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3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3(学生版)

论述类文本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3(学生版)

武汉为明学校/武汉为明高级中学级部:高三编制人:叶明焱日期:2019.12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及解题思路三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设误类型;2.掌握做题方法,并能准确选择答案。

【导学流程】一、出题陷阱设置干扰项的类型: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混淆是非、因果混乱、曲解文意、混淆模态时态、模糊范围二、例题解析:命题陷阱之七: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岀来。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岀这种说法。

(1)(2015全国二卷)见导学提纲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2)(2018全国三卷)见导学提纲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县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命题陷阱之八:混淆模态、时态:把在原文中是可能岀现的情况说成是必然岀现的情况,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说成是既成事实。

论述类阅读:第3讲 观点态度推断(讲)-《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论述类阅读:第3讲 观点态度推断(讲)-《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选项特点】 观点推断题的选项一般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
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常见考法
典型考题
关键字眼
通过复句关系 考查对文本的 透彻理解
(2020·全 国 卷 Ⅲ , T3 - 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 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 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 的变通。
2.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 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 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 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 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边练边悟2 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2018·全国卷Ⅰ,T3-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 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 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 “接着讲”的出发点。
3.强加关系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 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 设误 (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 手段 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 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 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 判定 否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合逻辑关系。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 技巧 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3)——掌握命题角度,明辨设题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3)——掌握命题角度,明辨设题陷阱

选项信息
原文信息
①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 ①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
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②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 ②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
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 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
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中的显学
通过比对可以发现,A 项的两个信息点,分别蕴含于两个
句子中间,选项信息①与原文信息①不相符,故 A 项错误。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课时作业
(二)信息涉及段内 信息涉及段内,就是选项的信息分散在一个段落内部,它 涉及好几个重要句子,选项是对原文段内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我们在解题时,就要提取概括这几个句子的关键信息,然后进 行综合判断。如 2015 年全国卷Ⅱ第 2 题 A 项:
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 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 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 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 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 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
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
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课时作业
选项信息
原文主要信息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物形象,其性格充满着内在的矛盾性,具
第一段:提出观点——要 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 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
B.多向的性格构成,杂多的性格元素,相 互影响,相互交叉,使人物性格表象纷纭 复杂,不断变化。 C.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 要作用,要刻画鲜明的人物,离不开对人 物性格模糊性的体察。 D.性格元素之间的非同向和每一个性格 元素内部的二重性,是构成性格元素模糊 性的两层主要意思。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基本概念三大要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基本概念三大要素课件
特点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逻 辑严密。
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地位
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点
论述类文本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归纳概括等能力。
与其他考点的联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历史知 识和文化背景等,因此与其他考点如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 魂和统帅。
论点的位置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位置出现 ,需要仔细寻找和识别。
论点的特点
论点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客观性、新颖性等特点, 需要符合逻辑和事实。
论据
论据的定义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数 据、理论等。
论据的种类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 括具体事例、统计数据等,理论论据包括科学原理 、名人名言等。
答题技巧总结
理解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结构
注意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
提炼信息
从文本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包括关键词、中心句和论点等。
规范答题
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答非所问或漏答要点。
05
备考策略与建议
复习重点及难点突破
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找出过渡句
注意文章中的过渡句,它们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 路转换和逻辑关系。
ABCD
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划分段落层次,有助于理 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分析论证方法
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论证力度和深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3——选择题之切片比对法(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3——选择题之切片比对法(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客观题(选择题)·答题方法【解题方法】——比对法(比较“变”与“不变”)一、【比对的方法】——切片法1、为何切: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

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2、如何切: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

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3、如何找: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①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②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

只有一处,要仔细辨别;不止一处,要进行整合。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易错拓展】对摘抄原文较多、与原文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二、【比对的角度】——三级比对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

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

1.比对句中词语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比对指代词,如‘这’“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大多”“多数”“只“仅仅”“及”“以及”“又””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如“很”“更”“最”“太”“十分”“非常”“比较”“较”“稍微”“有点”“有些”等,注意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等现象。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含答案)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

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

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

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

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

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理士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

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

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

3.1《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

3.1《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考点三

1.(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

语文学案板块一论述类阅读3分析论证特点——厘清思路明辨理据

语文学案板块一论述类阅读3分析论证特点——厘清思路明辨理据

学案3分析论证特点——厘清思路,明辨理据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快速准确阅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训练。

2.能够多角度地判断论证分析的正误,掌握解答步骤。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第2题)选项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8—2022年所有全国卷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2022·全国乙,第2题D项)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论证逻辑,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为重点。

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2021·全国乙,第2题A项)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2020·全国Ⅰ,第2题C项)论证思路结构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2021·全国甲,第2题B项)论证效果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论证前提(论证逻辑)可能。

(2018·全国Ⅰ,第2题C项)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2021·全国甲,第2题D项)论证语言知识图要活动一体验真题,整体把握(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3重比对”-突破内容理解题(第1题)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3重比对”-突破内容理解题(第1题)
第 1 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原 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明确的对 应句子或区域,因此,判断选项正误就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原文信 息细加比对。
第4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 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 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 三个角度进行。
生的结果,注意关 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
键词:假设、如果、 系。
若等。
无中生有
注意原文是充分
不合逻辑
条件还是必要条 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
条件关系 件。注意关键词: 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
只要……就,只 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有……才……。
第15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5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技法一 “3 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 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 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第6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三 部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页
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题 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页
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3讲
“3 重比对”——突破内容理解题(第 1 题)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卷)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卷)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26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26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技法提分点26 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三步骤分析文本论证思路读文支招第一步整体关注1.全文共6段。

2.标题是全文中心论点。

第二步把握内容①段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②③段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

④⑤段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

⑥强调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第三步领会文意本文论述的对象是“社会人”,而不是孙悟空。

本文以孙悟空为引子,来论述“社会人”与其的不同,从而论述“成人不自在”的观点。

典题文本(2016·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①《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②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现代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项训练(三)

现代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项训练(三)

现代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项训练(三)作者:张静来源:《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2012年第11期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秋风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

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

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

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

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

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

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

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

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中。

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

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

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

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

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

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高考命题点三观点推断题__“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高考命题点三观点推断题__“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

[解题指导]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 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 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 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
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 行为,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 省得等。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
平衡的制度。城市 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 ,对一
找原文 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
定题源 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请标识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与选项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
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找原文 定题源 (请标识 与选项 对应的 关键词)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 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 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 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 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 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 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 ,过于注重城市制度 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 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二、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3:分析论证特点(教师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3:分析论证特点(教师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材料论证特点第1课时论证特点之分析论证思路及论证结构【学习目标】1.梳理并积累论述类文本论证特点的必备知识。

2.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论证特点分析)答题思路。

【活动一】真题引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①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②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③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第06天+论述类文本阅读(3)-每日一题之2018快乐暑假高二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

第06天+论述类文本阅读(3)-每日一题之2018快乐暑假高二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

第06天论述类文本阅读(3)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高考语文卷三真题试卷

高考语文卷三真题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3年6月18日,第十四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在中国三亚举行。

在这次亚洲沙滩运动会上,我国运动员在多个项目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和竞技水平。

作为一项新兴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亚洲沙滩运动会自2008年首届举办以来,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

此次三亚亚沙会共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00名运动员参赛,共设15个大项、96个小项。

在比赛过程中,我国运动员表现出色,共获得12枚金牌、15枚银牌、13枚铜牌。

其中,女子沙滩排球、男子沙滩排球、男子帆板和女子帆板等项目均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此次亚沙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相互切磋、交流技艺,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题目:语文高考论述类文本分类比较类,解释类,驳论类在语文高考中,论述类文本是考查学生对于某一主题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

2019年全国3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019年全国3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3(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②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③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④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15、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哪些? 【答案】(1)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环境(坐 标)中,从纵横两方面考虑。 (2)用比较成熟的眼光去重读原典。 (3)可以从经济、利益与体制成因去考量。
16、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1)引用论证。引用韩非子的话,说明历史 事件的意义是有时代的(或要有历史的眼光 看待历史事件)。 (2)对比论证。“古之天子”与“今之县令” 对比。论证了看待历史事件要和经济、利益、 体制挂钩的道理。
《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15.简要概括“士’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异同。(6分) 【答案】同: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分) 异:士,具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2分)现代知识分子 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2分) 16.鲁迅的独立精神和自由崽想体现在哪两方面?(6分) 【答案】(1)思想上,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和独立精 神有明确认识并能始终坚守;(2)实践中,一贯地为 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而斗争。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 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 海》) • (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 ,琅琊 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3)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 ▲ 。 (李白《蜀道难》)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5)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 壁赋》) • (6) ▲ ,子无良媒。(《诗经· 氓》) • (7)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论语· 子张》) • (8)入则恳恳以尽忠, ▲ 。(张养浩 《为政忠告》)
【答案】首先,分析“爬”的动机和后果(2分) 其次,由“爬”引出“撞”,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2分) 最后,分析“爬”和“撞”的关系,揭示其实质 所在。(2分)
16.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6分)
【答案】 ①作者用讽刺的手法( 2分), ②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2分), ③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试图用投机手段暴富的人 的丑恶嘴脸和变态心理(2分)
17.请简要分析本文论证思路。(6分) 【答案】首先提出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独立精神;接着在与“士”的对比中论述现 代知识分子应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然后着 重指出鲁迅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和典范,进一 步论证了文章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欣赏的精神自由 》
15.欣赏同样的书法艺术作品,不同的人可能 会有所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请从 全文归纳。(6分) 【答案】(1)审美者的审美情趣有差异;(2) 对作品的欣赏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流派;(3)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往往可从不同 的角度层面欣赏。
17.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6分) 【答案】首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 (2分),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 帆风顺,官运亨通(1分),而锋芒毕露者招 惹是非,带来祸患(1分),最后,呼吁为人 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 独特魅力(2分)
《离骚》 1、帝高阳之苗裔兮, 。 ,惟庚寅吾以 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名余曰正则兮,字 余曰灵均。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 兮, 。 4、朝搴阰之木兰兮, 。日月忽其不淹 兮, 。 5、感我此言良久立, 。 凄凄不似向前 声 。
①对显示器: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②对鼠标: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③对键盘: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17.“爬”和“撞”有何不同?二者的实质是什 么?(6分) 【答案】 ①“爬”是想安分守己地改变自己的命 运(2分), ②“撞”是希望通过投机的手段一夜暴富(2 分)。 ③其实质都是统治阶级一手制定的用来控制人民、 防止人民反抗的手段(2分)。
《我看文化热》 15.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 观点又是什么?(6分)
默写
(1)歌台暖响, ; ,风雨凄凄。 (2)日月忽其不淹兮, 。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4) ,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 (5)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6)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 子》) 博学而笃志 (7)_____ 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8)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9)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0)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一方。。 )铁肩担道义 (12) ,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3.阅读下面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的话,从积极 的角度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5分)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器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 “唉,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 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 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我天天都被他敲打。”这时,主 机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我天天被 人按肚脐眼……” (1)对显示器: ▲ (2)对鼠标: ▲ (3)对键盘: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爬和撞》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申报· 自由谈》。 《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 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 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 己就发财显贵。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 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 认识?
【答案】(1)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对我们 的思维的影响。 (2)我们自身的经历与认识的时空局限。 (3)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的文化断层。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参考答案】首先,摆出谬论“天人合人”可以 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概重大难题;接着, 揭示谬论错误所在,阐明对“天人合一”的正 确理解;最后,提出希望,学者应该尊重科学。 (每点2分 16.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6分)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鼓吹者一方面杂糅了儒道 佛思想,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又 扩大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并夸大了它的价值。 (每点3分)
16.结合文章,说说在艺术欣赏中怎样才能做到 “精神自由”。(6分)
【答案】(1)欣赏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不陈 陈相因,不把前人的定论移过来;(2)突破地 域审美的局限,破除狭隘的派别观念;(3)欣 赏者不循名流效应,让艺术形象与头脑产生交融, 催化出新的形象,给后人营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17.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用这一修辞手法,请任 举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 【答案】(1)开头引用苏轼的诗句,把杨玉环 与赵飞燕作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欣赏者的 审美情趣味存在差异。 (2)第五段引用杜甫等人的话,说明同一艺术 作品会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增加 了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15.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6分) 【答案】①西方人拿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却 成为他们掠夺、征服、控制世界的武器,我们现在要送 去中国精神文明中的伦理纲常,用“和”文化影响西 方。 ②中国的“天人合一”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起到 积极作用,在环保方面济西方之穷。 ③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的成功经 验,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④汉语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汉语是世界上 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 最多信息。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17.文中说“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 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 非”,结合全文,简述“啼笑皆非”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因为“天人合一”论是杂取拼凑 出来的伪科学,鼓吹者却宣称可以解救世界生 态危机,实在可笑;把本是认识论的儒家的 “天人合人”思想加以拔高,不懂科学也不尊 重科学,却自我陶醉,实在可悲。(每点3分)
《人总得有一点锋芒》 15、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 题的作用何在?(6分) 【答案】以“儒、道、释” 三教入题,意在引出 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2分)证明 “不露锋芒”有生存的基础、历史的渊源,(2 分),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作铺垫,树立批驳 的靶子(2分)
16.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 异同?所要论证的观点又是什么?(6分) 【答案】相同的论证角度:主要从正面进行论 证。(2分) 相异的论证角度:第3段从武将锋芒太露者难 得善终的角度论证(1分); 第4段从文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果的角度论证 (1分)。 所要论证的观点是:历史上锋芒毕露、正直耿 介之士总是命运多舛,引人嫉恨。(2分)
16.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 方面的意义。(6分) 【答案】“天人合一”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2分) 环保方面:“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 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的 改造,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自然为人类服 务,我们要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4分)
17.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 的作用。(6分) 【答案】①“送去主义”指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 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体 现了一种宽广的胸襟。 ②奉行“送去主义” 可以增强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 和友谊。 ③送去和文化,对于消除民族间的 隔阂与对立,促进世界的和平将起到不可估量 的积极作用。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3)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7)独学而无友, 。(《礼记》) (8) ,民以食为天。(陈寿《三国志》) (7)则孤陋而寡闻;(8)国以民为本
【答案】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 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每点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