队伍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3)清理道路、通讯设施,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4)对灾区进行消毒、防疫,防止疫情蔓延。
4. 后期处置阶段(1)组织灾后重建,恢复灾区基础设施。
(2)做好灾民安置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救援能力。
2. 装备保障: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应急救援资金充足。
4. 通信保障:确保灾区通讯畅通,及时传递救援信息。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应急处置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地质灾害救援实施方案范本
地质灾害救援实施方案范本一、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救援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救援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质灾害救援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1. 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是地质灾害救援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组织地质灾害救援工作。
指挥部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设立办公室、救援组、通信组、医疗组等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2. 救援组救援组是地质灾害救援的核心力量,由专业救援队伍组成,负责实施地质灾害救援行动。
救援组应具备丰富的救援经验和专业的技能,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3. 通信组通信组负责建立和维护救援现场的通信网络,确保救援指挥部与救援组之间的信息畅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沟通。
4. 医疗组医疗组负责组织和开展救援现场的医疗救治工作,包括伤员的紧急救治、转运和医疗后续工作。
三、地质灾害救援实施流程1. 灾害发生初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现场,进行现场勘察和初步救援。
2. 救援现场处置救援组应根据灾情实际,制定救援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救援措施,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救援现场指挥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应在救援现场设立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救援工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指导救援组开展救援行动。
4. 伤员救治和转运医疗组应迅速组织医疗救治工作,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5. 救援结束与善后工作一旦救援任务完成,地质灾害救援指挥部应及时总结救援工作,开展善后工作,做好灾后重建和安置工作。
四、地质灾害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1. 救援装备地质灾害救援装备应包括搜救器械、通讯设备、救援车辆、医疗器械等,确保救援工作需要。
3S技术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S技术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宋炯 杨煜坤*任堃 吕彬彬 徐昊 齐蒙蒙(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 河北廊坊 065000)摘要:3S技术是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统称,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具有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以及分析能力。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且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3S技术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
通过GPS定点调查、遥感解译、GIS室内分析,判别地质灾害体的发育规律与发育类型,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基础数据,并且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3S技术 地质灾害 滑坡调查 崩塌调查 泥石流调查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11-0141-0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SONG Jiong YANG Yukun*REN Kun LYU Binbin XU Hao QI Mengmeng (Geophysical Survey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065000 China) Abstract:3S technology is a collective name for the remote sensing system (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as a unified organism, it has strong spa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ere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and the losses are ex‐tremely serious. I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3S technology has very powerful functions. By GPS fixed-point survey,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and GIS indoor analysis, it distinguishes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type of geological hazard bodies, which can provide more detailed basic data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emergency rescue.Key Words: 3S technology; Geological disasters; Landslide survey; Collapse investigation; Mudflow survey地球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庞大系统,体积庞大、结构和化学成分复杂,演化历史悠久[1]。
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应急指挥的系统,以实现对灾害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技术原理和实施方案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系统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功能1.预警功能:地质灾害预警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监测地震、地质构造、水位、雷达、气象等多种参数的变化,利用物理、化学和地质等多种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
系统能够根据预警信息和历史数据,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送预警信息,提供预警决策支持。
2.指挥功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对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响应和指挥。
通过灾情信息的汇集、整合和分析,系统能够自动化生成灾情图、统计分析、决策推送。
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派遣抢险队伍和调配资源,实现应急指挥。
3.数据管理功能:系统能够对灾害相关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包括历史灾情数据、监测数据、预警信息、抢险救援资源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4.决策支持功能:系统能够根据灾情和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灾情报告、灾情图、趋势分析等。
同时,系统还可以提供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如决策模型、应急演练等,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二、技术原理1.监测技术: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指挥需要依靠有效的监测技术。
包括地震监测、地质构造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
这些监测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多种手段实现。
2.数据传输技术:系统需要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这需要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例如无线传输技术、云计算等,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相应的监测和指挥中心。
3.数据分析技术:系统需要对大量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提取有效的信息。
这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方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制定本方案。
1.2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类型。
1.3 工作原则- 生命至上: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
- 统一指挥: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确保救援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 快速反应: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反应速度,确保及时到达灾区开展救援。
- 科学施救: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救援措施。
2. 组织指挥体系2.1 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部主要职责如下:- 制定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方案和各项政策措施。
- 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参与救援。
- 调配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需求得到满足。
- 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为救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 指导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
2.2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包括:- 地方救援队伍: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成的救援队伍。
- 专业救援队伍:由地质、救援、医疗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
- 军队救援队伍:根据需要,军队可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2.3 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和救援力量协同。
3. 预警与信息报告3.1 预警信号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发布预警信号,包括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3.2 信息报告地质灾害发生时,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应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灾情信息。
报告内容包括:-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和影响范围。
- 受灾人数、失踪人数、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
- 已经采取的应急救援措施及需求。
4. 应急救援措施4.1 搜救被困人员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采取徒步、无人机、直升机等方式,进入灾区进行人员搜救。
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展,3S技术也取得了相应的快速发展。
作为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集成的综合技术,其所体现的功能效应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3S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中的应用,以及3S技术在WebGIS环境下的综合监测技术,为我国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做出相应调整做出的贡献,提供有效的防控信息和综合防控。
关键词:3S技术;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监测引言矿山开采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工业自动化生产提供物质基础。
随着矿区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矿区地质灾害发生率逐渐上升,不仅影响了区域地质结构的稳定性,也对安全生产及效益增收造成不利。
基于3S技术平台下,地质灾害监控操作需配合高端技术,建立高科技平台实施综合防治。
1基于3S技术地质灾害监控特点(1)技术性。
"3S"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简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
矿区3S技术监控中,3S技术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为矿区人员提供精确的地质信息,维持现场作业流程安全与可靠性。
(2)功能性。
地质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设定监控系统可提前通告采矿人员,对现场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方案。
以滑坡灾害为例,3S技术可以设定多元化的监控平台,对监控区进行功能化操作。
例如,现有3S监控中拟建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将包含以下主要子系统:数据获取与提取系统;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决策系统。
(3)协调性。
3S系统可以设定成多个不同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合作分工执行监控人物,提供不同的功能,可以有效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是预防预报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3S技术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为监控人员提供有效信息资源。
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与救援中的应用
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与救援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为了提前预警和及时救援,科学家们利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GNSS技术是现代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多颗卫星、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GNSS可以精准地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速度。
这项技术最早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而来,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导航标准。
在地质灾害预警方面,GNS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震监测和滑坡预警。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断裂和滑动的结果,而震中周围的地壳也会产生微小的位移。
通过布设在地震带周围的GNSS接收器,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到地壳的微小位移,并判断地震的活动程度和可能的震级。
这样一来,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为居民和相关单位做好防范措施,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类似地震预警系统,滑坡预警系统也是依靠GNSS技术实现的。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表的位移和变形。
利用GNSS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到地表位移的变化,从而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滑坡。
同时,GNSS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如倾斜仪、应变计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滑坡监测系统,对于滑坡的灾害程度和范围也能够提供精确的判断。
除了地质灾害预警,GNSS技术还在地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往往面临着复杂的地形和环境条件。
利用GNSS技术,救援人员可以精确定位受灾区域的坐标和地形信息,快速布置救援点和疏散路线,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搜救时间。
此外,GNSS还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功能,将救援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实现救援行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和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彻底解决地质灾害带来的问题。
地质灾害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地震地质灾害火灾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国应对地震、地质灾害和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规范应急救援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震、地质灾害和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体系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
2. 设立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措施、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发布应急信息等。
3.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公安、交通、通信等相关部门。
四、应急响应1. 信息报告(1)发生地震、地质灾害和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后,事发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立即向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报告。
(2)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灾情,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应急指挥部指令,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3. 灾害评估(1)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4. 救援行动(1)救援队伍按照应急指挥部指令,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物资保障等工作。
(2)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五、应急处置1. 地震(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及时发布地震信息。
(2)组织群众有序撤离危险区域,确保生命安全。
(3)开展房屋安全鉴定,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加固或拆除。
2. 地质灾害(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确保生命安全。
(3)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降低灾害风险。
3. 火灾(1)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及时消除火灾风险。
(2)火灾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组织灭火救援。
(3)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六、应急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援需求。
3. 通信保障:加强通信设施建设,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4.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基金,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通信技术在救灾应急中的应用研究
通信技术在救灾应急中的应用研究概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经常给人们带来无法预料和巨大的破坏。
在这些灾害发生时,应急响应和救援是至关重要的。
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使得它在救灾应急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本文将研究通信技术在救灾应急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法。
一、通信技术在救灾应急中的应用案例1. 紧急通信: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通信技术可以提供高效的紧急通信渠道,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获得重要信息,并加强救援以迅速响应。
例如,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广域覆盖的通信能力,使得紧急任务的安排和指导更为准确。
2. 数据传输和共享:在救灾过程中,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需要在各个救援单位之间进行传输和共享。
通信技术可以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帮助救援指挥部和救援人员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同时,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可以提高各个救援单位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救灾效率。
3. 无线通信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面网络通信常常会受到严重破坏,移动通信基站也可能无法正常运作。
此时,无线通信技术可以成为重要的替代通信手段。
例如,通过搭建临时无线网络,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无线通信覆盖,使他们能够进行远程通信和协作。
4. 传感器网络:利用传感器网络可以监测和收集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气象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救援指挥部评估灾情和灾后重建工作,并为救援人员提供有关灾害区域的实时环境信息。
二、通信技术在救灾应急中可能面临的挑战1. 网络覆盖和可靠性:在灾害发生时,通信基础设施往往会受到严重破坏,网络覆盖和通信设备可能无法正常运作。
此时,救援人员可能面临通信中断的情况,使得救援行动受到限制。
因此,提高通信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2. 频谱管理:灾害过程中,大量的通信设备和人员可能会同时使用有限的通信频谱资源,从而导致频谱拥塞和干扰。
应急通信体系
通信设备落后
总结词
通信设备落后也是应急通信体系面临的问题之一,这可能导致通信效果不佳、传输速度慢、稳定性差 等。
详细描述
目前,一些地区的应急通信设备仍采用传统的通信技术,如模拟信号传输等,这些技术已经落后于现 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应急通信的需求。
通信技术瓶颈
总结词
通信技术瓶颈制约了应急通信体系的发 展,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升级。
水灾救援中的应急通信应用
总结词
水灾救援中,应急通信体系能够保障救援指挥的及时性 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详细描述
在水灾发生后,由于水体淹没和通信设施受损等原因, 通信网络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应急通信体系能够通过 卫星通信、水上通信等方式,保障救援指挥的及时性和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卫星通信技术
利用卫星进行远距离通信,覆盖范围广。
3
集群通信技术
实现多用户共享通信资源,提高通信效率。
应急通信管理机制
统一指挥
建立应急通信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和管理应急 通信资源。
分级响应
根据灾害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 。
信息共享
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03
应急通信体系的运作流 程
05
应急通信体系的应用案 例
地震灾害中的应急通信应用
总结词
地震灾害中,应急通信体系能够快速恢复通信网络,保障救援指挥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详细描述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通信设施往往会受到严重破坏,此时应急通信体系能够迅速启动,通过卫星通信、无线通信 等手段,快速恢复受灾地区的通信网络。这有助于救援人员及时了解灾情,协调救援行动,提高救援效率。
应急通信系统介绍
目 录Contents系统建设背景破解“一高、一低、一大、一化工” 火灾事故救援和地质性灾害事故救援通信保障难题,加快推进城市重大灾害及地质性灾害救援应急通信系统建设与应用,促进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型地下高层化工1、城市重大事故救援特点:灾害范围不超过5公里,需要覆盖的平面距离大,高层、地下空间屏蔽严重、信号弱。
-----------------------------------需求:重点解决现场平面信号覆盖,高层和地下的信号覆盖难题。
2、地质性灾害事故救援特点:灾害范围大、公网瘫痪、道路损毁、电力中断。
------------------------------------需求:实现灾害现场的信号覆盖,同时解决后方指挥中心到前方指挥部、前方指挥部到搜救队的通信难题,考虑设备轻型化、小型化和供电保障等问题。
当前应急通信存在的问题信息化是灭火救援各要素综合集成的重要手段,现场信息采集、资源汇聚、大数据支撑构成了前后方指挥首长决策的基础。
当前不同应用相对独立,系统间数据互通壁垒森严,无法发挥决策信息的“拳头”效应。
图像采集语音调度前端指挥部对讲机人员定位摄像机数据传输部队装备的单兵通信装备普遍自带通信模块,呈现“小而全”的简易网络。
一是通信距离近;二是采用相似的通信技术,频率接近,无法进行快速频率调整,造成多套设备间的相互干扰;三是单兵通信设备不成系列,现场无法有效组网协同配合使用。
消防员配备的多种单兵采集装置未能有效整合,收发装置过多。
比如消防员进入火场后携带的通信设备、图传设备以及钢瓶检测、危险报警、位置定位、环境检测等发射端不统一,捆绑在钢瓶周围或消防员腰带(服)上,增加了消防员负荷,不利于消防员操作。
通信装备没有合理的分级配备,各级通信装备配备不能形成有效功能互补与叠加。
存在不分出动类型等级,所有通信装备全部上阵的问题,没有依据作战对象分类携装。
3G/4G现场缺少无线电环境综合检测手段,现场通信保障通信人员无法第一时间明确那种网络管用、好用,加之网络延伸和终端信号强弱无法预测和评估,造成信号(通话)中断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战斗中通信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出现故障后的快抢快修无法开展。
地震_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和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地震和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灾害:1. 地震:地震烈度达到4.0级及以上;2.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3. 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
三、组织体系1.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队伍、监测预警组、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信息发布组等。
2. 应急队伍:由公安、消防、医疗、交通、通信、电力、水利、地震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负责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3. 监测预警组:负责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上报工作。
四、应急响应1. 预警:监测预警组发现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征兆,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2. 初步响应: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 现场处置:现场处置组根据灾害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人员搜救: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人员搜救,确保被困人员安全;(2)抢险救援:对受损的建筑物、设施进行抢险救援,防止次生灾害发生;(3)医疗救护: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4)交通保障:确保应急救援车辆、物资畅通无阻。
4. 后期处置:灾害发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灾后重建、善后处理和总结评估。
五、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2. 通信保障:确保应急救援通信畅通,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3.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素质。
4. 技术保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水平。
六、预案管理1.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结合本预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
地震救援的卫星通讯与数据传输
地震救援的卫星通讯与数据传输地震,这两个字一出现,往往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想象一下,大地突然像个发脾气的孩子,剧烈地摇晃起来,房屋倒塌、道路断裂,那场面真是可怕极了!在这样的灾难中,救援工作的展开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卫星通讯与数据传输就像是救援行动中的“超级英雄”。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新闻里看到的一场地震救援。
那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地震发生后,那里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道路被滚落的巨石阻断,通信基站也被损坏,小镇仿佛成了一座“孤岛”。
救援人员心急如焚,因为他们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究竟如何,有多少人受伤,多少房屋倒塌。
就在这时,卫星通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卫星信号,救援人员得以与小镇取得联系,了解到了那里的大致情况。
可这只是第一步,要想更有效地展开救援,还需要大量准确的数据传输。
卫星通讯就像是在天上为我们搭建的一座无形的桥梁。
在地震救援中,它能够突破地面通信设施受损的限制,让救援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实现即时沟通。
哪怕是在深山老林里,只要头顶上有卫星在,信号就能传达到。
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束光,为救援工作指明了方向。
而数据传输呢,则像是为这束光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细节。
比如,通过卫星传输的遥感图像,救援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地方受灾最严重,哪些道路还能通行,哪里可能有幸存者。
这些数据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地到达需要救援的地方。
再比如,救援现场的医疗数据也能通过卫星快速传输到后方的医院。
医生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前做好准备,当伤者被送到医院时,就能立刻得到最及时、最恰当的治疗。
这可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也为伤者争取了更多生还的机会。
想象一下,救援人员在废墟中艰难地搜寻着幸存者,他们手中的设备通过卫星通讯实时地将现场的情况传递给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的专家们根据这些信息迅速制定出最佳的救援方案,然后再通过卫星通讯下达给救援人员。
这一来一回,可不就像是一场紧张刺激的“接力赛”嘛!还有啊,卫星通讯与数据传输也能让外界的人们及时了解到救援的进展情况。
地震灾害应急通信保障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第1章总则 (5)1.1 灾害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的目的 (6)1.2 适用范围 (6)1.3 编制依据 (6)1.4 预案体系 (6)第2章组织体系 (6)2.1 组织架构 (6)2.2 工作职责 (6)2.3 岗位职责 (6)2.4 协作关系 (6)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警 (6)3.1 风险评估 (6)3.2 预警信息 (6)3.3 预警发布与传播 (6)3.4 预警响应 (6)第4章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条件 (6)4.1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6)4.2 启动条件 (6)4.3 应急响应流程 (6)4.4 应急响应终止条件 (6)第5章通信保障措施 (6)5.1 通信保障原则 (6)5.2 通信网络建设 (6)5.3 通信设备配置 (6)5.4 通信保障措施实施 (6)第6章通信抢修与恢复 (6)6.1 通信抢修原则 (6)6.2 通信抢修流程 (6)6.3 通信恢复措施 (6)6.4 跨区域支援 (6)第7章信息系统与数据保障 (7)7.1 信息系统建设 (7)7.2 数据备份与恢复 (7)7.3 信息安全保障 (7)7.4 信息共享与传递 (7)第8章应急通信资源保障 (7)8.1 通信资源储备 (7)8.2 通信资源调度 (7)8.3 通信资源优化配置 (7)8.4 通信资源更新与维护 (7)第9章人员培训与演练 (7)9.2 培训方式与要求 (7)9.3 演练组织与实施 (7)9.4 演练评估与总结 (7)第10章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7)10.1 宣传教育 (7)10.2 公众参与 (7)10.3 社会动员 (7)10.4 舆情引导与应对 (7)第11章监督与考核 (7)11.1 监督检查 (7)11.2 考核评价 (7)11.3 奖惩机制 (7)11.4 持续改进 (7)第12章附录 (7)12.1 名词解释 (7)12.2 参考文献 (7)12.3 附件 (7)12.4 常用表格及格式要求 (8)第1章总则 (8)1.1 灾害应急通信保障预案的目的 (8)1.2 适用范围 (8)1.3 编制依据 (8)1.4 预案体系 (8)第2章组织体系 (8)2.1 组织架构 (8)2.2 工作职责 (9)2.3 岗位职责 (9)2.4 协作关系 (10)第3章风险评估与预警 (10)3.1 风险评估 (10)3.1.1 风险识别 (10)3.1.2 风险分析 (10)3.1.3 风险评价 (11)3.2 预警信息 (11)3.2.1 预警信息收集 (11)3.2.2 预警信息处理 (11)3.2.3 预警信息分析 (11)3.3 预警发布与传播 (11)3.3.1 预警发布 (11)3.3.2 预警传播 (11)3.4 预警响应 (11)3.4.1 预警响应组织 (11)3.4.2 预警响应实施 (11)第4章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条件 (12)4.1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12)4.1.1 一级应急响应(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12)4.1.2 二级应急响应(重大突发事件) (12)4.1.3 三级应急响应(较大突发事件) (12)4.1.4 四级应急响应(一般突发事件) (12)4.2 启动条件 (12)4.2.1 事件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
多元化三位一体应急通信网络体系的构建-精品
多元化三位一体应急通信网络体系的构建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泥石流、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相对应的应急通信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应急通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通信技术,说其重要是因为其主要以保障通信安全为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以沟通为H的。
应急通信的适用场合一般在开展重大活动,执行重要任务,发生重大灾害等情况下。
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5.12”汉川大地震、“8.03”云南鲁甸地震等救援和应急通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比各通信方式的优劣,总结并提出了三维多元应急通信网络架构,并研究了它的组网架构和组网模型。
0前言所谓的三维多元应急网络体系,是在现有应急通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架构。
在灾害发生时.,各种通信设备损毁严重,灾害严重地区可能会立即中断所有通信,有例可循的是08 年坟川大地震,在这次巨大的地震当中,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对外通信完全中断,震后30个多小时内,依然没有办法和震中进行有效通信。
据地震灾后统计,在地震中损坏有线交换局616个,无线基站16507个,对通信系统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尤其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通信很可能会立即中断,如果仅仅依靠任何单一通信方式都无法快速有效和外界建立联系。
这就引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应急通信网络构建方式。
从目前来说,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和恶劣地质灾害已经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而且所造成的影响也己经超出了国与国的界限。
应急通信和应急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应急通信和管理的建设上尤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科研,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应急机动指挥通信能力完善、稳健。
近几年恐怖袭击、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发展应急通信的极端重要性,只有构建了有效的应急机动指挥通信系统,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保障政府、救援机构、个人、企业之间的通信畅通,及时组织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多元化三位一体应急通信网络的提出三维即:有线通信,短波、超短波通信,卫星通信等三位一体,多元则是各种通信手段如短波通信、电台、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等多元结构集体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地质灾害概述 (3)2. 建立搜救通信体系的必要性 (3)3. 地质灾害搜救通信体系 (4)3.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通信仪器 (4)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预警系统 (4)3.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通信仪器 (6)3.2.1 地理信息系统 (6)3.2.2 日本卫星系统 (7)3.2.2.1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 (7)3.2.3 北斗卫星系统 (8)3.2.4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11)3.2.4.1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11)3.2.5 “资源一号”卫星 (12)3.2.5.1 搭载设备 (12)3.2.5.2 设计方案 (12)3.2.6 无人机航空影像及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 (15)3.2.6.1 PIXELGRID系统的构成 (15)3.3 地质灾害搜救人员、物质协调通信仪器 (18)3.3.1 海事卫星电话 (18)3.3.2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18)3.3.3 移动基站 (19)3.3.4 基于Zig Bee技术的搜救通信系统 (20)3.3.4.1 所需的通信设施:微处理器、RF收发器和天线 (20)3.3.4.2 Zig Bee的搜救原理 (21)3.3.4.3 Zig Bee总体模型 (22)3.4 地质灾害搜救通信仪器 (22)3.4.1 生命探测仪 (22)3.4.1.1 雷达生命探测系统 (23)3.4.1.2 雷达生命探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4)4. 案例分析 (26)4.1 舟曲泥石流概况 (26)4.2舟曲泥石流通信概况 (26)4.3 灾情评估 (26)4.3.1 日本卫星系统 (26)4.3.2 无人机航空影像及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PIXELGRID (28)4.3.3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29)4.3.4 北斗卫星系统 (29)4.4 搜救人员、物质的协调 (30)4.4.1 海事卫星电话 (31)4.4.2 小型移动应急平台 (31)4.4.3 移动基站 (33)4.5 搜救灾民 (34)4.5.1 雷达生命探测系统 (34)4.6 灾害搜救视频 (34)地质灾害搜救通信体系1. 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简称地灾。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和泥石流、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泥石流的搜救通信体系。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2. 建立搜救通信体系的必要性破坏性的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所造成的社会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让人们能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发生后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到达灾区进行救援,减少社会财产的损失和挽救更多的生命。
通常在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发生后,如果我们尽快的估计灾区的灾情分布、以及损失分布情况等其他信息,就能为救援人员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依据。
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搜救通信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地质灾害搜救通信体系3.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通信仪器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预警系统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建立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N关模块,服务器和手机组成。
连接传感器的普通节点将收集的观测数据传给汇聚节点后,通过不同的AT指令控制GPRS模块经Internet传给有关部门的服务器或者经GSM网络传到居民手机。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结构如下图1.1所示。
为了能将监测信息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及时传给监测区域的居民并让他们知晓预警信息,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具体流程如图1.2所示。
1.监测数据的采集、测试和传输:以山体运动位移为测量信息,在掌握CC2430[213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WXY30t221拉绳式位移传感器与普通节点接口连接,应用程序普通节点对位移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汇聚节点,首先汇聚节点直接与PC机进行串口通信来测试位移数据,确认功能正常后,位移数据经汇聚节点上的GPRS模块,通过移动网络或Internet传到居民手机或远程终端中心服务器。
2.数据的管理:通过对GSM系统手机短信息业务和滑坡区可能出现人员情况的分析,监测区常驻居民以点对点短信息方式将消息传达,接着通过对手机短信息应用程序进行了适合实际需要的开发,包括了通过对手机系统监听实现指定号码判断和短消息优先显示、语音朗读短信息、数据的图形走势化显示,使得常驻居民可以及时的、直观的知晓预警消息,对于外来人员和不常在区域的居民通过小区广播的方式将消息传达。
3.信息知晓率的优化:服务器根据居民知晓短信息的反馈情况指派人员去通知没有反馈的居民来提高预警信息传达率,对无线传感器分簇算法中簇首选取的方法【23粕1和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赋权法[27。
29】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居民传达消息的特性提出一种以权值为基础的人员选取算法,使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权值因子的值,并且建立数学模型来验证算法可行性。
3.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通信仪器3.2.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以地理信息为研究对象,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GIs提供空间分析技术、模型分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和相应的二次开发环境,最终实现各种系统应用功能,满足各类用户的广泛需求。
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它们是计算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维护和使用人员。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为了生成空间影像,分析灾情,从而得到灾害损失分布图。
3.2.2 日本卫星系统日本卫星系统是以“准天顶”卫星系统为主体,即是围绕准天顶”卫星系统建立的卫星体系。
3.2.2.1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是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的简称,以高仰角服务和大椭圆非对称“8”字形地球同步轨道为其特征,服务于闹市区和中纬山区的通信与定位,是GPS的区域增强系统,发射L1、L2和L5三种频率。
QZSS由三颗分置于相间120°的三个轨道面上的卫星组成,轨道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倾角45°,偏心率0.1,轨道高度为31 500~40 000 公里。
3.2.3 北斗卫星系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
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
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编辑本段]系统工作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
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
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地区,上大下小,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
其定位精度为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
工作频率:2491.75MHz。
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小时540000户。
北斗卫星与GPS系统对比,具有以下特点1、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我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
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
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
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2、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颗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
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
航卫星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
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
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
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户设备完成的。
为了弥补这种系统易损性,GPS正在发展星际横向数据链技术,使万一主控站被毁后GPS卫星可以独立运行。
而“北斗一号”系统从原理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统受损,系统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4、实时性:“北斗一号”用户的定位申请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解算出用户的三维位置数据之后再发回用户,其间要经过地球静止卫星走一个来回,再加上卫星转发,中心控制系统的处理,时间延迟就更长了,因此对于高速运动体,就加大了定位的误差。
此外,“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具备的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
北斗卫星系统示意图3.2.4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一种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
它具有全球(除南北极区外)、全时、全天候、稳定、可靠、高质量、大容量和自动通信等显著优点,既可改善船舶营运和提高管理效率、密切船岸联系,而且有助于保障海上人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