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西北彝族“曲谷”原生态演唱特点及艺术价值
黔西北彝族民歌“曲谷”演唱特点探析
唱, 一 个 乐 句 或 段 落 演 唱结 束 , 气 息也恢复 到 自
作 者简介 : 赵雪, 彝族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 学院讲 师。
①“ 曲谷” : 彝语谐 音 , 意 为“ 情歌 ” 。
30
然 状 态 。 当 曲调 骤 急 或 急换 气 时 , 用 吃 惊 的感 觉 急 开 胸廓 吸气 , 伴 有 明 显 的提 肩 动 作 。这 种 唱 法 与 现代 较 为 成 熟 “ 民族 唱法 ” 的胸 、 腹 式 联 合 呼 吸 比较 , 这 种胸 式 呼 吸有 以下 不 足 : 气息较浅 , 没 下 到腹腔或 “ 丹 田” ;没有 横 膈 膜 和 腹 肌 的 力 量 控
黔 西北彝 族 民歌 “ 曲谷" 演 唱特点 探析
●赵 雪
[ 摘 要】 ‘ ‘ 曲谷 ” 是黔 西北彝族 古老 的民歌之一 , 其古朴悠远的语言与 自然天成的歌唱 方式 , 折射 出彝族先 民们的
自然的天地观和纯朴善 良、 积极 乐观的 民族秉性。 生产 劳作 、 教 育娱 乐、 婚 姻恋爱等都在歌唱 中得 以实现 ,
的艺术 魅 力 。
一
月明的三月, 走路莫照明。 打火把走路,
月亮会伤情。
t o A . r e l d o , I 也’ I S 引
夕 L J . 亏
勘 手 辟
. .
七 0 J e 1 d  ̄ , o 4 s -  ̄ - { o i
.
镶螽
月明的三月
弗 叉 三
J b o J d o - I s v 4
"
伴随丰富多彩的民俗 民风传承和发展。“ 曲谷 ” 就
是众 多 的文 化 现 象 之一 , 它 是 彝族 厚 重 的历 史 文 化 积淀 和淳 朴 自然 的 天地 观 、 人 文观 以及 自然 协 调 的 审美 情 趣 之 下 , 适 合 本 民族 审美 需 求 和 审 美 逻 辑 的音 乐语 言 。“ 曲谷 ” 诠释 着 黔西 北 彝族 人 民 质朴 、 自然 、 积极 、 热 情 的特 质 , 也 彰 显 着 其 独 特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民歌是中国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情感表达。
彝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演唱的艺术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特有的音乐风格著称于世。
彝族人民生活在群山环绕的高原地带,受着神秘而古老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多样,有些歌曲激昂豪放,有些歌曲柔美婉转,有些歌曲充满悲壮与豪情,有些歌曲则富于亲和力和感染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使得彝族民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歌词意境深远彝族民歌的歌词多为民间老手编写,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情感、生活境况和社会风俗习惯。
歌词所描绘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歌词常常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民族语言,表达出了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热切向往和美好祝愿。
彝族民歌的歌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通过对自然、生活、爱情等主题的赞美和抒发,展现了彝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人文精神。
三、声音表达生动彝族民歌的声音表达生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民歌一直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因此演唱者在表达时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使得歌曲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力量。
演唱者们的声音多为清亮、宽厚,经过他们的精心演绎和处理,歌曲的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使得民歌在演唱时更加生动和感人。
四、曲式富于变化彝族民歌的曲式非常富于变化和创新,多采用二重唱、三重唱的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变化,进行自由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从而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这种曲式的变化和创新使得民歌演唱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更好地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音乐创造才能。
五、传承与发展彝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质不仅在于其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内涵,更在于彝族人民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们通过世代相传、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民歌文化传承下来,使得彝族民歌得以保存和传承。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是云南彝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彝族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篇文章将从歌曲主题、唱腔特点、语言表现、舞蹈陪衬等方面探讨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质。
歌曲主题
彝族民歌的主题涉及到彝族民族的生活场景、风土人情、感情日常以及神话传说等诸多方面。
歌曲风格丰富多样,有调皮的流行歌曲,也有深沉肃穆的祭祀歌、挽歌等。
歌曲主题通过歌曲歌词的抒情和表现,生动地描绘了彝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唱腔特点
彝族民歌以喉音和加强呼吸为基础,其唱腔特点主要表现为声音高亢、音调抖动、节奏宽松、变化多样、音域广泛、富于波动等。
其唱腔特点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深情地传达了歌曲的内容和意义。
语言表现
彝族民歌的语言表现呈现出高度的诗意和象征性,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歌曲所使用的彝语语音柔美多变,词汇丰富多样,既有形象化的比喻,也有隐喻和反话。
歌曲的歌词吟唱在一起,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上能够激荡人心。
舞蹈陪衬
彝族民歌通常会与彝族传统舞蹈相配合,形成强有力的视听效果,增强听觉和视觉的艺术享受。
其中的舞蹈手势、形态变化、步伐节奏等,都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彝族民歌和舞蹈相辅相成,形成了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总之,彝族民歌不仅体现了彝族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它集合了音乐、诗歌、舞蹈、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彝族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贵州彝族传统情歌(曲谷)的音乐特色
贵州彝族传统情歌(曲谷)的音乐特色作者:陈然雷睿来源:《民族学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劳作的间隙,在祭祀庆典还是婚嫁丧礼上,都要用歌舞表达他们的心情。
其中,曲谷便是彝族的传统情歌。
通过对彝族人民特定的歌场、歌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五月初五)演唱场面以及传统的礼仪程序的梳理描述,着重分析贵州彝族歌节中情歌的演唱特点。
“曲谷”的音乐特点以频繁的转调和调式交替为体现,以五声徵、商调式和徵一商综合调式为多,其次是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
山野林间的情爱妙音更是蕴含着贵州彝族青年男女对幸福的向往,对现实的悲叹。
同时,也让世人从音乐的曼妙中,了解古老而又质朴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彝族;情歌;曲谷;歌节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6-0061-04彝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并有着优秀丰富的文化。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这是他们的特长和传统,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
彝族民歌更是在各省区、各地方广为流传,有着多样的形态和风格。
民歌折射出彝族社会的历史足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场景,同时,表达着他们的痛苦与幸福、理想与憧憬,向自然倾吐着他们的心声。
彝族民间歌舞历史悠久,群众性极强,还融进社会礼仪、习俗,更是彝家生活中集体自娱的精神食粮。
在彝族主要分布的三个省区中,贵州所拥有的彝族人口数位列第三。
贵州彝族在民间音乐上有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节日的欢歌劲舞,婚嫁的喜怒哀乐,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音乐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
在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当中,最动人的自然是情歌了。
贵州彝族人民在自由的恋爱世界里有着他们独特的表达,因而有了在山野间,青年男女纵情歌唱,用歌声传情,诉说他们内心对彼此的情意。
“山坡上的荒地、苞兜里的荞种,是什么使它们紧相依哟?是梨耙使它们紧相依。
岩洞里的蜜蜂、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使它们紧相连哟?是风儿使它们紧相连。
阿哲地方的姑娘、俄索地方的小伙,是什么使他们的感情沟通哟?是曲谷把他俩的感情沟通。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的过程及其演唱技巧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的过程及其演唱技巧付立志【摘要】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Yi Nationality has formed its unique culture of music. As a major means to exchange feelings and messages, singing is a main approach employed by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Yi nationality.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and technique of Yi Nationality’s singing, this papar aims at re-vealing its special glamour and aesthetic value.%“玩声音”是黔西北彝族人民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特有的音乐文化。
对彝族青年男女来说,“玩声音”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是他们交往、恋爱、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
黔西北彝族“玩声音”演唱有用气呼、用弹舌、变嘴形、用和音四个方面的技巧,其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及价值。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黔西北彝族;玩声音;演唱技巧;审美价值【作者】付立志【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6.2在黔西北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并没有唱歌的概念。
在他们上千年历史生活中,各个时期里的青年男女要想唱歌只能相互学习。
传承延续至今的“曲谷”,也就是彝家男男女女所谓的“玩声音”。
在汉语里“玩声音”是“曲谷”的直译;“曲”乃“声音”,“谷”是“玩”的意思。
“玩声音”这一古老的演唱方式一直是彝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歌种之一。
“玩声音”在演唱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即有“情歌”和“唱情歌”的双重含义。
从彝族文化视角认识彝族民歌
从彝族文化视角认识彝族民歌1. 引言1.1 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人驻足倾听。
彝族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彝族人民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彝族民歌通常以吟唱的方式传承,歌词多为简单的语言表达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深情地歌颂着家乡风土人情。
彝族民歌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的情感,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彝族民歌中常常融入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如簧管、竹笛等,悠扬的旋律和悲壮的音调让人陶醉其中。
而彝族民歌的演唱者往往能够通过声音和音调的变化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真挚而动人的情感。
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深情,它不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传递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彝族民歌如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一种纯净而深沉的美。
1.2 彝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彝族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歌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根据考古发现和考证资料,彝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西汉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对彝族歌舞的描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民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彝族文化中,民歌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彝族民歌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还记录了彝族族群的发展演变和历史轨迹。
彝族民歌的历史渊源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宝贵的遗产,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彝族民歌的类型和特点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特点。
根据主题和形式的不同,彝族民歌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祭祀歌、劳动歌、爱情歌、战争歌等。
祭祀歌是彝族民歌中的重要类型之一,通常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能够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是中国彝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在演唱形式上非常多样化。
彝族民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不同形式。
独唱是一位歌手独自演唱,突出个人情感的表达;对唱则是两位歌手互相配合演唱,表达彼此之间的对话关系;而合唱则是多人合力演唱,使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声音的韵律。
彝族民歌在音调上独具特色。
彝族音乐使用了特殊的音阶体系,具有独特的音调。
彝族民歌常常使用原始的五声音阶,音调起伏自然,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彝族民歌还广泛运用了滑音、颤音、连音等技巧,使歌唱更具表现力。
彝族民歌在歌词创作上也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
彝族是一个热情、豪放的民族,他们在歌词中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爱情、家族的热爱和向往。
歌词内容多样,有的歌曲歌颂彝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的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有的歌曲表达对爱人的眷恋和思念。
彝族民歌的歌词质朴而真实,富有感情色彩,使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
彝族民歌还注重声音的表现力。
彝族传统音乐演唱使用自然发声,歌者不使用扩音装置,凭借自身音域和气息的变化来演唱。
这使得彝族民歌表现力更加饱满,能够更好地传递出歌者的情感,使音乐更加生动、自然。
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质在于多样化的演唱形式,独特的音调体系,情感丰富的歌词创作和表现力强大的声音表达。
这些特点使得彝族民歌成为了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人展示了彝族独特的音乐艺术风貌。
试析黔西北红色歌谣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K e y wo r d s : No r t h we s t e n r Gu i z h o u ; Re v o l u t i o n a r y b a l l a d s ; I d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t e n t ; A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顾 玉 兰
( 毕 节学 院 , 贵州 毕节 5 5 1 7 0 0 )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在 革命 战 争 时期 , 黔 西北地 区的 苗 、 布依 、 汉、 彝、 仡 佬等 各 族人 民创 作 和传 唱 了大量红 色歌
谣, 这些红 色歌谣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真 实、 深情 、 隽永、 时代性强的特点。黔西北红 色歌谣是黔西北民间 文化 与革命 意识 结合 的 产物 , 具有 鲜 明的 民族特 色。 关 键词 : 黔 西北 ; 红 色歌谣 ; 思想 内容 ; 艺术 特 点
文 章编 辑 : 1 0 0 9 - -0 6 7 3 ( 2 0 1 4) 0 1 —0 0 5 9 —0 5 中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7 2 文献 标识 码 : A
A Br i e f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A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Re v o l u t i o n a r y So n g s i n No th r we s t e r n Gu i z h o u Ar e a
GU Yu - l a n
( B i j i e U n i v e r s i t y , B i j i e , G u i z h o u 5 5 1 7 0 0 , C h i n a )
彝族歌曲的特点
彝族歌曲的特点彝族歌曲的特点彝族民歌的种类十分丰富,旋律声音尖刻高亢,情感表达粗犷奔放,保持着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形态及特色。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彝族歌曲的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过程中和西南土著部落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迁移,其中一支迁向西南方向。
约在四千至五千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
僰系“羌之别种”。
并于3000多年前在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等部族,在史书中常被称为“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
当时西南地区还有其他两大古老族群—百濮和百越。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融合,共同发展。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歌舞彝族歌舞迄今最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乐作舞等。
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巴乌、唢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余种。
其中较著名的有口弦调《麻哥调》、短笛曲《放牛调》、月琴曲《雷波调》等。
彝族歌曲彝族的民歌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内容多以劳动场面为主。
彝族民歌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在众多的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和儿歌。
叙事歌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式、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移、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等,还有不少爱情故事。
叙事歌的曲调都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
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较少,与语言的声调结合紧密,具有吟诵性。
黔西北彝族民歌中多调性对作曲的启迪
黔西北彝族民歌中多调性对作曲的启迪作者:罗麦朔罗仕艺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6期在专业性的音乐教育体系中,作曲技法与作曲教学关于和声中的转调模式有着一套严谨的学习方法和练习步骤。
而这种以西方传统和声为主的调性功能作为理论依据的体系,有时又与民族风格产生一定的距离。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转调技法最早记载于《礼记·礼运》篇中,之后历代都有关于转调的不少理论专著,更多是为理论而理论,加之文言文中生僻的句法以及久远的黄钟大吕,令普通学者望而生畏,如隋之后的阐述“旋相为宫”的转调,还需翻译才知其中之奥妙。
真正简洁实用的转调技法,却在大量存在于民间,更存在于偏僻边远山寨的少数民族音乐之中。
多调性的和声体系是现代作曲技法中较常用的方式,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可能对民族音乐中多样性的调性体系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这就使得他们失去了一种有效构建音乐的手法。
如何仅在一条旋律中就完成多种调性的转变,并且系统性的解答这一问题,这是笔者告别留学生涯后思考的一个课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在长期积累和潜心学习中,特别是多次深入不同地区的采风之后,掌握在了更多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技法后,这一问题便开始逐渐明晰起来。
近期笔者的创作任务,主要是以西南地区的彝族为主,因此多次到云贵山区彝族聚居区收集了解民族音乐素材。
居住于该地区的彝族先民,其古老的文字(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就详细地记载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数学、医药、农牧、礼俗。
可以说彝族——称其为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民族也不为过。
其音乐种类之丰富,涵盖面之大也是中国诸多民族中屈指可数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中,黔西北彝族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并有别于周边云南、四川、广西的彝族民歌,可谓实在难得。
黔西北彝族民歌大致分为四个类别:“曲各、阿硕、裉洪、嗡喽咪,其中曲各包括…洒叉‟,裉洪包括…毕摩歌‟,每个类别还包括很多支系,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传统的彝族民歌,用彝语演唱的曲各、阿硕、裉洪多为五言三段式结构,前两段比喻——后三段点题,层层递进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排比关系。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歌演唱艺术具有独特的特质,展现了彝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彝族民歌演唱作为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悠久,源远流长彝族民歌演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渊源流长,起源于彝族祖先的口头传承和民间文化活动。
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劳动、娱乐还是宗教仪式,都会伴随着民歌的演唱。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是彝族文化传统的珍贵表现形式。
二、内容丰富多样,深情质朴彝族民歌演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爱情、生活、抒情、战争等各个方面。
其中既有赞美大自然的歌颂,也有歌颂友谊和爱情的抒情,更有表达对家乡和家人思念之情的深情之歌。
这些歌曲无论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在意境描绘上都极富深情质朴的特点,富有强烈的彝族民族风格。
三、曲调优美动人,独具特色彝族民歌的曲调优美动人,独具特色,以其简单、明快、明亮和抒情的优美特点而著称。
在曲调上,彝族民歌以调子婉转、音韵悠扬为特色,极具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演唱时,歌手们会借助一些特殊的技巧,如用鼻音,颤音,地声等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使得曲调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有感染力。
四、受到民众喜爱,传承不衰彝族民歌演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感情,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娱乐息息相关,它在彝族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彝族的村寨中,民歌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家庭、村寨等各种渠道,保持着传承不衰的状态。
五、艺术表现力强,具有独特魅力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肢体动作,如旋转、摇摆、手势等,使得演唱更加形象生动,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彝族民歌的演唱常常会伴随着一些传统乐器的伴奏,如芦笙、簫管、二胡等,使得演唱更加悦耳动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彝族民歌就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韵律美感突出
彝族民歌的韵律美感突出,是其最大的特点。
彝族民歌歌词和旋律非常朴实、自然,讲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方面。
演唱方式也非常简单,但是在演唱中却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一点非常值得人们关注。
二、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彝族民歌富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歌词和旋律能够真实地表达演唱者的感情和故事。
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感觉尽可能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他们的感情世界里。
三、气息、嗓音和声调非常独特
彝族民歌的演唱由于生活的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气息、嗓音和声调。
演唱者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音乐元素,达到独特的效果,让听众愉悦、感动和回味。
四、舞蹈与歌声完美结合
彝族民歌演唱时,演唱者往往会配以独特的舞蹈,更能强化彝族民歌表达的情感和生活场景。
演唱者们能够将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节奏完美结合,给予观众全面丰富的视听感受。
五、文化积淀和独特风格
彝族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
与其他民族的民歌相比,彝族民歌具有明显的独特风格。
演唱者在演唱时,继承和发扬了往代彝族艺术家的精神,升华了演唱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彝族民歌一种深沉而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份瑰宝。
无论是音乐、词曲还是舞蹈表演,都有着鲜明的彝族民族文化特色和魅力,值得更多人尝试和欣赏。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使得彝族文化非常
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民歌文化。
彝族民歌以其雄浑、深情、朴实、具有民
间艺术特质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性成为了国内外广受欢迎的文化形式。
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语天真朴实,情感真挚自然
彝族民歌的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简单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表达出了深情和
朴实的情感。
例如《牧女的胡琴》一曲,歌词中的“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我的容颜”、“我在你的胡琴声里,感受到了我的感情”,充分显示出了民歌的情感真挚。
二、音调凝练稳重,旋律婉转动人
彝族民歌的音调稳重凝练,充满豪放洒脱和浓郁的东方气息,如《情人山》和《葫芦岛》,其音调婉转动人,旋律曲折起伏,让人倍感其韵味。
三、表演形式多样化,歌舞相融合
彝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化,除了独唱外,还有男女合唱、重唱、对唱等,歌舞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例如《母亲的金笺》和《双龙谱》,通过歌曲和舞蹈的
结合,充分展示了彝族文化的魅力。
四、表现内容生动形象,深刻传情
彝族民歌的表现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共鸣,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描绘,
表达了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崇敬。
例如《彩云追月》和《采花赠送》,充满了关
怀和思念,富有深刻的传情力量。
总之,彝族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世人喜闻乐见的
文化艺术品,其艺术特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发扬光大
彝族民歌的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彝族民歌这一国宝级文化遗产。
浅析贵州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以《阿西里西》为例
浅析贵州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以《阿西里西》为例摘要:彝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以热情、好客著称,他们的淳朴与热情早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传唱于祖国南北时就被我们民众所了解。
外宾来访,必以民歌相喝,场面浩大,气氛活跃,让来访之客由内而外的感受到欢喜与真挚的情感。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彝族人们在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创造了数以万计而又别具一格的民歌,让彝族民歌在疆土广阔的中国广为流传,但凡谈及传统音乐,总是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
彝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范围极广,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瑰宝”,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现代民间艺术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以及无穷的魅力,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
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异常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濒临逐渐消亡的处境。
文章详细讲述了彝族民歌的各个方面,浅析彝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彝族民歌,让彝族民歌不再走在“生命的高危线上”。
关键词:彝族民歌;民歌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1 贵州彝族民歌的历史渊源1.1 时代背景彝族是云南省罗平境内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彝族同胞们的聚集地大都分布在云贵川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的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情,而贵州彝族人民更是出了名的大方好客、含蓄热情。
他们热爱生活,情感丰富,能歌善舞,他们不仅拥有独特鲜明的语言,更是有种类繁多的民歌。
贵州彝族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相传,彝族祖先们因为生活在生产力异常低下的偏远地区,日子贫苦不堪,百姓们为温饱所困,智慧的贵州彝族人民便通过充斥着热烈如火的热情的歌舞来寄托他们“祈盼万物显灵,消灾避难”的原始的浪漫想象。
直至今日,这种独特的原始文化的足迹,在通海“祭龙”和吃“火草烟”的习俗中,依旧清晰可见。
1.2 民族特征民歌不仅是贵州彝族人民语言的表达,更是他们对情感的宣泄。
他们用民歌来赞美生活,用民歌来表白心意,悲与喜,怒与哀都在民歌的起承婉转里流淌,每一首曲,每一声调,都是打心眼里浓缩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与希望。
乌蒙深处有歌飞——黔西北彝族民间歌曲的题材与特色
乌蒙深处有歌飞——黔西北彝族民间歌曲的题材与特色
胡家勋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3(000)016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胡家勋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黔西北彝区当下人文考察研究——田野中的黔西北彝族文化 [J], 马辉;罗紫元;余舒
2.黔西北彝族情歌的音乐特征 [J], 赵雪
3.黔西北彝族黔西北彝族“恳洪”及其社会功能 [J], 文启扬;
4.创造与影响--黔西北彝族“口头歌”对提升当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作用探析 [J], 王坤
5.乌蒙歌飞 [J], 龙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歌曲形式,是他们用以表达情感、传递知识、记录历史的一种文化载体。
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
下面就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进行探讨。
一、舞蹈形式多样彝族民歌演唱常常伴随着舞蹈,而且舞蹈形式非常多样。
在彝族的节日、婚庆等场合,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跳起独具风格的广场舞和团体舞。
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跟着音乐的节奏起舞,舞姿大气、舒展,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二、音乐饶有深情彝族民歌的演唱以深情款款、抒情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吸引着观众。
在那如泣如诉的声音中,包裹着对生活、对爱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令人感叹不已。
三、歌词多为口头传承彝族民歌的歌词常常是口头传承,在各个村寨中流传,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很多歌词都是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的。
这也使得彝族民歌的歌词更加鲜活、生动,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表达情感真挚、质朴彝族民歌的演唱通常以真挚、质朴的方式表达情感,不羁于形式的束缚,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歌手们通常会穿着自制的服饰,手持民族乐器,用执着的情感将歌曲诉诸于民众之间。
五、富有地域特色彝族民歌多源于彝族民间生活、劳作,因此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
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歌词的内容,都充满着浓厚的彝乡情怀,展现出当地风土人情。
这种地域特色的民歌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为更多的人们展现了彝族生活的多姿多彩。
六、歌曲内容广泛彝族民歌的内容涉及到生活、劳作、爱情、战争、祭祀、祷祝等各个方面。
从简朴质朴的酒席歌谣,到高亢激昂的英雄颂歌,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富有时代感。
七、传承方式多样彝族民歌的传承方式多样,可以是在村落广场上的通俗演唱,也可以是家宴上的雅俗共赏,更可以是民间宗教仪式中的祈祷唱诵。
无论何种场合,彝族的歌唱艺术都是他们与世代相传的文化宝藏,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
彝族民歌演唱的艺术特质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极富独特魅力的艺术特质。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彝族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彝族民歌从内容上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历史史诗、祭祀、爱情、劳动、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彝族人民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
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朴实真挚,表达的情感深沉真挚。
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不仅包括歌唱方式,还有舞蹈、乐器等配奏形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彝族民歌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质。
三、浓厚的民族特色彝族民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
彝族民歌的曲调鲜明,节奏明快,歌词真实生动,情感真挚动人,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整体风格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四、舞蹈和乐器的独特性彝族民歌的演唱常常伴随着舞蹈和乐器的伴奏,彝族舞蹈优美动人,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
彝族的乐器也具有独特性,如芦笙、芦笙二重奏等,它们与歌曲的结合,使整个演唱过程更加丰富多姿,展现了彝族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五、情感真挚的表现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真挚动人,歌词朴实真挚,情感表达深沉真挚。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真实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表达、对世界的感慨,情感表达真挚感人,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民歌演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浓厚的民族特色、舞蹈和乐器的独特性、情感真挚的表现等艺术特质,展现了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是彝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1.211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概述程㊀毅(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㊀贵州㊀551700)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课题 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在高职高专音乐教学中推广传承的实践性研究 (2019zc107)㊁ 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zc11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㊂摘要:黔西北民间音乐是生活在黔西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在这块神奇瑰丽㊁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彝族㊁苗族等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拥有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源远流长㊁婀娜多姿的文化,这些五彩缤纷的音乐艺术,是黔西北各族人民世代沿袭,传承积淀的鲜活文化,它原生态地展示着各族人民的精神情感,文化身份,族本特色㊂关键词:黔西北;民族民间;音乐中图分类号:J60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1-0218-02㊀㊀黔西北区域范围大部分属于毕节市行政区域内,位于贵州省西北部㊂这里有汉㊁彝㊁苗㊁布依㊁仡佬㊁白㊁回等30多个民族共同劳动生息,少数民族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30%左右㊂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面是六盘水市和安顺市,西面是云南的曲靖和昭通,北面是四川的叙永和古蔺㊂黔西北地区的原生态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迷人的韵味,演奏技艺精湛,具有世界性的艺术魅力㊂这些五彩缤纷的音乐艺术,是黔西北各族人民世代沿袭,传承积淀的鲜活文化,它原生态地展示着各族人民的精神情感,文化身份,族本特色㊂黔西北地处磅礴乌蒙高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浓郁的风情㊂在这块神奇瑰丽㊁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彝族㊁苗族等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拥有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源远流长㊁婀娜多姿的文化,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用歌舞表情达意,用歌舞歌咏生产生活,用歌舞展示和丰富着自己的生命和追求,用歌舞浸染和滋养着泥土㊁高山和河流㊂黔西北民间音乐是生活在黔西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宝藏,既有每个民族的先民代代相传的,也有在当下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和传唱的,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变化多样,是黔西北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彝族和苗族是黔西北少数民族里群体人数较多,艺术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㊂1㊀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彝族是黔西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贵州省内的彝族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黔西北㊂彝族民间音乐是彝族人民自古世代相沿㊁传承积淀的鲜活文化,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的动态展示;彰显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㊂在文化㊁教育㊁科学㊁和谐㊁审美㊁历史㊁精神㊁经济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㊂彝族音乐的表现形态有民歌㊁器乐曲㊁歌舞等㊂黔西北彝族民间歌曲,来自广大民众,它在集体中萌发,集体中产生,集体中流传,集体中锤炼发展㊂内容率真质朴,语言清新纯朴,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本色之美㊂各种彝族民间歌曲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民俗活动当中㊂男女青年的恋爱活动中,产生了爱情歌曲;自然宗教活动中,产生了丧葬祭祀歌;在男婚女嫁的习俗中,有出嫁歌㊁接亲歌㊂民歌因民俗的内容㊁环境㊁气氛,而有其表现条件和具体内容㊂民俗又因民歌这特殊的艺术形式,而更加活跃生动,感情表现更深㊂从而使其民俗内容㊁人们的民俗心理㊁信仰追求等,得以充分展现,并赖以传承,民俗与民歌,两者共生㊁共存㊂根据歌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宗教歌㊁爱情歌㊁儿歌㊁劳动歌曲等几大类㊂出嫁歌㊁娶亲歌㊁丧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宗教民歌,以宣叙为主,情绪感染性较强,如‘孝敬父母“‘伤心的歌“㊂在彝族民歌中,表现爱情的很多,通常以对唱为主,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大都朴素自然㊁形象生动,如‘留下孤独的阿哥“‘三年不见妹“㊂彝族儿歌也极为丰富,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如‘阿西里西“‘采韭菜“‘撒荞歌“㊂表现生产生活的生产劳动歌则更多地表现在对劳动过程的描述上,起承转合,浑然天成,如‘撒麻舞“‘路旁种年薯“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批表现彝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大多激情涌动㊁热烈奔放,如‘芦虹高原“‘牧歌“‘不管山有多高“‘流水上山坡“等㊂彝族的乐器主要有莫轰(吹管乐器,和唢呐类似)㊁切结(月琴)㊁芦笙㊁二胡㊁铜鼓等㊂莫轰又叫 马哈 ㊁ 姆哼 等,是黔西北彝族流传最广的一种吹管乐器,形制和汉族的唢呐相似,但又有很多区别㊂在过去的一些文章中,常以唢呐称之,实际上莫轰与唢呐是不能等同的㊂频繁转调,是莫轰曲的一大特点㊂有时一首曲子连转数调,不管是近关系或远关系都可运用自如而不显生硬㊂一些乐曲还常有非调式主音结束的现象㊂在黔西北彝区,莫轰直译为 吹说 ,意为吹奏话语的乐器㊂也即是说莫轰在丧葬祭祀活动中,可以用来吹奏人们要说的话,表达人们的心意㊂所以历史上的莫轰曲,大都隐含着词意,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㊂但随着历史的衍进,现在人们只通其曲,而隐含内容的词,已基本失传了㊂黔西北彝族月琴,彝语称 切结 ,其基本形状为长颈圆腹㊂从古到今月琴就这样密切地伴随㊁点缀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几乎与彝族的名字相并存㊂贵州彝族月琴的音箱,除一般月琴的圆形㊁六角形㊁八角形外,还有梨形的,制作工艺比较考究,俨然一个精美的工艺品㊂月琴琴面,过去多设10品张两弦或四弦(近邻两弦同音)㊂定弦多为五度,少数四度定弦㊂现琴面有设18品㊁24品张三弦的,定弦152或51 5,大大丰富了表现力㊂琴弦,过去多用丝弦或马尾弦,演奏用手指甲拨弦;现多用金属弦,演奏用竹质㊁牛角㊁塑料片拨弦,声音更加清脆㊂常用的演奏技巧有扫弦㊁双音㊁轮音㊁吟音㊁勾音㊁滑音等,演奏中常用内空弦音陪衬高音旋律㊂月琴曲的结构,一般都比较清晰㊁完整,旋律发展也比较有规律㊂多数乐曲采用主导乐段㊁乐句的重复㊁变奏㊁加花㊁移位等方法予以发展而构成一首较长大的乐曲㊂黔西北彝地区,在婚丧嫁娶的场合时,都会有一种二胡演奏㊂,彝语把这种二胡称为 那呃 ,演奏时由一大一小两把胡琴组合㊂彝族二胡的形状与一般二胡相似,弓毛㊁琴弦均用马尾㊂演奏彝族二胡时,常用牛皮小鼓随节奏配合敲击以渲染气氛㊂丧事场中,还可以与莫轰齐奏乐曲㊂彝族二胡曲节奏明快,风格别致㊂曲调发展多用典型乐句或乐段重复㊁延伸㊁压缩㊁转调等多种手法㊂调式结构,以六声羽调式和五声徵㊁商调式为多㊂黔西北彝族的歌舞大都在祭祀活动中产生,常见的有祭山神㊁撮太吉等㊂2㊀黔西北苗族民间音乐黔西北苗族的音乐与当地苗族悠久的历史共存,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㊂在黔西北苗族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㊁节日娱乐㊁走亲访友都与音乐紧密相随㊂黔西北苗族的民间歌曲大致可以分为宗教歌曲㊁爱情歌曲㊁庆典歌曲㊁儿歌等㊂黔西北苗族民间歌曲古朴淳厚,特征鲜明,曲调有粗犷豪放的,也有婉柔细腻的;有高亢悠长的,也有如诉如泣的㊂加之多姿多彩的风格特色,可谓琳琅满目㊂它从各方面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社会历史㊁生产生活㊁精神风貌㊁心理素质㊁审美观念㊁风情民俗等等,是辉煌的苗族文化在音乐上的外化体现㊂黔西北苗族民间歌曲的节拍节奏,以均分律动的混合拍子㊁变拍子和非均分律动的自由节奏为主,单一节拍唱完全曲的现象极为少见㊂多数歌曲,虽然节奏速度比较均衡,但重音的出现无明显的规律性,或无相对集中统一的规律㊂特别是一些音,有时竟延长到十数倍,呈松散自由的状态,无法划定小节,只能以散拍子标记㊂在非均分律动的歌曲中,也并非从头到尾节奏速度无规律,一些局部,也有均分型的混合节拍出现㊂㊃812㊃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11.212高职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构建与评价机制研究刘洪亮1㊀龙㊀敏2(1.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㊀株洲㊀4120012.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㊀株洲㊀412001)项目名称: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㊂课题名称:高职信息安全类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㊂课题编号:ZJGB2020318㊂摘要: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㊂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网络和信息安全已然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与评价的方式,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并且对其评价机制进行理解,以此促进学生相关学习效果的提升㊂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差异化教学中图分类号:TP309-4;G71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11-0219-02㊀㊀2013年 棱镜门 预示着国家安全的主战场已经从现实转移到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以及信息安全必然会成为保障国家安全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㊂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安全工作的提升势在必行㊂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学科的建设,以此加快信息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㊂1㊀高职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特点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包含信息安全技术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㊁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等,而信息安全学科则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与众多和信息技术相关联的学科的交叉互联,让学生能够在实际背景下学习信息安全相关内容,以此提高信息安全相关人才的综合素养㊂当然,这一类型的课程也会有其独有的特点,与其他信息技术类课程会有所区别㊂1.1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实用性强㊂相比起其他的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安全类课程的实用性会更加的强,信息安全关乎网络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㊂信息安全的所有课程都是基于现如今互联网发展来设置的,信息化社会需要技术过硬的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人员的加入,因此这一类课程的设置必然会考虑到其实用性,最终的目标必然是培养信息安全应用型以及技术型人才㊂ 1.2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的先进性㊂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进程也在持续推进,信息安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随时都有可能会更新,因此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的设置并不一定要完全容纳信息安全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但必然会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进行体现,而且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安全的最新发展的脚步以此提高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在当今社会的实用性㊂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安全相关课程授课方式依然比较落后,很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学生们,更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处,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对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步伐必然会有所停滞,这不仅影响到高职院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更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少的影响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成为当今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㊂2㊀相关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结合现有的信息安全类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主要目标,积极落实更为系统化且更为实用化的教学模式,要保证相关课程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授的同时,还要保证差异化教学的完整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线管课程教学结构的完整程度㊂高职院校教师要从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利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教学指导,这不仅要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相关学习能力,还要尽全力维护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㊀㊀黔西北苗族,有自己的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如芦笙㊁直箫㊁三眼萧㊁四眼萧等㊂这些乐器,因他们生活之需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伴随着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他们同甘苦共悲欢,是他们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㊂黔西北苗族芦笙,苗语称 梗 ㊂其结构由木质笙斗,竹质笙管,铜质簧片和与笙斗连体的木质吹管几部分组成㊂芦笙的音色清脆㊁明亮㊁柔和㊁淳美,演奏技巧有吐音㊁打音㊁颤音㊁花舌㊁喉音㊁循环换气等㊂黔西北苗族芦笙曲,用芦笙高低不同的乐音,对应奏出苗语各音节高低不同的声调,即用芦笙吹苗话㊂这语义性的旋律,具有音乐和语言的双重功能㊂既是音乐,又是语言㊂这些用芦笙吹出来的苗语,大概与苗族民歌的歌词结构相似,所以被人们称为 芦笙词 ㊂语义性部分的芦笙词,有即兴编创的,有历史积淀的,内容极为丰富㊂天地形成㊁万物起源㊁历史记述㊁迁徙苦难㊁传说故事㊁情爱婚姻㊁丧祭礼仪㊁知识传授㊁人生哲理㊁求援争吵等人间百态,皆有涉猎㊂简直是苗族的一部 百科全书 ㊂芦笙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它建构的各种民俗礼仪,内容异常复杂㊂芦笙本是一件乐器,但在苗族人们的生活中,它已经不是纯粹意义的乐器了,它是集交流沟通(包括人际间㊁入神㊁人鬼间)㊁教化传承㊁祭祀崇拜㊁述史言事㊁审美愉悦于一体㊂真与幻共存,实用与审美同在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其信息的承载量,是其它民族乐器远不可比的㊂直箫,苗语称 掌栽 ,意为有木塞的箫,竹管乐器,在黔西㊁赫章㊁七星关区一带流行㊂管身设六个按孔,音色高亮柔美,音域可达15度㊂演奏时,坐㊁立均可,竖吹,各种场合都可以演奏㊂社会生活中各种内容的曲目都有存在㊂其中反映男女情爱的乐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㊂三眼箫专用于爱情场合,可以男女演奏,是男女恋爱的媒介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即是人化㊂文化的主体是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享有者㊂没有人就没有文化㊁没有文化也就不成其为人㊂文化与人类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㊂任何文化都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主动变化调整,以适应需要㊂换言之,文化因为人们的需要而生成,文化也必然因人们需要的变化而变化㊂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纵观黔西北民间音乐发展的可考历史,也莫不如是㊂参考文献:[1]阿洛兴德.曲谷精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胡家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乌蒙古韵.彝族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3]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4]罗曲.彝族母语诗歌的比兴和音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技版),2006.08.[5]杨方刚.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年,第2期.[6]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文化丛[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4期.[7]胡家勋.苗族的芦笙 语 和它的音乐化(摘要)[J].‘中国音乐“,1999年,第1期㊂[8]胡家勋.黔西北苗族芦笙 语 现象探析[J].中国音乐学,1997年增刊,第1期㊂[9]过竹.始祖母㊃祭祀崇拜㊃娱神乐人-苗族芦笙与芦笙文化[J].民族艺术,1990年,第4期.㊃912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都 随着 肌体 生理 机 能改变 而 改变 。好 不好 听 , 是对 一 声 线在 高音 区的某 一 换 声 点 上一 下 子 进入 假 声 , 真 、 无 假 个 歌 手能 力 的最 为 简单 的评 判 和 最质 朴 的审美 需 求 。二 声 之 间的 自 过渡 ; “ 道” 然 无 通 意识 , 且真 、 声 区转换 不 自 假 是 气 息支 持简单 。“ 曲谷 ” 唱 的 呼 吸 , 演 以胸式 呼吸 为 主 。 然 。其次 , 微气 息高 音” “ 的演 唱方法 。曲谷 的高 音演 唱使
( ) 曲谷 ” 演 唱技 巧 二 “ 的
诠 释着 质朴 、 自然 、 积极 、 热情 的 内心世 界 。神秘 古朴 的黔 去 适应 演唱 。与现代 教为成 熟 的 民唱法 共 鸣相 比, 以下 有 语 言特 色 , 就 了彝 家 歌 手 自然 天 成 的 歌 唱技 能 和个 性 。 铸
金 铁 霖 老师 说 , 法是 由作 品 的风 格 决定 的 , 风 格是 由 唱 而
西 北高 原 的 自然 景观 、 朴厚 重 的彝族 文化 和别具 一格 的 淳
积 淀 和淳朴 自然 的天 地观 、 文 观 以及 自然协 调 的审 美情 单 一 , 这却 保持 了 曲谷 的古 朴 自然 的风 格 。 口型也 会 在 人 但
曲调 的高 、 中做 出适 当的大 、 调 整 , 低 小 以较为 自然 的意识 不足: 共鸣腔 少而 且小 , 得不 到 较好 的美 化 和放 大 , 声音 泛 音少, 音色较 为单 一 , 穿透 力 弱 ; 口型没 相 对 固定 , 声音 使 状态、 气息 状态 、 绪 状态 , 缺 乏相 对 的统 一 性 ; 情 都 口型 开 合 度相 对较大 , 咬字 、 吐字 不够灵 活 自然 。
( 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 贵州 贵 阳 50 0 ) 50 1
摘 要 : 西北彝族 “ 黔 曲谷” 情歌 ) 生态唱法有其独特的演唱方法和 艺术特点 , ( 原 它的传承与发展 需要 民族唱法 的
科 学理论指导 , 民族唱法也需要 从原生 态唱法的土壤 中吸取 营养。这样不仅 能更好地保 护和传承原 生态这一独特 的
统音乐必然要依靠该 民族 的语言和文字来记录 、 交流和传播 ,
“ 田” 没有横 膈膜 和腹 肌 的力 量 控 制 , 有 形 成较 好 的 丹 ; 没
对 , 没 腔体 ” 识 , 意 而歌 曲中的“ ”韵 ” 凋” 声 “ “ 也受语言 系统 “ “ ” 调 ” 声” 韵 “ 的影 “ 抗 ”使 歌唱 没 有 持续 的 能量 支 持 ; 有 “
21 0 2年 第 3期 ( 总第 2 2期 ) 4
世 纪桥
No 3, 01 . 2 2
S i i io h J Qa
( e ea N .4 ) G n r o2 2 l
浅 析 黔 西 北 彝族 “ 曲谷 ’ 生 态 演 唱 ’ 原 特 点 及 艺 术 价 值
赵 雪
( ) 曲谷 ” 一 “ 的发 声 “ 曲谷 ” 的发 声 主要 有 以下 三 个 方 面 的特 点 。一是 发
声 状态 近 乎 自然 。这 种状态 , 是指 歌手 没 有刻 意运 用科 学
的曲凋 , 用真声演唱 , 高声区曲调用假声演唱, 仅有少数歌
手 的演 唱有少 量 混声 的感 觉 , 无 混 声 的意 识 , 是 一 种 但 这
特 定 的地 域 、 言 、 语 民风 形 成 的 。 由此 , 曲 谷 ” 情 歌 ) “ ( 作 为 以上 诸 多因素 的产 物 , 声 和演 唱技 巧必 然有 着 与众 其发
不 同 的风格 和独 特 的个性 。
首先, 以真声 为 主 、 声 为 辅 的 歌 唱方 法 。曲谷 的 演 假 唱 , 照 曲调运 用 真 、 假 声进 行 调 整 。大 多 是 中低 声 区 依 或
少 量的 鼻腔和 头腔共 鸣 , 获得 一定 的 声音 美 化。共 鸣 起 到
了美化 和放大 作用 , 曲谷原 生 态 的 唱法 , 由于 共 鸣腔 体运 用 较小 , 使声 音 的能 量小 , 透 力 弱 , 泛 音 列 少 , 感 较 穿 且 质
生 活在 黔西 北这 片高 原 的彝 民们 , 以厚 重 的历 史文 化 趣, 创造 了适合 本 民族 审 美需 求 和 审 美逻 辑 的音 乐语 言 ,
演唱形式 , 同时也极 大地丰富和发展 了我 国的 民族声 乐理论 , 而为民族唱 法的教 学和演 唱提供理论 支持 。 从
关键词 : 曲谷 ; 生 态唱 法 ; 原 民族 唱 法
一
、
原 生态 唱法 的 内涵
或急换气时, 用吃惊的感觉急开胸廓吸气 , 伴有 明显 的提
原生态 唱法具有极强 的地域性 和民族性 , 以它被 打上 肩 动作 。与现 代 较 为 成 熟 民 唱法 的胸 、 式 联 合 呼 吸 比 所 腹 这 气 没 了“ 风格” 的烙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的传 较 , 种胸式 呼 吸有 以下 不 足 : 息 较 浅 , 下 到 腹 腔 或
的发 声 、 理 的共 鸣来 美 化 声音 意 识 , 加 嗓音 持 久性 和 合 增
歌 唱生命 力 的观念 。所 以, 手嗓 音音 质 、 色 、 歌 音 以及歌 唱
近乎 自然的审 美趋 势 , 和无意 雕琢 的 自然 概 念 。与现 代较 为 成熟 的 民唱法相 比较 , 以下不 足 : 整 体 的混声 意 识 , 有 无
响” 。因此, 也就有了内蒙的“ 、短” 长”“ 调牧歌、 陕北的“ 信 吸 气打 开 , 气关 闭的腔 体 , 呼 没有 获 得歌 唱状 态 上 的统 一 。
天游 ” 青海 、 ; 宁夏 的“ 花儿” 江浙一带 的“ 歌” ; 吴 等等 。可见 , 原生态演 唱风 格多样 、 异彩纷呈 、 独具魅力 。 二、 西北 “曲谷 ” 黔 的原生态 演 唱特 色 三 是共 鸣较小 、 音 美 化 不够 。运 用 口腔 共 鸣 为 主 , 上 声 加