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至七单元说课汇总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说课稿
八上历史《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本单元是复习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课时预设为2课时,我采用的说课法为“五说法”。
一、说教材1、本单元在教材和中考中的地位:八上中国近代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另一条是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探索史。
本单元是八上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件大事,对近代历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教材中上承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下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如此,也是历年中考的重头戏。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②知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武昌起义的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③熟记洋务运动的目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以及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熟记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序幕;熟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熟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两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
④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学生学会知识结构法(纲要教学法)、图示法、确定主题整合知识等方法浓缩教材;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历史问题,做到论从史出,深刻认识到:在历史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进步与局限,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理解。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地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认识到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为下一单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做铺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主要讲述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第2课,该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以及结果。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及其后续事件的基本史实,扩大历史知识面,提升历史素养。
同时,本课强调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的复杂性,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中国在战争中的不利因素,概述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其后果。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探究其中深层次的因素。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尊重历史、敬重先辈、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历程。
运用学习历史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读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去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危机”和“国家危机”,探究其深层次的因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原因的两个方面,即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启发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的经验与启示,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该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而帮助学生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
2.举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刻体验中国面对的困境和问题,尤其是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
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讨论,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理解鸦片战争事件,并总结出其中重要的智慧、思想和启示。
五、课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影片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展示鸦片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该事件的主要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内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内容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内容,以下是主要内容的
简要介绍。
单元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包括造纸术、火药和
指南针的发明等。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历史和
世界文明的影响。
单元二:近代中国的变革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包括清朝的衰落、洋
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
单元三:世界两大战争与中国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一战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通过研究了
解了这些战争对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和革命斗争产生的影响。
单元四: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包括解放战争、三大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
学生通过研究了解了中国领
导下的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过程。
单元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
大实践,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和科技创新等。
学生通过
研究了解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内容总结,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
同的历史时期和重大事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
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说课稿(1)教材的分析我们现在复习的初二历史(上)讲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前的近代史知识。
教材围绕两条鲜明的主线,即: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两条主线,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在编排上既是以时间为顺序,又在内容上层层递进。
这节课复习的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列强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同时又猛烈的冲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迫使中国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化探索”这条主线的集中体现,是个重点。
它安排了四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这四课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的特点,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到思想文化领域的自觉性革命。
综合四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探索不仅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荡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但最终未能使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以此引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到底谁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学生的情况初三学生掌握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大多数能根据导学案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
但是,学生对一些史实还是不熟悉,在分析某些问题时不能深入下去,或是不能有深刻的感悟、体会。
再就是不能建立起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3)达成的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历史事件的基础知识。
2、熟记洋务运动的评价、百日维新内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意义、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总结面对危机,中国不同阶级探索近代化的措施和结果。
重、难点是知识目标1、2。
我准备采取让学生自主复习为主,通过师生互动,同学合作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本单元的记忆和理解。
(4)教学的设计1、由旧知导入新知。
首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国被侵略和中国人抗争的知识点,然后导入本单元,为了救亡图存,各阶级、各阶层进行的近代化探索。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整册说课稿前言本教材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本,共分为六个模块,包括“怎样理解历史”、“人类史纪事”、“中国古代文明”、“中世纪的变与不变”、“早现代产生的欧洲”和“启示与启发”六个部分。
本教材关注历史的规律性、史实性和价值观性,帮助学生打牢了解历史的基础,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明确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 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演变,掌握历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规律;3. 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发展以及“礼乐文化”、“儒家思想”、“黄河文明”等;4. 了解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成就,认识教在欧洲的影响;5. 了解早现代欧洲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兴起;6. 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尊重历史、尊重人文的思想。
教学内容1. 怎样理解历史1.1 什么是历史1.2 情景再现与历史研究1.3 历史知识的获取2. 人类史纪事2.1 从采集到农耕(公元前8000年-5000年左右)2.2 人类文明起源地——黄河、长江流域2.3 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3. 中国古代文明3.1 中国青铜文化3.2 西周政治制度与“礼乐文化”3.3 儒家思想与商鞅变法4. 中世纪的变与不变4.1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4.2 文化艺术成就与教的影响5. 早现代产生的欧洲5.1 发展的基础:商业、城市与货币5.2 国家的崛起与封建制的瓦解5.3 资本主义的兴起6. 启示与启发6.1 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进程6.2 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策略1. 突出历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研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感性认识;2. 重视历史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概括,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和归纳,培养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地图、表格等多种资料手段,丰富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4. 注重历史文化的渗透和浸染,培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思想,引导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努力研究的良好品质。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保康三中的历史学科教师卢春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历史上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册书,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体例与主线、教材整体框架结构、内容标准、知识结构与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与价值体系、教学重点及策略、教学难点及策略、考试及策略等几个方面加以讲解。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强调学生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人民为摆脱屈辱命运的奋斗历程,在学习中体会先辈们为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在教材课程的编写上,本册书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遵循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这条主线,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全面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二.说学情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他们正处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的时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对历史事件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教材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历史教师,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
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解读。
说课标部分将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内容整合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发明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一)、本学段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过程与方法: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及运用历史眼光来理解、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课程内容:本单元共4课,每一课的课程内容如下:第6课洋务运动: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概况、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第7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第8课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
第9课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特点: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课标要求的重点,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这一方面,不但有大量的文字(正文和楷体小字)描述,更插入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加以说明。
其他方面如洋务运动的背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初中课程标准中作为一般了解即可。
2、预留空间、启发思考拿《戊戌变法》一课来说,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原因何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给师生预留了思考空间。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的某一章节,主要围绕某个历史时期或重要事件展开。
教学目标包括: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掌握该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重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该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该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旧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讲授新课:讲述该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重要事件和人物,剖析历史背景。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案例与素材1. 教学案例:选取该历史时期的一个典型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 教学素材:运用历史图片、文物照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拓展与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宽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
3.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八年级上历史每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历史每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更好地认识现在和未来。
八年级上历史共有八个单元,下面我们来逐一学习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这个时期,原始社会形态逐渐演变为奴隶社会形态,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开始使用文字和 bronzeware(青铜器)。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非常复杂,包括了黄帝时期到秦汉之间的统治方式。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开始形成,如“仁政”、“儒家政治”、“法家政治”等等。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在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非常发达,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同时,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商业渐渐兴旺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思想封建社会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代表,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
这些思想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单元:弱国强国的对比分析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古代弱国和强国对比的案例,如秦国、汉朝和唐朝等。
这些朝代在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的历史和命运却是非常不同的。
第六单元:小说《水浒传》的文化内涵《水浒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小说,很多人都喜欢看它。
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到《水浒传》的文化内涵,如五行山、梁山泊、英雄义士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元素。
第七单元:明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走向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模式,同时也逐渐开放了对外贸易和民间商业,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主要包括《历史》上册和《思想品德》上册两部分内容。
在《历史》上册中,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交流与传播、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等内容。
以下是对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点的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书的整理与开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汉代文化的繁荣和典籍的整理与安排。
主要知识点包括:1. 汉代文化的繁荣:汉武帝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外交的发展。
2. 典籍的整理与安排:大成至正经和《太平御览》的整理与编写。
第二单元:古代典籍的交流与传播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典籍的交流与传播,以及典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典籍的交流与传播:古代典籍通过官方的汇编、传抄以及民间的流传而实现交流与传播。
2. 典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典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指导思想、教育人民、促进文化传承等作用。
第三单元:古代社会的变革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之间的争斗和战乱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不断变革。
2. 经济变革与社会动荡: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3. 文化的变革: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佛教的传播、文人的活动以及文字的繁荣。
第四单元:古代史书的研究与写作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史书的研究和写作方法。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史书的来源与分类:史书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按照体裁可以分为编年体史书、通史和专门史书等。
2. 史书研究的重要方法:史书研究需要通过文字研究、史迹研究、考古发掘等多种方法进行。
3. 史学思想与历史观:史学思想和历史观对于史书的研究和写作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归纳。
这些知识点主要涉及了古代典籍的整理、交流与传播,以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重点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重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重点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
一、第一单元:秦朝的奇迹在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秦朝的统一成就、秦始皇的改革举措以及背后的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以及秦始皇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第二单元:帝国的繁荣与展望第二单元主要围绕汉朝的兴起和繁荣展开,学生将了解到汉朝的治理特点、经济繁荣以及文化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汉朝的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科技发明等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汉朝的强大实力和深远影响。
三、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运动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动。
该单元的重点在于教育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庄园经济的兴起。
通过学习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运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四、第四单元:佛教的传入与变革第四单元围绕着佛教的传入和变革展开,学生将学习佛教的起源、传播和影响。
学生将通过学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五、第五单元:唐朝的开创在第五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到唐朝的开创和繁荣。
该单元的重点在于教育学生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繁荣。
通过学习唐朝的历史,学生将更好地了解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重点解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这将有助于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教材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以上就是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重点解析。
希望本文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为深入探索中国历史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和素质状况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针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差异,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洋务运动影响
-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增强了民族意识:洋务运动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自身的落后,激发了民族自强意识。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寻求更深刻的变革,为戊戌变法创造了条件。
6.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后来的近代化进程奠定基础。
-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国家现代化,但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时,寻求自我发展和变革的历程。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洋务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成果展示来评价。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时间线软件等,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具体实施如下:
1.在讲解洋务运动基础知识时,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
-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进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等。
5.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 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
6.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 教学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5. 史料实证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工具,如地图、图片、文献等,进行史料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创新与实践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 history学科素养。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课(一)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来自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主要有三个字目,分别是“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和“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分别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
本课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下接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屈辱史。
学习完本课,有利于学生对近代屈辱史进一步了解,完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知识构建。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初步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但是由于近代史的渐进性、复杂性、联系性,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把握不准确。
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以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正确认识到英法俄等国的侵略行为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到近代国家主权丧失的屈辱感,激发爱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并提问:在哪一次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这样引导: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给中国又带来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本说课稿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的一份说明文档。
本教材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历史课程教材,共分为若干个单元。
本说课稿将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历史分析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单元,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化、政治等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 中国古代的朝代与历史演变。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4.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科技成就。
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交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 讨论与互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观察与实践:通过观察实物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理解。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写作小结,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多媒体辅助: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和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材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评估指标和评价方式。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度。
3. 小测评估:定期进行小测,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项目评估:通过个人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5.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总结本教材是一份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历史课程教材,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的深入解读,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基本的历史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
4.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与学法指导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的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本单元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教学内容概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贡献。
2.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线的方式,整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 利用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历史事件。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前一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引出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
- 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秦始皇如何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实现六国的统一。
-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 讲述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3.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 个人或小组展示,学生就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汇报。
4. 课堂小结- 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 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树说课稿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一单元
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年
民地半封建社会
级
历
史
上
册
知
识
树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 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 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 展
时间 内容 意义
中共二大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革新 命民 的主 开主 始义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知识单元五
兴起 过程 结果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
原因 经过 历史意义
道路
北伐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到从 国国 共共 对合 立作
背景 影响
过程
正面战场的对抗
七七事变与 全民族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有效讲解 多重手段
让学生动手对 每课内容做好 笔记,融会贯 通,活学活用
策略五:加强 练习
策略二:
考
该记的要求学生记: 拓展思路
重要的年代 标志性事件 基础知识点
试 应
策略一: 对
夯实基础 策
略
单元复习、 专题复习、
策略三:搞好 全方位复习
策略四:
要求学生掌 握答题技巧
审题、注意 时间分配、 使用历史术语 注意分值
原因
影响
过程
从九一八事变到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
意义
知识单元六
战中 争华
民 族 的 抗 日
知识单元七
重庆谈判 政协会议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
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
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教材的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二、说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知识面比较广,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比较活跃。
利用次契机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肯定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主动性,需从多方面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北伐战争课题:北伐战争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第2课。
八年级学生上学期历史科主要学习的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遭侵略受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御外辱、求解放的历史。
人民的抗争史是一条明显的主线,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抗争史的重要部分,可见本单元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以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为主要内容,国共的合作与破裂是中国新民主主义从开端到兴盛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正是因为国共合作的破裂,中国共产党才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工农红军、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所以在单元教学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了解:a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国民党一大;b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表现即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c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及表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情感目标:爱党爱国是我们近代史教学主要的情感教育目标,本课更充分突显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是本课的另一情感教育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国共为何要合作?国共合作为何会破裂?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如今分隔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有没有可能第三次合作?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具体体现:北伐战争。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破裂的原因分析(教材过于简略,学生要理解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2、结合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本课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的不足,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及心理特点,本课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新课(5分钟)以中国共产党党旗导入,复习共产党诞生的知识。
再出示国民党党旗,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党的党旗吗?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旧中国的两个主要政党,他们有过什么样的碰撞吗?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即北伐;第二次合作进行抗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
(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30分钟)出示问题:国共两党为何要合作呢?(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小结)军阀势力的强大致使共产党在之前领导的工人运动屡受挫折,而护法运动以来,国民党人虽坚持反对北洋军阀的立场,却始终走不出困境。
革命形势表明,国共两党必须联合起来。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它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全面高涨揭开了序幕。
出示问题:国共两党合作后做了哪些事呢?(学生回答:建立黄埔军校、北伐)通过课件演示介绍黄埔军校。
在学生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动脑筋问题:孙中山为何要创办黄埔军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孙中山总结以往革命失败的教训: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孙中山以军校的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及歌词,出示问题:北伐的对象是谁?北伐成果如何?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课件分析讲解)出示问题:既然北伐如此成功,为何国共合作最后会破裂呢?(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教师小结: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主要表现在:1、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杀害。
2、国民党右派组织西山会议派形成,国民党公开分裂。
3、以戴季陶主义出现为发轫,以蒋介石、戴季陶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国民党的分裂。
4、1925年3月和5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
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
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出示相关图片)3、思维拓展: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如今分隔海峡两岸的国共两党有没有可能第三次合作?4、小结、反馈(10分钟)将本课内容浓缩为歌谣并设置题目组织小组竞赛反馈所学知识。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课稿)一,说教材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整个历史事件,知道了蒋介石叛变革命,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而且对共产党员实行血腥屠杀政策,那么面对国民党这一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回击,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本课主要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独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会师。
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在本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一个必要环节,因为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正是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中国革命的烈火开始熊熊燃烧。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会师等历史事件的知识要点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同时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4,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5,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1,导入部分导入采用复习回忆上一课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相关知识,设计若干问题,提问个别或全体学生。
如: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人物是谁?然后以课本内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吓到、征服。
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引出本课第一部分南昌起义的内容。
2,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应让学生从起义的背景、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意义三个方面把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朱德的枪》和《南昌起义示意图》,并提问:《南昌起义》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大意义?3,秋收起义秋收起义是本课学习的又一个重点。
先布置学生阅读小字“八七”会议的内容,接着结合课本地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指出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原计划攻打中心城市长沙,从修水、钢鼓、安源分三路进攻,受挫后在文家市会合,南下途中三湾改编,最后落脚在井冈山并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课本动脑筋提出的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本课的难点。
先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要点归纳。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的“红军歌谣” ,指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却充满了革命乐观精神,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
4,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学习时,可以利用《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和《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插图,加深印象。
指出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5,点题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各地共产党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指出从井冈山点燃的革命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从而更好的理解课题含义。
6,小结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共六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张爱萍将军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学习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和八年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为主,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的学情制定如下学习目标:①了解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
②记住遵义会议内容及历史意义。
③体会长征精神。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创设情景导入、阅读指导、讲述法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我将通过新课导入、自主探究、小组探究、长征故事会、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六个环节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者。
我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播放《长征》视频,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首诗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你们知道诗词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学生会容易答出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