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籼粳广亲和性基困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在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农业科技的作用一直是不可忽视的。

在水稻栽培中,遗传改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水稻是许多人的主要粮食来源。

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的研究,为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的目标提供了新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水稻基因功能以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功能的探究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基因测序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整个生命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

在20世纪60年代,稻米开始成为基因改良的对象,并成为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点。

当然在那个时候,还不可能进行广泛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因为许多必要的技术和工具还未被发明。

因此,在这个时候,探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随机诱变的筛选设计,以及与整合数据库时代相比更为原始的生物学技术。

但在1980年左右,技术进步和计算能力的提高使得基因测序变得越来越容易。

导致研究集中在了单基因疾病的研究中,同时,在水稻的研究方面,也以此为基础。

因此,对非许多基因的功能进行长期研究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大多数的研究的结果都是基于遗传改良领域从其他的研究中已经被证实的方案转移到水稻种植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功能研究的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更新,不断产生更新的重大成果。

遗传变异测序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精细化地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现遗传多样性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分子育种的应用分子育种的研究是栽培优化的积累了长期的基础,分子育种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准确和可靠。

创造变异体只是育种的第一步,如何确定抗性基因、环境适应性、产量等性状就成了育种的多步骤。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现代育种与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大有不同。

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分子育种可以更快,更容易关注种植与植物物质代谢关系的生物过程。

另外,现代分子育种将农业生产和技术处理的素材提供给了第二个生产阶段。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Ⅰ.主要形态性状及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Ⅰ.主要形态性状及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中 囤 分 类 号 :5 105 】 ¥ 1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水稻籼粳 交杂种优 势利用 已成为 水稻超高 产研究 的主要手 段 和方法 。2 0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着 广 亲 和 基 因 理 论 的提 出 和 广 亲 和 基 因 的 发 现 , 及 对 广 亲 和 恢 复 系 的 选 育 及 光 随 以 ( ) 核 不育 水 稻 的深 入 研 究 , 籼 粳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已 开 始 从 间 接 利 用 向 直 接 利 用 发 展 。 温 敏 使 籼 粳 亚 种 问杂 种 优 势利 用 摆 脱 了 恢 保 关 系及 籼 粳 交 代 结 实 率低 的 制 约 , 向 了 籼 粳 配 组 走 自由 、 泛 利 用 籼 粳 杂 种 优 势 的 阶段 。本 文 对 籼粳 杂 交 F 代 主 要 形 态 和解 剖 性 状 的 杂 种 优 广 势 表 现 进 行 分 析 , 定 各 性 状 优 势大 小 及 正 反 交 差 异 , 确 从而 为水 稻 籼 粳 交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研 究 和 育 种 实 践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奉 立 为 第 一 作 者 博 士 研 究 论 文 … 部 分 承 蒙 导 师 张 北 步 教 授 绦 正 进 教 授 、 温 幅 教 授 的 指 导 和 修 改 , 嘶 存 此一 井 表示感 谢 。
维普资讯

吉 林 农



2 7卷
包 括 株 高 、 叶 长 、 叶宽 、 叶 面 积 、 叶 周 长 、 叶 长 宽 比 、 长 、 效 分 蘖 、 穗 单 穗 剑 剑 剑 剑 剑 穗 有 主
基 金 项 目 丰文 为沈 日农 业大学 稻忭 研 究室 徐l 世 教授 主持 的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诨 越 籼粳 杂 交育 成 品种 种特 J E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广亲和基因与不育基因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广亲和基因与不育基因

物 。2 世 0脚 av L ) ta 0
和 8 色体上 ) 染 能提 高育性 ,个 ( 位 于第 1 色体上 ) 够 1 . 门 染 能 降低 育性 。其 中, 于第 5 色体上 的 L . ) 位 染 ( 的效应最 大 , W n 等_J ag 1已把其精 细定 位于 7 的 区域 内 ; 于第 6 色 0 0k b 位 染 体 的 L ,) (5次之 , 座位 位于标 记 R39 1 该 24 和色 素基 因 C之 间 , 应于 . 严长杰 等IJ 对 s ; 1报道 了第 1 染 色体 上存 在 两个 1 2 微 效座位 1) .2)0 ( 和 s (? d 1
种优势。但籼粳亚种 间杂种 F 结实率偏低 , 1 其不育性成 为
亚种 间杂种 优势利 用 的主要 障 碍。 因此 , 研究 亚种 间杂种 不 育基 因的定 位 , 于进 一 步从 分 子 水 平上 解 释 半 不 育 的机 对
理, 特别 是籼粳杂 种优势 利用具有 重要 的理论 和实践意 义。 1 水稻籼粳 杂种 的广亲和基 因
Rs e 朗柑 l t eW iec n ot i t n trly Ge ei ieI d c - a o ias血嘲, i b is ∞ h d - o  ̄a i l y a d S ei t n R c i J p nc I e e Hy r bi i n n a cs d
K yw rs i ( , a a v . ; d- m a i n ;e a a e tit l u ; a m t s ri csP lns ri u e od R c Oy taL ) Wi c pt l g e Fm l gm t s ri csM l g e t l l u ;o e e l l s e  ̄si eo ii e b t y e e el o y ea e e t o iy l t t o iy c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增产 5 %~ 8 %; 威优 T 2 2 0 0和 两优 培 九 , 由江 苏 农 业
增产 幅度 上 比对 照只增 产 5 %~ 8 %,但 适应 性很 广 , 籼 粳交探 讨水 稻株 高 和抽穗 期 的遗传 基础 ,发 现 主
推广面积大 , 代 表 品 种 有 丰两 优 1号 l 7 l 和新 两 优 6 效Q T L在株高 和抽穗期遗传 中的重要作用 。李继 明【 6 1
提高 。
广 亲 和基 因虽能有 效地 克服 籼粳 亚种 间 杂种 F .
列 品种 , 无 论 在 产量 上 还是 在 株 型上 都 得 到 了较 大 的不 育性 ,但其 亲 和的程 度仍 与杂 交 亲本在 分类 上 的地 位有 密切关 系。杨 克虎 等 研究 表 明 , 育性 水平
表现 为籼 粳交 < 籼 爪交 < 粳 爪交 。 李 铮友 【 1 3 认为, 通过 2 籼粳杂 种 F 的直接 应用
号 ; 宁波农业 科 学研究 院 马荣荣 等培 育 的 甬优 系列 认 为 ,籼粳 杂种 的抽穗 期 主要取 决 于亲 本一 般配 合
组合 在产 量上 和株 型上都 有 大幅 度 的提高 ,如 甬优 力 的大 小 , 与亲本 本身熟 期 迟早顺 序基 本一致 。 陈立 9号 1 9 ] 株 高 只有 1 1 8 . 7 e m,产量 比对照秀水 6 3 增产 云等 l l 7 l 认为 , 生 育 期 长 短 顺 序 一 般 为 中籼/ 晚粳> 中
1 8 %~ 2 0 %, 甬优 1 2 l o l 株高 1 2 6 o m, 比对 照 秀 水 0 9增 籼/ 早粳 ( 或 中粳 ) > 早籼 ( 或 早熟 中籼 ) / 晚粳 > 早 籼 产 1 6 . 2 %左 右 。
( 或早 熟 中籼 ) / 早粳( 或 中粳 ) 。 李 仕 贵 等认 为 , 籼粳

水稻亚种间亲和性研究进展

水稻亚种间亲和性研究进展
湖南农业科 学
2 1 ,2 )5 8 1 0 0 ( 1 :~ ,2
H n nAgi l rl c ne u a r ut a Si cs c u e
水稻亚种 间亲和性研 究进展
郑 瑞 丰 1 , 胜 平 , 立 云 ,夏 2 陈
( . 南农 业大 学 , 南 长 沙 4 0 2 ;2 湖南省 水稻 研 究所 , 1湖 湖 118 . 湖南 长 沙 4 0 2 ) 1 15
ZHENG if n ’, A e g pn CHEN L- u ’ Ru— e g 。 XI Sh n - ig , 。 iy n
(_ nnA r utr n e i , h nsa4 0 2 , R ; . nnRi eerhIstt C agh 1 2 , R ) IHua i l a U i rt C agh 1 18 P C 2 Hua c R sac tu , hn sa 05 P C g c u l v sy e nie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6 00 (002—050 10— 6X 2 1)100—4
Ad a c s n t eCo aiit f n e - u s ei cR c O yas t aL ) v n e mp t l yo tr s b p cf ie( rz ai . i h bi I i v
优 势是 切实 可行 的技 术路 线 , 水稻 亚 种 间杂种 优 势
强 大 , 以期 望 比常规 品种增 产 3 %以上 , 籼粳 可 0 但
杂种 F 的低育性 障碍限制了其利用。要充分利用 1
亚种 间 的杂种 优 势 , 就必 须克 服亚 种 间 的不亲 和性
s 一 7等 6个 品种 与籼 、粳 稻 杂交 F l 1 o l代都 有较 高

利用籼粳交探讨水稻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

利用籼粳交探讨水稻株高和抽穗期的遗传基础
个群体 的表 型值 和两个 回交 群体 的 中亲优 势值进 行 了数量性 状位 点(uni t e rilc sQ L 检测 及效 应 q a ta v a u , T ) t i t to
分析 , 并对 结果进 行 了 比较 。 2个 性状 在 3个相关 群 体中一共 检测 到 了 2 个 主 效 QT 1 L和 l 上位 性 QT 0个 L, 主效 Q L的数 目和 贡献 率 都 比上 位 性 Q L大 , 且 , l T T 而 在 0个上 位 性 QT L中 , 发生在 2个主 效 Q L间 的互 T 作有 3个 , 效 Q L与背 景位 点 间的互作 有 6个 , 主 T 2个互 补位 点 间 的互 作 仅有 1 , 一步 说 明 了主 效 QT 个 进 L 在株 高和抽 穗期 遗传 中的 重要作 用 。 比较加 性和 非加性 Q L的作 用 , T 发现加 性效 应 、 性效 应和 上位性 效应 显


广亲 和基 因的发现 , 服 了籼粳 交杂 种 不育 的矛 盾 , 杂 种后 代株 高 过高 、 穗 期延 迟 等 问题 仍 然 克 但 抽
限制 着 籼粳 亚种 间杂种 优 势 的利用 。本试 验 利用 一 个籼 粳 交 ( 汕 9/ 育 粳 2号)双单 倍 体群 体(obe 珍 7武 du l hpod ouainDH系 ) alip p l o , t 及其 分别 与 两 亲本 回 交构 建 的 两个 回交群 体 , 查 了株 高和 抽 穗 期 的遗 传 , 三 考 将
维普资讯
分子植物育种 ,0 6年, 4卷, 4期 , 5 7 5 4页 20 第 第 第 2- 3
M o e u a ln e dn , 0 6 V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2 — 3 lc lrP a t Br e ig 2 0 , 1 No 4 5 7 5 4 4

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基因检测及籼粳型分析

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基因检测及籼粳型分析
p t it gn 。 ably e e i i

② T nda—ups e i m l s rel e ,sc sP i6 S l l , n 8 5 t.p s s d e ul roegnc ae t l i s uha e i ,N l S adC 1 Sec os s p e n i a4 ee
a dj o i a e e a s o u 。 5 3 a n e m re a ein d t ie tys 一 e e i r ema t i i s n p nc vr t s t 5lc s ¥ 1 6, nID l ak r sd s e ni 5 n g n n i l s r el e , a a i i w g od f c e el n P i 6 S G a gh n 3 ,e . t 3 n e m r e hc e t l eyt g n t iee t t n o c dc r a e i , u n za 6 S t Wi 4 ID l ak r w i rl e c sl o e e cdf r i i f e i i o j — a4 c h s h ad o i f n ao i r n a
A s at A crigt te16b e t no iecmpt it gn 一 )i cmpr o i l lsni i b t c: cod 3 pdl i f d o a bly ee( n n o ai nwt ae dc r n oh eo w i i s h le i n a
e c ohrs f C rdc.T er utso e a: Actp s a e lyl e Y ea psesdwd o — l t poeio Rpout h sl hw dt t ① yol m m l s ri n , ut A, osse ie m er s P e s h a et t i i i c

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

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

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人口的基本食粮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将水稻生产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将是未来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

因此,深入研究水稻的重要性状基因以及它们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分子基础、基因功能、分子标记等方面对目前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一、米种形态基因水稻米种形态是指水稻粒的整体形态和结构。

米种形态基因是影响水稻籽粒形态和大小的基因。

比较常见的优质米品种的特点是籽粒短而粗,这种米种叫粳米。

粳米通常来自于一个重要性状基因的控制,这个基因称为GS3。

近年来,对GS3基因进行了解析,发现它编码的蛋白在水稻籽粒的早期生长时期控制和协调细胞分裂活动,影响籽粒长度和宽度,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目前,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探索了GS3的功能,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稻籽粒发育的分子机理。

二、抗病基因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往往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发掘并利用水稻的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和病害防控的重要策略。

研究表明,水稻中某些基因在抗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Xa21基因,它编码了一个受体样激酶蛋白,可以识别并结合这种细菌,从而激活水稻自身的抗病机制,事实上已经被应用于水稻的育种中。

前不久,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叫做Xa23的水稻抗病性基因。

它与Xa21基因属于同一类别,可以抗击引起水稻煤短丝核胚菌感染的菌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Xa23基因相比Xa21在抗菌活性的强度和广谱性上都更为优秀,给未来生产跟进拓展新抗菌品种带来了新希望。

三、分子标记有效地利用水稻重要性状基因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个关键问题。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作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可以在水稻育种中实现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它们的效果,并且增加抗病性和适应性。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和高产能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
基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水稻的遗传机制,以此获得更多性状优异植株,以提高粮食作物的品质和生产力。

本文将介绍水稻的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以及如何在
相应的利用中发挥其作用。

水稻的广亲和性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特性,表现为植株对环境胁迫的强烈抗性。

例如,水稻在抗非气候因素、植物病毒病害、昆虫蛀害、雨热和土壤病害等方面都具有较
强的抗性能力。

这些抗性能力归功于水稻的基因多样化程度。

水稻的基因中,包括编码蛋
白质及其表观和结构性变化的基因,以及与环境胁迫反应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都有助于
水稻提高对环境适应性。

水稻的广泛亲和性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利用。

首先,水稻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可以有效
减少因干旱造成的产量损失。

其次,水稻抗性也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害和杂草,从而提高农
作物的生产效率,增加收益。

此外,水稻还可以抵御风和雨的影响,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和收获量。

本文介绍了水稻的广泛亲和性的遗传机制以及其利用。

水稻的广泛亲和性通过其丰富
的基因资源为环境适应性和耐性提供了基础,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害和table杂草,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作物收益。

所以,未来开发水稻品种将更好地提高水
稻的品质,并不断优化其产量。

水稻基因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丰产与稳产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的基因与分子育种研究也得到了重要的进展。

1、水稻基因组研究水稻基因组研究是水稻分子育种的基础,其核心问题是水稻基因组结构与基因功能的解析。

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启动了水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历经10年,最终解析出了水稻基因组的组成、基因数量与基因组结构等关键信息。

随着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逐渐揭示了水稻基因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如水稻耐盐性、病虫害抗性与品质等。

2、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是指探索水稻基因在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与表达方式。

该领域的进展对于深入理解水稻生长发育、逆境响应与品质形成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领域中,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手段,如基因转化、基因敲除、基因表达调控与蛋白互作等技术,以揭示水稻基因的功能机制。

研究表明,水稻中许多基因参与了关键的生理代谢与逆境响应过程,如水稻耐寒与耐涝等性状的形成等。

3、水稻分子育种研究水稻分子育种研究是指利用基因组学、基因功能学与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水稻育种的研究。

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在解析水稻基因与育种性状之间的关联、筛选优异品种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该领域包括水稻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编辑等技术。

此外,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还可以为地衣苔藓类植物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4、水稻逆境适应研究水稻逆境适应研究是指探究水稻在非正常生长环境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水稻逆境适应研究涉及水稻耐寒、耐干旱、耐盐等性状的形成机理。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于水稻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如水稻在高温、低温、缺水与盐碱等条件下的生理代谢与逆境响应机制不同。

水稻逆境适应研究可以为水稻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总体而言,水稻基因与分子育种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水稻生产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改良水稻品种,以解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水稻对环境条件和土壤类型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但由于水稻的种不够多,经过几百年的杂交和选择,水稻不具有针对环境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因此,通过探索水稻的遗传机制,发现具有高度广泛亲和性的水稻品种,是水稻育种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水稻广亲和性是指水稻对非常宽广的生态条件以及各类土壤类型有适应性的性状。

实验室研究表明,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基因调控,抗病和耐旱性状主要由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和抗衰老基因调节,在水稻的遗传上得到了证实。

基因调控是水稻广亲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起着调控水稻对生存环境调节的重要作用。

多功能转录因子(TFs)在水稻遗传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以特定的方式影响植物中基因的表达以及激素和糖的合成,影响植物的旱耐性、病毒和灾害的耐受能力,从而影响其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三个主要调节TFs,即bZIP类TFs、NAC类TFs和WRKY类TFs,它们控制着环境适应性性状的表达,从而帮助水稻对杂交改良的影响能力。

其次,水稻的抗病和耐旱性状也是影响其广亲和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抗病基因SIK、XA21、RGA,和抗旱基因DREB1A / 1B、LEA等,它们影响水稻对病原体和干旱条件的耐受性。

通过调控这些基因,可以有效抑制水稻对病原体和干旱状态的破坏,从而提高水稻的生存能力。

最后,水稻抗衰老基因也是影响水稻广亲和性的重要因素。

抗衰老基因可以识别细胞的有害信号,以维持与环境的稳定关系,特别是水稻耐旱性和耐低温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水稻抗衰老基因,如PRT1、SOD、CAT、APX1、EhR3和EhR4等,这些基因可以调节水稻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从而提高水稻的生存能力。

综上所述,水稻广亲和性主要受基因调控、抗病和耐旱性状、抗衰老基因的影响,它们在水稻育种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水稻广亲和品种研究的进展

我国水稻广亲和品种研究的进展

我国水稻广亲和品种研究的进展
粟学俊;岑秀芬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报道最近十多年来水稻广亲和基因理论的发展以及广亲和品种研究、改良利用的进展概况。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粟学俊;岑秀芬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35.1
【相关文献】
1.水稻广亲和基因遗传研究Ⅰ.水稻广亲和、半亲和和非亲和品种的遗传分离模式观察 [J], 林文
2.水稻广亲和基因遗传研究Ⅱ.水稻广亲和品种半双列杂交试验初报 [J], 颜振兰
3.水稻广亲和品种抗白背飞虱的研究 [J], 刘光杰;寒川一成;谭红;曾媛;肖淑芳;沈君辉
4.水稻广亲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力的鉴定研究 [J], 汤述翥;李国生
5.水稻广亲和与非广亲和品种蛋白质的比较研究 [J], 滕晓月;崔顺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籼-粳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1籼-粳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的研究进展

研究生姓名: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的遗传研究 5 1 籼-粳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的研究进展1.1 亚洲栽培稻的分化与亚种分类稻属(Genus Oryza)植物约含20个种。

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简称栽培稻或水稻,是其中的一个广为种植的栽培种[106]。

水稻起源于低纬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使其演化成适应不同纬度或海拔地区栽培的各种变异类型。

如我国先民早就认识到的粘和糯、籼和粳的差异;印度的水稻品种根据栽培季节不同有夏稻(Aman)、秋稻(Aus)和冬稻(Boro)之分;印度尼西亚的水稻品种存在婆罗型(Bulu)、久莱型(Tjereh)和中间型(Gundil)的分化等[103]。

对稻种进行科学分类,是研究和利用稻种资源的基础性工作。

Kato(1930)根据品种的地理分布、形态特点和杂种F1的育性特点,首次将水稻分为印度型(O.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日本型(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两个亚种,它们分别相当于我国的籼稻和粳稻[5 ]。

Kato收集的品种,多数来自栽培水平较高、品种分化较深的地带(日本、我国江浙和台湾等地),因而籼粳差异明显[4]。

后来,随着品种数目的增加、品种来源的扩大和判别指标的增多,发现在典型的印度型(籼)和日本型(粳)之间还存在一些过渡类型。

Terao和Mizushima(1939)根据杂种F1育性呈连续性变异的特点,将水稻分成Ⅰa、Ⅰb、Ⅰc、Ⅱ和Ⅲ类型[173]。

其中Ⅰa和Ⅰb相当于日本型品种,Ⅱ和Ⅲ相当于印度型品种;而Ⅰc类的部分品种属于所谓的“中间类型”,将其与前两类品种杂交,F1育性都比较高。

Ⅰc类品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爪哇地区。

Matsuo(1952)根据1411个品种约20种形态性状的研究结果,把水稻分为A、B和C三类[ 4]。

从品种的地区分布看,大多数日本品种属于A类,90%以上的印度品种属于C类,大约90%的爪哇品种属于B类。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水稻广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及其利用

在摄影中如何拍好白色背景主题照
在拍摄中可能会遇到被拍摄对象要求在白色背景上拍照,但白色背景拍摄却并不容易拍好照片,那么,如何在白色背景上拍好照片呢?下面介绍何在摄影中拍好白色背景主题照的方法。

方法1.额外的背景照明
如果你不照亮背景,背景不会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甚至黑色,为了使背景变白,需要额外的照明,而且比被拍摄的主体更强,这是在白色背景下拍摄对象时使用的照明方案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背景由两个柔光箱照亮以获得最均匀的白场。

例如,在家里,你可以使用台灯来照亮背景。

物体本身的灯光方案可以是任意的,这里需要从拍摄主体方面着手。

方法2.使用背光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光源在背景后面,这种情况下的背景光线用于透射,而不是像前面中的那样用于反射,这种方案可以免除较低功率的
光源,因为反射损耗总是高于传输损耗,为了使光源有效工作,背景光线不应太强烈。

可以在反射光线上覆盖白色织物、乳白色塑料或有机玻璃等等。

方法3.使用柔光箱作为背景
这种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前一种方法的变体,柔光箱闪光灯用作背景,由于光直接进入相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拍摄大型物体或人物时,需要合适尺寸的柔光箱,对于小件物品,在家中使用也是完全可以的。

总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帮助你在不使用后期软件处理的情况下,在拍摄照片中获得纯白色背景。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11): 2000−2007/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09.02000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杨杰王军曹卿陈志德仲维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14摘要: 广亲和基因S5-n是能够恢复籼、粳杂种育性的基因, 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回交转育广亲和基因需要通过配组杂种F1, 根据F1的育性判断和选择S5-n, 选育周期长, 方法繁琐。

因此, 在广亲和遗传改良和聚合育种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广亲和基因检测方法。

本研究根据水稻广亲和基因和籼粳S-5等位基因序列存在136 bp缺失的特征, 设计了InDel标记S5136。

前人研究已经明确02428、Dualr、CPSLO17具有S5-n, 分子标记S5136 PCR扩增这3个材料的带型为缺失带型, 而不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材料的带型为非缺失带型。

利用该标记对3037与02428的F2群体分析表明, 该标记能准确区分S5-n、S5-i纯合及杂合基因型, 标记基因型符合1∶2∶1比例, 没有发生偏分离现象。

利用该标记从554份水稻品种资源(O. sativa L.)和27份普通野生稻(O. rufipogen Griff.)以及24份江淮流域杂草稻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缺失带型的资源材料13份, 并对其PCR产物测序证实为S5-n, 对Kasalath的广亲和性进行了初步验证; 从20份02428的高世代育种材料中, 筛选到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恢复系2份。

该标记可以用于S5-n基因资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培矮64S为母本的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

关键词:广亲和基因S5-n; 功能标记;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杂草稻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Functional Marker for Wide Compatibility Gene S5-n of RiceYANG Jie, WANG Jun, CAO Qing, CHEN Zhi-De, and ZHONG Wei-Gong*Institute of Food Crop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Jiangsu High Quality Rice R&D Center, Nanjing 210014, ChinaAbstract: Wide compatibility varieties (WCVs) with S5-n are able to produce highly fertile hybrids when crossed to both indica and japonica varieties. The conventional breeding strategy of pyramiding S5-n is to test the fertility of F1 hybrid. However, this method is labour-consuming, time-consuming and difficult in operation. The technically simplified approach of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has directly and practically used in rice breeding.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find a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way in WCV breeding with MAS. The wide compatibility gene (S5-n) has 136 bp dele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dica and japonica S-5 alle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S5-n, we developed the functional marker S5136 basedon the deletion in the DNA sequence of S5-n. The differentiation for S5-n, S5-i,and S5-j in 24 accessions of weedy rice from the district of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27 accessions of common wild rice (O. rufipogon Griff.) from China, 554 cultivars and genetic resources (O. sativa L.) and 20 breeding lines was investigated by S5136.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marker was low-cost, robust technique that can be utilized to identify the S5-n in WCVs like 02428, Dular and CPSLO17. The S5136 could distinguish the homozygous S5-n/S5-n, homozygous S5-i/S5-i, and heterozygous S5-n/S5-i individuals i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3037 and 02428. From the tested materials, 13 germplasms with S5-n were identified and conformed by sequencing theS5136 PCR products, and 2 restore lines with S5-n developed from the offspring of 02428 were identified. Also, the compatibilityof Kasalath was tested with some indica-japonica hybrids. Therefore, S5136 is a powerful molecular marker in S5-n germplasm screening, perfect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nd seed purity testing for the two line hybrids with Pei’ai 64S as maternal parent.Keywords: Wide compatibility gene S5-n; Functional marker; Oryza sativa L.; O. rufipogen Griff.; O. sativa f. spontanea本研究由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8001-005B, 01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DO2A0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09321),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07]603), 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6110703, 6510806)资助。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_陈雨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_陈雨

水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陈雨1,2,潘大建1,曲延英2,范芝兰1,陈建酉1,李晨1(1.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籼粳分化是水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而明晰水稻的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种质资源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国内外在不同时期对水稻籼粳分化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总结了人们对于籼粳分化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亚洲栽培稻;籼粳分化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07)12-0003-05Advanceson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inriceCHENYu1,2,PANDa-jian1,QUYan-ying2,FANZhi-lan1,CHENJian-you1,LIChen1(1.InstituteofRiceResearch,Guang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Guangzhou510640,China;2.Xing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uqi830052,China)Abstract: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wasthemainstreamofgeneticdifferentiationinrice.Moreover,makingclearevolvementofricewasveryimportanttousinggermplasmresourceeffectivelyandupgrade.Thispaperhassummarizedandcomparedtheoutcomewhichformdifferenttechniquesuchasmorphology,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Thetheoreticcognitionabout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wassummarized,andtheshortagesandprospectsofthisfieldwerealsodiscussed.Keywords:Oryzarufipogon;Oryzasativa;indica-japonicadifferentiation收稿日期:2007-10-18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项目(2006B6010102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13B01-11)作者简介:陈雨(1981-),男,在读硕士生通讯作者:李晨(1968-),男,副研究员,E-mail:lic11111@sina.com水稻是我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新功能标记的设计与验证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新功能标记的设计与验证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新功能标记的设计与验证田孟祥;余本勋;何友勋;张时龙;王嵩;叶永印【摘要】广亲和基因S5n可恢复籼粳杂种育性,是亚种间优势利用的重要资源.S5n 已经克隆,分子标记技术成为了鉴定其是否存在的快速有效手段.根据S5n存在136 bp碱基的缺失,设计均可在聚丙烯酰胺凝和琼脂糖凝胶这两种介质上电泳检测的S5n基因功能标记InDel-S5n,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24 bp(基因S5n)或360 bp(基因S5i或S5j).通过10个常规水稻品种及1个F2群体230单株对InDel-S5n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标记均能较好地在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检测,且能准确地鉴定供试材料是否包含目的基因及基因类型(纯合或杂合型),可见该标记可以用于S5n基因资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16【总页数】4页(P134-137)【关键词】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作者】田孟祥;余本勋;何友勋;张时龙;王嵩;叶永印【作者单位】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5.3亚洲栽培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从育种发展趋势来看,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将成为未来挖掘水稻产量实现突破性进展的主攻方向。

然而籼粳两个亚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存在着一定的生殖隔离,导致绝大多数籼粳后代育性偏低,难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日本的池桥宏等发现了能克服籼粳交F1代半不育的广亲和性基因,从而使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成为现实[1]。

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农业科学院选育出中粳广亲和品种02428[2],之后我国对广亲和基因探索与利用逐步展开[3]。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

粳型水稻广亲和新品系的选育研究王子明;邹江石;郑维认;裔承宽;周桂元;宋小录【期刊名称】《杂交水稻》【年(卷),期】1990()6【摘要】本试验就广亲和育种中的亲本利用,配组方式和适宜的选择世代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02428与籼稻或带有籼型血缘的粳稻品种(系)杂交,其后代出现具有良好亲和性株系的比例较高。

这些亲和性较好株系的遗传基础包括:1.真实地含有02428的广亲和基因;2.并非携带02428广亲和基因而仅属于籼、粳品种的中间型;3.既含有从02428转育而来的广亲和基因,同时又属于血缘上的籼、粳中间型。

采用WCV/WCV以及WCV/CV//WCV的杂交配组方式更容易获得新的广亲和品系,多亲本复合杂交不利于提高选择效率。

水稻的广亲和性受主基因控制,低世代选择有效。

【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水稻;粳稻;广亲和;选育【作者】王子明;邹江石;郑维认;裔承宽;周桂元;宋小录【作者单位】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220.3【相关文献】1.新育水稻广亲和品系的综合评价:I.亲和性及主要农艺性状 [J], 李自超;王象坤2.水稻广亲和性研究与野败型粳三系配套 [J], 张爱国;徐乐斌3.高异交率偏粳型广亲和不育系春江19A的选育与利用 [J], 林建荣;宋昕蔚;吴明国;阮关海4.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VI.水稻广亲和性研究和广亲和系选育 [J], 朱运昌5.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Ⅱ.籼(粳)型不育系与粳(籼)型恢复系和粳型广亲和系三交F_1的育性表现 [J], 王才林;汤述翥;张兆兰;邹江石;汤玉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种重要 的遗 传 工 具 通 过 育种上 的 转育可将 这一基 因从 原 始 釉 粳广亲和性材料中转育到 农 艺性状优 良的 品 种 中 这 对 于水 稻 袖粳亚 种 间 杂 种 优势 的 利 用
,
特 别 是对 于 通过培育釉 粳亚 种 间杂交水稻来利 用 更 高程 度的 杂种优势将具 有重 大 的意 义

,
根据 研 究 结 果
,
,
池 桥宏 明确提 出 了 水 稻 釉 粳 广亲 合性 基 因 和釉 粳 广亲 合 品 种 的概 念 ;
明确指 出
,
水稻 的釉 粳 广亲合 现 象受 细 胞核 内 的釉粳 广亲合 性基 因 控制
,
这一 基 因 位 于
水 稻 的第 一 连 锁群
其 遗 传 行 为 比较 简 单
.
加 上 在进 化 过程 中 山 区 栽 培 条件 和 气候 条件 的 影 响
使 得这
些类 型 获 得 了 光 周 期敏 感 性 而 丧 失 了 进 一 步 转 化 的 机 会
,
池 桥宏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不 仅 发 现 了 釉
而 且 在此 基 础 上 对 具 有广 亲 和 性 现 象 的杂 交 组 合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19 8 7年
袁 隆平 教 授
1
提 出 两 系 法 亚 种问 杂
,
种 优 势 利 用的 战 略 设 想
将 利 用 强 大 的 釉粳 亚 种 间杂 种 优 势 作 为 杂 交 水 稻 育种 的 重 点

!

J

一战 略 设想得 到国家 ’ , 6 8 3 计划
的 大 力支持
.
水 稻 育种 家 们 发 现 的出 现
1

品 种杂 交 其 杂 种 F 的 结 实 率 因 杂 交 组 合 的不 同 而 有很 大 的变 化 其变 幅 为 多 数 杂交 组 合 的 结实 率 低 于 5 0 %
.
3一 8 0
.
3%
,

]
.
在 云 南 的地 方 品种 中存 在着 一 些对 釉稻 品 种 和 梗 稻 品 种 中
,

均 亲 合的类 型
可 以预 言
,
釉 粳 广 亲 和 性 基 因 的发 现 揭 开 了 充 分 利 用 水 稻 亚 种 间 杂种 优势 的新序 幕
.
,
这 将掀
起 水 稻 育 种 史上 第 三 次 绿 色革 命 的 浪潮
水 稻 釉粳 广 亲 和性基 因 的 发现
在 本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探 讨 普 通 栽 培 稻 品 种 间分 类 的过 程 中
,
别 与釉 稻 品种
梗 稻 品种杂交
〔3 1
其杂 种 F 均 丧现 出较 高的结 实率
但是
,
,
这 种 亲 和 现象并
没 有 引 起 他 们 的进 一 步 兴趣 和 研 究
俞 履析 等 ( 1 9 6 2 )
, ,
在 对 中 国栽 培 稻 种 亲 缘 关 系 的 研 究 中 发 现
,
.
中国 的 釉 稻 品 种 和 梗 稻
、 、
我 国 的水 稻 育 种家 们 对 釉粳 亚 种 间杂 种 F 代 的亲 合性 现 象也有 过 报 道
、 、
` 〔
关 于 釉粳 杂交 其 杂 种 后 代 表 现 高度 不 育 的 原 因 国 内外 学者 曾作 过许 多 研 究 和 探 索 仁1 4 〕 二1 5 〕 仁1 6 〕 〔1 7 〕 [ 2 1 1杜 尔宾 认 为
,

关键 词
:
釉 粳 广亲 和 性基 因
遗 传工 具
普 通 栽 培 稻 在 分类 学 上 包 括 釉 稻 ( 和爪 哇稻 ( 0
.
O
.
S
.
s u
b
.
s
p
.
In di
e a
)
,
梗 稻
( O
!
2
.
S
.
s u
b
s
p
.
Ja p 二 i C
a
)
S
.
s
u
b
s
p
.
a J v i i n
,
c a
) 这 三个 亚 种
,
釉 稻 和粳稻 除 了 在 细 胞 核遗 传 物质 方面 存在 着
一 定 差 异 外 在 细 胞 质 遗 传 物 质 方 面 也 存 在着 较 大的 差 异 所 以 细 胞 质 和 细胞 核 之 间不 协 调是 造成 其 花 粉 败 育的 主 要 原 因
,
. .
,
,
,
对釉 梗杂 种 F 代 而 言 等(


2年 6



f
X
湘 潭 师范 学 院 学 报
t
、。

2

T

,

3
l
水 稻 釉 粳 广 亲 和 性 基 因 的 研 究 进展
左 斌



长义 从 月 卜方 面 徐 述 了 有关水 稻袖 匣户 亲 和 性 基 因 的研 究 现状

水稻 仙 梗广亲 和 性 基 因 的遗 传 行 为 简单

是 育种上
.
,
釉梗 杂种 第 一 代 在 表 现 强 大优 势的 同 时也 伴 随 着 结 实率 低这 一 问题
`
随着 日本 水 稻 遗 传育 种 家 池桥 宏 首 次 在 爪 哇 稻 亚 种 中 发 现 釉 梗 厂 亲 和 性 基 因 以 及 国
,

内外筛 选 出 大 量 的釉 粳 广 亲 和 性 品 种 或 材 料 釉 梗杂种 后 代 结 实 率 低 这 一 难 题 可 望 得 到 解 决
,
分 类 学 家 一 直 将 杂 种 下 代的
E l
e
,
亲 和性 作 为 稻 种 亲 缘划 分 的 主 要 依据
过 程 中 曾发 现 过 亚种
,

.
盛 永等 ( 195 8)
,

2
6
J

m
e
n
t等 [
2 ”

在 研 究稻 种 分 类
问杂 种 F 代 的亲 和 现 象
, I

即 印度 次 大 陆的 A 二 群 ( 秋 稻 生 态 型 ) 品种分
195
,
,
,
异源
I
Y
a 。
) 发 现 在 釉粳 杂 种 F 8
,
的 配 子 发育 过 程 中细 胞 内某 些 同 源 染 色体 出 现 不 正 常现 象 即 在 一 对 同 源 染 色 体 中 有 一 条 染色 体 带有 畸变 区 段
k i 愧 m:
.
由此 造 成 配 子败 育

冈 彦 一 ( 1 9 5 3 ) 提 出 重 复 隐性 基 因 配 子 体 致 死 假 说
,
由此 可 见
,
通 过 育 种上 的转 育 手 段 可 将 釉粳 广 亲
.
r a
( 1 962
1 介。3 )

提 出 等 位基 因 互 作 膜 式 来 解 释 釉 粳杂 种 配 子 高 度 败育 的 现 象
,
如口 泣
池桥 宏 等 (
1 9 8 4 ) 〔2
1
认为
A
,
u 、
群是 一 个具 有 多 种 釉 粳 广亲 和 类 型 的 混 合 物
.
,
这 是 因为
,
该 类 型 来 自栽 培 稻 的 起 源 中心 粳 广 亲 和 性 现 象 的存 在 究 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