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合集下载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以下简称“本章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下简称“《法》”)制定的,旨在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权益保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营和解散等方面的规定。

第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合规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组织形式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企业等形式,具体形式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第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应当符合《法》的规定,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登记注册。

第三章成员权益第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享有平等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出资、分红、参与决策等权利。

第七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成员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公开透明地向成员提供经营信息,确保成员对组织的运营情况有充分了解。

第四章组织管理第九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立理事会或者监事会,负责对组织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理事或监事应当具备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保证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履职。

第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五章经营规划第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制定经营规划,明确经营目标、发展方向和策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利益,合理选择经营项目,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接受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向上级政府报告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十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组织内部运营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第七章解散与清算第十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散应当依法程序进行,经过成员大会或者理事会或者监事会的决议,并报上级政府备案。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监督管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国家保护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应当有利于发展生产、积累财富、巩固农村基层经济基础,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者有权分享土地利益,有权获得有关土地的政策扶持和服务。

第五条土地承包经营是一种稳定的组织形式,不得越轨发展,不得任意变动。

第六条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是农民和国家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提高财政投入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照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为三十年,期满可以续期。

第九条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但不得超出承包经营面积的五分之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当遵循自愿、有偿、公开、平等和确权登记的原则。

第三章土地承包经营的约束第十条土地承包经营者应当履行合同,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标准养殖、种植、经营土地。

禁止违约、扰乱经营秩序。

第十二条土地承包经营者不得将土地承包权流转、出租、出借,不得擅自调整土地承包经营的用途。

第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的规律。

第十四条土地承包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性的政策和补贴。

第十五条土地承包经营者不得侵吞、挪用、破坏土地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资金。

第十六条土地承包经营者不得利用土地产生污染环境。

第十七条土地承包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三章农村社会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三章农村社会现代化

(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第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农村工业化
第二,农村社区的城镇化。
中国农村城镇化必须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起来。
第三,农村社会整合机制的现代化。
农村建立民主管理组织、社会经济中介组织,加 强农村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整合 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农民对社会结构变革和 多变的生活过程的适应能力。
生态学派理论
生态学派的理论是在 反思现代“城市病” 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化 而来的,他们突出“以
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试 图将农村与城市结合起来,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以推进城市 的发展。
(三)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农村工业化推进。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 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社区区域内的转移。人 口和经济要素的快速集中促使了农村城镇的迅 速发展。
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 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 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 。
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
地理学家
“城市化”概念
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
城市化就是人类从区 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 渡中的社会经济现象。
城市化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镇)转化。
四川农村
山东农村
辽宁农村
四、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因素 斯宾塞认为自然环境是 影响社会进化、社会变 迁的最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诱生的 各地发展与变迁模式的 不同。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内生于农村社会的, 但是社会文化一旦产生其又 反过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变 迁。 随着农村社会的开放,城市 文化向农村社会的传播与渗 透也将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 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4.2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21年4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产业发展第三章人才支撑第四章文化繁荣第五章生态保护第六章组织建设第七章城乡融合第八章扶持措施第九章监督检查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

第二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

第三条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第四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长,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而经济发展则更广泛,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性改善。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影响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对国家和个人有着广泛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有助于就业的增加。

经济的扩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的人口数量。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与要素经济发展是指经济在长期内持续改善,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升级和优化。

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应有的权利和机会。

最后,经济发展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内外部要素。

内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进步、人力资本、资本积累等。

外部要素则是指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

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经济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一个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可以让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增长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自考0141发展经济学笔记小抄重点总结预测押题压题自学考试

自考0141发展经济学笔记小抄重点总结预测押题压题自学考试

00141 发展经济学(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2页)[2000年版]于同申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第三章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第四章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第五章教育与经济发展第六章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第七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第八章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第九章自然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第十章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第十一章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第十二章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第十三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十四章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第十五章外援、外国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债务第十六章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一章导论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是经济依然贫穷落后;为了摆脱贫困,重建经济,实现经济的起飞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目标;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发达国家的意愿。

(现实要求,需要理论产生)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

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该采取的战略与政策。

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1)发展经济学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发展经济学研究更加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发展经济学更加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1.殖民统治时期:“)“落后国家”(Backward Countries)2.殖民体制瓦解后:“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3.二战后: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4.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发会议: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其他:“南方”与“北方”国家(南北半球)、“穷国”和“富国”二战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政治上走向独立、经济上落★1.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低;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存在大范围的贫困其他方面生活水平都低(卫生保健水平差、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低、住房短缺)教育水平低下,人民文化水平低发展中国家人民享受现代生活的机会也少一个数据例子:199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瑞士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人均收入的270倍;瑞士人均收入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的印度的人均收入的93倍。

三农工作的法规

三农工作的法规

三农工作的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进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规。

第二条本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工作,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就业、农村土地、农村生活、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

第三条国家支持和鼓励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发挥群众互助合作作用,促进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

第四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监督和督促有关方面做好农村工作。

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关心农村工作,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农业生产第六条政府应当制定有关政策,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七条农村地区应当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第八条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第九条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第十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和治理农田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

第三章农村经济第十一条支持农村工业、农村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第十二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三条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十四条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促进农民融入金融体系。

第十五条支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第四章农民就业第十六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指导,促进农民就业。

第十七条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十八条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第五章农村土地第十九条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第二十条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第二十一条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六章农村生活第二十二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三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第二十四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帮扶和关爱。

第七章农村社会保障第二十五条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范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范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活动,保障成员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包括目标与任务、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独立经营、使用收益的权利,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经营。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和决策流程等。

第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经营范围和规模,合理划分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置监事会或监事小组,定期监督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三章财务管理第七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收支的合理与合法,保护成员的财产权益。

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国家财务制度,建立财务分类账簿,实行会计核算和报表制度。

第九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

第四章经营管理第十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应当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提高经营效益。

第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制定明确的经营计划,并及时调整与完善。

第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与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五章人员管理第十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第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经营需求制定合理的岗位设置,提供相应的人员配备。

第十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六章附则第十六条在特殊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变更。

第十七条本制度自批准之日起生效,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公告宣传。

第十八条本制度解释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如有争议,通过协商解决。

乡士中国 每章1 14章 概括笔记

乡士中国  每章1 14章 概括笔记

乡士中国每章1 14章概括笔记第一章:中国乡士的起源与定义中国乡士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同于农村居民。

这一群体通常居住在乡村地区,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维系着中国社会的地方社会秩序。

乡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他们通常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并在社区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章:乡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乡士作为地方社区的一部分,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乡士通常被视为家族、乡亲的重要代表,他们应当保持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并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助与支持。

第三章:乡士在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定位Chinese乡士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角色定位。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便崇尚士人,尊重其道德品质和学问能力。

乡士作为地方社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德、修养、学问方面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要符合传统文化标准,并以此示范乡民。

第四章:乡士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士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化的冲击导致了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也导致乡士群体不断减少。

乡士们也面临着知识、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吸引年轻人回归农村,参与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第五章:乡士的现代角色与使命尽管乡士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他们仍然具备着重要的角色与使命。

乡士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中去。

他们可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

第六章:乡士的教育与培养教育和培养乡士是确保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乡士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

同时,家庭和社区也要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乡士。

第七章:乡士与社区合作的重要性乡士与社区的合作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第13章---党史(公共基础知识备考)

第13章---党史(公共基础知识备考)

第五十八讲中共党史中共一大 1921 年 7 月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 1922 年 7 月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

中共三大 1923 年 6 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会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中共四大 1925 年 1 月大会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五大 1927 年 4 月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南昌起义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总结了失败教训,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瞿秋白开始担任领导工作秋收起义创立了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瓦窑堡会议 1935 年 12 月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 1937 年 8 月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七大 1945 年 4 月《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毛泽东思想纳入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 月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

《乡村振兴促进法》重点内容解读及全文(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乡村振兴促进法》重点内容解读及全文(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乡村振兴促进法》重点内容解读及全文(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制定了《乡村振兴促进法》,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对该法律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并附上全文。

1. 重点内容(1)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该法要求国家编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并辅之以明确的政策引导,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农民权益和农地资源利用。

此外,该法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为30年,可再续期,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村企业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待遇:法律规定应该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制度,提高农村社保政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5)建立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应该突出基层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乡村稳定和文明进步。

2. 全文《乡村振兴促进法》全文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宜居农村、增强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村地区。

第三条国家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辅之以明确的政策引导,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第二章农村土地第四条发展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和农地资源利用。

第五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的权益有:(一)依法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二)依法接受土地承包方案调整并实施后,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者安置。

第1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1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明确提出要使印度经济 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 化,加快了高科技和服 务业的发展力度。
印度终于开始走上了经 济改革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 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 3.1 “发展主义”与进口替代 • 3.2 债务危机与债务整理 • 3.3 “华盛顿共识”与经济改革
3.1 发展主义与进口替代
• 普雷维什 :“中心”与“外围”理论,工业 化是拉美国家摆脱 “外围”地位的唯一手段。
圭亚那的海岸垃圾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第二节 亚洲“四小龙”和印度的经济发展
• 2.1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 2.2 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工业化 • 2.3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 2.4 印度的经济发展
2.1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亚洲四小龙夜景,左为韩国首尔,右上为中国 香港,右下为新加坡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亚洲四小龙”词条
3.2 债务危机和债务整理
• 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普遍采取 负债增长战略,大规模引进外资。
• 到1982年,债务猛增到3083亿美元。
• 大量低息贷款的涌入对拉美国家的 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引 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
• 拉美国家此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进一步推高 了房地产和股票价格。
• 拉美国家的这种先发展、后停滞,经济停滞和经济矛盾并 存的现象是由客观国际环境,及其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和 经济政策取向的失误造成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倍广 大人民分享,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此外,政府官员的 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巴西福塔雷萨的贫民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贫民窟”词条
三星电子在菲律宾的一个门店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韩国经济”词条
2.2 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工业化

农村三资管理规章制度(4篇)

农村三资管理规章制度(4篇)

农村三资管理规章制度(____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秩序,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农村三资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资产和负债。

第三条农村三资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第四条农村三资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监督和管理,防止滥用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二章农村三资管理体制第五条农村三资管理部门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对农村三资的监督、指导和执法工作。

第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立三资管理机构,由组织负责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担任,负责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第七条农村三资管理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定期沟通和协商机制,及时交流信息,解决问题,促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决策程序,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三章农村三资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第九条农村三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平原则:平等对待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歧视或偏袒某一类别。

(二)法律原则:依法管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

(三)公开原则: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农民监督。

(四)风险控制原则:注重风险防控,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济风险。

第十条农村三资管理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一)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明确资金来源和用途,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

(二)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完善内部控制,避免经济损失。

(三)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程序,严禁滥用、挪用资金。

(四)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意识。

第四章农村三资的使用和收益分配第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集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农村三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第十二条农村三资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福利,依法支付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费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以下简称本章程)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管理规范和基本制度安排。

第三条本章程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活动。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遵守国家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以及本章程规定,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二章组织形式第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村互助合作社等形式组织。

第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应当以地理区域名称和组织性质为基础,具有明确的标识和识别力。

第三章组织机构第七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

第八条理事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会员代表组成,代表会员行使权力。

第九条理事会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审议和决定重大事项、选举和罢免理事会主任、审议和批准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等。

第十条监事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机构,由会员代表组成,独立行使监督职权。

第十一条监事会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审查和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等。

第四章经营管理第十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利益,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和服务内容。

第十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盈余应当优先用于增加农民收入、投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第十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经营管理活动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第十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章会员权益和义务第十六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员享有按照章程规定参与组织事务、分享经济利益和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权益。

第十七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员应当认真履行会员义务,支持组织的工作和发展,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利益。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1-14)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乡土中国 (1-14) 各章段的核心内容和观点第一章:乡土的意义和内涵本章介绍了乡村和农民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乡村的特点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第二章: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本章主要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层级。

阐述了乡村社会由家庭、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织构成。

第三章:乡土经济的特点与问题本章着重研究了乡土经济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以及农民面临的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困难等挑战。

第四章:乡土政权本章讨论了乡村政权的特点和功能。

分析了乡村政权的组织形式、权力结构以及政府与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土地制度与农村改革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村改革。

探讨了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等问题,并介绍了农村改革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乡村社会生活与乡村文化本章介绍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讨论了乡村社会的婚姻、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章: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本章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揭示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八章:现代农民与农村工作本章探讨了现代农民的角色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分析了现代农民的特点、职责以及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乡关系与农村建设本章讨论了城乡关系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强调了加强城乡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第十章: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本章关注农村土地资源与环境问题。

讨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与策略。

第十一章: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本章介绍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

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二章:农村社会保障与乡村社会治理本章主要研究了农村社会保障和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

分析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和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挑战。

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

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

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组织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经济组织)是指由农户自愿组成的经济性组织,以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乡村振兴为宗旨。

第三条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为:×××××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本组织)。

第二章组织性质和任务第四条本组织是一家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开展经济活动,确保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五条本组织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1.组织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农村经营等集体经济活动;2.推动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体经济资源整合;3.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4.为农户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5.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素质。

第三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六条本组织设立农户代表大会、农户理事会和执行机构,具体组织机构和职责如下:第七条农户代表大会是本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农户组成。

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本组织的基本政策、章程和管理办法;2.选举农户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成员;3.审议和批准本组织的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4.决定本组织的组织结构调整;5.决定本组织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农户理事会由农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组织协调开展本组织的日常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本组织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年度经济发展目标;2.组织实施集体经济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协调处理本组织内部纠纷和矛盾;4.定期向农户代表大会报告本组织工作;5.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文化建设工作。

第九条执行机构是本组织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农户理事会的决策并管理本组织的资金和设施。

主要职责包括:1.负责制定和实施本组织的具体工作计划和项目管理方案;2.协调组织集体经济项目的实施和监督;3.负责本组织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4.及时向农户理事会报告本组织的工作进展;5.组织维护和维修本组织的固定资产。

乡土中国第十三章批注

乡土中国第十三章批注

乡土中国第十三章批注一、文章背景及意义《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该书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历程。

该书的出版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乡土中国》第十三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章内容的批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内容,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

二、文章主要内容及观点《乡土中国》第十三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

该章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高度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家族制度还承担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

此外,该章还介绍了中国农村家庭关系的构成和特点,以及家庭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主要观点包括:1. 家族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家族制度具有高度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秩序。

3. 家族制度承担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4. 农村家庭关系构成复杂,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这些关系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5. 农村家庭关系的特点是注重亲情、注重传承、注重地位,这些特点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对文章内容的批注1. 家族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在《乡土中国》第十三章中,作者指出家族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家族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不仅包括了家庭关系,还包括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农村社会中,家族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福利、传承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农村社会中,家族成员通常会共同祭祀祖先、共同举办婚礼、共同举办葬礼等,这些活动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此外,家族制度还为农村社会提供了社会保障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2.12.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1号•【施行日期】2003.03.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第三章农业生产第四章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第五章粮食安全第六章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第八章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第九章农民权益保护第十章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章执法监督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本法所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第三条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下新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4月份)(解析版)

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下新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4月份)(解析版)

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下新中学中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分)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反映出西周实行()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近年来,人们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发现了孔子的图象和生平介绍,另外还在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论语》,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这主要是跟当时的统治者大力推行哪一思想政策有关()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尊孔复古”3.以下科技发明不属于宋代的是()A.发明活字印刷术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C.发明“蔡侯纸”D.火药广泛用于军事4.如图是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李小明同学归纳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从该表中得出的结论较全面的是()A.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B.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对外扩张C.《辛丑条约》使清朝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庭D.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E.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D。

5.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时间轴能简明直观地反映历史大事,下面时间轴的()处应填入的内容是A.中日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7.对照1978年与1982年安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比较表,你认为,农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对外开放格局最终形成8.“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

这一仪式应出现于()A.古代印度河流域B.中世纪的欧洲C.封建社会的日本D.古代两河流域9.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2003年6月,《当代》杂志发表一篇题为 《中国农民调查》的报告文学。反映改革 过程中农民负担问题。其作者是安徽文联 陈桂棣、春桃夫妇。两人花费三年的时间 跑遍安徽50多个县实地调查,掌握大量第 一手资料写下了这份报告文学。 本书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十三章
繁荣农村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和了解农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了解如何在城乡 统筹中发展农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问题。 探讨和认识如何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和发展现代农业。
第十三章
繁荣农村经济
教学要点: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在统筹城乡中发展农村经济 3、农业产业化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 村建设
一、促进城乡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需要形成城乡 统一的大市场。


我国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过低,导致农产品“小而全” 现象严重,区域之间相对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农产品市场经常处于无序、混乱的过度竞争之中,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农村经济进入全国统一市场体系,有利于深化农业 和农村经济内部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国际 竞争力。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 村建设
2、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城乡统一市场 (1)突破城乡地区分割。 (2)着眼于全国统一市场,调整农业区域布 局。 (3)发展城乡结合的产业链。 (4)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5)增强农产品在国际竞争性城乡统一市场 的地位。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 农村建设
第二,物流主体多元化,但规模普遍偏小、 竞争力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我国涌现出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虽然 我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量大,但 普遍是一些小农户行为,以简单、零散的 经营方式从事小规模运销,缺乏规模效益, 从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上很难应对来自市场 和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冲击。
第三,农产品销售方式多样化,但现代物 流运营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随着物 流规模增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有 现代物流运营方式与之适应。但目前我国 物流业还处于不完善时期,粗放经营模式 越来越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以现代物 流理念引导现代物流运营方式建立和改造, 是各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农村经济的薄弱环节 1、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广大农民的贡献 中国农业创造了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 世界22%人口的巨大成就。中国的谷物、 棉花、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6类产品 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1950-1978年,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资 金,年均净流出额约为155亿元,整个80年 代每年约1400亿元,1990-1998年,每年 约1500亿元。
第一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业的基础地位
(2)新要求: ①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向现代农业转 变; ②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整个农村经济走上全面繁荣的轨道。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3)新时期: 在上述意义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发展已经进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时期。
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1)拓展有序的竞争性农产品市场。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3)健全大宗农产品的国家调控机制。 (4)建立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 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 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 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 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 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 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 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 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 商务部又发布《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 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 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 业。
材料2: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 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但区域发展 不平衡。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农 副产品市场如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 市场,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区域 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东部沿海省份农产品物 流市场发育程度高、流通体制完善,中部地区 正在迎头赶上,而西部地区发育比较滞后,具 有区域发展不平稳性。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实践原则 就是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 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 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 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 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又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在经济方面主要是: (1)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2)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 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社区是农村人口集聚的地域,以小城镇或 者村落为中心地,是农村社会的基础单元。 它是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 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农村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带动 作用的重要载体。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对缩小城乡 差别,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 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 村建设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 村建设
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1、完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组织保证 2、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 3、制定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4、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建设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 村建设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 (3)城乡协调推进的原则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基础地位,必须针对我国落后的小农经济 与国外现代农业的巨大差距,加快转变农业 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现代农业。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 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生产力方面的实践原则: 就是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 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 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 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 坚实基础。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任务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特点: ① 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开始发生变化,供给 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② 需求由主要靠要求增加产量解决温饱,转变为 要求提高品种质量满足人民改善生活; ③ 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不仅受到资源约束,而且受到市场的约束,随着 中国加入WTO,农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引言: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解 1、概念的理解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密切相关的三个 命题。农业是一个产业概念,农村是一个历 史和地域概念,农民是社会活动主体的概念。 2、“三农”问题的内容和由来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生产力水平过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与城市的差距 拉大。
第一节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 前提。 2、农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工业和其他一系 列产业的发展程度。 3、中国农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 有巨大促进作用。 4、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总之,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 战略产业。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 国民经济现代化,只有农村繁荣稳定 才能实现全国社会的繁荣稳定,只有 农民实现全面小康才能保证全国人民 实现全面小康。
第五,第三方物流有很大发展、但自营 物流仍占主导地位。经过多年发展,第三 方物流取得了很大发展,部分农产品生产 企业和农户认识到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和作 用,愿意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做。而自营物流要占用相当的资源和费用, 易成为农业发展的包袱,但目前它仍占据 主导地位。
第六,物流环节损失率高,保鲜技术有待提高。 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 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 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 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 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1/4强 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 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3、“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业问题 —— 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 钱,生态、人口、结构、体制等问题。 (2)农村问题 —— 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 经济不发达。教育、卫生、交通、居住条件 的落后。 (3)农民问题 —— 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低, 各种负担沉重,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拉大,农 民经济权益得不到保证。
第四,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有进展,但 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由于我国农产 品物流设施、设备发展相对滞后,加上农产 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上市的集中大量性,造成 了农产品“卖难”、“丰产欠收”等问题。 部分地区农村交通网络不够发达:不通公路、 路况不好、交通阻滞、设卡收费和没有多式 联运网络等,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 流成本和经营风险。此外,物流设备落后。 目前我国汽车运输七成是敞蓬卡车,只有三 成密封式厢式汽车,而备有制冷机械、保温 箱式冷藏车辆还不到汽车总数的一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