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交通运输)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

合集下载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土质勘察标准及质量控制指引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土质勘察标准及质量控制指引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及质量控制指南目录1.总则 (1)2.前期准备工作 (1)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2)4.多年冻土地质调查与测绘 (3)5.多年冻土工程勘探与取样 (5)6.多年冻土试验 (10)7.工程地质观测 (15)8.各工程阶段资料整理与提交的成果 (16)附录一:多年冻土按冻胀性、融沉性分类 (23)附录二:冻土物理、热物理和力学参数 (25)附录三冻土融土的热物理参数 (26)1.总则1.0.1为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指导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保证勘察质量,制订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多年冻土地区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冻土及与相连的一段土层的成因、类别、分布范围、物性参数、特别是对修建道路后冻土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以及道路的工程性质作出评价。

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1.0.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在广泛充分收集分析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以前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沿线冻土工程地质以及冻土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区段等的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和评价公路路基下多年冻土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条件,为施工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所必须的参数。

1.0.5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前期准备工作2.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准备工作应广泛收集以下内容:2.1.1沿线气象、气候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日照、辐射、地温覆盖厚度与密度,一年内暖期和寒期的起记持续时间,冻结、融化深度等。

2.1.2沿线已有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多年冻土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

2.1.3以往做过的有关区域冻土条件:多年冻土的分布、厚度、成份、冰冻构造和年平均地温。

年地温振幅为零的深度;冻土的物理、热物理及力学性质;季节融化层和季节冻结层的深度性质。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九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九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九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养护与维修技术指南目录1 总则 (1)2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养护 (1)2.1养护内容 (1)2.2养护基本要求 (1)2.3养护工程分类及要求 (2)2.4路基养护技术 (3)2.5路肩、边坡养护技术 (9)3 多年冻土地区路面养护维修 (10)3.1路面养护的工程分类 (10)3.2路面状况调查 (11)3.3沥青路面养护 (15)3.4沥青路面的封层和罩面 (21)4 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养护与维修 (24)4.1桥梁的养护维修 (24)4.2涵洞的养护维修 (26)附录A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养护对策对比分析 (28)附录B 多年冻土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修补路面 (29)坑槽施工工艺要求 (29)附录C 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裂缝修补施工工艺要求 (36)附录D: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病害调查表 (38)附录E:多年冻土融沉分类的现场初步判断方法 (39)1 总则1.1 本指南主要依据多年来对109、214国道等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养护资料,分析研究而编制,对于其它多年冻土区公路的适用性还需要考虑当地气候、冻土环境的特殊性。

1.2 本指南主要内容是多年冻土区路基、路面、桥梁、涵洞工程方面的养护技术。

2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养护2.1 养护内容路基养护应通过对公路各部分的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发现病害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消除病害根源。

其作业范围应包括如下内容:(1)维修、加固路肩和边坡。

(2)疏通、改善排水设施。

(3)维护、修理各种防护构造物。

(4)清除坍方、积雪,处理塌陷,检查险情,防治水毁。

观察和预防路基由于冻土融沉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处理翻浆、纵裂、滑坡、泥石流等病害。

2.2 养护基本要求为保证路基各部分完整,满足上述路基的基本要求,使路基发挥正常有效的作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养护工作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1)保持路基土密实,排水性能良好,各部分尺寸和坡度符合规定并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减灾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减灾技术研讨会交流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遥感技术在抗震及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张勇(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遥感应用技术实验室)0 引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遥感技术应用于灾情监测和评估,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和方案制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中央首长、各级抗震救灾工作组,到新闻媒体解说员,手里或案头都能看到遥感影像的影子,甚至在街头巷尾百姓的热议中都能听到关于遥感技术的声音。

遥感技术在抗震减灾中的作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

遥感技术的应用研发也成为震后国家和行业科技支持的重点。

在2009年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抗震救灾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11个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计划应用遥感技术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作为该专项项目之一的“重大公路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重点针对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和评估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保障、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发和软件编制。

本材料重点以遥感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抗震减灾的应用需求获取情况进行介绍,提交大会进行交流。

1. 遥感技术简介作为21世纪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1之一,遥感技术是于20世纪六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它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等)、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等基础之上。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 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理解,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其中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短波红外、红外线、可见光、微波等。

其要素包括平台(飞机、飞船、飞艇、卫星……)、传感器、电磁波、接收机、存储和处理设备(计算机系统)、分析处理软件等。

1.1 遥感的类型(1)按平台划分为:121世纪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9大技术,其中空间技术包括遥感技术。

512汶川大地震公路工程灾后重建技术指南

512汶川大地震公路工程灾后重建技术指南

“5.12”汶川大地震公路工程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指南(初稿)第1章总则1.1依据为指导四川省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工作,依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四川省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四川汶川8.0 级地震灾后重建地震评价规划用图》、《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各市、县、乡镇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一览表》(四川省地质局2008年6月)等有关规定及现行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

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灾后原有公路及在建公路的恢复和重建工程。

1.3定义本导则所指恢复重建工程,是指公路恢复工程和公路重建工程。

公路恢复工程,是指对原有公路受损工程进行修复、加固,使其满足使用功能,或按照新的抗震等技术要求,提高抗震抗灾能力的工程。

公路重建工程,是指原有工程无法利用,按照规划的公路等级和抗震要求,重新建设的工程。

1.4技术标准公路恢复工程,经技术论证后,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指标;公路重建工程,执行现行技术标准和新的技术要求。

1.5恢复重建目标在对震区公路建设条件,包括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工程环境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了解震区地质灾害分布类型、成因、规摸、危害程度及其发展演变的情况下,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对恢复工程,通过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受损公路恢复满足其使用功能,对在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路段、工点和生命线工程,应通过加固提高,提高其抗震抗灾能力;对重建工程,应按照现行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建设,提高抗震抗灾能力。

1.6总体原则恢复重建工程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技术合理,因地制宜,灵活采用技术指标;运营安全,提高公路防震抗灾能力;工程经济,充分利用原有公路的总体原则。

1、根据地震灾区国、省、县、乡公路网的现状及恢复重建的规划,确定路段的恢复重建的标准和建设方案。

2、根据公路路段、重要工点在路网中的作用和公路等级,合理确定恢复重建的抗震等级,并通过恢复重建改善和提高灾区路网的整体抗灾能力。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七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七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七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指南目录1 总则12 路基设计22.1 一般规定22.2 路堤设计高度32.3 低填浅挖路基82.4 路基边坡及护道102.5 路基排水102.6 其它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设计122.7 路基借土133多年冻土道路环境检测与管理14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指南附录15附录一沥青路面路基设计高度公式中S的确定15附录二XPS板隔热层路基设计主要参数17附录三通风管路基设计参数18附录四热棒路基的设计参数18附录五碎石路基设计参数与要求19附录六冻土融土的热物理参数201 总则第1.0.1条本设计指南依据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任务,并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其他多年冻土地区研究成果中所确定的原则编制,其目的是指导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设计。

第1.0.2条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设计中,为确保路基稳定,使路基设计经济合理,降低全寿命成本。

应根据“有的放矢、合理经济”的设计原则,对不同的冻土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第1.0.3条公路路基宽度设计原则上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级公路标准进行,特殊地段可适当降低技术标准。

第1.0.4条采用本设计指南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或规定的要求。

第1.0.5条路基工程设计应在综合分析勘察资料基础上,吸收消化国内外成功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建设环境的影响,论证地确定路基工程设计方案,以保证路基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第1.0.6条对于旧路建设整治工程,路基设计时,低温多年冻土地区(放热型、吸热型)路基设计以“保护冻土”为原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过渡型和残留型)路基设计以“控制融化速率”为原则,采用“主动降温与被动保护相结合、治理路基病害与治理环境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路基临界高度不再是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

第1.0.7条对于新建公路路基,路基设计时,低温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以“保护冻土”为原则;高温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以“控制融化速率”为原则,采用“主动降温与被动保护相结合、保护冻土路基与保护冻土环境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路基临界高度不再是高温多年冻土区路基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

关于公布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技术指南的公告

关于公布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技术指南的公告
中华人 民共 和国交通运输部公告 20 0 8年 第 2 6号
现公布《 公路桥梁加 固施 工技术 规范》 JG TJ3— 0 8 , (T / 2 20 ) 作为 公路 工程 行业 推 荐性标 准 , 自
20 年 1 08 0月 1日 起施行 。
该规范的管理权 和解释权归交通运输部 , 日常解 释及 管理工 作 由主编单位 中交第 一公路勘察设
该细则 的管理权 和解 释权归交通部 , 日常解释及管理工作 由主编单位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负责 。
请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 若有修改意见请函告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以便修订时研用。
特此公告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交通运输部 ( ) 章



0 o八 年八 月二 十 九 日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交通运输部公告 20 0 8年 第 2 5号
为规范和指导汶川地震灾后公路 工程 的恢 复重建 工作 , 我部 组织 编写 了《 汶川地 震灾后公 路恢
复重建பைடு நூலகம்术指南 》 现予 以公布 。 ,
本指南 由四川省交通厅 主持编写并负责解释 , 各地在使 用过程 中 , 要本 着对 质量负责 的原则 , 结 合 当地实际情况 , 灵活掌握 , 注意积 累资料 、 并 总结 经验 , 如在使用 中发现 问题 , 及 时与 四川省交通 请

5 . 0
厅联系(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 祠大街 10号 , 8 邮政编码 :10 1 。 60 4 )
特此公告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交通运输部 ( ) 章
二 o o八 年 八 月二 十 九 日
关于公布《 路桥梁加 固施工技术规范》 皿 G TJ3 20 ) 公 ( / — 08 公告 2

桥梁检测方案

桥梁检测方案

桥梁检测方案目录一、前言 (4)1.1 编制目的 (4)1.2 编制依据 (4)1.3 工程概况 (5)二、桥梁检测目的与要求 (7)2.1 检测目的 (8)2.2 检测范围 (8)2.3 检测要求 (9)三、桥梁检测方法与流程 (10)3.1 常用检测方法 (12)3.1.1 结构检测 (13)3.1.2 功能性检测 (14)3.1.3 安全性检测 (15)3.2 检测流程 (16)3.2.1 制定检测计划 (17)3.2.2 实施检测 (18)3.2.3 分析检测数据 (20)3.2.4 编写检测报告 (20)四、桥梁检测内容与重点 (22)4.1 结构检测内容与重点 (23)4.1.1 混凝土结构 (24)4.1.2 钢筋混凝土结构 (25)4.1.3 钢结构 (27)4.2 功能性检测内容与重点 (28)4.2.1 行车性能检测 (29)4.2.2 安全性能检测 (30)4.3 安全性检测内容与重点 (31)4.3.1 结构承载力检测 (32)4.3.2 结构耐久性检测 (33)4.3.3 安全隐患检测 (34)五、桥梁检测设备与工具 (36)5.1 常用检测设备 (37)5.1.1 激光测距仪 (39)5.1.2 回弹仪 (40)5.1.3 层间剥离仪 (40)5.2 常用检测工具 (41)5.2.1 手持式电动工具 (43)5.2.2 激光扫描仪 (43)5.2.3 数字化成像系统 (45)六、桥梁检测人员组织与培训 (46)6.1 检测人员组织 (47)6.1.1 项目负责人 (48)6.1.2 检测工程师 (49)6.2 检测人员培训 (51)6.2.1 安全培训 (52)6.2.2 技术培训 (53)6.2.3 质量控制培训 (54)七、桥梁检测实施与质量控制 (54)7.1 检测实施 (55)7.2 质量控制 (56)7.2.1 检测过程监控 (57)7.2.2 数据分析与判断 (58)7.2.3 检测结果验证 (59)八、桥梁检测报告与总结 (60)8.1 检测报告编制 (61)8.1.1 报告结构 (63)8.1.2 数据分析 (64)8.2 检测总结 (66)8.2.1 检测成果汇总 (68)8.2.2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69)8.2.3 后续工作安排 (69)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桥梁作为连接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其安全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灾情后的社会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灾情后的社会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灾情后的社会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灾情后的社会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

这些灾害给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带来巨大破坏。

因此,灾情后的社会恢复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在灾后恢复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和电力网络等。

在灾害发生后,基础设施通常遭受严重损坏,这给灾区的人们和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因此,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是重建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

首先,需要进行快速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道路和桥梁的修复可以使救援车辆和救灾物资能够迅速到达灾区。

同时,也有助于灾区居民的疏散和交通运输的恢复。

此外,供水系统的修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清洁的饮用水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因此必须确保供水系统的正常运作。

其次,需要通过改进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强度来提高未来的抗灾能力。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得到提升。

同时,必须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作,以保证在灾难发生期间能够持续供电。

最后,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可以减少设施老化和损坏的风险。

此外,投资于基础设施的维护也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恢复重建城市规划在灾后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恢复重建阶段是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的机会,以确保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的各项功能。

例如,要确保居民的住房安全并将其与救援设施和医疗设施相结合。

此外,还需要密切结合土地使用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建设更加宜居和可持续的城市。

其次,应该重点考虑城市的灾害风险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和洪水防控设施等,来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还需要制定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计划,以减少未来灾害带来的损失。

最后,城市规划还需要关注社区的参与和社会公正。

测量验收规范

测量验收规范

测量验收规范篇一:测量验收标准及规范(自编)测量验收标准及规范一,井巷部分1、测量验收的数量与质量数据必须准确,并以规定的月底截止日期总验收数字为准予以呈报。

严禁估算和弄虚作假,不得预报、隐瞒、多报。

2、因某种原因暂不具备验收条件的工程,必须规定限期做好处理后再予以验收。

3、属下列情形之一的采掘工程,一律不予验收: (1).无审批计划及设计而施工的 ;(2).未经技术人员测设标定而施工的 ;(3).已正式通知停止施工而还在继续施工的 ;(4).应返工修整而尚未修整合格的 (返修量不计进尺) ;(5).回采设计界线以外的作用量和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工程作业量。

4、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工程,可按下列原则分别定为可修品、次品、废品。

(1).可修品:施工虽未达到设计规格,但经过返工修整后,可以达到要求的;(2).次品:施工超出了设计规格,并又不在验收标准允许限差内的,施工误差限值以外的超挖部分不报任务;(3).废品:不按计划和设计要求施工和错误施工,而今后又不能得以利用的。

5、巷道掘进质量的验收标准,列于表1—1表1-1 巷道掘进施工质量误差(2)巷道方向偏差局部连续长度3米以上超上表极限标准时,或严重影响安全或使用的部位,必须经过返修合格后,方予验收。

6、竖井、天(溜)井掘进质量验收标准(1).竖井、天井、溜井进尺验收以米为单位,取至厘米;(2).竖井的实际开凿断面不得小于设计值,超挖不得大于0.15米(3).天井、溜井的中心线至周帮得距离不得小于设计0.1米,超挖不得大于0.2米。

7、井下各种峒室掘进质量的验收标准(1).各种峒室工程验收按体积计算,并以所在巷道的巷道设计断面换算进尺;(2).实际开凿断面不得小于设计断面值(长、宽、高),超挖不得大于设计规定0.2米,负差按可修品返工整修后验收;(3).特殊要求的峒室工程,按设计提出的允许误差限值执行;(4).超过验收标准或设计特定允许差的开凿部分,均不得作为完成生产任务的工程作业量计入。

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

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

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庄卫林,蒋劲松(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汶川地震造成了公路桥梁的巨大破坏,仅四川省境内国省干线公路上的受损桥梁就达千余座。

桥梁的主要震害类型可归纳为:垮塌、落梁、梁体移位、梁体开裂、桥墩开裂、桥墩压溃或剪断、崩塌落石砸毁桥梁等。

面对急迫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打通生命线通道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桥梁作为生命线通道中的控制性节点,其安全与否,至关重要。

在抢通、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等三个阶段中,面对的情况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采取的技术措施也不一样。

现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的桥梁处治技术加以总结,对与常规桥梁加固技术不同之处予以阐述。

1.震后抢通阶段本阶段的首要目标是“通”,可以限载限宽通行;特点是“快”,因此提出的加固措施必须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捷的方法,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该阶段所承担的安全风险最大,必须分段逐点设置交通管制。

地震发生后,要让抢险救援人员和救灾车辆第一时间能赶到现场,必须确保生命线通道的通行。

本阶段必须派出有经验的桥梁工程师开展现场调查,依据本身经验,了解桥梁的损坏情况,正确评估桥梁的损毁程度,及时判断桥梁能否通行、限载通行,及时提出抢通措施和加固方案。

该阶段一般不动用检测仪器和设备,也没有大型装备,以目测和简单的丈量为主。

针对损毁和严重损伤的桥梁,抢通技术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1 便道绕避桥梁完全垮塌,或严重损毁,短时间内无法加固,当有条件能在桥侧另辟便道时,一般采用此法。

该通道一般还要满足后期的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通行。

如国道213线百花大桥第五联5×20m连续梁完全倾覆倒塌,其余多个桥墩被压溃倾斜,梁体严重移位,该桥已完全丧失利用价值,只能在桥侧修抢险便道,供抢险救灾车辆和人员通行(图1)。

图1 百花大桥侧的临时抢险通道1.2 设置槽渡跨越水库的桥梁被震毁,或崩塌山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没公路,一般临时设置槽渡,供抢险人员和车辆通行。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部分)2014 年7月·北京目录总则 (1)第一编技术设备 (2)第一章基本要求 (2)基建、制造及其验收交接 (2)限界、安全保护区 (3)养护维修及检查 (5)救援设备 (6)灾害防护 (6)行车安全监测设备 (7)第二章线路、桥梁及隧道 (9)一般要求 (9)铁路线路 (9)线路平面及纵断面 (10)路基 (10)桥隧建(构)筑物 (11)轨道 (12)线路交叉及接轨 (13)防护栅栏 (13)声屏障 (14)第三章信号、通信 (15)一般要求 (15)信号 (15)联锁 (17)闭塞 (18)调度集中系统 (18)机车信号、列车运行监控装置、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 (19)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19)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23)通信 (23)承载网 (24)业务网 (24)支撑网 (25)信号、通信线路及其他 (25)第四章铁路信息系统 (27)第五章车站及枢纽 (29)站场设备 (29)客运设备 (29)第六章机车车辆 (31)机车设备 (31)机车 (31)车辆设备 (33)车辆 (33)动车组设备 (34)动车组 (35)自轮运转特种设备 (35)第七章供电、给水 (37)牵引供电 (37)电力、给水 (39)第八章房屋建筑 (41)第九章铁路用地 (42)第二编行车组织 (43)第十章基本要求 (43)行车组织原则 (43)列车乘务 (45)车站值守 (48)车站技术管理 (49)对行车有关人员的要求 (49)第十一章编组列车 (51)列车编组 (51)列车中机车车辆的编挂和连挂 (51)列尾装置的摘挂及运用 (53)列车中车辆的检查 (53)列车制动 (55)第十二章调度指挥 (61)调度日计划 (61)日常运输组织 (62)调度命令 (62)第十三章列车运行 (66)行车闭塞 (66)接发列车 (72)列车运行 (75)跨线运行 (75)车底回送 (76)第十四章限速管理 (77)临时限速管理 (77)列控限速管理 (77)第十五章调车工作 (79)调车工作 (79)机车车辆的停留 (83)第十六章施工维修 (85)施工维修基本要求 (85)施工维修防护 (85)施工路用列车开行 (94)确认列车开行 (95)设备故障及抢修 (96)第十七章灾害天气行车 (98)大风天气行车 (98)雨天行车 (99)冰雪天气行车 (100)异物侵限报警 (101)地震监测报警 (103)天气恶劣难以辨认信号行车 (103)第十八章设备故障行车 (105)列控车载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105)LKJ、GYK、机车信号故障 (105)CTC故障 (106)进站、出站、进路信号机、线路所通过信号机故障或车站(线路所)道岔失去表示、轨道电路非列车占用红光带 (107)区间通过信号机故障或闭塞分区轨道电路非列车占用红光带(异物侵限报警红光带除外) (110)站内轨道电路分路不良 (111)列车占用丢失 (111)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故障 (112)接触网停电 (113)接触网上挂有异物 (114)受电弓挂有异物 (115)运行途中自动降弓 (116)自动过分相地面设备故障 (116)动车组列车空调失效 (117)列车运行途中车辆故障 (117)第十九章非正常行车组织 (120)双线区间反方向行车 (120)列车被迫停车后的处理 (120)列车在区间退行、返回 (121)列车分部运行 (122)列车冒进信号机 (122)列车运行晃车 (123)列车停在接触网分相无电区 (123)列车碰撞异物 (124)列车发生火灾、爆炸 (125)第二十章救援 (126)使用机车、救援列车救援 (126)动车组救援动车组 (127)启用热备动车组 (128)第三编信号显示 (129)第二十一章基本要求 (129)第二十二章固定信号 (132)色灯信号机 (132)车载信号 (139)第二十三章移动信号及手信号 (144)移动信号 (144)无线调车灯显信号 (145)手信号 (146)第二十四章信号表示器及标志 (155)信号表示器 (155)线路标志及信号标志 (159)线路安全保护标志 (164)动车组列车标志 (165)第二十五章听觉信号 (167)附图1 客运专线铁路建筑限界 (170)附图2 客运专线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173)附件1 调度命令 (174)附件2 调度命令登记簿 (175)附件3 CTC控制模式转换登记簿 (176)缩写词对照表 (177)计量单位符号 (178)总则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重要的民生工程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震后公路重建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启动

震后公路重建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启动

日前 , 以 “ 西 江 经 济 带产 业 转移 与产 业 承 接 ” 为主题 的 粤桂 港澳青年企
业 家、 青年学者西 江 行暨西 江 经济发展
论坛 在南 宁召 开 。 广西 壮族 自治 区 政府
副主席杨道喜表示 , 希望能充分利用泛
珠合作 的平 台 , 发挥 大西 南 资源丰富 的
优势 , 借助粤港澳资金相对 充裕 以及 港
今后 各 方经 济研 究机 构加强 合作交流 、
成 果运 用 以及 建立 长效机 制等 内容达成
共识。
杨道喜强调 , 广西愿 与区域各方
以西 江航运 提级扩能为重点 , 联手推进
航运 枢纽 、 船 闸工 程 建设 , 加 快建立 西
江 航运 干 线全流域 、 跨地域 、 跨行业 的
综合协调 管理 机制 , 共 同开 发建设 沿 江
消除了再生层 与下承层 之 间的弱接缝、 弱界面 , 大大提升 了原路面抗剪强度及抗水 损害能 力。 经 过英达就地热再 生机组 施 工 后 , 路面 动稳定性和抗高温性都得到 了提 升 , 路面 抗 车辙能力大 大增 强 。
此 外 , 本次施工 共 有 8 个路段 , 且 地 点 分散 , 对 施工 设 备 的转场 能 力提 出了严 格 的要 求 , 而 英达 大 型 就 地 热 再 生 机 组 具 有 设 计 紧凑 、 转场 半径 小 、 小 巧 灵活 , 机 动性能高 等特点。 在本次施工 中, 所 有的转场 工 作都有条不 紊地 进行 , 转场 效率极 高 , 同 时 机 组 施 工 时 只 占据 一 股 车 道 , 将道 路 施 工 对 交 通 的 影 响 降到 了 最 小 , 获得 了业主单位 的高度评 价。
一 步提升交通 基 础设施抵御 地震灾害的能 力。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区道路交通恢复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区道路交通恢复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区道路交通恢复中的应用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往往在瞬间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其中,道路交通系统的损毁常常成为制约救援和恢复工作的关键因素。

在应对地震灾害、恢复道路交通的艰难任务中,遥感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在地震灾区,由于地面情况复杂、危险,人员难以迅速全面地了解道路交通的受损状况,而遥感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及时、准确且全面的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快速进行大面积的监测。

地震发生后,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速度慢、范围有限,难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求。

而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的灾区图像,迅速掌握道路交通受损的总体情况,包括道路的断裂、滑坡掩埋、桥梁倒塌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初步的救援和恢复计划至关重要。

其次,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具有高精度。

通过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道路上的细微损坏,如裂缝的宽度、长度,以及路面的变形程度等。

这有助于评估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详细的依据。

例如,对于一些只是表面受损的道路,可以进行简单的修复处理后尽快恢复通行;而对于严重损坏的路段,则需要进行全面的重建。

再者,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多时相的监测。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同一地区进行观测。

这对于跟踪道路交通恢复的进展非常有帮助。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道路修复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同时,多时相的监测还可以对可能再次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保障道路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实际应用中,遥感技术的具体手段多种多样。

光学遥感是常见的一种,它能够提供清晰的地表图像,让我们直观地看到道路的状况。

而雷达遥感则具有穿透云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工作的能力,不受光照和天气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候获取数据。

装配式建筑在紧急灾害区的快速恢复及重建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紧急灾害区的快速恢复及重建应用

装配式建筑在紧急灾害区的快速恢复及重建应用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灾后紧急重建和恢复工作,传统的建筑方法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在这方面具备了诸多优势。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在紧急灾害区的快速恢复及重建应用进行探讨。

二、紧急灾害区的快速恢复需求1. 快速搭建临时落脚点在发生自然灾害后,受影响地区通常会有大量民众失去住所,迅速搭建起临时落脚点是当务之急。

传统施工方式常需要数月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可能因各种原因推迟工期,但装配式建筑通过提前预制构件和标准化设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组装出结构牢固、功能完善的房屋或设施。

2. 回归正常生活的紧急需求灾后重建不仅需要提供简单的住所,还需要恢复各种生活设施和服务。

使用装配式建筑可以快速搭建起学校、医疗站、救援中心等公共设施,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促进紧急灾害区的社会恢复。

三、装配式建筑在紧急灾害区应用的优势1. 快速组装与拆除装配式建筑采用模块化设计和预制构件,在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组装,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

同时,当紧急阶段过去后,这些模块化部件可以很容易地被拆卸和迁移至其他地方进行再利用。

2. 灵活适应多样化需求由于受灾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大,重建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装配式建筑具备模块可替换的特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房间大小、功能布局或者扩展容量,以应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

3. 结构安全与抗震能力强作为一种高度工业化的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材料经过工厂生产和严格检验,增强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地震频繁的灾害区域,装配式建筑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员安全。

4.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减低对当地环境造成进一步损害,装配式建筑注重材料利用率和能源效率。

预制构件可以在工厂内精确生产,在现场施工时减少了噪音、污染和废物产生。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引之八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引之八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八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防治技术指南目录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1)2.1术语 (1)2.2符号 (3)3 冻土和冻土工程中的基本规定 (4)4 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勘查 (5)4.1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勘察的基本要求 (5)4.2公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调查 (6)4.3公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勘探 (9)4.4冻土温度的确定 (11)4.5冻土物理和力学参数的测试 (11)5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 (11)5.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类型和特征 (12)5.2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分级 (14)5.3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调查 (17)5.4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机理 (19)6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防治概述 (24)6.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防治的目的和原则 (24)6.2防治的内容 (25)6.3防治的方法 (25)6.4防治的五个阶段 (26)6.5多年冻土区公路病害防治的标准 (26)7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 (27)7.1冻土路基设计的一般规定 (27)7.2少冰、多冰冻土地段的路基 (29)7.3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路基 (29)7.4冰锥、冻胀丘地段路基 (31)7.5热融滑塌地段路基 (32)7.6热融湖(塘)地段路基 (32)7.7冻土沼泽(沼泽化湿地)地段路基 (33)7.8支挡建筑物 (33)7.9路基排水 (34)7.10取土场、弃土堆 (35)8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施工 (36)9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病害防治措施 (37)9.1预防措施一——保温路基 (38)9.2预防措施二——通风管路基 (40)9.3预防措施三——低架旱桥 (42)9.4治理措施一——遮阳板护坡 (43)9.5治理措施二——碎石护坡 (44)9.6病害治理措施的养护 (46)1总则1.0.1本指南主要根据青藏公路、214国道等研究较为深入的多年冻土区公路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仿真分析研究而编制,对于其它多年冻土区公路的适用性还需要考虑当地气候、冻土环境的特殊性。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质量控制指南目录1.总那么 (1)2.前期预备任务 (1)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2)4.多年冻土地质调查与测绘 (3)5.多年冻土工程勘探与取样 (5)6.多年冻土实验 (10)7.工程地质观测 (15)8.各工程阶段资料整理与提交的效果 (16)附录一:多年冻土按冻胀性、融沉性分类 (23)附录二:冻土物理、热物理和力学参数 (25)附录三冻土融土的热物理参数 (26)1.总那么1.0.1为顺应公路工程树立的需求,指点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保证勘察质量,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多年冻土地域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冻土及与相连的一段土层的成因、类别、散布范围、物性参数、特别是对修建路途后冻土的开展趋向、危害水平以及路途的工程性质作出评价。

并提出有效的处置措施。

1.0.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义务是在普遍充沛搜集剖析多年冻土地域路途工程以前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沿线冻土工程地质以及冻土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区段等的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剖析和评价公路路基下多年冻土的静态变化和动摇条件,为施工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所必需的参数。

1.0.5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除应契合本指南外,尚应契合国度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规范的规则。

2.前期预备任务2.1多年冻土地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预备任务应普遍搜集以下内容:2.1.1沿线气候、气候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日照、辐射、地温掩盖厚度与密度,一年内暖期和寒期的起记继续时间,解冻、消融深度等。

2.1.2沿线已有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多年冻土以及环境维护等资料。

2.1.3以往做过的有关区域冻土条件:多年冻土的散布、厚度、成份、冰解冻构和年平均地温。

年地温振幅为零的深度;冻土的物理、热物理及力学性质;时节消融层和时节解冻层的深度性质。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四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四

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四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与抗震加固技术指南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二○一○年四月前 言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了7.1级地震,这是继两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后,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大地震,给玉树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玉树地区的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的抗震救灾部署,支援玉树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我们遴选了部分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成果,并编印了《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希望能为灾区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提供参考,并藉以为灾区重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二○一○年四月目 录1 总则 (1)2 术语与符号 (2)2.1 术语 (2)2.2 主要符号 (3)3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原则和等级标准 (5)3.1 桥梁抗震设防标准 (5)3.2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等级标准 (6)4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流程和方法 (7)4.1 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流程 (7)4.2 桥梁抗震性能一级评价方法 (10)4.3 桥梁抗震性能二级评价方法 (11)5 桥梁结构部位的抗震性能评价 (13)5.1 一般规定 (13)5.2 场地液化可能性评价 (14)5.3 地基基础抗震性能评价 (16)5.4 桥台抗震性能评价 (17)5.5 桥墩抗震性能评价 (18)5.6 梁部抗震性能评价 (23)5.7 支座、伸缩缝的抗震性能评价 (24)6 桥梁抗震构造措施评价 (25)6.1 一般规定 (25)6.2 防落梁构造 (26)6.3 限制位移装置 (30)6.4 连接构造 (30)6.5 其他构造措施 (31)7 既有桥梁抗震加固技术 (31)7.1 一般规定 (31)7.2 桥梁场地加固 (33)7.3 基础加固 (36)7.4 桥台加固 (38)7.5 墩柱的加固 (40)7.6 盖梁、节点区加固 (42)7.7 支座、伸缩缝及防落梁措施抗震加固 (44)7.8 减隔震加固技术 (48)7.9 上部结构加固 (49)8、基于性能(多水平性能目标)的既有桥梁抗震性能评价 (50)1 总则1.0.1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统一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与抗震加固的技术要求,更好地发挥公路运输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震后交通基础设施重建技术系列指南之六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标准及质量控制指南目录1.总则 (1)2.前期准备工作 (1)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2)4.多年冻土地质调查与测绘 (4)5.多年冻土工程勘探与取样 (7)6.多年冻土试验 (14)7.工程地质观测 (19)8.各工程阶段资料整理与提交的成果 (22)附录一:多年冻土按冻胀性、融沉性分类 (31)附录二:冻土物理、热物理和力学参数 (34)附录三冻土融土的热物理参数 (35)1.总则1.0.1为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指导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保证勘察质量,制订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多年冻土地区新建公路和改建公路的工程地质勘察。

1.0.3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查明冻土及与相连的一段土层的成因、类别、分布范围、物性参数、特别是对修建道路后冻土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以及道路的工程性质作出评价。

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1.0.4冻土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在广泛充分收集分析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以前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沿线冻土工程地质以及冻土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区段等的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和评价公路路基下多年冻土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条件,为施工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所必须的参数。

1.0.5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颁发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前期准备工作2.1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准备工作应广泛收集以下内容:2.1.1沿线气象、气候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日照、辐射、地温覆盖厚度与密度,一年内暖期和寒期的起记持续时间,冻结、融化深度等。

2.1.2沿线已有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多年冻土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

2.1.3以往做过的有关区域冻土条件:多年冻土的分布、厚度、成份、冰冻构造和年平均地温。

年地温振幅为零的深度;冻土的物理、热物理及力学性质;季节融化层和季节冻结层的深度性质。

冻融过程和形成规律以及用于评价冻土工程条件变化特征的原始资料等。

2.1.4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及其他有关的科研、试验工程资料。

2.1.5原有公路建设、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原有道路路况资料。

2.1.6认真研究各有关方面的审批、评议和意见以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可资利用的资料。

2.2在综合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后,编制工作大纲,完成勘察、勘探、试验设备、仪器的准备和检校工作。

2.3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和核对现场情况,确定重点勘察路段,落实勘探(孔)位,补充、修正勘探大纲。

要作到不缺项,不遗漏勘探内容。

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类3.1多年冻土依据其物理性质和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冻土工程分类(见表3.1)。

表3.1 综合冻土工程分类2)WP为塑限、WL为液限。

3)多年冻土按冻胀性、融沉性分类见附录一。

3.2以控制冻土路基稳定性的最大容许沉降量为指标,以冻土路基稳定性为标准的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分类(见表3.2)。

表3.2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分类3.3根据冻土路基稳定性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冻土的岩性、含水量及温度对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在现有按融沉系数对多年冻土分类的基础上,补充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对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以冻土的岩性、含水量及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公路工程多年冻土综合分类(见表3.3)。

表3.3 公路工程多年冻土综合分类方案4.多年冻土地质调查与测绘4.1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冻土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勘探、冻土取样、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定位观测以及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其预报。

4.2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查明建设地区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为选择线路方案、设计各类建筑物、制定施工方法、提出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冻土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4.2.1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成因类型并划分地貌单元;查明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岩性、构造、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等与冻土现象的关系。

4.2.2冻土的分布、埋藏、成分、结构、地下冰类型及其与各种自然条件的关系。

4.2.3季节冻结与季节融化层土的成分、含水率和含冰量以及最大冻结与融化深度。

4.2.4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地表温度较差和冻层下卧岩层的温度变化动态。

4.2.5分析影响冻土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地表水体(湖塘、河流等)、植被、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含水量等,用以分析其与冻土工程特征的关系。

查明高含冰量并土的分布情况及分布规律。

对复杂地段应进行详细工程地质调绘、勘察和相应的试验工作。

4.2.6地下水位置、类别、活动情况、补给与排水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

4.2.7调查现有道路及建筑物的状态及病害,评价冻土对道路及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记录完好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防护措施。

4.2.8调查现有排水沟、挡水堆、截水沟等排水设施,记录好流水方向,以便系统设计排水工程。

4.2.9冻土现象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和发育程度。

4.2.10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期间,由于气候与人为因素对建筑场地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影响的预测。

调查人为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情况,详细记录(或填图)已有取土坑的位置、取土范围、取土深度,并通过挖探查明取土坑的冻土上限和天然地面的冻土上限,用以分析路基人为上限的变化情况。

此类试坑每公里不宜少于三个。

4.3冻土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可提供下列成果资料:4.3.1调查与测绘说明书。

4.3.2冻土工程地质测绘实际材料图。

4.3.3综合冻土工程地质图或分区图。

4.3.4综合地质柱状图及冻土工程地质剖面图。

4.3.5各种素描图和照片等资料。

4.4冻土现象的专门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4.4.1冻土的分布区域;4.4.2冻土的类型(永久性冻土、季节性冻土,少冰冻土、多冰冻土等);4.4.3冻土的人为上限;4.4.4冻土的沉降变形数据和规律。

4.5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应在已确定的线路范围内及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4.5.1根据冻土的分布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地质分段。

4.5.2应分段对冻土进行必要的物理、化学、水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试及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提供进行道路稳定性设计计算的技术指标。

4.5.3应对详细划分的典型不同冻土地区路段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建道路后冻土的演化和道路的稳定性,分段提供处理方案与技术措施。

4.5.4应为冻土地区道路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的全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与报告。

4.5.5冻土地区道路地质详细勘察工作应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试验和资料整理。

4.5.6调查与测绘宽度应以能满足线路方案选择、工程设计和病害处理为原则,一般测绘宽度为路基中线两侧各100m。

对于冻土条件特别复杂的路段,为满足工程需要,应根据冻土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影响范围以及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的需要予以扩大。

5.多年冻土工程勘探与取样5.1获取准确的上限及表征冻土的天然状态时的技术指标,取出保质、保量的岩芯和试样,是工程地质钻探的主要目的。

准确地观察冻土构造类型,判定冻土上限位置。

5.2多年冻土地区工程钻探应结合多年冻土的特点、工程类型、勘探目的,选择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

查明冻结或融化作用形成的不良冻土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的调查和勘探,宜分别在其发育期2、3月或7、8、9月进行;查明多年冻土上限埋深及工程特性的勘探宜在9、10月进行。

5.3我国的多年冻土区低,海拔高,在选择调查与测绘仪器时应注意仪器的使用范围:它们是否在地温和高海拔的条件下有足够的精度。

5.4工程地质钻探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勘查目的、设计要求、地质条件、施工方法、钻孔结构、工作区域、经济合理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我国多年冻土的分布大多属天气变化无常,地区严重缺氧,地质条件复杂,冻土钻探技术要求特殊。

为了保证质量,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安全生产。

对钻机设备选择,应选用性质优良车装钻机设备。

5.5多年冻土勘察的技术和方法,同其它地区的勘察方法一样,包括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地质物探、土工试验等,由于多年冻土地区的特殊性,各种勘察方法的应用与在其它地方不同;另外,地温观测对于多年冻土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年冻土的勘察技术也应包括地温的观测(地温在6.中专门指出)。

5.6冻土钻孔技术要点5.6.1冻土钻探要求5.6.1.1冻土钻孔的直径应大于89mm以上(开孔>130mm,终孔>91mm,一般110mm 为宜);5.6.1.2当冻土为第四系松散地层时,宜采用低速干钻,回次进尺一般以0.2~0.5m为宜;5.6.1.3遇高含冰量地层时,应采取快速干钻,回次进尺不宜大于0.8m;5.6.1.4对于冻结的碎块石土和基岩,宜采用低温冲洗液钻进;5.6.1.5为保持冻土层的孔壁稳定,应设置护孔管及套管封水或其他止水措施,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流人孔内,套管应露出地面0.1~0.2m,深度应下人冻土上限以下0.5~1.0m,孔口应加盖密封;5.6.1.6钻探和测温期间应减少对场地地表植被的破坏。

已破坏的要在任务完成后恢复植被的天然状态;5.6.1.7对需要保留的观测孔和测温孔,应按勘察阶段要求处理,否则应及时回填。

5.6.2钻探记录和编录要求5.6.2.1钻探记录应按钻进回次逐段填写,岩芯应及时准确鉴定;5.6.2.2对多年冻土的描述和定名应符合有关规定;5.6.2.3钻探成果可用钻孔柱状图表示。

冻结的岩(土)芯样可拍成彩照,并纳入成果资料。

5.7公路是一条带状的建筑物,是一个狭长的面。

在一段图幅内,多年冻土地质条件是不相同的。

地质点的布置,目的必须明确,密度应结合工作阶段;成图比例、露头情况、地质及冻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确定。

应能查清其形态、范围、冻土特征、地下水、地下冰的埋藏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条件;整治工程勘探采用挖探、物探、钻探相互配合的方法进行,勘探点(孔)的数量按以下条件布设。

选点应具有代表性,数量以能控制重要地质界线和冻土区域特征,并能说明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为原则。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图上地质点的数量和要求,应随工程的性质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5.7.1对路线地质钻孔,一般破坏路段孔距500~700米,路基严重变形路段的孔200~500米,当有物探配合时孔距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同时孔位和数量应能满足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分区的需要。

5.7.2桥位钻探,钻孔数量应满足查明冻土分区界限的需要。

鉴定整治工程的新建桥梁地基条件均较简单,桥梁多采用中、小跨径,大桥可以隔墩布孔;在满足设计需要的前提下,一般中桥最少不应少于2个孔,小桥不应少于1个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